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啥

2023-07-02 09:36:13
TAG: 第一次
北境漫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北有云溪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水元素sl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CarieVinne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同盟国是指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三国,协约国是指俄国、英国和法国。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的暗杀。奥国随向塞宣战,实际指向邻近的俄国,俄被迫向奥宣战。后来各利益国互相宣战,大战打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引发了俄国革命,大量新式武器用于战争(如坦克、飞机、毒气、潜艇等),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战役,对以后的战争理论和实践影响极大。

建议一般人了解这些就够了,更详细的可以自己细细研究。

kikcik

1914年至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

小白

1914年至1918年的欧洲大战(主要在欧洲)

历史没有学过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被刺
2023-07-02 03:43:07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这件事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2、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023-07-02 03:43:2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是哪个事件?

一战: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被刺杀,于是,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越过比利时,导致誓死保护比利时的英国参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023-07-02 03:43:291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23-07-02 03:43:3814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一站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因此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向奥匈帝国开出了“空头支票”,使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914年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除第五条和第六条外的所有条款,同时开始了战争总动员。奥匈帝国因塞方未接受所有条款,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战场主要在欧洲,分为西线和东线战场,非洲、亚洲部分地区也受到波及。战争始于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作为结束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
2023-07-02 03:44:0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闪击波兰 http://bk.baidu.com/view/26747.htm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开始的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一战起止时间:1914.7-1918.11 2战爆发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1929-1933的经济危机。 3、大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
2023-07-02 03:44:30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6月28日上午,斐迪南夫妇检阅军事演习后,对萨拉热窝市区进行巡视。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大公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2023-07-02 03:44:38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023-07-02 03:44:47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 )。

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5:0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士尼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日为塞尔维亚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促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因为奥匈帝国的皇储费迪南夫妇将要来到这个城市视察,然后去检阅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几年前,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市政当局为了讨好新主子,把欢迎仪式搞得十分隆重。费迪南夫妇兴高采烈,频频向路边的人群招手,威风无比。队伍缓缓向前行进。这时来到了阿柏车队驶进市政厅,费迪南夫妇参加完欢迎仪式后,准备去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司机在路口转弯时,突然冲出来一个刺客,费迪南身后的士兵惊叫起来,费迪南回过头一看,见一个年轻人举枪直奔过来。只听得“砰砰”两声枪响,迪斐南夫妇都被击中要害,双双倒进血泊。这名刺客当场被捕,刺客的身份很快被查明,叫普林西普,才17岁,是一名学生,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黑手会”的成员。奥匈帝国立刻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强硬的外交措辞,以反恐怖组织的名义,要对“黑手会”采取军事行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见正是发动世界大战的好时机,于是,竭力唆使奥国向塞尔维亚全面开战。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利用和勾结,在世界上争先恐后的争夺着各自的地盘,已经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国际形势迅速恶化,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萨拉热窝事件成了他们公开交战的合理理由。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8月4日,英向德宣战。8月6日,奥国向俄宣战。8月23日,日本向德宣战。这样,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自1914年8月爆发,美国也于1917年4月参战,结果同盟国德、奥被打得惨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结束,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大战后,获胜的协约国终于达到了自己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
2023-07-02 03:45:27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来越严重。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个原因同时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当时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熟,因此主宰世界格局的就是英法两国。但是不久之后,德国的实力渐渐强大,于是想要打破英法统治的格局,这就加深了德国与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一战前夕世界主要有三大矛盾,分别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同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2023-07-02 03:45:341

一战和二战的导火索是什么?详细回答!

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5:522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莎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6:18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1)1914,6月开始,8月全面爆发。(2)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枪击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Ferdinand)夫妇身亡。(3)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2023-07-02 03:46:322

一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街头,一个塞尔维亚民族激进分子三枪刺杀了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一战爆发。那么网友们知道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吗? 一战 1、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非正义。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 2、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以上就是对于一战的性质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2023-07-02 03:46:391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导火线是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6:55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7:1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在波西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王储裴迪南大公携储妃来这里视察,但却遭遇暗杀,这次暗杀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市政府参加典礼,在路上,遭遇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但只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在参加完典礼后,裴迪南大公提出去看望受伤的百姓,于是车队按原路返回。 在回去的路上,遭受到了又一次刺杀。一个塞尔维亚的青年,持枪向裴迪南夫妇连开了两枪,一枪打在裴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裴迪南妻子的腹部。裴迪南大公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国葬,塞尔维亚刺杀青年也在当场被捕后死在狱中。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法、俄、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的两方分别是同盟国和协约国,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则是包括应该、法国、俄罗斯帝国以及塞尔维亚、比利时、美国等国。
2023-07-02 03:47:311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不就是一群狗咬狗吗。。。以上口语,别当真根本原因是资产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7:38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答案】:A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23-07-02 03:47:45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起止时间 三条战线 主要战役 结果 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我就知道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47:5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裴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
2023-07-02 03:48:003

