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与赏析

2023-06-22 10:19:18
TAG: 赏析
苏萦

登鹳雀楼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时有鹳雀栖于此,故名。②依山尽:沿着山谷消失。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登鹤雀楼古诗

《登鹤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两千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3-06-22 05:26:375

《登鹤雀楼》全诗是什么?

白日依山尽ufe10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ufe10更上一层楼ufe12
2023-06-22 05:27:083

登鹳雀楼全文及注解

《登鹳雀bai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du的一首五言绝句。一、全文zhi:白日依山尽,dao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注解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2、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3、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4、更:再。三、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023-06-22 05:27:337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王和路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3-06-22 05:27:593

登鹳雀楼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023-06-22 05:28:571

登鹳雀楼的诗意及原文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登鹳雀楼》诗意及原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2023-06-22 05:29:261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登鹳雀楼》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鹳雀楼》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孙朦编著.唐代名家诗词赏析.长春:吉林出版社
2023-06-22 05:30:281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夕阳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像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像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 唐诗 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 唐代 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像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 唐诗 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诗词作品: 登鹳雀楼 诗词作者:【 唐代 】 王之涣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登楼】、【写景】、【山水】、【黄河】、【励志】、【哲理】
2023-06-22 05:30:35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u2018直u2019字似无理,u2018圆u2019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赏析二】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赏析三】   王之涣,字季陵,很有才华,他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而且还到过祖国的边疆地区。他的诗作感情充沛,气势雄浑,很受人们欢迎,常常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谱上乐曲流传,活在人们口头上),可惜流传到现在的太少了,只有绝句6首,《登鹳雀楼》就是其中之一。写的是登上鹳雀楼眺望所见的景色和感受。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登楼远眺,视野极为开阔。此诗乃作者登楼而作。那是一个日落前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   诗的前两句很精彩,写登高所见:极目远眺,辽阔的高原的尽头,日头傍山,就要落下去了(主要写天空);湍急的黄河,波涛里闪烁着落日的霞光,欢快地奔腾着,好一派气势磅礴的画卷(主要写河流)。两句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描摹入神。   实写几笔之后,作者施展联想的才能,陡然宕出新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眼前的景物阔大壮美,已是异常迷人,但是祖国山河气象万千,神州景色万紫千红,要想饱览美景迭出的万里江山,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站得更高些。写到此处,嘎然而止。登上更高处,观赏到何种景物,作者却是点墨未着,只是唤起读者去想像。   诗人从实写引出虚写,构思高超。随着读者经历见闻的不同,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构成的画面上,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展现出自己可以联想到的、最美丽的各种各样的奇景异色,那画面是用多少具体的描绘都难以反映出来的。同时,在这两行诗中,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一番道理:站得越高,望得越远。这便使诗句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引用。
2023-06-22 05:30:421

登鹳雀楼

4个字
2023-06-22 05:30:512

《登鹳雀楼》全诗是什么意思?

