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斯特兰
-
不一样
第一个的意思是出现,显现,第二个是看见。见(拼音:jiàn、xi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突出人体上方的眼睛,以强调看见,本义是看到、看见,特指平视。用作名词时表示看法,见解。由本义引申,“见”又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显得出的意思,还有会见、见面的意思。呈现的意思本由“见”表示,后改用“现”字。“见”在古汉语中也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左迁
-
不一样。明灭可见中的见是看见的意思,而见渔人乃大惊的见是指出现的意思。
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乃:副词,竟然2023-06-27 12:40:546
古文《桃花源记》中 村中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春哥2023-06-27 12:42:019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的翻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的翻译是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其中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答之:具:全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扩展资料: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状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2023-06-27 12:42:22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原因是什么
因为桃花源的人是与世外隔绝,见不到世外的人,如今渔人来桃花源,桃花源人就会感到相当吃惊。2023-06-27 12:42:532
"见渔人,乃大惊"的"见"什么意思
“见”看见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看见打渔的人,于是大惊. “乃”:于是2023-06-27 12:43:541
《桃花园记》文言文
1. 《桃花源记》文言文的原文内容和翻译 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芳香的野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方向。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因为要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从侧面表现出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地方,只是一个人类梦想中理想的生活环境。 2.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 3. 《桃花源记》文言文的原文内容和翻译 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芳香的野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方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因为要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从侧面表现出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地方,只是一个人类梦想中理想的生活环境。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古文 桃花源记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 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和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加点字及意思: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欲:想要。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穷:尽,穷尽,此指走完。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在溪水两岸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加点字及意思: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复:又。 行:行走。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外人:世外之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 (呈现在眼前的是)(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加点字及意思:乃:竟。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今异义)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惊讶。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停:停留。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翻译:(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加点字及意思: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 6. 《桃花源记》的意思 文言文 陶渊明(南北朝)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开始洞口很窄;遂与外人间隔,来此绝境,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渔人出来后。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听到这件事。林尽水源,不复出焉,报告了这些情况,有肥沃的田地,寻找先前做的标记,便扶向路,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并怡然自乐。 没有实现,竟迷失了方向。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便得一山。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晋。又走了几十走,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得其船,忘路之远近。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 后遂无问津者。见渔人,就沿着旧路回去,问渔人从哪里来,都来打听消息。 其中往来种作,落英缤纷。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从洞口进去,找到了他的船,缘溪行,寻病终,于是很惊奇,欣然规往,率妻子邑人,告辞离去,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南阳刘子骥,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处处志之,诣太守说此,地上香草鲜艳美丽,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不久病死了,里面好像有光亮,村中闻有此人,寻向所志,芳草鲜美。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山上有个小洞口,阡陌交通。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乃大惊。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桃树夹着溪流两岸,去拜见太守。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具答之,更不必说魏晋,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皆出洒食。 渔人住了几天,便要还家,中间没有别的树,中无杂树,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未果。停数日辞去,闻之,无论魏。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房屋整整齐齐,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里的人告诉他说,竟不知道有过汉朝,仅容一个人通过,夹岸数百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咸来问讯,摆酒杀鸡做饭菜。 及郡下,悉如外人,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此中人语云,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皆叹惋。渔人就丢下小船。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复前行。 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回到郡里,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既出。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高士也陶渊明(南北朝) 武陵人,是个高尚的名士。忽逢桃花林,长达几百走,设洒杀鸡作食,自得其乐,男女衣著,想走完那片桃林,渔人甚异之。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乃不知有汉,欲穷其林。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不足为外人道也,问所从来。 再往前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捕鱼为业。 7. 作业本桃花源记课外文言文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2023-06-27 12:44:03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翻译成汉语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2023-06-27 12:44:11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众来,具答之。``````》出自哪里?
