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王戒不取道旁李-古文翻译

2023-07-06 08:22:43
kikcik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扩展资料:

一、相关典故故事:

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二、相关成语解析:

道旁若李

【解释】: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白话文:“王戎七岁,曾与同伴玩游戏,看路旁李树儿子多折树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拿的,只有少数不动。人问他,他回答说:‘树在道路旁边,很多孩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取的相信。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戎不取道旁李

再也不做站长了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ardim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王戎,字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安丰侯。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诸儿竞走〔竞走:争着跑去)。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取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此后故乡只

1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 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 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2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 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 焉。

3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 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6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7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 三司。

8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 行?」族人大怒,便举□(木累)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 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9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 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 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

10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 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 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 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11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诣王,肆言极骂,要王 答己,欲以分谤。王不为动色,徐曰:「白眼儿遂作。」

12王夷甫长裴公四岁,不与相知。时共集一处,皆当时名士,谓王曰:「裴令令望何 足计!」王便卿裴,裴曰:「自可全君雅志。」

13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 「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

14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15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 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 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16许侍中、顾司空俱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至丞相许 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孰。许上床便□(口台)台大 鼾。丞相顾诸客曰:「此中亦难得眠处。」

17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 此,人知是天性。温太真尝隐幔怛之,此儿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为此?」论者 谓不减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

18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 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 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 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 「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 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19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 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20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早者,并得佳设,日晏渐 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羊固拜临海,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时论 以固之丰华,不如曼之真率。

21周仲智饮酒醉,□(目真)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 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22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 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 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23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舵工,应 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那可使着贼!」众乃安。

24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归,策良 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 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25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 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廷间故复有此贤。」

26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 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优。

27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 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 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28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 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 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29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 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 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 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30谢太傅与王文度共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谢曰:「不能为性命忍俄 顷?」

31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倾脱,乃徐起, 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目真)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 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

32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道安答,直云:「损 米。」愈觉有待之为烦。

33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 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 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34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 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35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 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6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 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37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38王僧弥、谢车骑共王小奴许集。僧弥举酒劝谢云:「奉使君一觞。」谢曰:「可 尔。」僧弥勃然起,作色曰:「汝故是吴兴溪中钓碣耳!何敢□(亻舟)张!」谢徐抚掌而 笑曰:「卫军,僧弥殊不肃省,乃侵陵上国也。」

39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 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 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 「是公辅器也。」

40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 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41殷荆州有所识,作赋,是束皙慢戏之流。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新文,甚 可观。」便于手巾函中出之。王读,殷笑之不自胜;王看竟,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 已。殷怅然自失。

42羊绥第二子孚,少有俊才,与谢益寿相好。尝早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 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自若。谢与王 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 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不住,直云:「向者不得从命, 中国尚虚。」二王是孝伯两弟。

陶小凡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白

14417位粉丝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1、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2、出处:出自《世说新语》。3、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4、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的道理: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遇事多分析,不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人生有许多迷失,不要蒙蔽了双眼。还有就是虽然是路边的李子,也不能随便乱摘,路不拾遗是好品质,我们要发扬这种品质。
2023-07-05 19:11:32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整个故事的意思是:王戎7岁的时候,曾经与众多小孩子游玩。看到道路旁边的李子树有很多李子都压弯了树枝,众多小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人们问他,他回答到:树在道路旁边而且有很多李子,肯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尝了尝之后,的确如此。
2023-07-05 19:11:482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还没有动身。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典故   晋文帝时,在琅邪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十分聪明。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棵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被压弯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唯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大又圆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王戎不取道旁李》赏析   这个古诗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创作背景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   于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的请求。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作者介绍   刘义庆,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2023-07-05 19:12:031

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

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李树,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一些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王戎继承父亲的爵位,召为相国掾,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遣吏修园宅论罪,应免官,皇帝下诏作赎罪处理。迁为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命伐吴。王戎派遣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向王戎投降。王戎率大军到江边,吴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吴平以后,晋爵安丰县侯,增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抚新附吴民,宣扬晋室威德恩惠。吴光禄勋石伟为人正直,不为孙皓所容,称病回家。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向皇帝推荐,皇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以二千石爵禄终其身。荆州百姓悦服王戎,征召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送给王戎五十端名叫筒中的细布以行贿,被司隶纠察弹劾,因王戎知道是贿赂未曾接受,才没有治罪,然而议论者认为这也是王戎的过错。
2023-07-05 19:12:10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王戎七岁时,曾与许多小孩一起游玩。他们看见道路旁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如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023-07-05 19:12:18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意义相同。王戎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参与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进封安丰县侯,故人称“王安丰”。治理荆州时,他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时,王戎被牵连免官。之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右将军张方劫持晋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2023-07-05 19:12:53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慕容七岁常与诸小儿游 看到边李树多子 得知诸儿竞走取之 信然
2023-07-05 19:13:3210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05 19:14:061

