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徐喷以烟的意思是什么,童趣的译文谁有?

2023-06-28 09:57:29
北营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他们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加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 我常在高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成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

用的意思
2023-06-28 07:16:199

徐喷以烟,以土砾凸者为丘,以的意思是什么?

把。把凸起的土块当作山丘。
2023-06-28 07:16:463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

本句话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喷”为动词;“徐”意为“慢慢地”,副词,修饰动词“喷”,即“慢慢地喷”;“以”是介词,意为“用”.“以烟”就是“用烟”,是“喷”的工具.“徐喷以烟”就是“用烟慢慢地喷”.望采纳!谢谢!
2023-06-28 07:16:531

徐烟以喷的以是什么意思

徐喷以烟 xú pēn yǐ yān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童趣》中原句是“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23-06-28 07:17:001

徐喷以烟中的以是什么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同学您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祝您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2023-06-28 07:17:071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中的徐,以,使,之,以级句子是什么意思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徐:慢慢地。以:用。使:让。之:代指蚊子,意思: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2023-06-28 07:17:141

译文言文中的:徐 以(徐喷以烟)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023-06-28 07:17:222

选出“以”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以此戒之 B 徐喷以烟 C 何不试之以足 D 以虫草为兽

C
2023-06-28 07:17:303

徐喷以烟的徐什么意思 徐喷以烟出处

1、徐喷以烟的徐释义:慢慢地。 2、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以:用。 3、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卷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23-06-28 07:17:371

千里之马字词翻译,里面所有“以”的意思

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释 (1)君人:当君主的。 (2)涓(juān)人: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3)遣:命令。派 (4)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5)反:通“返”,返回。 (6)安事:犹言“何用”。 (7)捐:丢掉,白白扔掉。白白费掉。 (8)不能:不到,不满。 (9)期(jī)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 (10)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11)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12)市:买。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五百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这不是白费了五百金吗!”侍臣回答说:“一匹死马您都愿意买它花五百金,更何况活的马,人们都会认为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果然,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此文言文引申出的成语为“千金市骨” 你可以通过查这个成语了解这个故事和成语的意义!编辑本段道理: 这则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可以为师矣的“以” 以(之),凭借(这个品格),或者说是因为(这个品格) 徐喷以烟的“以” 用得意思。就是用烟来慢慢喷它
2023-06-28 07:17:472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翻译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出自文言文《童趣》,其含义如下:【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023-06-28 07:18:061

“徐喷以烟”和“日以十本为率”中的以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面是用,后面是 以……为 是 把……当作
2023-06-28 07:18:412

徐喷以烟的徐什么意思 徐喷以烟出处

1、徐喷以烟的徐释义:慢慢地。 2、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以:用。 3、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卷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23-06-28 07:19:291

七年级下以字用法总结 分析每句带以字的话

“以”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徐喷以烟    (  )     ②以丛草为林   (  ) ③以观沧海    (  )     ④独以跛之故   (  )
2023-06-28 07:19:391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2023-06-28 07:19:491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言文《幼时记趣》的翻译和注释如下:1、白话译文:我回忆我幼小时,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我)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我)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喊痛快。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花台上小草多而杂乱的地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一样高,定睛细看。(我)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高兴地自得其乐。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我)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叫出了声;(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2、字词注释:(1)余:我。(2)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3)张目:睁大眼睛。(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5)藐(miǎo):小。(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私,私下里。(9)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10)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12)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13)素帐:白色的蚊帐。(14)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15)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16)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7)怡然:喜悦的样子。然:……的样子。(18)称快:喊痛快。(19)凹凸:高低不平。(20)丛杂:多而杂乱。(21)其:自己的。(22)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以……为……,把……当做……。(23)邱(qiū):同“丘”,土山。(24)壑(hè):山沟。(25)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26)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27)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28)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29)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30)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31)而:表承接,然后。为,被。(32)尽:全。(33)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34)方:正,刚刚。(35)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36)呀(yā)然:哎呀地(惊叫一声)。(37)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作者沈复的基本信息: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遇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幼时记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沈复
2023-06-28 07:19:571

初二文言文以的用法

1.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2.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3.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4.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5. 初中的文言文中有那些“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之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例:然后驱而这善.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倾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6.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2023-06-28 07:20:281

常以净衣易之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为C.分析如下: 常以净衣易之 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A:以,来. B:以,凭 凭借. C:以,用. D:以,把 相信我,没错的!
2023-06-28 07:20:351

