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好听的诗句:
1、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州》
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忆江南•多少恨》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6、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7、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
8、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9、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10、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顾贞观《金缕曲》
11、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
12、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12、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1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1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5、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16、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
17、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18、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顾况《横吹曲辞》
19、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折枝花赠行》
20、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2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
22、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2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4、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忆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周密《瑶华》
2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6、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27、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苏轼《浣溪沙》
28、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9、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30、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陆游《小艇》
3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3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33、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34、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杂诗七首》
35、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36、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37、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
38、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39、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40、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夜作》
41、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42、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43、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张来《初见嵩山》
44、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查辛香
45、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
46、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黄景仁
4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
48、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识。——陆游
49、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50、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
51、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
52、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
53、酴醾落尽,犹赖有春花。——李清照
54、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
55、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56、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
57、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58、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
59、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6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6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
62、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白居易
63、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
64、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
6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
66、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
67、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朱敦儒
68、繁花似锦觅安宁,淡云流水度此生。
——黄敬远
69、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刘伯温
70、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
71、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晏几道
7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73、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
74、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陆游
7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
76、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
77、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
78、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
79、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欧阳修
80、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
81、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太上隐者
8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晏几道
83、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黄景仁
84、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似君。——卢仝
85、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
86、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
87、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
88、半衾幽梦香初散,满纸春心墨未干。——元好问
89、待踏马蹄清夜月。——李煜
90、花动一山春色。——秦观
91、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
92、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饮。——黄庭坚
93、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
94、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魏宪
95、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
96、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朱熹
97、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秦观
9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
99、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
10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
101、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
10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103、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黄庭坚
104、春水溶溶,春山漠漠。——吴潜
10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
106、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上一句是什么?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释义:药山的高僧修炼了一身好功夫,体型像飞鹤一般,经常在松树下读经书。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非常惬意,此处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山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此诗赠惟俨禅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在青天水在瓶2023-06-30 23:00:331
(文言文 为政之根本)我急需翻译 谢谢 李翱上言:.........................................太平之所以兴
李翱上奏,说:“平定祸乱依靠武力,开创太平大业则依靠文治和贤德。现在,皇上既然已经用武力平定天下,不如接着革除弊政,恢复高祖、太宗创立的传统制度,任用忠心正直的人士而不随便怀疑,摒斥奸邪佞幸的小人并且不再亲近他们;改革赋税制度,将以往收钱币改为交纳实物;禁绝地方官吏向朝廷奉献钱物,减免百姓的租税;加强边防,抵抗边境戎狄的侵犯;经常访求待制官员,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使下情上达。以上六条,是朝廷大政的根本之道,也是达到太平盛世的主要途径。”2023-06-30 23:00:494
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何解?
太守转身去,正当时,禅师忽唤,如能会,公案已圆满。未能会,禅师再一句“太守何贵耳贱目”,仍不会。施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实是俗语应酬,轻轻放过尔。古德公案,今时能会者渺,多流于文辞戏论尔!悲哉2023-06-30 23:00:594
求唐代的问道诗
练得身行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匿得幽居暇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偶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唐代,李翱。问道诗。2023-06-30 23:01:492
李翱名言
李翱名言 1、用心莫如直——李翱 2、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3、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m.taiks.com)2023-06-30 23:03:591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翻译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翻译: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从吾游者:指跟作者学习的人。尤:特出,杰出。文章来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正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2023-06-30 23:04:161
李翱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简介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习之,陇西(今甘肃秦安)人,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人物小记 李翱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他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被召为礼部郎中。李翱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郁愤不已,于是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主要思想 李翱的主要思想糅合了儒、佛两家之长,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与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 李翱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他还主张反佛、“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他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 *** 彩,《来南录》记载元和三年十月自长安经洛阳,由水道至广州的行程,虽极简略,但已具日记规模,开日记体游记散文的先声,著有《李文公文集》。2023-06-30 23:04:561
《李翱·行己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李翱·行己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人之爱我,我度于义①。义则为朋,否则为利。人之恶我②,我思其由③。过宁不改④,否又何仇。仇实生怨,利实害德。我如不思,乃陷于惑。内省不足⑤,愧形于颜⑥。中心无他⑦,曷畏多言⑧。唯咎在躬⑨,若市于戮⑩。慢谑自它,匪汝之辱(11)。昔者君子,唯礼是持(12)。自小及大(13),曷莫从斯(14)。苟远于此,其何不为?事之在人,昧者亦知(15)。迁焉及己(16),则莫之思(17)。造次不戒(18),祸焉可期(19)。书之在侧,以为我师。 【注释】 ①度(duo):衡量。 ②恶(wu):憎恨,讨厌。 ③由:原因。 ④宁(ning):难道,岂。 ⑤省(xing):察看,检查。 ⑥颜:脸色。 ⑦中心:内心,心中。 ⑧曷(he):何。 ⑨咎(jiu):罪过。躬:自身。 ⑩市:博取。戮(lu):惩罚。 (11)匪:通“非”。 (12)礼: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 (13)及:到。 (14)从:遵从。斯:此,这个。 (15)昧者:愚昧的人。 (16)迁:迁移。焉:语气词。 (17)则莫之思:则没有思考它。 (18)造次:须臾,片刻。 (19)焉:语气词。期:期望。 【译文】 别人爱我,我用义来衡量。合乎义就是朋友,否则就是为了利。别人讨厌我,我思考其中的原因。有过错怎能不改?否则又有什么仇?有仇就生怨,为利有害品德。我如果不思考,就陷入迷惑之中了。对内自我反省有不足之处,惭愧就会表现在脸上。心中没有别的,何怕别人多言?如果自己有过错,就像招来了惩罚。对你的轻慢、嘲笑来自别的原因,就不是你的耻辱。从前的君子,坚持的是礼。从小到大,哪有不遵循礼的地方?如果远离了礼,什么不会做?事在人为,愚昧的人也知道。轮到自己,就不思考。片刻不警戒,灾祸就不远了。书写在座侧,当作我的老师。2023-06-30 23:05:331
《送李翱》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送李翱》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9卷。 【原文】 送李翱 作者:唐·韩愈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注释】 ①李翱:李翱是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李翱《来南录》说:元和三年十月,翱应辟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杨陵府,四年正月离东都赴广州,韩愈送至洛东。 ②追:送。全诗校:“一作迎。” ③张与弛:“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礼记·杂记》:,文、武弗为佐送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里指用与不用。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2023-06-30 23:05:481
李翱的人物生平
李翱(áo)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史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万余缗,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唐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改中书舍人。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使、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等职。大和八年(834),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积极协助韩愈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著有《李文公集》104篇。2023-06-30 23:05:561
求李翱《答朱载言书》原文
