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ra
-
原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 阿啵呲嘚
-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lang12/lang12179.asp
《梦溪笔谈》雁荡山 原文翻译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2023-06-29 15:53:122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的意思,并解释这句话的句式
(它)也是具备了形体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只是(它)这里是土而(雁荡山)那里是石头罢了.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是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亦具体而微之雁荡.2023-06-29 15:53:251
请问:"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选自哪篇文章?怎么翻译?
出自《雁荡山》 作者:沈括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也(可算是)具体而微的 雁荡山.具体而微,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具,齐备.2023-06-29 15:53:341
沈括《雁荡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沈括:雁荡山记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这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报告性质的山水游记。文字精当,叙事准确,行文活泼,熔历史事实、实地考察和审美评价于一炉,读来饶有趣味。既获得科学的知识,又有着审美的享受。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文章开门见山,点出雁荡山的所在地,以及它“奇秀”的特点。这个开头,引人瞩目。接着文章着重叙述了雁荡山被发现的经过,以及它形成奇秀的原因。 雁荡山虽然以奇秀闻名天下,被人称为“东南第一山”,可是,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被人发现,“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它象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南北朝刘宋时期任永嘉(即温州)太守的谢灵运,酷爱山水,他几乎游遍温州山水,可是却没有提到雁荡山。雁荡山的名字最早见于西域佛经,说唐代僧人诺矩罗(俗名罗尧远)居住在震旦(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代诗人贯休在诗中也提到雁荡山。这只是书本上的名字。人们真正勘探雁荡山则是在北宋真宗朝的大中祥符间(1008-1016)当时因伐山取材,才发见了它。看见此山的芙蓉峰顶,有一个方园十里的大池,春天雁归时在这里聚集,知道雁荡山的名字由此而来。沈括在神宗熙宁六年(1073)以察访使巡视浙东,寻幽探胜,登上了这座发现不久的雁荡山。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这是他亲眼所见到的景象,山峰是那样的“峭拔险怪”,那样的稀奇独特!这在别处是很少见到的。这是沈括的独特的发现,也是雁荡的真实面貌第一次披露于世。 面对着深谷中的穹崖巨谷,峰峦挺立的奇观,沈括的心情很激动。对沈括来说,这不但是美的发现,同时,也是个科学的发现。在引起他的审美注意的同时,还作了科学的思考。认为这种奇秀穹崖巨谷以及挺拔峰峦的生成,是水冲激的结果。他说:“按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水凿之穴。”他还以成皋、陕西大涧中,“辄有立土高及百尺”的现象相类比,进一步证实了流水侵蚀,把地面挖切为山岭的道理。沈括的这个说法,比十八世纪英国人郝登在《地球概论》中提出的类似学说,要早六百多年。从这一点上,沈括的《雁荡山记》是一篇带有鲜明科学性的山水游记。2023-06-29 15:53:491
雁荡奇秀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 雁荡奇秀的翻译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3.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 4. “予现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下为节选)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译文: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创作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 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5.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6. 文言文翻译 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2023-06-29 15:53:561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的意思,并解释这句话的句式
(它)也是具备了形体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只是(它)这里是土而(雁荡山)那里是石头罢了。“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亦具体而微之雁荡。2023-06-29 15:54:061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属于定语后置。2023-06-29 15:54:151
“具体”的古义 文言文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具,具备;体,形体。具体的古义就是具备形体的意思。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也是具备形体却规模小的雁荡山。2023-06-29 15:54:241
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原文出自沈括《雁荡山》立土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2023-06-29 15:54:331
龙湫文言文
1. 石梁与龙湫 翻译 十天后,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 还没到大龙湫的三里之外,看到一条带子从天而下,但是没有声响。走到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 往下坠落,却又像上升;疏散开来,却又像在密密编织。风吹来摇动它,就飘散不知落到哪里去了;日光照耀它,五彩缤纷。 有时候站的远远的却打湿了头发,有时贴得很近的看它但是衣服一点都不湿。这个原因是因为瀑布的落点太高,悬崖中间洼,水流在在中间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缥缈,又很少被阻拦,所以不能发出大的声响,和石梁瀑布很不一样。 大致石梁瀑布威猛,龙湫瀑布温和;石梁瀑布喧腾,龙湫瀑布平静;石梁瀑布湍急,龙湫瀑布缓和;石梁瀑布一直向前冲击,龙湫瀑布就像来回奔流;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见到石梁瀑布的时候,以为瀑布的景象也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就可以不来看了;等到到了龙湫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还有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真实不能盲目揣测啊。 2.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3. 文言文 大龙湫翻译 急~~~~~~~~~~~~~~~~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淫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4.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5.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6. 文言文大龙湫加点字翻译 精锐教育提醒你:【原文】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 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译文】 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 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 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 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 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7. 袁枚大龙湫阅读答案 原文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翻译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8.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 方苞 的古文翻译 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 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2023-06-29 15:54:401
关于古文中“如” “微” “致”的解释
如:1、使使如秦受地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2、其如土石何(如……何,解释为把……怎么样);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假如,如果);4、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遂”或“像”、“如同”)。微: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微小)2、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暗中、偷偷、悄悄);3、仲尼没而微言绝(精当而含义深远)。致: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使。。。来。招致); 3、听妇前致词(诉说)。2023-06-29 15:55:002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萧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多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制绘画的乐趣。 全文翻译 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象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2023-06-29 15:55:105
古文翻译
自从我降生,遇到的都是贫贱之命,饭碗水瓢常常是空的,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带着欢乐去山谷里汲水,一路唱着歌背负着柴禾,柴房是昏暗的,从早晨到夜晚一直不停地干着活。春去秋来,在园中干活,又是耕田又是培土,又是育苗又是繁殖。高兴地看书,快乐地弹琴。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洗洗清泉。辛勤劳作,不剩下半分体力,心中常常有闲情逸致。快乐地接受老天给我的命运,顺从本分,一直到死。2023-06-29 15:55:523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定语后置的常用介词是那些?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2023-06-29 15:56:011
峭拔是什么意思?
峭:陡峭。拔:挺拔。险:险峻。怪:奇异。上耸千尺:向上耸立约有千尺。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出自]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下为节选)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译文]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2023-06-29 15:56:081
文言文单音字
1. 文言文中单音词变双音词的有哪些 除了联绵词外,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需要解释为双音节词。不过,文言文也有一部分复音词,它们的词义几乎与现代义相同。 有时,文言文两个单音词连用,词形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解。如“地方千里”的“地方”,是“地”(领地)、“方”(方圆)两个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两个字出现在一起的,有时是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节词。最典型的是“所以”。既可以是所和以,也可以是现代意义的所以。 一般来说,某个类似于双音节词的东西,在古文中多半是两个单音节词,在诗词中,多半是一个双音节词;时代越久远的古文,单音节词越多,时代越接近我们的,双音节词越多;古代白话文的双音节词多,文言文单音节词多。这些想象,正好说明为什么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具有普遍性。 2. 文言文中单音词变双音词常用的有哪些 文言中的复音词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1.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2.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3.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1.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2.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3.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 4.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古今双音词的变化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很大比例,这是在语汇方面与白话文相比而较为明显的区别。有些单音节词语流传至今,逐渐变化成现代双音词,当然,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词。 这部分双音词,大部分保留下来,继续在现代交际中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变迁,无论是由单音词演变成的双音词,还是由古汉语继承下来的双音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甚或根本性的变化,假若用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的双音词的意义,必然会出现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区分古今双音词的意义变化。 