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三丝
-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另一版本: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它版本: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译文: ①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②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真颛
-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苏州马小云
-
ZhongYan two years old when his father died. Mother was very poor, not depend on. Just go to the mountain to long zhujiajian. (fan4 zhong4 yan) grew up, know oneself life, including the tears to say goodbye to her mother, leave to should give the SMW learn the reading. (he) during the day, night read seriously. Five years, didn"t take off clothes to go to bed. Sometimes feel sleepy at night, often water face. (fan4 zhong4 yan) is often hard during the day, what also don"t eat, until it"s almost just eat something. In this way, he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six-channel, impassioned made to benefit (management) the aim. He often themselves reciting a way: "the reader should concern in one before, when worries in happy happy again after. ?
豆豆staR
-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所以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陶小凡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OR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救济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有时候夜里十分疲倦,就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查看全部3个回答相关问题2023-07-05 14:00:072
慨然有志于天下的翻译!急急急!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母亲生活很苦,没有依靠只好改嫁到长山朱氏家,待他长大后知道他的家庭经历,伤感得流下泪来,这时他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堂日夜发奋,苦读五年时间,没有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夜里感到头昏疲倦,便用冷水洗在脸上,常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后来精通六部经书的要领,慷慨有抱负愿献身于天下,他常常对自己说:"士大夫当在天下人忧苦而苦忧,在天下人幸福而感到幸福。""2023-07-05 14:00:242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翻译
所以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旨意,才会有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00:383
遂大通六经之旨 慨然有志于天下翻译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翻译是:虽然对六经的旨义非常精通,但志向抱负仍然于天下在心中。出自《范仲淹苦读》,是一首于北宋创作的诗词。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2023-07-05 14:00:503
文言文 概然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每次都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的任务,努力辛苦地读书,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自己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00:582
朱熹的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范仲淹苦学》的译文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2. 文言文范仲淹苦学的解释 字义 字义: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适:出嫁。 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饘:zhān,稠的。 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孤:幼年丧父。 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 士:读书人。 南都:临安(今杭州) 氏:姓 尝:有 既:已;……以后 再 :两次 旨:要义 始:曾经 昏怠:昏沉困倦 食不重肉: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 六经:《诗》《尚》《仪》《乐》《易》和《春秋》六部著作的总称。 本文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启示:范仲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对父母的孝顺,感恩母亲的不容易,刻苦读书;勤奋的好学,不怕吃苦,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3. 范仲淹苦学 文言文 既仕:“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食不给,奋不顾身,辄以水沃面。 常自诵曰。既长,或夜昏怠:范仲淹二岁而孤。 或夜昏怠,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另一版本,入学舍昼夜苦学。 仲淹刻苦自励。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乃至被谗受贬,每慷慨论天下事,家贫无依,常自诵曰,再适长山朱氏,辄以水沃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至南都,五年未曾解衣就寝,知其世家。少有大志范仲淹二岁而孤,每以天下为己任,啖粥而读,日昃始食,往往饘粥不充,食不重肉,感泣辞母去,母贫无依,发奋苦读。 4. 范仲淹苦学 译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 求解文言文翻译有没有朱子的《范仲淹苦学、沈括指南针》的翻译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 范仲淹苦学 翻译 你好。 我是初三的。试着翻译一下吧。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昏怠,辄以水沃而。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未尝脱去衣服上床睡觉。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他终于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2023-07-05 14:01:05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的 解释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 意思:终于精通《六经》的要义,慷慨激昂,有了担负起国家兴盛的大志.2023-07-05 14:01:11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终于通晓了六经,并对天下有了远大的抱负与理想。这道题我做过,没错的 六经,楼上的回答者已经说过了,但是我提醒一下你,《乐经》已经失传了2023-07-05 14:01:193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于是透彻理解了六经的主旨,迫不及待地想为天下人做点事.慨然:豪爽感慨的样子于是通晓了诗经 书经 礼 易经 春秋等六经的道理慨然而有了治略天下的志向于是通晓了六经的深意,慷慨激昂地有了治略天下的志向。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 《春秋》。 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2023-07-05 14:01:28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出嫁。再,第二次)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 14、沃面:洗脸。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旨:要义。 17、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8、依:依靠。 19、以:以......作为;用 20、诵:吟诵。 21、长山:古地名。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曾经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浇脸。吃饭上顿不接下顿,每天只吃两顿饭。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二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5、既:已经。 6、去:离开。 7、尝:曾经。 8、给:供应 9、日昃(zè):太阳偏西。 10、或:有时,或者。 11、昏怠:昏沉困倦。 12、辄(zhé):往往,每每。 13、沃:浇,这里指“洗”。 14、啖(dàn):吃。 15、谗(chán):说别人坏话。 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7、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18、既(仕):考取功名后 19、或:有时(候) 20﹑依:依靠 21、以:这里指,喝 22、诵:吟诵 23、妻子:妻子孩子2023-07-05 14:01:47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什么意思
付一分货劳动关系分析分析复习复习2023-07-05 14:01:56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注释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2023-07-05 14:02:031
范仲淹的《有志于天下》的译文是什么?