答朱载言书某顿首。足下不以某卑贱无所可,乃陈词屈虑,先我以书,且曰:「余之艺及心,不能弃於时,将求知者。问谁可,则皆曰其李君乎。」告足下者过也,足下因而信之又过也。果若来陈,虽道德备具,犹不足辱厚命,况如某者,多病少学,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虽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此闻之於师者也。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不肖分矣,此闻之於友者也。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於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因学而知者也,此创意之大归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於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於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於理,言不信不在於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刘氏《人物表》、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於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易与难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非对也。又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对也。《书》曰:「朕┾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诗》曰:「菀彼柔桑,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人。」此非易也。《书》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旋兮。」此非难也。学者不知其方,而称说云云,如前所陈者,非吾之敢闻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御寇、庄周、冠、田穰苴、孙武、屈原、宋玉、孟子、吴起、商鞅、墨翟、鬼谷子、荀况、韩非、李斯、贾谊、枚乘、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於一时,而不泯灭於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此之谓也。陆机曰:「怵他人之我先。」韩退之曰:「唯陈言之务去。」假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吾所以不协於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列於《经》《传》,皆可详引。如师之於门人则名之,於朋友则字而不名,称之於师,则虽朋友亦名之。子曰「吾与回言」,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师之名门人验也。夫子於郑兄事子产,於齐兄事晏婴平仲,《传》曰「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曰「言游过矣」,子张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验也。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又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是称於师虽朋友亦名验也。孟子曰:「天下之达尊三,德、爵、年,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足下之书曰「韦君词、杨君潜」,足下之德与二君未知先后也,而足下齿幼而位卑,而皆名之。《传》曰:「吾见其与先生并行,非求益者,欲速成也。」窃惧足下不思,乃陷於此。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计必不以为犯。某顿首。2023-06-30 23:06:101
如何鉴赏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全诗,李翱当时一共写了两首诗赠药山高僧惟俨【1】李翱【其一】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其二】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简单介绍下作者背景: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他还主张反佛、“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杂说》) 他尽力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其文学艺术造诣较高,尤其是后面两句广为流传。 第一句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惟俨大师是修行之人,短短两句描绘出仙风道骨的大师形象,尤其古代善用鹤来比喻修行至高之人。第二句用“千株松”和“两函经”两个美好的形象,传达了世外高人所处的优雅绝俗的环境和居室内身无长物的萧索状况。言简意赅,传神之至。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又引出了此诗的重点:什么是佛法。难能可贵的是,短短7个字记录了一位诗人对一位得道高僧拜访问道的一段历史掌故,给历史(包括文学史、佛教史等)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第四句更是神来之笔,单用“天云”和“瓶水”两个简单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是佛法。云在天上是自然的,水在瓶中也是自然的,从万物如一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是自然自在的,达到了佛所说的自在境界。参考文献:【1】彭定求,《全唐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12023-06-30 23:06:161
李翱《复性书》中的一段话怎么翻译
他认为人性本是善的,而情则是恶的。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是恶的。同时,他又认为性情是不可分的,情是性所派生的,性是情的基础,性与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存在的。因此,要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就必须做到去情。复性去情的性情一元论,是李翱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既然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性情又是不可分的,那么,性情善恶如何统一于一身呢?李翱认为,人性虽然皆善,但情却因圣凡而不同。也就是说,性是天赋与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情是后天环境引起的嗜欲好恶。这种天赋人性,在圣人身上能始终保持性的本然,在凡人身上则因其终身沉溺于情而始终不能自觉其本性。所以,圣人虽然有情却等于没有情,凡人虽然有性而不能见其性。2023-06-30 23:06:491
李翱的儒家思想有哪些?谢谢。
著作《佛斋论》故温县令杨垂为京兆府参军时,奉叔父司徒命,撰集《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以其日送卒者衣服於佛寺,以申追福。翱以杨氏《丧仪》,其他皆有所出,多可行者,独此一事伤礼,故论而去之,将存其馀云。李翱佛法之染流於中国也,六百馀年矣。始於汉,浸淫於魏、晋、宋之间,而澜漫於梁萧氏,遵奉之以及於兹。盖後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於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且杨氏之述《丧仪》,岂不以礼法迁坏,衣冠士大夫与庶人委巷无别,为是而欲纠之以礼者耶?是宜合於礼者存诸,愆於礼者辨而去之,安得专已心而言也?苟惧时俗之怒已耶,则杨氏之仪,据於古而拂於俗者多矣。置而勿言,则犹可也,既论之而书以为仪,舍圣人之道,则祸流於将来也无穷矣。佛法之所言者,列御寇、庄周所言详矣,其馀则皆戎狄之道也。使佛生於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於是,况驱中国之人举行其术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存有所养,死有所归,生物有道,费之有节,自伏羲至於仲尼,虽百代圣人,不能革也。故可使天下举而行之无弊者,此圣人之道,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养之以道德仁义之谓也,患力不足而已。向使天下之人,力足尽修身毒国之术,六七十岁之後,虽享百年者亦尽矣,天行乎上,地载乎下,其所以生育於其间者,畜兽、禽鸟、鱼鳖、蛇龙之类而止尔,况必不可使举而行之者耶?夫不可使天下举而行之者,则非圣人之道也。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已者,至於几千百万人。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於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昔者禹之治水害也,三过其门而不入,手胼足胝,凿九河,疏济洛,导汉汝,决淮江而入於海,人之弗为蛟龙食也,禹实使然。德为圣人,功攘大祸,立为天子,而传曰“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土阶高三尺”,其异於彼也如是。此昭昭然其大者也,详而言之,其可穷乎?故惑之者溺於其教,而排之者不知其心,虽辨而当,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故使其术若彼之炽也。有位者信吾说而诱之,其君子可以理服,其小人可以令禁,其俗之化也弗难矣。然则不知其心,无害为君子,而溺於其教者,以夷狄之风而变乎诸夏,祸之大者也。其不为戎乎幸矣。昔者司士贲告於子游曰:“请袭於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人之袭於床,失礼之细者也,犹不可,况举身毒国之术,乱圣人之礼,而欲以传於後乎?《来南录》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正月已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乙末,去东都,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予。明日,及故洛东,吊益东野,遂以东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洁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题姓名,记别。既食,韩、孟别予西李翱归。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推。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医察脉,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病渐廖。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人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图。辛未,济大江,至润州。戊辰,至常州。壬午,至苏州。癸末,如虎丘之山,息足千人石,窥剑池,宿望海楼,观走砌石。将游报恩,水涸,舟不通;无马道,不果游。乙酉,济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败。戊子,至杭州。已丑,如武林之山(即灵隐天竺寺),临曲波,观轮,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子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听松风台,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癸已,驾涛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滩,至睦州。庚子,上扬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与候高宿石桥。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群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丙申,上于越亭。己亥,直渡担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岭南使,游徐孺亭。看荷花。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成,至虔州。乙丑,与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辛未,上大庾岭,明日,至侦昌。癸酉,上灵屯西岭,见韶石。甲戌,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兴公室戊寅,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过侦阳峡。已卯,宿清远峡山。癸未,至广州。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有三十里。自洛川下黄河、汴梁,过推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木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白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顺流,谓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谓之漳江。自大庾岭至份昌,一百有一十里,陆道,谓之大庾岭。自浈昌至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谓之侦江,出韶州,谓之韶江。2023-06-30 23:06:571
李翱文章的道学气和平易的文风,对宋代散文产生了什么影响?
使宋代文章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让宋人注重作品的意境,平易近人。2023-06-30 23:07:206
文言文翻译
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3.武帝被齐军围逼,近臣们都被杀死了,武帝引身(抽身)后退,想逃走,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窘,使处于困境,围逼;为……所,表被动;挺身,引身后退)4.事情紧急,当用权宜之计破敌。(当,应当;权,权宜)2023-06-30 23:08:361
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里的寓言《国马与骏马》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拥有宽容 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却仍驱行如故。骏马回到家中却浑身颤抖,草水不沾,待国马一番安慰--用鼻子亲近、同槽共食之后,骏马才恢复如初。 初看此文,很为骏马的野蛮和霸道气愤,更为国马的无能与懦弱不平。但是看到骏马的最后变化,又不禁为国马暗暗喝彩,为国马的宽容精神喝彩,为宽容所带来的和谐和喝彩。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宽容最终将使伤害你的人情愿意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席,接受自己良心的审判:骏马正是被国马宽容的心境所震动,而自责不已。这种无声的教育终将让良心未泯的伤害者受到正义的感召,走向正直的人生。"廉蔺相交"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校、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所吞并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为国家不计个人利害的宽大胸怀,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相交,使强秦虽拥重兵而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甚至逐步走向灭亡。国马宽容了骏马,二马从此后并驾齐驱,共同走向辉煌。"力拔山兮"的项羽,缺乏宽容,先是屡出奇计的陈平和善于用兵的韩信离他而去,最后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也被逼走,只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可见,只有真正拥有宽容,才不会四面树敌,陷于窘境。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国马的做法:它的宽容使骏马自愧不已,接着又用宽容去安慰骏马,使之成为己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别人,也是宽容了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 国马和骏马的故事,理应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面镜子,反省自己,理解别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时下不是有"生意场上无父子"的说法吗?一旦有人金钱、地位、名誉等冲突时,有些人就会丢弃宽容,拾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刀,劈向对手。其实,这些人不懂得宽容的意义。宽容,是幽谷香兰,使人愈嗅愈香;是峻岩劲松,使人愈压愈坚。 当然,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看对象的宽容。宽容的对象必须是"骏马"而非"劣马",是一些良心未泯、幡然改过之人,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违法乱纪的恶人,决不能宽容。 古语说:有容乃大,能让为高。让我们拥有宽容的心灵吧。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你留下的是令人陶醉的瑰丽的风景。2023-06-30 23:08:52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旧唐书》属于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欢迎大家分享。 ○韩愈 张籍 孟郊 唐衢 李翱 宇文籍 刘禹锡 柳宗元 韩辞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奭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曰: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华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迨《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朱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苟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不由其统;言虽多,不要其中;文虽奇,不济于用;行虽修,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此非其幸哉!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仍赐金紫。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曰: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2023-06-30 23:08:591
求“辟韦词、李翱等在幕府,咨污得失,教民陶瓦易蒲屋,以绝人患”翻译
解释如下辟韦词、李翱等在幕府,咨污得失,教民陶瓦易蒲屋,以绝人患你这里打错字了,应该是以绝火患。现代文是:招纳韦词、李翱等人在府署参与行事决策,咨询访问事情的成败利害,教老百姓用陶制的砖瓦更换草房,用这个方法杜绝失火的灾难。2023-06-30 23:09:051
李翱的题峡山寺的译文
