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cik
-
泥石流 (debris flow )------产生于沟谷中或坡地上的饱含大量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的﹑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然暴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研究简况 ------在泥石流研究中﹐苏联居领先地位。苏联的研究始于1859年﹐研究内容较广﹐且注重综合研究﹐设有全国性的统一协调机构﹐成果显著。日本是一个多泥石流的岛国﹐1966年开始进行泥石流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进展较快﹐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其他如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中国古代先民已积累了一些同泥石流作斗争的经验﹐但对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泥石流资料﹐初步掌握了中国泥石流的分布﹑形成﹑运动﹑堆积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针对不同山区﹑不同类型﹑不同防治要求的泥石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或单项治理的方法。与国外相比﹐中国在区域泥石流综合考察研究﹑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泥石流
预警报研究和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成勣较显著。 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泥沙石块和水相互作用﹑矛盾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一系列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而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总括起来﹐泥石流的形成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并能以滑坡﹑崩塌等块体运动方式转移到沟谷内﹐直接与湍急的水流相互作用而成泥石流﹐这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流域内谷坡陡峻﹐沟床纵比降大﹐有利于水流的汇集和松散堆积物的崩落﹐并掺混为泥石流体迅猛下泻﹐这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在沟谷的上﹑中游区﹐有暴雨洪水﹐或冰川积雪融水和湖泊﹑水库溃决等提供充沛的水源﹐凭借有利的汇流地形﹐冲蚀掏挖谷坡或沟床松散物﹐这是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上述3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其总的规律是﹕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和发育程度受控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活动强度受控于水源补给量和水动力激发因素﹐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受控于松散固体物质的储量多寡和补给方式。因此﹐在空间分布上﹐泥石流主要形成于断裂构造发育或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降水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以及古冰川发育﹑现代冰川盘踞(尤以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的山区最为活跃)的高山地区。在时间上﹐泥石流大多形成于多年干旱后的或者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后的多雨或暴雨年份﹔气候转暖﹐冰川衰退﹑积雪消融﹑冻土解冻的年份。 形态分区 ------泥石流大多发育在山区大江﹑大河两岸的支沟中﹐典型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类似一条金鱼﹐从上游到下游分为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3个区段。 形成区 ------位于流域的上游﹐多为高山环抱的漏斗状地形﹐滑坡﹑崩塌或冰崩﹑雪崩等多集中于此﹐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重力侵蚀和坡面侵蚀强烈﹐是泥石流的发源地﹐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水源主要由这里供给。 流通区 ------位于流域的中游﹐多为基岩峡谷地形﹐沟床纵坡大﹐常有陡坎﹑跌水或瀑布﹐是泥石流破山而出的通道。 堆积区 ------多位于流域的下游﹐泥石流到此摆动频繁﹐快速漫淤﹐形成扇形和锥形地貌﹐大小石块密集﹐地面垄岗起伏﹑坎坷不平﹐山区城镇﹑村寨﹑厂矿﹑铁路和公路等多布设于此﹐是遭受泥石流袭击的主要地区。 分布和危害 ------泥石流在全球山区广为分布﹐除南极洲外﹐其余6大洲都有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是北回归线至北纬50°之间的山区﹐诸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大陆内部一些褶皱断裂山系等﹐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有时也发生泥石流活动。泥石流灾害波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灾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美国﹑奥地利﹑印度尼西亚﹑秘鲁﹑智利﹑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法国﹑义大利和尼泊尔等。据已公布的资料﹐日本有泥石流沟6万余条﹐苏联有6000余条﹐奥地利有4000余条﹐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苏联的阿拉木图城在历史上屡遭泥石流的袭击﹐1921年一次特大泥石流﹐造成500人死亡﹑损失财产达600万卢布。1966年义大利暴发泥石流﹐死亡100余人﹐埋没了30万公顷耕地﹑5万只大牲畜。1973年7~8月间﹐日本全国性大暴雨使230多条沟谷普遍暴发泥石流﹐酿成巨大灾害。美国的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山区﹐地处内华达山脉的洛杉矶城附近有泥石流沟100多条。
参考: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163.24.155.45/newlib/cpedia/Content?ID=74996&Query=6
