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bok
-
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秦孝公便任命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的意义: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此后故乡只
-
商鞅变法是指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和“重农抑商”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
2.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 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充满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商鞅在变法中实行的政策,也有人认为这是商鞅在变法中实行的政策。但无论如何,商鞅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促进了秦国的繁荣和强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废井田 开阡陌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4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5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6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7推行县制8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9社会风俗2023-06-29 13:31:342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思想和主张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主张强调法制建设、加强君权、以法治国代替礼治、发展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等。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重视实际斗争中的才干和智谋的培养,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等。 商鞅变法的思想和主张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反驳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变法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2023-06-29 13:31:42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影响分别是:1、商鞅变法的目的: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2、商鞅变法的内容: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3、商鞅变法的影响: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扩展资料: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2023-06-29 13:31:521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笈。实行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按等级的不同分别占有土地、住宅、奴婢,以及享用车骑、衣服等等。没有军功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为国立功的,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规定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私斗的按情节轻重,受不同的刑罚。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笈簿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如别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的人,如同杀敌一人受奖,赐爵一级。藏匿坏人的,如同投降敌人受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4.奖励耕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安心务农而去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全家罚做官奴。商鞅还招徕韩、赵、魏的无地农民到秦垦荒,给他们土地和住宅,免除三世的劳役,不让他们当兵,只为秦国提供粮草。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门户,不能过依赖生活。否则要出双倍的赋税。商鞅的新法实行1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秦国开始日益富强。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时商鞅实施第二次变法。2023-06-29 13:32:575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承认土地私有。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土地,并且可以出租土地。二:奖励耕战。生产多的人有奖励,打仗勇猛的人有奖励;废除无军工的旧贵族的利益。三;推行郡县制。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守(郡)-------县令(县)2023-06-29 13:33:5015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什么?谢谢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笈。实行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按等级的不同分别占有土地、住宅、奴婢,以及享用车骑、衣服等等。没有军功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为国立功的,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规定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私斗的按情节轻重,受不同的刑罚。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笈簿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如别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的人,如同杀敌一人受奖,赐爵一级。藏匿坏人的,如同投降敌人受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4.奖励耕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安心务农而去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全家罚做官奴。商鞅还招徕韩、赵、魏的无地农民到秦垦荒,给他们土地和住宅,免除三世的劳役,不让他们当兵,只为秦国提供粮草。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门户,不能过依赖生活。否则要出双倍的赋税。商鞅的新法实行1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秦国开始日益富强。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时商鞅实施第二次变法。2023-06-29 13:34:298
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2023-06-29 13:35:19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卫国人。名公孙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封于商,号称商君,故又称商鞅。他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少好刑名之学”,研究过李悝、吴起等人的法家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以后,锐意强秦,下令求贤。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以“强国之术”说秦孝公,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经过变法,商鞅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法”为“律”,强调适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商鞅对法律制度的改革,是以李悝《法经》为蓝本的。根据秦国变法的实际需要,商鞅对《法经》作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制订了新的秦国法律。首先是名称上进行了改革:改“法”为“律”,这决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封建法律制度在《法经》基础上的新发展。《说文》中解释说:“律,均布也。”由“均布”的“律”代替“平如水”的“法”,其强调适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是显而易见的。商鞅认为“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而是由于“无使法必行之法”。因此,商鞅突出强调法律的“均布”作用。他在变法之初导演的“悬金移木”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种思想。这是春秋末年以来,新兴地主阶级主张以“法”代“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虽然它在法律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的。)商鞅改法为律,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历史发展至商鞅时代,距《法经》的颁布已近百年。在这段时期,韩、赵、齐、楚各国都相继实行了变法,制订了新的法律。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阶级力量的对比不同,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很不一致,经历的曲折和反复也不尽相同。