夕阳落山,黄河的水向海流去。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
2023-06-22 05:31:002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著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登鹳雀楼 作品别名 :登楼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王之涣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格律对照,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历代评论,轶事典故,作者受疑,王诗朱领,名楼赛诗,旧址新建,古诗今用,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⑴ 白日依山尽 ⑵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⑶ ,更上一层楼 ⑷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像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历代评论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登鹳雀楼》 《诗薮》: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 《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增订唐诗摘钞》: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而庵说唐诗》:作诗最要眼界开阔。鹳雀楼,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唐贤三昧集笺注》: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唐诗别裁》: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唐诗笺注》:通直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沈存中曰:“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以虚笔托之。 《诗法易简录》:先写登楼,再写形胜、便嫌平衍,虽有名句,总是卑格。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种格力,尤臻绝顶。 《唐诗近体》:王尧冲曰:首二句已尽目力所穷矣,下作转语,言若欲穷目力之胜,庶此楼上再上得一层更好。此诗人题外深一层作此虚想也。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轶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名楼赛诗 尽管鹳雀楼上面题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诗人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畅当是河东才子,曾应征从军,后来中了进士,终为果州刺史,颇富诗名。其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见畅当《登鹳雀楼》) 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曰:“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耿潍《登鹳雀楼》)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晚唐,政治上宦官专权,藩缜割据,朋党内讧,裙带成风。很多有才华的诗人沦为江湖游子,司马札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名诗传千载,黄河万古流。位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承载了太多的诗歌传统。 旧址新建 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新楼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 古诗今用 《登鹳雀楼》这首诗几次出现在当今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1995年7月,时任国家主席的 *** 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就曾朗诵过歌德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2006年4月,在时任国家主席胡 *** 正式访问美国前夕,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引用了两句诗句表达对两国关系的期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 *** 送给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礼物,即绢刻有《登鹳雀楼》这首诗作。 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 *** 亲临永济考察,专门登上鹳雀楼登高望远。一年后,他在日本访问时曾挥毫留下《登鹳雀楼》诗作墨宝。2009年11月, *** 总理访问埃及,在倾听了两位埃及男青年用中文吟诵《登鹳雀楼》后,温总理解释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鼓励人们要有宽阔的视野、高远的志向,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我们发展中埃关系,也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断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 鹳雀楼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时任国家主席 *** 向朴槿惠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和一件陶艺作品,其中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唐诗《登鹳雀楼》。青瓦台方面表示,中方通过《登鹳雀楼》的诗句表现了过去20年韩中关系的发展仿佛“白日”垂直运行的轨道和横穿旷野的江河一般,壮观而充满活力,今后希望两国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境将韩中关系推上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 王之涣像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023-06-22 05:31:201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绝句。全文意思为: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想要看尽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描绘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此诗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此诗多次出现在中国GJ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023-06-22 05:31:271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如下:1、原文:《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古诗赏析: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023-06-22 05:31:361

登鹳雀楼古诗及诗意

登鹳雀楼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诗意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傍着青山缓缓落下和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的景象,气势磅礴,景观壮美,给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的感觉;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诗人由描写景物引发道理,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同样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也更为深入。全诗写景优美,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
2023-06-22 05:32:471

登鹳雀楼的诗意

诗人意气风发,想要大展宏图,胸中充满理想和对未来的期待
2023-06-22 05:32:563

登鹳雀楼在哪里个城市?

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3-06-22 05:33:022

古诗二首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3-06-22 05:33:232

登鹳雀楼赏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2023-06-22 05:33:301

登鹳雀楼的诗意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2023-06-22 05:33:404

登鹳雀楼描写了什么

1、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一幅开阔宏大的情景.诗人由此生出感慨想要看得更远,必须站得更高。2、登鹳雀楼_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023-06-22 05:33:551

《登鹳雀楼》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太阳靠着远山渐渐西沉。黄河项向大海流去。我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个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2023-06-22 05:34:052

登鹳雀楼全资料

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什么意思?
2023-06-22 05:34:145

登鹳雀楼意思是什么?

二年级《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古诗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2023-06-22 05:34:291

登鹳雀楼写了什么样的风光

登鹳雀楼描写了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赏析《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更多关于登鹳雀楼写了什么样的风光,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8d24c161583989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6-22 05:35:021

登鹳雀楼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两句诗也告诉我们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道理,就需要站的更高一些,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2023-06-22 05:35:124

《登鹳雀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023-06-22 05:36:312

登鹳雀楼是什么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中的“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2023-06-22 05:36:461

《登鹳雀楼》的意思

李益·《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知道你说的是哪首~~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5.千里目:眼界宽阔。6.更:再。〖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023-06-22 05:37:021

登鹳雀楼的背景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写作背景]: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此诗描写作者登楼远眺,眼前展现一幅辽阔的图景:落日西沉,黄河奔腾,诗人不禁咏出含有哲理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2023-06-22 05:37:431

《登鹳雀楼》的全诗是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023-06-22 05:38:071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这可以算一首哲理诗,从登高望远联想到,想要有更高的成就就要做更大的努力。
2023-06-22 05:38:199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

《登鹳雀楼》解释: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2023-06-22 05:39:263

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登鹳雀楼的解释诗篇名。唐代王之涣作。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全文为:“ 白日 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 所见 的壮阔景色, 气象 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 境界 , 富有 哲理 。是 千古 传诵的名作。 【登鹳雀楼】诗篇名。唐代王之涣作。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所见的壮阔景色,气象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境界,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词语分解 登的解释 登 ē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僴 )。登高。登攀。登临。 登科 。登程。登堂入室。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记载 :登记。登报。登载。 谷物 成熟 :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楼的解释 楼 (楼) ó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楼房。楼梯。楼道。楼层。城楼。岗楼。阁楼。楼台。楼船。办公楼。高楼大厦。 姓。 笔画数:; 部首 :木; 笔顺
2023-06-22 05:39:561

