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中国明清十大商帮 所在地域 经商特点
山西商帮 山西 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
徽州商帮 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
陕西商帮 陕西 善捕商机,敢做敢为
洞庭商帮 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 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
江右商帮 江西 积极活跃、不避艰险
山东商帮 山东 仗义、吃苦耐劳、稳重实干
广东商帮 广东 胆大务实、精明灵活、擅长贸易
福建商帮 福建 诚实信用,善用关系
宁波商帮 宁波 勇于冒险、以信为本 龙游商帮
浙江中部 诚实守信、亦贾亦儒
- gitcloud
-
清朝时以晋商,徽商,潮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1晋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至清乾隆(1735-1799年)、嘉庆(1799-1820年)、道光(1820-1850年)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2 徽商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1464-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1521-1566年)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3 潮商
潮商指的是广东潮州商帮,“潮商”,是潮州商帮与广东商帮的共同称号。古代潮商不如晋商、徽商著名,潮商的崛起也是在明以后。大概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私人海外贸易兴起后,潮州沿海居民开始大规模地投入海上商业冒险活动。到明中后期大批潮州人以船为伴涌向海潮波涛之中。入清以来红头船便成为潮州商人的象征;清代商人又称红头船商人。
4 秦商
陕西商帮(秦商)秦商在明清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5 山东商帮
山东商帮是山东人,自然具有山东人的特点:直朴单纯,豪爽诚实。正因为如此,与别的商帮相比,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显得单纯,直截了当。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经营方式,讲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规范的商业行为。同时,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虽然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相对其他商帮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们的这些经验和经营方式非常实在,生意做起来踏实。
6、江西商帮—讲究贾德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负贩经商的,因此,小本经营,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经商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品为起点,而正是江西商人这些独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帮具有资本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除少数行业如瓷业比较出众外,其他行业与徽商、晋商等商帮相比经营规模就要显得相形见绌,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极为有限。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就这样描述江西布商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另外,江西商人浓厚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也影响到他们的资本投向,只求广度,不求深度。所以,尽管江西商人人数众多,涉及的行业甚广、经营灵活,但往往在竞争中容易丧失市场。
7、广东商帮—内涵丰富
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8、福建商帮—亦盗亦商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9 龙游商帮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历史上所称的龙游商帮,实际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团,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商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10 洞庭商帮
几乎就在龙游商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商帮在中国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觉地兴起了---洞庭商帮。当年范彝财色尽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他经商成功,一定给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洞庭商帮是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洞庭商人没有与徽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洞庭商人十分讲究具体的经营手段,而这些手段看起来则非常符合现代经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拘于成见,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商人资金和民风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那两个
晋商和徽商2023-06-30 09:39:328
明朝最强的俩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什么
你好:明朝初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晋商和徽商】。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谢谢~~2023-06-30 09:39:471
明清时期有五大商帮,除了晋商,还有哪些?
其余四大商帮是浙商,鲁商,徽商,粤商2023-06-30 09:39:5714
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
福建商帮福建商帮以海商为主。它初兴于晋唐,经过宋元时代的发展,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福建背山面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唐末,陆上“丝绸之路”衰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除了广州,福建泉州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由宋末至元,泉州地位甚至超过广州,被誉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明朝,政府实行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民间片板寸货不得入海,走私商贩遂逐渐兴起。由于与欧洲海商海盗的竞争,更由于要应对来自背后,也就是中国政府的高压与严禁,所以福建商帮也意味着武装商帮。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很不满意,中国政府规定他们十年一贡,每次船不得超两艘、人员不得超二百,虽然他们经常找各种借口超限上贡,但远远满足不了正常的贸易频率,于是中日商人互相结合,不让做生意,就给你们骚扰,政府不问清红皂白一律称他们为海寇、海盗甚至倭寇,于是中国诞生了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其实,如前所述,他们大都不是什么寇,无非是争取贸易自由的商人而已。所以倭冠在东南沿海此起彼伏,浙东消停了,福建起,福建消停了,广东起。嘉靖四十三年(1564),倭患大致消除。在一些官员的建言下,隆庆元年(1567)政府终于开关,准许商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互市。虽然规定商人下海必得向政府申请引票,且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人员货物等方面都有限制,对日本倭奴更是严格禁绝,但毕竟由非法的地下状态走向了公开的正常贸易,所以福建商帮大大发展,而且发展出了专门针对日本的犯禁商帮,如著名的郑芝龙集团(郑芝龙甚至娶日本女人为妻)。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抚,并借这种优势吞并了其它商团,建立了海上郑氏王国,福建乃至东南沿海各省所有海舶船只,没有郑氏令旗,不得私下往来,每过一船得交保护费,每年收入达千万。可惜好景不长,江山易主,满清入关,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反清,后退守台湾,政府执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福建商业遭遇沉重打击。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郑氏余脉不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泉州衙口人靖海侯施琅等群请开放海禁,为朝廷所采纳,并在厦门设立海关,福建商业元气渐渐恢复,厦门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对外贸易港口。只不过,过去的时光不再来,东南海上王国已被西欧各国的东印度贸易公司所掌控,福建商帮再也恢复不了明朝时期的荣光了。特别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优势渐渐不再存在,伴随着这种逆差蜂涌进中国的,还有一种新的走私品:鸦片。于是福建商帮里多出了一个群体,鸦片走私商。(七)洞庭商帮洞庭商帮是成形于太湖中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的商人集团。洞庭东西山位于今苏州市西南,原是太湖中面积最大的两座岛屿,由于泥沙淤积,东山的东北现在已与陆地相连。东洞庭一名莫厘山,一名胥母山,因在洞庭山之东,故明时始称东洞庭。西山古称林屋山,又称包山、禹迹山。当时的洞庭两山处于太湖之中,对外交通全靠水路,老弱妇幼皆善操舟弄戈,加上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明朝谚语云“太湖熟天下足”,除了粮食作物外,其它物产也高度商品化,所以洞庭百姓占有先天的商业优势。明时,洞庭商帮兴起。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说: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因此当时也有“钻天洞庭遍地徽”的谚语,可见势力之盛。洞庭商帮活动的主要区域有:第一运河沿线,这个区域又可以分为两块,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第二,长江沿线,此乃洞庭商帮最为活跃的一个地区。第三,通商口岸上海重镇。鸦片战争之后,在长江沿线与运河沿线活跃的洞庭商帮就开始转战上海了,特别是太平天国之乱加重了这种转战。他们或者充当外国银行和洋行的买办,或者自己开办钱庄和银行,当然也经营自己的老本行丝经和丝绸业,同时经营洋纱洋布业,甚至开办工业企业,开始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八)江右商帮古时,“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所以明清时期多将江西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江右商”或“江右商帮”。两宋时期,江西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了。但是经济发展也会伴随一些弊病,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二是官家赋税严重。所以明朝时期江西人口外流严重,其中一部分转而成了商人,所以江右商帮的特点是人数众多,操业甚广,活动地区广泛,资本分散,渗透性极强但竞争力较弱,小商下贾极多。时人曾拿徽商与江右商做过比较,说: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也说明了江右商帮多从小本买卖起步的特点。江右商帮经营的行业有:粮食业、茶叶、瓷器业、布业、纸业、木材业、烟靛业、盐业、典当业、书业、杂货业等。鸦片战争后,江右商帮优势不再,走向衰败。2023-06-30 09:41:031
明清时期十大商帮都是哪些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宁波商帮显露出卓尔不群的见识,他们适时地把商业、金融业和工厂化生产的实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江右商帮,亦称赣商,也就是江西商人。古人之所以将江西称为江右,是因为站在长江北面,向南审视,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亦称江右。江西境内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资源不足,江西百姓不得不靠经商来维持生计。以至于当时民间就有“无江(西)不成市”、“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等说法。2023-06-30 09:41:112
明清时期有五大商帮,除了晋商,还有哪四个?
明清时期的五大商帮,除了晋商之外,还有徽商,浙商,鲁商和粤商。这些商帮通过努力,都变成了一方特别有实力的商人团体。2023-06-30 09:41:233
明清时期有五大商帮,各自有什么特点?
