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历史上出名的绝对(无人对出下联的对联)

2023-07-02 09:40:28
mlhxueli

没有对不出的,只有没有完美下联的对子。

比如: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

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

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对船儿紥港湾,一船秀才,一船官。当官本是秀才作,先做秀才后做官;

两个女人一样长 一个女儿,一个娘。为娘本是女儿做,先做女儿后做娘。

什么贵?什么重?风吹什么动?什么里面能藏风?

书为贵,情为重。风吹秋波动,哥心深处能藏风。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烟锁池塘柳;(火,金,水,土,木)

桃燃锦江堤.

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世界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衣)少十(食)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

李打锂,鲤沉底,李沉鲤浮;

风吹蜂,蜂息地,风息蜂飞.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独眼不登龙虎榜;

半月依旧照乾坤.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为摘星汉;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乃探花郎.

炭黑火红灰如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磨砥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

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或:宝塔尖尖,一顶八方四角;

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或:玉掌平平,五指二短三长.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三女同汝,二女皆因长女起.

五人同伞,小人全赖大人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主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罗汉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莆当东西.

八方桥,桥八方,八方桥上望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月门闲客住,二山出大小尖峰.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Chen

1、三塔绝联,续句犯愁

明代江南才子解缙与友人同游浙江三塔寺。友人即景出句:“浙江江浙,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身为对句高手的解缙为寻求合适的对句,接连数月,近乎彻夜难眠,虽然如此苦思冥想,也仅仅对出半句就再也对不下去了。原来他的对句是:“北京京北,五台山 上五层台……”尽管这对出的半句尚且不错,但由于出句之末是以三个连续的“塔”字来描写“三塔寺”,而对句之末若照此办理,就必须连用五个“台”字来讲述“五层台”,这样一来,就与出句无法对仗了。据笔者所知,由于这一出句背景如此特殊,因而该联至今仍为“绝对”。

2、 六安半联 仍为片玉

据传,广东郁南县宋桂村有一才女名叫白花,当年由其所出“六安”之佳句竟然难倒了天下无数文人墨客。其出句曰:“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这一出句中,连用了长安、东安两个地名和潘安、谢安两个人名,最後两句还选用了《论语》中孔子的名言。令人佩服的是,尽管出句内容跨越广阔时空,但其语意依然是既连贯又贴切,难怪直到今天这一出句仍为片玉。

最近,有人以“梦回南平,谋生北平,勇如关平,智如小平,养性可平心,养性可平乾坤”对之。对句前半部分以地名“南平”、“北平”对地名“长安”、“东安”,对得不错,以名人“关平”、“小平”对名人“潘安”、“谢安”也算工整,但是,后半部分以“养性可平心,养性可平乾坤”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 安百姓”相对显然欠妥。一是养性可平乾坤,似乎明显不当;二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名言,而“养性可平心,养性可平乾坤”则显然不是名人名言。由此可见这一对句也不算成功。

3、 笼鸟绝句 难觅知音

“笼中鸟,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这是在联界流传甚广的一比出句。出句采用了比喻、双关、谐音、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就其文面上看,似乎说的是:一只美丽的金丝雀儿被关在一个精致的鸟笼里,雀儿透过笼子隙孔看见笼外的蓝天白 云,便张开翅膀欲自由飞翔,没想到却一头碰在笼壁上,雀儿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囚笼里空有一对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出句短短十四个字,不仅暗嵌了《三国志》中的一个地名和三个人名,还暗喻了诸葛亮名篇《隆中对》,因为“笼中”谐音“隆中”,“隆中”乃孔明的出山之地也。值得称道的是,出句一语双关,既言 在此又意在彼,既含蓄微妙,又明朗而不晦涩。生动、幽默、趣味三性兼而有之,如此绝句怎能不令人为之拍案叫好。

最近,有人以蛇为题勉强对句曰:“梁山蛇,欲扬志,换花荣,可惜时迁”。从其对句文面看,好像是说:梁山之蛇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而时常变换衣裳,可惜早已时过境迁,无法如愿。对句中虽然涉及到《水浒传》中的一个地名——梁山和三个人物——杨志、花荣、时迁,这与出句要 求基本相对,但“扬志”并非“杨志”,更无出句谐音、用典、含蓄之妙,可见对得相当牵强,因而这一对句根本不能算成功。

铁血嘟嘟

冰比冰水冰

是古龙和倪匡做出。

现在虽有人对出,仍非尽善尽美。

冰比冰水冰,烟较烟火烟;

冰比冰水冰,墨胜墨土墨;

冰比冰水冰,油比油水油。

冰比冰水冰,犟似犟牛犟

冰比冰水冰,扛递扛工扛

冰比冰水冰,烫洗烫火烫

冰比冰水冰,箭往箭前箭

北营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墨翰林书.昨天看到的觉得不好.今天我来对......戏下研习眼瞎戏....河北曹志月对.....酒中叙旧续盅酒....棋下一齐议瞎棋......解缙留下一超难千古绝对:浙江江浙、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我对的下联...河北北河、四叶草上四片叶, 叶、叶、叶.因为四叶草就是三叶草.叶、叶.因为四叶草就是三叶草.

Jm-R

1.唯吾知足,西南北东,四方皆口

2.冰比冰水冰

阿啵呲嘚

烟锁池塘柳,讲意境无人对出

苏州马小云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西柚不是西游

长长弯弯河流流河弯弯长长

左迁

真难啊 不会作对,连毛笔字也不会写

瑞瑞爱吃桃

若非愁,乍上心头,怎惹悲愁?

请问“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怎么理解?

打你一棒!
2023-07-02 06:47:178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原文可以理解成,出家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出家修行,修行无固定模式,只要心诚,最终都会成佛。 后一句可以理解成,出家人在出家之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未了之事,既然已经出家修行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对于世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做事为人,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好的起点好的目的没有恶意的行为,我们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牵强。天下的烦心事太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快乐的,不快乐的,我们都不应该多余计较。只要是怀着一颗大无畏的心,不要太在意世事的得与失,成与败,好与坏。我们才能过的快乐。 扩展资料这是一幅对联,原文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
2023-07-02 06:48:14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是什么意思?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023-07-02 06:48:283

世外人,法定无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什么意思?

这是一幅对联吧,世外人,法定无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就由他去吧let it go~~~~顺其自然吧。这根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差不多,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地,天最高的效法准则就是“道”;那么“道”效法什么呢?“道法自然”,那么“自然”又是什么呢?这要分开来解释。“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这才是道。所以,‘法无定法,了犹未了"其实也是一种‘道",所以人生在世,何必费神总是想着效法呢?倒不如天马行空少一些羁绊的好。有些人挖空心思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以期待幸福和快乐就会接着到来,哪知道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烦心事的纠缠;那么何必不洒脱一点,殊不知,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快乐和烦恼本就是纠结在一起的,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其实也就是关闭了幸福到来的大门。就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大自在。
2023-07-02 06:48:373

世上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的详细意思!还有典故!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2023-07-02 06:48:472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知"的上联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办法总比问题多,做事不可死钻牛角尖的,看问题不可一成不变,要学会站在不同的位置去想问题,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处处受敌的。天下的事,有些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的,何必非要找到答案才上路呢?边走边看,也许在转弯处,那个答案就有了结果。
2023-07-02 06:49:043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对联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欺莫相欺,或许为自欺欺人
2023-07-02 06:49:133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啥意思?