商鞅面对的秦国,其经济、政治状况较其他诸侯国都远远落后。奴隶主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外部“诸侯卑秦”的强大压力,促使秦国内部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在这样一个国家实行变法,进行法律制度的改革,就势必更加要求强调适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所以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改革中,是较为彻底和较为全面的一次,效果也最为显著。第二,主张明法重刑,全面贯彻法家思想。明法重刑,是早期法家“事断于法”和“重刑轻罪”立法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商鞅的明法,具体来说就是“燔诗书而明法令”,即取缔其他各家特别是儒家的礼治学说,由国家的法律、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商鞅认为,“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所谓“胜法”,就是专任法治;所谓严刑,就是轻罪重刑。其一,重视法律制定和学习宣传。商鞅说:“为法,必使自己明白易之”,使“万民皆知所避就”,同时也特别重视法律的宣传。以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在变法过程中,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并“为法令置官吏”,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史为师”。其二,重刑轻罪。用严酷的刑罚来扫除一切改革的阻力和阻碍,加强法律、法令的威慑力。商鞅主张对轻微的犯罪行为。处以严厉的刑罚。《汉书》中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对在官道上倒垃圾这样的小过,都要处以脸上刺字的刑罚,对其他犯罪行为处刑的严酷,就可想而知了。并且商鞅主张,“刑用于将过”,他认为,在人们已经犯了罪的情况下加以刑罚,就不能禁止犯罪。只有当人们将要犯罪的时候就给予惩罚,大的邪恶行为才不会发生。所谓“刑用于将过”,就是要仅仅根据犯意的表示来处刑,实际上就是要按照人们的思想倾向来定罪而不根据行为来惩治,这无疑是为封建统治者无限地扩大刑事镇压制造理论根据,是“重刑轻罪”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其三,不赦不宥。商鞅发展了前期法家“刑无等级”的立法原则,不仅否定了奴隶主贵族的法律特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奴隶制传统,而且即使是对封建国家有功、有善于前的人犯了法,也决不赦免或宽宥。在商鞅看来,法既然是“公”,代表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普遍适用的价值,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例外。他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止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数(法条)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不论地位有多高,不论功劳有多大,不论先前做过多少好事,不论社会声誉有多好,也不论是否现职官吏,只要犯了罪,都必须依法给予处罚,该处死的处死,该“夷三族”的就“夷三族”。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其四,奖励告奸。为了更有效地禁奸止过,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多次颁行法律,鼓励臣民相互合发奸谋。商鞅明令规定:“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而且规定,官吏犯法,知而不告者,处以严刑;告奸者,不仅本人免罪,而且不分贵贱,得以承袭犯奸官长的全部官爵和财产。其五,商鞅在变法期间,广泛实行连坐制度。如邻伍连坐,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之间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此外还有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这些连坐制度把各种危害国家的隐患最大限度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对于维护国内的社会秩序,保障政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奖励耕战,剥夺旧贵族特权,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关于耕战方面的立法,是商鞅改革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农耕方面的奖励办法,商鞅规定,对于积极耕织的,法律免除其逐役负担,并可以用多余的粮食捐买官爵。对于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则要被罚为官奴婢。为了充分发挥新兴地主阶级的农户业的劳动者的潜力,又规定了《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关于战事方面的奖励立法,颁布了《军爵律》,规定有功劳者按其功劳大少赐爵。凡斩敌者按级晋爵,投降敌人及叛国者均处以重刑。商鞅对法律制度的改革,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为了战胜旧势力的反抗,保证改革后的法律制度的顺利实施,商鞅颁布了许多剥夺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法令。这方面的立法,最重要是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除国君嫡系以外的一切宗室贵戚,如果没有军功,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份,有军功的人才卓有尊荣,没有军功的人虽然富有也不能逾制,严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同时取消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在制度上彻底取消旧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权,从而建立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23-06-29 13:35:30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简述
1、实行连坐法。即将秦民编入什、伍之内,使其相互监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检举、告发,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告奸者则可受赏。 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个体家庭转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3、禁私斗,鼓励秦民杀敌立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像,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4、贯彻重农抑末的策略,其具体措施是: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5、要求宗室也立军功。《史记》记: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2023-06-29 13:36:05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什么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主持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徙木立信的由来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上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贴出告示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了他五十两黄金。后来,徙木立信成为成语,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县制;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统一度量衡制;等等。商鞅变法的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商鞅虽死,但变法的措施仍得到继续推行。2023-06-29 13:36:161
简述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1、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 2、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社会风俗: 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2023-06-29 13:36:261