晋商主要经营运输银票,讲究信义、诚信,浙商主要经营贩盐买卖。2023-06-30 09:41:493
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
明清十大商帮,按照总体实力排名:一、山西商帮(晋商)当时主要是全国的票号生意 二、安徽商帮(微商)三、陕西商帮 (西商)四、山东商帮 五、洞庭商帮六、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以龙游县命名,位于浙西地区 七、江西商帮 八、宁波商帮 九、广东商帮(粤商) 十、福建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的传奇史在参考资料里,很详细,你可以看一下2023-06-30 09:42:373
明清时期,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晋商和徽商,楼上说的对2023-06-30 09:43:183
明清时期十大商帮都是哪些?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宁波商帮显露出卓尔不群的见识,他们适时地把商业、金融业和工厂化生产的实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江右商帮,亦称赣商,也就是江西商人。古人之所以将江西称为江右,是因为站在长江北面,向南审视,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亦称江右。江西境内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资源不足,江西百姓不得不靠经商来维持生计。以至于当时民间就有“无江(西)不成市”、“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等说法。2023-06-30 09:43:462
明清时期两个全国性的商业大都市
苏州 杭州2023-06-30 09:43:555
2.明清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徽商在我国历史上大约存在了400余年,其贸易活动领域遍及全国各地,其商品曾远销到世界市场并大受欢迎,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请搜集整理有关徽商的史料,分析徽商从兴起到衰落的原因。2023-06-30 09:44:121
古代的徽商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今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籍商人集团,它与北方的晋商构成明清时期雄
(3)特点及影响:①信奉仁义诚信的商业道德,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有利于扩大市场销路。(4分)②从事长途贩运,获利丰厚;(2分)③投资兴办手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④背靠官府,实行垄断性经营,对自身的壮大起了推动作用,但对于整个商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4分)(4)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②失去了清政府的保护(或受到清政府的压迫);③江浙财阀的挤压;④自身没有适应形势改变旧的经营理念。(8分) 略2023-06-30 09:44:191
明清两代商人增多,其中最著名的集团是
A2023-06-30 09:44:261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极其特点是什么
很简单的回答政府重农抑商和禁海的政策农业是当时的立国之本所以要抑制商业才有了海禁政策特点这也很简单但是出现思想异端如顾炎武等人因为当时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这些异端思想出现他们提出限制君主权利等思想。。。。。2023-06-30 09:44:364
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 ┄┄但此次参观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晋商大院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拥有这些大院的晋商大族大部分起家于贫寒:渠家起家于小贩;王家起家于卖豆腐;常家则起家于背着褡裢小买小卖的“行商”。据资料记载,其他的晋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山西商人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但票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由于晚清金融倒帐风波不断、票号顽固守旧,加之辛亥革命中战乱的影响,票号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衰败。 徽州商帮: 中国商帮,首屈一指的应该是霸气十足的徽州商帮。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叶,徽州商帮称雄华夏商界三百余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是时,黄山白岳间十室九商,巨商显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态、商业经济交相辉映,盛极一时。接下来,清末社会动荡、朝廷政策变更、资本主义兴起,然而徽商们由于自身原因未能及时实施经营转型,没有搭乘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航船,无可挽回地从巅峰摔到谷底,徽州随之顿陷窘境。2023-06-30 09:44:501
明清时期,浙江地区的商帮为何纷纷兴起?从背景、思想方面来看
明清时期,浙江地区商帮兴起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势。浙江地处江南水乡,南接福建,北邻江苏,交通便利,河道纵横,水运发达,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此外,浙江还有多个港口,如宁波、温州等,使得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2.政治稳定。明清时期,浙江地区政治相对稳定,没有过多的战争和动荡,商人可以安心经商。3.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商业化经济时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特别是棉纺织业和丝绸织造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发展。4.社会风气。明清时期,浙江地区注重实用主义,商业观念强,尊重商人,商业活动得到了社会认可,为商帮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在思想方面,浙江地区商帮的兴起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对于家族的荣誉和利益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浙江地区的商人也非常注重家族荣誉和利益,聚集成商帮也是出于此种需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诚信和孝道,这也是商业社会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商帮内部的组织和经营,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如以“供奉”为名义,管理财产,组织商业往来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浙江地区商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2023-06-30 09:44:572
明清时期的商业研究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高峰的商业发展。明清商业向上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的商品经济。明初,经过多年的抗元和统一战争,虽然新的地主阶级政权得到巩固,但此时国力空虚,民美国人的生活凋零了。恢复经济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因此,明初的统治者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政策,与人民一起耕种,一起生活,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明朝后期,经济作物种植越来越广泛,更多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商业更加发达。除了传统的粮、麻、丝之外,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的农产品还包括棉花、甘蔗、蔬菜、水果、烟草、茶叶,甚至花卉和染料植物。商品农业的发展表明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结构转变,这也表明商品经济日益向农村渗透。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河南、山西、山东都种植棉花,松江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产区。产棉区已扩大到河北、湖南、江西和四川,80%~90%的农民许多地方的生计依赖于棉花种植。甘蔗在福建、广东等地广泛种植,生产的蔗糖出口东南亚和台湾省。烟草自年传入中国,发展到清朝,已在全国各地种植。福建约60%的耕地用于种植烟草,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也有烟草。其他的,比如茶叶,丝绸等等,就比较商业化了。经济作物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农业经济的兴起。例如,运河地区的棉花、烟草和果树种植已经成为商业化的农业经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的出现,必然导致各农区、农业和农产品之间的交换,从而产生区域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活跃。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也为城镇的商业和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农产品作为当地的主要商品,通过交通线上的城镇销往各地,各地销售的各种日用商品也通过交通要道上的城镇出口到内地广大农村。通过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日益向广大农村渗透,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衰退,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多。农民并不需要经济作物。生活,他们肯定会进入市场,这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农民也逐渐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即商品进入市场,转变为商品三三五四、商品三三五四的模式,以获取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给农业的根本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变化。由于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发展占用了粮食种植面积,经济作物集中地区的粮食无法自给,需要外来粮食补充。例如,江南地区仍然可以自给自足。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自身经济作物的发展,不得不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运输大米进行补充,甚至运往四川等地。这些是商业发展之一。2.城市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发展。此后,城市商业非常重要,到了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更加成熟。比如北京明朝时期,城里有360家店铺,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的商业超过了明朝,全国的商业也超过了明朝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城镇。这些镇都是做大宗商品的,比如苏州的乔峰,有粮食市场,比如湖州的林爽镇,有丝绸市场,吴江县的盛泽镇,还有明初的一个50多户的村子。由于明朝后期丝织业的发展,他们成为全国丝绸集散地。集市数量增加,密度增加。它是当地产品的集散地,起着交换所需商品,调节生产者之间余缺的作用。这些城镇位于交通要道或经济发达地区,商人聚集,贸易繁荣。通过它,农村市场被连接起来,形成了——个区域市场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明清时期的区域市场包括:岭南市场、宿松市场、湖广市场、两淮市场、张乐市场、齐鲁市场、京津市场、鹿泽市场、关中市场、川滇市场、辽东市场等。4.集团商人的出现。随着商业人口的增加,商人队伍不断壮大,商业资本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在此背景下,一些区域性的商人集团应运而生,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扩大,商业资本的积累空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地商人逐渐形成了以地域为标志的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广州商、宁波商、洞庭商、龙游商、湖州商等等。一般来说,商帮有两种:徽商、晋商、赣商、洞庭商帮。他们的生态环境是这样的。由于山川狭窄,人口稀少,农业无法消化不了劳动力,过剩人口不得不从商业中寻求出路。起初,他们用当地原材料制成的手工制品出售,或经营当地特产。后来拐卖多了,就破了。一是湖州、无锡、陕西等地的商人,他们利用当地的商品经济和农业资源寻求市场,从良好的物质基础出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因此不再受销售当地产品的限制。在明末兴起的商人群体中,徽商和西商是比较有实力的。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徽商非常有钱,资产上亿。俗话说徽商出徽州,地小人多。他们大多出身卑微,家境贫寒。创业初期,他们只能从事小生意。但是,这其中,从小生意做起,甚至白手起家的例子数不胜数。徽商无论是合伙经营还是契约式经营,一般都是以订立合同作为商业信用的书面证明。在合同签订的具体文件中,一般会明确规定股东或承包商的具体权利和义务。这种以书面形式确认口头约定结果的方式,无疑要求签订合同的各方都要承诺商业信用。徽商保持着良好的商业信誉,这一点在典当行业尤为突出,因为典当行业以债务人的质押作为担保债权人的手段的权利。债务人提供质押物时,要考虑典当行是否美国的信用可靠。与其他商户相比,徽州典当行普遍采用较低的利率来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比如明朝后期,南京的典当行大约有500家,福建的典当行很少,利润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徽州人开大店,利润只有一点二分三分,都是利民的。徽州典当行通过微利经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使人们最不喜欢福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南北亡国一直是明朝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防备蒙古封建主的南下入侵,明朝廷不断加固和修缮长城,并设置了九个边城。在里在明代九边镇中,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傅玄、山西是九边防御体系的中心。大、宣、山镇规模最大,军队人数最多,军饷成本最大。明初,为了提高所有边境城镇的军饷,政府实行了开放式制度。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全国性的招商代销制度,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晋商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凭借地缘和交通优势,率先出售盐、米、布、草料等物品。他们先是占领边境城镇的军需市场,然后开始涉足蒙汉民间贸易和长城沿线的马市。晋商在多年的长途贩运贸易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些商路。在众多的外贸路线中,最著名的就是出长城,北过蒙古,穿过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那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草原丝绸茶路。从中国福建武夷茶的运输来看,运输路线如下:从福建崇安县到江西砚山县河口镇,到船上,到水下鄱阳湖,从九江口到长江;然后上河到武昌,转汉水,在樊城上岸;从河南到泽州,途经鲁安至平遥、祁县、太谷、大同等地,再北至张家口,贯穿戈壁滩,至库伦、七克图;然后穿过西伯利亚到达欧洲。除了恰克图贸易,它也逐渐深入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做生意,甚至设立了商业子号,成为显赫的国际贸易商。到清代中后期,晋商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在金融和商业方面一度占据全国领先地位,达到顶峰。山西美国的对外贸易集中在陆上,但它并没有放弃对海上贸易的竞争。在清朝,介休帝国商人垄断了中国美国与日本的铜贸易已经持续了70多年。规模空前的商业运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而乔家族,曲家史家,太谷曹史家在祁县,还有榆次正规家庭美国的流动资金达500万至1000万两白银。雄厚的财力为晋商从事国内外金融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晋商成为中国民间金融机构的先驱,设立票号。其影响遍及黄河流域。据史书记载,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发起民间交流机构——号,后被当地晋商效仿,很快发展成为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三大帮派,各省均有分号。它不仅垄断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而且在长江以南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根据苏州金泉会馆的碑文,仅苏州就有81家银行。而且晋商的钱庄、银行甚至延伸到了俄国、日本、南洋。5.私人海上贸易发达的对外贸易不仅包括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还包括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主要有北方的蒙古、东北的女真、西北的青海和新疆、西南的西藏等。贸易的主要内容是以茶换马。明末清初是中国的转折点美国的海上贸易。在此之前,官方的朝贡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此后,私人海上贸易迅速发展,取代了官方海上贸易。私人海上贸易起源于明初,至嘉靖时已有一定规模。但恰在此时,由于宁波打贡事件,明政府为了消除是非,实行海禁政策,禁止下海经商、捕鱼。因此,一些原本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走上了武装经商的道路,与日本浪人混为一谈在商业盛行的社会环境下,郑志龙在很小的时候就去广东象山湾找母亲和叔叔做生意。由于当时象山湾是中外贸易的中心,郑之龙在这里学习了葡萄牙语,掌握了一定的海上商业知识和必要的资本。然后,郑之龙在帮丈母娘做生意时,与活跃于东亚贸易的泉州商人李旦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他的养子。李丹郑死后,他的财产和部门归郑所有,成为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海上之都。在郑志龙的管理下,郑美国海运集团早些年就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此外,为了称霸海上,消灭其他对手,郑之龙接受了明政府的邀请,从此他们的海上集团称霸东南。继承父亲随着美国商业的发展,他变得更加强大,成为东亚著名的海运集团,一度垄断了这一地区的海运贸易。当时,由于郑清政府先是采取海禁政策,后派施琅到台湾灭郑最终使蓬勃发展的私人海上贸易成为历史的牺牲品。它没能像西欧商人那样通过国家、商业和暴力的支持开辟一个又一个殖民地,最终达到欧洲人称霸世界的目的。6.出现了大量的商人行会。清代山西农民和商人分别占50%,徽州的商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80%。其他地方的情况也类似。自明代以来,浙江绍兴、金华一带经商是仅次于胥吏的选择,由此可以推测经商的人数不会少。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差异很大。人们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工作和生活,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方言,甚至主人的取向河外论坛。大量的人弃农弃儒经商,异地居住。面对着与家乡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他们在漂泊的生活中突然感到孤独和痛苦。寻求心理需求的满足,促进了商人会馆的建立。明清商人行会中,因地缘关系而形成的行会占绝大多数。同时,就明清商人而言,阻碍其盈利的因素首先是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此外,还有官员殴打和压榨,以及对牙医的剥削。要解决这些问题,依靠单个商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样一来,同一地区或行业的商人就会联合在会馆的旗帜下,团结成一个整体。2023-06-30 09:45:281
