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2023-06-14 06:16:09
韦斯特兰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变量有大量研究,例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已证明许多心理疾患,都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

除了个体因素外,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六个影响因素,这里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01自然环境

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的风险,精神病、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例如,抑郁的发生与光照和季节有联系。“冬季抑郁症”主要是由日照缺乏引发,在光照少的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在春夏季节症状缓解。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一致显示,居住在绿化更好的区域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压力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幸福感也更强。

02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时期人们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经济衰退对于就业有着直接、强烈且持久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影响,压力增大,造成更多的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2、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关于情绪表达以及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报道人的观点也常常左右着民意的走向。

例如,在媒体中特别是广告中对于女性形象苗条身材的推崇,导致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而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女性更易出现低自尊、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问题。

03受教育水平

无论国内或国外的研究,均发现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资源。

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分析信息以解决问题,因此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调查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母的学历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平均来说也越高。

04工作环境

工作带来的心理收益,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发现,工作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获得自尊、效能感和自我整合的机会。

人们付出努力是期望回报的,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回报甚微时,比如得到的薪水、晋升或心理上的价值感都不令人满意时,就会成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大风险。

05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1、家庭经济状况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上的问题,如缺少财产、工资收入低,都与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有关。

2、家庭结构

完整幸福的家庭,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维护作用。而家庭不完整,往往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3、家庭关系

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亲密人际关系之一,也是形成家庭的基础。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已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未婚群体。

婚姻关系质量不仅对夫妻双方本身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父母之间不良的婚姻质量,会对养育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

06健康生活方式

身体和心理的关系密切,身体或生理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而心理问题也会引发和促成某些生理问题、疾病或躯体的反应。

1、睡眠

睡眠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时,往往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又会让人们感到疲倦、精力不足,情绪更糟。

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联,存在大量的实证证据。睡眠过多或过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症状之一,而睡眠问题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症状。

2、休闲运动

休闲不仅可消除身体上的疲劳,也可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研究发现,休闲时间过少(每周平均少于两小时),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体育运动不仅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影响着心理健康。即使是单次的体育运动也能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而规律性地坚持体育锻炼,更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生理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都具有保护作用。当身体患疾病,特别是一些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时,心理健康往往面临进一步挑战。

研究表明在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关节炎、溃疡、心脏病、慢性疼痛的病人,抑郁和焦虑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出现两种以上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大。

心理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这篇文章虽然读起来枯燥,但是可以开阔你的视野,让你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你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此后故乡只

很多的呢 有家庭 也有朋友 也有生活的吧

下列市场细分变量中,不属于心理变量的有( )。

【答案】:A本题考查消费者市场细分变量表。心理变量包括: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对商品和服务方式的感受或偏爱、对商品价格反应的灵敏度等。所以选项BCD属于心理变量。行为变量包括:购买时机、追求的利益、使用状况、忠诚程度、使用频率、待购阶段和态度等,选项A属于行为变量。
2023-06-13 12:14:511

市场细分标准的心理变量的优劣势

心理细分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购买动机、消费理由、生活方式、态度和兴趣等心理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2023-06-13 12:15:073

按心理变量划分的市场细分特点

按心理变量划分的市场细分特点能够更好的进行定位
2023-06-13 12:15:222

如何将某一心理变量人为切分高低分组

设各项的权值,满足某种权值和或者自设的条件为高分组。
2023-06-13 12:15:291

问卷正文包括什么

问卷正文一般包括调查的主体项目和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调查的主体项目是为了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等方面数据所设计的问题及备选答案。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则是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方面的资料。问卷调查问题的类型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在行为研究中,这些变量往往是心理变量,一个心理变量往往对应于一组、而不是单一的语义。辅助变量,一类重要的辅助变量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就可以用来表明即使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量在场,所选的理论变量仍具有重要性,并表明理论变量具有有别于控制变量的额外作用。人口统计特征,即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省份和职业等。在一个问卷中包括这些变量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检验一个样本是不是与群体有相似的组成,从而具有代表性。
2023-06-13 12:16:221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正常智力、情绪健康、健全的意志、人格独立、自我评价、和谐的关系、适应社会、心理年龄等。
2023-06-13 12:16:292

市场营销简答题:进行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一种产品的整体市场之所以可以细分,是由于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引起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变量很多,实际中,企业一般是组合运用有关变量来细分市场,而不是单一采用某一变量。概括起来,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变量主要有四类,即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以这些变量为依据来细分市场就产生出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四种市场细分的基本形式。
2023-06-13 12:16:393

什么是心理参数

参数是心理统计学里的一个概念。心理研究中会有很多变量(可变化的心理属性、特征等等)。通常,我们称变量总体的值称为“参数”,而样本的值称为“统计量”。“心理参数”应该是心理变量在总体上的数值。
2023-06-13 12:17:131

按照追求利益可以将什么市场分为什么,其中什么的需求特点是什么,而什么的需求特点是什么

消费者市场细分依据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变量主要有四类,即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以这些变量为依据来细分市场就产生出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和行为细分四种市场细分的基本形式。一、地理变量,按照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细分市场,比如,根据国家、地区、城市规模、气候、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差异将整体市场分为不同的小市场。二、人口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宗教 、种族、国籍等为基础细分市场。三、心理变量,根据购买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细分市场就叫心理细分。四、行为变量,根据购买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情况及反应等将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叫行为细分。
2023-06-13 12:17:412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二者都为教育实践服务,关系非常密切。在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包括着心理学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育学也涉及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以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作为依据,制定教育的原则和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则向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样,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唯其如此,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说我们想要达到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历代教育家、学者从事教育过程中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坚持的原则。但历代教育家都没有对“因材施教”的定义进行详细的阐述。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了精确定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所要重视的就更加的多一些,例如要了解各国的文化,避免文化差异,而且要风趣幽默不死板。 古人云:“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心理差异,也叫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外国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首先,外国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文化异同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而以异,施行个别指导。个体的认知差异有三个重要维度: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和认知风格。 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学就会;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不许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教学中应采用明白、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提倡有指导的学习。专门领域知识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缺乏预备知识的学生适宜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掌握教学法,而对于具备预先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师不妨使用发现式教学法或非结构化教学法。此外,向缺乏背景知识的学生先提供背景知识,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也同样对学生大有帮助。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教学方式若适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潜力就容易发挥出来。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因材施教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具有场独立型风格的人适合于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而场依存者则相反。第二,不同风格的学生偏爱选择不同的专业。威特金等人的调查发现,场独立者对科学、教学、机械等强调认知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商业等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感兴趣。第三,师生之间认知风格的匹配关系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场独立型教师教学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型学生。因材施教一方面意味着发挥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弥补认知风格上的缺陷。 其次,个体的人格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人格差异,特别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人格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人格差异中,学生动机方面的差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防御性动机,另一种是建设性动机。 防御性动机主要是指学习焦虑,例如对失败威胁的焦虑反应。所谓焦虑,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个体的焦虑水平可以作为其动机激发水平的标志。一个焦虑的人,很容易处于紧张状态,预料自己会失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一个高度焦虑的人,对挫折情境会作出过度反应,因为挫折情境包含的失败可能性严重威胁他的自尊心。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时才会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水平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往往阻碍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压力水平的教学和测验:对低焦虑程度的学生,适于采用有较大压力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促使其动机唤醒水平由低趋于中等;对于高焦虑程度的学生,宜采用压力较低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以降低其动机唤醒度,使之由高趋于中等。 建设性动机主要指成就动机,是指一个学生对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地追求程度。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学业成就之间的平均相关度为0.34。这表明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很难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必然难以提高。而一个追求上进、不甘人后的学生,自己会以勤奋努力来不断获取自己欠缺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给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多采用温和的教育方法,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期待;对成就动机低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激发其较高的成就动机。特别是在他们失败时,更要关心他们,以免其因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和放弃退缩。最后,个体的性别差异也要求因材施教。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是客观存在的,如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10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而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正是由于对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种种不同认识,才产生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男女生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性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育教学方式,强调“扬长”的同时,更应“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使男女学生都能充分展示个性风采。 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
2023-06-13 12:17:511

