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我决定撰写此文。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 NerveM
-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氏。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东汉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三国三巨头”中唯一一位容貌《三国志》没有记载,所以我估计长得不怎么样。
曹操能文能武,多才多艺,敢于创新,破例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为他赢得了很多人才。曹操同样知人善任。通过“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曹操得到了很多才子。他请道德高尚的崔琰选拔官员,得到了很多德才兼备的官员,有效避免了“有才无德”或“有的无才”的问题。
曹操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经常跟部下开玩笑,人际关系不错。但曹操并不温柔,他同样心狠手辣,这个特点在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曹操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出身很不好,因此很多人嘲笑他。他得势之后,把这些人全部杀掉了。陈宫看不下去,离开了。曹操晚年又出现了“杀人不眨眼”的问题。他为了统治权,杀掉了荀彧、孔融、崔琰、杨修……很多人。他很有心计,杀孔融的时候,他说孔融“不孝”,以毁掉他的声誉。
曹操很节俭,从不轻易铺张浪费。曹植就是因为太浪费才失去了继承人的地位。
- 豆豆staR
-
常言道:“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曹操的脸究竟是怎样一种白泥?这张脸,不是闺房淑女含娇凝脂的白;不是书斋秀士风流儒雅的白;不是冤魂厉鬼萧杀凄怨的白,这是一种极惨极淡的“鱼肚白”,所谓鱼肚,白是指没有人的血性的冷血动物,而我却认为,这张白脸不仅仅泛着无边的冷,其中还蕴涵了太多奥妙。
英雄四起,逐鹿中原,战火纷飞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落下个乱臣贼子的骂名;三足鼎立,风云交会,人才辈出之时,曹操怒斩杨修,讨得个妒才的恶名。因此,这张白脸的主人通常被人们称为“奸雄”。
从灵帝到少帝再到献帝,从黄巾起义到十常侍叛乱再到董卓专权汉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不堪一击,在汉王朝奄奄一息,诸候各自打算的时候,有一个人怀着一统中原的雄心,这样的人怎能被称为乱臣贼子呢?
至于妒才,更是毫无根据的,曹操不但不妒才,反而爱才,为了招揽人才,他三次颁布求才命令,把虚伪的儒家道德看得一钱不值。许攸来降,他高兴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出去迎接,对曾写下讨曹檄文,并以咄咄逼人的气势骂遍了曹操祖孙三代的陈琳,曹操更是不计前嫌,为陈琳封官加爵。试问古今有多少君王有吞并八荒的野心?又有几个能像他这般求贤若渴,却丝毫不摆出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神气?杨修之死,不能说与他本人的傲慢自负,恃才放旷无关,岂能怪他人妒才? 曹操的爱才,是一种有所包容的爱,中间还夹着“仁”、“义”,有人评价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然而当曹操猛然遇到堂堂正正、凛凛冽冽、皎若青天、明若白日的关羽,亦自有珠玉在前也觉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因为仁,曹操一诺千金,任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而不加阻拦;因为仁,华容道内,关羽为之动容,义释曹操;因为义,勇猛过人的“虎卫军”许褚、典韦为他忠心耿耿;因为义,曹操不因失去了长子曹昂感伤,却为折了大将典韦而在三军前失声痛哭,如果说关羽是豪杰,典韦是猛士,曹操是奸雄,那么,奸雄的仁义,又怎能让毫杰为之动容,让猛士为之出生入死?所以曹操决不是奸雄,而应为时代的“枭雄”。
曹操不仅爱才,而且他本人的才也是刘备、孙权所不及的,他能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看似颓废的佳句。他又能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感情如此激越的诗篇,他能以诗人的身份,领导建安文学的兴起;他能以军事家的身份,编著《孟德新书》;他能在官渡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生在富贵之家而诗文中不见毫华绮丽,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不见他似文人般的孱弱,却见他金戈铁马,征战沙场。
或许会有人嘲笑曹操赤壁的惨败,割须弃袍的狼狈不是男儿所为。那么何为男儿?难道如袁绍,官渡战败后便一蹶不振是男儿?难道如刘备,火烧连营后长病不起,含恨白帝城是男儿?何为男儿?包羞忍耻是男儿,胜不骄,败不馁方是男儿!男儿,是敌众我寡,却依然从容不迫,大战官渡的那股英风;男儿,是赤壁惨败后,却依然乐观自信的那种豪迈!