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2、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慢慢减弱2023-06-30 09:45:413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有什么?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有什么? 一、农业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1)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2)金属冶炼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炼。 (3)棉纺织业——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4)制瓷业: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 三、商业 (1)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2)货币——白银广泛流通。 (3)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 (5)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从商朝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 *** 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 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⑤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概括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极其特点是什么 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出现繁荣,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后 期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业的繁荣再加上世界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商业资本活跃、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但统治阶级却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中国失去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另外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但只出现在区域性地区、个别行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总之,在明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西方已经开辟了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当清朝中国闭关锁国愈演愈烈的时候,西方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四处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 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各国铸币、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许多著名都会。宋元使用纸币并且夜市、晓市、草市繁荣。明清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形成区域性的商帮。 对比唐代长安城,北宋汴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商业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不再受限制,出现夜市、晓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而唐代长安城主要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并不突出,而且唐代长安城商业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受限制,商业活动只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时间进行。对比唐代长安城,北宋汴京出现不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以及统治者~ 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出现了纸币 海外贸易发达 根本原因:宋朝时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农业商品化加强,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明代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自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江南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方式,早于西方.但是满清入关后,对南方大砍大杀,屠戮人口几千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能力.直到乾隆年间,才算是恢复了一些,即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远远比不上万历十年的兴旺景象.2023-06-30 09:45:541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崛起的主要原因
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的出现虽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会馆刚开始是为联络同乡感情的,到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2023-06-30 09:46:161
如何认识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定“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路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络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秦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1.欧洲文艺复兴. 2.宗教革命. 3.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 4.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5.麦哲伦驾船证明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6.欧洲强国全球争夺殖民地,大航海时代到来. 7.法国爆发大革命,处死国王路易十四. 西苑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即西苑)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朱姓文学家 1、朱肱 北宋 1050年-1125年 今浙江湖州 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2、朱熹 南宋 1130年-1200年 今江西婺源 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3、朱淑贞 南宋 约1135年-约1180年 今安徽歙县 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4、朱思本 元代 1273年-? 今江西抚州 地理学家。 5、朱彝尊 清朝 1629年-1709年 今浙江嘉兴 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菸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列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唐宋诗词元曲明小说 羁糜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型别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一、 羁縻政策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羁縻政策是对古代这一类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应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联络。于是,中央采取了贡赐、互市、和亲、通使、朝聘、盟誓等措施,来保持这种联络。(二)是以夷治夷与以夷制夷。就是对少其采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的治理方法,而是运用间接统治。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战略,往往是通过加强中央 *** 对“四夷”首领的联络和影响的方法实现的。同时,“以夷治夷”的前提是允许少数民族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所以中央王朝对其只能适度而治。(三)是土流并治或土官的流官化。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统治。因此,随着中央王朝力量的强大和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络的加强,“以夷治夷”的土官制向流官制的转变,成为必然之势。早在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属国制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派遣的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清代的改土归流、伯克制、札萨克制的变化,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总体而言,上述三个层次是始终存在的,他们之间往往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羁縻政策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二、 羁縻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 如果我们追溯羁縻制度的来源的话,其雏形应当是夏商周时期的要服荒服制。因为在周代的五服制中有关要服荒服的规定,是允许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限度的自治。周代同时还规定了对违反朝贡制度的蛮夷戎狄酋长的处理及惩罚办法。 汉朝是继秦之后的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汉代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较弱,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举兵进攻匈奴,而羁縻政策就是伴随着汉匈战争而实施的。由于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羁縻政策实施也随之打开了局面。羁縻政策的实施不断稳定了汉朝的后方,同时对战争的胜利推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朝的羁縻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厚赂为主的经济羁縻,一种是以和亲、册封、结援为目标的政治羁縻。无论是经济羁縻还是政治羁縻都要通过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来完成,所以通使是汉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沿用、承袭。 汉朝实施羁縻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册封。册封是历代中央王朝惯用的一种羁縻手段。通过册封可以确定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君臣、隶属或藩属关系。一般册封的物件主要是降服、归顺或有藩邦关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主要有三等,第一等为:王、单于、君长;第二等为:侯;第三等为:邑君、邑长、邑侯。其中还包括不同民族名目繁多的称号。这种对民族内部官吏实行册封的等级、称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逐步约定成俗,并为后世所沿用。两汉时期主要册封物件是西域各族、匈奴、乌孙以及东北和南方各民族的上层人物等。这些册封表现了受封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时也表现了册封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设定属国。一般认为,属国的设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了安置匈奴的降众,以后逐渐成为了定制。就其性质而言,它实际上是汉王朝中央管理匈奴降众的一种羁縻措施。现在有证据证明,秦朝时已经设定了属邦,其性质和汉时的属国相同。西汉时期共设定属国七个,由最初安置匈奴降众,发展到安置羌等其他民族。西汉末年,王莽曾计划设定西海属国,但因次年爆发了西羌大起义,而成为泡影。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的属国和属国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为比郡属国的出现。比郡属国,就是在已经设立边郡的地方,将郡内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划分出来,设定属国。在两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实行属国制之外,还实行大量的郡县制,少数的郡道制,也有都护制和藩属制。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地区,多为农业为主或者农牧并重的定居民族;郡道制的地区民众的定居程度稍差,常进行小范围的迁徙。至于藩属制主要用于那些一时难以完全征服的势力强大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都护制一般用于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离内地较远,不适合设定郡县,因为各项开支太大。汉王朝中央 *** 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宽严程度上是不同的,属国制地区和置道地区宽于郡县制地区,严于都护地区和藩属地区。这种宽严程度的不同,正体现了汉王朝对居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羁縻程度的差别和统辖深度的不同。(三)是和亲措施。和亲并不始于汉代,早在先秦时期都已经出现了。汉代的和亲,完全依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为转移。在汉朝初年,汉处于被动地位,和亲是不得己而为之。到汉武帝中期,汉朝的和亲开始以接援为目的,寻求军事同盟。其主要物件是乌孙,通过和亲实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到了汉元帝末年,由于民族政策的重心由武力政策转为与民为静与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所以这一阶段的汉匈和亲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节和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手段。由于少数民族的牧畜经济的不完整性和脆弱性,所以他们对中原农耕经济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在互市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市来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控制和羁縻。 总之,两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武力征服交错使用,为汉朝的武力拓边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拓边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两汉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极其复杂。但无论是王朝或政权的递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注重调节和处理该政权管辖下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期,既有对秦汉时期统治经验的借鉴,也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民族政策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中断。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国时所采取的“恩威并用”“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正是唐朝羁縻州府制的蓝本。 随着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民族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因俗而治”等统治方针,创设了羁縻府州,同时也延袭了册封、和亲、互市等传统的统治方式,并创设节度使制,对民族地区,慑以兵威。 羁縻府州的设定是基于唐王朝的强大,弱小民族归附可以得到唐的庇护,势力较强的民族,则可借唐的声威以自重。同时,这也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初年,羁縻府州多集中在西南地区,数量较少,范围也较小。到了唐太宗即位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接踵而至,数量猛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遍及北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几乎涵括了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但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民族分裂势力抬头,中央对一些府州已不能完全控制,大多逐渐废置,数量锐减。唐代的羁縻府州不同于正州,它们设定在四周边境地区。它也不同于“藩国”,它与朝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朝廷主要在羁縻府州行使行政领导、实施法律、征调兵马、收取贡赋等权力。它的设定实际是“分而治之”的结果。羁縻府州都以土酋为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唐代的羁縻府州,上承两汉时的属国制,下启元、明、清时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土官统治为核心的羁縻政策的发展完善阶段。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登峰造极的时期。传统的羁縻政策也在这一时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这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结果,也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络日益密切。民族地区最终被纳入到封建大一统的体制当中。到了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羁縻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名存实亡。 清承明朝体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它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这种制度以任原有酋长为官,统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变更或调整其领土,官职世袭。经过明请的不断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官职体系。这套体系异常严密,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土司控制的严格。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加大对土司地区直接统治的标志性措施,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土司复兴的现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羁縻政策。它的设定与蒙古各部归附清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清朝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的结果。清 *** 根据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功绩大小及忠顺程度等,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统治相对松散一些。清王朝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现在,盟长按清 *** 的规定定期会盟,朝贡互市,将军、都统或大臣节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几个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和维护清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 三、 古代羁縻制度给我国民族政策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笼络、恩抚、怀柔等羁縻政策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传统的羁縻政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策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来加强中心对边区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格局。古代羁縻制度中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鉴,为我们国家当前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唐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相似特点;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3.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4.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商业发展等。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有? 小说:儒林外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 开物,西游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戏剧:牡丹亭,琅嬛文集,2023-06-30 09:46:231
晋商、徽商是什么朝代的?