题峡山寺[1] [唐] 李 翱 翱为儿童时[2],闻山游者说峡山寺[3],难为俦远地[4],尝以为无因能来[5]。及兹获游[6],周历五峰[7],然后知峡山之名[8],有以然也[9]。 于灵鹫寺时[10],述诸山居之所长[11],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12];天竺之石桥下无泉[13];台山之力[14],不副天奇[15];灵鹫拥前山[16],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17]。 乃知物之全能[18],难也。况交友择人[19],而欲责全耶[20]!去其所阙[21],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22],致天下于治平也[23],弗难矣[24]。 【注释】 [1]峡山:在广东清远南,已见《来南录》注。峡山寺:《水经注·溱水》载,峡山“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水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寺或即《水经注》所云“神庙”。 [2]翱:作者以名自称。 [3]山游者:游山玩水的人。说:谈论。 [4]“难为”句:意谓可惜峡山寺在远地,很难偕伴往游。“俦”,伴侣。 [5]尝:曾经。无因:没有机会。 [6]及兹:谓等到这次旅行,指元和四年(809)作者自长安赴广州之行。 [7]周历:一一游历。五峰:指这次旅途中游历的五个名山,即江苏苏州虎丘山、浙江杭州天竺山、江西大庾县大庾岭、广东曲江县灵鹫山以及峡山。 [8]名:著名。 [9]有以然也:谓是有它著名的道理的。 [10]灵鹫:山名,在广东曲江县北,已见《来南录》注。灵鹫寺:灵鹫山的寺庙,或即指僧律所筑佛寺。作者在元和四年(809)五月曾旅宿灵鹫寺,有《题灵鹫寺》。 [11]“述诸山”二句:指《题灵鹫寺》云,“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自江之南,而多好山居之所。翱之对者,七焉,皆天下山居之尤者也。”其下即叙虎丘等山的优胜之处。“所长”,优点。“其所不足”,缺点。 [12]剑池:苏州虎丘山上的名胜。《题灵鹫寺》云,“剑池上,峭壁耸立,凭楼槛以远望”。不流:谓剑池其实无水,是其缺点。 [13]天竺:指杭州灵隐山南的天竺山。作者《来南录》云,“如武林之山(灵隐),临曲波,观轮〓,登石桥,宿高亭。”“石桥”即谓灵隐石桥。无泉:谓无流水,也是缺点。 [14]台山:指江西大庾县的大庾岭,一名台岭,梅岭,是古代赴岭南的五岭之一。力:指登山吃力。 [15]不副天奇:意谓登山途中不见胜景,不符合天然奇观。 [16]拥前山:谓灵鹫山前有高山。 [17]无所潭:谓没有停贮泉流的水潭,只是一味地奔流,也是缺点。 [18]物之全能:谓事物具有全面的能力。 [19]择人:选择人才。 [20]责全:谓必须要求全才。耶:语气词,这里相当“呢”。 [21]去:除掉,克服。阙:同“缺”。所阙:缺点。 [22]无遗:不会失掉。 [23]治平:政治太平。 [24]弗:同“勿”,不。 【作者及题解】 作者已见前《来南录》简介。 本篇选自《李文公集》。这是一篇题名之辞。作者经过长途旅行,游历不少江南名山,到峡山又见一种风光,颇有感触。因此他借题发挥,将山比人材,指出选择人材应当广见博采,扬长弃短,“用其所长”,不可求全责备。这样才能够发掘一切人材,为国家效用。出于这一主题思想,因此结构简捷,比喻明确,文字朴质,议论清楚,给人以启发,而不以描写动人。但其中指出五峰不足,恰中要害,令人恍然会意,别有滋味,也是山游一乐。2023-06-30 23:09:201
《王安石·书李文公集后》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书李文公①集后》唐宋散文鉴赏 文公非②董子作《仕不遇赋》,惜其自待不厚。以予观之,《诗》三百,发愤于不遇者甚众。而孔子亦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③,吾已矣夫!”盖叹不遇也。文公论高如此,及观于史,一不得职,则诋审相以自快。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不可独信久矣。虽然,彼宰相名实固有辩④。彼诚小人也,则文公之发,为不忍于小人可也。为史者,独安取其怒之以失职耶?世之浅者,固好以其利心量君子⑤,以为触宰相以近祸⑥,非以其私,则莫为也。夫文公之好恶,盖所谓皆过其分者耳。 方其不信于天下,更以推贤进善为急。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为之不甘。盖奔走有力,成其名而后已。士之废兴,彼各有命。身非王公丈人之位,取其任而私之,又自以为贤,仆仆然{7}忘其身之劳也,岂所谓知命者耶!《记》日:“道之不行,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文公之过,抑其所以为贤欤! 【注】 ①李文公集:唐李翱撰。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东)人,曾从韩愈学古文。②非:责难。③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凤鸟至、河出图,被古人看做是圣人受命而王的先兆。④名实:外在的名和内在的实际。辩:通“辨”,指不同、区别。⑤固好以其利心量君子:即俗话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利心,功利之心。量,度量。⑥近祸:招惹灾祸。⑦仆仆然:奔走劳顿之状。出自《礼记u2022中庸》。 本篇是作者读《李文公集》后写的一篇书后,李文公即李翱,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书后”是一种文体,近似于跋,但形式和内容更加自由。本文题为《书李文公集后》,但并没有对李翱文集内容作任何评述,而是对李翱的人品作了辨析,描绘李翱是“以推贤进善为急”,赞颂他好恶分明的个性和求贤若渴的高尚品德。 文章第一段先从李翱非难董仲舒作《仕不遇赋》谈起,分析了李翱对“不遇”的见解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董仲舒曾作《仕不遇赋》,抒发文人不遇明主的牢骚。李翱对董仲舒的怨怼态度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有失大儒风度,劝他应该通达地看待自身之穷达,不应“自待不厚”,大发牢骚。这样一来,文章给读者引出这样一个事实,即:李翱本人对不遇的见解和史书所载他的行为并不一致。行文至此,让人以为作者似乎是在批评李翱的言行不一。其实这些叙述只是一个引子,只是想用李翱言语与行动的矛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剖析了李翱言语与行动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及该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性。他指出:“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不可独信久矣。”就是说观察一个人,不能只听他的言论,重要的是看他的行动。接下来本着这种原则,作者对李翱抵触宰相一事作了剖析:宰相李逢吉的名声与实际有可挑剔的地方,李翱的愤怒是因为“不忍于小人”而发的。并且,李翱“一不得职,则诋宰相以自快”,把一个嬉笑怒骂、有血有肉的李翱勾勒出来。著史者不能深察李翱发怒的深层原因,而仅仅记述其发怒行为,就是失职。 至此,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世上浅薄的人往往喜欢“以其利心量君子”,认为抵触宰相会招惹祸害,因此推测李翱是因为私人恩怨才抵触宰相的。这既批判了世人的推测,也为后文褒扬李翱埋下伏笔。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李翱的好恶“皆过其分”,寓褒于贬。转入作者此文的正题,热烈赞扬李翱是“更以推贤进善为急”,乃至于“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为之不甘”;甚至为了能够推举贤能,不惧东奔西走,“仆仆然忘其身之劳”。于是,一个爱才、求才、任才、爱才的爱憎分明的官员形象便展示在世人面前,与前文的贬低形成鲜明对比,让世人顿悟,原来这都是李翱的本性使然,而非是人们私下猜测的那样。 从剖析缺点开始,到肯定赞誉为止。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更显其扬起。不但使得行文曲折有致,而且巧妙表达了作者的歌颂之情,对李翱的赞美之意溢于言表。篇幅虽然短小,却波澜起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人评论 刘熙载:“半山文瘦硬通神,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等简贵。”(《艺概》)2023-06-30 23:09:271
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何解?
作者李翱几次邀请高僧都被拒绝。之后李翱亲自去见他,问高僧:为什么不来?高僧回答他:云在青天水在瓶。意思是:你是青天的白云,而我则是瓶中的水,两个人根本没交集,道不同不相为谋。李翱觉得这话很有意思,就写诗送给他。2023-06-30 23:09:362
求唐代的问道诗
唐代李翱所作偈诗《七言绝句》: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为中庭老书。白话释义:炼得身体形状像鹤形象,千棵松树下两本道经。我来问道没有别的事,就如云在青天水在瓶中自然。子昂为中庭老所作。2023-06-30 23:09:544
求!文言文 李翱《扬烈妇传》译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1890421.htm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就会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积聚的了,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俘虏,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样的话一定能成功的。”于是把差役,百姓召集到房厅里。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但不像官吏百姓那样。官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忠义品格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她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于是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持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于是一个个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1] 妇女的美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贤女了。对于分清战争形势,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战争频发,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蓄如山的粮食,发放军饷从容而不吝啬,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人也有。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肯定也有勇气。”杨氏算得上这种人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了?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2023-06-30 23:10:131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哪里?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后汉书·陈涉传》。2023-06-30 23:10:382
11、韩愈、李翱一系排佛言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政治社会学。韩愈、李翱的辟佛活动,意思是不以佛这种唯心主义的食物为主,而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去考虑。排佛言论是从国家社会政治的发展的着眼点提出的。2023-06-30 23:10:501
韩愈与李翱关系如何?
儒者韩愈字退之与我交好,他曾经批评我喜欢佛教言论,指责我与僧人来往。 最近,陇西李生础从东都洛阳来,带来韩愈的书信,信中他再次指责我的错误,说道:“我见到你写的《送元生序》,你并不排斥佛教思想。”佛教思想确实有不可被责难的部分,它们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退之专心追求儒学,其程度未必能比得上杨雄,杨雄所著之书,其思想对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皆有所吸收、包融。佛教思想,难道比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更加的怪僻、阴险、邪恶吗?或者有人说:“它是外来文化。”如果不相信某些真理就把它以外来的名头加以排斥、责难,那么的话,难道要将中原的恶来、盗跖视为友善,而鄙薄非中原的季札、由余吗?这样并非从本质上看问题。我从佛教思想中择取的部分与《易》、《论语》的旨趣相合,即使圣人复活,也不能对此加以指责。 退之之所以反对佛教是因为它的表象行为,也就是你说的:“剃发入释门,不婚不育,不劳动却靠别人过活。” 在这方面,即使我也不赞同。然而退之你因厌恨其外表而丢弃其内在合理的内容,是只见璞石的表层而不知璞石中还有美玉的存在。我之所以喜欢佛教言论正是因为如此。与佛教僧侣来往的人,也不一定要通晓他们的学说。而且出家之僧大多不爱官,不争强好胜,乐于游赏山水而喜欢悠闲、安适。我厌恶世上追名逐利之徒整日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可是除了这些我又该追求什么呢?我之所以喜欢与僧人往来也就因如此。 如今僧人浩初约束自己的心性,平稳自己的情感,静心读书,精通《易》、《论语》,唯独喜欢欣赏山水自然风光,想写成文章时便写下来。而且他们父子都是僧人,通过滋养身心而渐变气质,心境安然而不追逐名利,其德行胜于庄、墨、申、韩等诸子所言,对比那些整日追名逐利,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的人,更要远远胜出。李生础又与浩初你交好,现在你前去见他,把我的话告诉他。让这个人转告退之,你看怎么样呢。 濮阳 卢雷刚译 2102.5.232023-06-30 23:10:561
“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白的《戏赠杜甫》诗,意为“我来探求佛道,但没有任何额外的说法,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中一样。”这句话表达了李白的自由和超脱,他认为佛道不在言语,而在心中,只要保持平常心,就能领悟佛道的真谛。2023-06-30 23:11:053
王通,韩愈,李翱等人的思想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何影响
非比寻常的影响 (*^__^*) 嘻嘻…… 不好意思 不会啊!!!!!!!!!!!12023-06-30 23:11:462
燕太子丹者文言文翻译
1. 燕太子丹者,故尝至于赵 翻译的内容很长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2. 《太子丹论》的文言文翻译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原文】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 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 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释】1、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 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 明末诸生。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 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 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 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 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2、王喜:即燕王姬喜,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四十三任君主,亦是末代君主。 燕孝王之子,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事败。 燕太子丹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王。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3、一切:副词。 一概;一律。《管子·臣乘马》:“国无币,以谷准币。 国谷之櫎,一切什九。”《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 《后汉书·光武帝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谥号亦皆忘失。” 4、儒者之论:儒者的观点。即上文所言“丹有罪”之论。 5、绳: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6、恶:动词,讨厌;厌恶。 7、聂政:(?-前397年),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8、以私害公: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 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昔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宋秦观《白敏中论》:“义重而恩轻,则不以私害公。” 9、原尝春申之属: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一类人。原尝: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和齐国孟尝君的合称。 汉班固《西都赋》:“节慕原尝,名亚春陵。”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又古称‘原尝",谓赵平原君、齐孟尝君,皆举第二字言之。” 春申:指春申君。《荀子·成相》:“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汉贾谊《过秦论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唐杜牧《春申君》诗:“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10、乌附:即乌附子。 别称还有附子、乌附块、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子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11、久痼:久治不愈的痼疾。 12、散缓:指诗文平淡无奇。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东坡尝。 3.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 翻译 要全的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 *** 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4. 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翻译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 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 文言文《飞将军》的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原文: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传》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梗概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二、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 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 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土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 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成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土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6. 的文言文翻译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①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②势壮勇,其言是③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④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⑤,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⑦辱⑧秦。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难词译解】 1.好:喜欢。 2.果:果断。 3.