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考察后认为,造成这次泥石流灾难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的泥石流防灾意识非常薄弱,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太差。邛山二村等几个村寨竟建筑在大面积的泥石堆积地上;村寨距沟口4.2公里,泥石流在这4.2公里运动过程中有宝贵的20分钟避灾时间。然而由于缺乏通讯设备而无法联系,使沟口的村民和旅游者来不及撤离;有的人还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避让而致使厄运难逃。 丹巴泥石流灾害又一次提醒我们,应大力开展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山地灾害的科普教育,加强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山地灾害来势凶猛、威力无比,远比洪水来得突然,也更加惨烈。所以,远离灾害、避开险境是最好的防灾方法。前往山区沟谷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游客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前往这些景区旅游。如恰逢恶劣天气,宁可蒙受经济损失、调整旅游路线,也不可贸然前往。 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发生也有迹可循。坡度较陡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滑坡或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惊慌,必须遵循规律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在山区旅游,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电灾害、冬季冰雪灾害等都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在沟谷和坡地上产生的﹑饱含黏土和砾石的液态﹑固态两相流。它以突然暴发﹑快速运动的巨大冲击力和高强搬运能力冲刷沟床﹐破坏各种建筑物和设施﹐淤埋村庄﹑农田﹐堵塞江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四川﹑云南﹑ *** ﹑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较严重。世界上苏联﹑日本﹑奥地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泥石流危害。(见彩图 泥石流 ) 类型 泥石流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挟带物质的组成情况可分 3类﹕泥流。所挟带的物质主要是粗砂以下的泥沙﹐有时也有少量的碎石岩屑。泥石流。流体由大量细颗粒物质(粉砂﹑黏土等)和巨大的石块﹑漂砾及水所组成。水石流。主要由大石块和水或稀泥浆所组成。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可分为﹕水力类泥石流。由于地表径流的强烈侵蚀作用或水体溃决﹐大量固体物质进入沟道而形成的泥石流。属于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的范畴。重力类泥石流。由于土体内容水量超过饱和﹐使土体失去平衡并引起滑动而产生。按物理力学特性泥石流还可分为紊流型(稀性泥石流或高含沙山洪)及层流型(黏性泥石流或结构性泥石流)两类。 形成条件 形成泥石流要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一定强度的降水。人为因素对某些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严重影响。松散固体物质的成分﹑数量和补给方式﹐决定泥石流的类型﹑性质和规模。而松散固体物质的构成﹑储存和积聚又取决于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层岩性和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形成泥石流地形具有陡峻和高差大的漏斗形特征﹐坡面上松散固体物质易汇集于沟谷﹐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水是激发泥石流暴发的重要条件﹐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等形式﹐其中暴雨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如破坏自然条件﹑增加松散固体物质等﹐均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复活或加剧其为害作用。 运动特性 泥石流以间歇性的阵流形式出现﹐在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形成十几次至几十次阵流。阵流的前峰高而陡﹐多由大石块组成﹐俗称龙头。有时龙头从几米至十几米的高峰﹐奔腾咆哮冲出峡谷。泥石流运动中所遇到的沿程损失使阵流变薄﹐流速变慢﹐最后呈叶片状停积在沟床中。阵性流动中一阵比一阵向前推进更远的过程称为铺床过程。在铺床过程完成以后﹐继之而来的泥石流便以较快的速度在泥面上运动。由于流速快﹐惯性大﹐在流经弯道处﹐凹岸有显著的超高现象﹐容易产生裁弯取直。遇有反坡时﹐能爬高翻越前进﹐有时甚至可以爬越高达 5~10米的阶地﹑陡坎或导流坝。泥石流停积以后﹐仍保持运动时的结构不变﹐形成许多平行于主流方向的砾石堆﹐其形态有舌状﹑垄岗状和岛状﹐具有较平坦或中间微微突起的顶面﹐两侧成较陡的斜坡﹐前缘成陡坎。由于泥石流的这种运动特性和堆积形态﹐使堆积扇的地面坎坷不平﹐与一般山洪或冰川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积扇迥然不同。 防治措施 防护工程。在泥石流集中的山区﹐沿溪流修筑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为害。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泥石流沟道的泄洪能力(见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拦挡工程。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山洪径流﹐削弱泥石流流量﹑下泄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的冲刷﹑撞击﹑淤积等为害。生物措施。用以保护山坡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继续发展﹐甚至最终根治泥石流。
参考: 网上
1. 泥石流是速度最快(时速达80km/h
像薄扶林道的亡命小巴一样快)
液态的地表下滑现象. 是山泥倾泻的一种. 2. 泥石流是大量的水份引致土质疏松. 地表吸水后增加了重量及结构力减弱
形成不稳定的土层. 一旦受到进一步 *** 如山洪
塌树
甚至货车经过的震动
便触发泥石流. 土质溶入水份以流质的形式冲下山坡形成泥石流. 是山泥倾泻的一种. 泥石流主要诱因是水
包括突发性的高雨量
溶雪
河水泛滥
或山坡长期缺乏修整. 地表物质的尺码也有影响
越大的石块越能卡在一起形成结构力. 风化较严重
越幼细的土层越易受水的冲刷而成流质. 3. 如上文. 发生的地方包括高雨量
坡度高
附近有河/湖
在冰山的山脚
风化较严重
土质较幼少石块的地方都有机会发生. 中国香港这种雨量大而不平均
温差大
风化严重
山多
极斜的人工斜坡多
到处都是山溪/引水道/水塘的地方
便经常有泥石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32400641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1.地形条件简单的说,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于积蓄泥土、石块等松散的物质,还要能汇集大量的水源,并且能够产生快速的流动。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较破碎,而且没有什么植被覆盖。这样的斜坡经常被冲沟切割,并发育崩塌、滑坡等。在这样条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松散的固体物质就比较容易汇集。当有了产生泥石流的区域后,还得有一个通道供泥石流搬运这些大量的泥沙石块。这些通道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者冲沟,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沟内流动的时候,还会冲刷下来沟床和沟壁的土石块,加大泥石流的流量。当泥石流冲出山谷或深沟以后,会遇到一个平缓宽阔的地区,它的动能自然减小,最后停积下来。2.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泥石流发生的空间和地点,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决定大量泥沙石块来源的正是地质条件。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塌滑坡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区,一方面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来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地势陡峻,巨大的高差为泥石流提供强大的动能。3.