心理学旁观者效应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越问越桑身u301cu301c明明没余地再过问。
2023-06-13 12:18:243

心理测验名词解释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法则,运用操作程序对有关的人和事物进行量化处理,以测量其有关属性的方法和技术。心理测验的种类有很多,按照测验的目的可以分为: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兴趣爱好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和特殊才能测验。心理测验的方法也有很多,按测验的性质分,有文字测验、操作测验、图形测验和自然观察等。心理测验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教育和工作、人才选拔和职业指导、人员考核、心理咨询、医学诊断和治疗、军事和航空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在心理学中,心理测验被称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与“艺术的方法”相对立。
2023-06-13 12:18:332

目标市场选择的选择步骤

目标市场选择与营销由三个步骤组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企业从各个方面为产品创造特定的市场形象,使之为竞争对手的产品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以求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爱。
2023-06-13 12:18:412

心理学实验

这肯定的有的,你女生还是男生?这很重要的
2023-06-13 12:19:063

北京大学心理测量串讲笔记(三)

第5章信度   1、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因为心理测验通常测量人的行为,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时、因事、因地而产生变动,这些因素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固有的,人在完成心理测验时的行为也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测验结果与真实结果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要用信度来衡量测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信度的操作化定义:   (1)误差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测验分数X是由真实分数(T)和误差(E)两部分构成的,公式是X = T + E.   (2)因此信度就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或者是指真实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公式为:rxx = 1-SE 2/SX 2   (3)根据统计学理论,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是一个相关系数的平方,所以我们把这种相关系数的平方叫做信度系数。   (4)计算公式为:rxx = ST2/SX2   3、由于误差的来源信度的可分为:这种分类是基于信度的传统定义-真分数理论。   (1)重测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时间取样。   (2)复本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内容取样。   (3)分半信度:它考虑的误差来源也是内容取样,它与复本信度的差别是:分半信度考查一个测验内容的两半题目测量的是否是同一个心理特点行为。   (4)同质性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考虑的是测验内容是否异质。   (5)评分者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评分者间的差别。   4、信度的表示方法:   (1)信度系数和信度指数:   1信度系数:rxx = rx2T = S2T/S2   2信度指数:rXT = ST/SX   (2)测量标准误:SE = SX 1-rxx   5、信度的意义:   (1)信度系数可以解释为样本测验分数的总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真分数方差,也就是测验的总变异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它直接告诉我们测量的误差有多大。   (2)测量的标准误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大可能性真实分数在某一分数范围内,并且可以预测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况。   6、信度的作用:   (1)解释预测个人分数的意义。   (2)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间的关系,明确告诉我们测验误差大小。   (3)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4)下结论说某测验比较可靠,必须是依据情境的,经多次证实的。   (5)它是确定测验好坏的一个指标。一般的原则是:   1当rxx<0.70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做团体间比较。   2当0.70≤rxx<0.85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3当rxx≥0.85时,才可以用来鉴别或预测个人成绩或作用   7、重测信度:有时也叫稳定性,主要针对时间变量。   (1)重测信度采集数据得方法是:对同一组被试间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试一次。   (4)重测信度的计算方法是积差相关法,因而rxx就是皮尔逊的积差相关系数。   (7)重测信度的时间间隔选择依测验性质和目的而定,如果测验是用于长期预测,则测量间隔长一些。对儿童的智力测验一般是两周到四周为宜。对成年人,间隔可到半年,很少超过6个月。   (13)使用重测信度应注意:不是所有测验都可以计算重测信度。并且重测信度只是反映了随机误差的影响,而不是反映被试心理特点的长期变化。   8、复本信度:又叫等值性系数。   (1)数据采集方法是:给被试施测两个内容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求两组数值的相关。计算方法常见的也是积差相关法。   (2)复本信度的高低反映了两个互为复本的测验等价的程度,而不是反映一个测验本身受随机误差影响的大小。复本信度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复本测验的选择,因而施题目取样问题,或者说是测验的内容取样问题。   (3)复本信度优于重测信度的地方是:避免了重测带来的记忆效应和练习效应;可用于长期追踪研究前后测量;减少了作弊的可能性。   (4)复本信度的缺点:有些测验的复本很难找到;有些测验因正迁移效应使测验性质改变;如测量的内容很容易受练习的影响,复本信度也无法清除这种练习效应。   (5)重测复本信度,即再不同的时间里施测两个等值的测验(复本),得到的相关就是重测复本信度,也叫稳定等值系数。它比单一的重测信度或复本信度都要严格、全面一些。   9、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nn = nrtt/1 +(n-13、1)rtt,14、rnn是校正以后的相关系数,15、rtt是实得的相关系数,16、n为rnn对应的测验长度与rtt对应的测验长度之比。分半时,17、n = N/(N/2)= 2(N为测验全长),18、所以分半法信度的校正公式是:rxx = 2 rnn/1 + rhh其中rhh为两半测验的相关系数。   (1)卢伦公式:rxx = 1-Sd2/Sx2其中Sd2是两半测验分数之差的方差,Sx2为总方差。   (2)从理论上分析,分半信度反映的实际上是两半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心理特点的程度。   10、内部一致性信度(同质性信度):同质性是指测验的所有题目间性质的一致性,即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或行为。同质性是测量单一特质的必要条件。这里讲的同质性是指测验题目得分反映的心理特质一致,同质性的判别标准是:题目间呈高正相关,如果相关很低或是呈负相关,则题目为异质。   (1)库德和里查德森提出的K-R20公式只适合预测题目是二分法计分的。克伦巴赫α系数适合于非二分法计分的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估计法。   (2)从同质性信度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分半信度是求测验两半之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而同质性是求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因此分半信度实际上是同质性信度的一种,可以作为测验同质性评价的粗略估计指标。因为可以根据测验得分来推论或验证某种概念或理论构思,因此同质性信度也是一种构思效度,或叫结构效度,它实际上介于信度与效度之间。   11、评分者信度:有些心理测验的得分不是根据客观的计分系统计分的,是由评分者来给被试打分,因此,这样的测验的可靠性如何取决于评分者评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何。   评分者信度因评分者人数不同而估计方法不一样。如果是两个评分者,独立对被试的反应评分,则可以用积差相关来计算,或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计算。如果评分者在三人以上,而且是等级评分,则可以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来求评分者信度。   12、以测量标准误表示信度的好处是:   (1)信度的单位与测验分数的单位相同,因此解释个人分数时非常直接,能直接指出允许测验分数变化的范围。   (2)测验同质与否并不影响测量标准误的大小。测量标准误的不足之处时:无法比较不同测验间的信度高低。比较不同测验的信度用信度系数(rxx)解释个人分数时用测量标准误(SE)。   13、常见的影响信度的因素有:样本特征、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测量的时间间隔等。   14、我们做信度考验时,常常选取一个与常模样本性质相同的样本施测,根据被试得分求出信度系数。   (1)样本团体得分分布的影响:求信度的样本团体得分分布如果比较窄小的话信度就低。   (2)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样本团体异质的话,测验分数的分布就比同质样本的要广,分数的离差就大,样本的方差就大,信度就高。实际上,高信度可能是假性高信度,是由样本团体的异质造成的。但如果常模总体要求各种各样的人,则异质的信度样本求得的信度就是真信度。这时,相反的情况就需要校正信度。   (3)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由于信度也会因样本间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求信度时,一定要注意信度样本与常模总体间是否一致。   15、测验的长度: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测验越长,信度越高。原因在于:   (1)测验越长,即题目越多,测验的内容取样就越有可能有代表性。   (2)测验越长,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   16、测验的难度:难度对信度的影响之存在于某些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教育测验等。测验的难度对信度有间接影响,因为如果测验过难,被试的得分会集中在低分区。过于容易,分数则集中在高分区。两种情况都使信度样本的得分范围变窄,变异量降低,从而低估测验信度。   17、测验的时间间隔:这一因素之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有影响,对其余的信度来说不存在时间间隔问题。   第6章效度   1、效度是指:测验能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这一定义包含着两层含义: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度和真实性是多少?   2、效度的公式为:rxy = SV2/SX2它是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分数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其中rxy是常用的效度表示法;SV2是“有关的真实方差”,也就是由测验所要测量的心理变量引起的方差,也叫有效方差;SX2是总方差。   3、信度和效度的差别是:两者所涉及的误差不同:信度仅考虑偶然的随机误差占测验总变异的比例,效度则还包括与测验无关的但稳定的测量误差。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2)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4、效度的性质:效度的真实含义是指测验结果的效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准确程度。   (1)效度具有相对性。   (2)效度具有连续性。测验的有效性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3)效度也不是直接就可以测量到的,它是从已有的证据推理而来的。   5、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构思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6、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总分数与外在标20、准(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的是用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的表现如何的有效性程度。由于外在标准成了考察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因此简称为效标。   7、阿斯丁把效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描述水平的“观念效标”,二是操作定义水平的“效标测量”。   (1)观念效标是效标的理论定义,效标测量是效标的操作定义,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   (2)效标测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客观性。为此因做到:   1避免偏见影响效标测量,特别是以等级评定为效标4测量时,评分者的主观偏见会有很大影响。   2防止效标污染,即指个人的效标因评定者知道个体的测验分数(也叫预测源分数)而受到影响。   8、常用的效标:学业成就、临床诊断、实际工作表现、特殊训练成绩、效标团体比较、先前有效的测验、等级评定。   9、同时效度:它的效标资料是和测验分数差不多同时搜集的。一般情况下,它可以代替预测效度。   10、预测效度的效标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获得的,预测效度反映的是从测验分数预测任何效标情境或一段时间后被试的行为表现的程度。   11、构思效度就是:心理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因此,研究构思效度就是要搞清楚:测验测量的是什么构思(概念或特质)?测验分数的变异中有多少来自于测验的理论构思?构思效度是没有单一指标的,它是由各方面证据累积起来作出评价的。   12、确定构思效度的基本步骤:建立理论框架、根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用逻辑或实证的方法来证明假设。   13、确定构思效度的方法:测验内部的方法、测验间的方法、效标效度的研究、实验和观察法验证。   (1)测验内方法:这类方法是通过研究测验内部结构来界定理论构思,从而为构思效度提供证据。   (2)确定方法是:分析测验的内容效度和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分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可以由分半信度、α系数、KR20或KR21等指标来衡量,它们考察的是测验题目是否同质,分测验与总测验是否一致或同质,这些都可以证明测验所测量的构思是否合理,因而构成了证实构思效度高低的证据。   (3)有时分析被试对题目的反应特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   (4)测验间的方法:通过分析几个测验间的相关关系,找出其共同之处,进行推断这些测验测量的特质是什么,也可以确定这些测验构思效度如何。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两种测验之间得分的相关。区分效度是构思效度的又一个证据。因素分析法也是建立构思效度的常用方法。   (5)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观察实验前和实验后分数的差异也是验证构思效度的方法之一。   14、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总体取样的适当性程度。因为这种效度主要是考察测验的内容,因此叫内容效度。   (1)要想使测验的内容效度高,必须又两个条件:内容的范围或行为总体必须界定名确;测验题目应该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   (2)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专家判断、经验判断、统计分析法。   15、表面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看起来好象是测量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换句话说,当那些未经过训练的被试或测验应用者认为某测验是有效的测验时,该测验就有表面效度。   16、效度的指标是指: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思效度的的指标。效度指标一般有:效度系数、统计推断参数、预期表等。   17、效度系数:它是最常用的效度指标,尤其是效标关联效度。它是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表示的。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常以决定性系数来表示,表达式是rx2y,效度系数的平方就是决定性系数,测验正确预测或解释的效标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18、效度的其他指标:一些描述不同团体的差异的统计指标(参数)也可以作为效度的指标,比如:t考验、F考验、重叠百分比等。   19、效度的影响因素:测验本身的因素、测验施测的样本的性质、效标的性质等。   (1)对于测验本身因素又可分为:测验题目的质量、测验的长度、测验实施中的干扰、被试的因素等。   (2)样本的性质:   1影响之一是:不同的团体对同一测验的反应可能会不一样,因被试的背景不同,对测验的题目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回答。   2、响之二是:同一个测验,效度团体的性质不同,效度也会有很大差别。效度团体的性质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动机、职业等有关的特点,1这些性质特点使测验对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故称为干涉变量。   3影响之三是:样本团体的异质性。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样本同质性越高,效度越低。
2023-06-13 12:19:131

