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周期比不满足怎样调

2023-07-01 13:07:27
小菜G的建站之路

1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

1

SATWE

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

排序

的。

2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

3.5.3

3

款及条文说明“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

;高规

7.1.1

条条

文说明“在抗震结构中u201eu201e

宜使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

;高规

8.1.7

7

款“

抗震设计时,

剪力墙的布置宜使各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接近

3

)结构的刚度(包括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与对应周期成反比关系,即刚度越大周期越小,

刚度越小周期越大。

4

)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

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结构外围的抗侧

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5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

(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

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

X

轴和

Y

轴)

的侧移刚度过小

,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

加强

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主轴适当

削弱

结构内部的刚度。

6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

结构的扭转刚度

相对其中一主轴

(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

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

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

,此时

宜适当削弱

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7

)某主轴方向的层间

位移角大于限值

(见高规表

4.6.3

,下同)较多时,对该主轴方向宜采

“加强结构外围刚度”

的方法;某主轴方向的层间

位移角小于限值

较多时,对该主轴方

向宜采用

“削弱结构内部刚度”

的方法;

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接近限值时,

对该主轴方

向宜同时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和“削弱结构内部刚度”的方法。

8

)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高规

4.3.5

条的要求。

9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

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答

1

简单的说,

当扭转周期不在第一周期时,

就是有一个轴的平面刚度超过了扭转刚度。

把扭转

周期下面那个轴的刚度调弱或把第一周期对应的轴刚度调强就解决了。举个例子,

振型号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2.1675

177.14

0.95 ( 0.95+0.00 )

0.05

2

1.7877

13.53

0.08 ( 0.07+0.01 )

0.92

3

1.5541

88.93

0.99 ( 0.00+0.99 )

0.01

第一周期是

X

向的,刚度正常,第二周期是扭转周期,调这个,把第三周期对应的

Y

轴调

弱点,让

Y

轴刚度小于扭转刚度。扭转就调过来了。

2

【答

2

理论上不错

,

实际上应尽量调小结构中部

Y

向刚度

,

要不在调大

Y

向周期时

,

扭转周期也在变

.

【答

3

1

2

周期平动,

3

周期扭转,

不成主要削弱中间,

加强周边,

通过振型图看哪里强虚弱哪里,

哪里弱加强哪里

【答

4

周边不宜过分加强

.

不然会引起内力过于集中

,

对基础和构件设计不利

合理的结构应该有合适的刚度大小和布置

.

举个例子

:

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框剪结构比框筒

结构受力合理

.

因为框筒的刚度太集中在核心筒区域了

.

第一振型应是平动的原因

2010-05-15 23:12

动力学认为结构的第一周期应该是出现该振形时

所需要的能量最小,第二周期所需要的能量次之,依次往后推。我认为规范规定

Tt/T1<0.9

就是为了让对结构产生作用的能量中的大部分只够激起结构的平动而不是扭转。

按照动力学理论,

结构第一周期只与结构本身的质量、

刚度和边界条件有关,

与外界力没有

关系,

地震只是提供一个激振力,

基底剪力是反映这个激振效果的一个指标,

这个除了以上

的条件外,

同时就跟地震参数有关,

比如加速度的值。

而结构最容易出现振动的振型就应该

是第一振型,

这个振型所需要的能量最小,

最容易发生。

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扭转振型

不能太靠前,起码不能出现再第一振型。

通高层设计中是可行的。

关于第二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比较接近的问题是相对的,

我个人认

为就是说能拉大到

0.9

以下最好,但是不能拉到

0.9

以下,也尽量不要超的太多。

怎么理解主振型?

pkpm

采用了

wilson

教授的质量参与系数的概念

(可以查看

sap

etabs

比如我们计算

15

个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了

98%

,那么

15

个振型当中就有一个质量参

与系数最大的振型,比如是

2

振型,它对这个

98%

的贡献最大(比如达到

40%

,那么我们

就认为它就是主振型。

而其它的振型的贡献可能相对很小。

主振型的意义在于:

它可能不是

最容易被激励起的振型,

但是它一旦被激励起了,

那么它就是结构振动的主要成分,

所以我

们在抗震的时候我特别给与关注,尽量避免它与扭转振型靠近。这也就是我建议

ljbwhu

T2

Tt

拉大点的原因。

在常规的高层结构设计中,

由于各种限制,

不容易出现以下这种情况:

当结构中存在某些相

对软弱的部分或者构件的时候,

则结构的主振型会出现的比较靠后,

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软

弱的地方在激励能量相对小的时候就会局部振动,

此时不是整体振动,

所以该振型的质量参

与系数很小,

但是它们却是低阶振型。

所以我前面的贴子提到了模型错误,

这里的错误并不

是指模型逻辑上的错误,而是某些构件的刚度、尺寸、材料等原因的错误,造成局部软弱。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也可能出现,所以要避免。

主振型:

对于某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

一般每个参与振型都有着一定的贡

献,贡献最大的振型就是主振型,贡献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两个,一是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二是应变能的贡献大小。一般而言,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比较直观,容易被我们接受

3

扭转为主的振型中

,

周期最长的称为第一扭转为主的振型

,

其周期称为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

周期

Tt

平动为主的振型中

,

根据确定的两个水平坐标轴方向

X

Y ,

可区分为

X

向平动

为主的振型和

Y

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假定

X

Y

方向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

即两个方向平

动为主的振型中周期最长的振型

)

的周期值分别记为

T1 X

T1 Y

,其中的大者位

T1,

小者

T2

。则

T1

即为《高规》第

41315

条中所说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 T2

姑且称作平

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

研究表明

,

结构扭转第一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方向的平动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值

,

对结构的扭

转响应有明显影响

,

当两者接近时

,

结构的扭转效应显著增大

[7

]

《高规》第

41315

条对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值进行了限制

,

其目

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

,

以减小扭转效应。

《高规》对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

T2

之比值没有进行限

,

主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

,

单纯的一阶扭转或平动振型的工程较少

,

多数工程的振型是扭

转和平动相伴随的

,

即使是平动振型

,

往往在两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量。针对上述情况

,

Tt

T1

的比值是必要的

,

也是合理的

,

具有广泛适用性

;

如对

Tt

T2

的比值也加以

同样的限制

,

对一般工程是偏严的要求。

对特殊工程

,

如比较规则、

扭转中心与质心相重合的

结构

,

当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差过大时

,

可对

Tt

T2

的比值加以限制

,

一般不宜大

1.0

。实际上

,

按照《抗震规范》第

31513

条的规定

,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不

宜相差过大

,

以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上具有比较相近的抗震性能。

当然

,

振型特征判断还与宏观振动形态有关。对结构整体振动分析而言

,

结构的某些局部振

动的振型是可以忽略的

,

以利于主要问题的把握。

注意上面这句话的意义说明了,

某些局部振动可以忽略掉,

那么如何判断某些局部振动呢?