曹操所处的时代,正是风云四起,诸侯相争的乱世。论世家大族,他不如袁绍;论骁勇善战,他不如吕布;论人心所向,他不如刘备;论据地守险,他不如孙权:然而,他却能三分天下,称雄一方。若将他们都看成砝码,没有人比曹操更有重量。
曹操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既能文,又能武。他在一扬眉间,便隐隐流转出豪爽之气。他有功,有过,有胜利,有失败。因此,有人敬,有人恨,有人赞,有人骂。于是,他将自己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去感知,去评说这张白脸的无穷奥妙。
这样的生,轰轰烈烈,这样的死,地动山摇,这样的生命,才真正体现出完满的本质。
- 阿啵呲嘚
-
全是抄袭的!!!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这个一诺千金,指的也就是战国到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叫做季布,在史记里面就记载,也就是说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也就是说,这个人非常重诚信,这也就是一诺千金的来源。2023-06-15 19:39:102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的。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就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拼音】[ yī nuò qiān jīn ]【解释】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近义词】一言为定、季布一诺、言而有信、言必有据、守口如瓶、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反义词】食言而肥、空头支票、三反四覆、自食其言、轻诺寡信、背信弃义、背义负信、言而无信、信口开河一言为定【拼音】[ yī yán wéi dìng ]【解释】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后悔。【近义词】力排众议、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说一是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三缄其口【反义词】信口雌黄、口血未干、一言难尽、口说无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背信弃义、言而无信2023-06-15 19:39:29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是季布。在我国秦朝末年时期,在楚地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侠义好助,性情耿直,只要承诺过的事情,不管多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办到,因此受到了大家的赞扬,自此之后楚地就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在楚汉相争时,季布还是项羽的属下,曾经几次献策,使得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后来刘邦当了黄帝之后,想到这事,气恨不已,就立马下令通缉季布。后季布在朱家帮助下,找到当时汝阴侯夏侯婴为他说情,刘邦便撤销了通缉令并封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人曹邱生,这个人喜欢结交有权势的官员,以此来抬高和炫耀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后来因为季布做了大官,便立马去见季布,并为季布到处宣扬名声,从而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季布,出生不详,楚地人,曾经为西楚霸王项羽效力,后项羽败亡,被刘邦悬赏缉拿。在夏侯婴的说清下,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后官至河东郡守。他为人仗义,以讲信用、信守诺言而著称。2023-06-15 19:39:361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个人物
你好,据我所知,一诺千金最初是指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别人完成。2023-06-15 19:39:456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季布是楚地人,非常善良,热心,从小就明辨是非,爱打抱不平,因此而深受街坊邻居的欢喜。之后跟随项羽征战,他也是雷厉风行的,打了很多胜仗,曾多次率兵攻打刘邦大军,好几次让刘邦处于窘迫之境,因此也让刘邦对他痛恨不已。后来项羽兵败,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只能到处躲藏,后来还是经过夏侯婴把刘邦说服了,才让季布得以摆脱困境,并官拜郎中。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一诺千金的故事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启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2023-06-15 19:40:211
一诺千金是用来形容哪个历史人物的
“一诺千金”是用来形容“季布”这个历史人物的。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近义词:言而有信。反义词:言而无信。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造句:1、他为人一诺千金,他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办好,你尽可放心。2、省长可是口中无戏言,一诺千金,说办就得办。3、如果你不能一诺千金,你就不能拥有尊严。4、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一诺千金,刻苦训练。5、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言出必行。2023-06-15 19:41:10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有哪些?
