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诘擿的解释
查究和揭发。《旧唐书·冯盎传》:“ 盎 奴婢万馀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於簿领,诘擿奸状,甚得其情。”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 ,问罪: 诘责 。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擿的解释 擿 ī 挑出:“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挑剔; 指摘 :“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 指使:“卫 将军 (王)商密擿永令发去。” 揭发:发奸擿伏(揭露隐秘罪恶)。 搜索。 探。 剖开;
诘责是什么意思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08:081
诘责的意思
诘难指责2023-06-24 11:09:286
诘责的意思,诘责什么意思
诘责,释义:1、质问并责备 2、责问 3、诘问索求。2023-06-24 11:09:502
诘责的读音和意思
“诘责”的读音是:jié zé,一般意思是指责问。“诘责”的具体意思:(1)质问并责备。(2)责问。(3)诘问索求。(4)诘问谴责。关于“诘责”的句子:1、他会诘责你的粗枝大叶。2、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3、真正认识他的人不会诘责他虚张阵容。4、看着她委屈的模样,他也不忍再诘责她了。5、受到诘问诘责的教练把面包卸到可接近的路旁。6、当他的亲人、朋友都诘责他为何要深陷魔道他的回答却是——因为很有趣罢了。7、我们并不乐意下多年工夫去究查那些言辞述说的真实性,也无意偶然在听到恰顺己意的话时诘责措辞人。8、面对丈夫的诘责,英理似乎有些心虚,”啊,那是朋友拜托我买的,请他帮我挑选罢了,对吧?”9、船只被烧掉往后,阿尔萨斯公开诘问诘责要雇佣兵对此事负责,他们被阿尔萨斯愤怒的士兵杀去跟耶稣报道了。10、人权主义者则对死刑提出种种诘责,认为死刑是不必要的,只会宣扬与鼓励暴力,甚至是一种社会公共谋杀。11、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2023-06-24 11:10:031
诘责是什么意思解释
诘责是什么意思解释:责问。用诘责造句:1、真正认识他的人不会诘责他虚张声势。2、人们时常诘问诘责运气是盲目的。3、到了某种商品因价格被划定在市场程度之下而呈现显著的欠缺然后,有钱的消费者往往受到诘问诘责,说她们获患上的必需品“跨越公允份额”。4、议会斗争的本质就是如此,在政治问题上,道歉只会招致新的诘责和进一步要求交代出让你左右为难的详情。5、我们并不乐意下多年夜工夫去究查那些言辞述说的真实性,也无意偶然在听到恰顺己意的话时诘责措辞人。2023-06-24 11:10:291
词语解释,诘责是什么意思?妻然又是什么意思?求解!!
1、质问并责备 2、责问 3、诘问索求。2023-06-24 11:10:572
诘责怎么读
诘责的读音是jié zé。诘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责问。诘责的近义词有诘问,诘难,非难,反义词有表扬,夸奖。出自《汉书·翟方进传》:“咸诘责方进,冀得其处,方进心恨。”带有诘责的句子1、得知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后,她急匆匆地诘责他:你为什么阳奉阴违。2、他会诘责你的粗枝大叶。3、老师诘责王明为什么没来上课。4、他诘责她一个二八丽人的年轻姑娘,怎么能如此无礼。5、年轻人被自己的上司一诘责,顿时惊慌失措了起来,言不达意地手指往那台投影仪指了指,又往自己身上指了指,终究没把意思给表达明白。6、他听了朋友的解释,情绪已缓和许多,不像刚才那样疾言厉色地诘责了。7、正是因为抱着对民众的同情以及对不良工作作风的厌恶,当事民警在开具证明之后,才附上了诘责之词。8、诗篇中所有的诗歌,尤其是大卫的诗歌,都充满了较力,哀哭,呼求,愤怒,和诘责。9、邵灵霞心头鹿撞,被雨仙子一番诘责,差点就露了马脚,幸好脑子转的还算快,马上给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理由。10、保守者认为犯罪是个人职诘责题,反歧视运动则是极具政治头脑的举措。11、这是质问、是诘责,叶子锋反戈一击,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叶重天自己。2023-06-24 11:11:041
问难和诘责是一个意思吗
问难释义:反复辩难;诘责释义:1、质问并责备 2、责问 3、诘问索求。二者是同义词,望采纳!2023-06-24 11:11:281
诘责什么意思
诘责,[jiézé]释义:1、质问并责备2、责问3、诘问索求。诘责(1)质问并责备的意思。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o(∩_∩)o2023-06-24 11:11:362