一般说来,古今双音词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单音节词汇演变成双音词例如,初中课本《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高中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璧有瑕,请指示王”、“于是相如前进缶” ,《赤壁之战》中的“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中的“可以”应解释做“可以凭借(它)”,“妻子”应该理解为“妻子儿女”,“指示”是“指点给……看”,“前进”是“上前去呈献”,“形成”中的“形”是名词“形势、局势”,“成”是“形成”。 在读这些句子时,要在词与词之间有间隔停顿,例如“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应读做“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 / 成矣”。类似的情况在课文中还有不少,聊举一二以引起大家重视。 1.操虽托名汉相,其 / 实汉贼也。(《赤壁之战》)其:他。 实:实际上。2.割据江东,地 / 方数千里。 (《赤壁之战》)地: 土地。方:方圆。 3.是 / 非贿得之。(《王忠肃公翱事》)是:代词 这。 非:不是。4.吾社之行 / 为士先者。 (《五人墓碑记》)行:名词,品行。为:动词,做为,成为。 5. 众谓予一行 / 为 可以纾祸 。(《指南录后序》)行:动词,去。 为:是。6.意北尚可/ 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可:能够、可以。以:介词,用、凭。 古今双音词意义发生了较大差异这类古今异义的现象在中学课本中较为普遍,是进行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比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亲戚”,“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差异就比较大。 在现代语言交际中,这些词语都已被赋予了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绝境”通常指没有出路的境地,而原文中的意义则是“与外界隔绝的境地”。一死一生,相去甚远。 “亲戚”指除直系亲属之外的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以及成员。原文中的“亲”则是指“父母”,“戚”是指“兄弟姊妹”。 一外一内,所指代对象范围不同。“卑鄙”一词常用做贬义词,指(言谈、行为)恶劣,不道德。 原文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短浅。一贬一谦,无法苟同。 由于文言文中此类情况较多,特做简要梳理,以防学习时产生误解。1.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无论:更不用说。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花源记》)交通:动词,交错相通。3.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名词, 盟约。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牺牲:祭祀用的牲畜。5.致殷勤之意义。 ( 《赤壁之战》)殷勤: 恳切慰问。6.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中国: 中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7.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游褒禅山记》)十一:十分之一。8.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说》)学者:泛指学习的人。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鸿门宴》)山东: 崤山以东。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鸿门宴》)婚姻:儿女亲家。1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非常:名词,指意外的变故。12.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条理:措施,办法。1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梦溪笔谈》)具体:形体上 具备 。14.仍不失为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从事:指低级属官。15.寡君。 3. 文言文中单音词变双音词的有哪些 除了联绵词外,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需要解释为双音节词。 不过,文言文也有一部分复音词,它们的词义几乎与现代义相同。 有时,文言文两个单音词连用,词形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解。 如“地方千里”的“地方”,是“地”(领地)、“方”(方圆)两个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两个字出现在一起的,有时是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节词。 最典型的是“所以”。既可以是所和以,也可以是现代意义的所以。 一般来说,某个类似于双音节词的东西,在古文中多半是两个单音节词,在诗词中,多半是一个双音节词;时代越久远的古文,单音节词越多,时代越接近我们的,双音节词越多;古代白话文的双音节词多,文言文单音节词多。这些想象,正好说明为什么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具有普遍性。 4. 语文文言文单字解释 单 拼音: shàn ,dān ,chán , 笔划: 8部首: 十 五笔输入法: ujfj基本解释:单 (单) dān 不复杂:单纯。 简单。单调(di刼 )。 独一:单独。单一。 单词。 只,仅:做事单靠热情不够。 奇(j?)数的:单日。单号。 薄,弱:单薄。 衣服被褥只有一层的:单裤。 单衣。 覆盖用的布:被单。 床单。 记载事物用的纸片:单据。 传单。名单。 和尚称禅堂的坐床。 双复 单 (单) shàn ㄕㄢˋ 姓。 双复 单 (单) chán ㄔㄢˊ 〔单于〕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单) 双复 笔画数:8; 部首:十; 笔顺编号:43251112 详细解释:单 单 chán 另见dān;shàn 单于 chányú 〖chiefoftheXiongnuinancientChina〗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泛指外族首领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 单 单 dān 【形】 (本义:大) 同本义〖great〗 单,大也。——《说文》。 段注:“当为大言也,浅人删言字。如诬加言也,浅人亦删言字。” 明清于单辞。——《书·吕刑》。 按,夸诞之辞。 夏禹能单平水土。 ——《国语·郑语》 王之威亦单矣。——《史记·春申君传》 单埢垣兮。 ——扬雄《甘泉赋》。注:“大貌。” 单独〖single〗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 注:单,物之单名也。” 又如:单幅门(独扇的门);单跪(弯屈一膝,行半跪之礼。 也叫“打千”);单绪(只有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即单传) 一个〖one〗 单,一也。 ——《汉书·枚乘传》注 今单车来代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单介(一人;一个);单味(一味菜肴);单民(只身);单幅(单条;条幅) 孤独;孤立〖solitary;isolated〗 令母在后单。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孤单(单身无靠;感到寂寞);单孑(只身;个人);单己(只身;个人);单老(孤独无依的老人);单然(孤单的样子);单雄(孤单的雄鸟) 衣物等单层〖unlined〗 庶人单衣。——《礼记·儒行》注 晚成单罗衫。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单绞(苍黄色的单衣);单账(单层的账子);单席(一重坐席) 衣物单薄〖thin〗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单复(单薄的衣服和厚重的衣服);单虚(单薄空虚);单衾(薄被);单轻(单薄) 衰弱〖weak〗。 如:单慧(小有才慧);单寒(身体瘦弱;因衣单而受寒);势单力薄 简单;单纯〖simple〗。如:单陋(简陋);单议(简单的议论);单调 奇数〖odd〗。 如:单日;单只袜子;单号;单牌(标志五里数的路牌) 单 单 dān 【名】 记事纸条〖bill〗。如:菜单;清单 名册〖list〗。 如:名单 一大块布,通常是长方形或椭圆形的棉布或麻布,作为床上用品使用〖sheet〗。如:床单 打横格的、上面记载关于某项交易的记录、保证或指示的条子、散页或卡片〖ticket〗。 如:某种设备的保修单 单 单 dān 【副】 仅,仅仅〖only〗。如:单则(只;而);不单 单 单 dān 【连】 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较大的量下附有较小的量,用同“零”〖and〗。 如:一百单八将;二百单九年 另见chán;shàn 单摆 dānbǎi 〖simplependulum〗由一无重量的不能伸长而可完全弯曲的线悬挂的点状质量组成的理想摆,可作无摩擦的自由振动 单帮 dānbāng 〖travellingtradeworkingonone"sown〗指从一地到另一地贩卖商品的个体商贩 跑单帮 单比 dānbǐ 〖simpleproportion〗前后项都只有一个数的比,如6∶7,A∶B 单比例 dānbǐlì 〖simpleproportionequality〗等号两边都由单比组成的比例式。如a:b=c:d 单兵 dānbīng 〖individualsoldier〗∶一个士兵 单兵训练 〖anisolatedforce〗∶指被围困的无救援的军队 单薄 dānbó 〖thin〗∶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 〖frail;bethinandweak〗∶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flimsy;insubstantial;feeble〗∶指力量薄弱;不充实;人口少 力量单薄 内容单薄 单产 dānchǎn 〖yieldofperunitarea〗单位土地上的年、季产量 单车 dānchē 〖bicycle〗即自行车 单称判断 dānchēngpànduàn 〖singlejudgment〗断定某一个别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判断 单程 dānchéng 〖oneway〗来或去的路程;与“来回”不同 单程车票 单传 dānchuán 〖haveonlyonesonforseveralgenerations〗 几代都只有一个儿子传宗接代 旧指只受一个师傅或一个流派所传授,不杂有别的流派 单纯 dānchún 〖simple;pure〗∶简单;不繁琐 〖alone;merely〗∶独一;纯粹 只顾〖merely;simply〗∶ 单纯词 dānchúncí 〖singlemorphemeword〗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如:山、水、徘徊、吩咐(两个字合起来才有意义) 单词 dāncí 〖word〗词(区别于“词组”) 单打 dāndǎ 〖singles〗某些球类比赛的一种方式,由两人对打,如乒乓球、网球 单打一 dāndǎyī 〖haveaone-trackmind〗只做一件事或只接触某一方面而不管其他方面 单单 dāndān 〖only;alone〗 指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只有,偏偏 单刀 dāndāo 〖short-hiltedbroadsword〗∶一种短柄的砍刀 〖single-broadswordevent〗∶中国武术运动项目的一种,表演或练习时只用一把单刀 单刀直入 dāndāo-zhírù 〖。2023-06-29 15:56:151
梦溪笔谈
+2023-06-29 15:56:254
梦溪笔谈 原文 相关题目
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 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其来素矣。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余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胡”、南与“达靼”接境。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其祖贻永侍中,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遂差。貂蝉喜甚,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貂蝉难之,曰:“今歳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歳恩命以授朱严。制下之日而严死。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而死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赵韩王治第,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笪,上以方砖甃之,然后布瓦,至今完壮。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亦日“蛩蛩巨驴”也。 蟭蟟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歳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至于江。”《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余中表兄李善胜,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经歳余,因沐砂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朱砂至凉药,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 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理不足怪也。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 熙宁中,珠辇国使人入贡,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阁门使副内臣。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皇佑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宗悫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死,稿葬之驿后山下。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生,夏文庄家奴,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人,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性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抵,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陕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岗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嘉佑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方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佑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歳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歳以大穰。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养鹰鹯者,其类相语,谓之?以麦反。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及医疗之术。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余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筋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治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垣山,乃由土门路。