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原文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2023-07-05 14:02:23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啖dàn 粥而读 音 : 义:吃,食用 辄以水沃wò 面 音: 义 :浇洗 食不给Ji 音 : 义 :接济 乃至被谗chán 受贬 音 : 义:诋毁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晚昏昏欲睡时,就用水浇洗面孔。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狗用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一层:写其少有大志,发奋苦读。二层:做官关心国事,勇于但当。三层:写其刻苦自励,天下为先的崇高境界。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交代了范仲淹高风亮节的思想基础,是画龙点睛之笔2023-07-05 14:02:312
《范仲淹少年苦学》古文怎么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释: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23-07-05 14:02:432
仲淹轶事文言文
1. 文言文《仲淹宏志》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南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捐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捐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致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仲淹性至孝,二岁而孤,母改嫁给长山半氏,于是他也改姓朱,直到中进士做官后,接母亲回来养老,才重新姓范,改名仲淹。 B. 仲淹谏太后临朝的事,谏罢修寺观的事,谏皇上宠幸的近臣左右滥于朝廷官员任免是很不正常的事,这一切都证明他进退中都在上忧其君的。 C. 当江、淮、京东受蝗灾旱灾时,仲淹请遣使者,后来又亲自到灾区安抚百姓,开仓赈济,免除灾区役税,奏报救灾措施,这些也都说明他是下忧其民的。 D. 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吃穿用度毫不在意,所以人们都爱跟他来往,他在乡里还明文规定要赡养族人,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 2.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请合起来读,我找不到它的读音,麻烦大家找到后告诉我)粥不继,日昃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治理国家可以由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这些不能坚守城池的人都没有被处决。 4. 文言文《范仲淹苦读》的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版本1.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救济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有时候夜里十分疲倦,就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2.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少有大志(少):年轻时 每以天下为己任(为):当做 辄以水沃面(辄)(沃):辄,就。沃,洗。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仕):官 乃至被谗受贬(贬):贬官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当):应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5. 课外文言文《范仲淹苦读》答案,急求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6. 《范仲淹上疏》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7. 范仲淹苦学 文言文 既仕:“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食不给,奋不顾身,辄以水沃面。 常自诵曰。既长,或夜昏怠:范仲淹二岁而孤。 或夜昏怠,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另一版本,入学舍昼夜苦学。 仲淹刻苦自励。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乃至被谗受贬,每慷慨论天下事,家贫无依,常自诵曰,再适长山朱氏,辄以水沃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至南都,五年未曾解衣就寝,知其世家。少有大志范仲淹二岁而孤,每以天下为己任,啖粥而读,日昃始食,往往饘粥不充,食不重肉,感泣辞母去,母贫无依,发奋苦读。 8.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请合起来读,我找不到它的读音,麻烦大家找到后告诉我)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的大至意思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15年)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出将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样的闪亮,是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 在胥口镇姚舍村一带传颂很多范仲淹的故事,当地老百姓都尊称他为“范文正公”.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从范文山下的“菏花池”跟着流入池的流往东走,就可以看见在山涧水中有一块巨石取名“印石”据说这是范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间房子,这就是“咒钵庵”,就是范文正公从小读书的地方,“断齐划粥“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的.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所以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认真、刻苦.在咒钵庵里读书,因为贫困,每天只好烧一锅粥.冬天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一顿两块,菜就一根农家常吃的雪里蓊,这就是后来人称的“断齐 划粥”的故事.后来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钵庵里守孝,由于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难到了极点,但是他却安身乐命,发愤苦读.范仲淹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看到他安贫苦读的情景,十分感动,一天石梅卿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实际上是有意周济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范仲淹说:“你带来这么好的酒菜,真是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苦日子过惯了,每天断齐划粥也不觉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过不惯苦日子了,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话说得石梅卿心里热腾腾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范仲淹在睢阳一只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贫贱中范仲淹不为利欲所动,他年轻时曾在睢阳长山的醴泉寺里读书,常常读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的房中埋藏着一甏白银,他一声不响地仍把它掩盖好.