就转到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问题上来了,

可以采用振型总剪力的大小来判断或者振型质量参与

系数来判断。

忽略某些总剪力很小或者质量参与系数很小的振型,

而保留那些相对较大的振

型,这样说的话,就没有必要强制

制要求将总剪力最大的平动周期作为第一平动周期了!第一扭转周期的确定也没有什么疑

惑。那个审图中心的意见有问题!

1

)如果一个结构

X

Y

方向周期相差很大时,前几个平动周期往往是一个方向的(如均

X

方向或均为

Y

方向)

。此时要求

Tt/T1<0.9

即可。

2

)如果一个结构

X

Y

方向周期相差不大时,应使第一第二振型周期以平动为主(此时

第一第二振型分别是

X

Y

向)

,此时要求

Tt/T1

Tt/T2

<0.9

。这是容易作到的。

另附手头一些资料,不知对大家有无帮助:

1

)高规

4.3.5

条的条文说明主要意思:

Tt

T1

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连影响,结构扭转

效应明显增大。

4

2

2002

9

月版

SATWE

用户手册

124

页:振型的方向角

0

度是

X

方向,

90

度是

Y

向。

依次类推。

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明确知道结构刚度的薄弱方向。

两个第一侧移振型的方

向角,代表了水平地震作用的两个近似的最不利方向。

3

2002

9

月版

SATWE

用户手册

124

页:主振型的概念:对于地震引起的结构反应而

言,

参与振型贡献最大的就是主振型。

衡量贡献大小有

2

个指标较合适,

一是基底剪力贡献,

二是应变能贡献。基底剪力贡献较易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

SATWE

给出每个振型每个地震

方向的基底剪力贡献。用于判断每个地震方向的主振型。

PS:

周期比计算方法:

1)

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

0.5

的平动周期,按周期

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

0.5

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2

)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

空间振动简图”

,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

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

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

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

在判断复杂结构的第一平动周期时,

还应考察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

是否为各振型中的最大值,如果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很小,就不是第一平动周期。

(详细

PKPM

新天地

2005.1

期)

3)

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pkpm中平动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对于通常的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建筑结构的振型,包含两个平动分量和一个扭转分量(可记作U,V,THETA),平动能量可以由 (1/2*m*U**2+1/2*m*V**2) 刻画,扭转能量则由(1/2*Jz*THETA**2) 刻画. 所谓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就是平动能量和扭转能量各自占总能量的比例。
2023-06-30 19:33:071

怎样判别是平动系数还是扭转系数占主导地位?

“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当平动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平动为主的振型。反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转动为主的振型。
2023-06-30 19:33:281

PKPM振型分解平动系数如何组合最合理

举个例子:一工程的平动系数是1.0,其X提供了0.5,Y方向提供了0.5。通过模型的调整后,该工程的平动系数还是1.0,但此时我X向提供了1.0,Y 向提供为0。那么试问我那个组合更合理呢? 当扭转方向因了大于0.5时,可判断该振型为扭转为主的振型;否则,可认为是平动为主的振型。当扭转因子等于1时,即为纯扭转振型;当扭转因子等于0时,即为纯平动振型。扭转因大于0.5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楼层扭转中心与质心的距离在楼层转动半径之内。 对特定的结构,平动因子Dxj和Dyj的相对大小,与整体坐标系水平轴的方向有关,不同的水平坐标轴取向,会得到不同的Dxj和Dyj值。也就是说,平动系数看和就行了。
2023-06-30 19:33:341

PKPM中如何有效提高平动系数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要求比较低,只要大约0.5就行了,还有调平动系数,看中的13.结构整体空间震动简图-选择振型,看那个小于0.85的,就看振型大的调,还有加强四个角柱。当然,梁柱截面刚度比较小,调了柱子和梁截面可能很大很不经济,所以只要框架结构只要第一振型不出现小于0.5 就行了。所以我建议你第一加强混泥土强度和加强振型小于0.85,震动简图大的
2023-06-30 19:33:421

第一振型的平动系数怎么增大?

相对平动系数就是扭转系数,减少扭转即增加平动,所以加强四个角的刚度应该会有效果。
2023-06-30 19:33:501

x y向的平动系数要调整吗

这个系数确实并不好,仅从数值上看,说明结构单向抗侧力能力仍然偏弱,扭转情况并不好。你可以查阅一下以下几个文件: 1、周期文件中,对应各振型的X、Y方向基底剪力是否与周期列表中第一、第二平动周期相对应?也就是说,是否第一平动周期对应的第一振型下两方向基底剪力之和是最大?依此类推,第二周期是否也如此?从你的结果上看,可能达不到,有可能剪力之和最大的对应于第二周期甚至第三周期,但第三周期就是扭转为主的周期了吧?一般是这样的。 4、检查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看在各振型下(一般是前三个)位移情况。配合第2步获得直观结果。 再试试吧,虽说满足规范字面意思可能不难,但是要做到结构放心,可不是抠字眼就可以了的,毕竟搞结构的,责任是终身。
2023-06-30 19:33:561

pkpm平动系数

第一振型是y向平动,第二振型是扭转振型,第三振型是x向平动。需要看一下振型的动态图,判断一下第二振型哪个位置相对薄弱,加强一下,或减弱相对更强的部位。
2023-06-30 19:34:051

pkpm里平动扭转系数怎么确定,结构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一扭转周期怎么确定

在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菜单中周期振型地震力里找平动系数最大的对应的是第一平动周期,扭转系数最大的对应的是第一扭转周期。例如: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2729 90.09 0.99 ( 0.00+0.99 ) 0.01 2 0.2070 89.87 0.01 ( 0.00+0.01 ) 0.99 3 0.1712 0.04 1.00 ( 1.00+0.00 ) 0.00 4 0.1433 90.16 0.13 ( 0.00+0.13 ) 0.87 5 0.1248 89.65 0.03 ( 0.00+0.03 ) 0.97 6 0.1159 90.13 0.69 ( 0.00+0.69 ) 0.31 7 0.0962 86.39 0.13 ( 0.00+0.13 ) 0.87 8 0.0721 173.94 0.03 ( 0.01+0.01 ) 0.97 9 0.0714 90.06 0.07 ( 0.00+0.07 ) 0.93第一平动周期为: 0.2729 第一扭转周期为:0.2070周期比:0.2070/0.2729
2023-06-30 19:34:131

PKPM中依据平动、扭转参与系数如何判断X、Y方向的刚度大小?

