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07-06 08:08:37
FinCloud

1、客观上赵国在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

2、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3、当时秦国倾国而出,肯定比赵国的兵要多,甚至倍于赵军。这大大出乎廉颇的预料。

4、没有尽量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而是主动出击给了对方机会。

扩展资料:

前260年农历四月,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取得良好效果

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颇为不满,又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农历七月,赵括统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大意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粮道。

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孤立无援,赵括亲帅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酿成惨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墨然殇

1、秦强赵弱 这个是主要原因。赵国虽然是三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反秦的先锋军,但是实力还是和秦国相差甚远。秦能灭赵,而赵不能灭秦,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即使没有长平之战,秦国也会利用其它战争灭赵。

2、武安君白起。即使是廉颇,或者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名将,甚至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的所有名将穿越到了战国,也不一定是白起的对手。唐朝以前,人们一提起古代名将,就是韩白卫霍。所以,即使赵括策略正确,武安君也会找到克敌制胜的良方。

3、秦国有灭赵的决心,赵国没有打生死战的准备。赵国给了赵括45万大军,认为足以和秦国相持,甚至可以在正面打过秦国。而秦国却调来了全国15岁以上的男人,在兵力上超过了赵国。当时秦国有300万人口,所以倾国而出,肯定比赵国的兵要多,甚至倍于赵军。这大大出乎赵括、赵王,甚至廉颇的预料。

4、赵王问题。赵王已经不是赵武灵王或者赵惠文王这种还算是明君的统治者,孝成王只相信平原君赵胜,而远离公卿,导致赵国的政治已经出了不小的问题。而赵胜这个人,虽然号称战国四君子,实际上为人并不十分漂亮,政治头脑、军事才能更是一般的很。赵国重用这样的人,亡国也就是早晚的事情。有这样的政治,赵王临阵换将,使用传说并没有真才实学的赵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赵括。我说过,这一仗,即使孙吴复生,也不好打。即使廉颇在,打王龁是没什么问题,打白起,未必有胜算。赵国的大将,还有当时守卫北方的李牧。由于策略上的失误,赵王既没有调回李牧防守匈奴的部队,也没有请五国进行支援,也就形成了赵括单挑白起的事实,且白起兵多,赵括兵少。但是,赵括也有很大的失误。孙子兵法,赵括肯定看过,上面写着:“10倍对方的兵力,才能包围敌军。”即10倍围之,倍而功,兵多可战。秦国的军队虽然多,但顶多是赵国的2倍半,秦国的兵力不可能在100万以上。这样,白起即使围住赵括,只要赵括不着急,慢慢找机会,主力突围,反败为胜是有可能的。且秦国带了至少50万人打赵国,粮草补给也很成问题,只要赵括坚持住,秦国很可能坚持不住。不过,王翦灭楚的时候,就在楚国和他们耗着,可见秦国倒不是很缺粮。再有,赵王虽然缺点心眼,只要赵括不像现在似的速败,那么他也知道调李牧来增援,或者请五国来支援。这时候要是来个窃符救赵,信陵君带着10万军队打个外围,秦国也未必敢继续冒险。如果信陵君或者其他五国领导人有点见识,来个功秦救赵,那么秦国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所以,赵括一味的突围,反而折兵损将,最终导致失败。

6、蔺相如的去世。蔺相如之死,使得廉颇在朝廷内没有了支持者,才使得反间计得逞。如果是廉颇打这一仗,秦王敢不敢冒险动用全国兵力还在两说。蔺相如的去世,也导致赵国政治清明的阶段正式结束。而正是由于蔺相如去世,秦国才敢于大举进攻赵国。

长平之战,说来说去,还是赵王缺心眼。我白得了个上党,守住不就完了么?何必和秦国打一场正面战争,最终导致赵国的有生力量大为消耗。这不是脑子有病还是什么?

还有,就是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并没有灭亡。秦国也需要休整,在次年才再度功赵,包围了邯郸,被信陵君带五国援军挡住,六国联手打败了秦国。之后,李牧还打败过一次秦国。秦国最后才灭了赵。

kikcik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有几大因素

赵国战败主因还是赵王听信他人谗言

把善于防守的廉颇换下阵,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上阵

赵括的错误指挥,让秦军得以击败赵军

根据历史了解,赵括属于赵国年轻辈的军中将领,赵括的地位得源于其父

赵括的父亲原是赵国将军,赵奢

在秦国崛起后,赵奢是唯一带领赵军打败过秦军的赵国将军

赵国因此对其赏爵封君,赵奢死后,其子赵括继承爵位

按照历史情节和个人看法,其实赵括是有军事才能的,只是缺少实战历练

他年少轻狂,对于军事理论可谓头头是道,可并无多少实际作战经验

造就了他纸上谈兵的现状,加之当时赵国国力不济,已无多少选择

首先,赵国因为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的确增强了不少

但是论综合国力,赵国仍然不敌秦国

何为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等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明显提升军事实力

赵国在军事实力上,成为了当时战国中唯一可以抵抗秦国的国家

赵国的胡服骑射,在军事主要加强了赵国的骑兵力量

而秦国以步兵,阵战为优势,骑兵秦国也不弱,但不一定比赵国强

但综合军力,秦军还是比赵军强

加之长平为山地地区,秦赵在长平则是山地作战,赵军的骑兵不能完全发挥施展

因此,赵国廉颇是坚持防守抵御秦军,而不是主动迎战

而后来当两国军力几乎相当,难分胜负时,其国力就能派上用场了

赵国坐拥地利条件,得以在长平和秦国对峙

秦军因长平天险,不能率军强攻,只能赵军撤兵或赵军主动出城迎战,秦军方可有把握获胜

可两国大军一对峙就持续了三年多,秦国一直不撤军,赵国也不敢撤军

在长平之战的三年拉锯中,赵国明显就不如秦国了

首先是钱粮,秦国有关中平原,巴蜀之地,农业发达,钱粮充盈

而赵国呢?自己没有秦国优越的农业条件,光后勤补给就比不上秦国

赵国人口只有秦国人口一半,钱粮赋税也只有秦国三分之一

因此,赵国看似是秦国唯一对手,但其国力的不足

导致了赵国君臣面对秦国时,还是比较畏惧顾虑

按照当时情况来看,赵国本不想招惹秦国,应该暗中积蓄国力发展

但因为种种原因,赵国被迫与秦国提前正面对决了

秦赵也因长平之战投入全国之力,形成了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历史大战

话说回来

赵国因为粮食补给不上,三年对峙下来,无奈维持不了几十万赵军的供给,动摇了赵王坚壁清野的想法,转而希望能够速战速决

秦国在国力上比赵国强得多,上面也说过了,因此长期对峙下来,秦军还有粮草可以供给,秦军对比赵军就不怕拖,因为秦国明白,赵国国力不如自己,赵国一定会先按奈不住

而且秦国以军功论赏,将士勇于征战,装备精良,秦之锐士,战斗力勇猛

统帅也是秦国战神白起,因此正面交战,在长平山地中赵国骑兵无法发挥优势的情况下,即便两军人数几乎相当,和秦军交战胜算依然很小,所以这也是廉颇为什么选择要死守长平,也不和秦军正面硬碰硬