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僧众纷纷跷起大拇指赞扬范仲淹的品质可贵,说“他做官百姓放心了”.他在苏州做官时,曾买下南园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先生一看便贺道:“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笑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创设学府,延读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故有“苏学天下为第一”之誉.“学而优则仕”有人认为只要读了书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时学堂里人满为患,姚舍村上的年轻人都去读书了,一时甚至连田地都荒芜了,秋天一过连粮食也没有吃了.范仲淹看到这个情况后便去劝说,讲清了“学而优则仕”和“民以食为天”的关系,很多人知难而退,仍旧高兴地回到家乡务农去了.家乡父老无不感谢范仲淹对他们子女的教诲.60多岁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动退休,弟了们主张在洛阳造个花园享享福,他对弟子们说:“剩下的风貌不多了还修什么花园有一天他又来到天平山下,看见一个风水先生为人家选墓地,只听这个风水先生说:”这块地是五虎盘羊之地(周围有五座裸石山围住中间一条土埂,旧说,石属虎土属羊所以称之为五虎盘羊)册上的石头像乱穿心是块绝地,而且要绝五代.“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祖坟,让小辈从此不再做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让他再害别人了,于是买下做了祖坟。2023-07-05 14:03:00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及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从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2023-07-05 14:03:07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概括
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简洁概括全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编辑本段]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原文 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人言行录》 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编辑本段]译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国家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刻苦读书,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我足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编辑本段]注释 适:嫁 既:副词,不久,后来 去:离开 尝:曾经 昃(zè):太阳偏西 或:有时 昏怠:昏沉困倦 辄:往往,每每。 沃:浇,引申为“洗” 啖:吃 谗:说人坏话[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音:dàn 义:吃)粥而读 ②辄( 音:zhé 义:往往,总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受贬 ⑤由参知政事谪(音:zhé义:降职)守邓州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C)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简洁概括全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编辑本段]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原文 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人言行录》 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编辑本段]译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国家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刻苦读书,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我足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编辑本段]注释 适:嫁 既:副词,不久,后来 去:离开 尝:曾经 昃(zè):太阳偏西 或:有时 昏怠:昏沉困倦 辄:往往,每每。 沃:浇,引申为“洗” 啖:吃 谗:说人坏话[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音:dàn 义:吃)粥而读 ②辄( 音:zhé 义:往往,总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受贬 ⑤由参知政事谪(音:zhé义:降职)守邓州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C)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3.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内容概括: 记录了北宋名臣范仲淹读书时的几件小事,重点突出他的勤奋和有志气。 他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 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却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诵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散文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的《名臣言行录》。 扩展资料 《名臣言行录》一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此书共七十五卷,朱熹撰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 朱熹编此书的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431346465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名臣言行录。 5. 请概括一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白话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此文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欧阳文忠公集》,因欧阳修死后谥号为“文忠”,故名。共153卷,附录5卷。其中《居士集》、《易童子集》、《外制集》、《内制集》、《表奏书启四六集》、《奏议集》等一百十四卷,《归田录》、《诗话》、《长短句》等十九卷,《集中录跋尾》十卷,书简十卷。 前附年谱,后附行状、墓志、传文等五卷。书中《居士集》为作者晚年自己编定,其余都是南宋周必大编定的。 