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粮仓充实了,人民才懂的做人的礼节;衣食丰足了,人们才知道荣誉和耻辱。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 苏萦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点是管仲提出的。
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手法,意仓禀衣食实足则要知礼节,知荣辱。可按字面意思理解为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管仲有“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而
“四维不张,国乃死亡”。
唯物辩证论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其实我特讨厌"马列腔",可是又没办法)
马斯洛也有需求理论。
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商品和文化的问题,物质上富足了,精神上也要相应发展。我不反对物质决定意识说,但是现实生活中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总是步调不一,似乎精神“体力不支”,若要跟上物质的步伐难免有点儿“力不从心”。
精神是文化的体现,物质也是文化的体现,社会更是文化的体现。管子这一论断体现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应该肯定,但是事物都是双方面的,不能否认物质发展的同时,对人文精神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即便高度文明的国度也不可避免黄赌毒。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好的东西进来了,经济发展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些“苍蝇”之类的东西。
- tt白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
释义: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
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 凡尘
-
字面上意思百科里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是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典型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丰衣足食是礼义廉耻的基础2023-06-30 21:25:437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2023-06-30 21:26:14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管子的名言。仓库充实了,才能懂得礼节,吃饱饭了,才能分辨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知道礼节,仓库才能充实,知道荣辱,才能吃饱饭。2023-06-30 21:26:23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2023-06-30 21:26:3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23-06-30 21:26:37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一个大家族如果仓库里粮食充足,那么这个家族的人就有讲礼节的条件了。一个人如果吃饱穿暖的问题解决,那么就会晋级到荣辱阶段了。2023-06-30 21:26:53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两汉作者司马迁的《管晏列传》。赏析: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2023-06-30 21:27:1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句最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为了阐述的是一种富民的思想,只有国富民强,统治才能稳固延续。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改动一字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句的意思为:储存谷物的屋舍、粮仓殷实,人们就会懂得礼仪、礼貌;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不愁饥饿寒冷,人们就有荣辱观,知道荣誉和耻辱。引申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进的物质,注定不会有发达的思想、社会和精神文化。2023-06-30 21:27:281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粮仓充实了,百姓就知道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023-06-30 21:28:07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2023-06-30 21:28:392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哪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具体情况如下:一、【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廪:lǐn 部首:广 笔画数:16 结构:半包围结构二、【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2023-06-30 21:28:491
管仲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翻译: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拓展资料: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同义词:管鲍之谊人物背景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鲍叔牙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2023-06-30 21:29:0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成了现在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中是这样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后世传颂之经典,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023-06-30 21:29:17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如果仓库里有充足的钱粮,那么就会顾及到去讲究礼节。如果能吃饱穿暖,那么就会考虑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2023-06-30 21:29:278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不会饥饿)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只有当朝廷内上行礼度时,六亲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团结稳固。仓廪:储藏米谷之所知:晓得,明了;使知道服度:遵守礼法;一说,服御物有制度服,行也嘻嘻2023-06-30 21:29:481
辨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则是片面的. (2). 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祝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2023-06-30 21:29:581
如何理解“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2023-06-30 21:30:08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即粮仓;实:充实、充足;礼节:人际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这里应当解释为看重、重视,在乎.意思是:人们粮仓充足才会懂得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看重荣誉和耻辱.2023-06-30 21:30:30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2023-06-30 21:30:38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反映了什么与文化
体现了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的文化。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句话其实更是在讲人性,只有富足了,人才可能会提高自己的追求。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2023-06-30 21:30:531
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谁说的
出处编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3lPaP5sp43Eh9E9HwxEaq9JRVX1lGp9Kq6Lvhr6pWTwSraQSaNW7x9BcDyFtBKNxP1GZeOKYXAUFulDzTyYva2023-06-30 21:31:00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 《管子—牧民》2023-06-30 21:31:071
各位怎么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我就认为这句话是一定的,人只有在填饱肚子了才会想到别的事情。一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一定的上层建筑。能吃饱的时候的礼节,跟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的礼节自然是不同的。没饭吃的时候,你能克制自己去抢夺其他人的食物,保证跟别人交易的时候不耍赖就已经算是守礼了。而其他什么随地吐痰,乱写乱画,人们之所以不遵守这些现代礼仪,还是因为穷。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根本还没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欧美人开车比国人规范的多。但是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家的普通人已经开了七八十年的汽车了,而中国人呢?家用汽车普及也才是这二十年的事情吧?关于道路交通的道德规范已经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还停留在只要不被交警抓住就可以随便开的状态。经常有报道说老外来了中国以后跟中国人一样变坏了,插队,闯红灯,随地吐痰。可是在中国资源这么紧张的社会中,争抢是必然的。你让他试试通宵排队还买不上一张回家的车票,你让他试试走几个街区都看不到一个公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钱是普通价值的表征物,这个数额的钱不算什么了,说明这个数额的钱对应的价值,也就是这个数额的钱所买的东西的价值不算什么了。一定量的东西,价值低了,说明多了,人们不缺了。最后像我上面说的可以帮助到你。2023-06-30 21:31:142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说的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23-06-30 21:32:10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一篇文言文的译文怎么翻译啊?!!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2023-06-30 21:32:20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