可以参阅satwe 中 (1),查看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2),查看文本文件输出; (3)由振型 周期 地震力选项例如: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5268 87.09 1.00 ( 0.00+1.00 ) 0.00 2 1.1809 176.88 0.98 ( 0.98+0.00 ) 0.02 3 0.7831 10.87 0.03 ( 0.02+0.01 ) 0.97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 79.919 (度)结合高层规范JGJ3-2010 3.4.5可以判断结构。是否满足条件。
2023-06-30 19:34:202

周期比如何调整

先确定第一第二周期为平动周期(平动系数大于0.8),第三周期为扭转周期()平动系数小于0.2)。当周期比达不到0.9的话,也就扭转周期相比于平动周期偏大,说明外围的抗扭刚度不够,相应应考虑增强结构的外围刚度,适当减少内部的刚度。刚度跟墙肢长度和柱截面大小有关系
2023-06-30 19:34:411

怎么求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

PKPM SATWE 文本文件输出 周期地震力和振型文件输出
2023-06-30 19:34:481

求高手给解释一下pkpm里的平动系数与扭转系数的关系,到底是谁比上谁不小于0.9?

不会啊
2023-06-30 19:34:552

pkpm中前两个阵型均为平动,第三个为扭转,但是第二个平动系数比第一个大怎样调,高

周期比满足就可以了 且扭转周期为第三周期
2023-06-30 19:35:032

周期比的介绍

周期比是新高规的3.4.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2023-06-30 19:35:112

pkpm中怎么判断哪个是第一平动周期 哪个是第一扭转周期,简单快捷方法,谢谢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9003 90.43 1.00 ( 0.00+1.00 ) 0.00 2 0.8487 0.70 1.00 ( 1.00+0.00 ) 0.00 3 0.7990 111.01 0.01 ( 0.00+0.00 ) 0.99 4 0.2953 90.10 1.00 ( 0.00+1.00 ) 0.00一般来说,振号1对应的第一平动周期,振号3对应的第一扭转周期。如上,周期比就是0.7990/0.9003
2023-06-30 19:35:252

多层结构怎么控制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一般来说,多层结构控制不太严格,第一周期沿X向平动,第二周期沿Y向平动,扭转出现在第三周期以后就可以了
2023-06-30 19:35:331

PKPM做结构出现扭转和平动的问题?

第一个平动系数要大于0.9才行
2023-06-30 19:35:401

PKPM周期、地震阵型问题 这个数据有没有问题 需要怎么修改吗

不知道你这是A级高度建筑还是B级高度建筑,分别的周期比限值是0.9和0.85,详见《高规》12页 3.4.5 ,如果是多层建筑 周期比不大于0.9即可(大于0.9算平面不规则)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地震作用最大方向角 在PKPM生成STAWE信息中的地震信息中添加一个斜向抗侧力构件,角度为-83度就可以了。
2023-06-30 19:35:482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当今高层建筑正日益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为满足建筑体型多样化和建筑多功能要求,近年来涌现出大量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其中大底盘多塔楼就是很典型的一类。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是将底部几层公共空间设置为大底盘,在上部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作为主体的结构。如果上部塔楼间在某些楼层通过连体(如连廊)相连,则成为大底盘多塔楼连体结构。对于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大底盘上两个或多个塔楼时,结构振型复杂,并会产生复杂的扭转振动,如结构布置不当,竖向刚度突变、扭转振动反应及高振型影响将会加剧,而且由于多个塔楼通过底盘或者底盘和连体相互连接,其振动特性、受力性能、破坏形式、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要比一般高层建筑复杂得多。 一、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概述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在多栋独立的高层建筑底部有一个练成整体的大裙房,即形成了大底盘。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在大底盘上一层突然收进,属竖向不规则结构;大底盘上有2个或多个塔楼时,结构振型复杂,并会产生复杂的扭转振动,因此如果结构布置不当,竖向刚度突变,扭转振动反应及高振型影响将会加剧。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总的来说,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为大底盘结构顶层楼板可作为上部多塔楼的嵌固端。通常带地下停车位的住宅小区基本属于该种类型。 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说,由于大底盘为塔楼嵌固端,各个塔楼在水平和竖向荷载的作用下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内力分析可以分开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上部塔楼的结构设计是常规的,可以不作讨论。在进行结构大底盘部分的内力分析时,必须进行整体计算,但由于塔楼的侧向刚度相对于大底盘的侧向刚度来说比较小,因此,上部单个塔楼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对于离塔楼位置较远的大底盘构件产生的影响很小,所以该种情况下对于大底盘的构件内力可以不考虑由于上部多塔楼的存在而对大底盘产生的复杂影响。鉴于此,高层建筑设计规程中并未把此类结构形式归为复杂高层建筑。同样的,在结构设计中,对于竖向荷载作用下,需要进行整体模型计算,来进行基础等构件的设计,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不需要对整体模型进行多塔楼相互影响的复杂结构分析。 二、大底盘顶层楼板可作为上部多塔楼结构的嵌固端 结合一个工程实例来说明结构设计工程中的问题。某住宅小区,地下二层为人防地下车库,地下一层为自行车库,地上为四栋11层的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震力加速度0.05g,场地类别Ⅳ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短肢墙抗震等级三级,框架抗震等级四级。由于该高层住宅的地下室抗侧刚度较大,为典型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在结构设计初期,作为先决条件,首先应先进行多塔楼的嵌固端部位的判断,大底盘地下室部分的竖向构件范围选取为从大底盘顶层向外扩大底盘一层层高范围的区域。计算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有限元结构计算软件SATWE进行分析计算,经计算得出大底盘层各方向的抗侧刚度为RJX=2.7828E 07(kN/m),RJY=7.5515E 06(kN/m),上部塔楼一层各方向的抗侧刚度RJX=3.5976E 06(kN/m),RJY=2.6336E 06(kN/m),两者比较得知大底盘层的抗侧刚度比上部塔楼一层的抗侧刚度大一倍以上,因此可以把大底盘顶层楼板作为上部多塔楼结构的嵌固端。 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该种类型的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先可以单独把塔楼取出,按单塔模型进行水平力下的结构抗侧设计,然后我们对结构进行了整体建模,并应用SATWE程序对上部多塔楼进行多塔定义,然后进行结构的震动特性分析。 计算为单独塔楼模型时可计算得的振动周期为:T1=1.6154,平动系数1.00(0.00 1.00),转角90.20;T2=1.3810,平动系数0.59(0.59 0.00), 转角0.99;T3=1.2555,平动系数0.41(0.41 0.00),转角179.08。 将各栋塔楼全部输入的整体建模时,经过对振型的分析观察,发现,2号楼振动是第一,第四,第七个振型,计算所得的振动周期分别为:Tl=1.5559,平动系数1.00(0.00 1.00),转角89.85;T2=1.3375,平动系数0.65(0.65 0.00),转角0.12;T3=1.2319,平动系数0.35(0.35 0.00),转角179.36。 比较上述两种计算模型的周期特性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号楼在两种计算模型下各振型的周期长度,结构转角和扭转状况非常接近,即是否为单塔楼模型输入或多塔楼的整体模型输入对于各栋塔楼本身来说其振动特性基本是一致的。另外,从整体模型的震型的震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大底盘层,远离塔楼的结构构件振动幅度很微小。也就是说,水平力作用下,塔楼对大底盘层远离塔楼处的构件影响很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满足大底盘顶层为上部塔楼嵌固层的条件下,各塔楼是可以拆开分别进行结构计算分析,这样的计算假定和简化是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的,其计算结果也是可用于后续工程设计的。另外,为了保证大底盘顶层楼板的嵌固功能,必须保证大底盘顶层平面内具有足够的刚度,根据《高规》4.8.5条和4.5.5条的规定,采用的构造加强措施有:大底盘顶层楼板结合人防要求,板厚取为300mm厚,且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设置,配筋率不小于0.3%;另外落地的剪力墙配筋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还应比对应部位上部短肢剪力墙的配筋大1.1倍以上。 三、结论 首先对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结合工程实例,对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到了如下对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大底盘顶层楼板可作为上部多塔楼的嵌固层时,属一般的高层建筑结构,塔楼对大底盘层远离塔楼处的影响很小,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时上部各塔楼可拆开分别进行结构的整体计算与分析,这样的简化符合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6-30 19:35:551