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是南宋周必大(1126--1204)等编纂的。现在中国及台湾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都是残本。 唯有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153卷大抵与南宋时代保留的原形同。其版刻的情形如下: 半页10行、每行16字,注文双行、左右双边。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6.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主要内容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参考资料:.cn/mypage/page4?pgid=33168&pid=40068。 7.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内容概括: 记录了北宋名臣范仲淹读书时的几件小事,重点突出他的勤奋和有志气。他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却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诵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散文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的《名臣言行录》。 扩展资料 《名臣言行录》一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此书共七十五卷,朱熹撰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 朱熹编此书的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2023-07-05 14:03:44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译文
天下:百姓2023-07-05 14:04:0410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解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读书,有时晚上读书读到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食不给,啖粥而读。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04:31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这个是答案这个是我妈妈2023-07-05 14:04:404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是范仲淹的好友欧阳修为赞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作。故事分为两个版本,现在我们来看看吧! 版本一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得知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版本二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用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赏析 文章出自《宋名臣言行录》。版本一个侧重于少年努力刻苦成才经历,版本二侧重于仕途不顺却有抱负理想。但它们都强调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远大志向。范仲淹刻苦学习、逆境成才,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023-07-05 14:05:09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于是就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感慨间生出了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05:183
文言文范仲淹翻译
1. 《范仲淹上疏》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 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 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 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2. 范仲淹的文言文的翻译 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本文写于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二、作品原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三、【破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1]四、作品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 3.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二岁就成了孤儿,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他们的姓。既然长,知道他家世代,就含着眼泪告别母亲,他应天府,依照戚同文年学。昼夜不息,冬天非常疲惫,用水洗脸;吃饭不给,至于用粥继承的,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痛苦啊。考中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刚回姓。 晏殊应天府知府,听说范仲淹著名,请设置府学习。范仲淹泛通晓《六经》,擅长《周易》,学者多从询问,为执经讲解,无所累。曾经把他的俸禄用来吃四方游士,他的几个儿子到了换衣服而出,范仲淹平静的。 河中府通判,改道陈州。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木材在陕西市场。范仲淹规劝的话:“现在兴土木,破产业,不是顺民心、合天意啊。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市场上木材的数量,以免除这被拖欠。” 任参知政事。会司马伦⑶侵犯淮南,州县官有守不住的,朝廷想要杀了他。范仲淹说:“平时话不说军备,敌人来了而专门要求守臣,可以吗?郡守县令都可以不杀”。 4.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 有两个版本的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⒄,再适长山朱氏②。 既④长,知其家世③,感泣辞母,去⑤之⑥南都⑦,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⑧解衣就寝⑨。 或⑾夜昏怠⑿,辄⒀以⒅水沃⒁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⑩始食,遂大通六经⒂之旨,慨然⒃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⒆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1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原文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2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5. 文言文范仲淹读书翻译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译文: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他父亲,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怀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 6. 古文《苏轼私识范仲淹》翻译2023-07-05 14:05:261