至今有行宫。 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 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图片说明:本章节百科插图为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元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长宽为15.5×10.1厘米。 摘要一 原文: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梅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译文:登州的海中,有时会出现(别样的)云层雾气,就像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这些都清晰可见,被称之为海市。或者说“蛟蜃的呼吸造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欧阳文忠曾经被派往河朔任职,在经过高唐县时,在驿舍中的晚上,听到有鬼神从空中经过和车马人畜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都一一可以辨别。他的描述特别详细,在这里不具体写。访问本地的乡人父老,(他们)说:“二十年前曾经大白天地(海市现象)经过本县,也是清晰得可以看见(那些)人和物。当地人也把它叫梅市,这跟登州所见到的大约类似。 个别词解释: 历历:清晰,明了。 然:这样(指“蛟蜃之气所为”这种情况) 文章记载了三个海市现象。一个出现在登州海中;一个出现在高唐县驿舍中;第三个也是出现在高唐县境内。 相同点:在天空中出现了生活中的画面; 不同点:每次见到的具体的事物不尽相同。有的是宫庭院落,有的是鬼神车马…… 作者认为海市的原因:云气缭绕所致! 摘要二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摘要三 原文: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尤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译文: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 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摘要四 原文: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若,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 辨其一二,其冤获申。此亦可记也。 译文:世上的人管诸如竹子、木头、牙齿、骨头这类东西叫做子,把它放在人的喉咙里用气吹它,能发出象人说话一样的声音,因此称它为“颡叫子”。 曾经有一个不能说话的人(哑巴),被人冤枉(或是陷害)了,含有冤屈但是说不出来。当官的(或者是判案的)试着拿叫子放到他喉咙里,(于是他)发出了像傀儡人一样的声音。大约可以听清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他得以申冤。这也是可以记录的。 摘要五 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此次出版,《笔谈》部分以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元刊本为底本,《补笔谈》、《续笔谈》部分以清光绪三十年陶氏爱庐本为底本。2023-06-29 15:56:431
系剑冢家文言文翻译
《梦溪笔谈》宋本今已不存。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尚可窥宋本旧貌,亦为现存最早版本。书为蝴蝶装,开本宏朗,版心极小,刻印精致,书品佳妙,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元明时期秘藏宫廷,书中钤有“东宫书府”、“文渊阁”等印。以后流入民间,为藏书家陈澄中所得。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这部稀世珍本由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原文节选: 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 可倚。”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其来素矣。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余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胡”、南与“达靼”接境。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其祖贻永侍中,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遂差。貂蝉喜甚,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貂蝉难之,曰:“今歳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歳恩命以授朱严。制下之日而严。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而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赵韩王治第,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笪,上以方砖甃之,然后布瓦,至今完壮。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亦日“蛩蛩巨驴”也。 蟭蟟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 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歳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至于江。”《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余中表兄李善胜,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经歳余,因沐砂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朱砂至凉药,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 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理不足怪也。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 熙宁中,珠辇国使人入贡,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阁门使副内臣。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皇佑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宗悫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于杉溪。将,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稿葬之驿后山下。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生,夏文庄家奴,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人,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性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抵,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陕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岗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嘉佑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方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佑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歳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歳以大穰。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养鹰鹯者,其类相语,谓之以麦反。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及医疗之术。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余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筋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治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垣山,乃由土门路。至今有行宫。 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 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2023-06-29 15:56:532
关于乐清市的诗句
1.关于乐清的诗句 这里有点诗?si=5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 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锛、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桢、章纶、高友玑等名人。 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桢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佑七年的能仁大镬,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 小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 十四岁起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 史,诗文名闻远近。 三十三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三 十四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 一直至他四十六岁时 ,秦桧死后,高宗皇帝。 主持殿试,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 特遣绍兴府签判。 秩满,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因轮对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錡,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 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支持张浚北伐。符离挫败,主和派重新得势,自劾辞官还乡。 后起知、夔、湖、泉四州,清廉勤政,政绩卓然。乾道七年 (1171)三月陈太子詹事,力疾赴朝,极论时事。 奈何时已病重, 三上章求致仕,诏以龙图阁学土致仕,七月丙子卒于故里左原, 终年六十岁。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 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 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 1945 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 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 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2.关于乐清的诗句 这里有点诗/z/q898388155.htm?si=5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 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锛、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桢、章纶、高友玑等名人。 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桢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佑七年的能仁大镬,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 小时颖悟强记,七岁入塾, 十四岁起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 史,诗文名闻远近。 三十三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三 十四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 一直至他四十六岁时 ,秦桧死后,高宗皇帝。 主持殿试,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 特遣绍兴府签判。 秩满,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因轮对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錡,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 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支持张浚北伐。符离挫败,主和派重新得势,自劾辞官还乡。 后起知、夔、湖、泉四州,清廉勤政,政绩卓然。乾道七年 (1171)三月陈太子詹事,力疾赴朝,极论时事。 奈何时已病重, 三上章求致仕,诏以龙图阁学土致仕,七月丙子卒于故里左原, 终年六十岁。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 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 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 1945 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 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 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 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3.下面诗句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在乐清不可能看到的一项是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关于“乐清市”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乐清市 雁荡奇 文/李者也 天下风光多奇状,奇中之奇在雁荡。 雁荡奇景何处来?上古仙山自天降。 他山百步仅一景,此山一步两景望。 半石半溪皆异品,一花一叶均仙相。 大小龙湫飞瀑鸣,灵峰灵岩灵气漾。 百岗尖峰接星阵,雁湖波光连云浪。 初月谷上皓月明,乐清湾里海阔壮。 雁荡仙山处处奇,景景皆入画之框。 【注】雁荡山(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分为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乐清境内为北雁荡山,是诸雁荡山的核心,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古木参天。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显圣门、雁湖5个景区。有102峰、64岩、26石、46洞、14嶂、18瀑、28潭、13坑、13岭、10泉、2水、8门、4阙、7溪1涧、8桥2湖、5尖2峡。 