明清两代居多2023-06-30 09:46:317
中国的经商传统源远流长,为什么所有商帮最有名的是“南徽北晋”?
因为当时江南的发展比较好,南边更加富饶一点,那个时候经商比较有地理优势。2023-06-30 09:46:4810
如何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级统治的基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联,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以维护其统治2023-06-30 09:47:536
在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023-06-30 09:48:122
历史商人
一、中国历史上有哪十大商人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5、富可敌国——沈万三 6、第一富翁——伍秉鉴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二、中国历史上的10大商人都是哪位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史记。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 *** 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三、【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 (1)本小问的经历,依据材料一“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可以得出小本经营,获利微薄;依据材料一“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可以得出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依据材料一“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可以得出息商回乡,购置田产;依据材料一“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可以得出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2)第一小问的利润消费去向,依据材料二“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可以得出官场消费;依据材料二“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可以得出科举消费;依据材料二“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可以得出社会公益消费.第二小问的消费心理,实际上是要求探究这些商人“利润消费去向”的原因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本小问属于历史论述题,首先明确观点,观点是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述,论述难点是要能对“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有准确理解,实际上是说明中国富商大贾不能促进社会变革的原因,可从政治、思想观念、资金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故答案为:(1)经历: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息商回乡,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 四、【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资本家是谁 中国最早的生意人是王亥.夏朝时,商丘为诸侯国商部落之所在.商部落第七代首领名叫王亥(公元前1854--公元前1803年),是个英明能干的首领,把商部落搞得欣欣向荣.商部 落经济发达,货物充足,王亥就发明了牛车并驯牛拉车,亲自率队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深受欢迎.由于他们来自商部落,人们就称 他们为“商人”.而王亥,自然也就成为“华商的始祖”.这就是“商人”一词的由来.后来商取夏而代之,王亥和他肇始的商业活动功不可没.从近4000年前 的这段历史中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竟然是一个官商,而且还是一个国王!。2023-06-30 09:48:311
明清时期有五大商帮,各自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浙商、鲁商、粤商五大商帮为主。晋商最大的创举是“票号”的发展。徽商的特点是团队协作的贩运行业甚至还办产业。浙商主要是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低调、敢闯是浙商最大的特点。鲁商主要是诚信天下、以酒会友、德治天下特点。粤商的特点就是结合地理位置发展外贸经济。2023-06-30 09:48:402
明清重农抑商,严禁商人购地 为什么会出现商帮?
因为无论怎么重农抑商,事实都是无法改变的,农民地位高,但是穷!商人有钱,古往今来,钱就是个好东西,你懂的吧。所以。。。全手打,望采纳2023-06-30 09:48:514
明清第一商帮晋商,最后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因为他们已经在那个时代没有办法生存了,毕竟战乱年代他们的信用值会拖垮整个商队的。2023-06-30 09:49:105
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
【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成为“商帮”,“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故选B。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点评: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2023-06-30 09:49:581
表现明清时代的商业元素有哪些?
哎·我也好想知道诶,为什么100分的问题却没有值得100分的回答呢?2023-06-30 09:50:086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全国形成了一些地域性商帮,其中著名的有晋商、徽商、广东商帮等。阅读下列
(1)特点:晋商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具有勤奋、不怕吃苦的精神;重视商业信誉;重视商业情报的收集;注重对经营策略的调整。(任意4点4分)(2)来源广泛,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从事长途贩运贸易;单纯从事商业,与政治联系较少。(3分)(3)商业流通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了全国性工商业市镇;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4分) 略2023-06-30 09:50:311
明清时期的五大商帮是哪些?
走遍天下的盐商入籍内务府的皇商和少数民族互通有无的边商随军而行的旅蒙商开辟辉煌时代的茶商2023-06-30 09:50:405
地域性商帮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2023-06-30 09:51:091
明清时期十大商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宁波商帮显露出卓尔不群的见识,他们适时地把商业、金融业和工厂化生产的实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江右商帮,亦称赣商,也就是江西商人。古人之所以将江西称为江右,是因为站在长江北面,向南审视,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亦称江右。江西境内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资源不足,江西百姓不得不靠经商来维持生计。以至于当时民间就有“无江(西)不成市”、“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等说法。明清时期,朝廷实行官方朝贡贸易制度和不止一次的禁海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难以合法进行。因此,闽商的兴起,往往与走私联系在一起。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是内外呼应,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粤商一般指广州、佛山一带的广东商人,即广州帮。广东商人既从事海外贸易,发迹于东南亚等地;也从事国内贸易,发迹于中国东南地区。在近代最大的通商都会上海,广东商人的实力仅次于宁波商人,最初买办力量粤商独居鳌头,后来才稍逊于宁波商人。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十大商帮中大多数商帮都因跟不上潮流失去了优势,唯一长盛不衰的商帮是宁波帮。他们在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清末民初,适时地把单一的商业资本转投于现代产业,把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变为现代银行,从而实现了成功转型,写下了与时俱进的经营新篇章。2023-06-30 09:51:261
古代的徽商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今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籍商人集团,它与北方的晋商构成明清时期
(1)特点及影响:①信奉仁义诚信的商业道德,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有利于扩大市场销路。②从事长途贩运,获利丰厚;③投资兴办手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背靠官府,实行垄断性经营,对自身的壮大起了推动作用,但对于整个商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②失去了清政府的保护(或受到清政府的压迫);③ 江浙财阀的挤压;④自身没有适应形势改变旧的经营理念。2023-06-30 09:51:341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定“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路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络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秦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1.欧洲文艺复兴. 2.宗教革命. 3.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 4.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5.麦哲伦驾船证明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6.欧洲强国全球争夺殖民地,大航海时代到来. 7.法国爆发大革命,处死国王路易十四. 西苑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即西苑)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朱姓文学家 1、朱肱 北宋 1050年-1125年 今浙江湖州 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2、朱熹 南宋 1130年-1200年 今江西婺源 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3、朱淑贞 南宋 约1135年-约1180年 今安徽歙县 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4、朱思本 元代 1273年-? 今江西抚州 地理学家。 5、朱彝尊 清朝 1629年-1709年 今浙江嘉兴 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菸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列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唐宋诗词元曲明小说 羁糜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型别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一、 羁縻政策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羁縻政策是对古代这一类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应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联络。于是,中央采取了贡赐、互市、和亲、通使、朝聘、盟誓等措施,来保持这种联络。(二)是以夷治夷与以夷制夷。就是对少其采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的治理方法,而是运用间接统治。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战略,往往是通过加强中央 *** 对“四夷”首领的联络和影响的方法实现的。同时,“以夷治夷”的前提是允许少数民族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所以中央王朝对其只能适度而治。(三)是土流并治或土官的流官化。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统治。因此,随着中央王朝力量的强大和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络的加强,“以夷治夷”的土官制向流官制的转变,成为必然之势。早在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属国制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派遣的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清代的改土归流、伯克制、札萨克制的变化,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总体而言,上述三个层次是始终存在的,他们之间往往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羁縻政策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二、 羁縻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 如果我们追溯羁縻制度的来源的话,其雏形应当是夏商周时期的要服荒服制。因为在周代的五服制中有关要服荒服的规定,是允许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限度的自治。周代同时还规定了对违反朝贡制度的蛮夷戎狄酋长的处理及惩罚办法。 汉朝是继秦之后的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汉代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较弱,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举兵进攻匈奴,而羁縻政策就是伴随着汉匈战争而实施的。由于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羁縻政策实施也随之打开了局面。羁縻政策的实施不断稳定了汉朝的后方,同时对战争的胜利推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朝的羁縻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厚赂为主的经济羁縻,一种是以和亲、册封、结援为目标的政治羁縻。无论是经济羁縻还是政治羁縻都要通过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来完成,所以通使是汉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沿用、承袭。 汉朝实施羁縻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册封。册封是历代中央王朝惯用的一种羁縻手段。通过册封可以确定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君臣、隶属或藩属关系。一般册封的物件主要是降服、归顺或有藩邦关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主要有三等,第一等为:王、单于、君长;第二等为:侯;第三等为:邑君、邑长、邑侯。其中还包括不同民族名目繁多的称号。这种对民族内部官吏实行册封的等级、称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逐步约定成俗,并为后世所沿用。两汉时期主要册封物件是西域各族、匈奴、乌孙以及东北和南方各民族的上层人物等。这些册封表现了受封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时也表现了册封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设定属国。一般认为,属国的设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了安置匈奴的降众,以后逐渐成为了定制。就其性质而言,它实际上是汉王朝中央管理匈奴降众的一种羁縻措施。现在有证据证明,秦朝时已经设定了属邦,其性质和汉时的属国相同。西汉时期共设定属国七个,由最初安置匈奴降众,发展到安置羌等其他民族。西汉末年,王莽曾计划设定西海属国,但因次年爆发了西羌大起义,而成为泡影。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的属国和属国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为比郡属国的出现。比郡属国,就是在已经设立边郡的地方,将郡内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划分出来,设定属国。在两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实行属国制之外,还实行大量的郡县制,少数的郡道制,也有都护制和藩属制。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地区,多为农业为主或者农牧并重的定居民族;郡道制的地区民众的定居程度稍差,常进行小范围的迁徙。至于藩属制主要用于那些一时难以完全征服的势力强大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都护制一般用于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离内地较远,不适合设定郡县,因为各项开支太大。汉王朝中央 *** 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宽严程度上是不同的,属国制地区和置道地区宽于郡县制地区,严于都护地区和藩属地区。这种宽严程度的不同,正体现了汉王朝对居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羁縻程度的差别和统辖深度的不同。(三)是和亲措施。和亲并不始于汉代,早在先秦时期都已经出现了。汉代的和亲,完全依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为转移。在汉朝初年,汉处于被动地位,和亲是不得己而为之。到汉武帝中期,汉朝的和亲开始以接援为目的,寻求军事同盟。其主要物件是乌孙,通过和亲实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到了汉元帝末年,由于民族政策的重心由武力政策转为与民为静与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所以这一阶段的汉匈和亲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节和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手段。由于少数民族的牧畜经济的不完整性和脆弱性,所以他们对中原农耕经济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在互市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市来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控制和羁縻。 总之,两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武力征服交错使用,为汉朝的武力拓边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拓边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两汉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极其复杂。