《童趣》课文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观察极细小的事物(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023-06-28 07:20:422

人教版文言文以的用法

1.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2.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 以 和 之 字的用法~~~~急~~ 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2、以乱易整 介词,用 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 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6、具告以事 介词,把 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 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 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 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 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 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 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 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 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 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为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5.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3.用作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2.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 4.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5.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6. 苏教版的初一的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回答完毕 !选我啊。 7.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为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⑽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8. 初中文言文 为 的用法(人教版) 为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⑵做。例: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⑤为坛而盟。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⑹被。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⑺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⑻)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⑼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⑽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不满意,可自己去补充。
2023-06-28 07:20:511

2019语文备考:常考的12个文言文词语用法 建议收藏

  1   “以”   1   (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2   (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徐喷以烟。——《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曹刿论战》   3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4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 ——《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5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6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7   (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①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②可译为“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8   (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观潮》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9   (副词)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   “为”   1   读作wéi时   1   (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2   (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   (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公输》   4   (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5   (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6   (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   7   (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8   (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9   (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0   (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公输》   2   读作wèi时   11   (动词)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12   (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13   (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14   (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   (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16   (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桃花源记》   3   “与”   3   读作yǔ时   1   (动词)给,给予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2   (连词)和,及(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颠倒)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   (介词)跟,通(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   4   (副词)相伴,一起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2   读作yú时   5   通“欤”,表疑问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   读作yù时   6   (动词)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者?——《答谢中书书》   4   读作jǔ时   7   (动词)通“举”,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4   “其”   1   (代词)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一狼洞其中。——《狼》   2   (代词)他,他们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3   (代词)它,它的   则题名其上。/其色墨。/其色丹。 ——《核舟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飞漱其间。——《三峡》   4   其中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   其一犬坐于前。——《狼》   5   (副词)表语气   其真无马邪?(难道)——《马说》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马说》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一定)——《唐雎不辱使命》   5   “则”   1   (副词)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   2   (副词)表示顺承   楼愈高,则明渐少。——《山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3   (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   (连词)表示假设,想防御“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连词)表示让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6   (助词)无意义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6   “乃”   1   (连词)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   (副词)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3   (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   (副词)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   “且”   1   (副词)况且   且为众人。——《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2   (副词)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8   “诸”   1   (形容词)众,各个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2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   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   人名中的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5   姓中的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9   “因”   1   (动词)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   (介词)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3   (连词)因此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4   (副词)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隆中对》   10   “之”   1   (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借旁边与之。——《伤仲永》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隆中对》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学而时习之。——《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童趣》/忽啼求之。 ——《伤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   (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心乐之。——《小石潭记》   4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仲永之通悟。——《伤仲永》   5   (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心之所向。——《童趣》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   (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7   (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8   (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妇拍而呜之。——《*》   卒之为众人。——《伤仲永》   9   (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11   “然”   1   (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2   (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3   (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   生气莽莽然/则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4   (连词)然而,但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12   “于”   1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①可译为“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仓鹰击于殿上。/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③可译为“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   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①可译为“向”。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②可译为“给”。   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可译为“对”“对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④可译为“与”“跟”“通”。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4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5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6   (连词)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夏水襄陵,严溯阻绝。——《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2023-06-28 07:20:581

《童趣》沈复,的文学常识?急用!急用!

0.00.
2023-06-28 07:21:0711

选出句子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乃伪睡以俟” A徐喷以烟 B岁以大穰 C可以为师矣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A选项的以是用的意思。慢慢地用烟喷B选项的以是因此的意思。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C选项的以为是把...作为/当作的意思。D选项的以是以便,表示目的的意思。和“乃伪睡以俟”的以是同一个意思。所以选择D。
2023-06-28 07:21:301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是什么意思

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蚊子在烟雾中飞着叫着采纳一下,谢谢!
2023-06-28 07:21:371

求幼时记趣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成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定要完整,全面!!!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⑹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⑻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 邱通丘 强通"僵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追问倒装句(徐喷以烟:以烟徐喷)和固定结构(如:...然:,,,的样子)有吗?
2023-06-28 07:21:452