气象水文条件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动的场所,没有水也无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关系。一次,短时间内强度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积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这些突然的水流奔腾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时气温的频繁变化,冷热交替,降水的侵蚀,都会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风化破碎,这些都会增加破碎物质,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由上述可知,泥石流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构造强烈的陡峻的山区。2023-07-02 18:17:504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延伸: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发生的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2023-07-02 18:17:581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3、沟坡坡度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 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 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 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1、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的关系 地区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现今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十分发育,宽度可达数十条数百米,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如我国西部的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断裂带、白龙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等,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地带.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仅使岩体结构疏松,而且直接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特别是在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的稳定性破坏尤为明显,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丰富物源,这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连环形成的根本原因.如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7.9级)和1976年四川平武—松潘地震(7.2级)破坏山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促使众多沟谷发生泥石流. 2、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的强弱上.一般软弱岩性层、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比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反之迹然.如长江三峡地区的中三迭统巴东组,为泥岩类和灰炭类互层,是巴东组分布区泥石流相对发育的重要原因.安宁河谷侏罗纪砂岩、泥岩地层是该流域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花岗岩类,由于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特点,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岩体崩解,形成块石、碎屑和砂粒,形成大厚度的风化残积层,当其它条件具备时可形成泥石流. 石灰岩分布地区,炭岩只有经物理风化和经淋溶的残积红土以及经地质构造作用的破碎带,才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由于石灰岩具可溶性,溶蚀现象发育,塌陷、漏斗等岩溶堆积松散土多见,难以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再加上岩溶地区地表水易流入地下,故灰岩地区泥石流现象少见. 除上述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丰度有直接关系外,当山高坡陡时,斜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坡积土层分布;地区滑坡、崩塌、倒石锥、冰川堆积等现象越发育,松散土层也就越多;人类工程活动越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采矿弃渣、基本建设开挖弃土、砍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这些均可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 (三)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水源提供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等方式. 1、降雨 降雨是我国大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水源,遍及全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主要有云南、四川、重庆、西藏、陕西、青海、新疆、北京、河北、辽宁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并且具有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别大暴雨的特点,这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处于停歇期的泥石流沟,在特大暴雨激发下,甚至有重新复活的可能性.1963年9月18日,云南东川的老干沟,一小时内降雨55?2毫米,暴发了50年一遇的泥石流.连续降雨后的暴雨,是触发泥石流又一重要动力条件,因为泥石流发生与前期降水造成松散土含水饱和程度与1小时、10分钟的短历时强降雨(雨强)所提供的激发水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在日本,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一般在30mm以上,10分钟雨强在7mm—9mm以上,甸西部地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30mm左右,10分钟则在10mm以上. 2、冰雪融水 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3、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 当水库溃决,大量库水倾泄.而且下游又存在丰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特别是由泥石流、滑坡在河谷中堆积,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时,更易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2023-07-02 18:18:051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泥石流虽然也和山崩一样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它十分凶猛,一旦发生,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大。