【答案】: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储藏粮食的仓库堆满了,人们就会应该知道礼节,讲究礼节了;衣食丰足了,人们就应该会知道荣与辱了。这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在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才能产生高级需要。2023-06-30 21:32:271
如何理解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2023-06-30 21:32:461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
(1)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2)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3)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本题以古代名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表达的能力。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不一定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题中观点没有看到文化和经济的辩证关系。2023-06-30 21:32:52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是谁的名言
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23-06-30 21:32:59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物质和意识关系,要联系经济发展!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023-06-30 21:33:083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话对吗
1 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正确成分 2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需要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提高礼节,分辨荣辱2023-06-30 21:33:193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命题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
错. 解析:(1)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体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但若认为这就是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而要经过艰苦和长期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2023-06-30 21:33:281
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加以分析。
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存需求 发展需求2023-06-30 21:33:362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下一句是什么?
衣食足而知荣辱2023-06-30 21:33:443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不难看出“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2023-06-30 21:33:531
仓廪实而知礼节中的"而"是什么用法
仓廪实而知礼节中的"而"的用法:表示因果关系。一、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修饰 翻译为:...地或不翻译 。 (2)表转折 翻译为:但是 。(3)表并列 翻译为:而且 。(4)表承接 翻译为:然后或者就 。(5)表因果 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 。二、解释:【汉语文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其他版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2023-06-30 21:34:0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2023-06-30 21:34:22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23-06-30 21:34:29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出自《管子·牧民》。 出 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管子》简介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2023-06-30 21:34:431
文言文翻译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管仲,出自《管子》中的《牧民》一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衣食充足了老百姓才能注重礼仪荣辱。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也是到了后期的改革开放才有了这种意识和发展民生的政策。古今中外的事实已经证明,解决经济和民生问题确实是彻底解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历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角度上对荣辱,礼节进行了分析。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描述战国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2023-06-30 21:34:53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2023-06-30 21:35:302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2023-06-30 21:35:39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2023-06-30 21:35:49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点是管仲提出的。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手法,意仓禀衣食实足则要知礼节,知荣辱。可按字面意思理解为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管仲有“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而 “四维不张,国乃死亡”。唯物辩证论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其实我特讨厌"马列腔",可是又没办法)马斯洛也有需求理论。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商品和文化的问题,物质上富足了,精神上也要相应发展。我不反对物质决定意识说,但是现实生活中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总是步调不一,似乎精神“体力不支”,若要跟上物质的步伐难免有点儿“力不从心”。精神是文化的体现,物质也是文化的体现,社会更是文化的体现。管子这一论断体现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应该肯定,但是事物都是双方面的,不能否认物质发展的同时,对人文精神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即便高度文明的国度也不可避免黄赌毒。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好的东西进来了,经济发展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2023-06-30 21:36:07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不会饥饿)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只有当朝廷内上行礼度时,六亲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团结稳固。 仓廪:储藏米谷之所 知:晓得,明了; 使知道 服度:遵守礼法;一说,服御物有制度 服,行也 嘻嘻2023-06-30 21:36:171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什么意思,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意思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此句最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管仲为了阐述的是一种富民的思想,只有国富民强,统治才能稳固延续。 4. 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改动一字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5.” 此句的意思为:储存谷物的屋舍、粮仓殷实,人们就会懂得礼仪、礼貌;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不愁饥饿寒冷,人们就有荣辱观,知道荣誉和耻辱。 6.引申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7.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8.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进的物质,注定不会有发达的思想、社会和精神文化。2023-06-30 21:36:231
仓廪实而知礼仪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
衣食足而知荣辱2023-06-30 21:37:20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是这样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且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试题观点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不难看出“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比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有道理的, 但“仓廪实”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礼节”和“知荣辱”。这就具有片面性, 因为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同时, 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则是片面的。 (2). 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祝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2023-06-30 21:37:38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仓:谷仓。 廪:米仓。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哲理: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2023-06-30 21:37:461
为什么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23-06-30 21:3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