但无论是王朝或政权的递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注重调节和处理该政权管辖下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期,既有对秦汉时期统治经验的借鉴,也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民族政策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中断。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国时所采取的“恩威并用”“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正是唐朝羁縻州府制的蓝本。 随着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民族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因俗而治”等统治方针,创设了羁縻府州,同时也延袭了册封、和亲、互市等传统的统治方式,并创设节度使制,对民族地区,慑以兵威。 羁縻府州的设定是基于唐王朝的强大,弱小民族归附可以得到唐的庇护,势力较强的民族,则可借唐的声威以自重。同时,这也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初年,羁縻府州多集中在西南地区,数量较少,范围也较小。到了唐太宗即位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接踵而至,数量猛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遍及北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几乎涵括了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但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民族分裂势力抬头,中央对一些府州已不能完全控制,大多逐渐废置,数量锐减。唐代的羁縻府州不同于正州,它们设定在四周边境地区。它也不同于“藩国”,它与朝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朝廷主要在羁縻府州行使行政领导、实施法律、征调兵马、收取贡赋等权力。它的设定实际是“分而治之”的结果。羁縻府州都以土酋为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唐代的羁縻府州,上承两汉时的属国制,下启元、明、清时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土官统治为核心的羁縻政策的发展完善阶段。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登峰造极的时期。传统的羁縻政策也在这一时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这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结果,也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络日益密切。民族地区最终被纳入到封建大一统的体制当中。到了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羁縻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名存实亡。 清承明朝体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它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这种制度以任原有酋长为官,统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变更或调整其领土,官职世袭。经过明请的不断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官职体系。这套体系异常严密,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土司控制的严格。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加大对土司地区直接统治的标志性措施,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土司复兴的现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羁縻政策。它的设定与蒙古各部归附清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清朝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的结果。清 *** 根据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功绩大小及忠顺程度等,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统治相对松散一些。清王朝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现在,盟长按清 *** 的规定定期会盟,朝贡互市,将军、都统或大臣节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几个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和维护清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 三、 古代羁縻制度给我国民族政策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笼络、恩抚、怀柔等羁縻政策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传统的羁縻政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策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来加强中心对边区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格局。古代羁縻制度中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鉴,为我们国家当前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唐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相似特点;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3.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4.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商业发展等。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有? 小说:儒林外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 开物,西游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戏剧:牡丹亭,琅嬛文集,2023-06-30 09:51:481
为什么明清时期山西商人那么多
因为那里不适合大规模种地2023-06-30 09:51:573
为什么明清时期山西商人那么多
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的出现虽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会馆刚开始是为联络同乡感情的,到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2023-06-30 09:52:051
简述明清十大商帮各有哪些特点
简单介绍一下,渠家小贩出身,王家豆腐起家,乔家开始也只不过是卖草料而已,就是这样他们奠定了中国金融业的基础!晋商主要经营盐、铁、棉、丝绸和茶叶等,晋商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其“汇通天下”的票号业了,现在触手可及的银联卡也许就是当时的银票了。 晋商这种依靠自己、从小做起、信仪至上、大气磅礴的经商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二、安徽商帮微商,是指明清时代微州府的商人集团,主要经营盐、典当、茶木,其次为米、谷、棉、文房四宝等。微商总的来说应该是很聪明的,因为他们能够披着儒的外衣来经商,在中国这个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国度里,微商很容易与政府建立也公共关系,也许“官商勾结”就是这么来的吧,至于“无官不贪,无商不奸”呢,以后再慢慢来说吧。三、陕西商帮 陕西商帮,简称西商,主要经营棉布业、茶叶业、药材业和水烟业。据说陕西商人把每次商业活动都看作一场战争,一场与对手的博弈。这也许与陕西商人经营的地理区域有关,陕西商人经常深入土匪出没、人烟稀少的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地区,这样他们每次都需要镖局的武装保护。 据说现在的股份制就是陕西商人发明的,在当时称为东西制,也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东为东家,西为掌柜。四、山东商帮山东商人应该说是很斯文的,鲁乃孔子的故乡嘛,孔子直是很鄙视商人的。那么山东商人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呢?原因很简单:迫于生计。山东本来就是一个天灾频发之地,明清时期加上战争更是达到了下一个高潮,山东不得不离家出走走上经商之路。山东商人最终还是选择了面包而放弃了那个臭架了,不过山东商人还是很受人信任的。先来看两句洞庭商谚:人生最苦是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最奔忙。这足以见经商之艰。 五、洞庭商帮洞庭商帮位于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两山被太湖包围,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这足以见生活之乐。那么洞庭人为什么还要出来经商呢? 六、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以龙游县命名,位于浙西地区。龙游商帮属于很谨慎的那种,他们之中很少有一夜暴富的,也很少有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他们的经商之路是很平淡也是很自然的,这也许与他们没有什么大的靠山有关。我们能从龙游商帮之中学习些什么呢,他们的中庸之道,抑或的他们的谨小慎微?七、江西商帮江西商帮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家族企业”: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总是把自己经商的关键部位任用他们的家族人员,这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另外江西商人总是把自己的资产投入到多个经营行业,据说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不过这似乎不利于品牌的创建。 看来江西商人也是蛮保守的。八、宁波商帮 宁波商人的思想应该来说是很先进的,很具有超前意识。创新这一观念很早就融入了他们的经营思想工作之中,他们认为惟有新东西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宁波商人目标很单一,做大做精做强是他们的追求,这十分有利于品牌的营造。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点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品牌的内涵。宁波商人做事很讲究原则,他们会在原则内做事。宁波商人这些品质都是一个现代商人所应具有的东西。九、广东商帮广东商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善于宣传造势,靠投机取巧来牟取暴利,不过广东商帮的辉煌的有目共睹的。这也许与广东的气候有关的。十、福建商帮福建商帮是很野蛮的,大海给了他们强悍的体魄和不屈的精神。“三分命注定,七分靠打拼”,在福建商人的心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为了利益,他们不惜与政府交火,而在血洎中捞取黄灿灿的金子。福建商人这种拼博的精神应该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吧。2023-06-30 09:52:131
重农抑商下明清文化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重农抑商下明清文化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重农抑商下明清文化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1、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3、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且实力雄厚; 4、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封建统治阶级对自己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中心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 *** 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 *** 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宋元时期 ①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②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 *** 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 ①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源于网络分享。。。。。。 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和清朝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明朝时期刚刚经过了被元朝攻占100年的痛苦,国家的经济大倒退,还不如宋朝全盛时期的几分之一,特别是蒙古鞑子坚持他们的土地放牧政策(和满清学汉人的做法相反),该种地的地方他弄来撒草种子种牧场,所以必须要恢复农业经济。 再有就是明朝时候,倭寇肆虐沿海。南朝日本的武士全都流窜到了海上,有的倭寇团伙甚至多达几万人,这么糟糕的海防,禁海是必须的,也是为了保护沿海百姓的安全。施行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满清则是外全相反,他要防范的是中国的反清势力,因为海外有众多反清复明的力量在活动。国内很多汉人老百姓也支持他们。所以满清要防范的是本国百姓和海外复辟力量。 这样,结果就不一样了。明朝是汉人自己的朝代,虽然也禁海,但是并不回避新兴的科技。基本上在欧洲出现的新式武器,新式玩意,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在中国仿造,比如火枪,火炮,火药比例书,新船造法,等等。其实明朝时中国还是在世界先进的大步伐里,中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火枪队,数量上十万人,几乎是欧洲各国的总和。 但是从清朝开始,却几乎完全停止了对科技的追求。这是落后民族的通病,他们以为征服了明朝这个先进的国家,就以为已经在世界先进行列了。以为马背才是力量,科技只是奇淫巧技的东西。从此不相信枪炮的世界……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自战国商鞅、韩非等人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后,部分诸侯国及继起的秦汉王朝就推出一系列困辱商人的政策措施。如禁止商人穿丝织衣服,禁止商人骑马,禁止商人仕宦以及谪发商人戍边等。而后,由这些政策措施又衍化出一种抑商、轻商的观念意识。重农抑商形成一个从政策到思想再到观念的有机整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项根深蒂固的基本国策。到了唐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根本上还没有完全动摇。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重农抑商的实施,抑制了商人阶级的发展。以上这些措施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禁榷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干预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很多人往往将它归入重农抑商政策之中,这是不对的。 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明清时期为什么不应该实行重农抑商 虽然明清的时候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明清的统治者有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所以使得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快。2、适应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果发生变化。所以商业上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割据,建立了强大的中央王朝。 2、政治的稳定。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唐初统治者开明。 3、交通的发达。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恢复和增长,农具的推广和创新,江南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化。 6、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 7、唐初币制改革,规范统一了货币。 ———————————————————————— 接楼上的~~~ 8.民族关系开放,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融流。 南方商业繁荣的原因 1、自然原因: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利于万物生长,各种产出都比较多,物产丰富。 2、人文原因:南方在唐以前地广人稀,在唐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发江南,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南方大面积应用,各方人口也开始往南方迁移,再加上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商业基础雄厚,再加上北方战乱,各大家族都往南方迁移,人才、资金都大规模的流入,带动了南方的商业发展。 3、运输原因:南方水系发达,运输方便,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让运输更进一步,再加上海运的发展,可以说南方一省经济都可以北方全部。 4、战争原因:南方不比北方,远离胡人的威胁,可以稳定、持续的发展。 5、人才原因:南方人似乎天生比北方人聪明,善于经营,而且勤快,再加上南方学院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从唐以后开始,南方中进士的人比例明显提高,在宋时期甚至演变为南北之争,明清时期南方的进士人数占一半以上。 北宋商业繁荣的原因 1.经过唐后期和五代以来的战乱,北宋东京城达到了稳定,再加上北宋以文治国,重文轻武,所以相对和平,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教,都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发展,这是它的社会原因。 2.从宋朝开始,打破了以往的市坊分离制度,居民区与商业区在一起,允许沿街开店铺,夜生活得到了充分发展,商业繁荣。 3.东京汴河为北宋商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上起河洛,下至淮泗,贯通南北,各地所产的粮食,所收的赋税,各种奇珍异国都是通过这条河流运送到京城的,由于舟船往来,客商众多,汴河两岸出现了很多店铺,商业十分繁荣。 两宋商业繁荣的原因 1.官府的支持,商品经济繁荣。2.水交通发达。3.货币交子的出现,加快货物流通速度。 简述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①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减弱;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②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 *** 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2023-06-30 09:52:331