第一次的世界大战是哪个国家先发起的攻击

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
2023-07-02 03:48:20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我们公认的一战爆发起因是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的事件,在1914年的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诸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位突然冲出来的19岁刺杀身亡,这一刺杀事件让本来就蠢蠢欲动的欧洲各国直接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一战的爆发也就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为起始点,开启了长达4年的惨烈战争。但其实斐迪南大公遇刺只是引发一战的一个导火索,即便没有这次突发事件,西方各国也早已在摩拳擦掌,战争随时都可以一触即发。由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发展的比较早,他们把能占领的殖民地都抢光了,德国作为以日耳曼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他们在欧洲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还是不太开化的民族,在欧洲大陆属于后兴起的国家。但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德国已经崛起,在一战之前他们已经逐渐成为超越英国和法国的欧洲工业产值第一的国家,在全世界也仅仅次于美国,但从未来的发展眼光来看,英国全世界到处都有殖民地,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也在非洲拥有许多殖民地,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而德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却很小,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德国就打算打破现有的国际形势,通过军事力量把世界霸权的格局打乱,进行重新的划分。简单的说德国看到英、法到处占领地盘,看得很眼红,想从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恶霸手里分一杯羹,而英、法的利益受到刚刚崛起的德国的挑战,自然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再加上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等等,于是一战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2023-07-02 03:48:47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当然是萨拉热窝事件了!是一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引起的。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23-07-02 03:50:0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哪个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由奥匈帝国发动,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发动国:德国、意大利、日本,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2023-07-02 03:50:09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一战期间的著名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战场(西线) 1914年8月2日,德军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卢森堡铁路,入侵中立国卢森堡。8月3日,德军未经宣战,越过德比边境,进攻比利时。德军企图攻占列日炮台,遭比利时守军顽强抵抗。至8月9日,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并在边境交战中将法军派往比利时的掩护部队驱回法境。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向法国北部进犯,法军防线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逼近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5日至12日,德军主力(5个集团军)和英法联军(6个集团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枣凡尔登一线长约180公里的宽大正面,投入200万军队、6600门大炮进行大规模会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近一周时间。德军在损失21万人后,未能实现占领巴黎的目的。法军伤亡14万人,亦无力将德军逐出法国,德军在安纳河一线转入固守,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接着,双方为争夺法国北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英法军伤亡惨重。德军虽占领法国东北部大片领土,但未能切断英法交通线。在随后进行的佛兰德交战中,双方均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阵地呈僵持对峙势态。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军将主力用于攻击东线俄军,在西线取守势的有利形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势。但由于战术陈旧,火力单薄,多次进攻都被德军粉碎,伤亡惨重。德军于4月发起反击,双方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整个1915年西线战场,英法军死伤约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 1916年,德军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线,与法国展开凡尔登大会战。2月,德军调集27万兵力猛攻法国北部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消灭法军,法国形势危急。法国政府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凡尔登前线,激战持续7个多月,德军伤亡30余万人,未能攻陷凡尔登。英、法为牵制德军,于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德军阵地发动反攻。此役较之凡尔登战役更为惨烈。德军依托坚固既设阵地,顽强固守,并不断发起反击,英法联军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战至11月,双方伤亡约120万人,英法联军推进缓慢,未取得重大进展,西线再度转为胶着状阵地战,但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7年4月,西线法军发动春季攻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与德军展开会战,战役历时一个月,法军伤亡10万人一无所获,军事失败引起法国士兵骚动。此后,直到1917年冬季,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主要由英军承担。下半年,英军在美国装备支持下,多次发动进攻,损失100多万人仍无法扭转战局。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德国立即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赴欧参战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1918年3?