意思是:人世间的人没有一定的法则,只有了解了这些法则,才会明白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的事情没有解决,但是又不能解决,何不以不了了之的方法来处理呢?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生活中不确定性和无法解决的无奈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随和、宽容、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2023-07-02 06:49:202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下联是什么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023-07-02 06:49:261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谁说的?全文?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寺院中,常有吟咏山水,感悟人生的对联,在佛教文化中独放异彩,读后给人以启迪。但有些时候,对联内容涉及到佛教的教义,如果对佛教不够了解,读起来就颇感困难。例如西蜀宝光寺有清代何元晋的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此联亦寺联中的精品。卅多年前春游宝光寺读到它,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但觉得此联有趣而熟记下来。之后半辈子流落南疆,艰苦备尝,后期有幸在哲学、美术的研究中与佛学结缘,使我对该联有所领悟。今回故乡重读此联,尤幸佛缘,灯下命笔,以飨同修。 上联淡一个“法”,下联谈一个“了”;上联涉及佛教的根本教义,下联涉及处世的根本态度。 有生灭烦恼的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环境称为世欲世界,又称世间,“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如果超出这生死轮回世界,就是出世间,出世间的人,称为世外人,即得道之人。 世外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这与“法”有关。何谓法?《成唯识论》中说:“法谓轨持”,“轨”,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部有一定的规范,是可以认识的;“持”,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宇宙天体的运转,山河大地的变迁,分子原子的分裂组合,人世间的真假、美丑、善恶,都有特定的自性,能让人产生理解、感悟。然而,一切事物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条件的,有因缘的,都是在普遍的联系中存在,而且都处在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所以,一切现象虽然有其自性可以认识,却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没有真正的实体,世界只不过是心识的变现,法也就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即无定法可言。 《金刚经》中说:“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可见,正等正觉不是什么固定的法,不应该执着于法,也不能用言辞概念去理解它,如来所说法,即不是法,也不址非法。 通常人们在判断问题时,总要沦个是非,总喜欢执着一面,习以为常,在思维方式上自然与上述的说法相悖,联中的妙趣当然难于领会。让我们再回头看联中的四个法字。通常人们会以为佛所说的法是某种理论或某种概念,如果人们对周围世界和人生有所感悟,即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所领会,那么就将逐惭放弃对自然和人生的程式化、逻辑上的理解,有法而不执着于法,也不执着于非法。佛所谓的法就是超越于法和非法之上的,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结果。 大自然日出日没,花开花谢,人生有悲欢,世态有炎凉,天下事一起一落,有因有果,因果相续,因因无始,果果无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间有几样事情了了?在这变幻无穷的宇宙人生中如何才是真正的了?古往今来,事物总是了而未了,不了而了,似了非了,了了还了,总在了与不了的矛盾中运作,任人去追逐,永远沦陷在了与未了的烦恼之中。若要超越这穷的烦恼,则即不执着于了,也不执着于不了,只有与了和不了都彻底了断,才是真正的了。 按禅宗的观点来看,“世外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者,“万法是一心,一心是万法”,人只要除却妄念,自心顿现,即心即佛,即凡即圣。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佛,则联中的法趣和了义,人人都可以领悟,普通人与世外人只有一步之遥,何不息诸缘,休万事,静观世变,闲看人忙,得一片菩提树下的清凉,步一方心路铺就的人间净土呢? 然而这也并非唆使人远离尘世,回避矛盾,而是要随缘任运,放之自然,事来与之相融,事去而心随空,提得起,放得下,了却尘缘,真心显露。回头再看时,虽然也是眼横鼻竖,柳绿花红,此番景象,却与未了之前迥然不同。 再说对联的文字功夫也是绝伦的。平稳工整,一泻直下,读起来顿错有致,爽口清心,而且上下联中的四个“法”字和四个“了”字,并不觉得冗繁重复,反倒觉得顺理成章,因为四个字的含义不是一样的,一字一层,一字一趋,通到最后,正反了然,磊落大方,不留一点拖累。四个法宇,几乎贯穿了佛典的精髓,四个了字,几乎道透了入世的隐秘。
2023-07-02 06:49:361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出处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2023-07-02 06:49:551

世上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的详细意思!还有典故!

  “世上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  诸葛武侯墓前的一副楹联——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023-07-02 06:50:041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什么意思啊?

这是一副对联: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它的背景故事是: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参考资料
2023-07-02 06:50:13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此对联出自四川新都宝光寺。
2023-07-02 06:50:202

四川武候祠的对联????上联应该是天下事了之未了……

事上法法无定法不如非法法也。天下事了若未了不若不了了之
2023-07-02 06:50:262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世上的事情(天下的事),看似已经做完了,其实却没有真正的做完,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事情不了了知呢? (这句话貌似蕴涵着墨子的不为的思想和一点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韵味,很有哲理)
2023-07-02 06:50:33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怎么解释?谢谢!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那句话和这句话很相似的,未了之事不去做了,自然就有终结,管不了的事不管了,自然有其章法,这乃佛法的一个高境界
2023-07-02 06:50:391

世间人 法无定法 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世间法,多数人是讲法律,世间法律其实是来约束好人的。。。其实真正明白了,世出世间法都无定法可言。。。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不定,法亦不定。。。就佛法而言,佛在《金刚经》里就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说,佛法也应该舍,何况佛从未说过法啊。。。阿弥陀佛(合十)
2023-07-02 06:50:491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一切事都无定法
2023-07-02 06:50:582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间,本无法,有心才有法,法无定法,非法也是法
2023-07-02 06:51:195

形容一个人很冷静的诗句

1. 关于冷静的诗句 2. 关于冷静诗句 关于冷静的诗句 1. 描述冷静的诗句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2、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唐代白居易的《船夜援琴》 译文: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3、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唐贾岛 《寄白阁默公》 译文:在石室内,心里很平静,仿佛可以感受到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5、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陈继儒《幽窗小记》 译文: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这是一种恬然自安的心境。 2. 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现代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现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 ——现代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人随其变。 ——佚名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唐白居易《船夜援琴》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唐贾岛《寄白阁默公》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明代佚名《京师人为严嵩语》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明洪应明《菜根谭》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明陈继儒《幽窗小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六祖坛经》。 3. 有关冷静的诗句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 有关冷静的诗句 1、"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16666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 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 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5. 古诗词中描写沉着冷静的诗句有哪些 1、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唐代:白居易《船夜援琴》 译文: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2、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唐代: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译文: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到。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代:陈继儒《幽窗小记》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6. 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关于冷静诗句 1. 描述冷静的诗句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2、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唐代白居易的《船夜援琴》 译文: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3、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唐贾岛 《寄白阁默公》 译文:在石室内,心里很平静,仿佛可以感受到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5、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陈继儒《幽窗小记》 译文: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这是一种恬然自安的心境。 2. 表示冷静的诗句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3. 有关冷静的诗句 1、"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16666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 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 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 古诗词中描写沉着冷静的诗句有哪些 1、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唐代:白居易《船夜援琴》 译文: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2、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唐代: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译文: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到。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代:陈继儒《幽窗小记》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 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现代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现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 ——现代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人随其变。 ——佚名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唐白居易《船夜援琴》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唐贾岛《寄白阁默公》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明代佚名《京师人为严嵩语》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明洪应明《菜根谭》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明陈继儒《幽窗小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六祖坛经》。 6. 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2023-07-02 06:52:021

世间人 法无定法 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幅对联是那座寺庙的?

我只在文章里见过
2023-07-02 06:52:113

世外人,法定无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 了犹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幅对联写在哪儿

市政府门口~
2023-07-02 06:52:215

归元寺对联 / 查查362

山门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有缘山色来禅寺,无限风光入翠微。(白雉山) 斋堂莲萼开四色,溪声演三乘。五观长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大雄宝殿 大别迎江侍;方城荷日朝。 观如来是空是色,愿大众即心即佛。威遐三洲,护法难忘肯地佛;果园十地,憾身曾记满千方。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论高尚独让法王。教育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合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有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韦驮殿     五杵降魔,普通一气;金身护法,光映群生。  藏经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罗汉堂大罗福地,广阿阳春。 是仙是佛,难分难辨;维妙维肖,宜古家今。(闻楚卿)一万卷真经,辉生宝藏;五百尊罗汉,巧夺天工。(闻楚卿)曹洞东传,归元得路;凤山西出,勒马回头。(昌明)白毫增光人增寿,入斯妙境得其利矣;祖庭重建客重来,获个歇处不亦乐乎!(昌明)清泰极乐,劝大家众善奉行;犁泥最苦,教弟子诸恶莫作!(昌明)自白光开创以来,祖德灵长,迄今三百余年,重新广厦供罗汉;历同治中兴而后,人心沉溺,愿将二十八品,普济群生将法华。 千手观音龛 发一片慈心,愿渡众生登彼;现千只法手,频垂一叶作舟。 弥勒座慈冠五百多尊,但尔有求皆感应;记受一生补佛,独他为何不皈依。  藏经阁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2023-07-02 06:53:031