因此,因综合国力的问题,长平之战的消耗拖垮了赵国,而秦国还能继续维持几十万大军的供给,不得已赵王动摇了防守的想法,又被秦国的反间计利用,迫使赵王更加想速战速决,换下了廉颇,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抗敌

赵括上任后直接率领赵军正面和秦军交战,结果被秦军围困几十天,不得已投降

白起命秦军坑杀了几十万投降赵军,一战弱赵,震惊列国,赵国朝野更是惊慌失措

长平之战后,赵国跌入低谷,赵军被秦军屠杀殆尽,导致赵国国内男丁稀少,钱粮也因长平之战几乎损耗殆尽,再也无力抗秦,沦落为和魏韩一类的国家,至此,秦国经历长平之战后,虽然有较大的国力消耗,但秦军主力还依然尚在,留下了基础

此时战国,六国军力皆衰弱,秦国军力国力一家独大,秦国超强,六国皆弱,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基础和有利条件

豆豆staR

补充一点一楼,个人认为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国力远没有秦国国力强大。其时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加之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的巩固和拓土(秦武王死的早没有太多贡献,昭襄王时期包括宣太后执政期间)秦国实力大幅增强。而赵国虽然经历胡服骑射变法,但是没有彻底废除封底制度,国力凝聚不齐。在大军对质三年后赵国国力已然出现贫乏,粮草供给吃力,这才有了向各国请援。而各国各怀鬼胎不肯支援赵国粮草,赵国不得已就必须一战不然国力崩塌后果更为严重,加之秦国又用反间计。孝成王怀着侥幸心理换上赵括,而赵括的指挥失当则直接导致了长平战败。而秦国之所以选择对质三年不战原因有二。一国力强盛昭襄王清楚赵国国力不如秦国不可能像秦国一样可以长久支撑下去(主要还是有范雎存在,昭襄王觉得六国在这种情况下行不成合纵)。二,也是秦国选择对质上党与赵国决战的主要原因,如果不与赵国决战赵国即将进行第二次变法即彻底废除封地制度等加强国力的深彻变法。一旦赵国第二次变法成功那再给赵国些时日到时候再决战谁赢谁输可就不好说了。

根据这些情况所以当年长平之战就算是孙膑吴起在世也难以打赢。

bikbok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赵惠文王识人不当,赵奢死之前说赵括浮夸不务实,但赵王丝毫不在意,一意孤行的将赵括换下廉颇为上将军,委国之兵权。其次是赵括本身自己的问题,赵括自小熟读兵书,与人辩论常常使别人哑口无言,但其见识太过理想化,走的浮夸风,丝毫不务实,不如老廉颇稳健。再而言之,赵国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全身轻装上阵,强调速度,但是秦国的军事为重装甲型的,个人认为赵国被秦国克制。还有,秦国自商君变法,制度与诸侯六国决然相异,补给充足,秦国有一个充足的大后方,而赵国就不行了,

小菜G的建站之路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 赵国实力空前壮大 军事实力足以和秦国抗衡 赵武灵王曾计划绕过函谷关从秦国的北部攻入秦国本土 灭掉秦国 (赵武灵王死于宫廷政变 此计划流产) 可见赵国实力之强 赵惠文王时期 马服君赵奢率赵军在阏於大败秦军 名动天下 从此秦国视赵国为第一劲敌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最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国策失误君主昏庸 战国时期的主流是灭国而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 赵国国君只把长平之战看作是一次秦赵征伐之战 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 而秦国却恰恰相反 秦昭王把长平之战看作是秦国生死存亡的战争 倾全国之力而战 再看赵国的国君 从赵武灵王到赵孝成王 一代不如一代 赵武灵王可谓一代雄主 使赵国成为战国首屈一指的强国 算是创业之主 赵惠文王虽无其父的雄才大略 但有识人之明 能够任用忠臣将领 而赵孝成王没能力不说 连识人之明也没有 不听劝阻任用赵括 罢免廉颇 临阵换将 兵家大忌 并妄想与秦国讲和 不能全心全意的与秦军一战

再也不做站长了

长平之战双方兵力:白起带50万秦军,赵括带45万赵军。根据史书记载,白起用3万秦军切断赵军首尾,围困赵军。这个时候1:赵军被围无法补给,秦军战线较长补给困难。2:兵法上说倍则围之,双方兵力此时相差无几,秦军围困力度薄弱。3:双方士兵均久经沙场,战力应该相差不大。这个时候胜负还是五五之数,双方将领均选择求援,秦国举全国之力援助白起,赵国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最终导致赵军被围40多天后突围失败投降被坑杀。根据白起传记载,长平之战后秦军阵亡过半,可见赵军战斗力之强。个人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有,1:国力不如秦国,3年防御战已拖垮赵国。2:赵王魄力不如秦王,秦国支援的时候可是15岁以上的男子均要出战。3:主帅差距明显,白起久经沙场,百战百胜;赵括初出茅庐经验不足,但是能以45万拼掉至少20万秦军,如果不是赵括突围被射死,赵军投降的话,秦军伤亡将更大,所以也不能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苏萦

长平之战的爆发源自赵孝成王贪恋土地,最终导致的。在3年的兼并战争中,赵军节节败退,廉颇一直坚守阵地,不出击。在廉颇消耗秦军的同时,赵军士气低落,前线的25万赵军每天要消耗堆积如山的粮草。赵孝成王非常不安,决定派赵括统军,同时从邯郸城里给赵括加派了20万大军,算上前线的25万,这45万人马几乎就是赵国全部的军事力量,赵孝成王决心赌一把。秦昭襄王知道了赵括的到来,派百起统领60

瑞瑞爱吃桃

我个人认为,还是赵惠文王的原因,其刚刚即位对廉颇等老将颇有猜忌之心,秦人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巧施反间计致使临阵换将才造成了长平之战的赵国惨败!