求《童趣》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中心思想

鞭数十,用鞭子打这里名词作动词,砭术时用鞭子打这里名词作动词
2023-06-28 07:21:565

文言文八年级以的用法

1. 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 作动词, 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2. 七—八年纪文言文于的 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参考资料: 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之”字的用法(主要是宾语前置那些的,请注明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4.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5. 【八年级下语文古文黔之驴的注释和理解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 1、文章开始写到“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这在文中的作用是 领起全文, .2、找出一些能表现老虎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把他们按顺序写下来A 以为神 B 慭慭然 C 大骇 D 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 E 觉无异能者 F 终不敢搏 G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老虎“计之曰:‘技止此耳!"”针对文中的驴子我们可以用成语“黔驴技穷 ”来描绘,也可写成另一成语“外强中干 ”.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5、本文的作者是唐朝 朝的柳宗元 他著有柳河东集 一书.1、解释括号内的词.①至则无可用(则:却 )②庞然大物也(庞:巨大 )③稍出近之(稍:渐渐 )④虎大骇,远遁(骇:害怕 )⑤以为且噬已也(且:将要 )⑥益习其声(益: 逐渐)⑦技止此耳(止: 只、仅)⑧乃去(乃:才)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D)A、“跳踉大ue821”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黔驴技穷 .6、填空:本文作者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唐宋八大家 之列.7、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①然:庞然大物(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 然而,但是)②因:虎因喜( 于是,就) 因跳踉大ue821( 于是,就)③去:乃去(离开 )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④耳:技止此耳( 罢了) 无丝竹之乱耳( 语气助词)8、成语黔驴技穷形容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10、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本则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过是像“黔之驴”那样,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6.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然”字的几种用法 然 一、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这”、“这样”、“那样”,有时在对话中也做对答词,相当于“是的”、“对”等。例: 吴广以为然(对)《陈涉世家》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这)《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则北通巫峡(既然这样)《岳阳楼记》 谓为信然(这样)《隆中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这)《上枢密韩太尉书》 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公输》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陈涉世家》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可是)《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然志犹未已(然而)《隆中对》 三、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醉翁亭记》 杂然而前陈者(……的样子)《醉翁亭记》 满目萧然(……的样子)《岳阳楼记》
2023-06-28 07:22:271

请您帮我把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翻译一下

呵呵,我也刚学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译文: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2023-06-28 07:22:331