东晋陶潜的桃花源记啊2023-06-27 12:44:196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乃”的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乃”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 “见渔人,乃大惊”应译为“(村人)见到渔人,就感到很诧异” 所以“乃”的意思是“就” 如果是“竟然”的话就译为“(村人)见到渔人,竟然感到很诧异”语句虽然没错,但不太合理。 应为“竟然”的意思表明“不应该的,结果出人意料的”而这里是世外桃源,有外人进来了,村人感到诧异是很正常的反应,所以不是“竟然” “就”是最好的答案 楼主是不是初二学生锕?我就是初二的,我刚学完这篇课文,所以印相深刻,我想我的答案是对的吧~! 请采用~!2023-06-27 12:44:461
见渔人乃大惊这句话的翻译
英语 :没主语呀 不好说Seeing the fisherfolk,I am very amazed.It is amazed to see the fisherfolk.汉语:见到渔民 很吃惊2023-06-27 12:44:566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是什么文言句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文言句式:省略句。(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2023-06-27 12:45:131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本人的理解就是吃惊,吓了一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个与世隔绝的人,突然见了外面的人,自然会很惊讶,就像古代中国有欧洲人来,大家就很奇怪,为什么有人张着黄毛蓝眼睛...2023-06-27 12:45:213
见渔人,乃大惊 的乃是什么意思啊?
乃,竟然。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2023-06-27 12:45:413
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见渔人乃大惊体现了桃花源中见到外人极为惊讶的神态,突出了桃花源的与世隔绝的特点。为后文渔人受到殷勤款待和对桃园中人述说外面世界的情节做出铺垫。借此暗示了桃源的神秘,照应了下文渔人再寻桃源不得的情节。很高兴为你解答~2023-06-27 12:45:48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是什么意思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23-06-27 12:45:59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翻译成汉语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2023-06-27 12:46:08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的从是什么意思
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2023-06-27 12:46:458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个“乃”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第一个是副词“于是,这才”,第二个是“竟然”,也是副词2023-06-27 12:47:026
《桃花源记 》补充下列语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 桃花源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村民)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23-06-27 12:47:163
目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君道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只有翻译,因为不知道问题。 请参考一下。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2. 俏皮话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狐狸笑猪说:“你这个人呀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⑵动辄言功: 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 2、选文中有一成语突如其来,其在文中的含义是突然的来到;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食不果腹,其在文中的含义是吃不饱。 9、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3项不同的是( D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3.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问题是这个么?如果是下面的就是标准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请备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2.下列每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及其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之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D.乃复蒂下生蓬 乃摘而藏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答: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 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 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答: 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2.C 3.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4.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5.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6.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7.“略”。(开放性试题,可以表达对芙蕖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仿效学习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4.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昔:以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人 5,(唯叟一人)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住处,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释“相” “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 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有目标,那就一定能成功! 望采纳~ 5. 楚人隐形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用来隐形”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给他)治罪。 解释 (1)楚人居贫(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隐形(6)”,遂⑦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绐(13)云“不见”。嘿然(14)大喜,赍(15)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6)。吏(17)遂缚诣(18)县(19)。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做过给事中的官。楚人,楚国人。楚国,现在的湖北省及其周围一带。 (2)【居贫】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起编撰的,又称《淮南鸿烈》。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绐(dài)】哄骗。 (14)【然】……的样子。 (15)【赍(jī)】携带。 (16)【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7)【吏】指县里的公差。 (18)【诣(yì)】到……去。 (19)【县】指县衙门。 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绐: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本故事中的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意义: 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蠢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贪婪的人,用成语概括掩耳盗铃。 【简评】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再一处是他大概是因为找到了“隐身之宝”太激动了吧,把能“隐形”的树叶掉到地上了;偏偏地上的落叶又很多,分辨不清哪一片树叶才是可以隐形的,他居然想出了个笨办法,把所有的树叶都扫起来带回家,尽管有“数斗”之多,他也不嫌麻烦。第三处就是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6.