九万里风9

君主不精于权变。赵国上下一致的能力不如秦国。双方兵力能够配置的多少赵国也不如秦国。主将的军事能力,秦有白起赵有廉颇,不相上下,不败就是胜,后来又换下廉颇,所以这几条原则赵国都是败。,,,

肖振

秦强赵弱,就是没有换人这档事,也只是稍微费点力

meira

一楼的回答完美,没有补充。

Jm-R

就一句话能说明一切:赵军断粮一个多月

长平之战秦军赵军主将介绍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长平之战秦军赵军主将介绍长平之战参战方:秦国、赵国结果:秦胜赵败参战方兵力:秦国:约55万人赵国:45万人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伤亡:赵:约40万人秦:约15万秦国和赵国主将对决长平之战秦军:主将白起带领秦军、蒙骜、王陵、王贲、王汔、王翦等。长平之战赵军:主将赵括带着赵军、王容、缚豹、苏射、冯亭等。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2023-07-05 07:05:351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秦国,白起对战赵国,赵括。
2023-07-05 07:07:123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哪两个?求大神帮助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62-260年,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赵括在赵国长平,历时3年,秦国与赵国交战,最终以秦国获胜结束,白起活埋赵军40万 。
2023-07-05 07:07:191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的对比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 天下 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 决定 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的对比,希望大家喜欢!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 军事 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 经验 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   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赵国在经济和农业上则稍显滞后。因此,在战争所需的物资方面,赵国的储备并不充足。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战国时期的一场“长平之战”以规模之大、死伤之惨烈而著于史册。战争结果是秦国的主将白起使用计谋,诱赵军主将赵括贸然率兵出击。白起遂将四十余万赵军围困在秦军阵地附近四十六天,粮草断绝。最终,赵括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剩下的赵国士兵无奈之下选择投降。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白起并没有放过那些降兵。他担心如果不杀掉赵国士兵,会再生出其它事端,于是便 命令 秦国军队将赵国的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让年纪较小的240名士兵回去赵国。这一举动令赵国举国上下陷入了震惊、惶恐和悲痛的情绪中。   在这场战争里,赵国共派遣出了大约45万士兵,可最后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如此惨烈的伤亡数目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因败于秦国而元气大伤。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 养生 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如果说,长平之战没有发生的时候,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那么,长平之战发生后,它是真的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对抗了。   长平之战除了对赵国产生重创,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后,这场战争为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1. 长平之战影响有哪些 2.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 3. 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4. 长平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5. 春秋时期主要战役
2023-07-05 07:07:251

秦始皇、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时间关系?

长平之战打了3年之九,
2023-07-05 07:07:334

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情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人物像 白起,就是长平之战中使得秦军大胜的将领。他又名公孙起,秦国人士,在秦王征战六国时,立下了累累战功。他同时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与他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还有廉颇、李牧和王翦。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军的将领其实是王龁,而赵国的主将是廉颇。两人对战时,虽赵军接连失利,但由于有廉颇镇守,两军还是处于僵持状态的。后来,秦国派人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赵王中计,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括为主将。与此同时,秦军也在秘密地调动白起为主将。之后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实际上都已更换了主将。白起、廉颇虽然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将,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却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后,他深知赵括骄傲轻敌,只擅长“纸上谈兵”,遂根据其弱点定下了战术计谋。 白起带领秦军与赵括交战时,假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贸然带兵追击到了秦军阵地附近。这时,白起派兵暗中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阻断其粮道,导致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最终,赵军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其余士兵投降,秦军大胜。但面对赵国的降兵们,白起只放回了240个年纪较小的人,其余士兵则均被坑杀。不得不说,白起带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得胜利,这确实能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的行为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太过惨烈。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情况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图片大全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甚大的战争,同时也几乎对后来的历史走向具有决定意义,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中运用到的战略计谋,对后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借鉴作用。直到现在,世人谈起这场战争,依然会为了战争中的惨烈伤亡而叹息。  长平之战图 世人了解一段历史、一场战争,大多是通过文字的记载,或是那些根据史实进行考证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此外,一些图片也能够成为大家认知历史的途径之一。 根据当时长平之战的相关史料记载,世人绘制出了不少的战争画作,例如描写战争场面的油画、水墨画、连环画,以及有关战争局势的地形图、攻防图、决战要图等。 战争场面图大多都是打斗激烈的画面,亦或是描绘战争结束后,战场凄凉、死伤遍野的情况,由此也可以想见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残酷性。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兵力,不惜拼着消耗国力的风险,也要获取胜利。而其它的地形图、决战图则可以帮助世人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推进,双方又是如何攻防和决战的,这些都成为了现今珍贵的军事资料。 长平之战的相关图片一方面可以帮助世人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另一方面也是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来体现战争的规模之大和惨烈伤亡。
2023-07-05 07:07:49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侯国?

您好!马陵之战的交战国为齐国与魏国。最后齐国胜利,魏国失败,上将军庞涓战死。从此魏国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一蹶不振。长平之战的交战国为秦国与赵国。最后秦国胜利,赵国失败,损失人员40万人,主将赵括被射杀。此役杀的赵国的青年男子没有多少人了。(除了跟李牧北御匈奴外)
2023-07-05 07:07:561

.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秦国、赵国。
2023-07-05 07:08:044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候国