4.美丽乐清,我爱我乡(押韵诗歌) 我曾落泪过的乡度 我看着你朝我走来,在微露的灰暗色中,明晰了轮廓. 呵,我落泪过的乡度,你踏着那儿的宏光道一路延伸而蔓,沿途的碧草,枝叶上清明的雨滴.我似望见了你的辉煌,那集荟萃于一身,览奇观望芸生的乐清啊. 我一转身,瞬逝回到4000多年前,在东欧广土上闪烁的智慧,那石斧,那石锛,那石矛,那石犁,还有那石坠. 这浓郁的墨土上,有过南宋开科状元王十朋,元朝一代文豪李孝光,明代杰出兵器家赵士桢. 我仿佛从他们的伟业中明晰地望见了所有人自豪的表情.前进必定拥有激浪,而你怀下的儿女们怀着他们的执著,坚定不移地破浪.我们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四方. 我静默着你纵身跃入时代潮流的前沿,悄然崛起于东海之滨.我默然看着儿时奔跑的石砾路,不知在何时变得宽阔而平坦;我曾站在倒塌的古木屋前惋叹,可转眼间已成高楼.岁月并不是玩笑,发展可以带走太多.我漠然穿梭在两旁不可高低的楼房中,才顿悟原来渺小早已无存. 眼前的霓虹灯刺亮了我的视线,我才恍然发现曾经的荒土已是灯光闪烁.来往的车辆,水似的穿梭,匆匆忙忙.发现自己真的太幼稚,原来一切的一切可以改变得如此快. 像独自推着行李,曾走过的岁月,回眸万千瞬息. 对于雁荡山,我怀有深厚的乡情.我爱这片美丽的土地,像我的泪融于了它灵秀的土壤.“寰中绝胜”的“东海第一山”,完完全全的天然韵味,清纯得不受任何沾染. 你,因人而美;而我们,因你而傲.如果10年前的你还是一叶扁舟,那么,今日的你如似快艇;如果10年前的你是一只不知名的鸟儿,那么,今日的你可堪称翱翔的雄鹰;如果10年前的你只是一片平凡的土地,那么,今日我可以坚定地用辉煌来赞美你. 你用你怀下簇拥的林木,清淌的溪流,高耸的碧山,无声地述说着你原有的一切天然的物种.无论这世界再多么恶劣,在你的乡度里,总有一种源于原始的清新. 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倾城我们的浓厚.你的山山水水,你的城城镇镇,你的条条油柏路,排排大高楼,家家小企业,个个渔港湾. 在我闭眼的当儿,似如泉涌激漾着我惟有的灵魂.当我的足迹踏过你的土壤时,我会深深呐喊,我最幸福. 此刻,我傲然地屹立在你的怀抱中,我高扬着头,泰然地环视着你的一切,饱含着你的柔美,温情,坚毅与执著的土地,当我的泪融入你的土壤时,我看见那一方有流星划过. 5.乐清的礼语和俗语 乐清方言与普通话有差异,因为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语言和特有的词汇等。 各地方言中的俗语,即俚语、谚语等独具特色,幽默中又不乏这里。这些俗语对我们既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句简单通俗的话,就可能道出一个广为流传的地方故事,或是当地的社会现象,或是人生的哲理。因此,通过对乐清方言俗语词汇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以及词汇运用的习惯。 从俗语中透析出乐清人的生活习俗,挖掘出乐清地方的文化特色,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 由此,我们小组决定,通过上网,去图书馆,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研究。 当然,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得到的许多。 二、乐清方言的语言特色 方言是一种在语言中跟标准话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中国地域广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种属于不同地区的不同语言。乐清方言就是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博大的内在生命力。 她象敦煌的飞天,永保着一中古色古香的神韵,拒考证,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乐清方言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秦汉时期的古音古词,继承着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堪称是“活化石”。她犹如浩瀚的大海,广纳百川,吸收和融合了大量的中古汉语,北方官话,吴方言,楚方言,闽方言等广具火力的语言;她象典雅的牡丹,活色生香,极富语言的魅力和韵味,是其他语种所不能代替的。 难怪乐清人对自己的母语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热烈。离乡的游子不论何时何地,一听到乐清乡音就倍感亲切,都喜欢用家乡话交谈,显示了作为地域方言诉说着乐清话的强大凝聚力。 温州方言中,乐清话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它比温州市区话保留更古老的一些特点.如"阳"韵字,市区以南多高化为ie,乐清还保持ia;"歌"韵字,市区以南多与"摸"韵相混,乐清还读o韵,跟"摸"韵的分别得很清楚;"见"系合的字(关、国、快)市区已混,乐清仍分.所以在追溯温州方言史是,乐清话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需要辨别某些方面已经混同的词系是,如"河"、"湖"之别,"间关"之别,乐清方言的形式常常帮我们解难释疑. 再如动词"下"常用"落",如落雨、落雪、落车、落山、坐落、坐勿落;序数"二"常用"两",如"两楼"、"两年级两班". 否定副词"不"以f、v或类似的形式出现,通常写作"勿"如"勿要"、"勿是"、"勿做"、"勿好" 名词前缀"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有用于排行、人名的,如"阿大"、"阿二"、"阿三"、"阿明",有用于亲属称谓的,"阿哥"、"阿妹"、"阿叔"等. 动词重叠常用AAB式,"吃之,想之,听之". 双宾语句动词表示"给予"意义时,指人的宾语常用在指物的宾语前面,如"拔本书我"(给我一本书)"拔张纸我"(给我一张纸). 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吃过勒"、今天叫"该日"、小孩叫"姆"或"细儿"、明天叫"门朝"、昨天叫"藏夜"、前天叫"前日"、吃早饭叫"吃天光"、吃晚饭叫"吃黄昏"、脸盆叫"面盂"、夜点心叫"夜厨"、很合适叫"乐事显". 三、乐清的俗语、童谣等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推动下,一个地方其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自然少不了它的谚语、俗语和童谣,这些风趣又不缺乏哲理的句子都是乐清的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它们有的反映出社会的风气,有的总结出一年的气候特征以及耕作经验,有的记录着民间流传的小故事,内容十分丰富. 在事理、修养方面: ①〔树老根须多,人老见识多〕则告诉人们,老人的经验总是比较丰富的,以树老根须多进行比喻,尤为贴切、形象! ②〔人难欺,马难骑,勿笑穷人穿破衣〕则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去嘲笑别人,不能以贵贱有分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③〔船到江心补漏区〕则告诉人们不要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去想补救的办法,应在事先就要做好准备。 ④〔有银有钱,官司包赢〕以及〔研究研究事难办,烟酒烟酒好办事〕这两句俗语反映出社会的腐败风气,揭示出办事送礼的丑陋现象,警示人们应去扫除这些官场的腐败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在社交方面: 许多的谚语则提出〔浇树浇根,交友交心〕的观点,而且强调〔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它们告诉我们交友处事的态度,而且以生活经验警示我们〔和气生财,相争生灾〕。 在经济、生产方面: 则有许多谚语、俗语都总结出祖辈们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例如〔夏至种络麻,长似草鞋拔〕、〔秋前田里常弯腰,迟早成熟一路收〕、〔八月栽芽,茄栽花〕、〔处暑处暑,处处要水〕、〔若要虫子少,除尽田边草〕、〔年里施肥施根浅,抵过年外施三遍〕。 在生活方面: 乐清流传着〔越嬉越懒,越吃越谗〕的俗语,这句话通常上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好吃懒作时的话,对于仍是孩子的我们,对这句话的印象尤为深刻.〔潮涨吃鲜,潮落吃点盐〕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都是世代得来的生活经验,乐清地方流传着许多歇后语,大多是风趣幽默: ①五月五卖菖薄--短期生意 ②四都猪娘--吃没份打有份 ③田螺壳里做道场--无法 ④两手放落像天罗瓜--笔直 ⑤烂泥田里翻捣臼--越陷。 6.雁荡行经云漠漠,龙丘宴坐雨蒙蒙 【原文】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温州雁荡山①,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②,未尝有言者③。祥符中④,因造玉清宫⑤,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⑥,此时尚未有名⑦。 按西域书⑧,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⑨。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⑩,有“雁荡经行云漠漠⑾,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⑿。 此山南有芙蓉峰⒀,峰下有芙蓉驿⒁,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⒂。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⒃,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⒄。 谢灵运为永嘉守⒅,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⒆,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⒇。 【注释 】 ① 温州:在今浙江省温州市。 雁荡山:在浙江省温州市东北。乐清县西部与永嘉县东部交界处的一座绵延几百里的大山脉 ,最高峰海拔一○五七米。 ② 图牒:图书文件。牒,公文,文件。 ③ 未尝有言者:不曾有记载它的。尝,曾经。 有言者,是“有言之者”的省略。 ④ 祥符中:祥符年间。 祥符,“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公元1008-1016年)。 ⑤ 玉清宫:宋真宗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 ⑥ 方:才,副词。 ⑦ 尚未有名: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⑧ 西域书:指佛经。西域,汉代敦煌以西诸地的总称。 ⑨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圣者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方靠海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阿罗汉,也称罗汉,梵语音译,是佛家对“圣者”的尊称。 诺矩罗,唐代的一个和尚,据《乐清县志》记载,原名罗尧运,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震旦,古时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震指东方,旦指日出,意即东方日出之地。芙蓉峰,在雁荡山南部,峰下有芙蓉驿(在今芙蓉镇)。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名,瀑布下有两个深潭,叫做大龙湫和小龙湫。湫,深水池。 ⑩ 贯休:唐代著名的和尚(公元832—913年),原名姜德隐,善诗画,著有《禅月集》,今传二十五卷,内无《诺矩罗赞》。全唐诗编贯休诗五十二卷,第十二卷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两句。 ⑾ 雁荡经行云漠漠:意思是说从雁荡山经过时看见白云漠漠。这是形容雁荡山极高,与云天相接。 漠漠,密布的样子。 ⑿ 龙湫宴坐雨蒙蒙:意思是说,在龙湫附近静坐观赏风景时对着细雨蒙蒙。 宴坐,闲居静坐。雨蒙蒙,这里形容龙湫瀑布飞溅之水沫如细雨迷蒙。 元朝李孝光《大龙湫记》说:“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东崖址有诺矩罗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摇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之,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可作参考。… ⒀ 驿:古代传送公文的人休息和换马的地方。 ⒁ 瞰:俯视。 ⒂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但是(人们)还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 方。 ⒃ 雁荡:又名雁湖,在芙蓉峰顶。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雁荡山在乐清县,山顶有一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都宿此,故名。” ⒄ 名之:给它命名。名,命名,动词。 之 ,代词,代“经行峡、宴坐峰”。 ⒅ 谢灵运:南朝刘宋时代人,诗人,曾任永嘉太守。 永嘉:即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地区。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官。 ⒆ 殆:几乎。 ⒇ 盖:连词,承接上文,推测原因,可译为“原来是”。 【原文】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①,上耸千尺②,穹崖巨谷③,不类他山④,皆包在诸谷中⑤。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⑥。 原其理⑦,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⑧。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⑨。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⑩。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⑾。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⑿,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⒀,立土动及百尺⒁,迥然耸立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⒃,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⒄,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⒅,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 ① 峭:陡峭。 拔:挺拔。险:险峻。 怪:奇异。 ② 上耸千尺:向上耸立约有千尺。 ③ 穹崖:很高的山崖。穹,高大。 巨谷:巨大的山谷。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 ④ 不类他山:“不类(于)他山”的省略,不同于其它的山。类,同,相似。 ⑤ 皆包在诸谷中:(雁荡山诸峰)都被包拢在各个深谷中。 ⑥ 森然:形容山峰高耸林立。 干霄:直插云霄。干,冒犯,这里可译为“插入”。 ⑦ 原其理:推求其中的道理。原,推求,考究。 ⑧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⑨水凿之穴: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洞穴。 水凿,指水流冲刷。 ⑩适与地平:(山谷里的雁荡诸峰)恰好跟(整个山岭的)地面一样平。 适,恰好。 ⑾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以至于这些山峰的最高峰,也还低于整个山岭顶部的地面。 ⑿皆有植土龛岩:都有直立的土壁或上部突出下部凹陷的岩石。植土,指沟壑两旁高而直立的土层。 龛岩,指底部向内凹陷的岩石。 ⒀成皋:旧县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境。 陕西:陕县以西。陕,即河南陕县,宋朝叫陕州或陕郡。 大涧:夹在两山间的大水沟。 ⒁立土:直立的土壁。 动及:经常达到,往往达到。 ⒂迥然:差得很远的样子 。 这里形容直立的土壁。2023-06-29 15:57:001