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

意思是: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出处:佚名〔宋代〕《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相似成语:道边苦李[成语解释]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近义词]无用之材[常用程度]生僻[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庸才[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
2023-07-05 19:14:12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编辑于 2020-12-01查看全部20个回答淘宝网-万千美女公主图,淘不停!淘宝网,专业的一站式购物平台,汇集众多品牌,超值商品,超低价格,随时随地,想淘就淘。simba.taobao.com广告精品朱自清的背影,收藏更优惠朱自清写的背影?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朱自清写的背影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lp.pinduoduo.com广告更多专家《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八年级的语文书上册制定学习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八年级的语文书上册,高考解题方法,核心知识,重点难点讲解。
2023-07-05 19:14:41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05 19:14:49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的意思

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2、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想想那么多果子为什么没人吃,一定很酸。
2023-07-05 19:14:561

王诫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小孩子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15:032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023-07-05 19:15:11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
2023-07-05 19:15:18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2023-07-05 19:15:402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还有文中的“取之,信然”的之的解译?

之:代词,代“李子”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2023-07-05 19:15:46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和启示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⑩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⑨。编辑本段注释: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李〕李子。4〔曰〕说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6〔游〕玩耍。7〔子〕果实。8〔折枝〕压弯了树枝。9〔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10〔走〕跑。11〔唯〕:只有。12〔信然〕真的是这样。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023-07-05 19:16:051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什么意思

王戎七岁的时候,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的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道: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16:1515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出自《诗经》中的《小雅·谷风》一章。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理解,该句意为“王戎不采集路边的李子”,但在古代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其中,“王戎”是一位古代贵族的名字,而“道旁李”指的是路旁的李树,可以理解为路边的李子。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王戎不喜欢采集路旁的李子,而选择其他地方采集水果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解释,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王戎不会采摘路旁的李子,而需要从李家(人)的地里采摘”,这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有可能存在着私人财产和领地的概念。
2023-07-05 19:17:391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取之信然这句话

拿来一尝,真是这样
2023-07-05 19:18:021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

王戒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为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18:2910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
2023-07-05 19:18:565

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取之信然这句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尝:曾经 ②诸:众,各③游:游玩,玩耍 ④子:指果实⑤折枝:把树枝压断了 ⑥竟:...
2023-07-05 19:19:131

道旁李树的译文是什么?

是道旁李苦吧?
2023-07-05 19:19:234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19:314

王戎不取道旁李 意思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启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说明王戎是一个聪明的小孩。拓展资料: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07-05 19:19:4115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大致意思

一棵李子树上长了很多李子都快把枝条压断了。
2023-07-05 19:21:333

王戒不取道旁李的译文

法国女女女女女更健康的国家的监督你觉得哪个角度
2023-07-05 19:21:437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和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和原文如下:《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简介刘义庆,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2023-07-05 19:22:07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可以用心中有数来概括。《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当王荣七岁的时候,他经常和很多孩子一起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梅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许多孩子都跑去摘李子,但王荣一动也不动。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梅子时,王荣回答说:“路边有那么多梅树。一定是苦李子。”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并不需要李鹏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和判断根据相关现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不误入歧途,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事情发生时,我会分析很多。我不会盲从。我观察仔细,善于思考。文章结尾处的“takeit,believeit”说明王荣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023-07-05 19:22:25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还没有动身。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典故  晋文帝时,在琅邪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十分聪明。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棵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被压弯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唯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大又圆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道理  这个古诗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2023-07-05 19:22:571

王戎不取道旁李如何用20字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的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23:074

王戒不取道旁李全文的道理 王戒不取道旁李全文的道理是什么

1、《王戎不取道旁李》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2023-07-05 19:23:21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和道理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扩展资料:《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2023-07-05 19:23:29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 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23:563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南北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023-07-05 19:24:121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去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压弯了。许多孩子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只要王戎站在那里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到这些李子长在路边,如果好吃的话肯定都被摘完了 ,那时候就没有我们的份儿了,所以说这个李子一定是酸苦李子 。别人摘来尝一尝,的确如此 。
2023-07-05 19:24:312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小古文的意思?

