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写的《登飞来峰》的大意是什么

2023-06-22 16:31:40
TAG:
拌三丝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0:153

登飞来峰翻译全文是什么?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_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3-06-22 14:30:382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 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下面我整理了登飞来峰的 原文翻译 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我推荐: 文言文杞人忧天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2023-06-22 14:31:001

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如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背景解析: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23] -1086年5月21日),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3-06-22 14:31:081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全诗

全文是: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译文:没有人说话常常谈论知足,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鹜脚踏实。谁没有狂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又被拒绝飘零,遗憾没有让今生留下残。出自《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清初人。扩展资料赏析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3-06-22 14:31:311

王安石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 登飞来峰 本文分类:古代诗 发布时间:2014/4/13  登飞来峰 ①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③身在最高层。 ——北宋·王安石④ 注释 ①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寺前。 ②飞来山:即飞来峰。寻:古代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③自:自然,当然。缘:表示原W或目的,相当于“因为”或“为了。 ④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解读翻译 飞来峰险峻挺拔,上有高笨的宝塔, 我听说登上峰去,可以听到天鸡鸣叫,看到东海日出。 不害怕浮动的白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我已经站到了山的最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登上高山观赏景物,抒发理想和抱负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的地势和大概的特征,主要是想表达诗人的立足点很高,为下面的议论做铺垫。飞来峰本来就挺拔险峻,一座“千寻之塔”立于山巅,显得飞来峰更加高了。登上山峰,能听到天鸡的鸣叫,能看到东海的日出,这样说来,飞来峰实在是很高。最后两句,诗人登高望远,站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感觉很豪迈,吟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自己不害怕流动的白云遮住视线,因为他已站到了最高处。 诗人写出了自身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情,也写出了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的抱负。 作业题 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的经历,你的感受和诗人有相似之处吗? 扩展阅读 王安石智胜厨师 有一天,少年王安石到一家面馆吃面,进门后,他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是神童啊!”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晏殊 · 浣溪沙
2023-06-22 14:31:461

王安石登飞来峰,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释义(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释义(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扩展资料: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的 飞来峰在什么上 飞来峰在灵隐山寺前。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相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到此,看到这座嶙峋石山,认为很像印度灵鹫峰,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出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此后,他就在这里建寺,名灵隐,将寺前石山称飞来峰。 飞来峰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树繁茂,且洞壑遍布,传说有72洞,大多已经湮没。 现有的龙泓洞,洞中端坐一尊观世音造像。洞的左面是射旭洞,透过岩顶的石缝能看到一线天光,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藏六洞可闻淙淙不绝的水声。西侧山上还有呼猿洞,相传是僧人慧理呼唤黑白二猿处。冷泉猿啸曾是钱塘十景之一。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表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飞来峰龙泓洞口有理公塔,一名灵鹫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塔,用石块砌成,六面六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 位于灵隐飞来峰半山腰的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朴素而端庄。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岳飞而建的。亭上有楹联云:“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今日的翠微亭是1924年时在原有亭址上重新修筑的。 在飞来峰诸洞穴及沿溪间的峭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年代最早的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公元951年所造。这些精美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珍贵历史遗产。 宋代造像有200多尊,以上型居多。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是宋人造像中最精致的作品。南宋大肚弥勒像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大肚弥勒。那坦胸露肚、笑口常开、“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的形像,使游客竞相摄影留念。 飞来峰喇嘛教造像,现存元代汉、藏式造像约100多尊,雕刻精细,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且保存较为完整。青林洞口外壁上的毗卢遮那和文殊、普贤造像,是杭州西湖最早的一龛元代石刻造像。呼猿洞口左侧有一块宋代高浮雕造像。 1993年,飞来峰景区又开辟了一处名为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景点。集萃园借飞来峰山林之势,依石刻造像之利,因势赋形地塑造了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安岳卧佛、甘肃麦积山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石窟造像。集萃园全长250米,塑造了代表不同地方、各个年代的佛像近万尊。飞来峰的元代造像尤其珍贵,弥补了我国五代至元代的石窟艺术的空缺。1982年,国务院公布飞来峰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飞来峰翻译 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原文: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扩展资料: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诗意   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有哪些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 *** 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2023-06-22 14:31:541

登飞来峰的意思

登飞来峰》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2、全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3、出处 为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4、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3-06-22 14:32:032