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1) 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D (3)藏”是通假字,通“脏”,脏腑的意思。(4)适通“谪”:强迫。(6)旨(8)记2023-06-29 15:57:191
艺术一词源于古代文言文
1. 请教下艺术一词的典故 说到“艺术”之初始,我总认为人类也是在懵懂中慢慢把自身的种种对应自然的行为归纳总结成各式各样的如今天我们所见到许多分类。 所以艺术一词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慢慢的改变其内涵并随之变化着它相应于那个时期的定义。当我仔细的分析了艺术的古代含义时,我就发现艺术一词的时代变迁是相当巨大的。 也可以从这个变化中感受到人类精神情感的日益精细和朝着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看完许多资料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种植”这个词,这个最初与“艺术”结缘的行为,只要你记住“种植”那么你就能摸到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含义的大概轮廓了。 大家都知道艺术的艺字在古代是写为“兿”和“埶”,而这两个字在人类造词之始是为了表示“种植”行为的,所以其本义就是“技艺、艺术、种植”。古时有“六艺”,士大夫阶层必习之技,“周时六埶盖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在这里,艺术的艺字表种植,术(术)字表技术,那么艺术便是“种植技术”的意思了。 从清朝学者段玉裁的研究中也能看出古时艺术为种植之义,《说文解字注》曰:兿埶相通,“兿犹树也,树种义同。”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种植”的意思不仅仅是那么纯粹的单指这种农业行为,根据那句话而理解为“在人的精神内部埋 *** 验价值的种子并使其成长的技术”。 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的涵义在周时就有了一个从原始状态到有意识状态飞跃变更的过程,即从“种植”的本义发展到引申义。 艺术还泛指技艺,因为人类的初始只能意识到其行为的表面,还无法明确的感觉出其内在更深的东西,因此在懵懂中将艺术指称为技艺,但是随着人的认识慢慢的提高,隐藏在其下的丰富内涵必然逐渐的昭显出来,艺术之含义自然也就必须跟着变化了。 这就好比刚发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先给它挂一个标签以作辨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并对这个标签先做一个暂时的诠释,而随着对之愈加的了解,这个标签的含义也愈加丰富和明晰了。 既然艺术被泛指为技艺,那么一切关于技艺的门类便都被归入了早期艺术的范围之内了。 比如乐伎,歌舞伎,或乐工,歌舞工。这里“伎”通“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认为庖丁解牛之技艺为艺术。这点倒是很好理解,根据艺术的广义来看,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那么各行各业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艺术狭义与广义之说下次再讨论。 当然因为古人对艺术的感知的表述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在字面上便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而这个模糊性也使得很多的后人在一知半解或者买弄的情况下,片面的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许多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现技巧上,而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也由此而来许多的社会偏见,认为学艺术的人只需要技巧好就可以,文化不需要重视,甚至因建国以来,社会长期对学艺的人忽视文化造成艺术系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下降,导致作品质量逐年衰退以至于无法涌现出真正的艺术大师之后,认为学艺术的人都是些书读不好的垃圾。这些人很大部分的确是垃圾,但是请记住:艺术不是垃圾!造成这个后果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垃圾制造者,艺术在中国的某一个阶段被平白无辜的蒙上了一层羞辱。 “艺术”单词在古代西方 作为同样人类的早期状态,西方人对于艺术的初始界定也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最明显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关于艺术的涵义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抓住了“宗教”这个词,你也能大致的了解到西方早期关于艺术的基本轮廓。在西方人的眼里,艺术是不同与其他的一些特殊技能,例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等等技艺。 在这里,西方人更明确的意识到艺术的特殊性和先天性的举足轻重。 “ART”是英语中的“艺术”的大致意思,而古拉丁语“ARS”为“艺术”的大致意思,但是那时的艺术指代的是任何形式的书本学问,比如语法,逻辑,巫术,占星术。 西方人将这些学问都笼统的指称为技巧。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之一,但是他们却只不过把艺术当成一组技艺,比如作诗的技艺、逻辑技艺等等。 那时他们对艺术这个现象还是充满着疑虑的,这和任何早期的人类一样,对艺术的本质内涵都还没有明确和完全的表述。由此也可见,人类仅用天赋的直觉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更能纯粹而投入。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世界本简单”,“复杂”无非是人们在探索世界时的一个历程罢了。“复杂”是一片一片的碎片,拼起来后就还原成了“简单”了。 参考资料:/f?kz=178550913。 2. 古文中形容艺术和品质的词语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品性低劣。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不一定. 4. 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坏。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农历每月第一天。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表顺接的连词。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 ④部分。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表程度很深的副词;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换衣服。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 豪杰——才能杰出的人。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 结束——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弯身行礼。 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不抽象,不笼统。 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①大方,不吝啬。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怜——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商店开始营业。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老大——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南方,表方位。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美貌女子。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向前行动或发展。 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秋季。 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妻子——配偶(女方)。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肉食——肉类食物。 食肉。“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山东省。 指战国时秦国肴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束手——无办法,与“无策”连用。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睢不辱使命。 3. 请问"艺术"一词在中国的出处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总之,在汉语中我们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而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词"art",它既用来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面——绘画。这便是东西方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4.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动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语助词)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在那里,兼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抓,动词)8.而①扣而聆之(表顺接)②徐而察之(表修饰)③空中而多窍(表并列)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9.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②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③噌吰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或曰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重点词义1、桴止响腾(传播)2、余尤疑之(更加)3、所在皆是也(这样)4、适临汝(往,到)5、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6、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8、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应和)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0、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七、文学文化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等.《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2023-06-29 15:57:331
文言文形容贸易的词语
1. 文言文中形容数量非常多的二字词语并且比较优美的有哪些 1、繁多 【解释】:种类多,数量大 【例句】:旧社会税收名目繁多,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2、众多 【解释】:为数很多。 【例句】:地震灾害发生后,众多灾民及时得到了 *** 的安抚。 3、颇多 【解释】:很多。 【例句】:她参观了这次展览后,体会颇多。 4、大量 【解释】:解释为数目很多,事物的集合、汇总。 【例句】: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 5、海量 【解释】:通俗的意思就是像大海一样多的量。 【例句】:光盘库是当前海量信息存储的一种重要方式。 6、繁复 【解释】:指繁多复杂。 【例句】:万物繁复,亦有始终。 7、缤纷 【解释】:是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例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8、浩繁 【解释】:指浩大,繁多,繁重。 【例句】:明天还得继续与卷帙浩繁的资料打交道。 9、稠密 【解释】:指数量多,密度大。 【例句】: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枝叶稠密,团栾可爱 10、繁杂 【解释】:事情多而且杂乱。 【例句】:铁路托运需要办理很多繁杂的手续。 2. 文言文 卖羊 中,形容书生的词语有哪些 一楼的翻译有些地方漏译了,有些地方不够准确。我的翻译更准确一些: 【原文】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译文】 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性情痴呆,略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不曾认得羊。有人送给他一只公羊,他就用绳子拴着它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它。要的价钱不高,却多次去卖都没卖掉。集市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笨,大家就拿一只猕猴来调换了公羊。 书生见到猕猴以后,还认为这就是他原来的羊,只是奇怪它没了角,脸色顿时改变了。又发现猕猴的手脚不停地活动,只以为是集市上的人扭去了它的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留下疮疤的痕迹,不能作为证明,就只好克制忍耐着没有说出来。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并且吟咏道:“我有一只奇怪的兽,它能胖来又能瘦。先前如此有膻气,现在竟是这样臭。多次牵着进集市,连续三天卖不掉。它头上忽然丢了皂荚般的角,面孔也变得像橘皮一样皱。” 书生的特点:痴傻;迂腐; 选自《启颜录》: 笑话集。隋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10卷。此书采集历代旧文,并记述作者自己的滑稽言行。鲁迅谓其“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中国小说史略》)。其中杂有唐代之事,当系后人所增入。原书已散佚,今存约百余则。 3. 古文中形容艺术和品质的词语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品性低劣。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不一定. 4. 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坏。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农历每月第一天。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表顺接的连词。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 ④部分。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表程度很深的副词;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换衣服。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 豪杰——才能杰出的人。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 结束——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弯身行礼。 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不抽象,不笼统。 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①大方,不吝啬。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怜——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商店开始营业。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老大——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南方,表方位。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美貌女子。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向前行动或发展。 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秋季。 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妻子——配偶(女方)。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肉食——肉类食物。 食肉。“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山东省。 指战国时秦国肴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束手——无办法,与“无策”连用。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睢不辱使命。2023-06-29 15:57:401