PKPM出来的结果: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9681 122.46 0.83 ( 0.24+0.59 ) 0.17

您是要问什么?
2023-06-30 19:36:142

周期比的基本定义

规范条文: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5)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 (0.85)
2023-06-30 19:36:211

pkpm平动系数,扭转系数代表的是啥意识,反应了结构的那些问题啊

我觉得 主要反映结构的平面和竖向规则不规则
2023-06-30 19:36:341

satwe中风荷载X、Y向结构基本周期问题

应该是1振型对应Y方向结构基本周期,2振型对应X方向结构基本周期。转角和平动系数跟周期应该没关系吧。第1、2振型一般是以平动为主,第3振型是扭转为主,你这个是符合的。
2023-06-30 19:36:511

请问pkpm周期回带是带第几个阵型的周期呢?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2729 90.09 0

开始的基本周期是估算的,规范上有相应结构的估算公式。在完成第一次计算后,将计算书种WZQ.OUT种的结构第一平动周期输入重算。(第一平动周期你懂吧~)
2023-06-30 19:37:001

PKPM计算出来的周期比如何确定?

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如下验算周期比:   1)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   2)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   3)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   5)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 (0.85) 说白了就是要验算最大扭转系数对应的周期和最大平动系数对应的周期之比是否满足要求
2023-06-30 19:37:071

PKPM第2振型 平动系数怎么增大

扭转太厉害,调整布置啊
2023-06-30 19:37:131

PKPM周期比 输出 1、怎么去看懂这个? 2、怎么去修改?

答主总结的很全面了
2023-06-30 19:37:213

在PKPM的SATWE后运算中,振动周期都是以扭转为主,怎么解决?

你这参数也差太大了。这样看不出原因来,你把平面结构布置图截图发出来我看看。如果各层不一样,就都截图一下。这样情况一般就是结构布置太不规则了。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2023-06-30 19:37:521

这是我的PKPM结构周期、振型、地震力信息。感觉不对、不知道怎么改,求高人指点 毕业设计信息

扭转周期出现在第二周期了 应该通过结构的整体调整是扭转周期出现在第三周期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http://wenku.baidu.com/view/0fdc2c340b4c2e3f572763c3.html
2023-06-30 19:37:591