西汉季布,守信用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2023-06-15 19:41:184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一诺千金说的是谁
1、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就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2、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2023-06-15 19:41:44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的季布。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因此在楚地享有盛名。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曹丘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对曹丘不冷不热。曹丘一进厅堂,就对季布作了个揖吹捧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如果到处宣扬你的美名,您的好名声天下人都知道,为什么不愿见我呢!季布听了非常高兴,当曹丘贵客招待,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曹丘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正如曹邱生所说,他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于是季布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话。2023-06-15 19:41:511
支付宝蚂蚁庄园一诺千金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
支付宝蚂蚁庄园一诺千金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这是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4月15日的小鸡课堂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吧。支付宝蚂蚁庄园一诺千金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季布刘邦正确答案:季布答案解析: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楚地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的由来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季布项羽部下为官,他聪慧过人,多次向项羽献策,战胜刘邦的军队。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一想起那些败仗,不免就想起季布,气恨不已。于是,下令缉拿季布。季布扶项羽,项羽败,但季布为人正直、讲信用、品德优秀,得人爱戴者、敬慕者甚多,却得道多助,而不败。尽管刘邦下了缉拿令,却有不少人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乔装,躲开了刘邦的缉拿。季布逃到山东,隐名蕴藏在一家姓朱的官员家当佣工。时间久了,朱官员得知此人就是季布,但他也不过问。一天,朱官员到洛阳去,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夏侯婴,忽然想到夏侯婴极受刘邦得宠,于是,向汝阴候夏侯婴求情说:“季布人品正,守信用,做事干练。国统一,需人才,何不谏刘邦撤拿季布,季布可为国之用也!”不久,夏侯婴果真在刘邦面前,为季布求了请,并阐述了自己对刚刚统一后的国家用人之设想,很得刘邦赏识,此后,不久就封了季布做郎中,时隔二年后封季布为河东太守。季布有个同乡叫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在项羽部下为官时,曹秋生曾多次见过季布,季布很是反感,一向讨厌他。这一天,曹邱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正忙公务,有人禀报说:“曹邱生要求见!”“哪里来的曹秋生?不见!”季布听说曹秋生来见,很不高兴的说道。可话音刚落,曹秋生便闯进了厅堂,气得季布板着脸,一言不发,见此人依然如此无礼,刹时窝了一肚子的气,待曹秋生一进厅堂,便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冷言涩语。谁知曹邱生却不在意,不管季布的脸色如何难看,话语如何难听,他依然对季布是又鞠躬,又作揖,显得十分的亲切,非常的有礼。季布无奈,只好给曹秋生让座。二人坐定,曹秋生便滔滔不绝的向季布介绍老家的那些事,说说东家,道道西家。季布却一言不发的听着,似乎也没有半点兴趣。可曹秋生也不搁在心上,笑道:“听说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如此的好名声?“我说老朋友!你知道吗?传扬在梁、楚两地的这些关于你好名声的流言,那可是你的同乡我的宣扬,你为什么还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不由引起一阵深思,心想 :我能有今天,也许真的离不开这些无作为的人们对我名声的宣扬,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便留曹秋生为贵客一连住几个月,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2023-06-15 19:42:26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楚地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为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妆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2023-06-15 19:42:32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历史人物谁
季布一诺,千金不换,说的就是季布不轻易允人,一旦应允,千难万险也要办到。2023-06-15 19:42:404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人物是谁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历史人物是季布。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最早是用来形容季布。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楚地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的意思是指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许诺的话,信用极高,说到做到,言出必行。造句如下:妈妈一诺千金,真守信用!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不会轻易食言!我是个一诺千金的人,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做到的。我们做人要一诺千金,不能言而无信,要说话算数,这样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百般信任。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只有一诺千金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赖,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诚信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做个一诺千金的人,懂得尊严,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言出必行。2023-06-15 19:43:09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哪个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成语故事