泥石流是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俗称“山洪”、“龙扒”、“走蛟”等。泥石流在一些山区,一般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发生一次,但也有个别山区一年会爆发几十次。泥石流的发生远远不如滑坡那样普遍,但其危害程度大大超过滑坡。泥石流是温带和半干旱山区所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的高山区,西藏高原的边缘山区以及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造成泥石流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要有物质来源,即常年累月地积存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三是地形陡峻,也就是说,它常常发生在山区的沟谷地带。在泥石流形成之初,通常可听到从山沟里传来雷鸣般的阵阵巨响,紧接着,泥石流便挟带着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块、泥沙,前推后涌直泻而下。泥石流的每一次阵流(阵发性泥石流),相隔时间一般为几秒到几分钟不等。阵流持续一段时间后,如遇暴雨不止,就会形成另一种形态的泥石流,即连续流,也就是阵流一个连着一个,连续不断。连续流通常流速、流量很大,迅猛向前奔涌,其冲击力更大,破坏力也就更甚。研究表明,泥石流在地球上的分布极广,七大洲中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泥石流的危害,世界上泥石流发生最频繁、来势最凶猛的地区要数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以及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山系了,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区。2023-07-02 18:18:352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如果不把山上的树木砍光是不会发生什么泥石流的,那么人也不会被埋。这是教训,担愿那些贪婪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2023-07-02 18:18:447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形成原因
1.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有陡峭适宜集水、集料的地形,上游有大量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水流。在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形陡,沟床纵向落差大,流城形便于水流汇集。 2. 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强度大的地区,常发生泥石流。地表岩石破碎、位错、滑坡等不利地质现象的发展,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3.水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输运介质。泥石流的来源包括暴雨、融雪和水库溃决水。2023-07-02 18:19:211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就是暴雨山体滑坡严重了点就变成了泥石流2023-07-02 18:19:303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是形成的原因如下: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2023-07-02 18:19:371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2023-07-02 18:20:031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2023-07-02 18:20:242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023-07-02 18:20:512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0:592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是下大雨造成的 是下大雨造成的是下大雨造成的是下大雨造成的是下大雨造成的2023-07-02 18:21:086
泥石流怎么形成的
由于缺少树木稳固土壤,土质疏松,水土不稳固等原因,在下雨(大到暴雨)时,由于水流的冲刷,导致土层断裂、崩塌,就有可能导致泥石流。一般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地方特征:陡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树木稳固水土等地方;预防方法:植树造林,稳固水土。这只是简单说法,具体说法可以在资料书查一下。望采纳咯!2023-07-02 18:21:242
泥石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是雨水和泥土等混杂物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洪流,一般情况下在植被较好的地方不易发生,容易发生在植被覆盖不好的峡谷型的地带,是由于雨量太大导致与泥沙混合形成的洪流,破坏力较强。2023-07-02 18:21:325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135.htm2023-07-02 18:21:452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2023-07-02 18:21:533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形成原因
1、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水流来源。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2、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3、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2023-07-02 18:22:121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2023-07-02 18:22:191
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 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所造成的危害:滑坡会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滑坡与泥石流的事例: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扩大,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云南是我国山崩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986年东川支线大梨树滑坡,使铁路停运90天,损失人民币达1000万元以上;1987年金沙江畔宁浪县长坪滑坡,使金沙江水颜色变黑,水质污染至渡口市,流程达300多千米。碧江县城因受滑坡的威胁,县制被取消,仅搬迁费就达人民币8000元.1992年,福建北部的一个村遭受了泥石流的洗劫.灾后,县,镇,村合力抗灾,奋起自救.17万元救济款及时到位,8万元村财政及时投入,灾民们陆续重建家园,恢复了生产.然而。3年过去了,难以抗拒的泥石流仍遗留下难以消除的后患.泥石流深埋了50多公顷的稻田,使耕地面积减少;泥石流充填了50万立方米的水库,把河床抬高了四五米,使河水改道,极大地削弱了防旱抗。2023-07-02 18:22:261
滑坡和泥石流为什么发生?