是:正确,与“非”相对。 4.引:带领。 5.顿舍:停止。6.以:因为 7.果:果真 8辱:使······受到侮辱。 9为:惟。10事:为什么做事。11足:足够12:非:必须要什么才能够。13谢:推辞 14:王翦将兵。将:率领,领兵,是动词。 【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喜欢兵法,长大后为秦王效力。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经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终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王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王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够?”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王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有什么胆怯的呢!李将军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于是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打胜了,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止,结果大败李信部队,秦军逃跑了。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真使秦军受到了侮辱。现在听说楚军每天向西进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 王翦果然代替李信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军。 7.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异及之于轲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异及之于轲】意思是【讨厌聂政的人因为他害了国家,所以荆轲也被这样归类了】。 出自清代侯方域《太子丹论》。 【原文】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 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从前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秦始皇没成功,秦人来打了,王喜斩太子丹的头来献给秦国,秦国最后也灭亡了。宋代的儒者说:“太子丹有罪,所以书上写‘斩"”。 宋代的人一直赞誉儒者的言论。讨厌聂政的人因为他害了国家,所以荆轲也被这样归类了,憎恶原来春申的家属,这样太子丹为此也被憎恶了。譬如有医治时要用药的,没有观察什么病,就大概的认为乌附时无能用的,每天用舒缓宽和的药来养肠胃,又怎么能治长期生长的痼?况且天下一直有很多散漫肥重而死的人,何必说他是暴蹶呢!宋朝之所以亡,是因为像秦桧、汤思退之流的人,每天用很挑衅的言论,来挟持天下的谋臣战将,始终要讲和而误了国。只有一个大儒的人叫考亭的人,还能见到这样的,所以不要怪这三百年间,议论很多但成功的很少! 然而荆轲是忠臣,燕太子丹是孝子吗?说:从今天的说法看,荆轲是忠臣了。更重要的是,这人非但是英雄他还很感恩。假设他遇到的是严仲子,未必不能被所用。像太子丹这种人,即使和日月争光都可以了!2023-06-30 23:11:531
警示文言文
1. 有警示的文言文,要超短,有警示,三分钟之内要就可以背完的,快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河东集》 如果嫌这个长,还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后一则可能有点牵强,凑合吧。 2. 警示“少说话”的文言文有哪些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2、言多必有数短之处。出自《鬼谷子·中经》 译文: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3.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出自: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译文: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 4、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出自:《弟子规》 译文: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实事求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不如少说话。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五十六章》 译文: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3. 在文言文中 那个字有警示,警告的意思 1. 警 《左传·庄公三十年》“王以警于夷” 《左传·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 2. 儆 《尚书·大禹谟》“降水儆予” 成语“惩一儆百” 《后汉书·郭伋传》“并部尚有卢芳之儆” 3. 憼 通儆 4. 誋 《淮南王·谬称》“目之精者,可以消泽,而不可以昭誋” 5. 戒 《左传·宣公十二年》“军政不戒而备” 6. 诫 《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此以诫成王” 7. …… 还有,我不知 4. 具有警示教育的文言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0. B “言”字后面属于直接引语,所以后面断开。 11. C(国子监兼具教育行政机构) 12. C 13.(1) 武将等候补缺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守阙”、“曷以”“劝”3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刘锜有大功,听说他的病已严重,诛杀王权、刘汜,刘锜必愧疚愤恨而死,国家打了一次败仗而三将皆死,这难道不是使敌人高兴吗?(【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殆、“诛”、“得无”3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译文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 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 黄祖舜代理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调任吏部员外郎,离京去泉州做通判。将要出行,进言说:“那些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不响应诏书求取俸禄,到老未仕。 请求在科举以外,如有学问和品行优秀光明,孝顺亲长友爱兄弟至纯至善的人,由县举荐到州,州郡延请他们到学校,来给众多的读书人做出表率;其中品行特别优异的人,州郡把姓名报知皇上,这也是由乡里考察推选的意思。”皇帝将他的奏章下发到礼部,就留他在朝廷任仓部郎中,后又升迁为右司郎中、代理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 黄祖舜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皇帝命令金安节校对,安节评价这本书明晰精粹,于是皇帝就让国子监刻板发行。黄祖舜推荐李宝,言其智勇双全,皇帝下诏任命李宝为带御器械。 黄祖舜兼代理给事中。张浚病逝,他的家人奏请留下五十多个使臣打理家产,黄祖舜说:“武将充当空缺职务官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人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请求限制张家。 皇帝于是下诏功臣家的士兵保留五分之一。户部奏请把官田授予淘汰的使臣,祖舜说:“淘汰的使臣一千六百多人,临安官田仅为一千一百亩,计算他们的请求来分给他们官田,不超过几十人能得到田地。” 此事没能施行。保义郎梁舜弼、梁汉弼,是梁邦彦的养孙,都被封为阁门祗候,黄祖舜说:“阁门官不可以因为恩泽补迁。” 池州知府刘尧仁升任右文殿修撰,新州知府韩彦直升为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的官职本是给为文学之士准备的,不可凭皇帝宠幸得到。”已故的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求遗表之恩,黄祖舜说:“杨愿暗地里帮助秦桧,污蔑伤害好人。” 最终没有发表这些诏命。秦熺死,追赠太傅,黄祖舜说:“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 朝廷夺回追赠的官职。 黄祖舜升迁知枢密院事,金主完颜亮侵犯淮水,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将要诛杀王权来警示其他人,黄祖舜说:“王权论罪理应诛杀,刘汜也不容宽恕。 刘锜有大功,听说他的病已严重,诛杀王权、刘汜,刘锜必愧疚愤恨而死,国家打了一次败仗而三将皆死,这难道不是使敌人高兴吗?”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黄祖舜在官位上去世,谥号为庄定。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将C选项中的解释“遵循”代入句中翻译为:我是遵循的人吗?很明显语句不通顺.这里“循”解释为“遵纪守法”.故选C;(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此题对象是“阳信父老”对“历届宣吏”的评议,③④不属于父老的评议,所以排除B、C、D,选A;(3)B项中“对于父母官的爱戴怀念”仅仅是评议的一方面,还有对其他一些父母官的痛恨,“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属于以偏概全.故选B;(4)①要点:征,征收.休休,悠闲的样子.②要点:恶,同“乌”,疑问词,哪,何.是,代词,这.参考答案(1)C(2)A(3)B(4)①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②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参考译文 武乡人吴侯任山东阳信县令,以政绩优异出名.他收集了阳信县历年的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等若干人姓名,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树在县衙听政堂的东侧,时间是正德辛巳年农历四月十五. 很快,村里十几位眉毛长长的老人,拄着竹杖,聚在石碑前观看,用手摸着碑上的名字数说着.数到了某人的名字,这些老人就面露惊奇之情,其中一位说:“这个人,真的是父母官啊.我的祖父、父亲,曾经在他手下做事.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我在小时候还见到过他.如今从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当我们的父母官啊.”说完,就已经感慨起来,接着唏嘘起来,抽噎起来,默默地流着眼泪.老人带着惊奇的表情沉思着,手指摸着他的名字舍不得移动,恍然听到了这个人的咳嗽声,跟这个人在大堂上坐着,自己向他跪拜的情景一模一样.又有人指着石碑上的名字:“某人,某人.”但众人表情冷漠,好像没有听到过这个人.又数到某人,某人,就说:“这个人,做过‘三老",这个人,做过廷掾,他们也在这碑上留名了啊!”老人们彼此对视着直笑.又数到某人的时候,老人们就出口唾骂,说:“这人名义上是做官的,实际上是一个强盗.”说完,又瞪着眼睛看着这个名字,怒气冲冲,用竹杖戳着此人名字,像是要把它从石碑上铲掉一样.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对此有所感叹,说:“唉!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又哪里用得着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啊!父老乡亲们的话已经把他们的为人都说得够详尽了啊.虽然这样,可还是不可不记下他们的名字,不可不树起这块碑.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后代做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人,走过这里时看上一看,去问一问父老:‘我是清官吗?我是好官吗?我会被你们想念吗?我是平庸的官吗?会被你们嘲笑吗?我是酷吏吗?是贪官吗?会被你们怒骂吗?"又想到:‘后代的父老会指着我的名字怒目相视吗?会唾骂我吗?还是冷漠地对待我而已?"后代为官者问答之时有感慨,观看这些人的名字的时候能让自己警惕,这可是吴侯的功劳啊.” 吴侯,名琦,字汝器,丁丑年的进士.他始终保持着直率的性格,他的操守正直而始终不变,他的为政仁爱而清明,有父母官的风尚.因为政绩优异而被征召离开了阳信,我知道后代的父老观看这块碑的时候,一定会摸着他的名字想念着他,会为他流泪,会唏嘘,会感叹,会在春秋时节祭祀社神时纪念他,那就不止是恍然见到他坐在大堂上众人朝他跪拜的样子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3.D 14 B 15.C 16.(1)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呐口排岸。 (得分点:彻、当、黜,各1分,句意2分);(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得分点:进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句意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人物的动作断句,也可以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此题可根据人名“高宗顾良贵”及文言标志性词语“曰”等断句。 D项原文标点: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日:“是联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 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所以选D。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题的“曰”“之”“高宗”等。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B项,“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理解错误,不包括“王后”。 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选项B则是考查古代对帝王等称谓的文学常识。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被皇帝罢官”与原文不符,应是潘良贵自己请求离去。 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本题重点词语:彻、当、黜、进退、耀、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彻、当、黜、进退、耀、示”等关键词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潘良贵,字子贱,婆州金华人。凭着上舍生的身份开始做官,担任辟雍博士,升任秘书郎。 当时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体禄笼络出名的士人,潘良贵操守、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亲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达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贵严肃拒绝。靖康元年,钦宗问谁可以胜任宰相,潘良贵极力进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们肯定误国。 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颠的宰相,不广泛询问下面官吏的意见,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继承皇位,召入朝廷担任左司谏。拜见皇帝后,请求剿灭奸党,让叛徒在国门处决,敌人就不敢轻视宋朝。 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皇帝巡视维扬,培养兵威来图谋恢复国家。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 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 宰相吕颐浩从容对潘良贵说:“(您)早晚将引入两省任职。”潘良贵严肃回答说:“父母年老正想请求到地方任职,两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 潘良贵退下对人说:“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笼络,又凭什么在朝廷立身。” 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担任严州知州。到任两月,请求担任祠禄官。 起用为中书舍人。 恰好户部侍郎向子湮入宫拜见皇帝,说话繁冗芜杂,潘良贵以前与向子湮交好,这天潘良贵暂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径直走到榻前严厉地说:“向子湮。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A小题2:A小题3:B小题4:⑴(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米。 ⑵(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⑶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小题1:试题分析:命:告诉。 小题2:试题分析:A.两句的“而”均表顺承。B.第一句的“者”,和“也”连用,表判断;第二句的“者”用于主语后表提顿。 C.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代截冠雄鸡;第二句的“之”动词,到。D.第一句的“乎”相当“于”,介词,表比较;第二句的“乎”词尾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地”。 小题3:试题分析:A.第一句是截冠雄鸡“慕侣”的行为。 C.第一句是截冠雄鸡的“悲声”,第二句是众鸡的忘恩负义。 D.第二句是众鸡逐利争食行为。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尽量要直译。 第一句中的 “而、之、已而”,第二句中的“奚为、恶、迫”,第三句中的“用(之)、警、鉴”,都可能是得分点,更要翻译准确。【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很亲近人。 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是在寻找同伴,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 所有的鸡听到声音就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着它的羽毛拉它,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 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 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我对此感到很惊异,说:“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 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 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 (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因此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 但是见到食物不曾先吃而不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到了后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 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德义并且有操守。 外来的鸡有义有勇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在人之间呢?何况是在朋友之间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用来警示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2023-06-30 23:12:091
李翱上言的目的是什么?