通俗的来说,内心活动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现在脑子里想的
2023-06-13 12:19:216

下列市场细分变量中,属于心理变量的有( )。

【答案】:A、B、E本题考查消费者市场细分变量表。心理变量包括: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对商品和服务方式的感受或偏爱、对商品价格反应的灵敏度等,选项ABE属于心理变量。选项CD属于行为变量。
2023-06-13 12:19:561

下列市场细分变量中,不属于心理变量的有( )。

【答案】:A本题考查消费者市场细分变量表。心理变量包括: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对商品和服务方式的感受或偏爱、对商品价格反应的灵敏度等。所以选项BCD属于心理变量。行为变量包括:购买时机、追求的利益、使用状况、忠诚程度、使用频率、待购阶段和态度等,选项A属于行为变量。
2023-06-13 12:20:031

下列市场细分变量中,不属于心理变量的有()

【答案】:C本题考查市场细分的标准。心理变量包括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对商品和服务方式的感受和偏爱,对商品价格反应的灵敏度等。选项C属于行为变量的因素。
2023-06-13 12:20:331

心理因素包含积极心理变量吗

不包括。心理因素包括紧张、担心、喜悦、悲痛、疑惑、鄙夷、尊重等。不包括积极心理变量。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有内因和外因的区别。
2023-06-13 12:20:401

细分市场的心理变量包括:使用者地位、个性、社会阶层等。

细分市场的心理变量包括:使用者地位、个性、社会阶层等。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
2023-06-13 12:20:471

心理活动是什么功能

意识的心理活动有三个功能:1、能用言语的形式将完成活动的过程描述出来。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3、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心理活动是活动的一种。是有机体在内部条件下直接释放的内隐性活动,或称激活。是从事外显活动的准备与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将心理活动看作是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人在睡眠时激活水平最低,觉醒时激活水平最高,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可达到高度激活水平。故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有人把这种内心活动的静态表现称为心理现象,而把它的动态过程称为心理活动。实际上内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没有必要再作此严格的区分。
2023-06-13 12:20:541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不同的呢人 可能因素都是会不同了呢
2023-06-13 12:21:014

什么是等序变量

顺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亦称“等级变量”。心理变量的一种。其值仅表明事物属性在数量大小、多少上的次序的变量。可通过顺序量表观测。其各个数值之间的距离不一定相等,也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2023-06-13 12:21:281

问卷正文包括什么

问卷正文一般包括调查的主体项目和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调查的主体项目是为了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等方面数据所设计的问题及备选答案。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则是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方面的资料。 问卷调查问题的类型 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在行为研究中,这些变量往往是心理变量,一个心理变量往往对应于一组、而不是单一的语义。 辅助变量,一类重要的辅助变量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就可以用来表明即使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量在场,所选的理论变量仍具有重要性,并表明理论变量具有有别于控制变量的额外作用。 人口统计特征,即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省份和职业等。在一个问卷中包括这些变量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检验一个样本是不是与群体有相似的组成,从而具有代表性。
2023-06-13 12:23:061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心理活动介绍:心理活动是指通过人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识别、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过程。亦即人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映象和意义的过程。心理活动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将心理活动看作是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人在睡眠时激活水平最低,觉醒时激活水平最高,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可达到高度激活水平。故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有人把这种内心活动的静态表现称为心理现象,而把它的动态过程称为心理活动。实际上内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没有必要再作此严格的区分。
2023-06-13 12:23:211

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的条件是实践活动,物质基础是神经活动,途径是学习活动。心理活动也称为心理现象、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心理活动是活动的一种。是有机体在内部条件下直接释放的内隐性活动,或称激活。是从事外显活动的准备与能力。心理活动的实质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人在睡眠时激活水平最低,觉醒时激活水平最高,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可达到高度激活水平。故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有人把这种内心活动的静态表现称为心理现象,而把它的动态过程称为心理活动。实际上内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没有必要再作此严格的区分。
2023-06-13 12:23:451