文言文注释不同

1. 古文中“所以”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祇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2. 古文翻译不同怎么办 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不知道LZ是初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我是学中文出身的,在大学里,老师是鼓励自己的理解为上,当然那是在一定理论和只是基础之上。要是初高中生,你明白的,这种答案是印在纸上的,错一个字都不能得分的,所以还是得按照书上来,或者请老师帮忙呀,以他们多年的“标准”答案一定会得分的。 其实,我倒认为,我们现代人未必知道古代人真实的想法,无论是课本上的“标准”翻译,还是自己的理解也许都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是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经历和对世事理解加以“翻译”的。可是考试就是考试,一个字就是一分就是命的转变呀·····(此处可有不同) 3. 文言注释中“通”和“同”的区别是什么 文言文注释中的【通】与【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对古诗文词的注释中,常有或“*同*”的训释句式,这里的训诂术语“通”与“同”是不是一回事呢? 有的人望文生义,误认为“通”、“同”没有区别,因为“通”、“同”后面的字都是对前面字的解释,前面字是后面的通假字,后面的字是本字。其实, “通”、“同”表示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下古文学中的有关文字通假、古今字和异体字方面的一些常识。 文字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古音)而意义不同的字的假借与通用。(有人把它分为假借字与通假字,裘锡圭认为区分它毫无意义,我们暂且不使用假借字这个术语。)先秦两汉古文中,通假字的例子很多。 那么,我们如何来判定通假字呢?首先,古人在使用通假字的字,是用“通”前面的字来代替后面的字,是假借的字的意义。“通”前后两字(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古音)。它并不是没有这个字,它的特点是“本有其字”是人们突破自行的约束,把表意的汉字当作标点符号来使用的结果。与所谓写错别字的情况是不同的。“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经典释文.叙录》)。因此,我们遇到这类字的时候,要摆脱字型的束缚,已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依据古音)。由于通假字的使用有一定的习惯和范围,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判定的时候,还要考虑其它的因素,有旁证资料。另外,我们要留意古书今注中,凡有“*通*”,旧注中“*读为(曰)*”,“古声**同”,“古字**同”,一般用来注明通假字的。 在分析通假字的时候,要注意它同古今字的区别:古今字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字形方面的问题:通假字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语音方面的问题。这两者本来是不同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所谓古今字,是指先后产生的,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即古今区别字。产生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后的称为今字。 可见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分化出来的字大都是以形声方法构成,形音义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字形方面看,今字大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加注意符或更换意符而构成的。按道理,今字产生后就不再用古字,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分化过程中,古字今字通行不悖。今字产生后,人们在写作时,还常常使用古字,除了有意仿古外,恐怕也是相沿成习吧。 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也就是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也就是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写法。异体字是等同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 综上所述,纵观文言文注释,“通”与“同”真相已大白:“通”是表示通假,前后两字词义毫无联系;“同”是表示某字与另一个字意义相同,“同”前后的字一般是古今字或异体字。因此,在阅读文言注释时须切实注意,对一些古诗文作注时“通”和“同”混用现象,应加以纠正。 4. 古文中异同是什么意思 1.不同和相同之处。 《汉书·朱云传》:“自 宣帝 时善 梁丘氏 说, 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充宗 与诸《易》家论。” 南朝 梁江淹 《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唐司马贞 《序》:“逮至 晋 末,有中散大夫 东莞 徐广 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2. 不同;不一致。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 清 黄宗羲 《序》:“余选 明 文近千家,其间多与实录异同,盖实录有所隐避,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 3. 引申为反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刘仁轨 为左仆射,暮年颇以言词取悦诉者,户部员外 魏克己 断案,多为 仁轨 所异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八年》:“先帝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秋谷 不满 渔洋 ,故与异同。” 4. 反对意见;异议。 《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北史·尉迟迥传》:“乃与羣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沿革》:“ 袁世凯 於阁议中颇主张速与 俄 人交涉,独 许世英 、刘揆一 及 如浩 持异同。” 5. 古文中“所以”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祇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6. 求人教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一定要和书上一样实在不一样的话也不能相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一、原 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二、实词列举:1、自度其足:量长短。 2、置之其坐:放置。同“座”,座位。 3、操:拿,携带。4、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5、及反:到,等到。 同“返”,返回。 6、遂:终于。 7、宁:宁可。 8、无自信:不。三、虚词列举:1、之 ①置之其坐:代词,量好的尺码。 ②至之市:到……去。③试之以足:代词,鞋子。 以:用。2、其 ①自度其足:自己。 ②置之其坐:自己。 3、而 ①而置之其坐:表承接。 ②而忘操之:表转折,却。四、文章翻译: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上,却忘记了携带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就说:“我忘带尺码了。 ”就返回家取尺码。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呢?”(那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一、原 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实词列举:①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雕刻。②是吾剑:指示代词,这儿。 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三、虚词列举:1、之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入水求之:剑。 2、其 ①其剑:他的,指楚人的。②遽契其舟:那。 ③从其所契者:他,指楚人。3、而 ①而剑不行:表转折,但是,却。 4、于 ①自舟中坠于水:到。自:从。 四、文章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 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余:代词,我。 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u2022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眼力。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 *** ,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拟:比。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晴细看。 于:在。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 为。 ”是固定结构。 “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而:表。
2023-06-28 07:22:411

文言文句式徐喷以烟的徐字是什么意思

答案:“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
2023-06-28 07:22:492

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骨(以骨投)——《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例:   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驱之(于)别院——《童趣》   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例: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2023-06-28 07:22:562