马陵之战 魏国和齐国长平之战 秦国和赵国战争名称:马陵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354 战争双方:齐,魏 ,赵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绝大部分被秦军坑杀。
2023-07-05 07:08:131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的一场战争,据悉,此战战后,杀神白起歼灭敌军四十万。它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同时,长平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租到的包围歼灭战,那么,你知道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长平之战的交战双都分别是谁?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一场战争,但是也有说法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据记载,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在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由上述我们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间的战役。据悉,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但是,唇亡齿寒的到了谁到知道,本来嘛,于是伙同赵国共同对对抗秦国,说是同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不想,赵国接受了韩国的城池引起了秦国的不满,在加上秦国兵强马壮,你毁我计策我就先把你打到服了为止。 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但是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战后,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2023-07-05 07:08:301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之间的战争,历时两年,此战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反之赵国元气大伤。但是,令小编费解的是,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呢?且,长平之战的敌对双方又是由谁领军的?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周郝王年间,周王室衰微,到了周郝王死后,周王朝宣告覆灭,而长平之战就是在周郝王在位期间的战争,不过,但是由于东周王室衰微,所以,历史记年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算是战国时期。据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但是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而赵军更换将领的结果是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长平之战敌对双方介绍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争。此战之后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万俘虏。而要说到赵军死亡的人数,这些人原本是不用死的,如若不是赵国君主昏庸更换廉颇,此战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据悉,公元261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为了求援赵国允诺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秦王恼怒,攻打韩国之后又接着攻打赵国,本来赵国军队在廉颇的带来下秦军讨不了好,进退不得,于是,白起用计谋谎骗赵王,于是,真是应了那句话,天要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此战之后赵国苟延残喘,一直到公元202年,赵国灭亡。
2023-07-05 07:08:371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分别指什么成语,主人公分别是谁?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分别指 围魏救赵 诱敌深入 纸上谈兵
2023-07-05 07:09:363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相关的成语

主要是关于历史的一些战争
2023-07-05 07:09:452

长平之战摧毁了赵国的野心成就了秦国的统一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网络配图 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而秦国这时候的主将早已秘密地换上了骁勇善战的白起。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溃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了赵军,切断其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多天。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白起放了年纪较小的240名赵国士兵回去,而将其余的降兵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网络配图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时较有实力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则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长平之战除了对交战双方产生了影响,在其它方面,这场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来看战败国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死伤约4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其中有40余万士兵是被秦军坑杀的。这对赵国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和惶恐的情绪中。 网络配图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兵力伤亡,可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地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但此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就爆发的邯郸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遗留问题。原本,秦国将领白起是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时,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可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说,并没有同意。后来,他又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起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天下局势方面来看,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历史走向和进程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越了其余各国,而离秦国完成统一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罢了。
2023-07-05 07:09:511

战国时期的战争著名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著名战争1、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交战双方:齐国(田忌、孙膑)VS魏国(庞涓)主要成语有:围魏救赵2、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交战双方:齐国(田忌、孙膑)VS魏国(庞涓)主要成语有:减灶诱敌3、乐毅伐齐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交战双方:齐国VS燕、秦、韩、赵、魏4、长平之战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野战围歼重兵集团的范例——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最初赵名将廉颇采取了坚壁不出、疲劳秦师的战略。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赵王临阵换帅,无战争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帅,秦军则偷换名将白起为帅。赵括由守变攻,被白起分割围歼。围囤四十六天,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杀。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交战双方:秦(白起)VS赵国(赵括)主要成语有:纸上谈兵
2023-07-05 07:09:581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名称,交战双方,战争结果

少梁之战:秦魏,秦失败马陵之战:齐魏,魏败长平之战:秦赵,赵败。希望采纳!谢谢!
2023-07-05 07:10:551

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前后一共消耗了多长时间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 现今,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里有着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观,那就是尸骨坑。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国士兵被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坑杀,而遗址中的尸骨坑就是坑杀之处。那么,在那场战争中,到底有多少人被坑杀?他们真的是被活埋了吗?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长平之战的意义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图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意义也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2023-07-05 07:11:011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侯国

初一的历史教科书上有
2023-07-05 07:11:081

孙子兵法(10):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长平之战和官渡之战,粮草都是决定性因素。借力打力会让事情变得容易。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解读: 上一章说过,按孙子的观点,战争打的就是“钱”,“钱”的具体体现就是装备和粮草,而粮草就是军队的命脉,换句话说,粮草在古代战争中就是“燃料”,没有粮草,军队将不战自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粮草永远摆在第一位,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将士都是在拼力气,吃饱才有力气打仗。 这也是承接前面战争为何要“速战速决”来的,战争时间拖得越长,打得越远(远征),耗费粮草就越多,而运粮的成本又是非常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取得战争胜利,以减少战争成本。 在古代战争中,为了运输粮食,需要专门开辟“粮道”,要知道开辟一条粮道,不但要派大量人力物力去运输,还需要派一些得力的将领率军保护。 有时候,甚至负责粮草的人员比在前线打仗的人数还要多,断了敌方的粮道,就是断了敌方的补给,敌军不战自溃。反之,己方粮草被断,亦然。由此可见,粮草对于战争胜负生死攸关。 孙子还引出了另一观点,既然粮食运输成本这么高,那就“ 因粮于敌 ”,也就是直接从敌人那边掠取粮草, 借敌打敌,借力打力,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 。 当然,一场战争的胜负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但粮草却是这些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和官渡之战。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秦军和赵军,赵军本不会输得这么惨,但是赵军却弃用廉颇,启用了一个自以为精通兵法的赵括,结果被真正精通兵法的秦军将领白起断了粮道,而断粮道仅仅只派了二万五千士兵,最后,赵军主力因断粮四十六天陷入死地,赵括也因“纸上谈兵”沦为笑谈。 再来看看官渡之战,袁绍的军队有十万人,曹操才勉强两万人(也有说一万的),反正曹操是占绝对劣势,袁绍占明显优势。但袁绍的用人之策失误,导致许攸叛逃,泄露了袁绍的粮仓在乌巢,结果粮仓被曹操烧掉,断了粮草就像被掐住了咽喉,胜负形势瞬间转变,最终曹操以弱胜强。 此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六出”“九伐”,基本上每次因为粮草被司马懿耗光了,不得不班师回朝;汉朝的周亚夫也是通过断敌粮草,平定七国之乱。一句话, 古代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粮草的比拼。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的这几段,对我们现在有何启示,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抓住核心内容(类似于粮草);二是借力打力(因粮于敌)。 战争的核心因素是“粮草”,同样,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的都有其核心,只有找准核心,抓住核心,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获取“胜利”。 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那无疑就是劳动报酬,报酬就是“燃料”,是推动员工的唯一动力。 对于市场,那需要抓住的核心就是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抓住了客户,就战胜了对手。 对于个人,核心就是目标,定好目标,一步一步努力实现,怕就怕没有任何目标,像一只无头苍蝇,最后撞死在墙壁上。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战争中的“因粮于敌”,其实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启示,不管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企业家,甚至是我们个人,都要会“借力”。 没有哪个人是全能的,“借”还可以体现在团队的力量上。 所以说,很多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 只要抓住其核心,借力打力,一切迎刃而解。
2023-07-05 07:11:261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侯国?