PKPM软件中怎么求柱间活载和梁间活载如题 谢谢了

一)导荷方式相同 这两种输入方式形成的次梁均可将楼板划分成双向或单向板,以双向或单向板的方式进行导荷。 (二)空间作用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输入的次粱仅仅将其上所分配的荷载传递到主梁上,次梁本身的刚度不代入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不产生影响。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输入的次梁本身的刚度参与到空间计算中,即对结构的刚度、周期、位移等均会产生影响。 (三)内力计算不同 ⑴次梁按次梁输时,次梁的内力按连续梁方式一次性计算完成,主梁是次梁的支座。 ⑵次梁按主梁输时,程序不分主次梁,所有梁均为主梁。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分配。即根据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各梁线刚度的大小进行计算。主梁和次梁之间没有严格的支座关系。 (四)工程实例 ⑴本工程实例主要用于说明为什么有些悬挑梁在计算时没有按悬挑梁计算? 该工程局部悬挑梁的布置如图1所示(图略,图1显示的局部悬挑梁布置是平行的三道梁,上下两道为框架梁,中间为支承在另一方向上的框架梁上的连续梁,均有挑梁)。 ⑵计算结果 如上图所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筋。 以下是这两种梁的内力计算结果: 表1 图中中间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表2 图中下部悬挑梁内力值 截面号/I/1/2/3/4/5/6/7/J/ -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 Top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M/0.0/0.8/1.5/1.9/2.1/1.9/1.5/0.8/0.0/ Btm 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 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 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 --------------------------------- ⑶内力分析 通过梁的内力文件可以看出,从主框架梁中间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明显小于从柱悬挑出去的梁端负弯矩。 这主要是因为当这两种悬桃梁都按主梁输时,梁的内力计算按照空间交叉梁系方式进行计算。由于柱的线刚度大,变形小,因此对悬挑梁的约束能力强,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大。而主框架梁的平面外抗扭刚度小,变形大,因此对悬桃梁的约束能力低,则相应的梁端负弯矩就小。 第十四章 不规则结构方案调整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工程算例1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一幢高层住宅建筑,纯剪力墙结构,结构外形呈对称Y形。一层地下室,地上共23层,层高2.8m。工程按 8度抗震烈度设防,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g,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计算中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⑵这个工程的主要特点是: ①每一个楼层沿Y向对称。 ②结构的角部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角窗。 ③结构平面沿Y向凹进的尺寸10.2m,Y向投影方向总尺寸为22.3m。开口率达45%,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属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对结构抗震性能不利。 ⑶本工程在初步设计时,结构外墙取250厚,内墙取200厚。经试算结果如下: 结构周期: T1=1.4995s,平动系数:0.21(X),扭转系数:0.79 T2=1.0954s,平动系数:0.79(X),扭转系数:0.21 T3=1.076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37, T1/T3=1.39 最大层间位移比:1.54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163 ⑷通过对上述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结构不仅周期比大于规范规定的0.9限值,而且在偶然偏心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比也超过1.5的最高限值。 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太差引起的。 ⑸为了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经与建筑协商,在该结构的深开口处前端每隔3层布置两道高lm的拉梁,拉梁间布置200mm厚的连接板(如图2所示)。(图略)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3383s,平动系数:0.22(X),扭转系数:0.78 T2=1.0775s,平动系数:0.78(X),扭转系数:0.22 T3=1.0488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周期比:T1/T2=1.24,T1/T3=1.28 最大层间位移比:1.48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50 ⑹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设置了拉梁和连续板,使结构的整体性有所提高,抗扭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结构的周期比和位移比有所降低,但仍不满足要求。 经过分析得知,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以控制周期比;另一方面,结构的最大位移值出现在角窗部位,因此,控制最大位移值就成为改善位移比的关键。 为此,对本工程采取如下措施: ①尽量加大周边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具体做法是将结构外围剪力墙厚增加到300以提高抗扭转的能力。 ②将转角窗处的折梁按反梁设计,其断面尺寸由原来的200×310改为350×1000,从而控制其最大位移。 ③将外墙洞口高度由2490mm降为2000mm,以增大周边构件连梁的刚度。 ④加大结构内部剪力墙洞口的宽度和高度,以降低结构内部的刚度。 经过上述调整后,计算结果如下: T1=1.0250s,平动系数:1.00(X),扭转系数:0.00 T2=0.9963s,平动系数:1.00(Y),扭转系数:0.00 T3=0.8820s,平动系数:0.00, 扭转系数:1.00 周期比:T3/T1=0.86;T3/T2=0.88 最大层间位移比:1.29 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566 该工程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29,根据《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的表7.2.3(如下表所示)可知,本工程在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240,满足要求。 表7.2.3 扭转变形指标 ξ=Umax/U/1.2/1.3/1.4/1.5/1.6/1.7/1.8/ 中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2.8/2.26/1.81/1.4/1.05/0.74/ 小震下最大水平层间位移角限值/1/1/1.24/1/1.55/1/2/1/2.67/1/3.78/1/6 --------------------------------- ⑺通过上述调整后,可以看出结构的整体抗扭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周期比和位移比都能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合理。 ⑻对于角窗结构,宜在角窗处的楼板内设置暗梁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端部的整体性。 (二)工程算例2 ⑴工程概况:某超高层商办楼,主楼41层,结构高度184.3m。地下室共5层,深19.5m,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筒体和框架组成的钢-混结构体系,框架由钢骨混凝土柱和钢柱组成。本工程按7度抗震烈度设防,建筑抗震等级按二级,因工程平面复杂,构造措施按提高一级。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结构总长35m,总宽42m,结构右上角和左下角均缺少14X16.8m的部分结构) ⑵工程特点:本工程筒体刚度较大,但延性较差,结构初算侧移很小,但平扭周期偏大,在地震作用下质心与其他角点以及边缘点的位移比亦不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因筒体偏离整个平面较大,中部连接板带尺寸过小。 ⑶调整方法 ①剪力墙核心筒开计算洞以降低刚度; ②结构角部加水平隅撑以加强结构边缘节点的约束; ③薄弱层楼板加厚以提高楼板刚度,增加结构水平的协调能力。 ④筒体内主要角部暗埋了竖向H型钢,在周边连梁内暗埋H型钢,以提高筒体的延性。 ⑷计算结果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ModeNo Period Angle Movement Torsion 1 4.8103 14.53 0.93 0.07 2 3.8697 97.38 0.85 0.15 3 3.1442 136.6 0.23 0.77 周期比:T3/T1=0.653:T3/T2=0.813; 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均小于1.40。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相对位移:X向为1/1220,Y向为1/1328。 第十五章 用SATWE软件计算井字梁结构,为什么其计算结果与查井字梁结构计算表相差很大? (一)、计算假定不同 查表法假定梁瑞无论是固接还是铰接,均没有竖向位移。而SATWE软件采用空间交叉 梁系计算井字架结构,梁端位移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的刚度。 (二)计算假定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计算假定的不同,采用SATWE软件计算,当梁瑞为主框架梁时,由于框架梁刚度较小,位移较大,从而使内力按照节点位移进行分配,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差较大: 当梁端为剪力墙等竖向刚度较大的构件时,该节点的竖向位移很小,基本为0,则其计算结果与查表法相近。 (三)工程算例 现以梁端铰接为例,介绍一下在恒载标准值作用下两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该工程算例并字梁间距为3m×3m,面荷载为5kn/m2。在采用SATWE软件计算时,将面荷载转化为作用在节点上的集中荷载,以便使荷载输入方式与《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的简化方式一样。 同时将SATWE软件中混凝土容重改为0,这样可以不计梁自重。以边梁为例,当梁端为主框架架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194.9kn-m;当梁瑞为剪力墙时,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135.6kn-m。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该梁的跨中最大弯矩为: M=1.0641×5×3×3×3=143.65kn-m [(143.65-135.6)/143.65]×100%=5.6%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计算假定和各种计算条件相同,空间计算法和查表祛二者之间的计算误差是很小的。 (四)砖混结构,井字梁楼盖,如何计算? 目前的SAWE和TAT软件都不能计算砖墙,因此对于这种结构形式只能进行简化计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井字梁内力的大小与梁端构件的相对竖向刚度有关。这种结构形式梁端一般均铰接在砖墙上。我们在简化时可以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但要注意相对竖向刚度的正确性。比如某结构井字梁周边砖墙墙厚有370或240,则在将砖墙简化为混凝土墙时也应在相应位置布置墙厚为370或240的混凝土剪力墙。 第十六章 JCCAD软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资料的输入 ⑴±0相对于绝对标高是什么意思? ±0相对于绝对标高指大地坐标,设计人员只要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给出的大地坐标直接输入即可。 ⑵孔点标高怎么输? 与上±0相对于绝对标高一样,可直接输入大地坐标,程序会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坐标值自动判断孔口高度。 ⑶孔点坐标的单位是什么? 孔点坐标的单位是米,不是毫米。 (二)荷载的输入 ⑴“一层上部结构荷载作用点标高”是什么意思? 该参数主要是用于求出基底剪力对基础底面产生的附加弯矩作用。在填写该参数时,应输入PMCAD中确定的柱底标高,即柱根部的位置。 