诘责的读音和意思
诘责的读音jié zé,意思是责问。出处《汉书翟方进传》:“咸喆责方进,冀得其处,方进心恨。”宋叶适《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喆责执政。”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诘责造句1、他会诘责你的粗枝大叶。2、船只被烧掉以后,阿尔萨斯公开诘问诘责要雇佣兵对此事卖力,他们被阿尔萨斯愤怒的士兵杀死了。3、受到诘问诘责的教练把面包卸到可接近的路旁。4、真正认识他的人不会诘责他虚张阵容。5、人权主义者则对死刑提出种种诘责,认为死刑是不必要的,只会宣扬与鼓励暴力,甚至是一种社会公共谋杀。6、西凉使者远道来此,怎可因而诘责,有违圣朝仁德?7、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8、狐鹿姑诘责,他虽厚待李陵,实则不愿意看其与外人亲热,怕其改又归汉,匈奴中无可阻拦。9、当他的亲人、朋友都诘责他为何要深陷魔道,他的回答却是因为很有趣罢了。诘责诘责,读音:jieze。释义:质问并责备、责问、诘问索求。2023-06-24 11:11:481
诘责与讦责意思有什么区别
诘责 ,诘问谴责 。诘 ,追问,谴责,问罪。讦 ,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第二个应该是错的。2023-06-24 11:12:111
诘责和杳消息和抑扬顿挫是什么意思
诘责是责问别人的意思 杳消息:没有消息抑扬顿挫:形容悦耳的声音。意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答题不易 望采纳2023-06-24 11:12:201
诘责和斥责的区别
"后者较前者更严厉些吧2023-06-24 11:12:302
诘责的诘的 意思是什么?
.谴责,问罪.2023-06-24 11:12:402
责问的意思 责问的含义
1、责问,汉语词汇,拼音zé wèn,责备;诘责究问。 2、出处与详解 责备;诘责究问。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数欲请闲谏, 二世不许。而二世责问李斯曰:“吾有私议而有所闻於韩子也。” 宋文同《送提刑司勋》诗:再将厚荫蒙旧物,掩蔽不才宽责问。 《明熹宗实录卷之三十三》:天启三年四月(二十九)戊子,礼科都给事中成明枢亦言宜勑该部,速议责问之檄,不失正罪之体。仍一面勑登抚(袁可立)以细讯属国之情,一面谕枢辅以详讨逆之举,诏付部议。 清洪升《长生殿·改葬》:空剩取香囊犹在土,寻思不解缘何故,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 冰心《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2023-06-24 11:12:481
绯红、标致、落第、不逊、诘责、托词、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的意思。
绯红fei hong .第一声,第二声——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标致biao zhi 第一第四——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落第luodi第四第四——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不逊buxun第二第四——无礼诘责jieze第二第二——质问并责备托词tuoci第一第二——借口,理由油光可鉴youguangkejian第二第一第三第四——形容非常光亮润泽抑扬顿挫yiyangduncuo第四第二第四第四——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深恶痛疾shenwutongji第一第四第四第二——指厌恶,痛恨到极点。2023-06-24 11:12:571
诘问的意思 诘问的意思是什么
诘问,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wèn,一般作动词使用。诘问一词的意思是追问,责问,质问。语出《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忽一日,郑庄公正与群臣商议朝周之事,适有卫桓公讣音到来,庄公诘问来使,备知公子州吁弑君之事。” 诘问的近义词有:责问、斥责、追问、非难、质问、诘难、诘责 词语造句: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诘问之下,她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2023-06-24 11:13:251
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脱漏、诘责、杳无音信是什么意思?