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7. 《要做则做》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临: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朝看水东流:朝 B、不做则安能会耶?:安 C、乃丹书帛曰:丹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 3、“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与《为学》中“ ”观点相似。 4、作者批评的两种观点:“ ”和“ ”;希望我们要…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临: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对着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傍着(低处),在… …之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即将,快要的时候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朝看水东流:朝 早起 B、不做则安能会耶?:安 怎么 C、乃丹书帛曰:丹 红色,(此处作状语:用红色)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 恼怒,(此处为使动用法:使… …恼怒;激怒… …) 3、“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与《为学》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观点相似。 4、作者批评的两种观点:“吾不会做”。”和“且待明日 ”;希望我们要… …珍惜时间,把握今天。 8. 现代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芳草鲜美 /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 食之不能尽其材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12.(1)交错相通 (2)计划 (2分,每小题1分)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 译文: 4、D(志:做标记)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7、(4分)(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2)(2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 9. 老翁捕虎 文言文阅读答案 1 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 ---年迈 奋臂屹立——勇敢无惧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武艺高强 勇敢 力大无穷 2 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目的 具体描写了老翁捕虎过程,体现了老翁的勇敢无畏,武艺高强,顽强的意志。 3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告诉我们的是相同的道理。 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为老翁捕虎的事件作陪衬。 4 老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意志。 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 5 欲扬先抑的写法。 6.“乃遣使持币往”说明唐家捕虎的厉害和当地虎患的严重。 “乃厚赠遣之”说明人们对唐氏精神的佩服,对唐家的感激。 7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2023-06-27 12:47:261
桃花源记的翻译
给个最佳11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划完这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跳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老人和小孩,乐在其中。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渔人一一地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2023-06-27 12:47:364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成中文是什么?3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2023-06-27 12:47:581
文言文+翻译
束还有 7 天 21 小时 提问者:诺儿yy001 | 悬赏分:5 | 浏览次数:82次2023-06-27 12:48:093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原因是什么
没见过这个人2023-06-27 12:48:385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
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2023-06-27 12:48:553
乃入见与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意思相同吗
于是2023-06-27 12:49:057
见渔人乃大惊句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问从所来2023-06-27 12:49:421
见渔人乃大吃一惊的乃的意思
不同。乃入见的“乃”解释为于是,就,表承接。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乃”在古文的主要意思有:1.才:“断其喉,尽其肉,乃去”。2.是,为:乃大丈夫也。3.竟:~至如此。4.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5.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2023-06-27 12:49:581
桃花源记 补充下列省略的句子( )便舍船,从口入。( )初级狭 ( )见渔人乃大惊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2023-06-27 12:50:06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小题1: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小题1:咸:都、全;足:值得;诣:拜见小题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小题1:因为他们长久以来都没见到过像“渔人”这样的外人,所以渔人能到他们这儿的确让人吃惊。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要求只划一处,不能多划。把句子意思搞弄,在主谓之间划分即可(什么人,做什么事)。点评:本题不难,句子意思易于理解,题干要求简单。文言本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判断朗读停顿是读顺句子的前提条件。古文中的句子可根据句意判断朗读停顿,一般来说,句子短小,只在主谓之间停顿即可,句子较长,一个小层意思完成表达,就应作停顿。古诗句是按声律节奏判断朗读停顿的,比如律绝,就是“四三”或“二二三”(七言),“二三”(五言)。小题1:试题分析:“足”和“诣”都是一词多义,“足”另有“脚”“满”义;“诣”另有学术水平高超的意思。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学习过此文,熟悉内容,字语意思易判断。学习古文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解释字词时要联系句子来判断。古文中基本都是一字一词。小题1:试题分析:“今”“无论”是古今异义,今,现在的意思是“今天”,古义是“现在”;“无论”,现在用作关联词,无实义,古义是“不用说”。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且句子中字语不难理解。翻译古文句子,首先要把句子中的字词搞清楚,注意字词意义的变化,不可望字生义,用现代义替代古义。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分析即可。点评:本题不难,原文中有句子可参考,易于理解。理解古文中表达的一些问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所定的内容,先知道写了什么,再去思考为什么写,明确思路,思考分析。注意文中与问题相关的文字信息,不可错过,抓住关键字句,就可迅速解答问题。小题1:试题分析:村人的友善,表现了桃花源独特的民风,文中有相关的句子,直接找出即可。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了解文章内容,就要弄清作者写了些什么,从哪些方面所写的,对文言文来说,也是如此。2023-06-27 12:50:161
见渔人乃大惊省略了什么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23-06-27 12:50:24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的作用是什么? “皆叹惋”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见渔人,乃大惊的作用:说明桃花源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不与外界的人接触皆叹惋: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很乱,战乱频发,百姓不能安家乐业。结构嘛。。。应该是对上文渔人所说的话的一个总结和表明的态度。希望可以帮到楼主!希望采纳、谢谢、2023-06-27 12:50:33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乃”的意思?