1、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的季布。 2、季布是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容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 3、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2023-06-15 19:43:441
一诺千金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应该是季布,秦末汉初人物,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2023-06-15 19:44:073
一诺千金最早是用来形容谁的?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扩展资料:1、一诺千金的出处: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通俗一点的理解为: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2、季布的事迹:季布是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季布2023-06-15 19:44:131
一诺千金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是指楚汉交战时期的“季布”。以下引用百度百科: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2023-06-15 19:44:361
成语“一诺千金”具体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指的是季布,他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自己答应了就一定会办到。2023-06-15 19:45:004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用来形容季布。季布为人耿直,答应的事情就能做到,后来被刘邦封为河东太守。季布有个名叫曹邱生的同乡,因他喜欢借别人权势来抬高自己,所以季布非常看不起他。谁知曹邱生竟来季布家中拜访,见季布的脸色很难看,曹邱生说:楚地人都说得到千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您能得到这样的声誉,都是因为同为楚人的我在帮您宣扬啊,您为什么这样拒绝我呢?季布听后非常开心,不仅好好地招待了曹邱生,还送了他一笔厚礼。2023-06-15 19:45:33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回答:一诺千金形容西汉的季布。最早季布是秦末楚地人,在项羽手下当差,后来楚汉战争,刘邦胜出,建立西汉,下令要捉拿季布,后来刘邦的司机夏侯婴为其说情:季布不仅英勇而且特别有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办,不如请回来委以重任,刘邦采纳了夏侯婴的建议,重用季布,他为西汉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06-15 19:45:402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哪个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成语故事
1、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的季布。 2、季布是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容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 3、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2023-06-15 19:45:46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2023-06-15 19:46:02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的谁
季布。时有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2023-06-15 19:46:206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一言九鼎言重于山言而有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2023-06-15 19:47:133
一诺千金是形容哪个人物蚂蚁庄园 支付宝蚂蚁庄园答案4.15
一诺千金是形容哪个人物蚂蚁庄园 支付宝蚂蚁庄园答案4.15,古代成语的诞生基本都和名人有关,一诺千金意思是许下的诺言就一定会做到,价值千金,那么这个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呢?一诺千金是形容哪个人物蚂蚁庄园 支付宝蚂蚁庄园答案4.15成语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正确答案:季布。解析: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最早是用来形容西汉的季布。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意思介绍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成语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最新蚂蚁庄园4月15日答案【近义词】:言而有信。【反义词】:言而无信。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2023-06-15 19:47:191
"一诺千金到"底是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商鞅“立木为信”2023-06-15 19:47:511
季布一诺千金是怎样的典故?
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人物,就连刘邦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战国末年,楚国人季布一向轻财仗义,侠肝义胆,以任侠闻名于当时。楚汉相争之际,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后来又归顺了刘邦,被刘邦拜为中郎将。但是,季布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的语言信实、说话算话,当时人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的军功政绩都为人们所忘记,而季布“一诺千斤”的佳话却至今为人们所称颂。当初,季布在项羽手下做大将,曾经好几次带着军队把当时力量还不强大的刘邦逼得走投无路,所以刘邦一直对他恨之入骨。项羽兵败自杀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当上了皇帝。他发下命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想报以前被季布追逼的仇。他还宣布,谁都不能收留季布,否则就要被诛杀九族。季布从此不得不东躲西藏。最后,他藏在了濮阳的一个姓周的人家里。那个姓周的人在乡里一向以侠义敢为出名,他听说过季布的侠义名声,所以一心想要帮助他。季布一到他家,他就对季布说:“现在皇帝正在下令捉拿将军,追捕的很急,马上就会搜捕到我家,到时被朝廷的人发现了,就没有办法逃脱了。您如果愿意听我的话,我就斗胆献上一计;如果您不信任我,不能从我的计策,我情愿先行自杀。”季布相信周氏,答应全听他的安排。于是,周氏就让季布剃掉头发,穿上粗布衣服,然后藏在丧车里,与几十个家童一起,把他送到鲁国去,卖给了朱家。