马陵,魏国对齐国(围魏救赵)。长平,赵国对秦国。
2023-07-05 07:11:321

揭秘:长平之战时赵国为何输的这样惨?损失多少

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他改变廉颇的战术,贸然进攻,最终大败于秦军,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军的将领是王龁和白起。长平之战初期,王龁带领着秦军不断发起进攻,接连取得胜利,攻占了赵军的两个重要据点,并俘虏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颇只能固守不出。后来,秦军主将又换上了白起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国将领,他针对当时赵军主将赵括的弱点而制定了计谋,从而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使赵国元气大伤,再难与秦国抗衡。因此,无论是从综合国力来对比,还是交战双方的用人、计谋,都仍然是秦国略胜一筹。 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赵国在经济和农业上则稍显滞后。因此,在战争所需的物资方面,赵国的储备并不充足。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2023-07-05 07:11:391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分别指什么成语,主人公分别是谁?

城濮之战主要人物是晋文公,对方是楚国,楚国大败,成语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主角都是孙膑,桂陵之战流传的成语是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中魏国的庞涓战败自杀,两场战役都是孙膑所在的齐国大胜,魏国失去了中原强国的地位。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主要人物有赵国的廉颇,后来是赵括
2023-07-05 07:11:491

长平之战,是败于赵括吗

长平之战,是败于赵括吗这是公元前260年发生的战争,交战双方是当时的秦国和赵国,主要参战的将军有4人。 秦国主将先是王龃牙,后改为白起。 赵国方面先是老将廉颇,后改为小将赵括。请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 这是我们后来理解“长平之战”的重要信息。过去,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是四个字的——“纸上谈兵”。 简而言之,面对秦国大兵的绝境,赵老将廉采取固守坚城的办法,打持久战,企图拉拢秦军。秦军不能打持久战,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战换人将军,让年轻的赵括担任司令。结果,赵括精通兵法,但没有实际经验,主动出击后,中了秦军的埋伏,最终全军覆没。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的失败,首要责任人是赵括,他不应该轻敌出击; 第二负责人当然是赵王。他不能中秦军的反间计划。这看起来有道理,但仔细看看这场战争前后,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首先谈谈战争的过程吧。首先,秦国不打算和赵国去不了,其主要目标是韩国。 论实力,韩国当时已经是二三流国家,屡战屡败,放弃了大片土地。 最可怕的后果是秦军抢占韩国,孤立了一个叫做上党的地方。上党是韩国的边郡,今天在山西省东南一带。上党这个地方地势高,战略位置重要,有“天下之脊”之称,在天下屋脊之意,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没有本国支援的情况下,光靠上党当地军民是抵挡不了秦国大军的。 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你们既然已经孤立国外,干脆投降算了。但是,上党的军民不做了,怎么办? 正好,赵国就在身边,爽快地投降了赵国,找到了靠山。 这时,出现了第一个细节,对于上党的投降,赵国内有两种意见。 第一是这个便宜的东西得不到,一得到就会招来灾祸。第二种意见说接受,上党这么大,是战略要地,还有17座城堡。 我们平时用百万军队,打了多年,也未必能筑城。 下次坐下来好好享受,拿下17座城堡,这个便宜的为什么不拿下?最后,赵国还是接受了上党。 可是秦费了那么大的工夫,结果让赵大甩卖,你觉得能干什么? 所以,秦大军又杀回来了,主将是王龅牙。这时,赵派兵阻止,派老将廉出马,两军要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 我们一直认为廉颇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参选一定没问题。 但实际上廉颇一开始也主动出击,但结果三战三败。最后只能进行长期防守。请注意,廉并不是积极地选择了持久战,而是在短兵无法接战的情况下被迫转入守备战。这时,出现了第二个细节。在流传的版本中,秦国的战线很长,运输困难,不能打持久战,所以总是说廉颇的做法很明智。 就这样拖下去,一定能把秦军拖下去。但事实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民强,水利工程兴盛,国力远胜于以往。 所以,打持久战,最先不拖的反而是赵国,赵国向秦国派遣使者协商和平。接下来是我们最熟悉的反间计。 秦向赵造谣,说我们不怕廉颇,我们就怕赵括。 我们一直说,这是赵王太愚蠢了,秦王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但是,这没那么简单。首先,在秦军散布谣言之前,赵王对廉不满。 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 国家不能再消耗了。 你还在这里打持久战。 也就是说,赵王在讲和不成的情况下,有着速战速决的想法。但廉有相当的资格,威信很重,赵王暂时拿他只是无奈。 被反间计提醒后,他想起赵国除了老将廉颇之外,还有少年有名的赵括。于是,无论其余人如何劝诫,赵王都交换了廉颇。 实际上,赵国最大的错误并不是交换的赵括是否只能“纸上谈兵”。而把廉颇换成赵括的动作,释放了我赵国要改变战略主动出击的额外信息。所以秦方的部署,并不是针对赵括这个人,而是针对赵军主动出击的举动。 你看,秦国先打先锋换将军,派白起上前线换王龅牙。注意,这个动作是极度保密的,胆敢泄密的人立即处死。然后,把国内的生力军全部调到前线,这些情况赵括是都不知道的。所以,就在赵括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白起制定的是诱捕计划。因此,后来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赵括率领主力主动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败走,然后切断赵括的后路,把赵军围困了四十天,只等到赵军弹尽粮绝,赵括战死,这场战役才结束。好了,现在我们回到关键的问题,赵军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刚才的叙述就可以发现,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而是在整件事情上,赵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战略目标,赵国做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你看,最开始上党一投降,赵国就接纳了,以为秦军就算来也只是一场小战役。所以,最开始廉颇只是在长平这个地方做简单的驻守,兵来将挡嘛。后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赵国感觉打不下去,居然主动跑到秦国议和——这就等于告诉秦国,我打不下去了嘛。最后,议和不成,就临阵换将,以至于全军覆没。你再回过头来看秦国,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而且,秦国随时可以做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为了对付赵括,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线。在赵国眼中,长平之战就是一次关于利益的争夺。而在秦国眼中,一城一池皆为死斗。谁胜谁败,一目了然。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目标一旦确定,就雷打不动。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战术动作,都是围绕这个战略目标的,这才有可能成功,就像秦国这样。而像赵国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所谓的最佳策略,战略目标变来变去,以占便宜开始,以吃大亏结束,那就是必然的了。
2023-07-05 07:11:571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最少十个(写出战争双方)