文言文之虚词一

1. 初一13个文言文虚词 1.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 驱之别院:它(虾蟆) 下车引之:他(元方) ②这,此 项为之强:此(昂首观之) 2.的 仲永之通悟 3.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 当余之从师也 5.出生,滋长 6.去,往 辍耕之陇上 2.其 1.那 神游其中 (那些)以激怒其众 欲穷其林 2.代词 ①它的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自己的 蹲其身 ③他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亲旧知其如此 ④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这 父利其然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难道 其真无马邪 6.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7.加强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1.凭借 可以为师矣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用 徐喷以烟 以此自终 以衾拥覆 3.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5.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千里称也 6.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7.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 9.通“已” 故以怪之矣 4.于 1.在 于舅家见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向 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3.对 不戚戚于贫贱 4.从 受地于先王 5.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6.给 请广于君 5.者 1.……的人 2.……的原因 6.或 1.或许 或千或百 2.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3.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它好象不是虚词吧!!!???) 7.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 凹者为丘 3.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4.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当 可以为师矣 6.是 知之为知之 若为佣耕 7.写 自为其名 8.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9.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10.成为 为嵁为岩 11.建造,筑(台) 8.而 1.承接 结友而别 2.并列 泉香而酒洌 3.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 5.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6.因而 而乐亦无穷也 7.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8.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9.焉 1.代词 此 2.兼词 于此 3.助词 了 10.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则有心旷神怡 11.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乃记之而去 2.才 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 3.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12.因 1.因此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13.然 1.……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豁然开朗 环堵萧然 2.这样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有千里马 3.但是『连』 然数年恒不一见 4.正确 吴广以为然 我去年初二时整理的,你把初一的挑出来吧! 给我加分啊!!!!!!! 2.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 《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魏武闻之 左右采之(代荇菜) 急往观之 ③ 结构助词,的 君之病在肌肤 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堤畔之草 《西湖二》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人之立志 《为学》 以子之不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音节助词, 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 ⑥……的样子 岈然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⑦助词,可译为“以” 局促一室之内 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3. 文言文虚词,‘之"有哪些意思 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能以足音辨人,宁许以负秦曲:①宋何罪之有,补语标志:“何君子之道衰.活用为第一人称。”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①人皆吊之。——《狼》 ⑥既来之.结构助词。——《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结构助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作宾语或兼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必以情:古人之观于天地:①孤之有孔明。——《师说》 ④菊之爱。——《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2] 动词 到常见含义 备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贾谊《过秦论》 2?——《公输》 ②何陋之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赤壁赋》 4:①填然鼓之。 例。——《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草木:“圣人也。——《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第三人称代词,置之坐上。——《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指示代词,之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结构助词,其他两个“也”字,不作主语、鸟兽!——《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韩非子·解老》.结构助词?——《逍遥游》 3:①均之二策。 例。——《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 例,为天下也:①近塞上之人,往往有得。——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虽不能察,北收要害之郡。——《曹刿论战》[3] ④顷之。 例,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宾语前置的标志,犹鱼之有水也.结构助词,可译为“得”,都作“之”字义。 例,辍耕之垄上,槌床便大怒。——《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则安之、“它”(它们)。——《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①凌万顷之茫然,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劝学》 5、山川?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庄子》 代词 1:①尝与人佣耕。 例。——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故克之。 例,这 例。”前句也字作“之”义.音节助词,我,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爱莲说》 3,其贤不及孔子?——《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越之众与中国抗衡,无实义,相当于“的”,译为“他”(他们),死者十九。——《游褒禅山记》 6 4.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5.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6.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7. 文言虚词在一句话中的解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 在这应该是表转折:附赠:“而”的全部意思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023-06-28 07:23:031

童趣全文单子句子翻译

我回忆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楚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和条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子成群地飞,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我在心里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它们果然就像成千上百只鹤在空中飞舞。我又留了几只蚊子在白色的素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他们冲着烟雾鸣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
2023-06-28 07:23:125

初中文言文有以的

1.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 初中文言文“以”的所有意思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3. 初中的文言文中有那些“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之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向.例:然后驱而这善.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相当于“的”)轻伯夷之义者(定于后置的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倾之,烟炎张天. 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5.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最好是初中文言文所出现的”于“要有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6. 初中的古文都有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经典古文名句249条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
2023-06-28 07:23:291

徐喷以烟,以土砾凸者为丘,以的意思是什么?

徐喷以烟的“以”:用;以土砾凸者为丘的“以”:把
2023-06-28 07:23:492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中的徐,以,使,之,以级句子是什么意思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徐:慢慢地。以:用。使:让。之:代指蚊子,意思: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2023-06-28 07:23:561

徐喷以烟

用烟慢慢地喷它们徐:慢慢地以:用
2023-06-28 07:24:034

徐喷以烟什么意思

你好!这里“徐喷以烟”出自沈括的《童趣》一文中。《童趣》中原句是“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单个字的意思是——徐:慢慢地。以:用。这四个字的意思在文中是:用烟慢慢地喷向它们(“它们”此指蚊子。)同时,这句话是一个倒装句和省略句。“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之)”。本句话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谢谢!望采纳~o(∩_∩)o
2023-06-28 07:24:122

译文言文中的:徐 以(徐喷以烟)

这句话出自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节选的片段作为课文,题目叫《童趣》. 徐:缓慢,慢慢 以:用……(做……) 徐以:慢慢地用……(做……) 徐喷以烟:倒装句,正确顺序为:徐以烟喷.意思就是:慢慢地用烟来喷(蚊子).
2023-06-28 07:24:181