古今异义
什么意思?说明白一点嘛2023-06-29 15:57:573
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
地理2023-06-29 15:58:069
梦溪笔谈翻译
o2023-06-29 15:58:288
《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及译文
杂志一 原文 作者:沈括 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其来素矣。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余奉使,尝帐宿其下。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东。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水胡”、南与“达靼”接境。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其祖贻永侍中,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遂差。貂蝉喜甚,置酒庆之。女子于坐间求为朱严奏官,貂蝉难之,曰:“今歳恩例已许门医刘公才,当候明年。”女子乃哭而起,径归不可留。貂蝉追谢之,遂召公才,谕以女子之意,辍是歳恩命以授朱严。制下之日而严死。公才乃嘱王公曰:“朱严未受命而死,法容再奏。”公然之,再为公才请。及制下,公才之尉氏县,使人召之。公才方饮酒,闻得官,大喜,遂暴卒。一四门助教,而死二医。一官不可妄得,况其大者乎。 赵韩王治第,麻捣钱一千二百余贯,其他可知。盖屋皆以板为笪,上以方砖甃之,然后布瓦,至今完壮。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莫中。余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亦日“蛩蛩巨驴”也。 蟭蟟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陟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歳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唐李翱为《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泝至于江。”《孟子》所谓“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则淮、泗固尝入江矣。此乃禹之旧迹也。熙宁中,曾遣使按图求之,故道宛然。但江、淮已深,其流无复能至高邮耳。 余中表兄李善胜,曾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经歳余,因沐砂再入鼎,误遗下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朱砂至凉药,初生婴子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术耳。以此和神仙羽化之方,不可谓之无,然亦不可不戒也。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内诸司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木天”。 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方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歳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ue40a。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ue40a。 熙宁中,珠辇国使人入贡,乞依本国俗撒殿,诏从之。使人以金盘贮珠,跪捧于殿槛之间,以金莲花酌珠,向御座撒之,谓之“撒殿,”乃其国至敬之礼也。朝退,有司扫彻得珠十余两,分赐是日侍殿阁门使副内臣。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歳首画钟馗于门,不右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悫母郑夫人。宗悫有妹名钟道,则知钟馗之设亦远。 信州杉溪驿舍中,有妇人题壁数百言。自叙世家本士族,父母以嫁三班奉职鹿生之子;鹿忘其名。娩娠方三日,鹿生利月俸。逼令上道,遂死于杉溪。将死,乃书此壁,具逼迫苦楚之状,恨父母远,无地赴诉。言极哀切,颇有词藻,读者无不感伤。既死,稿葬之驿后山下。行人过此,多为之愤激,为诗以吊之者百余篇。人集之,谓之《鹿奴诗》,其间甚有佳句。鹿生,夏文庄家奴,人恶其贪忍,故斥为“鹿奴”。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人,然未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专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性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盛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其后迁易纷争,莫能坚定,遂取前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地势相倾,互相排抵,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下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陕西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之内,又如岗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榦、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歳以大穰。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养鹰鹯者,其类相语,谓之ue0aa以麦反。漱。三馆书有《ue0aa漱》三卷,皆养鹰鹯法度,及医疗之术。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ue062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鼓腹欲烈,徐行入草。蛛啮芋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 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余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筋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 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黑。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公仪宦州县时,沿牒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瞧盱矍铄,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又不知何也? 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题名云:“太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亲领步骑五十万,问罪幽陵,回师自飞狐路即归雁门。”今飞狐路在茂之西,自银治寨北出倒马关,度虏界,却自石门子、令水铺入瓶形、梅回两寨之间,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阁路,可至河东,然路极峭狭。太平兴国中,车驾自太原移幸垣山,乃由土门路。至今有行宫。 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镕尝馆李正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中山人常好与镇人相雌雄,中山城北园中亦有大池,遂谓之海子,以压镇之潭园。余熙宁中奉使镇定,时薛师政为定帅,乃与之同议,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部份译文 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推广淤田法。谈论这件事的人以为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意思是说泾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几斗,泾水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种的庄稼生长茂盛)。文中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时,发现过一块石碑,原来是唐朝人开挖修筑了六座斗门,拦截引导汴河水至下游的洼地来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由此看来,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来已久的。 有一种形体短小而绿色的蝉,北方人叫做螓,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螓首蛾眉”的螓。《诗经》用以形容美人,就是取意于螓的头部前后深厚且额头方正。福建人又称一种大蝇为胡螓,大概是和螓属于同一类的昆虫。 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温州的雁荡山,是名闻天下的一座神奇秀丽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地理图书,却从未见有提到过它的。大中祥符年间,因为朝廷建造玉清昭应宫,在这里开山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它,当时它还没有名气。按西域佛教书籍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诺矩罗赞》中,便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诗句。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个大池,传说以为这就是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以为这就是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借用贯休的诗句为它们起的名字。谢灵运曾经为永嘉太守,凡永嘉一带的山水,他游历殆遍,却唯独不曾提到此山,大概当时它还没有“雁荡”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诸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似他山,然而它们全都包藏在各个山谷中。自岭外望去则什么都看不见,至谷中才发现它们森然耸立,直冲云霄。推原其形成之理,当是因为山谷中大水的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于是就只剩下那些巨大的岩石岿然挺立在那里。如大小龙湫、水帘谷、初月谷之类,都是大水冲凿出来的坑穴。从下面仰望是高岩峭壁,从上面看去则恰与地面相平,以至于诸峰的峰顶也低于山顶之外的地面。世上的沟壑之中,被大水冲凿之处都有直立的土龛和土崖,也属于这一类。如今成皋至陕州西部一带的大涧中,直立的土崖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也可说就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崖而那里是石山而已。雁荡山既非陡峭地立于地面上,就一定被深山峡谷的莽莽丛林所掩蔽,因而古人未见此山,谢灵运也不曾到过,就理应不足为怪了。 宫城内各机构的屋舍建筑,只有秘阁最为宏伟壮观。站在阁下仰望,穹隆形的阁顶高高地向四面敞开,历来相传,称之为“木天”。 方术家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能指南,然而常常微微偏东,不完全指向正南方。让带磁的针浮在水上,则多摇荡;放在指甲上或碗边上试验也可以,而且转动速度更快,但这类物品坚硬光滑,针容易坠落;不如用丝线把针吊起来,这是最好的办法。其办法是从新缫出的丝絮中,抽出由一只茧拉出的丝,用芥末粒大小的一点蜡,把它粘缀于针腰处的平衡点上,在无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尖常常指南。其中也有针尖磨过之后指北的。我家里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南的特性,犹如柏树的生长偏向西方,现在还无法推究其道理。 每年元旦时在门上画钟馗,不知源起于何时。皇祐年间,金陵发掘出一座古墓,有石制的墓志,据此知道这是南朝刘宋时宗悫之母郑夫人的墓。墓志载宗悫有个妹妹名叫钟馗,可见有关钟馗的风俗已经行之久远了。 茶叶的嫩芽,古人叫做“雀舌”、“麦颗”,是说它们特别嫩。如今茶叶中的精品,其质地本来就好,而栽种的土地又肥沃,所以新芽一抽出来就能长到一寸多长,且像针一般细长。只有长的茶芽才算是上品,因为茶芽长是茶树本身的养分及土壤肥力都很富足的缘故。像“雀舌”、“麦颗”,其实是最下等级的茶叶,由于北方人不懂,才误将其品评为好茶。我闲居山乡时,写过《茶论》,在《尝茶》诗中写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福建地区的荔枝,核有小得像丁香荔的,肉多而甘甜,当地人也能种植这种荔枝。其办法是拿普通的荔枝树,把它的老本和主根取下来,又用火把它烤得焦煳煳的,再栽到地里去,并用大石头压住它的根,只让它从旁边生根,这样长出来的荔枝核就小,再种这种核也不再发芽。正如家畜被阉割去势后,就会多长肉而不再能繁殖后代。 处士刘易隐居于王屋山,曾在书房内看到一只大蜂被蛛网挂住,蜘蛛搏击蜂子,反被蜂子蜇刺而坠落地上。不一会儿,蜘蛛腹部肿胀起来似乎要破裂,就慢慢爬到了草中。蜘蛛微微咬破了一条芋头的梗,把被毒刺的疮口靠到芋梗咬破处摩擦,过了一阵子,其腹部的肿胀逐渐消了下去,又和先前一样轻松狂躁。从那以后,人有被毒蜂蜇了的,揉搓芋梗敷在伤口上就能痊愈。 漳州境内有一条河,叫做乌脚溪,蹚水过河的人,腿脚都会像被墨汁染过。数十里之间的水都不可饮用,饮用了就会得瘴气病,路过这里的人都随身自己带着饮用水。梅龙图公仪在州县为官时,调动到漳州,他素来多病,来之前就担心身体会更遭受瘴疠的伤害。至乌脚溪,让数人用肩舆抬着他过河,并用物品把全身蒙住,恐怕被有毒的水沾染。由于过分警惕,战战兢兢的,惊视水中,忽然掉了下去,以至于淹没了头顶才被捞出来,全身都黑得像是黑人。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从此以后,多年的旧病全都没有了,顿觉身体康健,不再像以前那样病弱,却又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2023-06-29 15:58:441
雁荡行经云漠漠,龙丘宴坐雨蒙蒙
唐.贯休《诺矩罗赞》2023-06-29 15:58:543
1987年出生的同学,有没有学过《雁荡山》这篇课文?【急!有奖!】
学过2023-06-29 15:59:152
“微”的意思?