大雄宝殿对联

现身净饭国中九有四生同尊慈父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世共仰能仁一真法界或玄或妙不足以文字求大光明藏难思难议岂得以语言说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如是观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无为法
2023-07-02 06:53:112

水波浩淼诗句

1. 关于浩淼的诗句 关于浩淼的诗句 1.求一句描写湖泊烟波浩渺的诗句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白话译文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2.求一句描写湖泊烟波浩渺的诗句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宋 苏轼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诗人做了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 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 《过南岳入洞庭湖》 唐 杜甫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1.站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湖水天一色,朦胧中显现出许多神秘。2.洞庭湖,一碧万顷,是江南著名的水乡泽国。 3.洞庭湖水烟波浩渺,景色蔚为壮观。4.洞庭湖流域沃野千里。 5.这个玉琴湖比不上洞庭湖那么烟波浩渺,犹如仙境一般。以上两首供参考。 3.关于折射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4.描写澄澈的古诗词 念奴娇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是词人在桂林遭谗毁而被罢官,离开广西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作。上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月下洞庭湖的景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一句尤为高妙,“三万顷”言湖之大,“一叶”言舟之小,一大一小,互相对比,展示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淼与开阔。词的下片重在抒情,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在岭南做官的时候,常常是与孤月相随,因为喜欢明月清光坦率着心胸。回顾平生为人处世,心中了无愧疚,也正因为如此的光明磊落,所以才感觉到现在这样的舒坦。
2023-07-02 06:53:381

好了歌注解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2023-07-02 06:53:485

关于光折射的诗句

1. 关于折射的诗句 关于折射的诗句 1. 有关折射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2. 关于折射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 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 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 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3.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折 (1)“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比较清澈,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2)“池水照明月”就是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圆形的鱼缸中的圆形,就告诉了其形状是向外凸出的,具有了凸透镜的特征,再结合鱼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由此得到了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正立的像都是虚像.故答案为:折射;反射;凸透镜;虚。 4.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 B 本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比较清澈,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 (2)“池水映明月”就是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B。
2023-07-02 06:54:501

佛语“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什么意思?

(那些)世外高人们,(为人做事的)方法是没有固定的,(知道这个)过后(你就应该明白了)(原来)没有(固定的方法)(的处事法则)才是最好的法则。这句话的哲理很明显,但是字面意思翻译起来却拗口。它的意思是说:事情不一样,事情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要处理它所用的手段方法也要不断变化才行,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模式和方法。所以高人们做事,从来不是用一种固定的方法,看起来他们就像是没有方法似的;而其实,这种因势利导,因时而变的手段,才是最好的方法。这就和武术中的“有招就有破绽”一个意思,只有不断变化招式的人,才能出奇制胜,制人而不制于人。
2023-07-02 06:55:002

嵩山少林寺对联

九州名山数嵩岳四海古刹推少林
2023-07-02 06:55:242

有一句诗叫菩提本无心什么的,怎么说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大概就是这个吧~!你写的东东太少了~!我也是猜是这个。~
2023-07-02 06:55:354