属于人的内环境的有

属于人的内环境的有(AB)A.生理状况 B.心理活动 C.生活方式 D.人际关系 E.劳动条件生理状态包括体温、内分泌、睡眠、情绪反应、生殖、控制摄食、新陈代谢等。生理指的是生物机体的机能和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心理活动是指通过人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识别、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过程。亦即人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映象和意义的过程。心理活动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心理活动是活动的一种。是有机体在内部条件下直接释放的内隐性活动,或称激活。是从事外显活动的准备与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将心理活动看作是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人在睡眠时激活水平最低,觉醒时激活水平最高,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可达到高度激活水平。故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有人把这种内心活动的静态表现称为心理现象,而把它的动态过程称为心理活动。实际上内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系统,没有必要再作此严格的区分。
2023-06-13 12:23:591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方面。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心理过程是建立在认识活动基础上的,人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产生内心体验,外化为情绪、意志,调节行为,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指通过人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识别、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过程。亦即人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映象和意义的过程。心理活动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
2023-06-13 12:24:211

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是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程序,对心理因素进行测量。心理测验一般测量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心理测验类似问卷,不同之处是心理测验要求被试最好的完成测验,而问卷则只要求被试平常发挥就行。一个实用的心理测验必须要具备信度和效度。被试在测验中被测量的问题应该相同,并且答案也应该一视同仁。例如:一个数学测试要求被试回答: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有两个选手得了红牌,剩多少人在场比赛?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足球规则,这是一场不标准的比赛。阐释心理测试就是通过心理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并给以相应的科学指导。尽管心理测试是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要注意的是,心理测试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人是发展成长和变化的,心理测试仅仅提供个人在进行测试的那个时间点的状况特点,因此过分夸大心理测评的效果也是不对的。在此特别提醒各位的是,心理测试只能提供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参考,并不能为一个人下终生的论断。无论任何人,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不要把心理测试结果当成是“终生的标签”。类似的心理测试很多,但测试的结果仅供参考,心理测试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心理测试细节应由专家再分析;因为心理测试是以心理健康社会常模为标准测试,心理测试的常模标准是动态的,比如国外的测试常模和过去的测试常模不一定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心理测试的时候是一种心态,测试以后可能又是一种心态;还有心理测试题是否恰当、是否有暗示性、当事人对心理测试的态度、测试答案怎么分析都是影响心理测试的因素,心理测试在专业领域叫心理测量,网络上的心理测试多是娱乐游戏性质。常见的心理测试按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能力测验:包括智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前者主要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后者多用于升学、职业指导服务(如绘画、音乐、手工技巧、文书才能、空间知觉能力等等)。2.人格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和各种病理个性特征。3.记忆测验:包括短时间记忆测验和长时间记忆测验,主要用于外伤引起的记忆损害和老年人记忆减退。4.适应行为评定:评估人们社会适应技能,包括智慧、情感、动机、社交、运动等因素。5.职业咨询测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心理测验,由于许多年轻人希望在未来竞争中既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气质,又能适应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择业前往往求助心理学家。 ⑴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是指将心理变量的数量化,他与心理测验含义无本质区别,有时通用。 ⑵心理计量(psychometrics)有两种涵义:一是和心理测量相同;二是指心理测验技术,特别是设计测量工作的技术,此时可称为心理计量学。 ⑶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它比测验或测量的意义范围大,不仅用测验对个人现在某心理变量数量化,而且还采用其他手段(如交谈,调查或实验等)对过去、现在甚至对将来做更全面的而系统的估计。
2023-06-13 12:24:372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变量有大量研究,例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已证明许多心理疾患,都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除了个体因素外,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六个影响因素,这里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01自然环境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的风险,精神病、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更低。例如,抑郁的发生与光照和季节有联系。“冬季抑郁症”主要是由日照缺乏引发,在光照少的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在春夏季节症状缓解。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一致显示,居住在绿化更好的区域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压力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幸福感也更强。02社会环境1、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时期人们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经济衰退对于就业有着直接、强烈且持久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影响,压力增大,造成更多的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2、文化习俗文化习俗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关于情绪表达以及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3、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报道人的观点也常常左右着民意的走向。例如,在媒体中特别是广告中对于女性形象苗条身材的推崇,导致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而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女性更易出现低自尊、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问题。03受教育水平无论国内或国外的研究,均发现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资源。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分析信息以解决问题,因此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母的学历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平均来说也越高。04工作环境工作带来的心理收益,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发现,工作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获得自尊、效能感和自我整合的机会。人们付出努力是期望回报的,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回报甚微时,比如得到的薪水、晋升或心理上的价值感都不令人满意时,就会成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大风险。05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1、家庭经济状况研究表明,家庭经济上的问题,如缺少财产、工资收入低,都与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有关。2、家庭结构完整幸福的家庭,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维护作用。而家庭不完整,往往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3、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亲密人际关系之一,也是形成家庭的基础。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已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未婚群体。婚姻关系质量不仅对夫妻双方本身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父母之间不良的婚姻质量,会对养育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06健康生活方式身体和心理的关系密切,身体或生理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而心理问题也会引发和促成某些生理问题、疾病或躯体的反应。1、睡眠睡眠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时,往往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又会让人们感到疲倦、精力不足,情绪更糟。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联,存在大量的实证证据。睡眠过多或过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症状之一,而睡眠问题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症状。2、休闲运动休闲不仅可消除身体上的疲劳,也可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研究发现,休闲时间过少(每周平均少于两小时),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体育运动不仅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影响着心理健康。即使是单次的体育运动也能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而规律性地坚持体育锻炼,更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3、生理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都具有保护作用。当身体患疾病,特别是一些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时,心理健康往往面临进一步挑战。研究表明在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关节炎、溃疡、心脏病、慢性疼痛的病人,抑郁和焦虑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出现两种以上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大。心理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人体的结果。这篇文章虽然读起来枯燥,但是可以开阔你的视野,让你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你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2023-06-13 12:24:561

心理学中的环境变量指的是什么?求专业人士解答

  在心理研究中,把对个体行为的任何外部影响都称作是环境变量(或译“情境变量”)。其中既包括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自变量,也包括在研究者控制范围之外带来影响的控制变量。  比如,如果要研究温度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那么温度本身就是环境变量。而实验者有意调节的温度就是环境自变量。如果是无意中有其他环境原因(如湿度)对实验对象造成了影响,这就是环境控制变量。
2023-06-13 12:25:06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理因素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疾病。(1)遗传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是在于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倾向还可以得到预防和纠正。(2)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二、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学校教育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学校的系统教育对孩子社会行为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四、社会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直达关键的。接触过什么人学什么话,这是孩子白纸作画的成果。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个体某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品质,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完全不同。
2023-06-13 12:25:3710

心理活动是什么意思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本质:心理活动是活动的一种。是有机体在内部条件下直接释放的内隐性活动,或称激活。是从事外显活动的准备与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将心理活动看作是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在近代心理学中,心理活动作为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受到重视。它代表一种心理——物理变量,即一方面代表一种物理变量,指有机体个体准备行动或耗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代表心理变量,即作为紧张释放或发生兴奋时的个体经验。
2023-06-13 12:27:311

如果对图书市场进行细分,应考虑的变量有( )。A.地理B.人口C.消费者心理

【答案】:ABC本题考查消费者市场分析的标准。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主要变量有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
2023-06-13 12:27:381

下列消费者市场细分变量中,属于行为变量的有( )。

【答案】:A、D、E本题考查消费者市场细分变量中的行为变量。行为变量包括购买时机、追求的利益、使用者状况、忠诚程度、使用频率、待购阶段和态度等。选项BC属于心理变量。
2023-06-13 12:27:451