登鹳雀楼》的解释

登鹳雀楼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023-06-22 05:40:064

登鹳雀楼原文是什么?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023-06-22 05:40:141

《登鹳雀楼》全诗全部加诗意

登鹳雀楼[1]  盛唐  王之涣[2]   【体裁】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023-06-22 05:40:251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2023-06-22 05:40:451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的全文意思
2023-06-22 05:41:073

登鹳雀楼诗词解释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023-06-22 05:41:252

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

登鹳雀楼的解释诗篇名。唐代王之涣作。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全文为:“ 白日 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 所见 的壮阔景色, 气象 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 境界 , 富有 哲理 。是 千古 传诵的名作。 【登鹳雀楼】诗篇名。唐代王之涣作。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所见的壮阔景色,气象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境界,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词语分解 登的解释 登 ē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僴 )。登高。登攀。登临。 登科 。登程。登堂入室。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记载 :登记。登报。登载。 谷物 成熟 :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楼的解释 楼 (楼) ó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楼房。楼梯。楼道。楼层。城楼。岗楼。阁楼。楼台。楼船。办公楼。高楼大厦。 姓。 笔画数:; 部首 :木; 笔顺
2023-06-22 05:41:361

登鹳雀楼在哪里个城市

登鹳雀楼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2023-06-22 05:41:422

登黄鹳雀楼古诗和意思?

登鹳雀楼  盛唐  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登鹳雀楼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登鹳雀楼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2023-06-22 05:41:511

登鹳雀楼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

朱斌,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是宋人搞错了才导致以讹传讹。
2023-06-22 05:42:0612

登鹳雀楼蕴含的典故

我喜欢在夜里读诗,安静的可以感受诗人们当下的情怀。今天读了一首小时候就能熟背的诗,我们来重温一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敢说,就算是一个对诗词完全没有兴趣的人也应该听过这收诗。这首诗是很多人学习古诗词的启蒙之作了。我们可能比较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著名诗人,而此诗的作者王之涣可能略感陌生。据资料记载,对于王之涣所写的诗只流传了六首而已。但可以说,他的每一首都是诗坛中的精品呀。当中包括了刚刚读过的《登鹳雀楼》。我们先来直译一下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耀眼的太阳,一点一点的落到山的尽头,黄河水汇入了大海。诗人怎么可能看到黄河汇入了大海呢?没错,那是诗人自己的联想。“白日”有可能是眼前的景象,而大海,在诗人所处的位置是万万不可能看见的。所以眼前的太阳下山是实写,而黄河流入大海,则是虚写了,是诗人想像出来的,是他猜想的。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画峰一转,从写景变成了劝谏后人要好好学习,去探索真相,去了解所有未知一切,这是一种鼓励的语言。他说,如果你想要看得更远,那就需要登得再高一点,只有看得更远,才能感受壮丽的大好河山。这里的“更上一层楼”中的一层不是说我们真的需要再上一层楼梯,而是表达了“更”这个含义,可以是再登十层,二十层楼,反正就是要比之前更高才能看得比之前更远。诗人只是站在一个小 小的山上,可他想到的却是比前眼更宽更广的地方。《登鹳雀楼》这首诗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一座楼,鹳雀楼也确实因为当代的作品而变成了一座名楼。许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就为了亲眼目睹壮观美景。鹳雀楼最早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北周时期,后来毁于战火,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重建了鹳雀楼。
2023-06-22 05:44:254

登鹳雀楼怎么写古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3-06-22 05:44:322

登鹳雀楼的意思

释义:登上鹳雀楼。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023-06-22 05:44:401

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啊?

【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编辑本段]【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点评: 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登鹳雀楼》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2023-06-22 05:45:0610

《登鹳雀楼》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023-06-22 05:45:384

登鹳雀楼的诗意及注释

登鹳雀楼的诗意:《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登鹳雀楼注释: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登鹳雀楼注释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023-06-22 05:4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