寺院对联集锦

读全部法华经,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乘,合与吾儒称大士醒半生蝴蝶梦,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当于此地吊高人——许南英题台湾台南法华寺 钟声洗尽浮尘念涧水流消伴俗缘——台湾台南大仙寺大振三通暮鼓,惊动灵山方外客仙敲一响晨钟,唤醒苦海梦中人——同上古迹重修,成观光地寺名长插,结香火缘——台湾台北剑潭古寺浩气化长虹,并此赤心冲霄汉剑潭如明镜,照将善泉示人间——同上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台湾台南开元寺暮鼓三通,惊动灵山方外客晨钟一响,唤醒苦海梦中人——同上泉声常入室草色不侵阶——郑子坦题台湾台南开元寺法藏证法门,谁悟了无生灭华严传华夏,我知自有圆通——台湾台南法华寺读全部法华经,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乘,合与吾儒称大士醒半生蝴蝶梦,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当于此地吊高人——许南英题台湾台南法华寺 睁眼看凡人,为消除怪雨盲风,拨开云雾叩头求上帝,快吩咐恒星列宿,整顿乾坤——五泉山人题兰州白塔寺华夏著神威,亦曾仗关前匹马炎刘存正统,几能抛肘后千金——兰州金山寺山势当空出河声入海遥——慕寿祺题兰州金山寺山势西回犹顾汉涛声东下欲吞吴——陈经文题兰州金山寺山色盈窗,大开眼界河声入座,豁荡胸襟——牟麟趾题兰州金山寺山产黄金,愿得千斤铸神像河翻白浪,常将九曲涤人疴——黄建中题兰州金山寺日永壶中,开亿万年上清世界云飞关外,留五千言道德真经——刘济题兰州金山寺此间称天下上游,与佛国毗连,大规模九曲河流,五泉山色最好是秋凉佳节,借禅房憩宿,细领略半床月色,几杵钟声——慕少棠题兰州金山寺新水乱浸青草路寒山半出白云层——张墩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庙貌傍灵岩,喜四境桑麻同沾法雨祥光凝宝座,愿万家兰桂昔荫慈云——同上发妙明心,共拔迷途臻彼岸云真实相,常瞻贝阙净凡尘——秦维岳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婆心荫山后龙泉,群生被泽妙相现云中鹫岭,大地如春——曹炯题兰州后五泉福泉寺景是仙鸾描出画形为天马负来图——甘肃敦煌鸣沙山鸣山寺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蛰龙起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同上山林古刹西夏名蓝——宁夏平罗武当山庙负笈跋涉赴胜地 忍饥耐寒求正宗——景行题拉萨色拉寺面壁十年,常敲着晨钟暮鼓阳春三月,倒听些竹笛山歌----周南题云南鹤庆天子庙银河水细浪飞花,织波中锦绣金斗山劲松翠直,谱天下文章——云南鹤庆江尾庙掷百八珠,穿百八洞,迄今数百年,八风平,同邑士民升日颂膺九五福,登九五尊,际前上九会,五云观,普天真圣晋露觞——云南鹤庆水洞祠(祀牟伽陀僧)鹤立鸽王台,看道旁纸彩旛花,秋月艳于春月夜云环狮子座,听院里金铙法鼓,中元闹似上元宵——云南鹤庆鹤云寺到此地,将书画琴棋俱演出来,趣甚趣甚登斯楼,把酒色财气都忘却了,仙乎仙乎——雷文明题云南景东天华寺看花明柳媚,有象文章,苦趣化为乐趣,妙妙听燕语莺啼,天然节奏,忧心变作欢心,呵呵----同上是谁垒石为山,留斯画本莫使密云封径,正好清游——侯应中题云南景东石云寺凭栏看青山烟雨、翠岫风云,都收来百尺楼头,无边光景引领想纯阳神仙、太白诗酒,倘到得两人胸次,何等逍遥—一同上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律南海莲花妙生相,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吴松崖题兰州五泉山嘛尼寺倘飞来南海慈云,当为听泉响空山,不回南海这便是西天福地,何必问雷音古刹,又访西天——五泉山人题兰州五泉山嘛尼寺夜月千江天地晓秋花一树镜台空——兰州白衣庵宝座生春,紫竹因空翻有色香台说法,白鹦能悟渐无言——同上三藏传心,方便尽捱诸佛好万人合掌,皈依惟向此君多——兰州法云寺闭户三年,行著严霜劲雪登堂一喝,云垂翠竹黄花——唐琏题兰州广福寺乃圣乃神,万古英灵不爽允文允武,千秋大义常昭——姚万年题兰州广福寺正则扶,奸则诛,这便是春秋学问始以仁,终以义,已到了圣贤功夫——封土衔题兰州广福寺象教辟西方,灯传永证辟支果鸿慈遍南山,航渡还参最上乘——兰州接引寺虎啸玄坛,气接南山兴宝藏金生丽水,坐依坎位浚财源——李芳时题兰州重新寺屹砥柱,障狂澜,当代文章特振起耀长庚,映霄汉,斯儒脉胳永昭回——王标极题兰州重新寺春色满桃园,三国英雄如在秋风吹菊圃,万年俎豆常新——兰州华林寺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香——同上 义勇镇边疆,泽并黄河流万古武安延社稷,群瞻紫塞峙千秋——同上外域全归,坐揽关山皆胜地上游得据,笑谈西北有高楼——萨湘林题兰州华林寺惠陵烟雨,涿郡风雷,在昔埙篪兴一旅魏国山河,吴宫花草,于今蛮触笑三分——吴信辰题兰州华林寺剪一片白云补衲邀半轮明月看经——兰州白塔寺佛老识天倪,不受五行束缚圣贤重人事,能开万世太平——刘尔炘题兰州白塔寺随处现身,芙蓉面上春风拂寻声觅苦,杨柳枝头甘露流——长龄题兰州白塔寺山空无俗染洞僻有云浮——贵州织金东山寺四面青山朝佛座一湾绿水空禅心——贵州遵义桃溪寺一峰天半闻鹦语万籁松间只鸟啼——贵州普安鹦鹉寺水声琴韵古山色画图新——昆明圆通山圆通寺步步小心,须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同上问阿谁隐士自居,能学太公一钓去思今世古人若在,当邀子产几回来——昆明翠湖莲花禅院 大慈大悲,本百千万亿化身,斯为大士观人观我,无色声香味触法,是谓观音——同上吾道非耶,岂复出山为小草此生休矣,乃知阅世尽空花——陈小圃题昆明昙华寺守五叶宗风,粥鱼茶铫宜清静祝百花生日,宝马香车任去来——赵藩题昆明昙华寺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开天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昆明玉案山筇竹寺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炎凉,深山情况焚香静坐,莫漫说峨嵋旧事,滇海新禅——同上莽乾坤能得儿时闲,莫辜负半日逢僧,共话沧桑堪小憩好光景不愁无处觅,最难是万家生佛,关怀涂炭故群黎 ——同上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担当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箓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黎方修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两手把大地山河捏瘪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舒藻题昆明玉案山筇竹寺千栌赫奕万拱棱层——昆明安宁曹溪寺好山当户,看凤凰南翥,龙马北骧,黛色四周环佛地慧月临空,有玉水前横,杯湖远映,清光一片印禅天——李鸿祥题云南玉溪灵昭寺吉祥琼树是双林,此处有鱼跃鸢飞,恍忆宝池征悟境璀灿莲台成九品,何时看水流花放,庄严净土证禅心——李鸿祥题云南玉溪双林寺目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声钟一一李成林题云南通海秀山涌金寺结大欢喜缘,只这笑呵呵,收拾囊中宝物除真烦恼障,看他腹坦坦,鼓吹世上春风——阚祯兆题云南通海秀山涌金寺即斯便是莲花国到此如参紫竹林——云南文山钟灵寺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一云南宾川鸡足山祝圣寺伶俐汉,莫教世间瞒过大丈夫,须从苦海超生——同上迦叶欲传衣,一盏慧灯照金顶大士常祝圣,留颗牟尼镇石钟——同上眉毛上无边刹海衣袖里藏尽虚空——云南宾川鸡足山大觉寺法海独无生,无生自因无住迷津谁大觉,大觉由来大雄——同上三餐常念农夫苦一饭难忘佛祖恩——云南宾川鸡足山寂光寺休作恁么猜,小牯牛何曾有影会得来个意,柏树子随处生春——同上破衲露襟,樵径有霜寻药冷犁耕蔬食,石床无药了经迟——云南宾川鸡足山极乐庵如来藏,空不空,流出无边香水海摩尼珠,色非色,包罗万象宝玉幢----云南宾川鸡足山华严寺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云南大理感通寺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上观山——杨慎题云南巍山圆觉寺万丈文光辉雁塔千重墨浪漾龙湖——杨镕题云南大理笼塔寺本是为民祈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云南大理圣源寺井号菩提,树号菩提,寺号菩提,古迹争传唐代古功留鹤庆,名留鹤庆,像留鹤庆,高僧共仰[石缶]山高——云南鹤庆菩提寺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四川乐山乌尤寺璧津楼前,三水合流明匹练青衣江上,孤峰卓立秀单椒——同上胜地接凌云,静里每闻游客屐隔江时送雨,望中无限渡人舟——方鹤斋题四川乐山乌尤寺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郭灿题四川乐山乌尤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张国玺题四川乐山乌尤寺秋云留远寺明月照深林——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同上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吴擎题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四川峨眉山圣积寺寺号仙峰,洞邻九老门迎佛顶,台接三皇——四川峨眉仙峰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四川峨眉灵岩寺粉墙丹桂动光彩高崖巨壁争开张——梁章钜题广西桂林叠彩山中福庭寺金碧焕楼台,远眺盘龙,近招白鹤烟云生几席,风来北牖,亭对南薰----同上鹫岭记曾经,忆前身是金粟如来,好修美景良辰,把酒问天边明月鸾骖真不羡,谈宦迹到莲花世界,何限诗情画意,凭栏看江上睛霞——方月樵题广西桂林叠彩山圣寿寺石古苔痕厚岩深日影悠——广西桂林七星岩栖霞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梁章钜题广西桂林七星岩栖霞寺(集句)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思陵观夕照,万家烟火晚炊时——广西桂平西山龙华寺听来暮鼓晨钟,声声觉悟对此禅灯宝像,面面圆光----广西桂平西山洗石庵天竺俯江流,到眼睛岚归爽气云山经雨洗,点头奇石也思灵——同上石抚旧因缘,重洗如来新面目尘藏今世界,永留不朽古须眉——同上楼阁耸奇观,天外云峰撑白石山门凝爽气,池中烟水隔红尘——同上云间天上顶上圆光——四川重庆云顶寺山中昼永看花久树外天空任鸟飞——王闿运题四川彭县多宝寺 