“见渔人,乃大惊”应译为“(村人)见到渔人,就感到很诧异”所以“乃”的意思是“就”如果是“竟然”的话就译为“(村人)见到渔人,竟然感到很诧异”语句虽然没错,但不太合理。应为“竟然”的意思表明“不应该的,结果出人意料的”而这里是世外桃源,有外人进来了,村人感到诧异是很正常的反应,所以不是“竟然”“就”是最好的答案楼主是不是初二学生锕?我就是初二的,我刚学完这篇课文,所以印相深刻,我想我的答案是对的吧~!请采用~!2023-06-27 12:51:061
见渔人乃大惊的乃
见渔人乃大惊的乃“乃”意思是: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是说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就感到非常惊讶。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节选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作品赏析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的故事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作者简介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乃:竟,竟然。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选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主旨赏析: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乃大惊翻译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文言文翻译器在线转换1.文言文在线翻译器勾践被围困在会稽,怅然感慨说:“我就死在这里了吗?”种说:“古时候有商汤被绑在夏台上,文王被囚在麦里,晋国公子重斗逃往翟,齐国公子小白奔赴苦,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由此可见,何尝不是福呢?”吴王已经赦免越王,越王勾践回到国家,于是就忧心苦思,在坐案前放上苦胆,坐着或躺着的时候就能抬头仰望到胆,吃饭的时候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还记得会稽的耻辱吗?”亲自参与劳作,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不注重彩色的衣服,屈己礼贤下士,亲厚来访的宾客,接济穷人,吊唁死者,和百姓们共同劳苦。下面是翻译的侧重点,可以看一下:解释:第一句:勾践之围会稽也:这里的“之”有时候在古文中表被动,这句话是被动句。“汤希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主要是讲述历代称王称霸的人中有很多也是历经过困苦才成就的。这里的“其卒”“其”代表他们,“卒”表示最终,)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这里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古文中这个很常见的;“反”通“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2373931返”,返回的意思。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乃”这里是于是的意思,古文中常见的;“苦身焦思”:忧心苦思的意思;“置”有“放”的意思,“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女志会稽之耻邪?:这里的“女”是通假字,通“汝”,古文中是“你”的意思,“志”是记得的意思,“邪”读音为ye意思是“吗”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脏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里的“身”在古文中大多为“亲自”的意思,当然还有别的意思。这是根据我自己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翻译的,供参考哈。2.古文在线翻译器你那蓝色的衣领,牵引我深长的心思.即使我不去找你,你难道不能继续传递音信过来;你那蓝色的佩带,牵引我深长的想念.即使我不去找你,你难道不能回来;我只能在城门的楼台上往来徘徊.一天没见到你,彷佛隔了三个月这麽久。如果你要句式整齐的翻译,可以用: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3.文言文在线翻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译成白话文,大意是: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着哭闹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准备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跟他说着玩的,你也当真的了”。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着父母看样学样,听信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不就是教孩子学哄骗吗”。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煮食。韩非的这则寓言不仅说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义重要得多的是韩非劝说开明的君主应该象“曾子杀猪”一样,表现出有诚信”。现在虽然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了;但是各级***的领导人似乎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表现出有诚信。在《论语·学而》章里,还记载了曾子的一则有关诚信的语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一,我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地尽心尽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诚信?第三,我所传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乱说的?”根据曾子的这条语录,我觉得,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应该考虑做到下面三点: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4.古文翻译器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得到的,因此我不苟且偷生;死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更令我厌恶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也并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办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由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筒米饭,一碗菜汤,有了它就能活命,得不到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人也不愿接受;如果践踏过再给人家,即使要饭的也不屑一顾。对于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仁善的天良。注释1.欲:想要,喜欢。所欲:想要的东西。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重要于:比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7.患:祸患,灾难。8.辟:通“避”,躲避。9.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1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13.非独:不单,不仅。14.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丢失。15.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17.