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易经”的来龙去脉?

2023-07-04 06:59:47
TAG:
康康map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LuckySXyd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或星图。从‘月"字出发,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暂称之为白道附近。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堪舆。产生典故:来龙和去脉,都是指一座山的龙脉,也就是整座山主峰的起伏走势,来龙和去脉是相互对应的,一座山的龙脉从起点扑面而来,便是“来龙”,向远处盘旋而去,便是“去脉”,来龙即来向,去脉即去向。来龙、去脉结合起来,便是整条龙脉。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帆族知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拼音:lái lóng qù mài。基本释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示例: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近义词:来因去果、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来踪去迹。反义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无迹可寻。来龙去脉例句1、小明正在给大家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2、请你系统地分析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3、小强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解得非常清楚。4、他交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5、写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来态消龙去脉交代清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来龙去脉
2023-07-03 16:44:38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出自于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近反义词 近义词:来因去果、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来踪去迹 反义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无迹可寻 成语辨析 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都有“缘由和结果”的意思。但来龙去脉是形象的比喻;着重指人或物的来历以及事情的前后关联的线索;“前因后果”;只是陈述性的;指事物的全过程。
2023-07-03 16:44:46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解释:古人讲风水,称山势连绵像龙一样血脉连贯,有来头和去尾。比喻事情的前因后果。或比喻人或事物的来历以及事物前后的关联线索。读音:lái lóng qù mài。出处:明u2022吾丘瑞u2022《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靠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例句: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们既已清楚我就不介绍了。近义词: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造句1、来龙去脉是我们把握一件事情的逻辑关系的重要条件。2、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下次有时间再告诉你吧!3、叙述一件事,要把它的来龙去脉说清楚。4、我一定要搞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5、小明正在给大家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6、小强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解得非常清楚。7、来龙去脉对你了解这件文物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2023-07-03 16:44:55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词 目 来龙去脉 发 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 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 例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由此可见 出自风水勘探 3.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2 来龙去脉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释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么回事呢?”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4.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方面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形容事情;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5.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明·吾邱抄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成语】:来龙去脉 【拼音】:lái lóng qù mài 【zdic 汉 典 网】 【解释】: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例】: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近义词】: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6. 来龙去脉这一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 ( lái ló复ng qù mài ) 解 释制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7.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那里 【出自】: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8.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B、风水勘探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回 读音: lái lóng qù mài 出自:答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翻译:此处前面的山脊有一块好地,山脉的走势和去向靠岭朝山,是块风水宝地。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例句:小强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解得非常清楚。 (8)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扩展阅读 近义词: 1、前因后果[ qián yīn hòu guǒ ]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出处:梁·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 翻译:史臣说:凡事都有原因,才会出现后面事情。 2、来因去果[ lái yīn qù guǒ ] 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例句:他最令人叹服的就是他那浩瀚如九天星海一般的见识,对于天地万物之来因去果,皆能够有所明悟和了解。 9. 来龙去脉这个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 拼音: lái lóng qù mài 简拼: llqm 近义词: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解释: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10.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 出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 释义: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版一件事的前权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语出自: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例: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023-07-03 16:45:081

成语来龙去脉产生于以下哪类活动

成语来龙去脉产生于风水勘探活动。来龙去脉,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在指一件事情前后关系的线索。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有了龙的崇拜,传说中的龙是一个像山一样绵延起伏的庞然大物,故而人们常常把山比做龙。风水选择的方式方法归纳起来的精髓为龙、穴、砂、水四大要素,其原理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准则。龙指山脉,龙真指生气流动着的山脉。其中的主山为”来龙“;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为”龙脉“,也称”去脉“。来龙去脉解释:龙旧时指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龙头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例句:明 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闷燃。”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她忍不住好奇心总想问。”
2023-07-03 16:45:16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2023-07-03 16:45:52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的成语源于山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拼音:lái lóng qù mài。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例句:1、过于性急地要想一下子把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2、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但已是头昏眼花了。近义词前因后果拼音:qián yīn hòu guǒ。意思: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成语出处:梁·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论》:“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线索。例句:他俩是在做好事时不小心打碎花盆的,听了我讲完事情的前因后果,老师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2023-07-03 16:46:00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2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B)
2023-07-03 16:47:013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词 目 来龙去脉 发 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 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 例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023-07-03 16:47:20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47:293

来龙去脉这个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 拼音: lái lóng qù mài 简拼: llqm 近义词: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解释: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47:362

“来龙去脉”这一成语产生于( )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A
2023-07-03 16:47:529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词语】:来龙去脉【注音】:lái lóng qù mài【释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48:16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是风水勘探
2023-07-03 16:48:26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哪个典故?