范仲淹有关文言文阅读答案
1. 【【范仲淹苦读】古文练习【范仲淹苦读】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 【范仲淹苦读】x0d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逐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x0d求练习的答案:x0d1.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x0d①逐大通六经之旨 通____x0d②日昃始食始____x0d2.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之南都”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x0dA.辍耕之垄上 B.永州之野产异蛇C.甚矣,汝之不惠 D.何陋之有x0d3.翻译句子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x0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0d4.文中一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 | ”标出来.x0d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x0d选出一个回答正确且完整者,有奖(积分).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阅读【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文言文《范文正公仲淹贫悴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1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会术者病笃( ) (2)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1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B.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C.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D.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 1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12分) 11.(1)正好,恰巧。 (2)擅长。(每一词解释各2分)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2分) 13.B(3分) 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讲出一点给1分,讲出两点且正确给3分。 4. 【读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回答下列问题慷慨:翻译.1.每以天下 慷慨: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翻译.1.每以天下为己任.:天天把让天下人的都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穿的、吃的仅仅够了罢了.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范仲淹,北宋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出将入相,功满天下,其英名已传之千古.并且他慈悲济人,普度众生 他晚年撰《岳阳搂记》,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弘誓愿,更是传诵了千百年,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敬仰.总之他是个:以天下为己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且淡薄名利的人。 5. 课外文言文《范仲淹苦读》答案,急求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05:321
有关有志向的古文有哪些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2023-07-05 14:05:541
录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录”、“登”的意思 一、录lù 释义 ①<;动>;记录;记载。《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内而略外。” ②<;动>;抄写;抄录。《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③<;动>;记;惦记。《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不久望君来。” ④<;动>;总领。《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以丞相~尚书事。” ⑤<;名>;记载的言行和事物的册籍。《<;指南录>;后序》:“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 ⑥<;动>;采纳。《曲突徙薪》:“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言曲突者。” 二、登dēng 释义 ①<;动>;升;由低处到高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高之博见也。”《曹刿论战》:“~轼而望之。” ②<;动>;进入;踏上。《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郡门。”《石壕史》:“天明~前途,独与老翁别。” ③<;形>;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禽兽逼人。” ④<;动>;登记;记载。《周礼?遂人》:“以岁时~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⑤<;副>;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时”连用。《孔雀东南飞》:“~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⑥<;动>;穿。《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登第】应试得中。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 【登假】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登衍】丰收。 2. 橘录文言文翻译 橘录的文章内容不少 橘出温郡。最多种。柑乃其别种。柑自别为八种。橘又自别为十四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又自别为五种。合二十有七种。而乳柑推第一。故温人谓乳柑为真柑。意谓他种皆若假设者。而独真柑为柑耳。然橘也出苏州、台州,西出荆州。而南出闽、广数十州。皆木橘耳。已不敢与温橘齿。矧敢与真柑争高下耶。且温四邑俱种柑。而出泥山者又杰然推第一。泥山盖平阳一孤屿。大都块土。不过覆釜。其旁地广袤只三、二里许。无连岗阴壑。非有佳风气之所淫渍郁烝。出三、二里外。其香味辄益远益不逮。夫物理何可考耶。或曰。温并海。地斥卤。宜橘与柑。而泥山特斥卤佳处。物生其中。故独与他异。予颇不然其说。夫姑苏、丹丘与七闽、两广之地。往往多并海斥卤。何独温。而又岂无三、二里得斥卤佳处如泥山者。自屈原、司马迁、李衡、潘岳、王羲之、谢惠连、韦应物辈。皆尝言吴楚间出者。而未尝及温。温最晚出。晚出而群橘尽废。物之变化出没。其浩不可靠如此。以予意之。温之学者。繇晋唐间未闻有杰然出而与天下敌者。至国朝始盛。至于今日。尤号为文物极盛处。岂亦天地光华秀杰不没之气来钟此土。其余英遗液犹被草衣。而泥山偶独得其至美者耶。 3. 