脱露,就是藤野检查鲁迅笔记的时候,没有记下来的知识点。诘责是鲁迅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他的日本同学怀疑他有作弊嫌疑或是藤野泄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语言,神态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杳无音信就是自离别后再也没有联系了。2023-06-24 11:13:341
绯红,标致,落第,不逊,诘责,托辞,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解释意思
绯红:鲜红。标致:漂亮落第: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诘责:质问并责备。托辞:借口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深恶痛疾:厌恶到极点。2023-06-24 11:13:431
诘的文言文意思
诘的文言文意思是:责问,追问。诘的造句:1、用未曾想到的体例去画熟识的题材常常受到诘难,但是最振振有辞的诘问诘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太对头”而已。2、真正认识他的人不会诘责他虚张阵容。王大人这是在诘责本官么?本官奉旨办差,不消你说也会秉公依法。他反诘责:这几十年来,你无偿使用国有土地,甭得了便宜还在这儿卖乖。西凉使者远道来此,怎可因而诘责,有违圣朝仁德?朋友都诘责他为何要深陷魔道,他的回答却是——因为很有趣罢了。3、“随时把汽车所有者的人名、住址和他汽车上的号数编成表簿,听公民自由领取,以便路上看见某号汽车有不法违章的事情,就可以告发或用邮片直接诘责”。议会斗争的本质就是如此,在政治问题上,道歉只会招致新的诘责和进一步要求交代出让你左右为难的详情。4、船只被烧掉往后,阿尔萨斯公开诘问诘责要雇佣兵对此事负责,他们被阿尔萨斯愤怒的士兵杀去跟耶稣报道了。我们并不乐意下多年夜工夫去究查那些言辞述说的真实性,也无意偶然在听到恰顺己意的话时诘责措辞人。2023-06-24 11:13:511
诘难是什么意思 诘难解释
1、【词语解释】诘问为难。 2、【字词解释】诘:诘问;难:为难。 3、【近义词】诘问: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诘责:诘问谴责、诘责甚厉。 4、造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也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聊天的资本;但是对于权衡和考虑。2023-06-24 11:14:161
结责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说的应该是诘责,询问责怪的意思2023-06-24 11:14:481
诘问的意思
诘问的意思:追问;责问。诘问的读音:jié wèn。诘问的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钧始虑其非,反覆诘问,但微笑不对。”诘问的例句1、平时心高气傲的小美,这次被诘问时居然没有反唇相讥,实在有点出乎众人意料之外。2、用未曾想到的体例去画熟识的题材常常受到诘难,但是最振振有辞的诘问诘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太对头”而已。3、中西医朋友之间,经常出现展开辩诘问难的场面,但询者虚心求教,答者尽我所知,知无不言。4、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6、此时霍宗神这一大串反诘问句提出来,一时间却也令得颜海天无言以对了。7、他严辞诘问过维妮佛利德,非要她再三说已经把钱汇了出去,才算放心。2023-06-24 11:14:561
诘问是什么意思
追问质问的意思。诘问一词出自汉焦赣《易林师之蛊》中的证讯诘问,系於枳温。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出处,还有出自其他书籍,不过这个出处的词,就有追问质问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有诘责,谴责,质问,斥责,责问,驳诘,非难,诘难。诘问可以这样用如,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2023-06-24 11:15:031
责问的意思是什么 责问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责问的意思: [zéwèn] 用责备的口气问:厉声~。 责问百科解释: 责问,汉语词汇。拼音:zéwèn释义:责备;诘责究问。 责问的详细解释: 责问 [zé wèn] 责备;诘责究问。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 数欲请闲谏, 二世 不许。而 二世 责问 李斯 曰:‘吾有私议而有所闻於 韩子 也。"” 宋 文同 《送提刑司勋》诗:“再将厚荫蒙旧物,掩蔽不才宽责问。” 清 洪升 《长生殿·改葬》:“空剩取香囊犹在土,寻思不解缘何故,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 责问的近义词: 责骂,诽谤,斥责,喝斥,呵斥,叱责,指谪,呵叱,诘问,驳诘,质问,责难,指责,申斥,诘难,非难,责备,诘责,谴责 责问的反义词: 赞扬 责问造句: 1、老师责问王明为什么没来上课。 2、得知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后,她急匆匆地责问他:“你为什么阳奉阴违?”。 3、他会责问你的粗枝大叶。2023-06-24 11:16:201
诘难 劫难。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怎么用
有2023-06-24 11:16:463
翻译“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意思是凡有求他写字,他都会严肃地批评他,有时还一字也不给2023-06-24 11:16:555