“微”的意思?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1、“微”言大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亦雁荡其2023-06-29 15:59:254
梦溪笔谈文言文翻译照宁中
1. 《梦溪笔谈》的译文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沈括《梦溪笔谈》 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个时间刚好雨后初晴,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而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 2. 文言文梦溪笔谈李术士翻译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个姓李的术士,多有奇思妙想。 他曾经刻制了一个能动的木头人叫“舞钟馗”,(木头人)有二三尺高,右手拿着一根铁板条,左手里放着喷香的诱饵。当老鼠顺着木头人的手爬上去吃诱饵的时候,它的左手就会紧紧抓住老鼠,右手会挥动铁板条将老鼠打死。 姓李的术士把这个木头人送给了荆王,荆王就把他留下来做了门客。(后来有一次)恰巧碰到太史说黄昏时刻会发生月食,姓李的术士自己(出来)说:“我有办法使月食消除。” 荆王就试着让他去消除月食,那天月食果然没有发生。荆王感到非常神奇,当天就将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便下令由内侍省来询问这件事的具体情况。 姓李的术士说:“我本来就善于历法,知道《崇天历》对食限的角度定得过小了,这次月食的位置应该在地平线以下。因为自己出身寒微,不能自己将此事上报官府,所以才做了一个设置了机关的木头人借机进了荆王府,现在又假借能够消除月食来引起朝廷注意罢了。” 皇帝于是下令将姓李的术士送到司天监,对他的说法进行检验。姓李的术士同司天监长官楚衍一道推算日食、月食,于是把食限增加了两刻,姓李的术士也因此而得以补司天学生的职务。 (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的一天,按推算当天早上要发生日食,却没有应验,恰恰是食限增大了的缘故。于是历法官们都因此而被降职。 皇帝下令司天监官周琮重新修正历法,他又减去了庆历年间所加的二刻食限。(这样一来)如果算准了熙宁年间的这次日食,庆历年间的那次月食就又算不准了。 (如此这般)争论了很久,始终没有一个巧妙的算法,于是废掉了《明天历》,又重新采用《崇天历》。直到熙宁五年,卫朴编制了《奉天历》后,才知道过去推算日月食时只用了太阳运行的平均速度,所以当太阳运行速度较快时就超过了,当太阳运行速度较慢时又会达不到。 《崇天历》和《明天历》两种历法对食限的加减,都没有探究寻找到产生偏差的真正原因,直到这次才弄清了产生偏差的原因所在。 3.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一、译文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译文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 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 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2、梦溪笔谈·陨星的译文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了一声像雷鸣般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一会儿又一声巨响,这颗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 再一声震响后,这颗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全被烧毁了。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 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逐渐暗下来,但是还热得让人不能靠近。 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此时还是热的呢,它大小如拳头,一头略微尖些,颜色与铁相似,重量也与铁差不多。常州太守郑伸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 直到现在还用匣子保藏着,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让人们参观。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很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 二、原文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原文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 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 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 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2、梦溪笔谈·陨星的原文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三、出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 4. 沈括《梦溪笔谈》的翻译 梦溪笔谈 陨石 译文 治平元年(1064)在常州将近中午时,天上发出如雷的巨大声音,一颗几乎像月亮那麽亮的星出现在东南方;一会儿又有一声震响,星移向西南方;又一声震响后坠落下来,掉在宜兴县民许氏的园中.远近的人都看见了,熊熊火光映照著天,许家的篱笆全被大火烧毁.到火熄灭时,看见地下只有一个像杯子一样大的洞,非常深,往深处看,见到那星在深洞中亮光闪烁,很久才慢慢黯淡下来还在发热不能接近.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有三尺多深,得到一块圆形石头,仍有热度,大小像拳头,一头稍微有点尖,颜色像铁一样,重量也差不多.常州太守郑伸得到那石头,送给了润州的金山寺,至今用盒子收藏起来,有游人来就打开盒子让他们参观. 梦溪笔谈日月之形译文 日月之形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尤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译文: 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 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梦溪笔谈 海市蜃楼译文 在登州(即今蓬莱)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云气,象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都)清晰可见。有的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出使河朔 ,路过高唐县,在驿管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详细记录。询问本处的老人,他说:二十年前曾经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楚可以看见人与物。人们也称之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5. 梦溪笔谈的翻译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梦溪笔谈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6.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 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 *** 。 学士院敕设不用 *** ,自和叔始。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 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 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 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白话译文:京师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学士奉旨设宴可以用乐舞,其他官员,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这种礼仪。宴会所用的乐工和歌舞艺人,都由开封府指定招集。 陈和叔复为翰林学士,当时他权知开封府事,遂不用歌 *** 艺人。学士院奉旨设宴不用女艺人,自和叔开始。 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在阶前设置香案,主持贡举的官员与参加考试的举人对拜,这也是唐朝旧制。举人所坐的考位,一应物品的供给陈设甚为排场,有关部门还给准备茶水和饮料。 至于学究科的考试,则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没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这并不是要故意与考生为难,而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的人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 因为以往曾有这样做而败露的,所以现在要事事为之防备。欧阳文忠曾有诗说:“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 以为对待二者礼数上的轻重如此悬殊,其实这中间自有原因。赏析:《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 *** 当成韩愈的画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该书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 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 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 7. 选自《梦溪笔谈》中文言文《指南针》的翻译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梦溪笔谈》卷十九) 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8. 文言文翻译梦溪笔谈世间奇疾 世上有得奇怪疾病的人。 吕缙叔以知制浩的官衔担任颖州知州,忽然得病,只是身体缩小,到 临死时缩小得象一个小孩。古人不曾有过这种疾病,所以始终没有人懂得这是什么病。 有一个松滋县 令叫姜愚的,没有其他的病,忽然不认识字,几年后才稍微有些复原。又有一个人家的小老婆,看见 笔直的东西都是弯曲的,把弓的弦和界尺这一类直的东西都看成象弯钩,行医的僧人奉真亲眼看见, 江南的一个旅馆中有一老妇人,吃东西不知道饱。 徐德占经过那个旅舍,那老妇人喊肚子饿,她的儿 子很以为羞耻,便当着徐德占的面拿出蒸饼给她吃,吃完了一竹筐约一百个饼,还不停地喊饿。她每 天吃一石米,吃完后马上拉肚子,还同没吃以前一样肚子饿。 京兆府醴泉县主簿蔡绳是我的朋友,也 得了饥饿病,每觉得饿时必须立即吃东西,稍微慢一点就昏倒在地。他怀中常带有饼,即使当着大官 的面,碰到饥饿也必须马上吃。 蔡绳行为端正,学识丰富而有文采,是当时有名气的人,终于得了这 种不幸的病。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病,人们只能替他悲伤惋惜。 世有奇疾者。吕缙叔以知制诰知颖州,忽得疾,但缩小,临终仅如小儿。 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有松滋令姜愚无他疾,忽不识字,数年方稍稍 复旧。 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 亲见之。江南逆旅中一者妇,啖物不知饱,徐德占过逆旅,老妇诉以饥,其 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食饭一石 米,随即痢之,饥复如故。 京兆醴泉主簿蔡绳,予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 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龁啖。绳 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2023-06-29 15:59:341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的译文
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时,曾在书斋里看见一只大蜂黏挂蛛网上,蜘蛛与蜂搏斗时,被蜂所螫而落在地上,片刻间,腹部肿胀得几乎要破裂。但它忍痛慢慢爬出书斋,进入草丛中,将一根芋梗用牙啃破,再把所螫之处贴在芋梗破处摩擦许久。后来胀腹渐渐消退,行动也恢复了常态。之后若有人被蜂螫伤,就将芋梗搓揉后敷在伤处,就痊愈了。2023-06-29 15:59:422
具体而微什么意思
哇抄袭啊严重抄袭2023-06-29 15:59:502
具体而微什么意思?
【释义】:(款式、模样、格局等)大体具备,但形状或规模较小。具体:大都具备。微:微小。 [have all parts but be relatively small in size]2023-06-29 16:00:227
去雁荡山玩要注意什么?