注意:该参数只对柱下独基和桩承台基础有影响,对其他基础没有影响。 ⑵自动计算覆土重对什么基础起作用? “自动计算覆土重”主要是指自动计算基础和基础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主要用于独基和条形基础的计算,对筏板基础没有影响。 ⑶筏板上覆土重如何输入? 筏板上覆土重在“筏板荷载”中输入(如下图所示,图略) ⑷读取荷载时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吗?如果都选上会怎么样? 读取荷载时不需要将所有荷载都选上。如果都选上,则只有独基和墙下条基会在计算时考虑所有组合并选最不利进行设计,其他基础只认一种软件传下来的荷载。 ⑸什么叫当前组合? 屏幕上当前所显示的组合值就叫当前组合。 ⑹当前组合是控制工况吗? 当前组合仅表示当前屏幕上所显示的值。并不是说基础的最终控制组合就一定是它。 ⑺什么叫目标组合? 某一最大内力所对应的组合值,比如最大轴力或最大弯矩下所对应的组合值。 ⑻目标组合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吗? 目标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组合,比如最大轴力下所对应的组合值其弯矩值有可能很小,不一定是控制工况,所以目标组合不能作为基础设计依据。 ⑼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程序能够自动识别吗? 程序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自动识别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 (三)筏板基础的输入 ⑴不等高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⑵不等厚筏板基础如何布置?(有张图,无说明,图略) ⑶程序在计算柱下筏板时,可以加柱墩吗? 可以加柱墩。设计人员在“基础人机交互”中“上部构件”中定义柱墩。 ⑷“第一块地基板上没有布置覆土荷载和板面设计荷载,如需要请在筏板布置中输入”请问是什么意思?我已经读取了SATWE荷载,为什么还有这个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没有布置“筏板荷载”所致,只要布置了“筏板荷载”,该提示会自动消失。 (四)弹性地基梁基础 ⑴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一定要布粱吗 一般而言,弹性地基梁基础,墙下都要布梁,如果没有布梁,也应该点一下“墙下布梁”菜单,这样程序将自动生成一个与墙同宽、梁高等于板厚的混凝土梁。如果不布置梁,也应该布置板带。 布置梁或板带的主要目的是: ①正确读取上部荷载; ②为筏板寻找正确的支撑点。 注意:a)在布置板带时,对于抽柱位置不应布置板带,否则易将板带布置在跨中位置。 b)点取“墙下布梁”选项时,必须首先布置筏板。 ⑵弹性地基梁基础,梁的翼缘宽度如何定义? ①梁的翼缘宽度在初次定义时要根据上部结构竖向荷载的比例关系来定。比如某工程边跨竖向荷载总值是中间跨竖向荷载总值的一半,那么在定义梁的翼缘宽度时就取边跨为1米,中间跨为2米。 ②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程序给出提示:“预期承载力与反力之比”,此时输入预期值,比如1.2,则程序会自动根据预期值和翼线宽度的比例关系,对基础宽度进行调整。 ③弹性地基梁基础,在退出基础人机交互时会显示9~10组荷载,这些荷载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是标准组合还是基本组合? 这些荷载是标准组合,它的含义在程序所显示的荷载图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PKPM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义(4) 第十七章 基础的计算 (一)联合基础的计算 ⑴双柱联合基础的偏心计算:程序在进行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时,并没有考虑由于两根柱子上部荷载不一致而产生的偏心的情况。因此算出的基础底面积是对称布置的。这种计算方法对于两根柱子挨得很近,比如变形缝处观柱基础计算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对于两根柱子挨得稍微远一些的基础,则会有一定误差。此时需要设计人员人为计算出偏心值,在独基布置中将该值输入过去。然后再重新点取“自动生成”选项,程序可以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偏心值重新计算联合基础。 ⑵双梁基础的计算:建议直接在双轴线上布置两根肋梁,然后再在梁下布置局部筏板。 (二)砖混结构构造柱基础的计算 砖混结构一般都做墙下条形基础,构造柱下一般不单独做独立基础。有的时候设计人员会发现JCCAD软件在构造柱下生成了独立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读取了PM恒十活所致。这种荷载组合方式没有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 设计人员可以在荷载编辑中删除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并在附加荷载中在周边的墙上相应增加线荷载值。或者设计人员也可以直接读取砖混荷载,因为砖混荷载自动将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平摊到周边的墙上了。 (三)浅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计算 浅基础如墙下条基等,在对基础底板配筋时是否该考虑最小配筋率,目前在工程界还有争议。《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规定柱下独基底板的最小配筋率,而《混凝土规范》对于混凝土结构均有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目前JCCAD软件对于独立柱基没有按最小配筋率计算,对于墙下条基缺省情况下按照0.15%控制,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四)基础重心校核 ⑴“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为什么与“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不一样? 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于梁板式基础,由于有些轴线上没有布置梁或板带,造成荷载导算时没有分配到梁或板带上,从而使两种方式所产生的重心校核值不一致。 ②地下水的影响:“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载值没有考虑地下水的影响,而“基础人机交互”退出时显示的值考虑了地下水的影响。 ⑵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核该如何计算? 对于带裙房的主体结构,“筏板重心校校”主体应该与裙房分开计算,而且主要是验算主体结构的重心校核。 (五)弹性地基梁结构5种计算模式的选择 弹性地基梁结构在进行计算时,程序给出了5种计算模式,现对这5种模式的计算和选择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⑴按普通弹性地基梁计算:这种计算方法不考虑上部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只有当该方法时基础设计不下来时才考虑其他方法。 ⑵按考虑等代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弹性地基梁计算:该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设计人员人为规定上部结构刚度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该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基础发生整体弯曲的程度。而上部结构刚度到底是地基梁刚度的几倍并不好确定。因此,只有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不均匀,并且用模式1算不下来时方可采用,一般情况可不用选它。 ⑶按上部结构为刚性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3与模式2的计算原理实际上最一样的,只不过模式3自动取上部结构刚度为地基梁刚度的200倍。采用这种模式计算出来的基础几乎没有整体弯矩,只有局部弯矩。其计算结果类似传统的倒楼盖法。 该模式主要用于上部结构刚度很大的结构,比如高层框支转换结构、纯剪力墙结构等。 ⑷按SATWE或TAT的上部刚度进行弹性地基架计算: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理想,因为它考虑的上部结构的刚度最真实,但这也只对纯框架结构而言。对于带剪力墙的结构,由于剪力墙的刚度凝聚有时会明显地出现异常,尤其是采用薄壁柱理论的TAT软件,其刚度只能凝聚到离形心最近的节点上,因此传到基础的刚度就更有可能异常。所以此种计算模式不适用带剪力墙的结构。 另外,设计人员在采用《JC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附录C中推荐的基床反力系数K时,该值已经包含上部刚度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 ⑸按普通梁单元刚度的倒楼盖方式计算:模式5是传统的倒楼盖模型,地基梁的内力计算考虑了剪切变形。该计算结果明显不同与上述四种计算模式,因此一般没有特殊需要不推荐使用。 (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基础时,倒楼盖模型和弹位地基梁模型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⑴弹性地基梁板模型采用的是文克尔假定,地基梁内力的大小受地基土弹簧刚度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中的梁只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粱,其内力的大小只与核板传递给它的荷载有关,而与地基土弹簧刚度无关。 ⑵由于模型的不同,实际梁受到的反力也不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支座反力大,跨中反力小。而倒楼盖模型中的反力只是均布线载。 ⑶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了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而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不受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 ⑷由于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因此各点的反力均相同,由此计算得到的梁端剪力无法与柱子的荷载相平衡,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算出来的梁端剪力与柱子的荷载是相平衡的。 (七)为什么同一个梁式筏板基础,采用梁元法计算和采用板元法计算二者之间会相差较大? 工程实例:某工程采用梁式筏板基础,基础布置如图 1所示(图略),基床反力系数均取20000Kn/m3,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略) 通过图2所示的结果可知,两种计算模式所产生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计算模型的假定不同。这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梁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是按照带翼缘的T形梁计算的,梁翼缘宽度确定的原则是按各房间面积除以周长,将其加到梁一侧,另一侧再由那边相应的房间确定,最后两侧宽度叠加得到梁的总翼缘宽度。 ⑵板元法计算梁式筏板基础时,地基梁的计算仅按照矩形梁计算,没有按照T形梁计算。 ⑶梁元法计算筏板时,板仅仅是按四边嵌固的楼盖方式计算它的内力和配筋,不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的作用。 ⑷板元法计算筏板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楼板进行内力计算,能够考虑板与梁整体弯曲 作用的影响。 (八)基础沉降计算时,为什么会出现沉降计算值为0? 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埋置太深,基底附加应力为0,甚至于负数所致。 (九)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 ⑴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物理意义:单位面积地表面上引起单位下沉所需施加的力。 ⑵基床反力系数K值的计算方法: ①静载实验法:(有一张压力-沉降曲线图,图略) 计算公式:K=(P2-P1)/(S2-S1) 其中,P2. P1——分别为基底的接触压力和士自重压力, S2、S1——分别为相应于P2. P1的稳定沉降量。 ②经验值法:JCCAD说明书附录二中建议的K值。 (十)单桩刚度的计算 ⑴竖向刚度: ①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确定: ρNN=1/(ξNh/EA+1/C0A0) ②根据静载试验Q-S曲线计算: ρNN=ξ×Qa/Sa ⑵弯曲刚度: 根据《桩基规范》附录B中表B-3提供的弯曲刚度公式 K=[αEI(A2B2-A1B2)]/(A2C1-A1C2) 式中,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按《桩基规范》第5.4.5.1条计算) A1、B1、C1、A2、B2、C2等分别为函数影响值,详见附录B中表B-6。 http://bbs.buildbbs.com/showtopic-8564-2.aspx
2023-06-30 19:38:061