【文言文中“录”、“登”的意思】 【汉字】录【拼音】lù【注音】ㄌㄨˋ部首笔画部首:彐部外笔画:5总笔画:8编码信息五笔86&98:VIU 仓颉:NMME郑码:XBKV笔顺编号:51124134 四角号码:17909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F55字形结构汉字首尾分解: 彐水汉字部件分解: 彐水笔顺编号: 51124134笔顺读写: 折横横竖捺横撇捺[1]编辑本段基本字义①记载,抄写:记~.载~.抄~.~供.②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目~.回忆~.③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经审查鉴别而任用).编辑本段详细字义名词①(形声.从金,录声.本义:绿色金属)②同本义 [green metal]录,金色也.——《说文》③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record]录,记之具也.——《广雅·释诂三》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周礼·职币》④又如:言行录;名人录⑤次第,次序 [order]今大国越录.——《国语·吴语》动词①总领 [lead;head]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后汉书·章帝纪》②又如:录公(对总领台阁尚书事者的敬称)③ 抄写(含有有选择地照样誊写的意味) [copy]手自笔录.——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④又余之手录.⑤又如:抄录(抄写);录黄(宋代中书省枢密院承旨抄录颁送门下省的文件).⑥记载 [record]《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隐公十年》录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疏倧以侄子篡叔,宜加天讨.诚能自托于毛帅,并力罢奴,录其功,贷其前辜,论与廷议合.”⑦又如:采录(采集并记录);笔录(用笔记录);录囚(审讯登录囚犯的罪状).⑧ 采取 [take;adopt]君既若见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⑨又如:录用(录取任用);录遗(选录遗才)是行也,必无生理,愿录其孥.——《旧五代史·梁书》⑩记;惦记 [keep thinking about; remember with concern]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⑾逮捕 [arrest; seize]吏录一犯夜人来.——《世说新语·政事》⑿收集;收藏 [collect; store up]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世说新语·政事》登拼音:dēng注音:ㄉㄥ部首:癶部外笔画:7,总笔画:12结构:半包围五笔86&98:WGKU仓颉:NOMRT郑码:XSJU 笔顺编号:543341251431四角号码:12108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67B编辑本段基本字义登dēngㄉㄥˉ上,升:~山.~车.~门.~天.~台.~场(chǎng ).~高.~攀.~临.~科.~程.~堂入室.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记载:~记.~报.~载.谷物成熟:~岁(丰年).五谷丰~.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进:~崇(进用推崇).方言,穿:~上靴子.方言集汇粤语:dang1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汉英互译登rise,mount,board,climb ascend mount publish record step on编辑本段部首笔画部首: 癶部外笔画: 7总笔画: 12五笔86: wgku五笔98: wgku仓颉: nomrt笔顺编号: 543341251431四角号码: 12108郑码: xsju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767B[1]编辑本段详细释义登 dēng[动](1) (象形.本义:上车) 请添加图片说明(2) 同本义 [get on a car]登,上车也.——《说文》登,升也.——《尔雅》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袁可立)与辟嬉戏,即为登坛部署兵马状.——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登斯楼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示例(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5) 进献 [offer]农乃登黍.——《吕氏春秋》(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7) 增加 [add]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9) 成熟;丰收 [rippen]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14) 成,引申为定 [bee;success]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年谷不登.——《礼记·曲礼》蚕事既登.——《礼记·月令》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二年》(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16) 进用;选拔 [promote]。 4. 短片古文翻译 1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2023-07-05 14:06:261
先忧后乐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出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原文: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译义: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扩展资料:《续资治通鉴》作者为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毕沅生前仅初刻103卷,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220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2023-07-05 14:06:33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什么意思
于是通晓了六经的深意,慷慨激昂地有了治略天下的志向。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 《春秋》。 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2023-07-05 14:06:48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慨然"的意思为?
慨然:形容慷慨激昂。慨然有志于天下:慷慨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若有疑问及时追问,如满意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255120.htm2023-07-05 14:06:551
慨然有志于天下 (去之)南都,入学舍 去之的意思
进入学舍2023-07-05 14:07:024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的翻译
于是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07:201
解释: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
于是对六经的旨义非常精通,慨然志在天下2023-07-05 14:07:272
岳阳楼记的重点实词有哪些?