韩愈、李翱生活之年代,佛教有了相当规模之发展,寺庙经济与中央财政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发.为了维护政权之稳固,韩愈以儒家之道统理论为武器来进行斗争.与韩愈相比,李翱在对待佛教问题上显得比较理性.他没有那种试图彻底铲除佛教教团的过激言论,但其基本立场无疑与佛教是不同的.李翱在承认人有先天的"善性"前提下,试图恢复儒家原有的人格理想典型来对抗佛教的人性典型.从这个角度看,李翱是以正面的理论建设试图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故而其作用比之韩愈要大.2023-06-30 23:13:032
文言文45为政之根本翻译
fjghf2023-06-30 23:13:112
截冠雄鸡志 李翱阅读答案附翻译,截冠雄鸡志 李翱阅读答案附翻译
截冠雄鸡志 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 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命:指责。 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 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志:记载。 参考答案 答案暂未提供,关注收藏一品高考网 【译文】 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之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很亲近人。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这群鸡的首领,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踢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 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噫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远离厅堂的地方,有棵三十多尺高的树,它鼓动翅膀发出哀鸣,飞上树顶栖息。 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凭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和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但是见到食物没有先吃就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等到了,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义并且高节有操守。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 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用来警示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2023-06-30 23:13:171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简介,曾从韩愈学古文
人物生平 李翱(áo)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O,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史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万余缗,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唐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改中书舍人。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使、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等职。大和八年(834),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积极协助韩愈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著有《李文公集》104篇。 主要成就 著作 《佛斋论》 故温县令杨垂为京兆府参军时,奉叔父司徒命,撰集《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以其日送卒者衣服於佛寺,以申追福。翱以杨氏《丧仪》,其他皆有所出,多可行者,独此一事伤礼,故论而去之,将存其馀云。 佛法之染流於中国也,六百馀年矣。始於汉,浸淫於魏、晋、宋之间,而澜漫於梁萧氏,遵奉之以及於兹。盖後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於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且杨氏之述《丧仪》,岂不以礼法迁坏,衣冠士大夫与庶人委巷无别,为是而欲纠之以礼者耶?是宜合於礼者存诸,愆於礼者辨而去之,安得专已心而言也?苟惧时俗之怒已耶,则杨氏之仪,据於古而拂於俗者多矣。置而勿言,则犹可也,既论之而书以为仪,舍圣人之道,则祸流於将来也无穷矣。佛法之所言者,列御寇、庄周所言详矣,其馀则皆戎狄之道也。使佛生於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於是,况驱中国之人举行其术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存有所养,死有所归,生物有道,费之有节,自伏羲至於仲尼,虽百代圣人,不能革也。故可使天下举而行之无弊者,此圣人之道,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养之以道德仁义之谓也,患力不足而已。向使天下之人,力足尽修身毒国之术,六七十岁之後,虽享百年者亦尽矣,天行乎上,地载乎下,其所以生育於其间者,畜兽、禽鸟、鱼鳖、蛇龙之类而止尔,况必不可使举而行之者耶?夫不可使天下举而行之者,则非圣人之道也。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已者,至於几千百万人。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於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昔者禹之治水害也,三过其门而不入,手胼足胝,凿九河,疏济洛,导汉汝,决淮江而入於海,人之弗为蛟龙食也,禹实使然。德为圣人,功攘大祸,立为天子,而传曰“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土阶高三尺”,其异於彼也如是。此昭昭然其大者也,详而言之,其可穷乎?故惑之者溺於其教,而排之者不知其心,虽辨而当,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故使其术若彼之炽也。有位者信吾说而诱之,其君子可以理服,其小人可以令禁,其俗之化也弗难矣。然则不知其心,无害为君子,而溺於其教者,以夷狄之风而变乎诸夏,祸之大者也。其不为戎乎幸矣。昔者司士贲告於子游曰:“请袭於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人之袭於床,失礼之细者也,犹不可,况举身毒国之术,乱圣人之礼,而欲以传於後乎? 《来南录》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正月已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乙末,去东都,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予。明日,及故洛东,吊益东野,遂以东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洁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题姓名,记别。既食,韩、孟别予西 归。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推。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医察脉,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病渐廖。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人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图。辛未,济大江,至润州。 戊辰,至常州。壬午,至苏州。癸末,如虎丘之山,息足千人石,窥剑池,宿望海楼,观走砌石。将游报恩,水涸,舟不通;无马道,不果游。乙酉,济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败。戊子,至杭州。已丑,如武林之山(即灵隐天竺寺),临曲波,观轮,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子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听松风台,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癸已,驾涛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滩,至睦州。庚子,上扬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 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与候高宿石桥。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群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丙申,上于越亭。己亥,直渡担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岭南使,游徐孺亭。看荷花。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成,至虔州。乙丑,与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辛未,上大庾岭,明日,至侦昌。癸酉,上灵屯西岭,见韶石。甲戌,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兴公室戊寅,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过侦阳峡。已卯,宿清远峡山。癸未,至广州。 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有三十里。自洛川下黄河、汴梁,过推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木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白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顺流,谓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谓之漳江。自大庾岭至份昌,一百有一十里,陆道,谓之大庾岭。自浈昌至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谓之侦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诗 赠药山高僧惟俨 (其一)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其中以“云在青天水在瓶”最为著名。“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就好像我们人的鼻子是直的和嘴巴是横的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第二是说,瓶中的水,好像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还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作品选载 ○感知己赋(并序) 贞元九年,翱始就州府之贡举人事,其九月,执文章一通,谒於右补阙安定梁君。是时梁君之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梁居知人之过也,亦既相见,遂於翱有相知之道焉。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於无穷,许翱以拂拭吹嘘。 翱初谓面相进也,亦未幸甚。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殁。翱渐游於朋友公卿间,往往皆曰:“吾久籍子姓名於补阙梁君也。”翱乃知非面相进也。当时意谓先进者遇人特达,皆合有是心,亦未谓知己之难得也。梁君殁於兹五年,翱学圣人经籍教训文句之旨,而为文将数万言,愈昔年见於梁君之文,弗啻数倍,虽不敢同德於古人,然亦常无怍於中心。每岁试於礼部,连以文章罢黜,声光晦昧於时俗,人皆谓之固宜。然後知先进者遇人特达,亦不皆有是心也,方知知己之难得也。夫见善而不能知,虽善何为;知而不能誉,则如勿知;誉而不能深,则如勿誉;深而不能久,则如弗深;久而不能终,则如勿久。翱虽不肖,幸辱於梁君所知,君为之言於人,岂非誉欤?谓其有古人之风,岂非深欤?