树老不知年,最喜层阴遮庙脊官闲无个事,时来此地听江声——杨建屏题四川彭水龙门滩古庙青松西蜀前朝寺丹桂南轩故里亭——陈钟祥题四川绵邑县祥符寺炉边石佛无人像壁上筠音只在观——赵熙题四川中江灵皈寺二百年前留好梦三千里外应嘉休——柯华题四川德阳三梦庙千寻峭壁江烟锁半岭残寺树色封——四川合川钓鱼城护国寺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疆——同上将军立地能成佛菩萨升天善伏魔——任澹园题四川泸州方山佛国寺干青云而直上障百川以东之——四川乐山凌云寺九顶云霞浮雾出二峨风雨渡江来——同上春梦一场空,回忆嘉州,应记联床听夜雨大名千古在,本居兜率,何妨侍砚宠朝云——同上敷弥天云,飞大地雨,琉璃宝瓶中原无一滴。净眼闲观,但在孤峰独往入针尖影,转邻虚藏,藕丝香乳里摄尽万缘,神威自震,不教钓艇空归——王夫之题湖南衡阳别蜂庵山连巴渝川原壮水下辰阳日夜低——张东墅题湖南永顺麟角山寺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湖南宁乡密印寺古阁几登临,让我放开千里目名山惟仰止,有人传授五车书——湖南望城书堂寺湘水庆安澜,恰当古寺钟摇,锦缆牙樯千里集江村欣赛社,又听阳春调逸,渔歌樵唱万人欢——湖南望城洪山寺栖霞古寺藏云树对岸楼台住水天——湖南益阳栖霞寺杨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娇容,问今世有几双醒眼林下樵唱,溪边渔歌,弹到高山流水,恐古来无二个知音——湖南湘阴杨林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岑学吕题广州六榕寺法雨润三城,任年来劫火扬威,尚有灵光存鲁殿宗风传五岭,看门外石泉孕秀,好将胜迹继曹溪—一广州白云山濂泉寺青松如膏沐白云生坐边——张树棠题广州白云山濂泉寺唐汉无双寺古今第一山.——广州光孝寺永和风日宜吾辈胜地园林得后生——颖勤题广州永胜寺红桥映海三更月石秩通江两度潮——梁章钜题广州长寿庵拨开乌云见青天,千百年林莽迷离,复睹庐山真面目坐揽江山看胜地,一二点尘埃不见,好沿泉水悟真心——广州双溪寺尘缘空宝镜岭表一袈裟一—广州南华禅寺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广州海珠寺 寄语游人,莫谓此山移得去请看活佛,尽从彼岸跳将来——广东博罗罗浮山寺尘梦未醒人自若江山无恙我重来——广东博罗罗浮山庆云寺湖干远树绿成雾山外夕阳红到楼——广东博罗罗浮山崇福寺云鹳有奇翼瑶草无尘根——伊秉绶题广东惠州永福寺往来资白业谈笑出红尘——宋湘题广东惠州永福寺北宋访残碑,人去未忘罗汉果东莞标古刹,我来曾吃赵州茶——郑小谷题广东东莞资福寺何处寺飞来,天与开天留佛住此间尘不到,我非观我自心清——徐琪题广东清远飞来寺叱起三生石岩开万善门——广东新会叱石寺山气半归湖内雨涛声遥答渡头钟——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万本松杉千笏石百重云水一声钟——广东肇庆鼎湖山鼎湖寺锁两粤咽喉,来往便登福地食十方粥饭,清贫不负名山——同上云里钟声,云外泉声,昼夜喧流,如是^_^普转岭南粤秀,岭西独秀,江山佳气,都为福地来朝一—同上聚公等三五名流,相与斫脍衔环,问世界中何物是愁,几时才老破人间万千尘劫,又何梵香煮茗,况园子里佳花如笑,好鸟频啼一一张南山题广东肇庆鼎湖山鼎湖寺曲水长流,跨鹤旧寻三洞古白云犹在,与梅同住一山幽——广东南海白云寺心到虔时佛有眼运当亨处石能言——陈望坡题福建晋江石佛岩寺五百年前,我辈是同堂罗汉三千界里,问谁能安坐须弥——江西南昌圆通寺莲社独寻千载后松柏犹吞六朝前——江西庐山东林寺洗菜莫教流去叶见桃犹记旧曾花——郭东贤题江西庐山东林寺古刹有真如,最庄严七层宝塔老僧无障碍,大供养一个庐山——唐蜗寄题江西九江能仁寺殿宇还雄,宝相金容仍赫赫馨香赖久,石钟湖水共悠悠——江西湖口报慈寺当门等个人来,望穿眼孔此地能同我坐,练定性梧——张相空题江西赣州光孝寺直指见心,慈云塔观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回头是岸,甘露泉有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吴鸿昌题江西赣州光孝寺天外楼台山外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苏东坡题江西吉水龙济寺云中藏古寺山外尽劳人——江西大庾云封寺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同上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象千秋风度举头欲问,何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乃树梅花——长瑞题江西大庾挂角寺清流潺潺,人间胜地山色霭霭,世外洞天——山东嘉祥青山寺大河南北望万里风云通——许仙屏题河南开封相国寺汉魏最初名胜湖南第一道场——长沙岳麓寺胜地喜重经,想当年宇净香清,时从石壁高头现出菩提树名神宜永祀,幸此日威宣灵著,又听钟声响处认作普陀岩——江西湖口石钟山报慈寺紫微栖凤碧波潜龙——韩崶题长沙开福寺塔影栖深丛树隐钟声飞下一江秋——周芍衫题长沙万寿寺上摘星辰,旁飞日月封弥云雨,泽沛山河——湖南衡山祝融峰上封寺楼外山川,知是何年图画槛前烟雨,须看此日天堂——湖南衡阳雁峰寺五百年化身归来,十万福地斯为美七二峰从头数去,千古名山不在高——同上大梦忽闻钟,任教烟雨迷离,人当醒眼浮生真似雁,看到天花欲坠,我亦回头——同上一笑悟前缘,故国啼乌,阅世间久同云变幻廿年留梦影,浮生似雁,冲重霄会见海澄清----同上雁序本无心,形影偶留,便令寿域同登,福田广种峰峦始有意,菩提常住,管教佛宇清净,道场庄严 ——同上明窗啜茗时,半日闲,三日忙,须勘破庭前竹影画船携酒处,衡山月,嶷山雨,冷思量城外钟声——王闿运题湖南衡阳雁峰寺到此一回头,忆幽燕云树,吴楚烟波,证五千里新旧,鸿泥敢云倦也会当凌绝顶,指太华岩峣,岱宗神秀,比七二峰郁葱,佳气毕竟何如——周芍衫题湖南衡阳雁峰寺山半绕群峰,插汉摩霄,勾来名士留题,雅人寄迹晓云争万派,荡胸惬目,胜过普陀巨浪,天竺奇观——湖南衡山半云庵 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湖南衡山福严寺威镇南维,九曲湘流皆浪静望隆东岱,千里岳岫又云开——湖南衡山祝圣寺竹树护清庐,林鸟似识前朝事钟鱼答弦诵,芋火还容宰相分——王湘绮题湖南衡阳东洲禅寺西陆蝉声唱禅房花木深—一湖南衡阳西弹寺花圃菜畦锄岁月药炉茶铛炼春秋——湖南衡阳花药寺花雨春风,栽成万物药炉茶鼎,利济世人——同上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成都文殊院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方鹤斋题成都文殊院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应不让元亭石室高峙岷峨——四川新都宝光寺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何绍基题四川新都宝光寺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赵藩题四川新都宝光寺以清静果证因护持斯万 现广长舌说法声震大千 --康熙题承德溥仁寺镇留岚气闲庭贮 时落钟声下界闻--乾隆题承德普宁寺传大千法宝阐第一宗风--乾隆题承德普宁寺 半满真言参不漏色空妙谛证无遮--乾隆题承德普宁寺对物共春台幽风入咏愿人登福地王会成图 --乾隆题承德普宁寺兰乾云护三摩峙 朔漠风同万里绥 --乾隆题承德安远庙龙象护诸天毫相瞻时妙严普觉 漠瀛会初地^_^转处安乐常臻--乾隆题承德普乐寺三摩印证喻恒河人天皆大欢喜七宝庄严现香界广轮遍诸吉祥 --乾隆题承德普乐寺总持初地^_^资福胜因延上塞 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群藩--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 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承德殊像寺初地总持超梵乘恒沙普演护祥轮--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宝阁护香云静资礼梵灵峰呈寿相妙悦安禅--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更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原因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儒释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内外原一体,理交显而弥彰。--印光法师题三教堂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愚顽。--印光法师题永明塔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相离相而万德圆彰,究竟亲证夫实相; 生慈心、生悲心、生欢喜心、生大舍心,心心印心而一尘不立,彻底显现乎佛心。--印光法师题法堂海气侵阶晴亦雨潮声著树晚多风——福建晋江石佛岩寺
2023-07-02 06:56:091