你被打
2023-07-05 07:14:253

中国古代史上的六大战争

在行测常识判断中,经常考查关于人文历史的相关知识,比如相关的古代战争历史,今天带大家简单学习一下相关知识。一、牧野之战1.交战双方:周武王VS纣王;2.地点: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3.意义:武王伐纣决胜之战;4.结果:商朝灭亡;5.相关典故:牧野誓师、牝鸡司晨—苏妲己;6.考法:(1)直接考查—下列关于牧野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2)对应关系——牧野之战——牝鸡司晨;二、晋阳之战1.交战双方:晋国内部四大家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2.地点:晋阳(山西太原);3.时间:公元前455年;4.意义:奠定了历史上三家分晋的基础,揭开战国历史大幕;5.结果:韩氏和魏氏临阵反水,联手赵氏攻灭智氏,瓜分智氏领地;6.考法:直接考查—下列关于晋阳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三、桂陵之战1.交战双方: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2.地点:浊则(今山西运城境内);3.时间:公元前354年;4.结果:齐国大败魏军,生擒庞涓;5.相关典故: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派孙膑前去,孙膑围攻魏国都城;6.考法:(1)直接考查—下列关于桂陵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2)对应关系——桂陵之战——孙膑、庞涓——围魏救赵;四、马陵之战1.交战双方:齐国VS魏国2.地点:山东郯城3.时间:公元前341年;4.意义:历史上著名的设伏歼敌的战例;5.结果:生擒魏国太子申,魏国元气大伤;6.相关典故:减灶计——孙膑利用庞涓弱点,每天减少军队做饭的炊具,敌军看到炊具数量,误以为,被追军队已军心涣散,士兵在不断逃跑,最后中埋伏大败;7.考法:(1)直接考查—下列关于马陵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2)对应关系——孙膑、庞涓——马陵之战——减灶计;五、长平之战1.交战双方:赵国VS秦国2.地点:山西晋城高平市3.时间:公元前260年;4.意义:秦赵战略决战,加速秦统一六国的步伐;5.结果:秦胜,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6.相关典故:纸上谈兵—秦国散布谣言,赵国老蒋廉颇谁都不怕,就怕赵奢之子赵括,更换将帅,赵括只会理论,无实战经验和能力;7.考法:(1)直接考查—下列关于长平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2)对应关系——赵括——纸上谈兵;六、垓下之战1.交战双方:项羽VS刘邦(楚汉相争)2.地点:安徽省灵璧3.时间:公元前202年;4.意义:楚汉相争终结点,汉王朝兴盛繁荣的起点;5.结果:汉胜楚败,项羽败走乌江自刎;6.相关典故:四面楚歌—夜间汉军高唱楚歌,楚军士气溃散;7.考法:(1)直接考查—下列关于垓下之战说法正确/错误的是;(2)对应关系—项羽、刘邦—四面楚歌;
2023-07-05 07:14:321

桂陵长陵长平之战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桂陵之战发生战国时期,交战双方是齐、魏,双方统帅是孙膑与庞涓,结果是齐军大胜魏军。长平之战也发生在战国时期,交战方为秦、赵,双方统帅为白起与赵括,结果秦军大胜赵军。夷陵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交战方为蜀汉与东吴,双方统帅为刘备与陆逊,结果是东吴大胜蜀汉。
2023-07-05 07:15:551

战国时期最大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谁?

你的问题不太明确。秦灭楚之战应该是战果最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单论一场战役的话,应该是秦赵长平之战。
2023-07-05 07:16:011

谁能说几个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交战双方,和双方兵力】

1、涿鹿之战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2、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3、赤壁之战战争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4、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交战地点: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结果:东晋胜利5、牧野之战战役名称:牧野之战战役双方:周武王,商纣王战役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6、漠北之战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王朝以强大骑兵部队深入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击败匈奴袭扰势力的一次远程奔袭战。河南、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虽率部远徙漠北,仍不断攻掠汉朝北部边郡,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7、井陉之战“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8、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9、鸣条之战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山西运城)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10、襄樊之战发生时间:1268---1273年发生地点:樊城,襄阳
2023-07-05 07:16:106

关于城璞、吴越大战和桂陵、马陵、长平之战

城璞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霸主的战争,交战双方当然就是晋国和楚国,地点在现在河南濮阳,成语有退避三舍,影响就是此战之后,晋文公成为了霸主.吴越之战时间很长,战役很多,先是越国打败了吴国,把吴王杀了,后来吴王的儿子夫差又大败越王勾践,但是勾践用美人计救了自己,夫差让勾践当了三年马夫就把他放了,春秋名将伍子胥苦劝吴王不成反被杀害.勾践回到越国后,励精图治,终于若干年后,一举灭掉吴国,夫差自杀,吴国彻底被灭.成语有卧薪尝胆,影响,勾践也称霸一时..桂陵、马陵之战都是齐国军师孙膑打败自己的同门师弟庞涓的战役,两次战役以后,影响,魏国从此衰落,齐国强大起来.这两战,都是孙膑运用著名孙子兵法的经典战役.长平之战,周朝最著名的战役.先是秦国大举攻赵,赵派廉颇率军四十万抵抗,秦军进逼至长平城下,廉颇坚守不出,秦军进退两难,后来用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疑心,派赵括代替廉颇,此时,秦国秘密换帅,由白起为帅,赵括上任后大举换将,并轻敌出击,四十万大军被秦军五十多万包围,断粮四十六天,赵括率部突围,但在突围过程中赵括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将投降赵军全部坑杀,除了两百左右埋尸的.成语有纸上谈兵.影响,此战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此战为秦国统一灭掉六国提供了军事条件.
2023-07-05 07:16:351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15个战争 要有时间和战争

自己找
2023-07-05 07:16:454

以下战例分别属于哪个朝代,你能和说出交战双方吗?

e
2023-07-05 07:16:534

如果赵国赢了长平之战的话,会有哪些影响呢?

我比较好奇的是,武关,巴蜀等地为何不能进军,偏要死磕函谷关
2023-07-05 07:17:0010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

D 本题考查的是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爆发长平之战,赵国将领赵括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导致战役一败涂地,故选D。
2023-07-05 07:18:211

郾城之战属哪个时代 交战双方是谁 还有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 雅克萨之战

红外探照灯,以6前没有 被动 红外夜视仪的年代夜间作战都靠这个n的。比0如你去看美国的M64,后期型也w架了d大n灯。它发出红外线(肉眼不g可见6)照射目标,根据目标反1射的红外线来探测目标,称为6主动红外探测,就像是看不c见0的探照灯。后来有了b被动红外夜视仪,再点这东西就变成真的大m灯了m,一u亮,对方2的被动红外夜视很远就看见8了w,照着灯打就行,因此现在淘汰了s。 e、辶pXxkㄚⅩpXvl浮┊m≥l浮┊m≥
2023-07-05 07:18:294

本人对战国时的历史比较感兴趣 在此求解答 在长平之战时其余五国为什么没有动作呢?