《闲情记趣》文言文及翻译

引导语:《闲情记趣》这篇文言文想必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闲情记趣》文言文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闲情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间,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巉岩凹凸,若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邱壑,若将移居者然。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余叹曰:“即此小经营,尚干造物忌耶!”两人不禁泪落。 友人鲁半舫,名璋,字春山,善写松柏或梅菊,工隶书,兼工铁笔。余寄居其家之萧爽楼,一年有半。楼共五椽,东向,余居其三。晦明风雨,可以远眺。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廊有厢,地极幽静。移居时,有一仆一妪,并挈其小女来。仆能成衣,妪能纺绩。于是芸绣,妪绩,仆则成衣,以供薪水。余素爱客,小酌必行令。芸善不费之烹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同人知余贫,每出杖头钱,作竟日叙。余又好洁,地无纤尘,且无拘束,不嫌放纵。诸君子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长夏无事,考对为会。每会八人,每人各携青蚨二百。先拈阄,得第一者为主考,关防别座。第二者为誊录,亦就座。余作举子,各于誊录处取纸一条,盖用印章。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不准交头私语。对就后投入一匣,方许就座。各人交卷毕,誊录启匣,并录一册,转呈主考,以杜狥私。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六联中取第一者即为后任主考,第二者为誊录。每人有两联不取者罚钱二十文,取一联者免罚十文,过限者倍罚。一场,主考得香钱百文。一日可十场,积钱千文,酒资大畅矣。惟芸议为官卷,准坐而构思。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甚宝之,各有题咏。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众议未定。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曰:“诺。”众去,余问曰:“卿果自往乎?”芸曰:“非也。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到彼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 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芸问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闲情记趣》文言文翻译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年纪大了回想这件事,两个小虫之所以相斗,大概是图奸不从。古话说“奸近杀”,虫大概也如此吧。小时爱干这些事,卵被蚯蚓哈气(吴语叫阳物为卵),肿得小便出不来。女佣捉只鸭子,撑开鸭嘴哈气,一失手,鸭子摇着颈脖做出吞噬的样子,我惊骇大哭,一时传为笑柄。这都是童年时候的闲情。 我去山中扫墓,拾取有那种纹路好看的石子,回来同芸姊商量:“宣州石用油灰叠起放在白石盆里,取它的色匀。本山的黄石虽然古朴,要是也有油灰,放在白石盆里则黄白相间,斧凿痕迹全露,怎么办?”芸姊说:“挑选劣质的石头捣碎成末,乘湿糁在油灰粘接处,干燥后颜色可能相同。”照她的话,用宜兴长方窑盆,叠起一峰,左低右高,背作横方纹,仿倪云林叠石法,山势高低险峻,象临江的石矶。空出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种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了几天方才告成。到深秋时节,茑萝蔓延满山,象藤萝那样悬挂在石壁上,花开得红彤彤的。白萍也露出水面盛开。红白相间,神游其中,象是登上了蓬莱仙岛。安置在檐廊下,与芸姊品题:这里适宜设置水阁,这里适宜建立茅亭,这里适宜凿六字叫“落花流水之间”;这里可以居住,这里可以垂钓,这里可以眺望。二人胸中的丘壑,就象立刻将要住上去一样。一天夜间,两只猫儿抢食,从屋檐摔下来,连盆与架顷刻粉碎。我叹道:“这点小经营,难道触犯上天之忌吗?”两人不禁泪下。 友人鲁半舫,名璋,字春山,善于画松柏梅菊,工隶书,兼长篆刻。我寄居在他家的萧爽楼,一年有半。这座楼共有五椽,朝东,我住三椽。阴晴风雨,可以远眺。庭园有木犀一株,清香逗人。楼有廊有厢,地极幽静。移居的时候,有一男仆和一老年女佣,女佣还带了她的小女儿。男仆会做衣服,女佣能纺绩。于是芸姊刺绣,女佣纺绩,男仆则做衣服,作为日常费用。我向来好客,小饮必行酒令。芸姊能做出花费不多的菜肴,瓜蔬鱼虾,一经芸姊的手,便有意想不到的风味。朋友知道我穷,每每出点酒钱,来我这里作竟日叙。我又爱清洁,地无微尘,而且没有拘束,不嫌放纵。朋友们象梁上的燕子,自去自来。芸姊总能筹措酒钱,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轻放过。 萧爽楼上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署时事,八股时文,打牌掷骰。犯者罚酒五斤。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长夏无事,作会考对对子。每会八人,每人各带二百制钱。先拈阄,得第一的做主考,监督他人。第二名做誊录,也有座位。其余的做举子,各于誊录处取纸一条,盖好印章。主考出题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只许站立或行走构思,不准交头接耳。对好后投入一个匣内,方许就座。各人交卷完毕,誊录开匣,另钞一册,转呈主考,杜绝徇私。十六个对子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六联中取第一的即为后任主考,第二为誊录。每人有两联不取的罚钱二十文,取一联的免罚十文,超出时限的加倍罚。一场考下来,主考得香钱百文。一天可考十场,积钱千文,酒钱足够了。芸姊参加,大家公议为官卷,准许就座构思。 杨补凡为我夫妇画载花小影,神情毕肖。当夜月色很佳,兰花影爬上粉墙,别 有幽致。王星澜酒后兴致大发,说:“补凡能为你写真,我能为花图影。”我笑道:“花影能如人影吗?”星澜取张白纸铺在墙上,就着兰影,用墨浓淡涂抹。