誉而逮夫终身,岂非久欤?不幸梁君短命遽殁,是以翱未能有成也,其谁能相继梁君之志而成之欤?已焉哉!天之遽丧梁君也,是使翱之命久??厄穷也。遂赋感知己以自伤。其言怨而不乱,盖《小雅》、骚人之馀风也。其辞曰: 戚戚之愁苦兮,思释去之无端。彼众人之容易兮,乃志士之所难。伊自古皆嗟兮,又何怨乎兹之世。独厄穷而不达兮,悼知音之永逝。纷予生之多故兮,愧特於世之谁知。抚圣人教化之旨兮,洵合古而乖时。诚自负其中心兮,嗟与俗而相违。趋一名之五稔兮,尚无成而淹此路歧。昔圣贤之遑遑兮,极屈辱之驱驰。择中庸之难蹈兮,虽困顿而终不改其所为。苟天地之无私兮,曷不鉴照於神?。心劲直於松柏兮,沦霜雪而不衰。知我者忽然逝兮,岂吾道之已而。 ○幽怀赋(并序) 朋友有相叹者,赋幽怀以答之,其辞曰: 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嗟老而羞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傥中怀之自得兮,终老死其何悲?昔孔门之多贤兮,惟回也为庶几。超群情以独去兮,指圣域而高追。固箪食与瓢饮兮,宁服轻而驾肥?望若人其如何兮,惭吾德之纤微。躬不田而饱食兮,妻不织而丰衣。援圣贤而比度兮,何侥幸之能希。念所怀之未展兮,非悼已而陈私。自禄山之始兵兮,岁周甲而未夷。何神尧之郡县兮,乃家传而自持。税生人而育卒兮,列高城以相维。何兹世之可久兮,宜永念而遐思。有三苗之逆命兮,舞干羽以来之。惟刑德之既修兮,无远迩而咸归。当高祖之初起兮,提一旅之羸师。能顺天而用众兮,竟扫寇而戡隋。况天子之神明兮,有烈祖之前规。划弊政而还本兮,如反掌之易为。苟庙堂之治得兮,何下邑之能违。哀予生之贱远兮,包深怀而告谁。嗟此诚之不达兮,惜此道而无遗。独中夜以潜叹兮,匪君忧之所宜。 ○释怀赋(并序) 读《党锢传》,哀直道之多尢不容,作《释怀赋》,其辞曰: 怀夫人之郁郁兮,历悔吝而不离。吾心直以无差兮,惟上天其能知。邪何德而必好兮,忠何尢而被疑。彼陈辞之多人兮,胡不去众而讯之。进荩言而不信兮,退远去而不获。弗验实而考省兮,固予道之所厄。昔师商之规圣兮,德既均而行革。惟肝肠之有殊兮,守不同其何责。愿披怀而竭闻兮,道既塞而已行。路非险而不通兮,人忌我而异情。王章直而狱死兮,李固忠而陷刑。自古世之所悲兮,矧末俗之衰诚。哀贞心之洁白兮,疾苗莠之纷生。令农夫以手锄兮,反剪去乎嘉茎。岂不指秽而语之兮,佯瞪瞢而不肯听。叹释去而不忍兮,终留滞亦何成。当晨旦而步立兮,仰白日而自明。处一世而若流兮,何久永而伤情。乐此言而内抑兮,壮大观於庄生。拔馨香之ぇ兰兮,树蒿蔚以罗列。斥通道而使无兮,恋棘径之中绝。置《春秋》而询心兮,羌与此其奚别。昔誓词而约交兮,期共死而皆居。嗟所守之既异兮,乃汗漫而遗初。心皓白而不容兮,非市直而望利。忠不顾而立忘兮,交不同而行弃。悲夫!不徇已而必仇兮,谅非水火其何畏。独吾行之不然兮,直愧心而惧义。嘉山松之苍苍兮,岁苦寒而亦悴。吾固乐其贞刚兮,夫何尢乎小异。欲静默而绝声兮,岂不悼厥初之所志。抑此怀而不可兮,终永夜以嘘唏。 ○进士策问二道 问:初定两税时,钱直卑而粟帛贵,粟一斗价盈百,帛一匹价盈二千。税户之岁供千百者,不过粟五十石,帛二十有馀匹而充矣,故国用皆足,而百姓未以为病。其法弗更,及兹三十年,百姓土田为有力者所并,三分逾一其初矣,其输钱数如故。钱直日高,粟帛日卑,粟一斗价不出二十,帛一匹价不出八百。税户之岁供千百者,粟至二百石,帛至八十匹然後可。为钱数不加,而其税以一为四,百姓日蹙而散为商以游,十三四矣。四年春,天子哀之,诏天下守土臣定留州使额钱,其正料米如故,其馀估高下如上供,百姓赖之。以比两税之初,轻重犹未相似。有何术可使国用富而百姓不虚,游人尽归於农而皆乐,有力所并者税之如户,而士兵不怨?夫岂无策而臻於是耶,吾子盍悉怀以来告。 问:吐蕃之为中国忧也久矣!和亲赂遗之,皆不足以来好息师。信其甘言而与之诅盟耶,於是深怀阴邪,乘我之去兵,而欺神虐人,系虏卿士大夫,至兹为羞。备御之耶,则暴天下数十万之兵,或悲号其父母妻子,且烦馈饣军衣食之劳,百姓以虚。弗备御之耶,必将伺我之间,攻陷城邑,掠玉帛子女,杀其老弱,系累其丁壮以归。自古帝王岂无诛夷狄之成策耶?何边境未安若斯之甚耶?二三子其将亦有说乎。 ○百官行状奏 右,臣等无能,谬得秉笔史馆,以记注为职。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臣贤士事业,载奸臣佞人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斩辟,三年平江东,斩?、张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宪诚,得泽、潞、邢、?,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十二年平淮西,斩元济,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沧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斩师道,得十二州。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而自元和以来,未著《实录》,盛德大功,史氏未纪,忠臣贤士名德,甚有可为法者,逆臣贼人丑行,亦有可为诫者,史氏皆阙而未书。臣实惧焉,故不自量,辄欲勉强而修之。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故善恶混然不可明。至如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国朝之奸臣也,其使门生故吏作行状,既不指其事实,虚称道忠信以加之,则可以移之於房元龄、魏徵、裴炎、徐有功矣。此不惟其处心不实,苟欲虚美於所受恩之地而已。盖亦为文者又非游、夏、迁、雄之列,务於华而忘其实,溺於辞而弃其理,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记事则非史迁之实录,不如此,则辞句鄙陋,不能自成其文矣。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若使指事书实,不饰虚言,则必有人知其真伪不然者,纵使门生故吏为之,亦不可以谬作德善之事而加之矣。臣今请作行状者,不要虚说仁义礼智,忠肃惠和,盛德大业,正言直道,芜秽简册,不可取信,但指事说实,直载其词,则善恶功迹,皆据事足以自见矣。假令传魏徵,但记其谏争之词,足以为正直矣。如传?秀实,但记其倒用司农寺印以追逆兵,又以象笏击朱Г,自足以为忠烈矣。今之为行状者,都不指其事,率以虚词称之,故无魏徵之谏争,而加之以正直,无秀实之义勇,而加之以忠烈者,皆是也,其何足以为据?若考功视行状之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者乃下太常,并牒史馆,太常定谥,牒送史馆,则行状之言,纵未可一一皆信,与其虚加妄言都无事实者,犹山泽高下之不同也。史氏记录,须得本末,苟凭往例,皆是空言,则使史馆何所为据?伏乞下臣此奏,使考功守行善恶之词,虽故吏门生,亦不能虚作而加之矣。臣等要知事实,辄敢陈论,轻黩天威,无任战越。谨奏。 思想 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 *** 彩。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杂说》)他尽力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李翱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善性被邪恶的情欲所干扰。凡人要想恢复善性,成为圣人,就必须去掉情欲。其方法是排除一切感情,忘掉一切思虑,是自己的心身在“弗思弗虑”中达到“清明”、“至诚”的境界。 杰出贡献 李翱在儒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融合老子、道家复性论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复性书》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的努力。李翱的《复性书》,以《中庸》、《易传》为立论的根据,企图建立起儒家的心性论学说。其理论以“去情复性”为旨归,以承仰“孔门四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所谓“道统”自任,以“开诚明”和“致中和”为其“复性”之至义,以“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为其“复性”之方,以“虚明”变化和参乎天地为致用,以昏昏然“肆情昧性”为可悲等等,这些思想很多来自老子的启迪。而佛教学说并没有影响到他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李翱并没有舍弃传统儒家的精神方向,在他的《去佛斋》、《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等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 李翱的心性理论,对后来北宋乃至南宋的理学家都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其一,他把“性”与“情”分开,认为“性善情恶”,“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恶是因为被“情”所昏蔽,这一点启迪了后来理学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学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其二,他的“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所谓“正思”的修养方法,对北宋二程“主敬”的工夫论是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可以认为是南宋朱熹与张拭争论“未发”、“已发”这一“中和”理论的先声。其三,李翱特别重视《小戴礼记》中的《中庸》一篇,把《中庸》所讲的“性命之学”,看作是孔孟思想之精髓,这也开了宋儒重视《中庸》的风气之先。2023-06-30 23:13:241
李翱与其《问道诗》
唐朝李翱与其《问道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问道诗》 这首诗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772~841年),字习之,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凉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孙,北魏司空李冲十世孙,贝州司法参军李楚金之孙。 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京兆司录参军。元和初年,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得到宰相李逢吉举荐,出任庐州刺史。唐文宗即位,授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举荐柏耆不当,降任少府少监,外任为郑桂潭襄四州刺史、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 会昌元年,卒于襄阳,谥号为文,故称李襄阳、李文公。 李翱25岁跟随韩愈学习,潜心于儒家学说,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一生跟从韩愈学古文,推进古文运动。思想上,一生崇儒排斥佛老,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言行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著有《复性书》《李文公集》。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睬。 那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曾受过此等冷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说罢,正要愤然离去。 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讲道:“你何必贵耳贱目?” 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却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听后,心中略有所动,就接口问道:“什么是戒定慧呢?” “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事物!” “要如何才能修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只见药山禅师一手指天,一手指着身旁瓶子里的水,闭起眼睛,再也不肯开口了。 李翱因此而悟道:山海并不是真的山海。立于山上比山高,潜入海中比海深。此偈无非是说,当求自身灵命的长进,不可拘泥于世人的评说。山,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灵高度,海,就是常人无法触及的智慧之海。不能舍弃最后根本的执着,终究还是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遂得此诗!(文字摘自网络)2023-06-30 23:13:331
李翱《奉酬刘言史宴光风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奉酬刘言史宴光风亭原文: 闰余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诗词作品: 奉酬刘言史宴光风亭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翱2023-06-30 23:14:041
唐朝太守李翱 最终怎么样了?