你是中资源的?2023-06-29 16:00:555
具体而微什么意思
具体而微 【释义】:(款式、模样、格局等)大体具备,但形状或规模较小。具体:大都具备。微:微小。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示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唐·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亦雁荡具体而微。——宋·沈括《梦溪笔谈》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造句】:这个模型是该城市的缩影,具体而微,一目了然。 注:只能形容实物,不可形容抽象,理性上认识的事物,如:~的介绍;~的计划等用法错误。 【反义词】:硕大无朋 【近义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023-06-29 16:01:113
具字开头的成语
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原意指冉、闵、颜三人虽具有孔子的全部品德,但并未光大。后用来泛指事物的内容已大体具备,但规模较小。具食与乐:备办了酒饭和歌舞。具自陈道:自己详尽地述说。具一只眼:指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具体可微:只不过比较微小而已。具言所闻: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指回答所知道的、所听到的,形容这个人学识宽广。2023-06-29 16:01:193
《雁荡山》文言文
文言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1)。祥符中,因造玉清宫(2),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3),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4),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6),有“雁荡经行云漠漠(7),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8)。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9);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10);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11),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12),上耸千尺(13)。穹崖巨谷(14),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森然干霄(1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6),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17),皆有植土龛岩(18),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19),立土动及百尺(20),迥然耸立(2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2),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23),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翻译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注释 (1)温州: 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城、泰顺等县。雁荡山: 位于今浙江乐清、平阳二县境内。这里指的是北雁荡。图牒(die): 地图公文。牒作公文解,如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2)玉清宫: 道观名。宋真宗为了崇奉自己所造“天书”,于祥符元年至七年(1008—1014)扩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 (3)伐山:开山取木材。 (4)西域书: 泛指佛经。 (5)阿罗汉: 简称罗汉,梵文,意译为“尊者” 。诺矩罗:十六罗汉中的第五尊。十六罗汉(宋以后改为十八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震旦: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称谓。芙蓉峰: 雁荡山峰之一,在雁荡山南部。龙湫(qiu):雁荡山瀑布名。 (6)贯休:原名姜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唐代名僧,善诗,工书画,著有《禅月集》。《诺矩罗赞》相传为贯休所著,但今传二十五卷本的《禅月集》内无此篇。 (7)经行: 穿行、经过。漠漠: 无边无际之意。 (8)宴坐: 悠闲静坐。 (9)瞰(kan):俯视。 (10)雁荡: 雁荡山芙蓉峰顶的湖泊,方圆十余里,芦苇丛生,鸿雁南来北往常在此留宿,故得名。 (11)谢灵运: 南朝刘宋著名诗人,曾任永嘉太守。其诗多写会稽、永嘉等地的山水名胜。 (12)峭拔:峻峭挺拔。 (13)耸: 直立。 (14)穹:高。 (15)森然干霄:山峰林立,高入云霄。 (16)冲激: 冲刷、侵蚀。 (17)壑(he): 深沟。 (18)植土:即下文的“立土” ,指直立的土柱。龛(kan): 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木柜。龛岩: 指表面布满凹坑的直立的岩石。 (19)成皋: 古县名,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陕西: 行政区划,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一带以及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西北部、甘肃的东南部地区。 (20)动及: 往往达到。 (21)迥然: 突出地。 (22)具体而微: 缩影的意思,这里指成皋、陕西大涧中的 “立土”好象雁荡诸峰的一个缩影。 (23)林莽:茂密的丛林。赏析 《雁荡山》一文,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温州雁荡山” 至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此段主要介绍雁荡山自古以来未被发现的概况。本段又分四小部分。第一部分自 “温州雁荡山” 至“此时尚未有名”。此部分极为简洁地介绍了雁荡山奇秀及初步被发现的情形。“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样的“奇秀” 山,有史以来的地图文件中,都不曾有过记载,确是令人不可思议。这里文意一转,显示出笔法的奇巧,构成“包袱” 紧紧抓住作者探奇之心。接着作者从远处落笔,介绍祥符年间,因宋真宗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这就交代出,此系偶然发现,但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作者接着从历代文献入手,在叙述中帮助作者释谜。第二部分自 “按西域书” 至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作者查阅佛经,知道诺矩罗罗汉,在东南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龙湫瀑布附近居住过。接着说唐朝著名和尚贯休在他著名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雁荡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视大海,但人们仍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一系列的叙述扑朔迷离,却环环相扣,使文章既紧凑又具有魅力,给雁荡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紧紧地抓住读者。第三部分自 “后因伐木”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至此一个大包袱在读者面前抖开,雁荡山得以命名的原由得到交代。从“按西域书” 至 “唐僧贯休之诗” ,到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最后“以贯休诗命名” 为止,印证“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文理缜密,记事详实,在叙述交代中,作者犹如一名高超的丹青妙手绘出了一幅清幽奇特,令人陶醉的山水长卷。紧接着,作者的笔墨又一跳,在时域上,跳到南朝宋之元嘉年间的谢灵运身上。这样的“天下奇秀” 之山,竟没有被六百多年前,经常带领着数以百计的随从在浙东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所发现,反转过来证实了雁荡山在宋代前是鲜为人知的。此文并非游记,但是作者运用了写游记的手法。遣词精练明净,意境独到鲜明,其文学味浓郁;而且笔触时时变化,不是呆板地陈述,时域界限不断变化,文意显得摇曳多姿。而作者所引唐僧诗句,“雁荡经行云漠漠” ,显示一派绮丽景色;“龙湫宴坐雨蒙蒙” ,把人引入诗一般的天地之中,增添了文章奇丽迷蒙的色调。 第二段“予观雁荡诸峰” 至“理不足怪也” 。此段主要叙述雁荡山自古来未被发现的原由和它的生成。这一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亦可分四个部分赏析。第一部分自 “予观雁荡诸峰” 至“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此部分说明沈括不停留在 “佛经” “传说” 等考证方面,而亲自赴雁荡山进行实地考查。作者爬山涉水,踏遍青山,发现雁荡山各个山峰,都是峻峭挺拔、险峰奇异,耸立千尺,山崖、深谷和别处迥然不同——均被各个山谷包围其中。形成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的独特景象。沈括的实地考查,让读者知道雁荡山不易被发现的地理原因,给文章增添了逼真感。接着,作者又从道理上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于是,推进到第二部分( “原其理”至“亦此类耳” ),雁荡山之所以从原始形状变成现在这样,原因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作者的探究显然深化了。而 “岿然” 两字,在此显出 “巨石”的气概,其形必然“皆峭拔险怪”。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等“皆是水凿之穴” ,此六字十分重要,证实上述所阐明之理,揭示水流侵蚀,改变山壑的力量。接着用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充分说明雁荡山地区原来是一个平原,因为流水的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从高处去看这些山峰,恰好与周围高地的高低差不多,谷中各个山峰还低于周围高地的地平面。这是在实地考察上所作的探究。作者笔墨并未到此为止,旋又推进到第三部分(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至“但此土彼石耳” ),引伸出与成皋、陕西等黄土高原的比较,说明夹在两山间的大水沟“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的特征,揭示出雁荡山生成的原因,并科学地推断出黄土高原和雁荡山的形成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就在于“但此土彼石耳” 。第四部分自“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而又让“深谷林莽所蔽” ,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这里游览,是不足为怪的。这又回应了前文,起到关合作用。如果读者仔细对照、回味,第一、二段结尾都说到酷爱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但其目的不一样。第一段结尾是“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用了一个“殆”和“盖” 。读者不难看出沈括用词十分严谨,不给予肯定,留有充分余地。而第二段“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说明上古时人及刘宋时代谢灵运没有发现雁荡山,没有来游历,也就毫不奇怪了,用词比第一段语意略带肯定。在简洁的用笔中,前后互相对照,用词的分寸感又很得当。 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也是很显著的。作者紧紧围绕雁荡山长期未被发现及如何生成的原因,大用笔墨,因此,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天下奇秀”的雁荡山。进入峭拔险怪、绚丽多姿的雁荡山区,而不知道雁荡山在何处。“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作者行文跌宕,随后,则层层深入,用妙笔带读者神游,在神游中,晓之以理,使读者知道雁荡山未被发现及生成的原因。文章近四百字,一路写去,使读者“穷其奥、尽其胜” ,确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感。 本文所揭示的是地质科学,因此《雁荡山》和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是行文有其精确性和严肃性。然而,作者又不是板着面孔,拘泥于平板、枯燥的说教。从佛经中去考证,增添了此文神奇迷蒙的色彩。为了证实雁荡山自古以来没被发现,两次引用酷爱山水的谢灵运来证实,用词精练、准确,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 《雁荡山》这篇文章,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和深入实践的心迹。造物对山、水、岩、树、花、草等的巧妙安排,这一切,通过作者一枝生花的妙笔再现了出来。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2023-06-29 16:01:493
急!请问:"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选自哪篇文章?怎么翻译?"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岀自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中的《雁荡山》一文。翻译: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具,齐备、具有。2023-06-29 16:02:042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的意思,并解释这句话的句式
(它)也是具备了形体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只是(它)这里是土而(雁荡山)那里是石头罢了.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是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亦具体而微之雁荡.2023-06-29 16:02:111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为什么不是判断句
;亦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属于定语后置。2023-06-29 16:02:351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为什么不是判断句
;亦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属于定语后置。2023-06-29 16:02:421
雁荡山文言文
1.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2.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3. 雁荡山古文介绍长一点 雁荡山古文介绍: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4.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5. 袁枚大龙湫阅读答案 原文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翻译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6.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2023-06-29 16:02:481
求写"温州雁荡山的"那篇散文原文,古文啊还有作者
雁 荡 山 作者:沈括 原文: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2023-06-29 16:02:581
雁荡山文言文的翻译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分享雁荡山文言文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雁荡山文言文的翻译 雁荡山原文一: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雁荡山原文二: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2023-06-29 16:03:101
雁荡奇秀文言文
1.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2. 文言文 雁荡奇秀的翻译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雁荡山文言文 上下望之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 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 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 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 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 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 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 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 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 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 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 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 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 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 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4. 文言文《游雁荡山记》的翻译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实在难译,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细微之处恐也有硬伤. 另3、4二段大意网上某达人理解表述甚好,这里的翻译很大程度参考其文〈感觉雁荡山〉。辞意皆美,贴网址于下2023-06-29 16:03:371
求高中文言古今异意词
三六九 古:虚数,指很多 今:具体数值丈夫 古:男子 今:女子的配偶夫人 古:那个人 今:某人的妻子安 古:怎么 今:常用于“安静”“安全”涕 古:眼泪 今:鼻涕爷 古:父亲 今:祖父窃 古:私下 今:盗窃以为 古:以,把;为,当作 今:认为呵呵 好累啊 楼主分给得有点少 动力不够啊2023-06-29 16:03:572
宋代散文原文
雁荡山作者:沈括原文: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2023-06-29 16:04:051
雁荡山翻译文言文
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bai,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du才回zhi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dao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扩展资料:作者介绍: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2023-06-29 16:04:152
英语翻译 我要《梦溪笔谈》雁荡山的原文翻译,要和教科书上一样的哦!
原 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2023-06-29 16: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