2023-07-05 07:18:372

长平之战赵真的被赵括坑了吗?赵灿用什么方法战胜秦国?

赵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统一秦国的最大转折点。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赵括,赵才被打败的。如果廉颇仍然拥有指挥权,结果可能会不同。但是,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强于赵国。如果赵用防守来拖延战争,也是很不利的,所以赵括想主动进攻。结果新兵吃了大亏。赵有机会赢得长平之战吗?说起赵括,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个“纸上”的习语。其实历史比后世的想象要复杂得多。前线指挥官对一场战争的意义并没有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长平之战,两个大国之间的决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赵括,赵能打赢长平之战吗?首先要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龙和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决定性的决战,交战双方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两个战州。这场战争是两个交战国的生死之战,拼的是全部国力。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从根本上取决于两国的国力。从国力上看,秦和可谓旗鼓相当。在时代,秦国的赵浩棋,内政稳定,秦国屡战屡败,在楚国和赵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汉魏国也成为秦国的诸侯国,大秦国力达到顶峰。范睢就任后,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使秦国夺取山东六国更加有效。但赵国经历了赵国武王陵领导的“胡夫骑射”的深刻改革,国力迅速发展,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与大秦抗衡的东方诸侯国。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实力。中国的力量能否在战争中发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这两个关键领域,赵国都远不如秦国,这是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从参战指挥官来看,赵中央委员会的最高指挥官是软弱无能的。赵、等人从一开始就缺乏心理准备,未能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意义,所以未能下定决心,制定根本策略,在战争之间徘徊,目标模糊,手段柔和,甚至听信谣言。另一方面,在秦国,宣太后、秦和宰相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各有分工,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和间谍活动对赵国进行干涉。在前线,著名的田雷、王弼等人总是互相合作,没有猜疑。就动员能力而言,赵国也远不如秦国。秦昭王纪亲自上战场负责后勤,发动前线军民全部晋升一级。男人被征召入伍,老弱被安排到后勤部门。整个秦国,从中央到基层,从国王到武士,从后方到前方,都是充分团结的,如一臂一指,这是秦国胜利的根本。这从根本上取决于最能凝聚社会力量,完成大一统大业的秦国法制。综上所述,赵国缺乏一个高瞻远瞩的中央统帅和完整的全国动员机制,这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前线指挥员的因素是次要的。
2023-07-05 07:18:431

影响秦成与败的两次关键战争是什么?交战双方各是谁?

长平之战 坑赵卒灭强赵 之后一鼓作气 秦 白起 赵廉颇—赵括项羽巨鹿之战 之后收章邯 坑秦卒 秦 章邯 楚 项羽
2023-07-05 07:18:501

长平白骨坑之战简介

龙战骨坑简介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秦和赵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赵在位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势空虚。长战骨坑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统帅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的军队失去了指挥官,其余的士兵都变形了,他们都投降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田雷并没有放过这些士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引起其他麻烦。于是,他用欺骗的手段把赵的四十多万士兵全部杀光,只放回了年轻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但也足以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田雷临死前还说,他做过这样的事,死了就已经够了。1995年,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终于挖出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这两个坑都是深坑,比秦军人挖的坑更自然。可想而知,40多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扔在这里,然后用薄薄的一层土盖起来。经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骨头终于被深埋地下。因为这个骨坑是在路镛村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为“路镛骨坑”。出土了大量的骨、刀、币、箭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久战和平将军李牧简介长平之战是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双方共伤亡约70万人,两国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很难恢复到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力。有如隆平之战,赵括、白起、王弼是被世人铭记的双方将领。他们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田雷、王建、廉颇并称为“战国四杰”的李牧却没有参加这场战争,这让人感到奇怪。如果说当初,是因为老将廉颇已被派去镇守昌平,所以不准李牧去。廉颇被撤换后,赵王为什么不派一个更强的李慕来接替他?而是派远不如李牧的赵括担任赵军首领?其实李牧不能参加长平之战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在北方防守匈奴,忙不过来。其次,赵王当时被秦人骗了,心里不信任廉颇。如果再派李牧去打长平之战,李牧很可能会采取和廉颇一样的战术,只守不攻。所以赵王会派赵括,这才是“主攻”,而李牧只能无奈的观望形势。当然,这大多是后人的推断。现在,许多人会怀疑,如果李牧开战,是否还有可能与田雷开战。但是,历史不能重演,长平之战的结果不会改变。李牧参加长平之战的故事,只能成为世人的想象。和平之战有哪些成语?一些历史战役往往根据战争的形势或策略衍生出一些成语,如投靠、围魏救赵等。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除了战争规模之大,伤亡之惨烈,以及战后各国的局势,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战争衍生出的习语“纸上谈兵”已经基本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个习语故事纸上谈兵,字面意思就是纸上谈兵。那么这个习语的主角是谁呢?他和长平之战有什么关系?《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指挥官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说起发动战争,往往连父亲都不是对手。长平之战,由于赵王被秦国所骗,赵军的前任首领廉颇被撤换,于是赵括代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大将。但赵括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没有战场实战经验。他只是机械地套用书中提到的兵法,并不知道如何根据战场上不可预知的情况改变策略。他上台后,改变了军事官员和制度,改变了廉颇之前的战术。最后,赵括被秦军的指挥官田雷骗了,贸然进攻,导致赵军一败涂地。四十多万士兵被秦军杀死,他自己在突围时也死于秦军的乱箭。这就是习语“纸上谈兵”的由来。后人也将其作为贬义词,形容只讲理论,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2023-07-05 07:18:561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秦国和赵国 赵国大败最终灭亡
2023-07-05 07:19:275