概述宋代和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2.商品交换品种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3.出现了纸币。 4.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南宋定都临安,全盛时期临安的人口也达百万,取代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如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的粮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变成了商品。北宋时商品种类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还注意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南宋时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023-06-30 09:52:42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哪些方面?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定“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路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络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秦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1.欧洲文艺复兴. 2.宗教革命. 3.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 4.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5.麦哲伦驾船证明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6.欧洲强国全球争夺殖民地,大航海时代到来. 7.法国爆发大革命,处死国王路易十四. 西苑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即西苑)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朱姓文学家 1、朱肱 北宋 1050年-1125年 今浙江湖州 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2、朱熹 南宋 1130年-1200年 今江西婺源 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3、朱淑贞 南宋 约1135年-约1180年 今安徽歙县 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4、朱思本 元代 1273年-? 今江西抚州 地理学家。 5、朱彝尊 清朝 1629年-1709年 今浙江嘉兴 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菸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列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唐宋诗词元曲明小说 羁糜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型别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一、 羁縻政策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羁縻政策是对古代这一类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应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联络。于是,中央采取了贡赐、互市、和亲、通使、朝聘、盟誓等措施,来保持这种联络。(二)是以夷治夷与以夷制夷。就是对少其采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的治理方法,而是运用间接统治。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战略,往往是通过加强中央 *** 对“四夷”首领的联络和影响的方法实现的。同时,“以夷治夷”的前提是允许少数民族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所以中央王朝对其只能适度而治。(三)是土流并治或土官的流官化。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统治。因此,随着中央王朝力量的强大和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络的加强,“以夷治夷”的土官制向流官制的转变,成为必然之势。早在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属国制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派遣的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清代的改土归流、伯克制、札萨克制的变化,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总体而言,上述三个层次是始终存在的,他们之间往往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羁縻政策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二、 羁縻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 如果我们追溯羁縻制度的来源的话,其雏形应当是夏商周时期的要服荒服制。因为在周代的五服制中有关要服荒服的规定,是允许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限度的自治。周代同时还规定了对违反朝贡制度的蛮夷戎狄酋长的处理及惩罚办法。 汉朝是继秦之后的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汉代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较弱,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举兵进攻匈奴,而羁縻政策就是伴随着汉匈战争而实施的。由于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羁縻政策实施也随之打开了局面。羁縻政策的实施不断稳定了汉朝的后方,同时对战争的胜利推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朝的羁縻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厚赂为主的经济羁縻,一种是以和亲、册封、结援为目标的政治羁縻。无论是经济羁縻还是政治羁縻都要通过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来完成,所以通使是汉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沿用、承袭。 汉朝实施羁縻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册封。册封是历代中央王朝惯用的一种羁縻手段。通过册封可以确定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君臣、隶属或藩属关系。一般册封的物件主要是降服、归顺或有藩邦关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主要有三等,第一等为:王、单于、君长;第二等为:侯;第三等为:邑君、邑长、邑侯。其中还包括不同民族名目繁多的称号。这种对民族内部官吏实行册封的等级、称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逐步约定成俗,并为后世所沿用。两汉时期主要册封物件是西域各族、匈奴、乌孙以及东北和南方各民族的上层人物等。这些册封表现了受封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时也表现了册封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设定属国。一般认为,属国的设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了安置匈奴的降众,以后逐渐成为了定制。就其性质而言,它实际上是汉王朝中央管理匈奴降众的一种羁縻措施。现在有证据证明,秦朝时已经设定了属邦,其性质和汉时的属国相同。西汉时期共设定属国七个,由最初安置匈奴降众,发展到安置羌等其他民族。西汉末年,王莽曾计划设定西海属国,但因次年爆发了西羌大起义,而成为泡影。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的属国和属国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为比郡属国的出现。比郡属国,就是在已经设立边郡的地方,将郡内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划分出来,设定属国。在两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实行属国制之外,还实行大量的郡县制,少数的郡道制,也有都护制和藩属制。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地区,多为农业为主或者农牧并重的定居民族;郡道制的地区民众的定居程度稍差,常进行小范围的迁徙。至于藩属制主要用于那些一时难以完全征服的势力强大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都护制一般用于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离内地较远,不适合设定郡县,因为各项开支太大。汉王朝中央 *** 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宽严程度上是不同的,属国制地区和置道地区宽于郡县制地区,严于都护地区和藩属地区。这种宽严程度的不同,正体现了汉王朝对居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羁縻程度的差别和统辖深度的不同。(三)是和亲措施。和亲并不始于汉代,早在先秦时期都已经出现了。汉代的和亲,完全依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为转移。在汉朝初年,汉处于被动地位,和亲是不得己而为之。到汉武帝中期,汉朝的和亲开始以接援为目的,寻求军事同盟。其主要物件是乌孙,通过和亲实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到了汉元帝末年,由于民族政策的重心由武力政策转为与民为静与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所以这一阶段的汉匈和亲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节和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手段。由于少数民族的牧畜经济的不完整性和脆弱性,所以他们对中原农耕经济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在互市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市来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控制和羁縻。 总之,两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武力征服交错使用,为汉朝的武力拓边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拓边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两汉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极其复杂。但无论是王朝或政权的递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注重调节和处理该政权管辖下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期,既有对秦汉时期统治经验的借鉴,也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民族政策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中断。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国时所采取的“恩威并用”“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正是唐朝羁縻州府制的蓝本。 随着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民族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因俗而治”等统治方针,创设了羁縻府州,同时也延袭了册封、和亲、互市等传统的统治方式,并创设节度使制,对民族地区,慑以兵威。 羁縻府州的设定是基于唐王朝的强大,弱小民族归附可以得到唐的庇护,势力较强的民族,则可借唐的声威以自重。同时,这也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初年,羁縻府州多集中在西南地区,数量较少,范围也较小。到了唐太宗即位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接踵而至,数量猛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遍及北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几乎涵括了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但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民族分裂势力抬头,中央对一些府州已不能完全控制,大多逐渐废置,数量锐减。唐代的羁縻府州不同于正州,它们设定在四周边境地区。它也不同于“藩国”,它与朝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朝廷主要在羁縻府州行使行政领导、实施法律、征调兵马、收取贡赋等权力。它的设定实际是“分而治之”的结果。羁縻府州都以土酋为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唐代的羁縻府州,上承两汉时的属国制,下启元、明、清时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土官统治为核心的羁縻政策的发展完善阶段。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登峰造极的时期。传统的羁縻政策也在这一时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这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结果,也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络日益密切。民族地区最终被纳入到封建大一统的体制当中。到了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羁縻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名存实亡。 清承明朝体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它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这种制度以任原有酋长为官,统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变更或调整其领土,官职世袭。经过明请的不断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官职体系。这套体系异常严密,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土司控制的严格。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加大对土司地区直接统治的标志性措施,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土司复兴的现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羁縻政策。它的设定与蒙古各部归附清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清朝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的结果。清 *** 根据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功绩大小及忠顺程度等,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统治相对松散一些。清王朝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现在,盟长按清 *** 的规定定期会盟,朝贡互市,将军、都统或大臣节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几个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和维护清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 三、 古代羁縻制度给我国民族政策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笼络、恩抚、怀柔等羁縻政策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传统的羁縻政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策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来加强中心对边区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格局。古代羁縻制度中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鉴,为我们国家当前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唐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相似特点;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3.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4.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商业发展等。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有? 小说:儒林外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 开物,西游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戏剧:牡丹亭,琅嬛文集,2023-06-30 09:52:501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待商业采取的措施
重农抑商,逐步开放2023-06-30 09:52:593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有什么
【普通高中标准教材资料历史必修二(人教出版社)】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1.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赢贸易发达;3.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4.中小工商市镇兴起。【也许各地差异吧,还是要听各地老师教的各自的标准答案】2023-06-30 09:53:0711
概括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2023-06-30 09:53:482
明清时期晋商帮的基本特点
明清时代的晋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 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 三是利润的封建化.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当然这是后话. 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晋商的辉煌人物有乔致庸等 晋商由于种种原因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衰落了,山西也开始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变的较为平淡,勉强说来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说一下孔祥熙、李彦宏、陈年和郭台铭了 .晋商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保留,以致山西现在在全国范围来说仍然处于落后状态.2023-06-30 09:53:552
中国的经济史发展有什么特点?