死了2023-06-30 23:14:125
李翱的主要成就
《佛斋论》故温县令杨垂为京兆府参军时,奉叔父司徒命,撰集《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以其日送卒者衣服於佛寺,以申追福。翱以杨氏《丧仪》,其他皆有所出,多可行者,独此一事伤礼,故论而去之,将存其馀云。佛法之染流於中国也,六百馀年矣。始於汉,浸淫於魏、晋、宋之间,而澜漫於梁萧氏,遵奉之以及於兹。盖後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於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且杨氏之述《丧仪》,岂不以礼法迁坏,衣冠士大夫与庶人委巷无别,为是而欲纠之以礼者耶?是宜合於礼者存诸,愆於礼者辨而去之,安得专已心而言也?苟惧时俗之怒已耶,则杨氏之仪,据於古而拂於俗者多矣。置而勿言,则犹可也,既论之而书以为仪,舍圣人之道,则祸流於将来也无穷矣。佛法之所言者,列御寇、庄周所言详矣,其馀则皆戎狄之道也。使佛生於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於是,况驱中国之人举行其术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存有所养,死有所归,生物有道,费之有节,自伏羲至於仲尼,虽百代圣人,不能革也。故可使天下举而行之无弊者,此圣人之道,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养之以道德仁义之谓也,患力不足而已。向使天下之人,力足尽修身毒国之术,六七十岁之後,虽享百年者亦尽矣,天行乎上,地载乎下,其所以生育於其间者,畜兽、禽鸟、鱼鳖、蛇龙之类而止尔,况必不可使举而行之者耶?夫不可使天下举而行之者,则非圣人之道也。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已者,至於几千百万人。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於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昔者禹之治水害也,三过其门而不入,手胼足胝,凿九河,疏济洛,导汉汝,决淮江而入於海,人之弗为蛟龙食也,禹实使然。德为圣人,功攘大祸,立为天子,而传曰“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土阶高三尺”,其异於彼也如是。此昭昭然其大者也,详而言之,其可穷乎?故惑之者溺於其教,而排之者不知其心,虽辨而当,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故使其术若彼之炽也。有位者信吾说而诱之,其君子可以理服,其小人可以令禁,其俗之化也弗难矣。然则不知其心,无害为君子,而溺於其教者,以夷狄之风而变乎诸夏,祸之大者也。其不为戎乎幸矣。昔者司士贲告於子游曰:“请袭於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人之袭於床,失礼之细者也,犹不可,况举身毒国之术,乱圣人之礼,而欲以传於後乎?《来南录》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正月已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乙末,去东都,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予。明日,及故洛东,吊益东野,遂以东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洁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题姓名,记别。既食,韩、孟别予西归。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推。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医察脉,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丘。乙酉,次宋州。病渐廖。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人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图。辛未,济大江,至润州。戊辰,至常州。壬午,至苏州。癸末,如虎丘之山,息足千人石,窥剑池,宿望海楼,观走砌石。将游报恩,水涸,舟不通;无马道,不果游。乙酉,济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败。戊子,至杭州。已丑,如武林之山(即灵隐天竺寺),临曲波,观轮,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子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听松风台,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癸已,驾涛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滩,至睦州。庚子,上扬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与候高宿石桥。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群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丙申,上于越亭。己亥,直渡担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岭南使,游徐孺亭。看荷花。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成,至虔州。乙丑,与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辛未,上大庾岭,明日,至侦昌。癸酉,上灵屯西岭,见韶石。甲戌,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兴公室戊寅,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过侦阳峡。已卯,宿清远峡山。癸未,至广州。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有三十里。自洛川下黄河、汴梁,过推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木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白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顺流,谓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谓之漳江。自大庾岭至份昌,一百有一十里,陆道,谓之大庾岭。自浈昌至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谓之侦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李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其中以“云在青天水在瓶”最为著名。“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就好像我们人的鼻子是直的和嘴巴是横的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第二是说,瓶中的水,好像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还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感知己赋(并序)贞元九年,翱始就州府之贡举人事,其九月,执文章一通,谒於右补阙安定梁君。是时梁君之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梁居知人之过也,亦既相见,遂於翱有相知之道焉。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於无穷,许翱以拂拭吹嘘。翱初谓面相进也,亦未幸甚。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殁。翱渐游於朋友公卿间,往往皆曰:“吾久籍子姓名於补阙梁君也。”翱乃知非面相进也。当时意谓先进者遇人特达,皆合有是心,亦未谓知己之难得也。梁君殁於兹五年,翱学圣人经籍教训文句之旨,而为文将数万言,愈昔年见於梁君之文,弗啻数倍,虽不敢同德於古人,然亦常无怍於中心。每岁试於礼部,连以文章罢黜,声光晦昧於时俗,人皆谓之固宜。然後知先进者遇人特达,亦不皆有是心也,方知知己之难得也。夫见善而不能知,虽善何为;知而不能誉,则如勿知;誉而不能深,则如勿誉;深而不能久,则如弗深;久而不能终,则如勿久。翱虽不肖,幸辱於梁君所知,君为之言於人,岂非誉欤?谓其有古人之风,岂非深欤?誉而逮夫终身,岂非久欤?不幸梁君短命遽殁,是以翱未能有成也,其谁能相继梁君之志而成之欤?已焉哉!天之遽丧梁君也,是使翱之命久??厄穷也。遂赋感知己以自伤。其言怨而不乱,盖《小雅》、骚人之馀风也。其辞曰:戚戚之愁苦兮,思释去之无端。彼众人之容易兮,乃志士之所难。伊自古皆嗟兮,又何怨乎兹之世。独厄穷而不达兮,悼知音之永逝。纷予生之多故兮,愧特於世之谁知。抚圣人教化之旨兮,洵合古而乖时。诚自负其中心兮,嗟与俗而相违。趋一名之五稔兮,尚无成而淹此路歧。昔圣贤之遑遑兮,极屈辱之驱驰。择中庸之难蹈兮,虽困顿而终不改其所为。苟天地之无私兮,曷不鉴照於神?。心劲直於松柏兮,沦霜雪而不衰。知我者忽然逝兮,岂吾道之已而。○幽怀赋(并序)朋友有相叹者,赋幽怀以答之,其辞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嗟老而羞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傥中怀之自得兮,终老死其何悲?昔孔门之多贤兮,惟回也为庶几。超群情以独去兮,指圣域而高追。固箪食与瓢饮兮,宁服轻而驾肥?望若人其如何兮,惭吾德之纤微。躬不田而饱食兮,妻不织而丰衣。援圣贤而比度兮,何侥幸之能希。念所怀之未展兮,非悼已而陈私。自禄山之始兵兮,岁周甲而未夷。何神尧之郡县兮,乃家传而自持。税生人而育卒兮,列高城以相维。何兹世之可久兮,宜永念而遐思。有三苗之逆命兮,舞干羽以来之。惟刑德之既修兮,无远迩而咸归。当高祖之初起兮,提一旅之羸师。能顺天而用众兮,竟扫寇而戡隋。况天子之神明兮,有烈祖之前规。划弊政而还本兮,如反掌之易为。苟庙堂之治得兮,何下邑之能违。哀予生之贱远兮,包深怀而告谁。嗟此诚之不达兮,惜此道而无遗。独中夜以潜叹兮,匪君忧之所宜。○释怀赋(并序)读《党锢传》,哀直道之多尢不容,作《释怀赋》,其辞曰:怀夫人之郁郁兮,历悔吝而不离。吾心直以无差兮,惟上天其能知。邪何德而必好兮,忠何尢而被疑。彼陈辞之多人兮,胡不去众而讯之。进荩言而不信兮,退远去而不获。弗验实而考省兮,固予道之所厄。昔师商之规圣兮,德既均而行革。惟肝肠之有殊兮,守不同其何责。愿披怀而竭闻兮,道既塞而已行。路非险而不通兮,人忌我而异情。王章直而狱死兮,李固忠而陷刑。自古世之所悲兮,矧末俗之衰诚。哀贞心之洁白兮,疾苗莠之纷生。令农夫以手锄兮,反剪去乎嘉茎。岂不指秽而语之兮,佯瞪瞢而不肯听。叹释去而不忍兮,终留滞亦何成。当晨旦而步立兮,仰白日而自明。处一世而若流兮,何久永而伤情。乐此言而内抑兮,壮大观於庄生。拔馨香之ぇ兰兮,树蒿蔚以罗列。斥通道而使无兮,恋棘径之中绝。置《春秋》而询心兮,羌与此其奚别。昔誓词而约交兮,期共死而皆居。嗟所守之既异兮,乃汗漫而遗初。心皓白而不容兮,非市直而望利。忠不顾而立忘兮,交不同而行弃。悲夫!不徇已而必仇兮,谅非水火其何畏。独吾行之不然兮,直愧心而惧义。嘉山松之苍苍兮,岁苦寒而亦悴。吾固乐其贞刚兮,夫何尢乎小异。欲静默而绝声兮,岂不悼厥初之所志。抑此怀而不可兮,终永夜以嘘唏。○进士策问二道问:初定两税时,钱直卑而粟帛贵,粟一斗价盈百,帛一匹价盈二千。税户之岁供千百者,不过粟五十石,帛二十有馀匹而充矣,故国用皆足,而百姓未以为病。其法弗更,及兹三十年,百姓土田为有力者所并,三分逾一其初矣,其输钱数如故。钱直日高,粟帛日卑,粟一斗价不出二十,帛一匹价不出八百。税户之岁供千百者,粟至二百石,帛至八十匹然後可。为钱数不加,而其税以一为四,百姓日蹙而散为商以游,十三四矣。四年春,天子哀之,诏天下守土臣定留州使额钱,其正料米如故,其馀估高下如上供,百姓赖之。以比两税之初,轻重犹未相似。有何术可使国用富而百姓不虚,游人尽归於农而皆乐,有力所并者税之如户,而士兵不怨?夫岂无策而臻於是耶,吾子盍悉怀以来告。问:吐蕃之为中国忧也久矣!和亲赂遗之,皆不足以来好息师。信其甘言而与之诅盟耶,於是深怀阴邪,乘我之去兵,而欺神虐人,系虏卿士大夫,至兹为羞。备御之耶,则暴天下数十万之兵,或悲号其父母妻子,且烦馈饣军衣食之劳,百姓以虚。弗备御之耶,必将伺我之间,攻陷城邑,掠玉帛子女,杀其老弱,系累其丁壮以归。自古帝王岂无诛夷狄之成策耶?何边境未安若斯之甚耶?二三子其将亦有说乎。○百官行状奏右,臣等无能,谬得秉笔史馆,以记注为职。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臣贤士事业,载奸臣佞人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斩辟,三年平江东,斩?、张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宪诚,得泽、潞、邢、?,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十二年平淮西,斩元济,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沧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斩师道,得十二州。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而自元和以来,未著《实录》,盛德大功,史氏未纪,忠臣贤士名德,甚有可为法者,逆臣贼人丑行,亦有可为诫者,史氏皆阙而未书。臣实惧焉,故不自量,辄欲勉强而修之。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故善恶混然不可明。至如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国朝之奸臣也,其使门生故吏作行状,既不指其事实,虚称道忠信以加之,则可以移之於房元龄、魏徵、裴炎、徐有功矣。此不惟其处心不实,苟欲虚美於所受恩之地而已。盖亦为文者又非游、夏、迁、雄之列,务於华而忘其实,溺於辞而弃其理,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记事则非史迁之实录,不如此,则辞句鄙陋,不能自成其文矣。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若使指事书实,不饰虚言,则必有人知其真伪不然者,纵使门生故吏为之,亦不可以谬作德善之事而加之矣。臣今请作行状者,不要虚说仁义礼智,忠肃惠和,盛德大业,正言直道,芜秽简册,不可取信,但指事说实,直载其词,则善恶功迹,皆据事足以自见矣。假令传魏徵,但记其谏争之词,足以为正直矣。如传?秀实,但记其倒用司农寺印以追逆兵,又以象笏击朱Г,自足以为忠烈矣。今之为行状者,都不指其事,率以虚词称之,故无魏徵之谏争,而加之以正直,无秀实之义勇,而加之以忠烈者,皆是也,其何足以为据?若考功视行状之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者乃下太常,并牒史馆,太常定谥,牒送史馆,则行状之言,纵未可一一皆信,与其虚加妄言都无事实者,犹山泽高下之不同也。史氏记录,须得本末,苟凭往例,皆是空言,则使史馆何所为据?伏乞下臣此奏,使考功守行善恶之词,虽故吏门生,亦不能虚作而加之矣。臣等要知事实,辄敢陈论,轻黩天威,无任战越。谨奏。 李翱在儒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融合老子、道家复性论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复性书》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的努力。李翱的《复性书》,以《中庸》、《易传》为立论的根据,企图建立起儒家的心性论学说。其理论以“去情复性”为旨归,以承仰“孔门四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所谓“道统”自任,以“开诚明”和“致中和”为其“复性”之至义,以“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为其“复性”之方,以“虚明”变化和参乎天地为致用,以昏昏然“肆情昧性”为可悲等等,这些思想很多来自老子的启迪。而佛教学说并没有影响到他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李翱并没有舍弃传统儒家的精神方向,在他的《去佛斋》、《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等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李翱的心性理论,对后来北宋乃至南宋的理学家都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其一,他把“性”与“情”分开,认为“性善情恶”,“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恶是因为被“情”所昏蔽,这一点启迪了后来理学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学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其二,他的“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所谓“正思”的修养方法,对北宋二程“主敬”的工夫论是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可以认为是南宋朱熹与张拭争论“未发”、“已发”这一“中和”理论的先声。其三,李翱特别重视《小戴礼记》中的《中庸》一篇,把《中庸》所讲的“性命之学”,看作是孔孟思想之精髓,这也开了宋儒重视《中庸》的风气之先。2023-06-30 23:14:271