诘问的意思和读音
诘问的读音[ jié wèn];诘问的意思:〈书〉追问;责问。以下是关于诘问的造句:1、当“锤子”在克里姆林宫接到德国大使舒伦堡送来的宣战书时,不禁发出了哀怨的诘问:“您觉得这就是我们应得的报偿?”2、神光被达摩诘问得理屈词穷,当众出糗,因此勃然大怒,一边厉骂达摩欺师谤法,一边猛挥念珠,痛打其脸颊。3、美国讲英语的人经常在说话时使用反诘问句。4、受到诘问诘责的教练把面包卸到可接近的路旁。5、他的诘问方法随之演变成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谈话者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相同的论点。6、用未曾想到的体例去画熟识的题材常常受到诘难,但是最振振有辞的诘问诘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太对头”而已。7、他们就诘问他说:师傅,我们知道你说话施教,都正直无私;又不看情面,但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8、尖酸刻薄,烦躁不安,佶屈聱牙,是诡辩家们的宿敌,时刻准备着戴上西勒诺斯的面罩提出严肃的诘问。2023-06-24 11:17:321
谴责的意思是什么 谴责的含义
1、谴责的意思是:严厉的责备 2、【拼音】qiǎn zé 3、【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 4、【例子】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 5、【近义词】责问、叱责、责备、指责、训斥、喝斥、责骂、申斥、斥责、责怪、诘责、批评 6、【反义词】赞扬、称誉、表扬、称道、赞誉、称赞、称颂、夸奖。2023-06-24 11:18:011
诘责是什么意思解释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211
诘责是什么意思解释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291
诘责是什么意思解释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361
诘责是什么意思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441
诘责的意思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521
诘责的意思解释
诘责的解释 [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8:591
诘责是什么意思
诘责的解释[closely question] 诘问 谴责 诘责甚厉 详细解释 (1).责问。 《汉书·翟方进传》 :“ 咸 诘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 志铭 》 :“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 先生 》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 索求 。 《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 :“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 大兄 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 * 妾,诘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问罪:诘责。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责的解释 责 (责) é 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 。 尽责 。负责。职责。专责。 责无旁贷 。 要求:责求。责令。 责成 。 指摘 过失: 责备 。 责怪 。斥责。 责罚 。谴责。 质问,诘问:责问。责难。责让。 旧指为了 惩罚 而打:鞭责。杖责2023-06-24 11:19:201
诘的意思
诘的意思是动词 询问、责问。诘字的基本解释诘(诘)jié追问:反诘。盘诘。诘究。谴责,问罪:诘责。诘让。诘难(n刵 )。诘(诘)jí〔诘屈〕曲折。亦作“佶屈”。〔佶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诘朝((诘)zh乷 )〕早晨,亦指次日早晨。诘字的汉语字典释义[①][jié][《广韵》去吉切,入质,溪。]“诘1”的繁体字。(1)追问;询问。(2)责备;质问。(3)查究;究办。(4)整治。(5)禁止;纠察。(6)弯曲。参见“诘屈”、“诘曲”。(7)犹翌。参见“诘日”、“诘朝”。2023-06-24 11:19:491
诘难的意思
问题一:诘难怎么读,诘是什么意思? 诘 jié 这里是谴责的意思 问题二:诘难 劫难。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怎么用 【汉语文字】诘难 【汉语拼音】[jié nàn] 【词语解释】诘问为难 【字词解释】诘:诘问 难:为难 【近义词】 1.诘问: jiéwèn ;〖closelyquestion〗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 2.诘责: jiézé ;〖closelyquestion〗诘问谴责、诘责甚厉 问题三:诘难的意思是什么伦理 诘难_词语解释 【拼音】:jié nán 【解释】:1.诘问驳难。 【例句】:面对公开的诘难,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 问题四:诘难的意思和造句 诘难 诘难 jié nàn:诘 这里是谴责的意思 诘问盘驳:废而不用,诘难久之. 造句 它的疑惑和诘难,它的诡辨和辩证,常常是令人讨厌的。 问题五:诘难的拼音是什么 诘 难拼音 jie nan 第二声第四声 问题六:诘难的读音是什么 诘难 [jié nàn]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诘问驳难。 【字词解释】诘:诘问 难:为难 【近义词】 1.诘问: jiéwèn ;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 2.诘责: jiézé ;诘问谴责、诘责甚厉2023-06-24 11:20:141