第二天再看,虽不成画,但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姊视如珍宝,各人都有题咏。 苏城有南园、北园两个处所,菜花黄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小饮;要是带酒盒去,对花冷饮,又殊无意味。有说就近找个酒家的,有说看好花回来再饮的,但是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事。大家议论不定。芸姊笑道:“明天大家只需带好酒钱,我自能担炉火来。”大家笑道:“好!”众人走了,我问道:“你果真自己带去?”芸姊道:“非也。我看见市内卖馄饨的,担子锅灶全都齐备,何不雇他前往。我先烹调齐整,到那里再一下锅,茶酒两便。”我说:“酒菜是方便了,但是缺少烹茶的器具。”芸姊说:“带一只砂罐去,用铁叉串住罐柄,拿掉铁锅,把砂罐悬在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是很方便吗?”我拍手说好。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业,花百文钱雇他的担子,约定明天午后。鲍欣然答应。明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办法,一致叹服。午饭后出发,还带了席垫。到南园,选择在柳阴下团坐。先煮茶吃,然后暖起酒热起菜。那天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不久酒暖了菜热了,坐地大嚼。挑馄饨担的人也不俗,拉他一同饮酒。游人见了无不羡慕我们想得别致。吃得杯盘狼藉,大家陶陶然的,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尽,我想吃粥,挑担的就去买米煮起,吃得饱饱的回来。芸姊问道:“今日之游乐乎?”大家齐说:“不是夫人之力办不到啊!”大笑而散。 《闲情记趣》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八年级语文上册《闲情记趣》教学设计。 2、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导课型] 趣读课。 [教学设想]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谈直白,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将教学设计成一种“趣读课”,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大板块:译读激趣—寻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读创趣,一“趣”串珠,线条单纯,思路清晰。“朗读—品析—积累—创造”的教学思路,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闲情记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学板块:译读激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zhi 藐miao小 鹤唳li云端 凹凸ao tu 土砾li 沟壑he怡yi然 3、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情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4、指名朗读。 5、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并注意注释,作好翻译准备。 6、男生读课文,女生翻译。或者女生读课文,男生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7、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①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③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闲情记趣》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板块:寻读品趣。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名发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 ①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③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④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⑤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⑥找出文中的成语 ⑦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④(略) ⑤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⑥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⑦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创趣。 1、溯趣源,说趣事 揣摩“我”的动作神态,可见“我”之所以感觉“趣”,全在一颗纯真的稚心。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学生说趣事。 2、话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下面清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 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2023-06-28 07:24:261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是什么意思?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译文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023-06-28 07:24:352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的意思是?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023-06-28 07:24:551