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2023-06-22 14:32:271

登飞来峰原文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下面是我为您收集的登飞来峰原文,有需要的可以参考一下哦!    登飞来峰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王安石(北宋时期)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生平   王安石出身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   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年—1066年),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毛主席也称赞“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人言不足恤”并不是由王安石等变法派人士提出来的,而是反对派对变法派的污蔑之词,原文类似的有三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王安石听到这句话之后深觉其符合自己的变法主旨,遂大加宣扬。)变法使朝廷垄断了商品贸易,不仅是官僚、大地主、还有小商人的利益均遭侵犯,社会原有秩序遭到破坏,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1085年,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在苏轼的几番上奏下,废除了大多数为害甚巨的新法。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翌年四月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 “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 “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徽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 “舒王”的封号。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其著作极为丰富,?存世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从小在外,为官四处奔波,但对家乡有着一股挚情,几次回乡探亲,对家乡的亲朋好友,名胜古迹,写了许多诗文、书信、墓志,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家乡人民也对他有着深深的景仰和怀念。许多地名都是为纪念他而取的,家乡学者著书撰文,为王安石辩诬:南宋金溪陆九渊在《荆公祠堂祀》中盛赞其人品高尚,贬斥了王安石的政敌;清代金溪蔡上翔,穷毕生精力撰写《王荆公年谱考略》,以辩宋史之诬。    文学成就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他所著的<<伤仲永>>在初一课本有收录。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朽,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2023-06-22 14:32:361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赏析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2023-06-22 14:32:442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登太白峰 李白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及注释】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1、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 2、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3、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 4、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晋书天文志》: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5、泠(lng)风:和风。轻微之风。 6、武功:古代武功县,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 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赏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安石 江上 《江上》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注释: 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2023-06-22 14:33:121

登飞来峰

(文:来自网络) 登飞来峰宋 王安u2f6f 飞来u2f2d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u2f47升。不畏浮云遮望眼,u2f83缘u2f9d在最u2fbc层。作品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u2fbc耸u2f0a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u2f47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u2fbc望远u2f3c胸宽u2f34。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品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u2f6f30岁时所作。皇佑u2f06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u2fa5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u2f53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u2f94书的先声,实u2f8f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u2f00句,诗u2f08u2f64“千寻”这u2f00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u2fbc,写出u2f83u2f30的u2f74u2f9c点之u2fbc。诗的第u2f06句,巧妙地虚写出在u2fbc塔上看到的旭u2f47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u2f08朝u2f53蓬勃、胸怀改u2fb0u2f24志、对前途充满信u2f3c,成为全诗感情u2f8a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u2f63动的形象u2f1c有深刻的哲理。古u2f08常有浮云蔽u2f47、邪u2f82蔽贤的忧虑,u2f7d诗u2f08却加上“不畏”u2f06字。表现了诗u2f08在政治上u2fbc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u2f53和决u2f3c。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u2f08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u2f24局和长远。在写作u2f3f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u2f7d峰上更有千寻之塔,u2f9c见其u2fbc。此句极写登临之u2fbc险。承句写u2f6c极之辽远。承句u2f64典,《u2f5e中记》云:“桃都u2f2d有u2f24树,u2f48桃都,枝相去三千u2fa5。上有天鸡,u2f47初出照此u2f4a,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u2f47升”七字,不仅u2f94其u2f6c极万u2fa5,亦且u2f94其声闻遐迩,颇具u2f53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u2fbc唱。且作者u2f64事,深具匠u2f3c。  第三句“不畏”u2f06字作峻语,u2f53势夺u2f08。“浮云遮望眼”,u2f64典。据吴u2f29如教授考证,西汉u2f08常把浮云u2f50喻奸邪u2f29u2f08,如《新语·慎微篇》:“故邪u2f82之蔽贤,犹浮云之障u2f47也。”王句即u2f64此意。第四句u2f64“u2f9d在最u2fbc层”拔u2fbc诗境,有u2fbc瞻远瞩的u2f53概。转、结u2f06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u2f9d在最u2fbc层,所以不畏浮云遮u2f6c”,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u2f00因u2f00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2023-06-22 14:33:211

登飞来峰的诗意

如果登上飞来峰的高塔,听说每到鸡鸣就会有太阳升起。不怕云层遮挡视线是因为站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3:302

登飞来峰的诗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2023-06-22 14:33:4011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文

色狼
2023-06-22 14:34:1911

初中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自缘一作:只缘)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层。   【散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尤其是后两句诗,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   扩展阅读: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23-06-22 14:34:411

登飞来峰的原文和译文

01 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02 《登飞来峰》是出自王安石的作品,是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03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04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023-06-22 14:34:491

登飞来峰的解释

原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bai飞来山上千寻塔du,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zhi自缘身在最高dao层。译文: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注释: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3.缘——因为。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3-06-22 14:35:137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的勇气和决心。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5:421