pkpm扭转系数问题,该怎么修改

从周期看这个模型的抗扭转能力太差,应该加强周边刚度,减小中间刚度,因为没有模型看不出来具体的情况,只能从概念上加强。
2023-06-30 19:38:211

PKPM第三振型为纯扭转,可能吗?

你的结构相当规整对称,层数可能较少,荷载分布较均匀,所以算出纯平,纯扭不足为奇。
2023-06-30 19:38:272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清楚的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每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关键。中达咨询就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和大家说明一下。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3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u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四级及非抗震:ξ≤ξb二、三级:ξ≤0.35(计算时取AS"=0.3AS)一级:ξ≤0.25(计算时取AS"=0.5AS)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3)柱轴压比计算: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4.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2)生成施工图以前,要认真输入出图参数,如梁柱钢筋最小直径、框架顶角处配筋方式、梁挑耳形式、柱纵筋搭接方式,箍筋形式,钢筋放大系数等,以便生成符合需要的施工图。软件可以根据允许裂缝宽度自动选筋,还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3)施工图生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应仔细验证各特殊或薄弱部位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加密区长度、钢筋搭接锚固长度、配筋方式等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规范这一部分的要求往往是以黑体字写出,属于强制执行条文,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4)最后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生成的配筋结果作合理性审核,如钢筋排数、直径、架构等,如不符合工程需要或不便于施工,还要做最后的调整计算。“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详细信息尽在中达咨询建设通,想要的相关建筑建设信息应有尽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6-30 19:38:341

请问看扭转系数如何调整周期(周期比大于0.85),如何解决?

我估计你的位移比也超了吧 一般都加大柱子尺寸 混凝土等级 最根本的办法应该还是减小平面的不规则性
2023-06-30 19:38:481

请问在pkpm中周期比怎么定啊?