/FONT>7月,德军连续在西线发动5次进攻。第一次进攻持续半个月,目标是攻占亚眠,截断英法军队联系,把英军赶到海边,把法军逼向巴黎。但德军在突破对方两条防线后,被英法援军挡住,战役企图破产。4月份,德军沿马恩河进攻,尽管推进了15?/FONT>20公里,但损失兵力14万。这时美军已抵达欧洲,增强了协约国力量。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推至玛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但仍未能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德方损失13万人。德军第四次攻势从6月9日至13日持续5天,战役企图是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两个突出地段防线连接起来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威胁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英法联合反击下失败,德军15个师被歼,力量消耗殆尽,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从此一蹶不振。 1918年8月至9月,仅一月时间,德军即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机枪13000余挺。军事失败使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空前尖锐。9月,兴登堡在德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企图用残余海军舰只与占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决战。被激怒的德国水兵在基尔港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和全国。11月9日,柏林爆发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11日,德军在交出3000门迫击炮、30000挺机枪、5000门火炮、5000台机车、2000架飞机、10000辆卡车、24艘战列巡洋舰、30艘驱逐舰后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战场(东线 1914年6月28日,煸动战争的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o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军事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斯刺死。受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籍此挑起战争,企图吞并塞尔维亚,此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7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宣战。沙俄为支持塞尔维亚,宣布在俄全境实行总动员,引起德国抗议。8月1日,德国以沙俄拒绝停止总动员为借口向沙俄宣战,并侵入中立国比利时。4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中立为理由对德宣战。6日,奥匈向沙俄宣战。德奥总的战略意图是:利用自己备战较早、动员充分的优势,按德已故总参谋长史里芬的预定计划,乘俄军尚未充分动员,集中兵力从法比边境进攻法国,在4至6周内击败法国,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向东攻打沙俄,预计在半年内结束战争。战争开始后,德国出动70多个师,猛攻法国,迅速逼近巴黎。 当德军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进攻法军时,东线俄军以17个步兵师、8个骑兵师、1100门火炮、54架飞机组成西北方面军,从德军背后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向马朱尔湖地区德军逼进。俄军在德国心脏地区的攻势,迫使德军从德法前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在科穆辛森林地域围歼数万名俄军后稳住了战局。9月11日,俄国第一集团军再次被击败,战斗转入俄国境内,俄军伤亡、被俘达25万余人。俄军虽遭失败,但却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在巴尔干战线方面,南路俄军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多次打败奥匈军队,但由于德国支援,到12月中旬,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德军“速决战”计划宣告破产。 1915年,德军鉴于马恩河战役失败,遂改变战略计划,将主力调往东线,企图迅速击败俄军,迫使俄国单独媾和,解除东方威胁,腾出力量再与英法交战,东线遂成为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乘西线战役间隙,集中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兵分两路向俄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以迎向突击将败退的俄军压制在“波兰口袋”内歼灭,然后,腾出东线的100个师转用于德法战线。在德军优势火力及兵力攻击下,遭果尔利策、里加枣沙夫利战役和12月反攻一系列失败的俄军,先后退出了加里西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兵力装备遭受巨大损失,被俘士兵达32万人。德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兵员装备消耗极大,未能实现消灭俄军主力,迫其投降的目的。 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意军素质较差,在与奥军初期交战中就损失近30万人及大量装备。但意军参战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减轻了法、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德奥联盟,投入30万兵力配合德奥联军进攻塞尔维亚,很快占领塞全境,塞政府及军队退至希腊科孚岛。 1916年春,俄军应法方要求,调集3个方面军200万人向德奥发动进攻。在激烈交战中,双方各损失100万兵力,俄军乘胜占领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再度抵达喀尔巴阡山麓。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推动了罗马尼亚参战,罗于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军队逐决定进攻罗马尼亚以获取石油和粮食资源。在德奥军队联合进攻下,罗首都布加勒斯特失陷,大部分国土被德奥军队占领。 俄国在东线的连年战争,使国内工厂倒闭。失业骤增,军火供应极端困难,士兵厌战情绪高涨。1916年冬天,饥饿和战争使沙俄国内各种矛盾空前激烈,莫斯科罢工人数增至100万人以上,引起“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取而代之的俄国临时政府在英法怂恿下仍奉行战争政策,再次向奥匈军队发起进攻,很快被德、奥联军击败。史称此役为“克伦斯基冒险”。此时,德军已深入俄国领土,彼得格勒受到威胁。 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次日,苏维埃政权颁市“和平法令”,谴责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决定单独同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8年3月,双方签订《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苏维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东线战争随之结束
2023-07-02 03:50:151