王蓉不起到疼你的效果的意思,而是很多人都在找不到答案的一一种状况。
2023-07-05 19:24:518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原文内容: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②尝:曾经。③诸:众多。④游:嬉戏玩耍。⑤子:李子。⑥折枝:压弯树枝。⑦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⑧走:跑。⑨唯:只有。⑩信然:的确如此。赏析:在《世说新语u30fb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开头第一句,就向我们说明了故事发生的缘由就是一个字“游”。在文言文当中,“游” 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发现这里的“游”就是游玩的意思。而《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通过一个“游”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孩子们欢乐玩耍、打闹嬉戏的场景。而这样的单纯欢乐、天真烂漫场景也为后文中王戎和伙伴发现路边李树埋下了伏笔。而后我们也可以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了解到这棵李子树对年幼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诱惑。一个“折”字,就可以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示李子树硕果累累的场景,沉甸甸的果实似乎就快要把李子的树枝压弯了。紧接着文章就写道“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真是一幅非常令人感到奇怪的画面,大部分的孩子看到满树的李子都兴奋不已,只有王戎在原地不动。一边是孩子们的“争前恐后”,而另外一半则是“格格不入”的王戎,安静的站立,这样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样的人物行为上的动静对比,也是在侧面反应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心理状态。大部分孩子的“争前恐后”其实透露出的是那种孩子的活泼好动、单纯无知的天性;而静立在原地不动的王戎则反应出另外一种状态:从容与笃定。而这样的强烈对比,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年幼时期的王戎已经非常不一般了,已经展现出他非凡的心智。最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也是故事最为高潮的部分,即路人看到王戎与其他孩子在行为上有非常大的反差,于是便好奇问站在一旁的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聪慧的王戎便说到“这样一棵生长在路边的李树,还能够拥有如此丰硕的果实,那只有果实是苦的”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如此合理的推理竟然是从王戎这个七岁的孩童说出来,足以让人感到震惊。而“取之,信然。这短短四个字,也就是揭示了故事最后的结局,孩子从树上取来李子品尝之后,也是证实了王戎的判断结果。而故事也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留白,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好奇如此聪慧的王戎。作者简介: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刘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二十一年死于建康(今南京)。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爱问教育2022-08-10 11:10:40
2023-07-05 19:25:171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取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25:26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里树上果实累累,压的树枝都弯下来了,许多孩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李树旁边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再来一尝,果然如此。
2023-07-05 19:25:3711

请问《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简单点儿。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真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26:1714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023-07-05 19:27:478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孩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孩都跑去摘,只有王戎没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摘来一尝,果然如此。
2023-07-05 19:28:0614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创作背景:《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戎不取道旁李》
2023-07-05 19:28:55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典故晋文公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2023-07-05 19:29:111

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原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佚名 〔南北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作品介绍:《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2023-07-05 19:29:181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王戎七岁时,曾与许多小孩一起游玩。他们看见道路旁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023-07-05 19:29:351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原文内容: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②尝:曾经。③诸:众多。④游:嬉戏玩耍。⑤子:李子。⑥折枝:压弯树枝。⑦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⑧走:跑。⑨唯:只有。⑩信然:的确如此。赏析:在《世说新语u30fb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开头第一句,就向我们说明了故事发生的缘由就是一个字“游”。在文言文当中,“游” 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发现这里的“游”就是游玩的意思。而《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通过一个“游”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孩子们欢乐玩耍、打闹嬉戏的场景。而这样的单纯欢乐、天真烂漫场景也为后文中王戎和伙伴发现路边李树埋下了伏笔。而后我们也可以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了解到这棵李子树对年幼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诱惑。一个“折”字,就可以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示李子树硕果累累的场景,沉甸甸的果实似乎就快要把李子的树枝压弯了。紧接着文章就写道“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真是一幅非常令人感到奇怪的画面,大部分的孩子看到满树的李子都兴奋不已,只有王戎在原地不动。一边是孩子们的“争前恐后”,而另外一半则是“格格不入”的王戎,安静的站立,这样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样的人物行为上的动静对比,也是在侧面反应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心理状态。大部分孩子的“争前恐后”其实透露出的是那种孩子的活泼好动、单纯无知的天性;而静立在原地不动的王戎则反应出另外一种状态:从容与笃定。而这样的强烈对比,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年幼时期的王戎已经非常不一般了,已经展现出他非凡的心智。最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也是故事最为高潮的部分,即路人看到王戎与其他孩子在行为上有非常大的反差,于是便好奇问站在一旁的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聪慧的王戎便说到“这样一棵生长在路边的李树,还能够拥有如此丰硕的果实,那只有果实是苦的”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如此合理的推理竟然是从王戎这个七岁的孩童说出来,足以让人感到震惊。而“取之,信然。这短短四个字,也就是揭示了故事最后的结局,孩子从树上取来李子品尝之后,也是证实了王戎的判断结果。而故事也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留白,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好奇如此聪慧的王戎。作者简介: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刘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二十一年死于建康(今南京)。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爱问教育2022-08-10 11:10:40
2023-07-05 19:2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