谁知道“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虽然使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却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赵国此时国力消耗殆尽,双方为打破僵局,互相对对方用计。秦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因为以前赵国外交摇摆不定,以及看到秦赵谈判,误判相信秦赵将和好,从而使得赵国寻求诸国兵力与粮食支援的努力失败。同时,据史记记载,秦还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被司马迁称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到任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迅速完成对军队的控制。同时,出兵快速突破秦军防线。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进行信息封锁,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采用了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策略,做出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因为不知道真正对手的情况,使得赵括误判,继续采用对付王龁的战略战术,于是,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此时赵括发现秦军主将是白起,于是,迅速变更战略战术,希望退兵进行防御作战,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同时,秦撒播谣言,诈称赵括投降,使得赵留守部队犹豫不决,错失救援时机。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赵括被迫迅速就地构筑营垒,有效抵御了白起的突击攻势。同时,被围赵军对秦军发动了数次殊死突击。此时,秦王闻知赵军主力被围,亲自坐镇河内,对国内进行了全面的战争动员,赐民爵各一级,征召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送到长平参战。终于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据白起称“死伤大半”,秦军把赵军的突围努力化解了。因为粮草断绝,赵军开始自相杀食。在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括再度企图突围,分四队突击队冲击,赵括在此战中战死。主将已亡,赵军最后的希望破灭,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撒播秦军威势,恐吓赵国人。此战赵军损失大概四十五万人。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2023-07-05 07:19:411

长平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

时间:前162地点:长平(这还要讲?)双方:秦(攻)赵(防)
2023-07-05 07:19:508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些诸候国

马陵之战 魏国和齐国长平之战 秦国和赵国战争名称:马陵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354 战争双方:齐,魏 ,赵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绝大部分被秦军坑杀。
2023-07-05 07:20:081

有关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23593.html?fr=qrl3
2023-07-05 07:20:167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之间的战争,历时两年,此战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反之赵国元气大伤。但是,令我费解的是,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呢?且,长平之战的敌对双方又是由谁领军的?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配图 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 周郝王年间,周王室衰微,到了周郝王死后,周王朝宣告覆灭,而长平之战就是在周郝王在位期间的战争,不过,但是由于东周王室衰微,所以,历史记年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算是战国时期。 据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但是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 网络配图 而赵军更换将领的结果是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 长平之战敌对双方介绍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争。此战之后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万俘虏。而要说到赵军死亡的人数,这些人原本是不用死的,如若不是赵国君主昏庸更换廉颇,此战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 网络配图 据悉,公元261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为了求援赵国允诺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秦王恼怒,攻打韩国之后又接着攻打赵国,本来赵国军队在廉颇的带来下秦军讨不了好,进退不得,于是,白起用计谋谎骗赵王,于是,真是应了那句话,天要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此战之后赵国苟延残喘,一直到公元202年,赵国灭亡。
2023-07-05 07:20:301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长平之战的典故,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之间的战争,历时两年,此战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反之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周郝王年间,周王室衰微,到了周郝王死后,周王朝宣告覆灭,长平之战就是在周郝王在位期间的战争,由于东周王室衰微,所以,历史记年在这个时期也算是战国时期。据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但是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而赵军更换将领的结果是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长平之战敌对双方介绍: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争。此战之后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万俘虏。而要说到赵军死亡的人数,这些人原本是不用死的,如若不是赵国君主昏庸更换廉颇,此战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据悉,公元261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为了求援赵国允诺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秦王恼怒,攻打韩国之后又接着攻打赵国,本来赵国军队在廉颇的带来下秦军讨不了好,进退不得,于是,白起用计谋谎骗赵王,真是应了那句话,天要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此战之后赵国苟延残喘,一直到公元202年,赵国灭亡。
2023-07-05 07:20:371

对长平之战的评价

对长平之战的评价:秦统一各国的脚步无人能挡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2023-07-05 07:21:201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最终以秦国胜利告终。
2023-07-05 07:23:242

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就是长平之战中使得秦军大胜的将领。他又名公孙起,秦国人士,在秦王征战六国时,立下了累累战功。他同时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与他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还有廉颇、李牧和王翦。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军的将领其实是王龁,而赵国的主将是廉颇。两人对战时,虽赵军接连失利,但由于有廉颇镇守,两军还是处于僵持状态的。后来,秦国派人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赵王中计,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括为主将。与此同时,秦军也在秘密地调动白起为主将。之后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实际上都已更换了主将。白起、廉颇虽然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将,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却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后,他深知赵括骄傲轻敌,只擅长“纸上谈兵”,遂根据其弱点定下了战术计谋。白起带领秦军与赵括交战时,假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贸然带兵追击到了秦军阵地附近。这时,白起派兵暗中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阻断其粮道,导致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最终,赵军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其余士兵投降,秦军大胜。但面对赵国的降兵们,白起只放回了240个年纪较小的人,其余士兵则均被坑杀。不得不说,白起带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得胜利,这确实能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的行为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太过惨烈。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情况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长平之战图片大全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甚大的战争,同时也几乎对后来的历史走向具有决定意义,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中运用到的战略计谋,对后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借鉴作用。直到现在,世人谈起这场战争,依然会为了战争中的惨烈伤亡而叹息。 世人了解一段历史、一场战争,大多是通过文字的记载,或是那些根据史实进行考证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此外,一些图片也能够成为大家认知历史的途径之一。根据当时长平之战的相关史料记载,世人绘制出了不少的战争画作,例如描写战争场面的油画、水墨画、连环画,以及有关战争局势的地形图、攻防图、决战要图等。战争场面图大多都是打斗激烈的画面,亦或是描绘战争结束后,战场凄凉、死伤遍野的情况,由此也可以想见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残酷性。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兵力,不惜拼着消耗国力的风险,也要获取胜利。而其它的地形图、决战图则可以帮助世人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推进,双方又是如何攻防和决战的,这些都成为了现今珍贵的军事资料。长平之战的相关图片一方面可以帮助世人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另一方面也是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来体现战争的规模之大和惨烈伤亡。
2023-07-05 07:23:311

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长平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的一场战争,据悉,此战战后,杀神白起歼灭敌军四十万。它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同时,长平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租到的包围歼灭战,那么,你知道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长平之战的交战双都分别是谁?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一场战争,但是也有说法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据记载,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在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由上述我们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间的战役。据悉,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但是,唇亡齿寒的到了谁到知道,本来嘛,于是伙同赵国共同对对抗秦国,说是同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不想,赵国接受了韩国的城池引起了秦国的不满,在加上秦国兵强马壮,你毁我计策我就先把你打到服了为止。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但是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战后,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2023-07-05 07:25:031

对长平之战的评价:秦统一各国的脚步无人能挡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2023-07-05 07:2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