一般认为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物质条件和触发条件。 地形条件: 泥石流的地形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地形应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泥石流发生所必需的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情况。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触发条件: 水流激发是泥石流灾害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中水的来源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2023-07-02 18:22:57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A泥石流的形成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是与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2023-07-02 18:23:521
舟曲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一、特殊地质 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二、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三、半年持续干旱 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强降雨 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2023-07-02 18:24:004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陡峭,能够集水集物;很多在松散的固体物质在上游堆积;短期内有大量降水。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便于水流汇集。地貌: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堆积物将在此堆积。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一般情况下,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之地会经常有泥石流现象。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还有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都是形成泥石流的温床。3.水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离不了水,它不但是其主要构成部分,而且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这种水主要来源于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2023-07-02 18:24:071
甘肃泥石流具体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是因为,在斜坡上没有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形成的灾害,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2023-07-02 18:24:153
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夏季,多地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道路交通中断和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虽然强降雨等自然灾害是其主要原因,但人为原因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泥石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有:1、地形地貌。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松散物质。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泥石流图示:2023-07-02 18:24:452
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如下:一、滑坡的形成条件是:1、基本条件: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的地带容易发生滑坡,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2、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还有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也会诱发滑坡。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泥石流来临的正确逃生方法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2023-07-02 18:25:001
泥石流形成条件
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2023-07-02 18:25:182
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草木稀少,当地降雨量大,处于板块交界处和地震带处的地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2023-07-02 18:25:262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等3个条件。我国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盆地地带,还有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上。且泥石流的发生多受暴雨、洪水的影响,一般夏秋季的多雨季节,也是泥石流的多发季。2023-07-02 18:25:332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区域,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出现泥石流,泥石流会带来那些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泥石流活动强度的相关因素】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2023-07-02 18:25:411
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哪些?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5:481
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哪些?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5:561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是()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是() A地面平坦,降水均匀 B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 C平原面积广阔,降水季节变化大 D降水丰富且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 正确答案:B2023-07-02 18:26:031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容易形成较大的自然灾害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6、海啸海啸是一种海底地震,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2023-07-02 18:26:101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斜坡上松散的土石块,经暴雨或冰雪融水的长时间浸泡达到饱和,形成的洪水(泥石流)2023-07-02 18:26:313
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造成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延伸: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发生的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2023-07-02 18:26:401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1、丰富的物源固体物质的多寡是决定泥石流是否产生以及影响泥石流规模的物质条件,一般在岩石软弱,物理风化强烈的山区,或者洪积,坡积物,黄土堆积和冰渍物来源丰富的山区,固体物质都相当丰富,因此成为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点,此外,人类不合理的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废弃矿渣等都会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之一。2、要有积水盆和急陡的沟谷地形泥石流大多数发生在有存储固体物质的积水盆及排泄固体物质的沟谷地形。积水盆是积累固体物质的场所,平时固体物质通过崩塌,滑坡,洪积及坡积等方式,从周围的山坡搬至盆内,成为泥石流发生时的物质供应地。3 充足的水分水是泥石流发生的必须条件之一,它不仅增加固体物质的重量和下滑力,以及诱发泥石流的发生,而且还是加强泥石流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暴雨和冰雪融化季节,是泥石流发生频率最多的时期。2023-07-02 18:26:483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1.地形条件简单的说,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于积蓄泥土、石块等松散的物质,还要能汇集大量的水源,并且能够产生快速的流动。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较破碎,而且没有什么植被覆盖。这样的斜坡经常被冲沟切割,并发育崩塌、滑坡等。在这样条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松散的固体物质就比较容易汇集。当有了产生泥石流的区域后,还得有一个通道供泥石流搬运这些大量的泥沙石块。这些通道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者冲沟,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沟内流动的时候,还会冲刷下来沟床和沟壁的土石块,加大泥石流的流量。当泥石流冲出山谷或深沟以后,会遇到一个平缓宽阔的地区,它的动能自然减小,最后停积下来。2.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泥石流发生的空间和地点,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决定大量泥沙石块来源的正是地质条件。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塌滑坡灾害多发的地段。这样的地区,一方面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来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地势陡峻,巨大的高差为泥石流提供强大的动能。3.气象水文条件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动的场所,没有水也无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关系。一次,短时间内强度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积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这些突然的水流奔腾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时气温的频繁变化,冷热交替,降水的侵蚀,都会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风化破碎,这些都会增加破碎物质,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由上述可知,泥石流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上,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间上,多分布于构造强烈的陡峻的山区。2023-07-02 18:26:562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造成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7:03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2023-07-02 18:27:101
怎样产生的泥石流?