登飞来峰的全诗意思

飞来峰的解释(1).山峰名。也称 灵鹫峰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北,与 灵隐寺 隔溪 相对 ,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 五代 至 元 代的造像三百多尊。《咸淳临安志》卷二三:“ 晏元献公 《舆地志》云:‘ 晋 咸和 元年 西天僧 慧理 登兹山,叹曰:此是 中 天竺 国 灵鷲山 之小岭, 不知 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邪?因挂锡造 灵隐寺 ,号其峰曰 飞来 。"” 宋 王安石 有《登飞来峰》诗。 (2). 宋徽宗 时,于 东京 汴梁 (今 河南 开封 ) 景龙山 侧筑一土山,名 艮岳 ,其中一山峰名 飞来峰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艮岳》:“因其馀土,积而为山,山骨虣露,峰稜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曰 飞来峰 。” 词语分解 飞的解释 飞 (飞) ē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飞跃。飞鸟。 在空中 运动 :飞雪。火箭飞向太空。 形容 极快:飞驶。飞黄腾达(喻人 骤然 得志,官位升迁快)。 极,特
2023-06-22 14:37:251

登飞来峰这首诗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7:357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2023-06-22 14:37:511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下面我就给大家带来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全文翻译: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登飞来峰对照翻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
2023-06-22 14:37:581

古诗《登飞来峰》全文内容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2023-06-22 14:38:071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该诗首句描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展现出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感情。
2023-06-22 14:38:241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译文

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
2023-06-22 14:38:496

登飞来峰的诗句意思.急用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023-06-22 14:39:051

登飞来峰古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出自《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9:141

登飞来峰作者为什么要登飞来峰?

“应该是从写作背景去分析.答:作者写登飞来峰,是因为它最能体现自己的抱负.它体现了一种高瞻远瞩和不畏艰险的精神.附资料.公元l050年夏天,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做知县,任期满后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时,登上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
2023-06-22 14:39:231

登封来峰着重描写了飞来峰什么的特点?

《登飞来峰》着重描写了飞来峰的特点:——高耸如云原文: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3-06-22 14:39:402

登飞来峰

这个好像很难
2023-06-22 14:39:492

登飞来峰的诗句是什么意思啊?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仿写现代诗 :登上飞来峰,风光大不同。古言高处不胜寒,迎面吹来西北风。人生何苦追逐高高,致使受,寒风吹,头发痛。注:现代诗的特点是字数长短不一,但句号处必须合辙押韵。
2023-06-22 14:39:581

登飞来峰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感情。《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白话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2、名家评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
2023-06-22 14:40:181

介绍一下宋诗《登飞来峰》(王安石)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023-06-22 14:41:214

《登飞来峰〉的诗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话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023-06-22 14:41:376

登飞来峰的全文注解

原文 :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 注释: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3-06-22 14:42:031

登飞来峰的作者是谁?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扩展资料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主旨赏析: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2023-06-22 14:42:101

写出古诗《登山来峰》的大意

  那啥,是《登飞来峰》吧最大差别就是,写作背景不同 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因为写作背景不同,所以思想感情,情感基调都大大不同。王安石是意气风发的,杜甫则是忧国忧民。还有就是,《春望》是五言律诗,《登飞来峰》是七言律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6-22 14:42:242

登飞来峰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写的?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仿写现代诗 :登上飞来峰,风光大不同。古言高处不胜寒,迎面吹来西北风。人生何苦追逐高高,致使受,寒风吹,头发痛。注:现代诗的特点是字数长短不一,但句号处必须合辙押韵。
2023-06-22 14:42:311

登飞来峰的译文

啥玩意啊!
2023-06-22 14:42:502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_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023-06-22 14:42:581

古诗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的作者是谁

宋朝,王安石
2023-06-22 14:43:062

诗词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只缘一作:自缘)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层”拔高诗境,有*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2023-06-22 14:43:261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注释:飞来山: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作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2023-06-22 14:43:341

登飞来峰的主题思想

呵呵咯lol饿了饿了
2023-06-22 14:43:549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古诗的鉴赏

1、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023-06-22 14:44:311

登飞来峰的意思

飞来峰的解释(1).山峰名。也称 灵鹫峰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北,与 灵隐寺 隔溪 相对 ,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 五代 至 元 代的造像三百多尊。《咸淳临安志》卷二三:“ 晏元献公 《舆地志》云:‘ 晋 咸和 元年 西天僧 慧理 登兹山,叹曰:此是 中 天竺 国 灵鷲山 之小岭, 不知 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邪?因挂锡造 灵隐寺 ,号其峰曰 飞来 。"” 宋 王安石 有《登飞来峰》诗。 (2). 宋徽宗 时,于 东京 汴梁 (今 河南 开封 ) 景龙山 侧筑一土山,名 艮岳 ,其中一山峰名 飞来峰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艮岳》:“因其馀土,积而为山,山骨虣露,峰稜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曰 飞来峰 。” 词语分解 飞的解释 飞 (飞) ē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飞跃。飞鸟。 在空中 运动 :飞雪。火箭飞向太空。 形容 极快:飞驶。飞黄腾达(喻人 骤然 得志,官位升迁快)。 极,特
2023-06-22 14:44:381

登飞来峰的诗意是什么?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023-06-22 14:44:469

王安石《登飞来峰》及意思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2023-06-22 14:4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