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18.蹴尔:用脚踢着给他。蹴:用脚踢。19.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认为不值得,指不愿意接受。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意为如果。辩,同“辨”,辨别。21.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指带来好处。22.奉:侍奉。2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助词,译为"吗"。读"yú"。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24.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乡,通“向”,原先,从前。25.已;休,罢,停止。26.本心:天性,天良。27.是故:这样的原因,因此。28.能:能够。5.文言文在线翻译器勾践被围困在会稽,怅然感慨说:“我就死在这里了吗?”种说:“古时候有商汤被绑在夏台上,文王被囚在麦里,晋国公子重斗逃往翟,齐国公子小白奔赴苦,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由此可见,何尝不是福呢?”吴王已经赦免越王,越王勾践回到国家,于是就忧心苦思,在坐案前放上苦胆,坐着或躺着的时候就能抬头仰望到胆,吃饭的时候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还记得会稽的耻辱吗?”亲自参与劳作,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不注重彩色的衣服,屈己礼贤下士,亲厚来访的宾客,接济穷人,吊唁死者,和百姓们共同劳苦。下面是翻译的侧重点,可以看一下:解释:第一句:勾践之围会稽也:这里的“之”有时候在古文中表被动,这句话是被动句。“汤希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主要是讲述历代称王称霸的人中有很多也是历经过困苦才成就的。这里的“其卒”“其”代表他们,“卒”表示最终,)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这里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古文中这个很常见的;“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乃”这里是于是的意思,古文中常见的;“苦身焦思”:忧心苦思的意思;“置”有“放”的意思,“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女志会稽之耻邪?:这里的“女”是通假字,通“汝”,古文中是“你”的意思,“志”是记得的意思,“邪”读音为ye意思是“吗”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脏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里的“身”在古文中大多为“亲自”的意思,当然还有别的意思。这是根据我自己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翻译的,供参考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句式是省略句式。前三句省略桃花源的人,最后一句省略渔人。出处:《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文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扩展资料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2023-06-27 12:51:131
《桃花源记》里的“见渔人,乃大惊”
此句话中"乃"是于是的意思,“大惊”是前一句的结果。2023-06-27 12:51:235
古文《桃花源记》中村中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村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就是说村中人都是秦朝搬进来的,从此以后都没出去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全文(节选)如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译文如下: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扩展资料: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2023-06-27 12:51:371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1. 古文 桃花源记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2. 桃花源记的文言文翻译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 *** 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他出来,找到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去拜访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3. 文言文桃花源记的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望采纳谢谢。 4. 《桃花源记》的意思 文言文 陶渊明(南北朝)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开始洞口很窄;遂与外人间隔,来此绝境,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渔人出来后。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听到这件事。林尽水源,不复出焉,报告了这些情况,有肥沃的田地,寻找先前做的标记,便扶向路,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并怡然自乐。 没有实现,竟迷失了方向。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便得一山。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晋。又走了几十走,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得其船,忘路之远近。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 后遂无问津者。见渔人,就沿着旧路回去,问渔人从哪里来,都来打听消息。 其中往来种作,落英缤纷。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从洞口进去,找到了他的船,缘溪行,寻病终,于是很惊奇,欣然规往,率妻子邑人,告辞离去,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南阳刘子骥,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处处志之,诣太守说此,地上香草鲜艳美丽,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不久病死了,里面好像有光亮,村中闻有此人,寻向所志,芳草鲜美。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山上有个小洞口,阡陌交通。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乃大惊。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桃树夹着溪流两岸,去拜见太守。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具答之,更不必说魏晋,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皆出洒食。 渔人住了几天,便要还家,中间没有别的树,中无杂树,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未果。停数日辞去,闻之,无论魏。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房屋整整齐齐,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里的人告诉他说,竟不知道有过汉朝,仅容一个人通过,夹岸数百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咸来问讯,摆酒杀鸡做饭菜。 