佛经经典句子

【 #好词好句# 导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下面是 无 整理的佛经经典句子,欢迎阅读。   1.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4.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5.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6.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7.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8.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9.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0.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1.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2.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3.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6.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7.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8.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9.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0.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1.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2.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4.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5.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9.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30.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1.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2.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3.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4.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5.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6.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7.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8.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40.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41.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4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43.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44.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45.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46.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47.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48.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49.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50.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51.绿水,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52.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53.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54.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55.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56.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57.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58.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59.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60.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61.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62.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3.问曰:“人为何而活?”   64.佛曰:“寻根。”   65.问曰:“何谓之根?”   66.佛曰:“不可说。”   67.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68.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69.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0.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1.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72.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73.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4.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亦无怖。   75.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76.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77.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78.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79.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80.佛曰:为何不必?   81.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82.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83.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4.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5.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86.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7.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88.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9.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90.佛曰:“寻找自我。”   91.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9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3.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   94.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95.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96.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97.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9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99.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0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0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03.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04.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05.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0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07.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108.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109.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110.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111.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11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1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4.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115.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116.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11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18.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19.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120.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2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22.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023-07-02 06:56:161

“梧桐本无树”这句话的出处及如何解释

释嘉摩尼说的
2023-07-02 06:56:2610

关于保持一颗平常心的诗句

1.关于平常心的古诗 古句 1、《竹里馆》 [ 唐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杂诗》 [ 魏晋 ]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饮酒(其五)》 [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4、《归园田居(其一)》 [ 魏晋 ]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5、《归园田居·其三》 [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3.保持一颗平常心作文 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的一生要面对的事情实在太多,人们常感叹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顺心。是的,面对工作的困扰,家庭的琐碎之事,人情事故朋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等等。要面对这么多事情,如何去面对、去解决,我想对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带任何私心和奢求,往往就会迎刃而解,矛盾和心结自然就打开。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觉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平静。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眉头紧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明月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以后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平常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和力量! 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要有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在物质利诱面前不动心、思想上不糊涂、政治上不动摇的良好心态和为官之德。 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考验。 4.有一颗平常心的名人事例 1、默克尔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原是社会主义东德的化学工程师,她依然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访问北京,她拒绝住总统套间,早餐与大家一起吃自助餐。而她夹面包片时,不小心掉落了一片,她很自然的蹲下拾回自己的盘子。 2、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东坡,曾一度被贬到遍地是瘴气蚊虫的岭南,对于一心要兼济天下的苏大学士可谓是大不如意,但苏东坡并未因之愁苦郁闷,而是用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情,还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苏东坡是何等的旷达啊,他的岭南生活可以说是有滋有味啊。 3、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因对蔺相如的功劳不屑,对于蔺相如能立他廉颇为上,很是不解,因而处处侮辱蔺相如。但蔺相如处处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对于廉颇的侮辱平平常常。廉颇挡路,蔺相如绕路。 人家问蔺相如为何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说:u2002“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廉颇听后,怆然泪下。此后,便上演了一场流芳百世的“将相和”。 4、林肯 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对打击不屑一u2002顾,最终成功地当选了总统。林肯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当他人问其成功秘诀时,他说:“是平常心让我在落选时不至于u2002被击垮,而让我在竞争中平稳淡定。“ 5、袁隆平 袁隆平是著名的科学家。但他一直衣着朴素,和许许多多的农民兄弟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南国水田之中。他不求闻达,不矜名节,试种水稻千万株。就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中促进了我国水稻种植的高产、稳产和大丰收。 也正是他这看似平凡的举动,解决了世界水稻种植产量不高的难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口粮问题。他因此获得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奖。 获奖后的袁隆平并没有坐进高档的写字楼或住进高级的科研院所,而是一如既往地躬耕水田,孜孜不倦地试验着,致力于杂交水稻产量更高、更稳的研究中。 5.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 1.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 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龙辱不惊。 闲着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自在! 2.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 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3.经典形容我们的心有如瀑流,念念相续,又如波涛汹涌,上下起伏,实在难以维持一颗平静、平常的心。什么是平常心?是一种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慧能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 这里再谈四种平常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无论付出、行善,你有了执着,就会有所罣碍;有了执着,就会有所期待。当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恼怒不安,内心就无法平静了。 如果能够行善施恩于人,无求回馈,不执于心,体达「三轮体空」,无施者、受者以及无施物的清净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生死轮回是宇宙运转的常道,人总难免生病,面临衰老,甚至死亡的来到,能够心无惧怕、意不颠倒、无所罣碍、安然自在,所谓:「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 」这就叫平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有句话说:「学习吃亏能养德。 」有时吃点亏,并不是坏事,你从吃亏中,可以累积人生的经验,从吃亏中,可以学会处世的退让。尤其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所不公与亏欠。 能够在吃亏时不计较、不比较,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所谓:「月无日日圆,人无日日顺。 」当我们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忧虑,放下忧虑,不随烦恼起舞,泰然处之。好比竞赛的时候,总想战胜对手,其实要战胜对手,要先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不为环境所扰,不为杂念所困,不为顺逆所动,忘掉对手,忘掉胜负,以自然的心态对待,这便是平常心。 「人若无求,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其实「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无取、无舍、无骄、无求、无执着的心行。 所谓:「最平常事最神奇,种种玄奇不知,好笑纷纷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前偈无非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以上平常心,可为吾人生活的参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 6.如何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 一是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一是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二是既积极主动,要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 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 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力究竟有多少,越是了解自己,出现问题就越不慌,因为结果已经预料到了。 所以你会发现,年纪大的人会更沉着一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对自己更加了解,所以对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就更看的开了。要想保持平常心,对事对人不要强求,不要完美主义,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事,不如意十之有八九,所以发生就发生了,顺它而去,这样才会有广阔的胸怀,做大的事情。 常常与自己的心说话,保持与自己交流,你将凡事冷静,可以更平静的处理问题。1.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 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龙辱不惊。 闲着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自在! 2.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 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3.经典形容我们的心有如瀑流,念念相续,又如波涛汹涌,上下起伏,实在难以维持一颗平静、平常的心。什么是平常心?是一种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慧能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 这里再谈四种平常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无论付出、行善,你有了执着,就会有所罣碍;有了执着,就会有所期待。当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恼怒不安,内心就无法平静了。 如果能够行善施恩于人,无求回馈,不执于心,体达「三轮体空」,无施者、受者以及无施物的清净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生死轮回是宇宙运转的常道,人总难免生病,面临衰老,甚至死亡的来到,能够心无惧怕、意不颠倒、无所罣碍、安然自在,所谓:「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 」这就叫平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有句话说:「学习吃亏能养德。 」有时吃点亏,并不是坏事,你从吃亏中,可以累积人生的经验,从吃亏中,可以学会处世的退让。尤其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所不公与亏欠。 能够在吃亏时不计较、不比较,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所谓:「月无日日圆,人无日日顺。 」当我们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忧虑,放下忧虑,不随烦恼起舞,泰然处之。好比竞赛的时候,总想战胜对手,其实要战胜对手,要先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不为环境所扰,不为杂念所困,不为顺逆所动,忘掉对手,忘掉胜负,以自然的心态对待,这便是平常心。 「人若无求,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其实「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无取、无舍、无骄、无求、无执着的心行。 所谓:「最平常事最神奇,种种玄奇不知,好笑纷纷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前偈无非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以上平常心,可为吾人生活的参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
2023-07-02 06:56:501