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uff1f
2023-07-03 16:48:36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风水迷信用语
2023-07-03 16:48:53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 2、来龙去脉,汉语成语,拼音是lái lóng qù mài,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3、出自明·吾邱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
2023-07-03 16:49:00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勘探"来龙去脉"一词,现代汉语是这样注解的: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一件事情前后关系的线索。那么,这个最初为风水用语,后来借指事情的来历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2023-07-03 16:49:18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词 目 来龙去脉 发 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 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 例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023-07-03 16:49:261

成语“来龙去脉”产生于?

风水勘探来龙去脉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2023-07-03 16:49:331

成语来龙去脉产生于

2来龙去脉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释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么回事呢?”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023-07-03 16:49:402

“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勘探 1
2023-07-03 16:49:472

来龙去脉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0:06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 来龙去脉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释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幺回事呢?” 近义词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灯 谜 叶公惊倒,心跳停止;欲到中国游名山
2023-07-03 16:50:15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0:22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1历史研究2政治事件3风水勘探

3
2023-07-03 16:50:483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

来龙去脉【拼音】:lái lóng qù mài【释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近义词: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023-07-03 16:50:55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1:03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1:10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与 1, 2, 3,风水勘探

3、风水勘探 词目 来龙去脉 发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51:24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风水学
2023-07-03 16:51:312

介绍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023-07-03 16:51:55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来龙去脉”成语产生于:明·吾邱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来龙去脉,读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义: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造句: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但已是头昏眼花了。老师一定要小明把他们打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件劫案,警察们从匪徒遗留下来的指纹,已弄清了他们的来龙去脉。这位导游小姐热情礼貌,笑容可掬,向我们一一介绍这些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你必须在三天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向我汇报。
2023-07-03 16:52:35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解 释: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研究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 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2:495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一词,现代汉语是这样注解的: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一件事情前后关系的线索。那么,这个最初为风水用语,后来借指事情的来历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在风水术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我们的城市居民又有什么干系呢?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有了龙的崇拜。传说中的龙,是一个象山一样绵延起伏的庞然大物,故而人们常常把山比做龙。如山西浑源县有一座山,因山势雄伟、山气腾腾、山麓苍翠,被人们称为"龙山"。全国各地,以龙命名的龙门、龙泉、龙丘、龙井、龙溪、龙池等地名,实在数不胜数。 风水术借用了民间有关龙的观念,称蜿蜒曲折的山为龙脉,或称山龙;称源远流长的江河为水龙。龙,又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之别。 古之风水,以龙山为吉地,以山的气脉集结处为龙穴,在吉地的龙穴作墓地或建宅,可以得到吉祥。可见,风水术的龙的观念是由龙崇拜演变出来的。 风水选择的方式方法虽然众多,然归纳起来其精髓为龙、穴、砂、水四大要素(有书将"向"加入,统称"地理五诀"),其原理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准则。 "龙"指山脉,"龙真"指生气流动着的山脉。龙在地蜿蜒崎岖地跑,由此推断地下?quot;生气",也势必随其蜿蜒崎岖地流动。其中的主山为"来龙";又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为"龙脉",也称"去脉"。寻龙的目的是点穴,点穴必须先寻龙。 "来龙去脉"一词,现代汉语是这样注解的: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一件事情前后关系的线索。那么,这个最初为风水用语,后来借指事情的来历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在风水术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我们的城市居民又有什么干系呢?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有了龙的崇拜。传说中的龙,是一个象山一样绵延起伏的庞然大物,故而人们常常把山比做龙。如山西浑源县有一座山,因山势雄伟、山气腾腾、山麓苍翠,被人们称为"龙山"。全国各地,以龙命名的龙门、龙泉、龙丘、龙井、龙溪、龙池等地名,实在数不胜数。 风水术借用了民间有关龙的观念,称蜿蜒曲折的山为龙脉,或称山龙;称源远流长的江河为水龙。龙,又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病龙、死龙,来龙、去龙,直龙、横龙,飞龙、潜龙之别。 古之风水,以龙山为吉地,以山的气脉集结处为龙穴,在吉地的龙穴作墓地或建宅,可以得到吉祥。可见,风水术的龙的观念是由龙崇拜演变出来的。 风水选择的方式方法虽然众多,然归纳起来其精髓为龙、穴、砂、水四大要素(有书将"向"加入,统称"地理五诀"),其原理是"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准则。 "龙"指山脉,"龙真"指生气流动着的山脉。龙在地蜿蜒崎岖地跑,由此推断地下?quot;生气",也势必随其蜿蜒崎岖地流动。其中的主山为"来龙";又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为"龙脉",也称"去脉"。寻龙的目的是点穴,点穴必须先寻龙。 来龙去脉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释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龙: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来龙: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①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②比喻人或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亦作“来龙结脉”。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么回事呢?”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近义词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灯 谜 叶公惊倒,心跳停止;欲到中国游名山
2023-07-03 16:53:053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来龙去脉来龙去脉 ( lái lóng qù mài ) 解 释 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 出 处 明·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件描述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但是,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的~是怎幺回事呢?” 近义词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反义词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灯 谜 叶公惊倒,心跳停止;欲到中国游名山
2023-07-03 16:53:12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2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B)
2023-07-03 16:53:29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哪个典故

