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水调歌头 中秋》全文和解释

2023-07-04 06:57:28
TAG:
bikbok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文:晚风送来急促的砧声,蟋蟀发出深秋的哀鸣。对此情景,我没有宋玉悲秋之情。把凄凉的况味收起,顷进盛满美酒的杯中,对周围的一切倍感幽胜。还有那饭富情韵的地方,是挂在南楼的碧天明镜。抒发郁闷情怀,吹起悠扬玉笛,清韵浮动在空中。

在这美好的夜晚,天借此地,令我尽兴倾金盅。面对一天美好风物,我将栏杆倚遍,觉宇宙万物沉浮,就象水中浮萍。让我醉入梦中不要醒,倚在枕上听澎湃江声。

扩展资料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中秋

拌三丝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 明丽的圆月,便不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带去任何禁锢和压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们主观情感里的痛苦。当时的苏轼正遭遇着政治上的失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调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与弟弟子由各分处异地,内心的抑郁如同一种强烈的药剂,使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翩然想法。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出世”的思想。上阕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现实与幻想的摩擦,隐射出苏轼矛盾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复杂心态。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无法作答的疑问,内心的苍凉无奈与孤独,赤裸在“青天”陪衬的“明月”里,而又被脑海中幻想与真实存在的现实所释放。

我想,当心绪复杂或是混乱时,依赖某一种纯粹的情感或许可以是一种得到救赎的方法。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想念不仅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他寻找自我宽慰的一种途径。在词的下阕,诗人用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怅恨和悲怨被因此转化为了哲学上的旷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的迹象,月光从红色楼阁到雕花门窗的流动,恰好与苏轼波动的思绪所对应。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长夜无眠的人身上。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常背诵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思念的苦总会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深切浓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会因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独的全身。苏轼在相思情最强烈时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与明亮的一面,而无声缓缓释放热量的月亮却单纯得一无所知。诗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晶盘的样子,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这是蓄谋的嘲弄?还是另类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诗人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来,世上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欢乐必有悲苦,有团聚必有离别,就好比月亮也会遇到阴、晴、圆、缺。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识到了事物的残缺性和两面性。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化苍凉为明达,在对人生的诠释中找到了自我宽解的路径。不过想问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时,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与自己“同命相连”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以此得到一丝丝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谢庄《月赋》的诗句也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那么与亲人的离别也就不用一直悲伤哀怨,只求永远身体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赏明月。不用怀疑,字的表面证实了诗人的洒脱与旷达 ——诗人似乎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领悟再一起升华,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化作一种美好的祝愿,充满迷茫苦闷怅恨凄切的情绪终究被积极达观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问问当时的苏轼,难道纠缠于内心的的疑虑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吗?那“悲观”连带出的一切孤独,迷惘,绝望,无助又有多少价值存在于一个人不可见的内心深渊呢?

记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说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想,人们喜欢事物激进发展的趋势,我觉得这是苏轼在写作这首词时所选用的一种模式。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描绘,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思想转折——让人豁然开朗的变化。只可惜,觉得词中显露的这些跳跃出现得太突然,到来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时间可以测量的范围。所以有些相信词中隐藏着欺骗,痛心于诗人对自己伤痛的极力遮盖与掩饰。不过,也有些嘲笑自己的这种想法,也许乐与悲的转换可以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乐与悲之间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划分。苏轼也只是努力在表现自己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过渡

NerveM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 明丽的圆月,便不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带去任何禁锢和压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们主观情感里的痛苦。当时的苏轼正遭遇着政治上的失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调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与弟弟子由各分处异地,内心的抑郁如同一种强烈的药剂,使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翩然想法。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出世”的思想。上阕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现实与幻想的摩擦,隐射出苏轼矛盾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复杂心态。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无法作答的疑问,内心的苍凉无奈与孤独,赤裸在“青天”陪衬的“明月”里,而又被脑海中幻想与真实存在的现实所释放。

我想,当心绪复杂或是混乱时,依赖某一种纯粹的情感或许可以是一种得到救赎的方法。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想念不仅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他寻找自我宽慰的一种途径。在词的下阕,诗人用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怅恨和悲怨被因此转化为了哲学上的旷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的迹象,月光从红色楼阁到雕花门窗的流动,恰好与苏轼波动的思绪所对应。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长夜无眠的人身上。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常背诵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似乎思念的苦总会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深切浓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会因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独的全身。苏轼在相思情最强烈时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与明亮的一面,而无声缓缓释放热量的月亮却单纯得一无所知。诗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晶盘的样子,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这是蓄谋的嘲弄?还是另类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诗人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来,世上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欢乐必有悲苦,有团聚必有离别,就好比月亮也会遇到阴、晴、圆、缺。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识到了事物的残缺性和两面性。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化苍凉为明达,在对人生的诠释中找到了自我宽解的路径。不过想问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时,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与自己“同命相连”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以此得到一丝丝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谢庄《月赋》的诗句也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那么与亲人的离别也就不用一直悲伤哀怨,只求永远身体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赏明月。不用怀疑,字的表面证实了诗人的洒脱与旷达 ——诗人似乎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领悟再一起升华,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化作一种美好的祝愿,充满迷茫苦闷怅恨凄切的情绪终究被积极达观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问问当时的苏轼,难道纠缠于内心的的疑虑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吗?那“悲观”连带出的一切孤独,迷惘,绝望,无助又有多少价值存在于一个人不可见的内心深渊呢?

