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2023-07-01 13:03:39
TAG:
LuckySXyd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会谈。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成了召开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跨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扩展资料

邓小平1992年南方会谈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第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方谈话

tt白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联系史实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过程:

(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姓“资”姓“社”的标准、判断是非的的“三个有利于”等问题,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奠定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4)进一步完善: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hen

C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你好!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建设。
2023-06-30 15:38:322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 试题分析:90年代: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浦东的开放是中国对我开放的新标志,故此说法是正确的。点评:对外开放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全方位中有重点,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宽领域”,除政治以外所有领域,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领域,而且在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
2023-06-30 15:38:5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重点:对外开放的扩大,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发展,包括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开放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
2023-06-30 15:39:06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说中国的对外开放“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材料二:浦东位于上海,是

(1)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分)(2)具有地理优势,近海交通便利;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强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有长期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任答对3点计6分)(3)浦东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成为国际经济中心之一。(任答对3点计6分) 略
2023-06-30 15:39:151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C.开发

C 试题分析: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因此选C。点评: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23-06-30 15:39:2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是()。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是()。 A.开放海南省 B.建立深圳特区 C.开发开放浦东 D.开放广东 正确答案:C
2023-06-30 15:39:291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2023-06-30 15:39:372

"90年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是?

不同意我觉得应该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3-06-30 15:39:502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023-06-30 15:40:081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③两项发生在1992年,②1987年召开中共十三大,④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所以②④两项不符合题中时间特征,答案选B。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23-06-30 15:40:271

九十年代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九十年代有两个标志性事件:首先是1992年著名的南巡讲话,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中国改革还要继续往前走。其次是1992年下半年的十四大,明确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反映的一个变化就是改革重新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来。
2023-06-30 15:40:362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 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 国内背景:“*”的十年*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的教训;xx届xx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 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 创办经济特区 (1) 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的经济特区。 (2)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 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作用) (4) 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5) 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等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 建立: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 海港口城市 (2) 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 地位:将成为我国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4、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 建立:1985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 扩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实施“走出去”战略 (1) 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2) 目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6、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1) 背景: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区。 (2) 开发的决定: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区。 (3) 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的新飞跃。 (4)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5) 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拓展】当今改革开放和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2)内容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3)影响不同:当今中国和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4)性质不同: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被动开放。
2023-06-30 15:40:441

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去,提出改革开放构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得伟大决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2023-06-30 15:40:531

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23-06-30 15:41:015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细节知识

这样子的问题怎么说?你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要想走捷径,这样你怎么去参加高考?
2023-06-30 15:41:342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指什么

法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2023-06-30 15:41:421

为什么浦东的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因为当初改革开放的前沿重点是广东,是深圳。等于是大水满灌的发展,没有侧重点。只是一味的开放恢复经济。到了15年后就要有质的方面的开放,比如金融,贸易等能体现国家和经济发展的繁荣方式。就需要一个在国际上各方面都有优势的地方,上海就符合。所以,浦东开发就成为改革开放30年后的增长极。
2023-06-30 15:41:491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简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023-06-30 15:41:575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

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一切源于知识的行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民国初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原因: 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 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理解三大改造 (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 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E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F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影响: A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B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入。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创办经济特区: (1)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 ,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创办: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A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B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影响: A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B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C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注:第一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中属于江苏的有2个:连云港和南通。南京是第三批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整理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3-06-30 15:42:241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11届3中全会
2023-06-30 15:42:324

高一历史

其实我上高一历史重来都不听的、只要你复习课那几节课认真听、绝对保证你几个、至少我都这样、
2023-06-30 15:42:502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亲,我是岳麓版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
2023-06-30 15:43:003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特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工厂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19c中后期-19c末20c初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垄断组织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背景措施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出现“滞涨”现象减少国家干预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高一历史
2023-06-30 15:43:161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2023-06-30 15:43:241

