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然殇
-
【 篇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百度视频】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百度视频】(截取前半部分)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原着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会运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让火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我不禁想到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猴学样》,说一天小猴玩火不小心点燃了一个草堆,猴妈妈急忙拎起一桶水将火浇灭。这一切被小猴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让小猴熄灭蜡烛,小猴拎起一桶水倒在了蜡烛上,蜡烛是熄灭了,而小猴挨了妈妈一顿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灭火过程中,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学生】听故事,并从中感悟,在灭火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还有专门的灭火器具呢,我们学校就有,对于灭火器你们一定很陌生,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学习一下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百度视频】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接下来我们观看视频。
【百度视频】(截取后半部分)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A、沿楼梯迅速下楼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四)小结
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能对老师做的小魔术解密吗?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密魔术,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131页,2、5、6
(六)附板书设计
7、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2)氧气(2)隔绝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拼音】fǔ dǐ chōu xīn。【基本释义】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语法】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宾语、定语。【近义词】抽薪止沸:薪是指柴火。沸是指沸腾。抽去灶里的柴火,使锅里的开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消除祸患。釜底抽薪解析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在现代经商赚钱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釜底抽薪2023-06-28 20:07:521
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是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当我们发现火情后,要及时发出警报,通知他人,在通知他人的同时,还应及时报警。因为火势的发展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不同的火源应采取不同的扑救方法。如果扑救方法不当有可能酿成无法控制的火灾。所以,发现火灾,要及时报警。其他灭火方法:1、隔离法灭火。隔离法灭火基本原理就是将燃烧物体,与可燃物质进行分离,或者是分割。燃烧无可支持物,就无法持续燃烧,然后逐渐停止。2、窒息灭火法。基本原理为燃烧的持续需要有氧气去助燃窒息,灭火法就是阻止氧气空气进入到燃烧区,将燃烧物质与氧气隔绝,然后使燃烧不能持续,逐渐灭火。3、冷却灭火法。基本原理为将低于火焰温度的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可以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之下,从而使燃烧停止,最常见的就是用水灭火。4、抑制灭火法。基本原理为灭火剂与可燃物质进行亲密接触,抑制可燃因素的产生,使燃烧反应停止,最常见的就是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救火注意事项:1、首先要搞清起火的物质,再决定采用什么灭火器材;2、运用一切能灭火的工具,就地取材;3、用灭火器灭火时,尽量远离火源,灭火器应对着火焰的根部喷射;4、人员应站立在上风口;5、应注意周围的环境,防止塌陷和爆炸。6、救火时的正确做法是脱去所穿的化纤服装,注意保护暴露在外面的皮肤,不要张嘴呼吸或高声呐喊。2023-06-28 20:08:151
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1、“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08:521
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清除可燃物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釜底抽薪的原文是这么写的: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扬汤止沸原理答案:增大散热表面积成语扬汤止沸是意思是舀动沸腾额水,使它不沸腾,比喻暂时救急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2023-06-28 20:09:032
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清除可燃物。 火燃烧的条件有三个:一是有燃烧的原料,二是有助燃的氧气,三是有可达到燃烧的温度。 灭火的原理有:一是降低温度,二是隔绝氧气,三是清除可燃物。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利用的正是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的来历: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2023-06-28 20:09:291
成语釜底抽薪用了什么原理蚂蚁庄园
蚂蚁庄园成语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隔绝氧气灭火原理。“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烧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终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2、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3、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终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或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具体方法有:1、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2、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3、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2023-06-28 20:09:361
成语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成语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0:231
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除掉燃料。灭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即火三角:可燃物、燃点、助燃物)通过阻止火三角的完备,阻止燃烧的发生或燃烧继续进行的方法。 灭火形式: 1、覆盖:通过消防砂、沾水的棉被等工具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灭火的方法; 2、隔离:对于已经控制不了的火势,可采取隔离附近的可燃物使火势得以控制;常见于森林灭火; 3、降温:常见的方法用水浇灭火,消防队经常使用高压水枪喷浇火焰以控制火势;也可用灭火器如泡沫灭火器等工具灭火。2023-06-28 20:10:301
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 。
火燃烧的条件:1是有燃烧的原料,2是有助燃的氧气,3是有可达到燃烧的温度。灭火的原理:1是降低温度,2是隔绝氧气,3是除掉燃料。很明显,古语中釜底抽薪利用的是除掉燃料的灭火原理。2023-06-28 20:10:391
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
(1)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 (2)空气中含有的水多了,就会下雨. 故答案为:H 2 O.2023-06-28 20:11:001
釜底抽薪灭火是什么原理 关于釜底抽薪灭火的介绍
1、成语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灭火的原理。 2、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典故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1:071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b.2023-06-28 20:11:171