列举宋唐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唐代经济: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定“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4、宋代经济: 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成了三级市场网路体系。宋代的商业繁荣不但体现在城市,而且表现在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街窜巷,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重点:早市和夜市、最早纸币交子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5、元代经济: 农业方面 少数民族统治且不汉化 土地兼并的问题严重在此方面对经济无促进作用 主要是商业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因此受上述经济利益吸引 扬州泉州温州等外贸港口商业繁荣 再加之大运河的改修 元朝统治最远远达奥地利的影响 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出现 使得中国物产产品远销海内外 大概就这样了 6、明清时期经济特点: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络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 秦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1、先秦商业模型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巨集观调控和规范。“考先秦前之商业,自秦火过,无覆信矣!商业之贯通,要在交通之贯通,古今莫不其然。”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师。”先秦还是出现了不少商业思想,和商业兴荣的苗头,秦之统一在于商鞅,商鞅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最终只算得是农业社会而已,是农业而非商业,农业兴而秦乃霸天下。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 商业要繁荣, *** 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 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 *** 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6、“明清时期” *** 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明清时期, ***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 *** 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络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联络隋唐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等内容,总结概括出商业继续繁荣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7、总结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商品交换。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春秋时出现了钜商和商业中心。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达,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及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但只通行于四川。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势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还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1.欧洲文艺复兴. 2.宗教革命. 3.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 4.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5.麦哲伦驾船证明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6.欧洲强国全球争夺殖民地,大航海时代到来. 7.法国爆发大革命,处死国王路易十四. 西苑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即西苑)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的朱姓文学家 1、朱肱 北宋 1050年-1125年 今浙江湖州 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2、朱熹 南宋 1130年-1200年 今江西婺源 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3、朱淑贞 南宋 约1135年-约1180年 今安徽歙县 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4、朱思本 元代 1273年-? 今江西抚州 地理学家。 5、朱彝尊 清朝 1629年-1709年 今浙江嘉兴 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特点: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空前繁荣; ④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⑴农业发展 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花 ③农业生产商品化——生产区域化(棉花、菸草、花卉) ⑵手工业进步 ①工具革新——“纱绸机” ②技术提高——双色套印技术 ③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规模扩大——佛山冶铁业 ⑤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⑶商业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 ②商品种类增多 ③封建城市兴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货币发达(白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发展状况:萌芽状态 发展缓慢——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 ①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列举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唐宋诗词元曲明小说 羁糜政策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 我国古代羁縻政策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完善于汉唐时期,元、明、清是其走向衰萎的时期。所谓“羁縻政策”是今人在研究古代民族政策时,对这一型别的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羁縻是系联牵制的意思。这种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乃至我国古代史相始终。它的演变过程特点是由松到紧、由间接治理逐渐向直接统治过渡。但是在历史上,羁縻政策因朝代不同、中央王朝与同一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不同和双方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弱不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即使同一朝代,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或者居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少数民族,其羁縻政策也不尽相同。 一、 羁縻政策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羁縻政策是对古代这一类民族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边疆少数民族应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联络。于是,中央采取了贡赐、互市、和亲、通使、朝聘、盟誓等措施,来保持这种联络。(二)是以夷治夷与以夷制夷。就是对少其采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直接统治的治理方法,而是运用间接统治。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战略,往往是通过加强中央 *** 对“四夷”首领的联络和影响的方法实现的。同时,“以夷治夷”的前提是允许少数民族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所以中央王朝对其只能适度而治。(三)是土流并治或土官的流官化。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统治。因此,随着中央王朝力量的强大和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络的加强,“以夷治夷”的土官制向流官制的转变,成为必然之势。早在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属国制的羁縻统治方式中,就已有直接统治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属国制的官僚体系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派遣的汉人担任。唐朝的羁縻府州制中也有“华官参治”或汉官“监领”。清代的改土归流、伯克制、札萨克制的变化,更是反映了这一点。 传统羁縻政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因俗而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总体而言,上述三个层次是始终存在的,他们之间往往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了羁縻政策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二、 羁縻政策的演变及其内容 如果我们追溯羁縻制度的来源的话,其雏形应当是夏商周时期的要服荒服制。因为在周代的五服制中有关要服荒服的规定,是允许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限度的自治。周代同时还规定了对违反朝贡制度的蛮夷戎狄酋长的处理及惩罚办法。 汉朝是继秦之后的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汉代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较弱,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举兵进攻匈奴,而羁縻政策就是伴随着汉匈战争而实施的。由于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羁縻政策实施也随之打开了局面。羁縻政策的实施不断稳定了汉朝的后方,同时对战争的胜利推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朝的羁縻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厚赂为主的经济羁縻,一种是以和亲、册封、结援为目标的政治羁縻。无论是经济羁縻还是政治羁縻都要通过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来完成,所以通使是汉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沿用、承袭。 汉朝实施羁縻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册封。册封是历代中央王朝惯用的一种羁縻手段。通过册封可以确定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君臣、隶属或藩属关系。一般册封的物件主要是降服、归顺或有藩邦关系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两汉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主要有三等,第一等为:王、单于、君长;第二等为:侯;第三等为:邑君、邑长、邑侯。其中还包括不同民族名目繁多的称号。这种对民族内部官吏实行册封的等级、称号,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逐步约定成俗,并为后世所沿用。两汉时期主要册封物件是西域各族、匈奴、乌孙以及东北和南方各民族的上层人物等。这些册封表现了受封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时也表现了册封对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设定属国。一般认为,属国的设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了安置匈奴的降众,以后逐渐成为了定制。就其性质而言,它实际上是汉王朝中央管理匈奴降众的一种羁縻措施。现在有证据证明,秦朝时已经设定了属邦,其性质和汉时的属国相同。西汉时期共设定属国七个,由最初安置匈奴降众,发展到安置羌等其他民族。西汉末年,王莽曾计划设定西海属国,但因次年爆发了西羌大起义,而成为泡影。东汉建立后,承袭西汉的属国和属国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为比郡属国的出现。比郡属国,就是在已经设立边郡的地方,将郡内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划分出来,设定属国。在两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实行属国制之外,还实行大量的郡县制,少数的郡道制,也有都护制和藩属制。一般来说,郡县制的地区,多为农业为主或者农牧并重的定居民族;郡道制的地区民众的定居程度稍差,常进行小范围的迁徙。至于藩属制主要用于那些一时难以完全征服的势力强大的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等。都护制一般用于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离内地较远,不适合设定郡县,因为各项开支太大。汉王朝中央 *** 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政策在宽严程度上是不同的,属国制地区和置道地区宽于郡县制地区,严于都护地区和藩属地区。这种宽严程度的不同,正体现了汉王朝对居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羁縻程度的差别和统辖深度的不同。(三)是和亲措施。和亲并不始于汉代,早在先秦时期都已经出现了。汉代的和亲,完全依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为转移。在汉朝初年,汉处于被动地位,和亲是不得己而为之。到汉武帝中期,汉朝的和亲开始以接援为目的,寻求军事同盟。