关于理智冷静的诗句

1.求,形容要理智、冷静的成语、诗句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行若无事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轻裘缓带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若无其事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处之泰然 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临危不乱,乱中求静 2.表达做事冷静或理智的古诗文 1、《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讼时?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译文: 听说你辞官而去,我抱怀坐在汉川之湄感叹。想问问:闲静下来的滋味与在公堂听讼时有什么不同吗?天空清幽江月苍茫,海鸥也知道你心静如水,与你嬉戏。我倒是想起贾谊,想起他渡湘江时吊念的屈原,你也是被佞人谗言陷害。 4、《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5、《船夜援琴》 唐代: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译文:晴朗之夜,鸟与鱼都不动了,那轮皓月浸在幽深的江水里,入了它们的梦吧?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且独坐,淡然一曲吧! 琴上的七根银弦就是最知心的朋友,双耳就是他的知音。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3.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诗句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出处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 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 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 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4.求关于理智的名句 网上搜一下,很多的,以下仅供参考! 有关理智的名言 我们可能把幻想作为伴侣,但必须以理智作为我们指引。——约翰逊 让我们首先遵循理智吧,它是可靠的向导。——法朗士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高尔基 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蒙田 理智是人的最高天赋,是人本质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特征。——海克尔 失掉理智就是失去了做人的一切。——佚名 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莎士比亚 经常讲究服饰华丽永远意味着理智的萎缩。——拉吉舍夫 理智是一颗冷酷的太阳,它放射光明,可是教人眼花,看不见东西。在这种没有水分与阴影的光明底下,心灵会褪色,血会干枯的。——罗曼·罗兰 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塞内加 没有理智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昆图斯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蒲柏 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瓦西列夫 应该信赖自己的理智,从生活的合乎情理的现象出发。——马卡连科 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托·霍布斯 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人生感悟 )。——斯宾诺莎 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爱比克泰德 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培根 理智可以说是生命的光和灯。——西塞罗 理智是天神赋与凡人最有价值的财宝。——索福克勒斯 一个有理智的人恋爱时,可能像一个狂人,但他决不会像一个傻子。——罗休夫柯 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朱光潜 理应始终引导人类前进的理智很少为我们引路;而感情与脆弱却总是篡夺其位,代替它来指挥。——切斯特菲尔德 冷酷无情的理智是一把除了捣毁之外毫无用处的锤子。它有时就像冷酷的心一样有害和可恨。——诺贝尔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 当感情支配一切的时候,理智就显得无能为力。——约·德莱顿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萧伯纳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莫洛亚 疯子并不是失去理智的人,而是除了理智其他一切都丢失的人。——切斯特顿 狂热者的脑袋里没有理智的地盘。——拿破仑 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毕达哥拉斯 5.关于理智的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纪伯伦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 ——德谟克利特 ●心灵有时应该得到消遣,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到思想与其本身。 ——费德鲁斯 ●心灵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楚。 ——贺拉斯 ●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 ——弗·培根 ●心灵开朗的人,面孔也是开朗的。 ——席勒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列夫·托尔斯泰 ●庸俗的心灵,决不能了解无边的哀伤对于一个受难的人的安慰。 只要是庄严伟大的,都是对人有益的。痛苦的极致就是解脱。 压抑心灵,打击心灵,致心灵于万劫不复之地的,莫如平庸的痛苦,平庸的欢乐,自私而猥琐的烦恼。 ——罗曼·罗兰 ●一个人自己的心灵,还有他的朋友们的感情——这是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东西。 ——王尔德 ●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灵。 ——巴尔扎克 ●唯有人的心灵才是起初的。 严格说来,相貌不过是一种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雨果 ●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司汤达 ●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罗曼·罗兰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 ——海涅 ●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列夫·托尔斯泰 ●有恬静的心灵就等于把握住心灵的全部;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 ——米贝尔 ●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罗曼·罗兰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无所事事并非宁静,心灵的空洞就是心灵的痛苦。 ——库柏 ●心灵建造了天国,也建造了地狱。 ——弥尔顿 ●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郁达夫 ●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塞·约翰生 ●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 ——查尔斯·丘吉尔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 ●理智可以制定法律来约束感情,可是热情激动起来,就会把冷酷的法令篾弃不顾;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 ——莎士比亚 ●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 ——福楼拜 ●世上最无谓的事就是按钟声安排自己的行动,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与智慧的裁夺。 ——拉伯寺 ●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情是它力所不及的。 ——帕斯卡 ●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 ——司汤达 ●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 ——罗曼·罗兰 ●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 ——塞涅卡 ●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 ——果戈里 ●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感情压倒理智,这就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 ——欧里庇得斯 ●完全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会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泰戈尔。 6.关于理智的名言 2条 不要嫌少哈 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 郁达夫 一个有理智的人恋爱时,可能像一个狂人,但他决不会像一个傻子。 —— 罗休夫柯 理智可以说是生命的光和灯。 —— 西塞罗 理智是天神赋与凡人最有价值的财宝。 —— 索福克勒斯 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 —— 查尔斯·达尔文 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 甘必大 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致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 —— 约翰·杜威 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 —— 爱比克泰德 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 斯宾诺莎 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 培根 人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 —— 托·霍布斯 应该信赖自己的理智,从生活的合乎情理的现象出发。 —— 马卡连科 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 瓦西列夫 理智本身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确定自己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信仰。 —— 切斯特顿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 —— 布莱希特 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 —— 詹姆斯·布莱斯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 —— 蒲柏 没有理智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 —— 昆图斯 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 —— 塞内加 理智是一颗冷酷的太阳,它放射光明,可是教人眼花,看不见东西。在这种没有水分与阴影的光明底下,心灵会褪色,血会干枯的。 —— 罗曼·罗兰 经常讲究服饰华丽永远意味着理智的萎缩。 —— 拉吉舍夫 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 莎士比亚 失掉理智就是失去了做人的一切。 —— 佚名 理智是人的最高天赋,是人本质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特征。 —— 海克尔 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 蒙田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 —— 高尔基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 罗伯特 让我们首先遵循理智吧,它是可靠的向导。 —— 法朗士 我们可能把幻想作为伴侣,但必须以理智作为我们指引。 —— 约翰逊 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 —— 加缪 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 苏霍姆林斯基 智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 黑田鹏信 明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样样皆知。 —— 格劳秀斯 有高尚思想的人永不会孤独的。 —— 西德尼 人生每天失望,能把思想寄托在高贵的性格纯洁的感情和幸福的境界上,也就大可自慰了。 —— 福楼拜 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 程颢程颐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利,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 居里夫人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歌德 理智·思想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 聂耳 7.有理智方面的名句 1.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惟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高尔基 2.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郁达夫 3.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塞内加 4.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司汤达 6.人们每违背一次理智,就会受到理智的一次惩罚.——托·霍布斯 7.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 8.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爱比克泰德 9.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果戈里 10.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朱光潜 11.应该依赖自己的理智,从生活的合乎情理的现象出发.——马卡连科 12.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塞涅卡 13.理智是一颗冷酷的太阳,它放射光明,可是教人眼花,看不见东西.在这种没有水分与阴影的光明底下,心灵会褪色,血会干枯.理智是人的最高天赋,是人本质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特征.——海克尔 14.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苏格拉底 15.当感情支配一切的时候,理智就显得无能为力.——约·德莱顿 16.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查尔斯·丘吉尔 17.理智可以制定法律来约束感情,可是热情激动起来,就会把冷酷的法令蔑弃不顾.——莎士比亚 18.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罗曼·罗兰
2023-07-02 06:56:591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2023-07-02 06:57:081

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 1.关于六祖的开悟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 问题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问题三: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什么意思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出自神秀的一首偈子,全文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一种比喻。因为修行是为了证菩提(觉悟真理之意),这个证是内心的证,人在觉悟之后,内心能亮如明镜,照见一切万法实相,不再有迷惑困扰,这是禅家修行开悟后的一种理想境界。因此这里比喻修行的身体是“菩提树”,是用来修证菩提的工具;比喻心是“明镜台”,是可以照破迷暗的“明镜”。心的自身有这样的功能,只是在悟与迷、染与净的区别之上。但是在真正的开悟明白之前,修行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要把这个心看好,管好,象擦镜子一样,时时自省,觉察它的染污动静,一旦遇境生染,便即时擦净使它保持原来的明净。 问题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讲法时说过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神秀的偈意思是说:身体就是菩提树了,内心就象明镜一样清澈,要经常打扫,使自已的内心保持明净,不要沾到尘埃。这首偈语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六祖还是觉得不够彻底,于是针对这道偈再吟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哪里有尘埃? 六祖吟出这首偈语后,五祖就知道六祖已经得道证果了,于是将禅宗衣钵传给了他,成了禅宗六祖。 问题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真正智慧之心,犹如一面镜子;妄想杂念犹如镜子上的灰尘,让我们的智慧不能显现。要想让我们的智慧显现,时时用在生活中,那么,就要慢慢将妄想杂念净化下来。 问题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经常擦拂,不要沾了尘土 神秀和尚 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问题七:求这首诗的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问题八: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因为禅宗五祖弘忍法师要选接班人,要每个弟子写一段佛谒,这段话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 菩提树,在佛家来说,是很崇高的,因为佛祖在树下修行,最终成佛,而明镜台,就是一个放镜子的台子,一般都是比较乾净,经常擦的那种,所以神秀这段佛谒,就是说要把自身当成菩提树,心当成明镜台,要时时擦,不要有一点尘,实际是指修行,要时时修行。 而当时只为扫地僧的六祖慧能说了另一段佛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段话里面,其实比神秀的要高明的多,把佛家的至理说出来了,就是「空」,他已经超脱了「相」的束缚,既然所有都是空的,又何来尘埃,或者说尘埃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
2023-07-02 06:57:14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是什么意思?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原文可以理解成,出家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出家修行,修行无固定模式,只要心诚,最终都会成佛。 后一句可以理解成,出家人在出家之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未了之事,既然已经出家修行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对于世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做事为人,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好的起点好的目的没有恶意的行为,我们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牵强。天下的烦心事太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快乐的,不快乐的,我们都不应该多余计较。只要是怀着一颗大无畏的心,不要太在意世事的得与失,成与败,好与坏。我们才能过的快乐。 扩展资料这是一幅对联,原文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
2023-07-02 06:57:32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出自哪里?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原文可以理解成,出家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出家修行,修行无固定模式,只要心诚,最终都会成佛。 后一句可以理解成,出家人在出家之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未了之事,既然已经出家修行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对于世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做事为人,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好的起点好的目的没有恶意的行为,我们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牵强。天下的烦心事太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快乐的,不快乐的,我们都不应该多余计较。只要是怀着一颗大无畏的心,不要太在意世事的得与失,成与败,好与坏。我们才能过的快乐。 扩展资料这是一幅对联,原文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
2023-07-02 06:57:58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是什么解释?谢谢!