【普通心理学】走近心理学,从这里开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和对行为的观察,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基础) 人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2、情绪情感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 人脑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研究人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人格 每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同,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因而形成了各人不同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人格倾向性(基本动力)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人格心理特征 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没有心理过程,人格无法形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研究人格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是陈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行为,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基本规律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人的心理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 二、心理学的任务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三个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心理学四项基本任务: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调控心理活动与行为 三、心理学的分类 1、基础理论领域: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一般规律 2、应用领域:现代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结合,以应用为研究目的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人的心理活动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任何结论都必须有事实材料和数据,不能仅凭研究者的主观臆测 2、发展性原则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动态变化及发展过程的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采用客观方式,按照一定程序,获取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资料的科学方法 1、观察法 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与记录 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 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具有客观性,资料比较真实 缺点:很难进行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的经验和技巧影响 2、实验法(主要方法之一) 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 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在控制条件下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 (1)问卷法 事先拟定问题,按问题的回答来收集相关资料 优点:较省人力物力 缺点:问卷回收率不高、被调查者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 (2)晤谈法 通过面谈方式收集资料 优点:比较容易掌握和施行 缺点:耗费大量时间,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 4、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 应用:心理测验 使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求: (1)信度,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 (2)效度,结果是研究者所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2023-06-13 12:27:521

德国学者()于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和心理学彼此渗透,相互结合的明证。

【答案】:马莱兹克解析:德国学者马莱兹克于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该模式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更加全面、系统,具有社会性。
2023-06-13 12:28:07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可以用什么作为变量

生心理健康研究可以用什么作为变量心理咨询频次,朋友个数,社交软件使用多少,浏览不健康网址频次,自杀率,得抑郁症的人数等都可以做为变量。
2023-06-13 12:28:142

教师考试中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什么测验?

属于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两个含义一是对心理变量如智力、记忆、才能等的测量。由于人的心理特性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而且还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任何一种心理特性总会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测验就是让人们在测验时产生某些行为,即个体对测验题目的反应,并根据这些行为反应来推论其相应的心理特性。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心理测验指的是一种具体的测量心理特质的方法和活动。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测量这些心理变量或心理特质的工具。比如:能力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测验工具。 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这两层含义的区别,前者可以称为心理测查(psychological test),后者称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心理测查是指在标准情况下取出个人心理变量如智力、记忆、等样本进行分析和描述。所谓标准情况是指取样本的方法统一,受测者心理变量处于通常的而不是特殊的情况下,心理变量的样本不是这样本的全部,所以样本要能代表大多数。分析和描述是指将所测心理变量数量化、分出等级、类别或范畴,以便解释。
2023-06-13 12:29:062