记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说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想,人们喜欢事物激进发展的趋势,我觉得这是苏轼在写作这首词时所选用的一种模式。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描绘,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思想转折——让人豁然开朗的变化。只可惜,觉得词中显露的这些跳跃出现得太突然,到来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时间可以测量的范围。所以有些相信词中隐藏着欺骗,痛心于诗人对自己伤痛的极力遮盖与掩饰。不过,也有些嘲笑自己的这种想法,也许乐与悲的转换可以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乐与悲之间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划分。苏轼也只是努力在表现自己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过渡

豆豆staR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综上所述,苏轼的思想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而道家出世、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2023-07-03 13:51:54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诗作。全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7-03 13:52:02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哪首歌的歌词?

水调歌头
2023-07-03 13:52:22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上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下一句是此事古难全。释义为: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2、整体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3-07-03 13:53:17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2023-07-03 13:53:36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023-07-03 13:53:55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023-07-03 13:54:06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思:不应该遗憾,但是为什么月亮总在分别时刻才圆呢。拓展资料出处:苏轼的《水调歌头》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2023-07-03 13:54:47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 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那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2023-07-03 13:54:55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出自何处?

可以回复:花好月圆夜,良辰美景时。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节选如下:作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流光瞬息,月儿已轻靠在高楼檐角,又复嵌进雕花的门窗里,独照着我这个失眠的人。月儿啊月儿,我该不会是哪里惹恼了你吧!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希望所有人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着这清丽的月色,就和我们相聚时一样。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2023-07-03 13:55:13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什么?

人情世故
2023-07-03 13:55:45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什么意思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阴晴圆缺:形容月亮的形态各异,比喻人生无常,人生道路坎坷曲折,该句话的意思为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全句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07-03 13:56:03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全文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7-03 13:56:11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什么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哲思:古来今往,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有坎坷缺憾. 人生由缺构成,人生也是圆满.满是缺,缺也是满.
2023-07-03 13:56:212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2023-07-03 13:57:13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古来今往,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有坎坷缺憾.人生由缺构成,人生也是圆满.满是缺,缺也是满.
2023-07-03 13:57:43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2023-07-03 13:57:54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
2023-07-03 13:58:14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词牌名是什么?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2023-07-03 13:58:222

水调歌头苏轼的全文是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7),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
2023-07-03 13:58:53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023-07-03 13:59:031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此事是什么意思

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很多时候确实也是一种美。
2023-07-03 13:59:31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两个人年年平安,虽然相距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2023-07-03 13:59:43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

意指一生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不如意,生命中难免缺憾。有些遗憾,我们可以避免,有些遗憾,我们可以补救,而更多的时候,这种遗憾是无法改变的。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平和的心态。
2023-07-03 13:59:53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你想问什么?
2023-07-03 14:00:06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想感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后面还有一句“此事古难全”。他们合起来表明: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2023-07-03 14:00:50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

人总会有因为和相知的人(包括亲朋好友、恋人)分离而悲伤的时候,因为和相知的人(包括亲朋好友、恋人)重逢而欢喜的时候;就像月亮圆的时候很光亮(晴),缺的时候很暗淡(阴)一样。
2023-07-03 14:01:037

有关月亮的歌词

月亮代表我的心
2023-07-03 14:01:56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2023-07-03 14:02:141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说的那一句的意思是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2023-07-03 14:02:40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的解释

1、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2、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7-03 14:02:521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什么歌

但愿人长久
2023-07-03 14:03:05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难全的。只希望人能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2023-07-03 14:03:21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现代一般用于什么?

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这些事古往今来难以让人称心。
2023-07-03 14:03:37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

  1、意思: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2、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古诗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023-07-03 14:03:431

苏轼词《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前一句是什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_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前一句则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来源:中国经贸
2023-07-03 14:03:521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感。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世间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亮有圆也有缺,有隐也有现。这句诗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023-07-03 14:03:59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句诗出自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话文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2023-07-03 14:04:29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全诗。

百度苏轼水调歌头
2023-07-03 14:04:49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会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无憾。只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够身体健康、开心,即便是相隔千里,也可以共同看见天上的月亮。………………
2023-07-03 14:05:50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这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释义如下: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3-07-03 14:06:17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好理解吗
2023-07-03 14:06:33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翻译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句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7-03 14:07:192

人有悲欢离别,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2023-07-03 14:07:27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珍惜拥有的,碰到不如意的就淡定吧…
2023-07-03 14:08:01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自古以来悲欢离合乃人生常事,但愿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
2023-07-03 14:08:24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不应该遗憾,但是为什么月亮总在分别时刻才圆呢。拓展资料出处:苏轼的《水调歌头》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2023-07-03 14:08:30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什么意思

意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随自己心愿,也应看为正常。不要放在心上。
2023-07-03 14:09:01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人世间的情常没有完美,总有缺憾
2023-07-03 14:09:10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会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美无憾。只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能够身体健康、开心,即便是相隔千里,也可以共同看见天上的月亮。………………
2023-07-03 14:0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