1) 根据各振型的平动系数大于0.5,还是扭转系数大于0.5,区分出各振型是扭转振型还是平动振型 2) 通常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平动周期T1 3) 对照“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考察第一扭转/平动周期是否引起整体振动,如果仅是局部振动,不是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再考察下一个次长周期。 4) 考察第一平动周期的基底剪力比是否为最大 5) 计算Tt/T1,看是否超过0.9 (0.85)
2023-06-30 19:38:552

怎样判定振型是平动振型还是扭转振型?

pkpm中计算结果的“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看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
2023-06-30 19:39:032

pkpm里平动扭转系数怎么确定,结构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一扭转周期怎么确定

扭转系数第一次大于0.5的为第一扭转周期。
2023-06-30 19:39:272

pkpm中平动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急~~

对于通常的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建筑结构的振型,包含两个平动分量和一个扭转分量(可记作U,V,THETA),平动能量可以由 (1/2*m*U**2+1/2*m*V**2) 刻画,扭转能量则由(1/2*Jz*THETA**2) 刻画. 所谓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就是平动能量和扭转能量各自占总能量的比例。//转
2023-06-30 19:39:391

怎样判别是平动系数还是扭转系数占主导地位?

“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当平动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平动为主的振型。反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转动为主的振型。
2023-06-30 19:39:461

怎样判别是平动系数还是扭转系数占主导地位?

“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当平动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平动为主的振型。反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该振型为以转动为主的振型。
2023-06-30 19:39:541

pkpm如何调周期比

什么叫达不到0.9是不应大于0.9好吧 周期比大概调整方法是调大周边刚度削弱内部刚度 同时要看刚重比 第二周期 一般第二周期平动系数不为1 可以考虑多调整第一周期方向的外围刚度 多削弱第三周期方向角的内部刚度
2023-06-30 19:40:012

怎么判断周期2应该是平动,不应扭转,周期3是扭转?

怎么判断第一平动周期一级扭转周期,主要是看平动系数以及扭转系数,高规条文说明中明确扭转因子大于0.5的就是已扭转为主的周期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第一周期都是平动周期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简单举例,当一个纯框架的结构,在一侧的端部布置楼梯,另外一端不布置楼梯,那么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第一周期是扭转周期的了,楼梯的刚度相当于支撑,而纯框架的抗侧力是很柔的,主要还是要注意系数的判断,PKPM为什么计算书出这么多,每个系数都有含义在里面的,有纯平动周期的结构,还有平动加扭转为第一周期的结构,造成这些的原因都是结构布置上的问题。个人愚见,如果不对,还望指正。
2023-06-30 19:40:091

十分规则的框架 为什么扭转系数这么大啊

呵呵,新警察吧,这个很正常啊,第三振型本身就是扭转振型,当然扭转系数大了。如果第一、第二平动振型扭转系数大,那就要想办法了。
2023-06-30 19:40:162

怎样正确判断平动和扭转周期

怎么判断第一平动周期一级扭转周期,主要是看平动系数以及扭转系数,高规条文说明中明确扭转因子大于0.5的就是已扭转为主的周期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第一周期都是平动周期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简单举例,当一个纯框架的结构,在一侧的端部布置楼梯,另外一端不布置楼梯,那么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第一周期是扭转周期的了,楼梯的刚度相当于支撑,而纯框架的抗侧力是很柔的,主要还是要注意系数的判断,PKPM为什么计算书出这么多,每个系数都有含义在里面的,有纯平动周期的结构,还有平动加扭转为第一周期的结构,造成这些的原因都是结构布置上的问题。个人愚见,如果不对,还望指正。
2023-06-30 19:40:231

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扭转成分怎么体现

怎么判断第一平动周期一级扭转周期,主要是看平动系数以及扭转系数,高规条文说明中明确扭转因子大于0.5的就是已扭转为主的周期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第一周期都是平动周期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简单举例,当一个纯框架的结构,在一侧的端部布置楼。
2023-06-30 19:40:311

pkpm结果显示转角

第一个平动系数要大于0.9才行
2023-06-30 19:40:371

PKPM周期、地震阵型问题 这个数据有没有问题 需要怎么修改吗

不知道你这是A级高度建筑还是B级高度建筑,分别的周期比限值是0.9和0.85,详见《高规》12页3.4.5,如果是多层建筑周期比不大于0.9即可(大于0.9算平面不规则)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地震作用最大方向角在PKPM生成STAWE信息中的地震信息中添加一个斜向抗侧力构件,角度为-83度就可以了。
2023-06-30 19:40:562

PKPM-钢结构-空间结构建模问题

呵呵!用SFCAD2006吧
2023-06-30 19:41:074

风荷载设计步骤?

风荷载设计步骤:根据屋檐高度确定风震系数;根据房屋体型确定体型系数;根据高度确定确定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再查出当地的基本风压;四个值相乘得出风荷载的标准值轴压比限值在设计过程有何作用?轴压比就是实际作用力跟设计值的比值,用来控制柱的承载力
2023-06-30 19:41:265

高层需要符合哪几个比过 结构建模的时候。内容比较多的,可以给个链接。谢谢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1.3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 Δ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2.周期比:2.1 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高规]5.1.13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 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3 刚度比3.1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高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高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3.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SATWE程序的默认方法。4.刚重比4.1 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4.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5.4.4条规定: 1.对于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2.对于框架结构稳定性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Di*Hi/Gi>=104.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按照下式计算等效侧向刚度: 2.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0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20时,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1.4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2.7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2.若结构刚重比(Ejd/GH2)>1.4,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输出结果参WMASS.OUT,3.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 4.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5、剪重比:5.1 名词释义: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5.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5.2.5条与[高规]3.3.13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应小于下表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类别 7 度 7.5 度 8 度 8.5 度 9 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0.016 0.024 0.032 0.048 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 0.012 0.018 0.024 0.032 0.0405.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1.15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力系数λ应乘以1.15倍。当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时,可对于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2).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3).结构各层剪重比及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系数自动计算取值,结果详SATWE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WZQ.OUT)(4).各层地震内力自动放大与否在调整信息栏设开关;如果用户考虑自动放大,SATWE将在WZQ.OUT中输出程序内部采用的放大系数.(5).六度区剪重比可在0.7%~1%取。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6、轴压比6.1 名词释义:柱(墙)轴压比N/(fcA)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6.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砼规]11.4.16条[抗规]6.3.7条,[高规]6.4.2条同时规定: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结构类型 抗震等级一 二 三框架结构 0.7 0.8 0.9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筒体 0.75 0.85 0.95部分框支抗震墙 0.6 0.7 --[砼规]11.7.13条[高规]7.2.14条同时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6.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详 ,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2023-06-30 19:4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