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重要的措施有: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5、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6、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加倍征收户口税。 7、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8、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2023-06-29 13:36:341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特点: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场改革有成有败。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制”。(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进步之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3-06-29 13:36:42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023-06-29 13:36:50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内容: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1]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2023-06-29 13:36:58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折叠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依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折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折叠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折叠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折叠编辑本段政治措施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折叠奖励·实行·编制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使得军工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势力,使得秦国军事力量发展起来,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23-06-29 13:37:202
商君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2、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民信之,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 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扩展资料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2023-06-29 13:37:291
列表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井田,开阡陌(简单说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这个不用多说了,十分明白)3.统一度量衡(这个是统一秦国内部的度量衡,因为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领土内各地的度量衡都不统一的。而秦始皇统一的是其它六国的度量衡)变法的政治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就是爵位依军功授予,就算是宗室的人,但没有军功的,都不能列入公族,公族就是和国君同族的人)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就是依据军功的大少规定贵族身份的高低)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就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管理广大居民,所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4.推行县制(秦始皇是推行郡县制,商鞅只是推行县制)5.定秦律 燔诗书(就是为秦国定法律。同时极端的压制了人民思想) 02023-06-29 13:37:39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哪三条?作用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三条:1、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2、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3、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023-06-29 13:37:51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简段点 少一点 急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颁布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 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2023-06-29 13:38:01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今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历史影响:进步性: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一方面,对秦国而言,它不但严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而言,它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它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百代犹得秦政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局限性:变法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2023-06-29 13:38:141
商鞅是哪国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2023-06-29 13:38:24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朋友,商鞅变法:一、主要内容: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③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④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二、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成国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023-06-29 13:38:331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顶2023-06-29 13:39:104
商鞅变法从何时开始?主要内容是什么?秦朝真的实行了法治吗?
商鞅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2023-06-29 13:39:19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是:①实行连坐法。即将秦民编入什、伍之内,使其相互监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检举、告发,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告奸者则可受赏。②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个体家庭转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③禁私斗,鼓励秦民杀敌立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像,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④贯彻重农抑末的策略,其具体措施是: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⑤要求宗室也立军功。《史记》记:"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2023-06-29 13:39:301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2023-06-29 13:39:42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否正确?
【错误】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i)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统一文字是秦始皇时期的政策,故该句不正确。2023-06-29 13:39:501
商鞅变法都有哪些内容?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秦孝公便任命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2023-06-29 13:40:09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一统天下奠基——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第1次变法商鞅,姓公孙氏,名鞅,因功被秦封于商,故又叫商鞅。卫国人,生年不可考,死年是公元前338年。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从小拜尸佼为师,好刑名之学,后来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当过小官,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在秦国变法。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地处西方,封建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奴隶制残余还严重存在,旧贵族的势力相当强大。因此,国力贫弱。而这时战国务主要诸侯国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把秦国看成夷狄之邦,不让它参与盟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秦孝公对秦国的落后状况十分不满,他想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下令求贤。公元前361年商鞅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从魏国赶到秦国。受到秦孝公信任,封他为“左庶长”(秦爵位共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风俗,规定国君的亲属(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属笈。实行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按等级的不同分别占有土地、住宅、奴婢,以及享用车骑、衣服等等。没有军功的,虽然富有也不能尊荣。