朱家人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买回来的这个高大魁梧的佣工就是非常有名的大将季布,所以对他都很敬重,田地里的劳动全部由他支配安排;吃饭的时候,也让他和主人一家坐在一起。周氏把季布安顿好以后,就起了一匹快马赶到洛阳,求见汝阴侯腾公。腾公和周氏早就认识,留他在自己家中吃饭。席间,周氏就问腾公说:“季布究竟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这么急着要抓到他?”腾公回答说:“季布曾经帮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陛下一直恼恨他,因此才非要急着抓到他。”周氏又问:“您看季布这个人怎么样呢?”腾公直率的回答说:“他是一个人才。”周氏于是借这个机会劝说道:“人臣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效力,不过是尽他身为人臣的职责罢了。只因为这样,就要抓他,难道那些曾经当过项羽的属下的,可以因此而被斩尽杀绝吗?如今陛下刚刚得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现在却要因为个人的恩怨追捕一个人,这在天下人面前显得何等的小肚鸡肠啊!况且,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此苦苦追逼下去,到最后,他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逼他资助敌国,这不是明摆着给敌人输送人才吗?您何不把这些道理找个机会奏明陛下呢?”腾公听了心里就明白了,他知道这个周氏一向很有侠义心肠,估计季布就藏在他的家里,便答应为季布说情。后来,腾公果然把周氏说的这些话在汉高祖刘邦面前说了,又说了季布许多好话。高祖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赦免了季布,还把他招到朝中,任命他为郎中。季布在汉朝做了官以后,仍然本性不改,为人耿直,不善于阿谀奉承。惠帝时,他任官中郎将。那时候,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匈奴单于写信给吕后,吕后觉得其中有侮慢之意,便召集诸将商议付伐匈奴之事。上将军樊哙说,他愿意率领10万兵众横扫匈奴。樊哙一向很受吕后的器重,手中掌握了很大兵权。朝中的大臣们见樊哙说出了这样的话,吕后又连连点头表示赞许,就也都顺着吕后的意思,表示赞同樊哙的意见。这时只有季布站出来对吕后说:“樊哙这是当面欺瞒,按律当斩。当年高皇帝率了40万兵马去攻打匈奴,仍然被围困在乎城,当时樊哙也在军中,对这件事很清楚。可现在樊哙却说以10万兵就能横行匈奴,这不是在当面欺瞒吗?秦朝就是因为向匈奴起衅,而不得不修长城进行抵御,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使得陈胜吴广起义,这创伤至今还没有被平复。现在,樊哙又当面奉谀,想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这是要动摇国家的根基!难道不应该斩吗?”大臣们听季布说得如此直接,都很恐慌,生怕吕后会动怒。但是吕后听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再不议论讨伐匈奴的事了。汉文帝时,季布做了河东的郡守。当时有人向文帝推荐季布,说他是一位贤者。文帝便诏季布到京城,想提升他为御史大夫。但是,季布来到京城后,却又有人向文帝说季布好喝酒,难以接近。文帝于是又放弃了原意。就这样,季布留在京城整整一个月无所事事。后来,他面见文帝时说:“臣因为陛下的恩宠任河东守,现在陛下无故召臣到京城来,大概是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好话。但是我到了以后,却又无所事事,这大概是因为又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坏话。陛下以一个臣子的称赞召臣来,又因为一个大臣的贬低而疏远我,陛下这样做,我只恐怕有人会利用您这一点的。”文帝听了觉得很惭愧。不久,季布就辞官而去,离开了朝廷。2023-06-15 19:48:202
一诺千金讲的历史人类是谁?
季布2023-06-15 19:48:477
诚信是竞赛题 1,“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
一诺千金【近义】言而有信【反义】言而无信【释义】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用例】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2023-06-15 19:49:121
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性情耿直的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
一诺千金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听说的。但多数人并不知道一诺千金这个词的典故,也不知道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那么这个词到底指的是谁呢?在历史上,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指性情耿直的季布。一起来看看吧。 一诺千金的典故 一诺千金这个词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该词是用来形容说话有信用、从不食言,对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总是千方百计地办到,宁肯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那么历史上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这个词语又是从何而来?这还得从秦朝末年说起。 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建立了汉朝,做了皇帝。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季布只得化装逃亡。他隐名埋姓,历经艰险,来到山东,在一个姓朱的人家当了佣工。姓朱的人明知道他就是季布,但因十分敬仰他的为人,早就听说过他的侠义行为,所以仍然收留了他,没有点破他的真实身份。 不久,姓朱的人又托汝阴侯夏侯婴向刘邦为季布求情。刘邦听了以后,也理解在楚汉相争的情况下,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与汉军作战是他的本分;季布对项羽能够忠心尽力,立下战功,说明了他的品行端正,是个人才。一诺千金的主人公是谁?就是指季布。 上一页 0 /2 下一页2023-06-15 19:49:181
古代一诺千金讲得是谁呀??求答案
季布2023-06-15 19:49:288
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分别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a周厉王
烽火戏诸侯”、“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分别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周幽王、商鞅、季布。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典故。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命人点燃烽火台,谎称犬戎攻打王城,戏耍诸侯,褒姒见此开怀大笑。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欺骗诸侯。后来犬戎攻打镐京,各地诸侯未能出兵勤王,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徒木立信: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2023-06-15 19:50:141
一诺千金是哪个古人写的?
u3002u3002u30022023-06-15 19:50:515
诚信是竞赛题 1,“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
季布有关,有句话,得一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言。2023-06-15 19:51:062
关于一诺千金,一饭千金. 等等典故都是关于谁的?