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

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   对于抑郁症你有什么样的了解?那么对于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你清楚吗?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背景   抑郁障碍(depression disorders), 即抑郁症,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TR) 将其定义为一种“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其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活动降低, 以及愉快感与兴趣感的丧失, 重度抑郁甚至导致心理迟滞与思维困难。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最近研究显示, 至少1700 万的美国成年人在一年中曾经历过抑郁, 即每10 个成年人中就有1 个人有过抑郁体验, 每5 个家庭中就有1 个家庭受到抑郁困扰(引自美国医学会, 2008) 。现实情形不仅相当严峻, 而且正在逐渐恶化。二战之后, 抑郁的发生率在代际间呈现上升趋势(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 年的调查(引自任俊, 2006), 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 抑郁人数也比20 世纪中叶至少增加1 倍。世界卫生组织甚至预测, 到2020 年, 在世界范围内, 抑郁将会成为致使成年阶段残障或死亡的除心脏病外的最大原因。此外, 抑郁发作的平均年龄呈现下降趋势, 青少年阶段抑郁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研究估计, 美国青少年中15%~20% 患有重度抑郁(Lewinsohn & Essau, 2002); 而在我国约有42.3% 的中学生存在轻度抑郁(冯正直, 张大均, 2005) 。   面对这一现状, 我们不禁疑惑:现在的人类相比过去的人类, 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以及更加发达的文明, 人类理应更加幸福; 我们的心理学, 作为一门致力追求人类幸福的科学, 相比过去, 已建构了更加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广泛深厚的专业基础, 在诸多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著有贡献, 心理学家至少能对14 种50 年前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然而, 人类始终无法摆脱抑郁。心理学家(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将这一现象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困惑”。   2 抑郁的传统理论   抑郁究竟因何产生?现代有关抑郁的思想, 最早源于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建立起的抑郁病源学说。而当代在对抑郁产生机制的研究中, 较为公认的病因模型为抑郁的“ 素质— 应激模型” (Diathesis-Stress Model) 。Monroe 和Simons (1991) 将这个60 年代精神分裂症领域的概念模型用于解释抑郁的产生机制, 指出导致抑郁的两个基本因素包括:消极的生活事件和个体的易感因素。消极的生活事件, 即应激源, 这些事件一般使得个体失去依恋、安全、自我认同或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素质作为个体对于抑郁的易感因素, 则影响着消极事件可能对个体造成的伤害。众多研究表明, 经历同样的消极事件, 并非所有个体都会产生抑郁, 抑郁只会侵袭那些更为敏感、脆弱的个体。究竟哪些个体变量构成了抑郁的“素质”, 这一问题成为当代抑郁研究的关键。有关抑郁的各种理论, 其差异主要在于对“素质”的不同界定。在这其中, 作为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抑郁理论, 抑郁的认知理论将“素质”解释为个体消极的认知偏向。   2.1 抑郁的消极认知偏差   抑郁的认知理论着重考察认知变量在抑郁中的作用, 这些理论认为, 个体在信息加工、期望归因以及自我评价等各认知水平上的消极偏向是导致抑郁的高危因素。贝克抑郁理论与无望抑郁理论, 是两大主要的抑郁认知理论。   2.1.1 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   贝克(Aron T. Beck) 作为最先倡导抑郁认知理论的心理学家之一, 提出认知成分及认知过程是抑郁的易感因素。贝克的抑郁认知模型(Beck & Weishaar, 2000) 包含两个层次(见图1), 即深层的功能失调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s) 和表层的消极自动思维(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二者通过消极图式的激活以及歪曲的认知加工联系起来。其中, 功能失调信念作为一种抑郁素质, 反映的是个体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僵化、极端的态度, 它源自童年早期的消极经验, 外界的评价与条件性价值经由内化, 构成个体消极的自我图式(depressogenic/negative schemas) 。这些潜在的消极图式一般不被察觉, 但是一经消极事件激活, 便会制造出大量的消极自动思维, 抑郁体验随之而来。贝克认为, 抑郁个体的消极图式使得他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具有歪曲错误、不合逻辑的认知偏向, 也被称为系统偏差(systematic errors), 这些认知偏差包括灾难化、专断化、以偏概全以及非黑即白等。   贝克尤其强调三类导致抑郁的消极认知:(1) 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期待。贝克将这三类观念称对自我的消极看法, 即抑郁个体总倾向于自我贬为“消极认知三联组”(negative cognitive triad), 并低、自我谴责; (2) 对世界的消极看法, 即抑郁个认为抑郁的其他特征, 诸如躯体症状、动机障碍, 体总是不满足于生活现状, 认为整个世界对自己以及情感失调, 都是对这些消极认知的反应。不公、与自己为难; (3) 对未来的消极看法, 即抑2.1.2 无望抑郁的认知模型郁个体总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悲观态度, 认为成功无望抑郁(hopeless depression) 的认知理论源于习得无助现象的研究。基于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 Abramson 等人(Abramson, Metalsky, & Alloy, 1989)吸收贝克的某些理念, 提出无望抑郁的模型(见图2), 其中, 消极归因风格作为抑郁的素质。当消极生活事件发生时, 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个体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解释事件, 认为事件的原因是稳定的、普遍的, 这种觉知将会导致无望体验。无望体验使得个体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不利处境, 因而陷入无望抑郁。无望抑郁被认为是抑郁的一种亚类型。如果个体将稳定、普遍的消极事件同时归为内部的原因, 低自尊便会伴随抑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 贝克将与自我有关的消极认知作为所有类型抑郁的主要特征, 而Abramson 等(1989)则坚持认为与自我有关的消极认知仅存在于某些类型的抑郁。   2.2 消极认知偏差的反证   抑郁认知理论关于抑郁个体存在消极认知偏向的观点已经得到众多研究支持。然而, 也有研究结果对其提出质疑。   2.2.1 认知易感因素存在吗?   在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中, “功能失调信念” 在应激事件的刺激下导致个体消极的认知偏差, 从而产生抑郁。即使抑郁的体验或症状暂时消失, 功能失调信念作为抑郁的素质, 仍根植于个体的认知图式之中, 它是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不少研究都曾试图证明这种认知结构的存在, 然而结果却不尽理想。虽然处于抑郁中的个体确实要比非抑郁的个体具有更多功能失调的信念, 但是, 一旦抑郁消失, 二者在功能失调信念量表上的得分便不再有显著差异(e.g., Ingram, 2005)。可以就此推论, 功能失调信念可能只是伴随抑郁存在的一种症状, 而并不是抑郁产生的真正原因。消极认知偏向也许会出现在抑郁的状态之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抑郁个体本身必然具有某种持续的、稳定的认知层面的消极特质。   无独有偶, 对于无望抑郁理论所提出的抑郁易感因素在于消极归因风格, 也有研究对此予以否认。Follette 和Jacobson (1987)考察了大学生的归因风格与考试失败之后抑郁情绪变化的关系, 结果发现, 归因风格与抑郁情绪变化之间相关不高, 而获知考试失败后的即时归因与抑郁情绪变化之间却明显相关。这一结果提供了另外的解释可能— 与其说悲观归因风格导致抑郁, 不如说抑郁中的消极情绪损害认知从而形成归因偏差。此外, 作为抑郁消极归因理论的倡导者, Abramson 等人(Abramson, Metalsky, & Alloy, 1989)自己也承认, “我们不得不清楚地区分三个概念, 即引发症状的必要因素(necessary causes)、充分因素(sufficient causes) 以及贡献因素(contributory causes)”。其中, 必要因素是某种病理机制的核心所在, 缺乏这些因素, 疾病一定不会产生, 但是具备这些因素, 疾病并不一定产生, 在这个意义上, “必要因素”正相当于我们所谓的“易感因素”; 而充分因素则只是某种疾病的伴随性表现, 疾病症状的发生必须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 症状一旦消退, 这些因素可能也就不复存在; 贡献因素在病理机制中地位最为微弱, 这些因素仅仅只是增加症状出现的风险, 对于疾病的产生既不必要也不充分。至于“消极的归因风格, 可能只是导致抑郁的充分因素而已”(Abramson, Metalsky, & Alloy, 1989)。抑郁个体的认知归因并非必定具有功能系统上的绝对消极的偏差。   2.2.2 抑郁原是“现实主义”   对抑郁认知理论构成直接冲击的证据, 发端于Alloy 和Abramson (1979)有关抑郁个体控制能力的研究。根据抑郁个体可能因自我贬低而低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的假设, 她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程序:在有些条件下, 被试按钮可以控制灯是否变亮, 在另些条件下, 被试按钮则与灯是否变亮完全无关, 最后要求被试判断自己按钮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灯的变亮。研究结果却是出乎意料, 抑郁被试并未低估自己的控制能力, 他们恰恰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做出判断; 反倒正常被试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表现出某种过分积极的认知偏差。自此之后, 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认知偏向这一概念— 究竟是抑郁者更加消极, 还是正常人太过积极?   后续研究不断表明, 抑郁个体并不是绝对地消极。抑郁个体并不总是自我贬低, 相反, 他们经常会表现出自我赞美; 在自我概念的某些方面, 他们甚至会比正常人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e.g., Pelham, 1993)。在自我评价任务上, 抑郁被试也许显得要比正常被试消极, 但是抑郁个体的这种判断可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加客观准确(e.g., Campbell & Fehr, 1990)。基于这些证据, 心理学家Mischel(引自乔纳森.布朗, 2004)创造出这样的术语—“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 意即抑郁者并不存在过分消极的认知偏向, 他们只是对于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对于现实的风险与损失具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面对诸多反证, 抑郁认知理论的主张者也不得不调整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抑郁现实主义”。贝克(Haaga & Beck, 1995)表示, “情绪的痛苦与认知准确性之间也许是一种曲线的关系:没有抑郁的心理健康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认知偏向; 轻度抑郁的个体是u2018现实主义u2019的, 有着比较客观的态度与信念; 而那些极为严重的抑郁患者应该还是存在消极认知偏向的”。有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 证明抑郁的消极认知偏向与抑郁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联系(e.g., McKendree-Smith & Scogin, 2000)。   3 抑郁的“积极”阐释   综上所述, 抑郁认知理论关于消极认知偏差导致抑郁的主张并不确定成立。抑郁个体, 尤其那些并非极度严重的抑郁个体, 对于自我以及现实的认知很可能比正常人更为客观、准确。果真如此的话, 抑郁又是从何而来?   