诘难是什么意思
1、【词语解释】诘问为难。2、【字词解释】诘:诘问;难:为难。3、【近义词】诘问: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诘责:诘问谴责、诘责甚厉。4、造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也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聊天的资本;但是对于权衡和考虑。2023-06-24 11:20:431
宋濂具以实对文言文翻译
1. 宋濂具以实对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2. 宋濂实对译文 《尝与客饮》原文与翻译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3. 文言文翻译《濂具以实对》的具的意思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具:全部、详细。 4. 文言文宋濂忠直还有译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5. 【有关文言文滴.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a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②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诚]确实 ○3[朕]皇帝自称 【翻译】 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的道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宋濂,字景濂 小题1:C小题2:A小题3:A小题4:⑴(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⑵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小题1:采:采纳小题2:B项第一句是皇帝对宋濂的夸奖 C项第二句是表现皇后太子对宋濂的敬重 D项第一句是表现宋濂孝顺小题3: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不是宋濂小题4:⑴(采分点:对——回答;耳——语气词,罢了;方——正,正在;恶——wū,怎么;全句通顺1分)⑵(采分点:悉——全,都;诘责——斥责、责问;微——如果没有;罪——动词,惩处,怪罪;全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小时候聪敏、记忆力很强,通晓《五经》。 元至年间,被举荐,朝廷授予他翰林编修之职,因为双亲老迈,推辞没有任职,进入龙门山著书。过了十几年,明太祖攻占了婺州,召见宋濂。 第二年三月,由李善长推荐,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征召到应天,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命令他教授太子,不久改编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年长一岁,都在东南被起用,有盛名。 刘基雄放豪迈有不同于常人的气概,而宋濂自己认为是一个儒者。洪武二年皇帝下诏书修订元史,这一年八月史书写成,(宋濂)被授予翰林院学士之职。 这时,皇帝注意文治,从四方征召儒士张唯等几十人,选择其中年少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提拔做了编修,命令他们进入到宫中的文华堂修习学业,命令宋濂做他们的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前后十几年,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根据礼法委婉劝谏,使他归于正道,涉及到有关政治教化以及前朝兴亡的事,一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不应当像那样。” 皇太子每每都严肃认真地很好采纳,说话一定称老师怎么说。宋濂性格坦诚谨慎,在内庭做官很久,不曾攻击、揭发过别人的缺点。 他的居室,命名为“温树”。客人问到宫中的事情,宋濂就用手指着给客人看,(表示不想谈论)。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于是皇帝在朝堂上称赞他说:“我听说最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者,再次是君子。宋景濂侍奉我十九年,不曾有一句不真实的话,不曾讥诮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不仅是君子,抑或可以称作贤者。” 皇帝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一定设座命令奉茶,每逢(召见他,如果是)早晨一定让他陪侍用膳,与宋濂应对酬答,向他咨询,常常半夜才停止。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经勉强他喝到三杯,宋濂醉不成步。 皇帝很高兴,亲自写了《楚辞》一章,还命令词臣赋了一首《醉学士诗》。又曾经在热水中调制甘露,亲手斟给宋濂喝,说:“这能治病延年,希望和爱卿共同享有它。” 又下诏让太子赐给宋濂宝马,还写了一首《白马歌》,命令侍臣来唱和。皇帝对宋濂的宠信就像这样。 洪武九年时进封为学士奉旨掌管文告、诏令,兼任赞善如故。第二年辞官退职,皇帝赏赐《御制文集》和丝帛,问宋濂多大年岁了,宋濂回答:“六十八岁。” 皇帝就说:“把这些丝帛收藏三十二年,就可以做百岁寿辰时穿的衣服了。”宋濂磕头谢恩。 又过了一年,来朝见皇帝。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牵连到宋濂),皇帝想要处死宋濂。 皇后和太子竭力挽救,将宋濂安置到茂州。这件事的第二年,宋濂卒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 弘治九年,(朝廷下令)回复他的官职,春秋两季在他的墓地进行祭奠。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宪。2023-06-24 11:21:461