古代事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 3、“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1:241
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的是什么
A、关闭阀门,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选:A.2023-06-28 20:11:331
用燃烧和灭火原理解释釜底抽薪,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绝薪止火
熬油费火 把薪助火 抱火厝薪 抱火寝薪 抱火卧薪 抱薪救火 鼻端出火绝薪止火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2023-06-28 20:11:421
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
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2023-06-28 20:11:521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A.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B.撤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着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B.2023-06-28 20:12:021
釜底抽薪灭火原理
燃烧必备的3个重要条件,第一就是可燃物,第二就是氧气,第三就是火源。而釜底抽薪主要是表达拿走了燃烧必备的可燃物,很快就切断的燃烧的必备条件,因此原理很简单,就是拿走了可以支持燃烧的主体可燃物。2023-06-28 20:12:104
釜底抽薪是什么原理
1. 釜底抽薪是什么原理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策略,原理是在面临某种危机或困境时,果断采取手段,顺利解决问题。这种策略通常将问题的根源消除,以达到长期解决问题的目的。从字面上理解,釜底抽薪就是指在火炉下面的薪木(形象比喻为问题)引发火灾时,立即采取措施把这些薪木抽出来,以免火势扩大,达到最终灭火的目的。2. 釜底抽薪的应用场景釜底抽薪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个人、团体和国家层面。在个人层面,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在面临债务危机时立即采取措施偿还债务,以免债务越滚越大;在感情出现矛盾时果断沟通,避免矛盾升级。在企业层面,采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可以避免危机降临、保护企业形象,例如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立即制定财务复苏计划并落实执行。在国家层面,釜底抽薪的策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中国在新冠疫情爆发时迅速采取了措施,控制疫情逐步得到改善。3. 釜底抽薪的优势和劣势釜底抽薪虽然能够迅速解决危机,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优势主要有: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解决问题的根源,长期效果稳定;树立正面形象,提高信誉度。但是劣势也不可忽视,其主要有:采用釜底抽薪策略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付出财务成本,人力成本等;为了达到长期效果,釜底抽薪策略需要灵活机动,适度权衡长期效益和当下利益。4. 釜底抽薪的应用技巧采用釜底抽薪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应用技巧,以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首先,需要了解问题的根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解决问题中需要明确时间节点,制定操作计划,确保计划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后,需要随时留意问题的变化,做到及时调整,以便纠正不足和控制风险。釜底抽薪策略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但如果适当应用,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措施,可以避免危机的扩大化,实现问题的长期化解。因此,理解釜底抽薪的原理,掌握其应用技巧,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灵活应对各种危机和问题。2023-06-28 20:12:281
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A、釜底抽薪是指把可燃物移走,即隔绝可燃物,不是隔绝空气灭火,故错误;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才可燃烧,故错误; C、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不可用水,故错误; D、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说法正确. 故选D.2023-06-28 20:12:371
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1)发生火灾时,消防员用水灭火原理是:______(2)成语:“釜底抽薪”(釜
(1)发生火灾时,消防员一般用水来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釜底抽薪”的原理是移走可燃物,燃烧条件不充足了,不再燃烧.故答案为:移走可燃物可使燃烧停止.(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石灰石中不含金元素,石灰石是不可能变为黄金的.2023-06-28 20:12:441
成语“釜底抽薪”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
【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成语“釜底抽薪”包含着灭火的原理:清除(隔离)可燃物,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的灭火原理:清除(隔离)可燃物;③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降低温度在着火点以下;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的灭火原理:清除(隔离)可燃物;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的灭火原理:降低温度在着火点以下;⑥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故选C考点:灭火的原理2023-06-28 20:12:541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题目可理解为把可燃物解决掉!2023-06-28 20:13:012
成语“釜底抽薪”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沸腾的条件之一:②继续吸热 (①达到沸点)2023-06-28 20:13:176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砍掉树木形成隔
A 试题分析:“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的原理起到灭火的作用。此项符合要求。B用二氧化碳灭火利用二氧化碳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C用碗盖盖来着火的油锅,利用了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D用高压水枪灭火利用了水将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同时水汽化时会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所以应选A项。2023-06-28 20:13:371
灭火的原理
有很多种,燃烧的条件主要是:燃点,助燃物质,可燃物一般灭火有几种 用水,可以降低物质温度,使之低于燃点,火焰就熄灭了;还有就是用某些物质覆盖,即隔绝空气(O2是助燃物质);而拿掉可燃物,就是釜底抽薪,没有燃烧物质火自然就灭了,不过不是很常见。2023-06-28 20:13:492
釜底抽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2023-06-28 20:14:265
通俗解释釜底抽薪
锅下面把柴给抽出来,意思是置人于死地2023-06-28 20:14:438
练习与应用的题如下: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2、用扇子扇煤炉时,
1,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2,因为煤在炉子燃烧时还会排出很多的一氧化碳.这是因为燃烧不充分引起的..当扇子扇煤炉时.煤与氧气的接触更多.燃烧就更充分.所以会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的时候是处于燃烧充分的情况下..如果再扇只会使蜡烛周围的空气温度变低.当周围温度低于着火点的时候,蜡烛就会熄灭. 3.纸的着火点最低,木材的着火点比纸的着火点高、煤的着火点的比木材的着火点高,所以纸最容易点燃,煤不易点,通过纸点燃木材,木材再点燃煤。 4, 室内起火的时候,氧气被逐渐燃烧掉,当年打开门窗的时候,外界的氧气进到屋子里,火在氧气充足的时候,就会越烧越旺, 5,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油是液态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023-06-28 20:14:59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着是( )A.用食盐溶液可以将硬水软化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撤离可燃物C.