一、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但因其高速前进,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往往顷刻间给山区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灾害。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黏稠泥浆组成。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固体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例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了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二、泥石流能造成哪些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爆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其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一)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例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域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个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还有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造成1270人遇难,474人失踪,舟曲5千米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地。(二)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千米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爆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1千米,白龙江改道使长约2千米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3次被迫改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四)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三、泥石流有哪些类型(一)按物质成分分类1.泥石流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2.泥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状。3.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二)按流域形态分类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从上游到下游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个区段(图2-1)。图2-1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示意图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平方米,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三)按物质状态分类1.黏性泥石流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爆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以上分类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中国由于山区面积很大,地质岩性复杂,加上陡峻地形和不良气候条件,是世界上泥石流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的前山地带,秦岭、太行山区,北京西山地区,辽西山地和吉林的长白山地区都有泥石流发生,而西藏东南部、滇西及滇东北、四川南部山区则更加频繁,是危害严重的典型泥石流区。四、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一)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例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五、泥石流的发生规律(一)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爆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二)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三)活动强度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泥石流强度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六、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一)自然原因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有因为降水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二)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因为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例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三)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泥石流的事例很多。例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引起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四)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使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五)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例如,云南省东川区从1966年起进入了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宝成铁路、宝天铁路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七、泥石流的观测和普查泥石流的普查主要是为调查研究泥石流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和设计防治措施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勘察方法以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为主。测绘范围包括沟谷至周围分水岭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必要时可进行适量的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和动态监测工作等。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收集当地降雨量、暴雨强度和泥石流发生的时间、频数、规模等资料;调查整个沟谷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松散层的分布、沟谷发育切割情况并估算汇水面积,在此基础上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对形成区应调查:固体物质补给情况,不良地质现象,例如,滑坡、崩塌、岩堆等的发育情况和分布,水源类型,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和植被,水土流失情况。对流通区应调查:沟谷纵坡、宽度,两侧山坡坡度,跌水、陡坎、弯道的分布等流通条件,有无修筑拦挡构筑物的条件。对堆积区应调查:堆积物的形态、分布,沟道摆动和冲淤情况,堆积物成分和粒径、层理和层厚,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泥石流的各种动态参数常用遥感技术或地面摄影测量进行监测。2023-07-02 18:27:241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二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编辑本段]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7:346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2023-07-02 18:27:481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平时该怎样预防泥石流灾害
导语:通常而言,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在碰到泥石流时,人们往往会过度紧张,所以大家一定要冷静。那么,大家知道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平时该怎样预防泥石流灾害?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 泥石流是由于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平时该怎样预防泥石流灾害? 预防泥石流可以利用生物措施和土壤措施两种方式,泥石流的出现和地质以及土壤的酸碱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酸碱度来预防泥石流的产生。 其实生物防治也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措施,我们可以在非常险峻的地区或者高山地区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些植被可以使地区的地质结构得以改善,这样还能保护地球环境,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泥石流介绍 泥石流(debris flow)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2023-07-02 18:27:551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加之又有连天的暴雨,在山间发生洪水,由于山体坡度大,水势凶猛,携带大量泥沙冲下了,这与植被覆盖有关,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特大灾害发生。遗憾的是从1960年到2010年,滥砍滥伐,滥开缆发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林业、农业、国土、建设部门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加速了进程。举个例子,部门把这些资源批给农户或公司,开垦种粮、开塘养鱼、建楼买房、挖山开道,得到了经济效益,却破坏了自然平衡。尽管大众媒体一再强调舟曲特大泥石流皆是自然原因,但一则2005年的官方旧闻已经明确提出了当地爆发特大泥石流的隐患。2011年8月11日,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真实原因:http://www.biso.cn/html/811.htm2023-07-02 18:28:196
泥石流是怎么产生的?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这种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因此,也有流泥、石洪、走龙等叫法。当泥石流爆发时,山鸣地动,响声如雷,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夹杂着泥沙、巨石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沿陡坡奔腾而下,直到山下平坦的地方才停止下来,堆积成一片扇状石海。一次泥石流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它可以把良田变为荒漠,把果园变为泥塘,还会冲毁路基、桥梁、闸涵,堵塞河道,掩埋房屋,甚至毁灭村镇、城市,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了一次冰川泥石流,三千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了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这次泥石流的威力甚大,它翻越了相对高度为100米的山岭,把一块3吨重的岩石移动了600多米。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这种地区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人们采取修筑谷坝、导流堤,植树固坡等措施,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2023-07-02 18:28:361
造成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三个方面1、地形地貌,就是山高坡陡,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2、松散坡积,往往构造发育,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3、水源,短时间暴雨、长时间降雨或者融水等都能成为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2023-07-02 18:28:445
为什么会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是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泥石流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2023-07-02 18:29:21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2023-07-02 18:2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