诘难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诘难的读音是什么 诘难 [jié nàn]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诘问驳难。 【字词解释】诘:诘问 难:为难 【近义词】 1.诘问: jiéwèn ;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 2.诘责: jiézé ;诘问谴责、诘责甚厉 问题二:诘难怎么读,诘是什么意思? 诘 jié 这里是谴责的意思 问题三:诘难的拼音是什么 诘 难拼音 jie nan 第二声第四声 问题四:诘难读音是 诘难 [jié nà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诘问驳难。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驳诘 责问 非难 诘责 诘问 问题五:诘难的意思是什么伦理 诘难_词语解释 【拼音】:jié nán 【解释】:1.诘问驳难。 【例句】:面对公开的诘难,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 问题六:诘难 劫难。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怎么用 【汉语文字】诘难 【汉语拼音】[jié nàn] 【词语解释】诘问为难 【字词解释】诘:诘问 难:为难 【近义词】 1.诘问: jiéwèn ;〖closelyquestion〗追问;责问(诘问之下,他终于开口讲了事情的原委) 2.诘责: jiézé ;〖closelyquestion〗诘问谴责、诘责甚厉2023-06-24 11:21:531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这句的意思
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2023-06-24 11:22:011
责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说的应该是诘责,询问责怪的意思2023-06-24 11:22:091
诘怎么读什么意思
诘诎的解释(1).屈曲;屈折。 汉 焦赣 《易林·渐之颐》:“其指诘诎,不能解脱。”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 欧阳 公集古作 琬琰 堂》诗:“故都易姓几兵火,量臋鼎腹细诘诎。” (2).滞塞;艰涩。 汉 王逸 《九思·遭厄》:“思哽饐兮诘诎,涕流澜兮如雨。”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且此及月阳月名,文理皆诘诎。” 章炳麟 《文学说例》:“间语者,间介於有用之语,似若繁冗,例以今世文法,又如诘诎难通。”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 ,问罪: 诘责 。诘让。 诘难 (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 诎的解释 诎 (诎) ū 弯曲:诘诎(同“诘屈”)。“诎五指而顿之”。 屈服 ,折服:“公输盘诎”。 嘴笨:“辩于心而诎于口”。 戛然而止 的样子:“扣之,其声 清越 以长,其终诎然”。 尽,穷:“其兵不诎”。 短缩。2023-06-24 11:22:161
诘难的意思
诘难的解释诘问 驳难。《史记· 司马 相如列传》:“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 宋 苏轼 《请诘难圆丘六议札子》:“ 欲望 圣旨行下,令议者与臣反覆诘难,尽此六议之是非。”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诘难者问:那么,写杀 6* 人 最好 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 词语分解 诘的解释 诘 (诘) é 追问: 反诘 。盘诘。诘究。 谴责 ,问罪: 诘责 。诘让。诘难(刵 )。 诘 (诘) í 〔诘屈〕 曲折 。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 文章 )读起来不顺口。 〔诘朝( (诘)乷 )〕早晨,亦指次日早晨。 部首 :讠; 难的解释 难 (难) á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 难堪 。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僶 )。 难道 。难能可贵。 不好:难听。难看。 易 难 (难) à 灾祸,困苦:难民。灾难。 遇难 。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 仇怨:排难解纷。 诘责,质问:发难。 非难 。责难。 易 难 (难) ó 古同2023-06-24 11:22:241
文言文的字的意思