天下事,总有些想了却了不了的事情,与其烦恼,不如不了了之;世外人,想搞点有规律的依靠,但是总也找不到,然后就知道,世间人事,总脱不了无常二字,也就不那么执着于追求一种安稳 了。顺其自然就好。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2023-07-02 06:58:172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谁说的?全文?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寺院中,常有吟咏山水,感悟人生的对联,在佛教文化中独放异彩,读后给人以启迪.但有些时候,对联内容涉及到佛教的教义,如果对佛教不够了解,读起来就颇感困难.例如西蜀宝光寺有清代何元晋的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此联亦寺联中的精品.卅多年前春游宝光寺读到它,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但觉得此联有趣而熟记下来.之后半辈子流落南疆,艰苦备尝,后期有幸在哲学、美术的研究中与佛学结缘,使我对该联有所领悟.今回故乡重读此联,尤幸佛缘,灯下命笔,以飨同修. 上联淡一个“法”,下联谈一个“了”;上联涉及佛教的根本教义,下联涉及处世的根本态度. 有生灭烦恼的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环境称为世欲世界,又称世间,“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如果超出这生死轮回世界,就是出世间,出世间的人,称为世外人,即得道之人. 世外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这与“法”有关.何谓法?《成唯识论》中说:“法谓轨持”,“轨”,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部有一定的规范,是可以认识的;“持”,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宇宙天体的运转,山河大地的变迁,分子原子的分裂组合,人世间的真假、美丑、善恶,都有特定的自性,能让人产生理解、感悟.然而,一切事物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条件的,有因缘的,都是在普遍的联系中存在,而且都处在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所以,一切现象虽然有其自性可以认识,却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没有真正的实体,世界只不过是心识的变现,法也就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即无定法可言. 《金刚经》中说:“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可见,正等正觉不是什么固定的法,不应该执着于法,也不能用言辞概念去理解它,如来所说法,即不是法,也不址非法. 通常人们在判断问题时,总要沦个是非,总喜欢执着一面,习以为常,在思维方式上自然与上述的说法相悖,联中的妙趣当然难于领会.让我们再回头看联中的四个法字.通常人们会以为佛所说的法是某种理论或某种概念,如果人们对周围世界和人生有所感悟,即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所领会,那么就将逐惭放弃对自然和人生的程式化、逻辑上的理解,有法而不执着于法,也不执着于非法.佛所谓的法就是超越于法和非法之上的,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结果. 大自然日出日没,花开花谢,人生有悲欢,世态有炎凉,天下事一起一落,有因有果,因果相续,因因无始,果果无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间有几样事情了了?在这变幻无穷的宇宙人生中如何才是真正的了?古往今来,事物总是了而未了,不了而了,似了非了,了了还了,总在了与不了的矛盾中运作,任人去追逐,永远沦陷在了与未了的烦恼之中.若要超越这穷的烦恼,则即不执着于了,也不执着于不了,只有与了和不了都彻底了断,才是真正的了. 按禅宗的观点来看,“世外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者,“万法是一心,一心是万法”,人只要除却妄念,自心顿现,即心即佛,即凡即圣.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佛,则联中的法趣和了义,人人都可以领悟,普通人与世外人只有一步之遥,何不息诸缘,休万事,静观世变,闲看人忙,得一片菩提树下的清凉,步一方心路铺就的人间净土呢? 然而这也并非唆使人远离尘世,回避矛盾,而是要随缘任运,放之自然,事来与之相融,事去而心随空,提得起,放得下,了却尘缘,真心显露.回头再看时,虽然也是眼横鼻竖,柳绿花红,此番景象,却与未了之前迥然不同. 再说对联的文字功夫也是绝伦的.平稳工整,一泻直下,读起来顿错有致,爽口清心,而且上下联中的四个“法”字和四个“了”字,并不觉得冗繁重复,反倒觉得顺理成章,因为四个字的含义不是一样的,一字一层,一字一趋,通到最后,正反了然,磊落大方,不留一点拖累.四个法宇,几乎贯穿了佛典的精髓,四个了字,几乎道透了入世的隐秘.如果说,上联涉及佛教的教义而显得庄重、稳健、沉静,下联则贯穿在人情世故中尤觉轻松、活泼、洒脱,一张一驰,一竖一横,天道人道,尽在其中,任人品味,耐人深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愚者见了,想来也会开发出仁智之心的.
2023-07-02 06:58:241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出处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2023-07-02 06:58:331

“世外人,法定无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什么意思?

这是一幅对联吧,世外人,法定无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就由他去吧let it go~~~~顺其自然吧。这根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差不多,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地,天最高的效法准则就是“道”;那么“道”效法什么呢?“道法自然”,那么“自然”又是什么呢?这要分开来解释。“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这才是道。所以,‘法无定法,了犹未了"其实也是一种‘道",所以人生在世,何必费神总是想着效法呢?倒不如天马行空少一些羁绊的好。有些人挖空心思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以期待幸福和快乐就会接着到来,哪知道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烦心事的纠缠;那么何必不洒脱一点,殊不知,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快乐和烦恼本就是纠结在一起的,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其实也就是关闭了幸福到来的大门。就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大自在。
2023-07-02 06:58:42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出自哪里?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它的背景故事是: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2023-07-02 06:58:503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下一句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原文可以理解成,出家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出家修行,修行无固定模式,只要心诚,最终都会成佛。 后一句可以理解成,出家人在出家之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未了之事,既然已经出家修行了,何不以不了了之。 对于世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做事为人,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好的起点好的目的没有恶意的行为,我们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牵强。天下的烦心事太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快乐的,不快乐的,我们都不应该多余计较。只要是怀着一颗大无畏的心,不要太在意世事的得与失,成与败,好与坏。我们才能过的快乐。 扩展资料这是一幅对联,原文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不把不去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
2023-07-02 06:59:211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是一副对联: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它的背景故事是: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参考资料
2023-07-02 06:59:331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什么意思啊?

  注解:  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细解注释:上联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固定的某一种法则,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能懂得:原来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一种法则;下联是说:天下的事,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烦心事了结了又似乎并没有了结,烦恼总是无穷无尽;那又何必把了结作为了结这些烦心事的方法呢?就由他去,顺其自然吧,随缘就好。这根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差不多,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地,天最高的效法准则就是“道”;那么“道”效法什么呢?“道法自然”,那么“自然”又是什么呢?这要分开来解释。“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这才是道。所以,‘法无定法,了犹未了"其实也是一种‘道",所以人生在世,何必费神总是想着效法呢?倒不如天马行空少一些羁绊的好。有些人挖空心思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以期待幸福和快乐就会接着到来,哪知道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烦心事的纠缠;那么何必不洒脱一点,殊不知,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快乐和烦恼本就是纠结在一起的,试图摆脱所有的烦心事,其实也就是关闭了幸福到来的大门。就顺其自然,随缘恒顺众生,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大自在。
2023-07-02 07:00:009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是什么意思?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2023-07-02 07:00:171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萨陀,就是“觉者”的意思,简称“菩萨"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们生活处世,如果了解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然后才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所有烦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并且都有很难了却的烦心事,那么不去了却那些事情也许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方法
2023-07-02 07: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