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为国立功的,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规定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私斗的按情节轻重,受不同的刑罚。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凡境内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登记在户笈簿上,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如别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的人,如同杀敌一人受奖,赐爵一级。藏匿坏人的,如同投降敌人受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4.奖励耕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安心务农而去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全家罚做官奴。商鞅还招徕韩、赵、魏的无地农民到秦垦荒,给他们土地和住宅,免除三世的劳役,不让他们当兵,只为秦国提供粮草。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门户,不能过依赖生活。否则要出双倍的赋税。商鞅的新法实行1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秦国开始日益富强。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相兼将军)。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时商鞅实施第二次变法。商鞅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抗。以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旧贵族,故意破坏,唆使太子犯法。商鞅毫不妥协,将公子虔处以劓(割掉鼻子)刑,将公孙贾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这就保证了变法的贯彻执行。但是,商鞅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政治家,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路线。所以当公元前338年,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就疯狂报复,诬告商鞅谋反,并用车裂的酷刑杀害了商鞅。然而,商鞅变法适应了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商鞅虽死而他的新法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2023-06-29 13:40:22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影响分别是:1、商鞅变法的目的: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2、商鞅变法的内容: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3、商鞅变法的影响: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扩展资料: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2023-06-29 13:40:301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着手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023-06-29 13:40:49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施展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一次变法主条目:商鞅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 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2023-06-29 13:41:16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简述
1、实行连坐法。即将秦民编入什、伍之内,使其相互监督。一人犯法,同一什、伍之人不检举、告发,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告奸者则可受赏。 2、用法令力量迫使大家族向个体家庭转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3、禁私斗,鼓励秦民杀敌立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像,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4、贯彻重农抑末的策略,其具体措施是: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5、要求宗室也立军功。《史记》记: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2023-06-29 13:41:23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赏要公正,要不论贵贱,合于法而得赏者,皆贵之,「所谓一赏者,利禄、官爵搏出于兵,无有异施也」,以利禄官爵使民勇战,以民之财赏民,「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臣。」量力而出,不致国库空虚。 刑亦要公正,「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赏刑》)亦要严峻,「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靳令》) 教即教化,教民合于国治之思想,儒者用礼,商君用赏罚。「所谓一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私议以陈其上。」使民「闻战而相贺」,而惯于赏罚。 法治到达最理想时期,是赏罚不用,民自化,「圣人治国也,审一而已矣」(《赏刑》)。刑赏之间,「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去强》)这是因为国策求民无过,不求其有功于国,「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靳令》)君主用二柄,合于治,不以为耻,「教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国法明也。」(《赏刑》) 国虱 商君励行法治,鼓励农战,崇尚军争,目的都是要使国家富强,从而霸天下.。凡与此思想相反之事,他都会大力反对,叽之为国家之虱。「六风: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靳令》),「三官生六虱: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弱民》)岁即农民坐等好年丰收而不事耕作;食即因有余粮而大吃大喝;美即指商人年取暴利而衣食华美;好即贪图珍奇之物而妨碍实用物品流通;志即指官吏设置不用而意志消沉;行指官员不发挥作用而辨事消极。六虱都是有碍于生产之事,商鞅都加以禁止,认为要以严刑杜绝其患,国始能治,所以儒者、商贾、工匠、不生产的人民和不工作的官吏,都受到商鞅的批斗。 参考: me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措施 目的及作用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打破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的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废除封分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 实行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封建经济,壮大地主阶级经济力量 「平斗桶、权衡、丈尺」颁布标准度量衡器 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燔诗书而明法令」 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 影响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2008-11-20 19:03:43 补充: 商君励行法治,鼓励农战,崇尚军争,目的都是要使国家富强,从而霸天下.。凡与此思想相反之事,他都会大力反对,叽之为国家之虱。「六风: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靳令》),「三官生六虱: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 2008-11-20 19:04:18 补充: 《弱民》岁即农民坐等好年丰收而不事耕作;食即因有余粮而大吃大喝;美即指商人年取暴利而衣食华美;好即贪图珍奇之物而妨碍实用物品流通;志即指官吏设置不用而意志消沉;行指官员不发挥作用而辨事消极。六虱都是有碍于生产之事,商鞅都加以禁止,认为要以严刑杜绝其患,国始能治,所以儒者、商贾、工匠、不生产的人民和不工作的官吏,都受到商鞅的批斗。2023-06-29 13:41:311
七年级历史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历史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2.经济上(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政治上:兼并战争使各国不得不实行改革。4.思想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商鞅:地主阶级政治家,“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三、强国之术——商鞅变法以发展工商业和厉行“法治”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1.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内容: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相互告奸、举盗,隐瞒不高的,要同罪连坐。影响: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内容:收的粮食多,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导致家庭贫困的人,连同妻子入官为奴。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也成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③奖励军功内容:军功越大,爵位越高;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对于私斗者,按罪处罚。