3.1 积极心理理念   回顾抑郁的认知理论, 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个体认知的消极偏向。实际上, 这种内容建构与价值导向本身就存在着“消极偏向”, 它反映了现代整个心理学领域的价值失衡与导向偏离。自1879 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心理学就被赋予“三项主要使命:治疗心理疾病; 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 探寻并激发人类的卓越才能”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但二战后, 其重心逐渐偏向心理疾病的评估与矫治, 而忽视了其他两项更为根本的.使命。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心理学建立起一套日趋完善的病理体系, DSM-IV 囊括其中的心理病症已经比最初的DSM-I 多出4 倍之多, 现有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也已超过400 多种, 心理学俨然成为一种矫治疾病、消除消极的“类医学”。然而, 回想篇首所提出的“困惑”, 疾病的矫治与消极的消除显然并不能够帮助人类真正摆脱痛苦、谋求幸福。   直至上世纪末, 积极心理学的适时而生重新唤起心理学对人类幸福生活与积极品质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将视线聚焦于积极的心理变量和心理健康, 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 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 在个体水平上, 关注积极的人格品质; 在群体水平上, 关注积极的公众品质(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 (Gable & Haidt, 2005)。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彻底批判, 而是一种有益补充与积极完善, “减轻痛苦与增进幸福是两个独立的变量, 完整的心理学应该既是减轻痛苦又是增进幸福的科学”(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概而观之,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认知理论在以下问题上存有鲜明区别。首先, 对心理疾病的理解。认知理论依循医学化的病理模式, 将心理疾病解读为深层障碍与表面症状的结合, 在看待心理疾病的个体时, 唯独看到他们身上可能具有的问题、缺陷、偏差与消极, 全然不顾“自我作为一个复杂合体, 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完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体”(Pelham, 1993)。积极心理学则使我们重新理解个体、审视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 个体与生俱来具有获得幸福的本能和不断成长的潜力; 即使是经历心理疾病的个体, 也有积极的品质与能力, 相比于正常人, 这些积极的品质与能力只是暂时受到抑制。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心理疾病中消极变量的存在, 而是主张搁置消极、发掘积极, “积极资源的缺乏独立于消极因素的存在, 同样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发挥着作用” (Wichers, Jacobs, Derom, Thiery, & Os, 2007)。基于这一理念, 积极心理学将抑郁解释为积极资源缺乏, 积极的认知“偏差”、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的意志行为共同构成积极资源, 致使抑郁的重要原因便是“积极”的匮乏。   其次, 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认知理论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就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关系, 认知治疗的全部工作都聚焦于缺陷的修复与症状的消除, 以为疾病的免除必然带来健康与适应。然而, “仅仅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Seligman, 2008), 心理学家Keyes (2005)就曾划分五种心理状态:完全心理健康、趋于心理健康、免于心理疾病、趋于心理疾病, 以及完全心理疾病(Keyes, 2005)。积极心理学家认为, “心理健康并不纯粹是心理疾病等消极因素的免除, 更意味着幸福体验与积极机能的激发”(Seligman, 2008); 同时, 积极的体验与品质又将成为“抵御心理疾病最好的武器”(Seligman, 2008)。积极心理学的这一理念是对传统观点的积极补充, 更为抑郁的干预提供了崭新思路。对于抑郁(或是其他心理疾病), 我们不应着眼于消除症状和弥补缺陷, 更应致力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潜能, 增强个体的抵御力与适应力。   3.2 积极资源缺乏   由上可知, 积极心理学在解释抑郁时, 有别于传统理论的“消极”视角, 而强调积极因素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在抑郁机制中的作用。   3.2.1 积极认知   不同于认知理论主张的消极认知偏差, 积极心理学认为抑郁的成因在于积极认知的缺乏。这种积极认知体现在正常人身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欺骗”倾向, 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错觉” (positive illusion)(Taylor & Brown, 1988) 。在现实生活中, 正常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聪明、更有魅力、人缘更好, 甚至开车技术更好(e.g., Campbell & Fehr, 1990; Taylor & Brown, 1988); 认为自己更有可能经历许多积极事件(例如婚姻美满或是健康长寿), 而不太可能经历消极事件(例如罹患癌症或是发生意外)(e.g., Weinstein & Klein, 1995) 。总结起来, 正常人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错觉”:(1)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 即不切实际地将积极特征归于自己身上; (2) 控制幻想(illusion of control), 即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于环境以及结果的控制能力; (3) 不现实的乐观(unrealistic optimism), 即对于自我以及未来抱有脱离现实的积极期待。适度的积极错觉能够提供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于心理健康大有裨益(e.g., Taylor & Brown, 1988); 而抑郁(尤其轻度忧郁)的产生可能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积极的认知偏差(Haaga & Beck, 1995) 。   3.2.2 积极情感   “从弗洛伊德开始, 心理学家始终认为, 抑郁与幸福、快乐这些积极体验是极端分离的, 即相关为-1.0”(Seligman, 2008) 。但是, 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 在2008 年一篇报告中提出, 抑郁与幸福的相关接近-0.35, 这意味着二者并不完全抵触, 抑郁的发生常与幸福的贫乏共存。具体而言, 积极心理学家将幸福体验解构为三种成分(Seligman, 2002a):(1) 愉悦感(pleasure), 包含三类积极情绪, 即指向过去的积极情绪(满足、坦荡、自豪等)、指向未来的积极情绪(乐观、希望、信念等), 指向现在的积极情绪(此时此地的快乐体验); (2) 参与感(engagement), 是指对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 (3) 意义感(meaning), 是指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结, 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华的积极情感。研究数据表明, 这三种细化的幸福体验也与抑郁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 Seligman 等(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 报告, 临床抑郁病患的愉悦感、参与感与愉悦感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抑郁精神病患与正常被试。   积极情感贫乏与抑郁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仅是方向模糊的相关关系, 还是前后相继的因果关系?积极心理学家认为, 抑郁个体常表现出愉悦感、参与感及意义感的缺乏, “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将其视为抑郁的症状表现之一, 但是, 它很可能是导致抑郁的真正原因”(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 。这种解释源于积极情感本身具有的扩展与建构(broaden-and-build) 的适应功能。一般认为, 消极情感通过缩小个体即时的认知和行为系统, 在危急状况下帮助个体迅速组织应激资源, 以免自身受到侵害; 正好相反, 积极情感却能扩展个体即时的认知和行为系统, 促使个体突破限制、开放经验, 进而建构起持久的心理资源, 个体主观的适应状态(well-being) 最终将会处于螺旋上升的发展序列上(Fredrickson & Joiner, 2002) 。积极心理学家相信, 正是由于积极情感贫乏使得个体无法建构起持续的发展资源, 从而导致抑郁。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路径存在的可能, 例如, Wichers 等(Wichers, Jacobs, Derom, Thiery, & Os, 2007) 采用双生子研究范式, 发现对于既定的抑郁遗传因子, 更多经历积极情感可以有效降低抑郁发病风险, 这从行为遗传角度为积极情感贫乏先决于抑郁发生提供了佐证。   3.2.3 积极行动   积极心理学认为, 积极情感可以借助某些行为或活动来主动诱发; 抑郁个体在积极情感上的缺乏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这些“积极行动”上的缺乏。积极行动可以是各个生活领域中各种性质的活动, 它可以是行为性的(例如有规律的锻炼身体)、认知性的(例如经常性的感恩祷告), 意志性的(volitional)( 例如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奋斗)。积极行动可以长时间地促进积极情感; 尤为重要的是, 由行动产生的积极情感, 相比环境改善(例如彩票中奖)带来的积极情感, “适应效应”(adaptation effect)* 要小得多(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 2005) 。对于抑郁个体, 积极行动的缺少一方面导致其积极情感的贫乏, 另一方面又使适应效应在他们身上的影响更为突出, 使其更易长久沉浸于消极事件或消极情感的影响之中, 这种双重作用无疑制造出情感的恶性循环。   积极行动缺乏可能导致抑郁, 该假设还能在积极心理学关于性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s) 的研究中得到验证。Peterson 与Seligman (2001, 2004) 的“ 行动价值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 总结提炼了个体性格中24 种优势, 这一体系与“积极情感的扩展建构理论”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至今最具影响的两大成就(Lopez et al., 2006) 。Seligman 等(e.g., 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 认为, 每个个体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系列优势, 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 将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参与感与意义感。即使抑郁个体, 也有自己的显著优势; 抑郁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身上积极品质的彻底缺位, 而只是这些积极力量未被充分运用发挥, 这种行动的缺乏使其失去了增进积极情感、建构心理资源的机会。   4 积极心理治疗及实践   在积极心理理念下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治疗(positive psychotherapy, PPT), 相比认知治疗, 工作重点不在于矫治消极偏差、减轻抑郁症状, 而在于增进积极情感、激发性格优势。积极心理治疗看似有意“忽视”抑郁个体的消极症状, 实际上是通过直接建立个体自身的积极资源来对抗症状、治疗抑郁。表1 粗略列出积极心理治疗最为常用的一些技术, 它们均被证明能够显著提升积极情感、缓解抑郁症状(e.g., Giffen & Zhivotovskaya, 2007; 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 。从这些技术中不难发现, 积极心理治疗的工作机制似乎是外在的、行为的, 然而, 对于个体性格优势与积极资源的强调, 是它区别于行为治疗以及以往任何疗法的本质所在。 ;
2023-06-13 12:29:271