一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撒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50:24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在波西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王储裴迪南大公携储妃来这里视察,但却遭遇暗杀,这次暗杀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市政府参加典礼,在路上,遭遇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但只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在参加完典礼后,裴迪南大公提出去看望受伤的百姓,于是车队按原路返回。 在回去的路上,遭受到了又一次刺杀。一个塞尔维亚的青年,持枪向裴迪南夫妇连开了两枪,一枪打在裴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裴迪南妻子的腹部。裴迪南大公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国葬,塞尔维亚刺杀青年也在当场被捕后死在狱中。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法、俄、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的两方分别是同盟国和协约国,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则是包括应该、法国、俄罗斯帝国以及塞尔维亚、比利时、美国等国。
2023-07-02 03:51:021

第一次大战导火索是什么?有哪些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主要是有奥匈帝国,和当时的塞尔维亚
2023-07-02 03:51:175

萨拉热窝事件是如何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复杂,其中包括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萨拉热窝事件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但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在战争爆发后,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家组成了中央同盟国,而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则组成了协约国。战争期间,各国不断加入战争,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战争。从萨拉热窝事件到凡尔赛条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有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战争。其次,战争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和平与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导致了德国的弱化和国际秩序的重构,但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公正和平衡的国际秩序。
2023-07-02 03:51: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原因分析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原因分析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那么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德国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一场以德国为首的盟军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作战地图德国在战争中咄咄逼人,所以很少有人愿意站在协约国一边,德国缺乏帮助。一开始我们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太弱,被英法俄的人打基本没用。另外,更厉害的意大利,直接在中间作战,退出协约国,加入协约国进攻奥匈帝国。然而,协约国的数量仍在上升,而德国独自注定要失败。第二,德国一开始就想实现速战速决,这真的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但德国的目的没有达到,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协约国人数众多,资源丰富,物资储备比德国好得多。所以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对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巨大,它的参战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美国成为同盟国的军事基地和军火库。美国的存在,让同盟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就是德国彻底失败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过程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这是一场由盟军挑起的非正义战争。虽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但同盟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早就成立了。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约,同盟国成立。1992年至1907年期间,俄、法、英相继签订协定,逐渐形成与协约国对立的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地图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在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战争一触即发,很快从欧洲蔓延到了中近东、远东和部分非洲地区。除了这些土地,大西洋北海、地中海和南太平洋也发生过战争。起初,战争只发生在德、奥匈、意大利等同盟国和英法俄等同盟国之间。随着战争的扩大,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加入了盟军,对德国和奥地利宣战。意大利虽然是协约国的初始成员,但在英法俄答应给他一些好处后,还是加入了协约国,并向奥匈帝国宣战。一战前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西线是英法对抗德国;南线变成了巴尔干前线,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战争。这三条战线中,西线是最惨的,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就发生在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德国和奥地利战败而告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战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战争,那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了解根本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战争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个原因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轰炸机当时英法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熟,所以主导世界格局的是英法。但不久之后,德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想打破英法统治的格局,这就加深了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我们都知道,一战前夕世界上有三大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但实际上,除了这三种矛盾,当时还有德、日、德、俄等多种矛盾,一战的爆发只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随着这些矛盾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或扩充军队,或增加军需,一步步走上战争的道路。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瓜分殖民地,造成国家间的冲突。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使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移国内对这些运动的注意力,发动了这场战争,所以这可以说是原因之一。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52:061

一战的导火索

一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6月28日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所以塞尔维亚从此把6月28日称为“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事件评价此次刺杀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并成为列强借口发动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中国网络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刺杀行为明显偏激,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灾难。”
2023-07-02 03:52:231

一战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023-07-02 03:52:39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事件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8个,双方动员总兵力达7000万人,战争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2023-07-02 03:52:46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2023-07-02 03:53:1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是什么 结果如何

战争的导火索是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随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本来这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事情,可是随后德国、沙俄、英国、法国等世界级的强国陆续卷入了战争。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一战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起因 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地区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插手巴尔干地区的事务。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生效时间是上午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2023-07-02 03:54:091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闪击波兰 http://bk.baidu.com/view/26747.htm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开始的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一战起止时间:1914.7-1918.11 2战爆发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1929-1933的经济危机。 3、大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
2023-07-02 03:54:17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
2023-07-02 03:54:25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2023-07-02 03:54:321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023-07-02 03:54:4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导火线,标志和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什么?

(1)1914,6月开始,8月全面爆发。(2)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是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枪击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Ferdinand)夫妇身亡。(3)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2023-07-02 03:55:27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023-07-02 03:55:36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2023-07-02 03:56:204

一战和二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闪击波兰 http://bk.baidu.com/view/26747.htm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开始的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一战起止时间:1914.7-1918.11 2战爆发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1929-1933的经济危机。 3、大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
2023-07-02 03:56:3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2023-07-02 03:56:40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介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这件事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2、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023-07-02 03:56:471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及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芬兰、伊拉克、伪满洲国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2023-07-02 03:56:56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6月28日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所以塞尔维亚从此把6月28日称为“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另外1879年,在德意志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2023-07-02 03:57:4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2023-07-02 03:58: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