哦2023-06-15 19:51:203
一诺千金是形容哪个历史人物的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是季布。在我国秦朝末年时期,在楚地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侠义好助,性情耿直,只要承诺过的事情,不管多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办到,因此受到了大家的赞扬,自此之后楚地就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季布,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在楚汉相争时,季布还是项羽的属下,曾经几次献策,使得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后来刘邦当了黄帝之后,想到这事,气恨不已,就立马下令通缉季布。后季布在朱家帮助下,找到当时汝阴侯夏侯婴为他说情,刘邦便撤销了通缉令并封他为郎中。季布有个同乡人曹邱生,这个人喜欢结交有权势的官员,以此来抬高和炫耀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后来因为季布做了大官,便立马去见季布,并为季布到处宣扬名声,从而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2023-06-15 19:51:48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是季布。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反映的是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才智,但不可以没有诚信的品格;一个人可以没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损害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根。“人无信,则无立。”所以一诺千金不管是在人们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做人就应该一诺千金,要不然不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还有在事业上的也不会有多大成功。成语故事: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想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立刻露出厌恶的神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2023-06-15 19:51:55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就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一诺千金(拼音:yīnuòqiānj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宋·杨万里《答隆兴张尚书》:“再有后日特剡之议,得玉求剑,敢萌此心,一诺千金,益深谢臆。”一诺千金寓言故事一诺千金反映的是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才智,但不可以没有诚信的品格;一个人可以没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损害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根。“人无信,则无立。”所以一诺千金不管是在人们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做人就应该一诺千金,要不然不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还有在事业上的也不会有多大成功。2023-06-15 19:52:18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西汉哪个历史人物
1、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的季布。 2、季布是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容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 3、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2023-06-15 19:52:30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季布。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就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2023-06-15 19:52:481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西汉历史上人物是谁
季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2023-06-15 19:52:552
成语一诺千金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季布。成语典故一诺千金:意思是通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就是现在的“一诺千金”。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扩展资料人物生平治理河东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汉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汉文帝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汉文帝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汉文帝,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布2023-06-15 19:53:171
一诺千金是哪位历史人物说的
“一诺千金”是由典故引申出的成语不是历史人物说的,最早是用来形容西汉的季布。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故事内容: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想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立刻露出厌恶的神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一诺千金反映的是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才智,但不可以没有诚信的品格;一个人可以没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损害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根。“人无信,则无立。”造句:1、方兰一诺千金,答应下的事情从来不会反悔。2、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3、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2023-06-15 19:53:461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
1、季布。 2、季布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2023-06-15 19:53:531
成语一诺千金最早形容的人物是谁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的。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指的就是季布这个人,当时因为季布很守信用,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都要办到,并从未失信于人,于是当地的人都赞誉季布说宁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拼音】[ yī nuò qiān jīn ]【解释】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近义词】一言为定、季布一诺、言而有信、言必有据、守口如瓶、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反义词】食言而肥、空头支票、三反四覆、自食其言、轻诺寡信、背信弃义、背义负信、言而无信、信口开河一言为定【拼音】[ yī yán wéi dìng ]【解释】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后悔。【近义词】力排众议、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说一是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三缄其口【反义词】信口雌黄、口血未干、一言难尽、口说无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背信弃义、言而无信2023-06-15 19:53:591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毛玩意儿2023-06-15 19:54:304
一诺千金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一诺千金”与季布有关,季布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是汉语成语,读音为yīnuòqiānjīn,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造句:1、方兰一诺千金,答应下的事情从来不会反悔。2、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3、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4、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5、我们要做个一诺千金的人,懂得尊严,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2023-06-15 19:55:181
一诺千金是形容哪个历史?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故事点评: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结交朋友应结交善友,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2023-06-15 19:55:261
典故“一诺千金”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典故“一诺千金”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1.季布 2.韩信 正确答案:季布 一诺千金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2023-06-15 19:55:491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谁的?
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2023-06-15 19:5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