(1)选自《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2)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封建王朝官史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这里沿用古称。“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6)百废俱兴: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废,荒废。俱,皆。兴,兴办(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旧制:旧时的规模。(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作文,写文章。以,用来(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10)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万千(照译)。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阴天。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完全,详尽。矣,语气词“了”。(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向北(16)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谪迁的人,降职远调的人,这里指仅指政客。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集。于,在。此,这里。(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异:不同(19)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0)开:放晴。(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耀。(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潜藏。形,形迹。(24)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桨。倾,倒下。(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26)斯:这个。(27)则,就。有,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谗言。讥,讥讽。(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感,感慨。极,到极点。而,顺接连词。(29)至若春和景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30)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一片。万顷,极言其广。(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群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33)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一种香草。汀:水边平地。(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青”通“菁”。(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一,全。(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38)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39)渔歌互答: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答,应和。(40)何极:哪有穷尽。(41)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42)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一作“皆”。宠,荣耀。(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迎着。(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45)嗟夫:唉。(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49)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50)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51)是:这样。(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必,一定。(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编辑本段]4.词义现象古今异义:1.微 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2.气象 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越 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今义:越过。4.制 古义:规模。例句:增其旧制。今义:制度。5.备 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6.景 古义:日光。例句:至若春和景明。今义:景物。7.尝 古义:曾经。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品尝。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 通 "嘱",嘱咐。百废具兴 具: 通 "俱",全,皆。一词多义:1.以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 一片:一碧万顷全,都:长烟一空4.开 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5.则 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于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7.或 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8.为 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9.空 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10.通 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11.和 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12.极 尽:南极潇湘十分:感极而悲者矣词类活用:1.百废俱兴(形作名,各种废弃的事)2。先天下之忧而忧(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先)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4.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编辑本段]主旨分析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象的描写,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同时规箴友人滕子京。[编辑本段]5.段意总结第一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由此过渡到登楼览物之情.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综上所述,二至四段描写了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岳阳楼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主题“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编辑本段]6.文章成语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编辑本段]7.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范仲淹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编辑本段]8.整体感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编辑本段]9.问题研究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5. 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何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结合作者当时被流放的背景,显然“古仁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也应合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借所动摇的品格。也表明这一类人的境界是不为自己进退而悲喜的。所以在文中议论这个人物。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还乡,忧谗畏饥。2023-07-05 14:07:362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至于天下 意思
意思是:于是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出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023-07-05 14:08:001
范仲淹的《有志于天下》的译文是什么?
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_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原文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2023-07-05 14:08:19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的翻译
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激昂地立下了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08:295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的 解释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其意思为:于是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09:041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大意
1.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内容概括: 记录了北宋名臣范仲淹读书时的几件小事,重点突出他的勤奋和有志气。他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却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诵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散文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的《名臣言行录》。 扩展资料 《名臣言行录》一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此书共七十五卷,朱熹撰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 朱熹编此书的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名臣言行录 3. 概括《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全文内容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内容概括: 记录了北宋名臣范仲淹读书时的几件小事,重点突出他的勤奋和有志气。 他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 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却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诵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散文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的《名臣言行录》。 扩展资料 《名臣言行录》一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此书共七十五卷,朱熹撰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 朱熹编此书的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431346465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名臣言行录。 