浦东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户籍人口165万人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这是继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世纪性工程。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260公顷规划面积中,浦东有1390公顷,占六成多,其中,杨浦大桥、上海船厂——北外滩、十六铺——东昌、南浦大桥4个重点开发区域总规划改造用地90公顷中,浦东占到了58%,达400公顷。以此为契机,浦东将现有工厂、企业、码头进行全面的功能置换。包括在江边建设大片的亲水绿地,在沿江地区建造高品质的都市型景观住宅,在沿江周边建设休闲、旅游、娱乐设施,以此形成沿江开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梯级格局。
2023-06-30 15:43:361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2023-06-30 15:43:451

历史会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2历史会考的知识点一、 社会大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3、社会大变革(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二、百家争鸣(B)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1)儒家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3、诸子百家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2023-06-30 15:43:521

高一必修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怎么写,求大神帮忙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①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的我国当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④十年“文革”→1966年,“文革”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⑵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⑶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⑷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及意义:一决策:(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⑴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⑵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建立乡 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⑶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⑴重点→国有企业改革⑵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⑶主要内容(措施):a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b 改革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⑷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8/176、概述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下列史实⑴创办经济特区→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②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③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⑵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加快开放步伐。 其中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⑷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⑸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发展优势:①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②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③国家的优惠政策。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8、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①思路的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目标的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基本框架的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理论的完善:十五大→1997年,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⑤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9.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23-06-30 15:44:242

2022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对于高中的历史会考,其实我们也不用过于紧张,历史学科的考试,考察的都是平时学过的知识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2023-06-30 15:44:331

历史会考必考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高中历史会考必备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 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2023-06-30 15:44:401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

你推荐一个学习方法:周一到周五的时间,登录高中随身学软件。巩固基础知识、完成课后作业、参加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和趣味知识竞赛;周末的时候可以利用电脑登录随身学网班,完成每周一次的学科检测卷,并可以通过QQtalk听老师讲评检测卷、基础知识串讲以及竞赛题讲评。这个方法推荐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都是免费使用的。
2023-06-30 15:44:472

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2023-06-30 15:44:55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的标志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023-06-30 15:45:112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意思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议事活动,是在限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2023-06-30 15:45:181

我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哪里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980年深圳的经济特区设立,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建设。
2023-06-30 15:45:392

改革开放的标志事件是什么?中国哪一年完成改革开放?时间是多久?

改革开放的标志事件是什么?中国哪一年完成的改革开放时间是多久?嗯,真的是太难了。
2023-06-30 15:46:178

改革开放开始时间和标志

法律分析: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6-30 15:46:421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1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2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3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   官营手工业地位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背景: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汽车、飞机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2023-06-30 15:46:501

高中历史专题创意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2023-06-30 15:47:001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

2023-06-30 15:47:322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百度文库。
2023-06-30 15:47:443

高一历史必修2的必考知识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2023-06-30 15:47:551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2023-06-30 15:48:064

浦东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户籍人口165万人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这是继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世纪性工程。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260公顷规划面积中,浦东有1390公顷,占六成多,其中,杨浦大桥、上海船厂——北外滩、十六铺——东昌、南浦大桥4个重点开发区域总规划改造用地90公顷中,浦东占到了58%,达400公顷。以此为契机,浦东将现有工厂、企业、码头进行全面的功能置换。包括在江边建设大片的亲水绿地,在沿江地区建造高品质的都市型景观住宅,在沿江周边建设休闲、旅游、娱乐设施,以此形成沿江开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梯级格局。
2023-06-30 15:48:542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简短点就好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2023-06-30 15:49:011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详见http://wenku.baidu.com/view/5035a24ffe4733687e21aa2e.html
2023-06-30 15:49:563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十一届三种全会。十一届三种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会议分析:十一届三种全会带来基本经济制度变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中央提出广开门路,搞活经济,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后,集体、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其间,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2023-06-30 15:50:141

高一历史必修2复习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老师安排的来复习比较好。想自己复习太麻烦了,而且会浪费时间。
2023-06-30 15:50:322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78年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
2023-06-30 15:50:391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那4个阶段?

https://m.baidu.com/s?word=%E4%B8%AD%E5%9B%BD&from=1018914a&lqsource=-1&dmaseid=dmaseid295&qid=0000000098b9cfd7&sa=gh_wise_zhidao
2023-06-30 15:5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