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与可溶的钙、镁化合物不反应,也不影响其溶解性,不能将硬水软化,所以错误.B、薪是可燃物,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所以正确.C、工业废水处理后,成为中水,不能饮用,但工业上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正确.D、水是最常用溶剂,能溶解多种物质,所以正确.故选A.2023-06-28 20:15:061
釜底抽薪火上浇油,均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A、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解释合理. B、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解释合理. C、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 D、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解释合理. 故选:C.2023-06-28 20:15:131
请从化学视角对题中成语进行解释或辨析。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柴着的火,比喻无济于事水灭火就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点石成金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点石成金就是假的2023-06-28 20:15:542
选择一个成语(除“釜底抽薪”与“百炼成钢”),解释其化学原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 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2、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3、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4、石破天惊 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5、水火不容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 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 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9、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10、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11、灵丹妙药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 “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12、信口雌黄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三、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13、争风吃醋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14、甘之如饴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15、水乳交融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16、涂脂抹粉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17、饮鸩止渴 “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18、如胶似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2023-06-28 20:16:024
用天然气煮饭时,关闭灶上的阀门火就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切断可燃物供应,比如古语说釜底抽薪2023-06-28 20:16:102
与火有关的成语及化学原理
A、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故此选项错误; B、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C、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D、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2023-06-28 20:16:171
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釜底抽薪是用的什么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釜底抽薪》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2023-06-28 20:16:571
古代事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 3、“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7:091
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1、成语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灭火原理。2、“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3、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23-06-28 20:17:161
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原理
1、“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7:531
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原理
1、“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8:021
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原理
1、“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18:241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灭火原理?“杯水车薪”为什么不能把火熄灭?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 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2023-06-28 20:18:461
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2023-06-28 20:18:571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灭火原理?“杯水车薪”为什么不能把火熄灭?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 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2023-06-28 20:19:131
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灭火原理?“杯水车薪”为什么不能把火熄灭?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2023-06-28 20:19:231
“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移除可燃物D
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C.2023-06-28 20:19:581
古语中釜底抽薪利用的是哪一种灭火原理
火燃烧的条件:1是有燃烧的原料,2是有助燃的氧气,3是有可达到燃烧的温度. 灭火的原理:1是降低温度,2是隔绝氧气,3是除掉燃料. 很明显,古语中釜底抽薪利用的是除掉燃料的灭火原理.2023-06-28 20:20:211
古代事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2、“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3、“釜底抽薪”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2023-06-28 20:20:281
成语釜底抽薪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成语典故
1、成语釜底抽薪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2、成语“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熊熊燃烧的柴火,才能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3、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5、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2023-06-28 20:20:471
(4分)“釜底抽薪”运用了什么灭火原理?“杯水车薪”为什么不能把火熄灭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答全或只答“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柴火或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均可得2分,答其他要点的只得1分。如笼统同答“不符合灭火原理”等)。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2023-06-28 20:2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