其主要物件是乌孙,通过和亲实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到了汉元帝末年,由于民族政策的重心由武力政策转为与民为静与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所以这一阶段的汉匈和亲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此时的和亲是西汉王朝与匈奴贵族上层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两族友好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互市措施。它是指在中原王朝 *** 的主持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虽然是由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互市往往由官方垄断,从而成为中央王朝调节和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手段。由于少数民族的牧畜经济的不完整性和脆弱性,所以他们对中原农耕经济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在互市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市来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控制和羁縻。 总之,两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武力征服交错使用,为汉朝的武力拓边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拓边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两汉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关系极其复杂。但无论是王朝或政权的递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较注重调节和处理该政权管辖下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期,既有对秦汉时期统治经验的借鉴,也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民族政策并未因社会的动荡而中断。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国时所采取的“恩威并用”“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正是唐朝羁縻州府制的蓝本。 随着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民族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一方面继承了秦汉、魏晋以来的“因俗而治”等统治方针,创设了羁縻府州,同时也延袭了册封、和亲、互市等传统的统治方式,并创设节度使制,对民族地区,慑以兵威。 羁縻府州的设定是基于唐王朝的强大,弱小民族归附可以得到唐的庇护,势力较强的民族,则可借唐的声威以自重。同时,这也跟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唐初年,羁縻府州多集中在西南地区,数量较少,范围也较小。到了唐太宗即位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接踵而至,数量猛增,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遍及北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几乎涵括了当时大多数少数民族。但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民族分裂势力抬头,中央对一些府州已不能完全控制,大多逐渐废置,数量锐减。唐代的羁縻府州不同于正州,它们设定在四周边境地区。它也不同于“藩国”,它与朝廷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朝廷主要在羁縻府州行使行政领导、实施法律、征调兵马、收取贡赋等权力。它的设定实际是“分而治之”的结果。羁縻府州都以土酋为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唐代的羁縻府州,上承两汉时的属国制,下启元、明、清时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土官统治为核心的羁縻政策的发展完善阶段。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登峰造极的时期。传统的羁縻政策也在这一时期有完善鼎盛,走向了衰弱。这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高度发展和强化的结果,也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络日益密切。民族地区最终被纳入到封建大一统的体制当中。到了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羁縻政策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名存实亡。 清承明朝体制,保留了土司制。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等地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它用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这种制度以任原有酋长为官,统治其固有土地及人民,不变更或调整其领土,官职世袭。经过明请的不断完善它具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官职体系。这套体系异常严密,这也反映了中央对土司控制的严格。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加大对土司地区直接统治的标志性措施,但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土司复兴的现象存在。 盟旗制度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羁縻政策。它的设定与蒙古各部归附清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清朝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的结果。清 *** 根据各部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功绩大小及忠顺程度等,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行八旗制度,为直接管辖的旗,不设盟。盟旗制度主要施行于外藩蒙古中,统治相对松散一些。清王朝通过会盟、课税、派差、调遣等手法来加强对蒙古族的控制和利用。盟旗制度主要表现在,盟长按清 *** 的规定定期会盟,朝贡互市,将军、都统或大臣节制各盟旗,分而治之等几个方面。盟旗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有助于消除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和维护清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 三、 古代羁縻制度给我国民族政策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笼络、恩抚、怀柔等羁縻政策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传统的羁縻政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不改变周边少数民族政策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来加强中心对边区的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格局。古代羁縻制度中这些合理成分,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和借鉴,为我们国家当前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唐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相似特点;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3.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4.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商业发展等。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和小说有? 小说:儒林外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聊斋志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天工 开物,西游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戏剧:牡丹亭,琅嬛文集,2023-06-30 09:54:091
江右商帮的江右商人共同行为准则
江右商人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活动准则,有一些初看起来是成功商人共同的特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又可以感觉到这些东西在江右商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下面我们把这些江右商明显的特征概括出来。1. 讲究忠孝。江右商人信仰许逊,对于净明道的忠孝观念,自小就耳濡目染。在经商过程之中,又受到万寿宫的道德原则约束,因此,言行上比较讲究忠孝。江右商人黄某,长期在湘西洪江一个桐油号家里做经理,油号老板去逝了,其儿子接任,由于没有经验,在某一件事情上与黄某发生分歧,少老板竟动手打了黄某一个耳光,黄某就不去上班了。这件事情很快在洪江的江右商人中传开,大家批评少老板没有尊重长者,是不孝的行为。不少油号纷纷来请黄某去他们的油号工作,黄某不肯去,当然也没有把这个油号的商业秘密讲出去、把客户带出去。最后年轻的老板登门赔礼道歉,再次请他去上班。黄某认为:“少老板不对,但要对得起老东家,所以,我不会做对不起东家的事情;但也不能去上班,因为我毕竟是他的长辈,他不认错,我就不理事。可见洪江的江右商人基本上是按照忠孝的伦理做事和做人的。2.讲究信用。讲究信用应该是古代商人通行的信条,但是古代也有不讲信用的,一般而言,老商号、大商号比较讲信用,偶尔也会出现小商号、新商号有欺诈行为。江右商比较讲信用,如有不讲信用商号,经调查属实的话,商帮会采取办法,小则责其改正,大则孤立和惩罚它。对于江右商人而言,明清以来一直是讲信用的典范,因为江西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区,江右商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远在外地做生意,如不讲信用,则难以立脚。利马窦在他的《杂记》中多次提到,江西商人讲信用的情况。江右商人对外商不欺诈,对于当地人,就更不敢也不会欺诈了。“临川张世远、张世达兄弟交替往汉口贩卖纸业,一次,张世达从汉口卖纸归来,和世远一算纸价,发现货主多给了100两银子,因为是老主顾,所以世达没有点钱。兄弟俩商量后认为:‘此非分之财,毕还之。"下一趟本该张世远去汉口,但为这事,仍由世达去。张世达将货主多给的100两银子全部买了纸,携往汉口,找到货主钟良佐说明原委,‘良佐感服"。”3. 讲究和气生财。“只要人情在,就有元宝攒。”以下从江西地方志中摘取数例清代江右商人和气生财的做法。南昌人胡哲启,在湖广一带经商,有一批价值白银千两的货物存放在宝应一家商行,被行户盗卖。“客伴怂恿控官,不听,垂囊而归。”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商场上的和气局面,以便今后继续开展商贸活动,当然吃一堑长一智,胡哲启以后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新城邓兆龄,在外经商,托乡绅某人在家乡添置田产,结果受骗,空费了1000两银子。有人劝他提出诉讼,他却说:“讼即累某绅名也。”于是置而不问。有盐商欠涂肇新等白银万余两,众人邀肇新一起去告发,涂肇新却居中调停。余干县的胡钟,有乡人向其借贷而无法偿还,将自己的房契抵债,而迁往他乡,胡钟知道后非常不忍,连忙派人追回,将房契归还原主,将借据烧掉。金溪县的刘光昌在外长期经商,小有积蓄,晚年回家仍做典当生意。许多乡民用衣被典贷粮食,这年因歉收,无法赎回,天气渐寒,光昌将这些乡民召来,让他们将衣被全部取回,所贷粮食均不再索。有人不解,刘光昌说:“天气凛冽,族邻号寒,吾忍厚绵独拥乎?”又将所有的债券合数千两尽行烧毁。临川李春华在贵州经商几十年,晚年返回家乡,行前,召当地负欠者,将万余两银子的债券全部烧掉。4.把握市场行情。江右商人充分利用万寿宫这个联络纽带,掌握市场信息。江西人一把雨伞闯天下,充分利用老乡关系了解市场,在这个方面江右商人做得很好。看准了市场,他们就不斤斤计较,动辄投入巨资,获得的利润十分可观。会昌商人欧阳振銮眼光犀利,很有气魄。对市场行情了如指掌,“靡不灼然于胸中”,购物出货,下手快而且准确,“不数年积累之厚甲于一邑”。下面还有一个小例子,说明江右商人很注意把握市场。一位南昌籍商人做生意亏折,仅剩200 钱,欲寻短见。遇到一位同乡,同乡劝他不必如此,只要把握了市场,就是200钱也可以东山再起。于是二人买了一批小孩玩具,同乡劝他第二天一早去市场卖,见大人就卖便宜一点,见抱着孩子的人就可以卖贵一点,商人依计而行,果然获利而归,打算第二天如法炮制。同乡制止说:“此子所以折亏也。昨当岁暮,市中玩具价较廉,故贩售之,可以获利。今已新岁,市中玩具价已涨矣。吾齐成本无多,利货速售,方足以资周转,非若多财善贾者流,可居奇货以待善价也。”5. 讲究白手起家,从小业做起。“细伢子不要懒,大了可以做老板”。“只有病死人,没有累死人”。这些口头语至今仍在南昌地区流传,江右商大多数是白手起家。6. 讲究团结互助。在个体商贩的临时性结合体中,商贩们各有自己的资金、货物,在经营上是完全独立的,如果同伴中有人亏损或发生意外,则众人共同扶持。同治《瑞州府志》所载,高安人梁懋竹与二友同舟押运货物,船行至洞庭湖,夜泊,有水盗持刀登舟,索取财物,梁懋竹将自己的钱财全给了他们。水盗又逼二友交钱,梁懋竹骗他们说,这是自己的两个兄弟,水盗这才离去。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发现梁与二友是同舟的个体商贩,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相互包涵,尽量减少损失。江右商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今天江西商人中也是常见的。在合资贸易的商人小团体中,其特点是合资商人共同经营,双方或数方相互承担经济上和道义上的责任。按照资金的多少分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这与我们今天的股份公司很类似。不同的是江右商人的合资的商号非常重视伦理责任,如有合资的一方生病、去世,另一方则会自愿承担无限的责任。南昌黄庆仁栈药店,是一个老字号合资店,一方老板去世后,其幼儿无法经营,整个药店由另一方经营,直至该幼儿长大成人,店务又共同经营,此事一直在南昌传为佳话。在垄断性行业中,其特点是:“一个或几个以同乡或同宗为纽带的地域性商人集团垄断某一地区一定行业的商品市场或原料市场,在这里,万寿宫伦理原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中期,樟树中药行业有店号数百家,其著名者如大源行、金义生行等,还在外地设有分号。清后期,樟树在外地的药号大体按区域分为“西北号”和“广浙号”,西北号专营川、陕、冀、豫等地所产的药材,广浙号专营两广、闽浙等沿海省份药材。这种分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避免樟树药商的内部争夺而瓜分药材原料市场,与外地药商进行竞争,带有一定的垄断性。7. 讲究回报家族、家乡。主要的形式有建祠修谱、增置族田族产、救灾赈荒、办学助读、建桥修路以及捐粮助饷等。明清是江西家族制度的发展时期,家族作为社会基层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建祠修谱、置族产族田成为每户家族成员尤其是家族中的富户所必须承担的义务。而且,这种义务承担得越多,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就越高。2023-06-30 09:5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