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里的寓言《国马与骏马》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拥有宽容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却仍驱行如故。骏马回到家中却浑身颤抖,草水不沾,待国马一番安慰--用鼻子亲近、同槽共食之后,骏马才恢复如初。 初看此文,很为骏马的野蛮和霸道气愤,更为国马的无能与懦弱不平。但是看到骏马的最后变化,又不禁为国马暗暗喝彩,为国马的宽容精神喝彩,为宽容所带来的和谐和喝彩。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宽容最终将使伤害你的人情愿意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席,接受自己良心的审判:骏马正是被国马宽容的心境所震动,而自责不已。这种无声的教育终将让良心未泯的伤害者受到正义的感召,走向正直的人生。"廉蔺相交"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校、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所吞并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为国家不计个人利害的宽大胸怀,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相交,使强秦虽拥重兵而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甚至逐步走向灭亡。国马宽容了骏马,二马从此后并驾齐驱,共同走向辉煌。"力拔山兮"的项羽,缺乏宽容,先是屡出奇计的陈平和善于用兵的韩信离他而去,最后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也被逼走,只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可见,只有真正拥有宽容,才不会四面树敌,陷于窘境。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国马的做法:它的宽容使骏马自愧不已,接着又用宽容去安慰骏马,使之成为己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别人,也是宽容了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 国马和骏马的故事,理应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面镜子,反省自己,理解别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时下不是有"生意场上无父子"的说法吗?一旦有人金钱、地位、名誉等冲突时,有些人就会丢弃宽容,拾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刀,劈向对手。其实,这些人不懂得宽容的意义。宽容,是幽谷香兰,使人愈嗅愈香;是峻岩劲松,使人愈压愈坚。 当然,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看对象的宽容。宽容的对象必须是"骏马"而非"劣马",是一些良心未泯、幡然改过之人,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违法乱纪的恶人,决不能宽容。 古语说:有容乃大,能让为高。让我们拥有宽容的心灵吧。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你留下的是令人陶醉的瑰丽的风景。2023-06-30 23:14:551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什么意思?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释义:药山的高僧修炼了一身好功夫,体型像飞鹤一般,经常在松树下读经书。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非常惬意,此处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山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此诗赠惟俨禅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在青天水在瓶2023-06-30 23:15:241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下一句?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含义是说事出自唐朝灵隐寺的药山禅师之口。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扩展资料: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啊!而我们,处于世俗的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薄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泊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2023-06-30 23:15:441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什么意思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释义:药山的高僧修炼了一身好功夫,体型像飞鹤一般,经常在松树下读经书。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非常惬意,此处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山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此诗赠惟俨禅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在青天水在瓶2023-06-30 23:15:5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后面题目。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
小题1:A小题2:A小题3:B小题4:⑴(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米。⑵(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⑶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小题1:试题分析:命:告诉。小题2:试题分析:A.两句的“而”均表顺承。B.第一句的“者”,和“也”连用,表判断;第二句的“者”用于主语后表提顿。C.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代截冠雄鸡;第二句的“之”动词,到。D.第一句的“乎”相当“于”,介词,表比较;第二句的“乎”词尾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地”。小题3:试题分析:A.第一句是截冠雄鸡“慕侣”的行为。 C.第一句是截冠雄鸡的“悲声”,第二句是众鸡的忘恩负义。D.第二句是众鸡逐利争食行为。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尽量要直译。第一句中的 “而、之、已而”,第二句中的“奚为、恶、迫”,第三句中的“用(之)、警、鉴”,都可能是得分点,更要翻译准确。【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很亲近人。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是在寻找同伴,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就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着它的羽毛拉它,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我对此感到很惊异,说:“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因此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但是见到食物不曾先吃而不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到了后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德义并且有操守。外来的鸡有义有勇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在人之间呢?何况是在朋友之间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用来警示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2023-06-30 23:16:121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什么意思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的意思是:把身形练的像是鹤一般挺拔,在众多松树下还有两本经书。出自唐代诗人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惟俨禅师深厚的佛学修养的赞赏和钦佩之情。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湖南澧州刺史,药山唯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唯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他也是不顾。李翱性急,见了很不了然,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就出。这时唯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唯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唯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了这首诗赠唯俨禅师。李翱,唐古文家。字习之,赵郡(今河北邯郸西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积极参加古文运动,文学主张与韩愈相近,时称“韩李”。有《李文公集》等。2023-06-30 23:16:201
文言文 {杨烈妇传 } 作者:[唐] 李翱 跪求全文翻译 谢谢各位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理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臀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贱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夹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拄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蜂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妇人女子的德行表现在侍奉父母、公婆尽恭敬、顺从之礼,对姐妹、妯娌要谦和,对晚辈要慈爱,还要不丧失贞操,这样就算是贤德的了。熟悉怎样行军布阵,懂得进攻、防守等军事方面的规律,这是公卿大臣也感到困难的。自战乱以来,朝廷优待表彰守土御战的臣子。依靠险要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钱财宽绰有余,戴着头盔、穿着铠甲、背负弓箭来回驱驰的人,不知有多少!那种缺乏勇气而不能作战,缺乏智慧而不能守土,缺乏忠心而不能为国牺牲、放弃守卫的城市而逃跑的人,是有的。那是种什么样的人啊!像杨氏,不过是一个妇人。孔子说:“仁爱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当得起这样的赞扬。2023-06-30 23:16:282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谁的诗词?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俨俗姓寒,年十七出家,初事惠照禅师,后谒石头希迁,密证心法,得其衣钵,住澧州药山,大畅禅风。当时李翱任朗州刺史,仰慕其名,乃入山谒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他们的这次会见:“(翱)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又据《五灯会元》卷五,惟俨示法的方法大致上是这样的:“问:‘学人有疑,请师决。"师曰:‘待上堂时来,与阇黎决疑。"至晚,上堂众集,师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甚么处?"”其僧出众而立。师下禅床,把住曰:‘大众,这僧有疑。"便与一推,却归方丈。”竟以不言为言,正可作“我来问道无余说”的注脚。但在李翱的询问下,他还是说了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话怎么使李翱顿悟的呢?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认清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这,或许就是李翱从惟俨那里得到的启示吧!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数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一日,李翱亲自登门造访,药山座在蒲团上,手拿经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忿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而出,这时,药山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 李翱说道:"不懂。"药山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过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证得身形是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只要领悟,就不算太迟。李翱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古人求师论道讲究一个缘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来自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能放下身外事,淡薄名利的人毕竟是少数。也许只有曾经沧海游历巫山的人,才会对清水浮云有更深刻的体会吧。2023-06-30 23:16:351
我来问道无余说下一句?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释义:药山的高僧修炼了一身好功夫,体型像飞鹤一般,经常在松树下读经书。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非常惬意,此处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山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此诗赠惟俨禅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在青天水在瓶2023-06-30 23:16:541
我来问道无余说下一句是什么?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唐)李翱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释义:药山的高僧修炼了一身好功夫,体型像飞鹤一般,经常在松树下读经书。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非常惬意,此处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有时高僧会登上山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当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毕竟不凡,当下"欣然",于是就题此诗赠惟俨禅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在青天水在瓶2023-06-30 23:17:091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上一句是什么?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含义是说事出自唐朝灵隐寺的药山禅师之口。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扩展资料: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啊!而我们,处于世俗的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薄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泊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2023-06-30 23: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