4.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简洁概括全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编辑本段]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原文 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人言行录》 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编辑本段]译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国家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刻苦读书,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我足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编辑本段]注释 适:嫁 既:副词,不久,后来 去:离开 尝:曾经 昃(zè):太阳偏西 或:有时 昏怠:昏沉困倦 辄:往往,每每。 沃:浇,引申为“洗” 啖:吃 谗:说人坏话[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音:dàn 义:吃)粥而读 ②辄( 音:zhé 义:往往,总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受贬 ⑤由参知政事谪(音:zhé义:降职)守邓州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C)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5.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简洁概括全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编辑本段]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原文 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人言行录》 2.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编辑本段]译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国家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刻苦读书,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我足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编辑本段]注释 适:嫁 既:副词,不久,后来 去:离开 尝:曾经 昃(zè):太阳偏西 或:有时 昏怠:昏沉困倦 辄:往往,每每。 沃:浇,引申为“洗” 啖:吃 谗:说人坏话[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音:dàn 义:吃)粥而读 ②辄( 音:zhé 义:往往,总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受贬 ⑤由参知政事谪(音:zhé义:降职)守邓州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C)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 6. 请概括一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白话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此文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欧阳文忠公集》,因欧阳修死后谥号为“文忠”,故名。共153卷,附录5卷。其中《居士集》、《易童子集》、《外制集》、《内制集》、《表奏书启四六集》、《奏议集》等一百十四卷,《归田录》、《诗话》、《长短句》等十九卷,《集中录跋尾》十卷,书简十卷。 前附年谱,后附行状、墓志、传文等五卷。书中《居士集》为作者晚年自己编定,其余都是南宋周必大编定的。 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是南宋周必大(1126--1204)等编纂的。现在中国及台湾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都是残本。 唯有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153卷大抵与南宋时代保留的原形同。其版刻的情形如下: 半页10行、每行16字,注文双行、左右双边。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7.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啖dàn 粥而读 音 : 义:吃,食用 辄以水沃wò 面 音: 义 :浇洗 食不给Ji 音 : 义 :接济 乃至被谗chán 受贬 音 : 义:诋毁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晚昏昏欲睡时,就用水浇洗面孔。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狗用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一层:写其少有大志,发奋苦读。二层:做官关心国事,勇于但当。三层:写其刻苦自励,天下为先的崇高境界。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交代了范仲淹高风亮节的思想基础,是画龙点睛之笔 8.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这篇文言文整个意思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9. 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怠:疲倦 辄:立即;就 翻译:有时候晚上觉得昏昏欲睡很疲倦了 就用水洗脸 2.给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只刚刚够他们自己吃穿,没有一点多余的。应该是形容某人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全译文: 版本1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版本2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如有帮助望采纳2023-07-05 14:09:11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什么意思
于是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09:201
文言文《慨然有志于天下》的翻译是什么
慨然有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09:30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赏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这是一篇励志典故,有两个版本。版本一个侧重于少年努力刻苦成才经历。版本另一个侧重于仕途不顺却有抱负理想。但它们都强调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版本一 翻译: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出嫁。再,第二次)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 14、沃面:洗脸 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旨:要义。 17、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8、依:依靠。 19、以:以......作为;用 20、诵:吟诵。 21、长山:古地名 22、饘(zhān):稠的粥 版本二 翻译: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 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用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1、啖(dàn):吃。 2、以:用。 3、食:吃饭。 4、贬:贬官。 5、给(jǐ):供应。 6、谗(chán):说人坏话。 7、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8、既(仕):考取功名后。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辄:往往,每每。 11、沃(wò):这里当“浇”讲。 12、昏怠:昏沉困倦。 赏析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岳阳楼记》,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2023-07-05 14:09:37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本文源于《范仲淹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遂大通:意思就是精通透彻的明白理解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之旨:目标,宗旨,最后要达到的目标. 慨然:感慨,慷慨的意思 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虽然对六经的旨义非常精通,但志向抱负仍然于天下在心中. 本人拙见,2023-07-05 14:09:44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本文源于《范仲淹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遂大通:意思就是精通透彻的明白理解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之旨:目标,宗旨,最后要达到的目标. 慨然:感慨,慷慨的意思 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虽然对六经的旨义非常精通,但志向抱负仍然于天下在心中. 本人拙见,2023-07-05 14:09:521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于是就完全通解了“六经”的深意,感慨间生出了治理天下的决心2023-07-05 14:10:003
求《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023-07-05 14:10:238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请合起来读,我找不到它的读音,麻烦大家找到后告诉我)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2023-07-05 14:10:412
昼夜苦学文言文
1. 描写范仲淹《昼夜苦学》文言文的全文注解 最佳答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快呀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另一版本: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至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范仲淹苦学 文言文 既仕:“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食不给,奋不顾身,辄以水沃面。 常自诵曰。既长,或夜昏怠:范仲淹二岁而孤。 或夜昏怠,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另一版本,入学舍昼夜苦学。 仲淹刻苦自励。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乃至被谗受贬,每慷慨论天下事,家贫无依,常自诵曰,再适长山朱氏,辄以水沃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至南都,五年未曾解衣就寝,知其世家。少有大志范仲淹二岁而孤,每以天下为己任,啖粥而读,日昃始食,往往饘粥不充,食不重肉,感泣辞母去,母贫无依,发奋苦读。2023-07-05 14:10:491
范仲淹立志文言文
1. 文言文 范仲淹立志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契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 范仲淹立志的译文 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范仲淹立志的译文 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③饘:zhān,稠的。 ④日昃:太阳偏西。昃,zè。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023-07-05 14:10:58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原文1: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2023-07-05 14: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