及郡下,悉如外人,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此中人语云,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皆叹惋。渔人就丢下小船。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复前行。 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回到郡里,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既出。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高士也陶渊明(南北朝) 武陵人,是个高尚的名士。忽逢桃花林,长达几百走,设洒杀鸡作食,自得其乐,男女衣著,想走完那片桃林,渔人甚异之。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乃不知有汉,欲穷其林。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不足为外人道也,问所从来。 再往前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捕鱼为业。 5.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6. 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和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加点字及意思: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欲:想要。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穷:尽,穷尽,此指走完。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在溪水两岸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加点字及意思: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复:又。 行:行走。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外人:世外之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 (呈现在眼前的是)(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加点字及意思:乃:竟。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今异义)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惊讶。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停:停留。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翻译:(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加点字及意思: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2023-06-27 12:51:461
《桃花源记》第三段翻译是什么?
《桃花源记》第三段翻译: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桃花源记》原文:桃花源记一一陶源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此文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2023-06-27 12:51:584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乃:竟然 我记得是这样2023-06-27 12:52:575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是什么意思 得其船 其什么意思
意思是“却”或“竟”,含有转折惊讶的语气.注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用“乃”字还有一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解释同上.2023-06-27 12:53:13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是什么文言句式
是省略句式。前三句省略桃花源的人,最后一句省略渔人。出处:《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文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扩展资料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2023-06-27 12:53:26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的从翻译
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从"的意思是"从......."望采纳!!后来者请勿抄袭!!2023-06-27 12:53:42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 )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村民 )便要(渔人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23-06-27 12:53:491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
《桃花源记》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下面是我分享的《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2023-06-27 12:53:57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的所是什么意思??
代词,他2023-06-27 12:54:057
21课桃花源记翻译
楼上好厉害,我们也是21课,人教版的吧。课课通上有翻译的2023-06-27 12:54:2210
桃花源记的文言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2023-06-27 12:54:478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民们会问什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村民会问此打渔人从何而来,现在是什么朝代,是谁在做皇帝之类的问题。《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2023-06-27 12:55:221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哪儿有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长达几百步。(桃花林)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孩子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通往桃花源)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样,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2023-06-27 12:55:323
桃花源记中“乃大惊”的乃的意思
“见渔人,乃大惊”应译为“(村人)见到渔人,就感到很诧异” 所以“乃”的意思是“就” 如果是“竟然”的话就译为“(村人)见到渔人,竟然感到很诧异” 语句虽然没错,但不太合理. 应为“竟然”的意思表明“不应该的,结果出人意料的”而这里是世外桃源,有外人进来了,村人感到诧异是很正常的反应,所以不是“竟然” “就”是最好的答案 楼主是不是初二学生锕?我就是初二的,我刚学完这篇课文,所以印象深刻,我想我的答案是对的吧~! 请采用~!2023-06-27 12:5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