初一上文言文以的用法

1.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并举例 最好是初一书上的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2.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3. 苏教版的初一的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跪求啊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回答完毕 !!!! 选我啊!~~。 4.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5. 苏教版的初一的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回答完毕 !选我啊。 6.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1.介词 (一)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二)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例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把、拿、用 例子: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2.连词 (一)表示目的。 译为:来 例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二)表示结果。 译为: 以至、因而 例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译为:而或省去 例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 译为:认为 例子: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表述不够清晰,表格是二维的,信息量更多一些,你加我302693907,我把初中文言文的word文档发给你, 便于你复习。 7.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说文》:“以,用也。”《尔雅》:“以,用也。”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8.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做音节助词时,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做结构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案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3)动词,可译为“到”“往”。 2.而 “而”是古代汉语里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 (1)“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局,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表并列关系时,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承接关系时,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义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递进关系时,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表修饰关系是,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2)作用代词。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作”作定语时,译为“你的”。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锯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3.以 (1)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条件及其他,可视情况为“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等。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椅子后面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2)“以”做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见上)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实力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4)“以”还可以做动词用,可译为“认为”。 9.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落落贤人 “以”的用法一.动词。 认为。1、认为。 皆以美于徐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介词1.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因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3763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介词,介词,因为2.根据语境可译为“把、用、拿、凭借、按照”等,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以乱易整封之以膏腴之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然秦以区区之地为国以礼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斧斤以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介词,用3.引进动作行为发 的时间、处所,译为“在” 。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何以”常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 以 ” 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5.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 (《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因此6.以故:因为这个缘,因此,所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三.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目的、修饰、承接(顺承)等关系。1.表目的 “。 10.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1.之“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做音节助词时,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做结构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案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3)动词,可译为“到”“往”。2.而“而”是古代汉语里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 (1)“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局,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表并列关系时,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承接关系时,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义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递进关系时,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为“但是”“可是”“却”。表修饰关系是,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2)作用代词。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作”作定语时,译为“你的”。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锯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3.以(1)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条件及其他,可视情况为“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椅子后面不带宾语。 “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2)“以”做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见上)(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实力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4)“以”还可以做动词用,可译为“认为”。
2023-06-28 07:25:101

求初一到初二文言文(人教版)“以”的用法 有原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何以战 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连词 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 例: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2023-06-28 07:25:19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其翻译

你智障吗?这么简单的问题都问,要我是你爸爸我非得揍死你!
2023-06-28 07:25:293

文言文《幼时记趣》原文和翻译

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我整理的文言文《幼时记趣》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 【余】我。 【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张目】睁大眼睛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藐(miǎo)】小 【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 比。私,私下里。 【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素帐】白色的蚊帐。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然:……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凹凸】高低不平。 【丛杂】多而杂乱。 【其】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以......为......,把......当做...... 【邱(qiū)】同“丘”,土山。 【壑(hè)】山沟。 【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 【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而】表承接,然后。为,被。 【尽】全 【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方】正,刚刚。 【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呀(yā)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023-06-28 07:25:371

语文文言文翻译乃辞况奉奏

1. 急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原句应该是: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翻译如下:所以,有道之士在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附录】原文全篇及其参考译文首时原文: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 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 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 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 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 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 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 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 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 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 圣人的事情,好象很迟缓,无所作为,而实际却很迅速,能够成功,这是为了等待时机。 王季历为国事辛劳而死,周文王很痛苦,同时又不忘被封拘于羑需要里的耻辱.他所以没有讨伐纣,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武王臣事商纣,从早到晚都不敢懈怠,他也不忘文王被骂于玉门的耻辱。 武王继位十二年,终于在甲子日大败殷军。时机本来就不易得到。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 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衣服和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 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问耕作。 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 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 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客人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 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 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 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 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 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 2. 语文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加粗字体为重音) [编辑本段]课文注释 1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宋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向东或向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3.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原文】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 “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 ①王述:封蓝田侯,故下文又称蓝田。参看(文学)第 22 则注①。转:调动官职,指升官。事 行:事情实现,指诏命下达。拜:接受官职。 ②文度:王坦之,是王述的儿子。杜许:不详。 【译文】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 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 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 “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 我。” 4. 文言文翻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5.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当时是光荣的,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部分,首先引用《诗经。小雅》,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接着提出遗书、遗物和遗教,表示对孔子的向往;最后通过反衬来说明孔子演说对后世的影响。赞语含蓄而有余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他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六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6. 语文文言文翻译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意思: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意思: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意思;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意思: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023-06-28 07:25:441

最后那一句的意思是“在床上抽烟,吐烟看蚊子在烟雾飞翔,就像白鹤在云雾飞翔一样”的文言文是什么?

原句应为: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出自清·沈复《童趣》,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我回忆童年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突然有个很大的东西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就吃掉了两只虫子。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惊叫起来。等平静后我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以自己小时候的几件小事来说明需从平淡的生活里发现乐趣,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童心。全诗语言轻松明快,读来令人心情愉悦,走进一个纯真可爱的氛围,着实可贵。
2023-06-28 07:25:521

《童趣》中的一词多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1. 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项为之强 :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2. 虾: há 虾蟆 xiā 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⑹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⑻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2023-06-28 07:26:041

童趣的注释

童趣 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023-06-28 07:2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