1.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u0625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2.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 3.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 ——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 ——《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 ——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2.为读二声时,1.为是动词,解释为:以为、认为……2.用在句末时,是语气词3.表被动时,是介词。 读四声时,是介词,当“替”讲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 《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4.其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对,是:~否。不~。 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 ~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 ~后。~则。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 4. 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 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 (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类 (1)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似;像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故 (1)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2)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知 (1)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韩愈《杂说》 (2)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1、易 :(1)交易;(2)交换;(3)改变;(4)容易;(5)轻视;(6)平坦;(7)怠慢;(8)周易的简称。 2、难 :(1)困难;(2)灾难;(3)诘责。 3、类:(1)种类;(2)相似;(3)大都。 4、故:(1)原因;(2)事故、变故;(3)旧;(4)故意;(5)死亡。 5、知:(1)知道;(2)知识;(3)交好;(4)执掌、负责。 5. 【文言文中哪些字的意思是她和你的意思】 ·文言文中没有“她”的称谓,古代男女的人称代词多数一样,男女不分.“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二、第二人称(你)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 6.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2023-06-24 11:22:401
诘问的意思
诘问的意思:追问;责问。诘问的读音:jié wèn。诘问的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钧始虑其非,反覆诘问,但微笑不对。”诘问的例句1、平时心高气傲的小美,这次被诘问时居然没有反唇相讥,实在有点出乎众人意料之外。2、用未曾想到的体例去画熟识的题材常常受到诘难,但是最振振有辞的诘问诘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太对头”而已。3、中西医朋友之间,经常出现展开辩诘问难的场面,但询者虚心求教,答者尽我所知,知无不言。4、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6、此时霍宗神这一大串反诘问句提出来,一时间却也令得颜海天无言以对了。7、他严辞诘问过维妮佛利德,非要她再三说已经把钱汇了出去,才算放心。2023-06-24 11:23:141
诘问的意思解释 近义词
诘问的意思: [jiéwèn] 追问;责问。 诘问百科解释: 追问,责问,质问 诘问的详细解释: 诘问 [jié wèn] 追问;责问。 汉 焦赣 《易林·师之蛊》:“证讯诘问,系於枳温。”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钧 始虑其非,反覆诘问,但微笑不对。” 许地山 《缀网劳蛛》:“他底话意是要诘问她为什么变心。” 诘问的近义词: 责问,斥责,追问,非难,质问,诘难,诘责2023-06-24 11:23:501
镌诮的意思镌诮的意思是什么
镌诮的词语解释是:诘责。镌诮的词语解释是:诘责。结构是:镌(左右结构)诮(左右结构)。拼音是:juānqiào。注音是:ㄐㄨㄢㄑ一ㄠ_。镌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诘责。引宋叶适《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周丞相既罢,因以去者多善士,公尝与御史同僚_书__,由是出守。”二、网络解释镌诮镌诮(镌诮)诘责。宋叶适《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周丞相既罢,因以去者多善士,公尝与御史同僚贻书镌诮,由是出守。”关于镌诮的成语促膝谈心镌心铭骨岛瘦郊寒镌空妄实磨砻镌切词不达意镌脾琢肾担惊受怕惮赫千里镌骨铭心关于镌诮的词语磨砻镌切促膝谈心惮赫千里大公无私镌空妄实贻诮多方镌脾琢肾担惊受怕镌骨铭心镌心铭骨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镌诮的详细信息2023-06-24 11:23:581
责问的意思是什么
责问的意思是就是他咋问谁2023-06-24 11:2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