第一,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第二,解释:来龙去脉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三,造句: 1、写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2、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但已是头昏眼花了。 3、导览小姐热情礼貌,笑容可掬,向我们介绍这些名画的来龙去脉。
2023-07-03 16:53:36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哪个典故

来龙去脉lái lóng qù mài[释义] 来龙:龙头之所在。过去看风水的人把山脉比作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的连贯着;可以看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比喻事情前后关联的线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语出] 明·吾邱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正音] 脉;不能读作“yǒnɡ”或“mò”。[辨形] 龙;不能写作“垄”。[近义] 有头有尾 前因后果 一脉相承[反义] 有始无终 有头无尾[用法] 多用于事件描述。一般作主语、宾语。[结构] 联合式。
2023-07-03 16:53:461

来龙去脉这一成语产生于什么

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3:54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哪个典故

  第一,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第二,解释:来龙去脉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三,造句:   1、写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2、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但已是头昏眼花了。   3、导览小姐热情礼貌,笑容可掬,向我们介绍这些名画的来龙去脉。
2023-07-03 16:54:211

“来龙去脉”的成语的出处是什么?

“来龙去脉”的成语的出处是: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来龙去脉:lái lóng qù mài释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例句:你必须尽快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告诉我。我终于弄清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实际“来龙去脉”最早与古代的风水学有关。古代风水学家讲究山川形势,他们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他们也喻河流为“龙”,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由此产生出“来龙去脉”之说。后来这一成语逐渐引用到其他方面。
2023-07-03 16:54:31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词 目 来龙去脉 发 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 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 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示 例 焦裕录严肃地说:“要弄清它的~,打垮它、制服它。”(峻青《焦裕录的光辉》)
2023-07-03 16:54:52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 2、来龙去脉,汉语成语,拼音是lái lóng qù mài,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3、出自明·吾邱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
2023-07-03 16:54:59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哪个典故?

词目 来龙去脉 发音 lái lóng qù mài 释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55:093

来龙去脉这一成语产生于什么

风水勘堪
2023-07-03 16:55:191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那里?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出处: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2023-07-03 16:55:292

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什么?

风水迷信用语
2023-07-03 16:55:381

下列选项中,哪些描述错误()

下列选项中,哪些描述错误() A.《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出自新疆。 B.“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指的是诸葛亮的住处。 C.“红娘”是《牡丹亭》中的人物。 D.“来龙去脉”产生于历史研究。 正确答案:CD 解析:“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人物;“来龙去脉”产生于风水勘探。
2023-07-03 16:55:461

来龙去脉产生与那里

什么东西哦?
2023-07-03 16:5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