2.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①废井田、开阡陌: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权影响: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全国分为41县影响:郡县制度逐渐形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③统一度量衡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四、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的影响)1.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改变,按功受爵;统治集团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军功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军功地主排列第一,宗室地主排列第二;二十级爵的做法,意味着世卿世禄的废除,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灵活的用人机制,社会下层的人开始英勇作战,加强了秦军战斗力。2.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提高;秦国鼓励军功的政策,所有的士卒都勇于战斗;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抵挡。3.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死因: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②商鞅压制和打击贵族加剧了保守势力的矛盾;③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支持。成功:①秦国基本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②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③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耕战的风气得以延续;④秦国统一了六国。4.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5.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②加重了对人民剥削和压迫(连坐法);③保留奴隶制的残余;④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对七年级的要求好象过高了,你看挑主要的关键字背吧。(原创的,望采纳,谢谢。)2023-06-29 13:41:546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实行郡县制,奖励战功,抑制工商,鼓励农业发展。大体是这些。 没有焚烧书籍,知不知道的啊2023-06-29 13:42:155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次变法1、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5、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变法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2023-06-29 13:42:376
商鞅变法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什么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主持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徙木立信的由来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上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贴出告示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了他五十两黄金。后来,徙木立信成为成语,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县制;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统一度量衡制;等等。商鞅变法的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商鞅虽死,但变法的措施仍得到继续推行。2023-06-29 13:42:551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扩展资料:舌战群儒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2023-06-29 13:43:12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场变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快快快!!!!!
变法主要内容 1、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 2、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社会风俗: 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3-06-29 13:43:201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影响分别是:1、商鞅变法的目的: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2、商鞅变法的内容: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3、商鞅变法的影响: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扩展资料: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2023-06-29 13:43:281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总结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2023-06-29 13:43:514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耕织。作用: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3-06-29 13:44:234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2023-06-29 13:44:322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
1、政治措施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2、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2023-06-29 13:44:54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商鞅(前395—前338)公元前356年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内容全面彻底,简言之有这么几点:第一,明确“君(王,主)”与“民”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变法以“君”为出发点,变法的目的就是让“君”有效地“使民”; 第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 第三,变法的具体内容就是围绕上述目的和目标采取的各项措施。主要有:一是全民从事农战,不得从事其他职业,不得议论变法,不得读《诗》、《书》,不得经商,彻底消除“六虱”(孔子“六经”)和“十有”(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二是重新评定公族爵位。爵位只能世袭两代,按爵位高低配给家奴和土地。任何人不得买卖家奴、土地和粮食。被废爵位的公族为平民,自行耕种分得的土地;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父子必须分别立户。所有人必须定点居住,不得流串;四是按军功定爵位。爵位共分二十等,按杀死敌军士兵数目定军功、爵位;五是实行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和什伍连坐。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户户之间相互监督,一户犯法如不举报,一伍一什都受连坐;六是任用奸人为官。从上到下,大到九卿、小到伍长都由奸人担任,因为奸人不会姑息罪人。不能任用好人(善者)为官,因为“善心”会影响法律的执行,会给世人以侥幸,久而久之必定天下大乱。 商鞅变法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来源:魅力中国2023-06-29 13:45:031
商鞅变法从何时开始的?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变法开始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2023-06-29 13:45:111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盛,它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主持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县制;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统一度量衡制;等等。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06-29 13:45:233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从公元前359年至前350年,商鞅先后进行了两次力度空前的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颁行军功爵制度,发布重农抑商的政令。他还“废分封,行县制”,并制定什伍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秦国国情,因而成效显著。变法之后,秦国确立了新型的地主阶级政权,实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国力,并开始向东扩张。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2023-06-29 13:4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