帮帮我这些营销题怎么做

5分恐怕没人会做的
2023-06-13 12:29:38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有什么作用

问卷调查主要有什么作用 发放调查问卷,已成为 *** 或行业与干部群众之间进行了解沟通, 促进工作良好开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调查问卷能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 作用呢?笔者看到,面对许多发放的不同性质的调查问卷中,有相当一 部分人不能正确对待这种方式,往往都是走走形势,应付差事,随意填 写一番,且字迹极不工整,更有甚者干脆不予理睬或让别人代填。 前不久,我省进行了一次环保大检查,在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向参 会的市县相关局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为环保法的一 些常识问答和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环保工作各抒已见,寻找问题的症结。 笔者注意到,就有人拿着卷子让一男青年代填。那男青年为难地说,自 己手上已拿了3份卷子,都是别人让他代答的。 调查问卷有哪些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扩展资料: 调查问卷的结构 1、标题。通常标题中包含有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并带有“调查问卷”字样。例如《广州市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2、前言。问卷的前言部分通常包括问候语、填表说明和检查督导项目三个部分。 (1)问候语,也称寒暄函,是在接触调查对象时,调查者向对方表示问候,以争取调查对象的合作并引起调查对象重视的话。内容主要包括:介绍调查目的、调查者身份、保密措施、奖励措施、表示感谢等。调查员在说问候语时,态度要亲切、诚恳,防止拖沓冗长、意思表达隐晦不清。 (2)填表说明,向调查对象介绍填表说明的目的是指导并规范调查对象回答问卷。填表说明部分一般置于问卷开始,亦可放在相关题目之前。一般在开头有一个总的说明,如果个别题目有具体要求,可在题目前进一步说明。填表说明表达要详细、清楚、准确。 (3)检查督导项目主要包括:问卷编号、调查起止时间、访员、督导员、审查员签字栏和审查结果栏。检查督导项目的设置主要用以识别问卷、访员,检查监督访员的工作,防止舞弊行为,也为了便于在数据录入和整理时检查、校对和更正错误。问卷编号以及调查起止时间栏可置于问卷开头,亦可置于问卷末尾。 3、正文。问卷正文是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调查的主体项目,即为了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等方面数据所设计的问题及备选答案。这部分是问卷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问卷设计的重点所在 (2)关于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资料。这一部分资料由于涉及比较敏感的个人信息,所以调查收集的难度较大,通常放在问卷正文最后,结尾之前。 4、结尾。在结束所有数据收集之后,置于问卷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即向调查对象表示感谢的简短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要通过问卷上的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了解调查对象。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问卷调查一般分为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 1、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足够的、真实的和有效的信息为企事业单位等的其他活动和策略所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问卷的目的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为社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倾听社会上各阶层的心声,也可以是学术性的调查。 扩展资料: 问卷调查问题的分类: 一个问卷要包括三类的问题:理论模型中的变量、辅助变量、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这三类问题的问卷才能更准确地得到所需的调查资料。 1、理论模型的变量: 一个问卷必须首先包括理论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在行为研究中,这些变量往往是心理变量。一个心理变量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测度问题 (measurement item) 来测量的。一个心理变量往往对应于一组、而不是单一的语义。我们把这样的心理变量叫作一个理论构件或构件 (construct)。 2、辅助变量: 重要的辅助变量是控制变量 (control variables)。控制变量并不是理论模型中的主角。但是因为一个理论模型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出发,所选变量有时不能有很好的充分性。 这时,包括一些控制变量就可以用来表明即使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量在场,所选的理论变量仍具有重要性,并表明理论变量具有有别于控制变量的额外作用。 3、人口统计特征: 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省份、职业等。这些变量在心理学研究中往往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些变量大多比较客观,报告误差不大。在一个问卷中包括这些变量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检验一个样本是不是与群体有相似的组成,从而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什么意思? 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所谓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份为进行调查而编制的问题表格,又称调查表。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 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问卷调查,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 扩展资料: 问卷设计原则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 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 问卷调查法优点: 1、其一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能节省时间,人力和体力。 2、其二问卷调查结果更加容易量化。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方式,调查的表现形式和提问的序列,还有答案的给出都是固定不变的,是用文字的方法表现出来,因此,这种方式好量化。 3、其三,问卷调查法的结果更容易统计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非常简便。 4、其四,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大规模的调查。不管调查者参加调查了没有,都能从问卷上了解被调查者的想法,态度,行为。 问卷调查法缺点: 问卷调查优点有上述四种,缺点有一种。就是问卷调查法面对设计方面的问题比较困难。因为这样的问题常常需要得知被调查者的目的,动机,思维的过程。 问卷调查却很难把这些方面的问题设计出来,如果问卷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被调查者的回答就容易参差不齐,很难回收,很难用来分析,统计。并且被调查者不一定愿意大段的写开放性的问题。 扩展资料: 问卷调查问题种类: (1)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2)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 (3)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 (4)检验性问题,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问卷调查法 什么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1、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法就是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标准化和成本低。因为问卷法是以设计好的问卷工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规范化并可计量。 3、问卷法的主要缺点是调查问卷设计难,调查结果广而不深,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扩展资料: 设计原则: 1、问题的种类 (1)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2)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 (3)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 (4)检验性问题,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 2、设计问题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2)必要性原则,即必须围绕调查课题和研究假设设计最必要的问题。 (3)可能性原则,即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凡是超越被调查者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回答能力的问题,都不应该提出。 (4)自愿性原则,即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问题。凡被调查者不可能自愿真实回答的问题,都不应该正面提出。
2023-06-13 12:29:451

如果老师上课让你背诵课文,描写一下心里活动

我捧着书本,手里捏着一把汗,坐在座位上不敢看老师的眼睛,怕老师提到我。老师从我的座位边走过去,我吓的一动不动。
2023-06-13 12:30:056

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细分有什么区别?

市场细分---是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消费者需求的异质性。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异质市场中需求一致的顾客群,实质就是在异质市场中求同质。市场细分的目标是为了聚合,即在需求不同的市场中把需求相同的消费者聚合到一起。消费者细分---根据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及个性特征对市场加以细分,在同一地理细分市场中的人可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企业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2023-06-13 12:30:446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急求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摘要: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关键词: 心理学 实际情况 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二者都为教育实践服务,关系非常密切。在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包括着心理学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育学也涉及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以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作为依据,制定教育的原则和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则向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样,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唯其如此,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说我们想要达到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历代教育家、学者从事教育过程中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坚持的原则。但历代教育家都没有对“因材施教”的定义进行详细的阐述。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了精确定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所要重视的就更加的多一些,例如要了解各国的文化,避免文化差异,而且要风趣幽默不死板。古人云:“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心理差异,也叫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外国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首先,外国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文化异同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而以异,施行个别指导。个体的认知差异有三个重要维度: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和认知风格。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学就会;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不许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教学中应采用明白、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提倡有指导的学习。专门领域知识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缺乏预备知识的学生适宜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掌握教学法,而对于具备预先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师不妨使用发现式教学法或非结构化教学法。此外,向缺乏背景知识的学生先提供背景知识,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也同样对学生大有帮助。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教学方式若适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潜力就容易发挥出来。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因材施教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具有场独立型风格的人适合于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而场依存者则相反。第二,不同风格的学生偏爱选择不同的专业。威特金等人的调查发现,场独立者对科学、教学、机械等强调认知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商业等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感兴趣。第三,师生之间认知风格的匹配关系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场独立型教师教学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型学生。因材施教一方面意味着发挥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弥补认知风格上的缺陷。其次,个体的人格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人格差异,特别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人格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人格差异中,学生动机方面的差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防御性动机,另一种是建设性动机。防御性动机主要是指学习焦虑,例如对失败威胁的焦虑反应。所谓焦虑,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个体的焦虑水平可以作为其动机激发水平的标志。一个焦虑的人,很容易处于紧张状态,预料自己会失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一个高度焦虑的人,对挫折情境会作出过度反应,因为挫折情境包含的失败可能性严重威胁他的自尊心。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时才会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水平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往往阻碍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压力水平的教学和测验:对低焦虑程度的学生,适于采用有较大压力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促使其动机唤醒水平由低趋于中等;对于高焦虑程度的学生,宜采用压力较低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以降低其动机唤醒度,使之由高趋于中等。建设性动机主要指成就动机,是指一个学生对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地追求程度。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学业成就之间的平均相关度为0.34。这表明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很难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必然难以提高。而一个追求上进、不甘人后的学生,自己会以勤奋努力来不断获取自己欠缺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给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多采用温和的教育方法,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期待;对成就动机低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激发其较高的成就动机。特别是在他们失败时,更要关心他们,以免其因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和放弃退缩。最后,个体的性别差异也要求因材施教。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是客观存在的,如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10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而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正是由于对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种种不同认识,才产生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男女生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性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育教学方式,强调“扬长”的同时,更应“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使男女学生都能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
2023-06-13 12:31:281

经济心理学 谁在那一年提出来的

经济心理学雏发于本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经济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乔治·卡托纳(1901一1981),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1951)一书被视为 “一部富有开拓价值的重要著作”,“经济心理学的开山经典”。他提出在贫困时代,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富裕时代,人们对土地、别墅等不动产的投资,对股票、信托等方面的投资增加,这种自由酌量处理的储蓄和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占主体位置,原先作为收入函数的消费减少,把握经济行为的主要变量群发生了变化,取决于第一可能的条件,第二态度,第三促进条件。他认为,将这些经济学方面的变量、心理学方面的变量和市场条件综合起来,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是最可行的。这是卡托纳的研究特征。因此,国民收入和自由酌量处理的支出额这一经济变量,理所当然要占主要地位。所谓可能条件,指的就是这种变量群。如果在经济方面完全不可能,就不会成为问题。但是,经济行为并不是仅靠经济条件来决定的。卡托纳强烈主张,态度的心理变量变得更为重要了,这是他的经济心理学的要旨。比如真正想购买车的人,即使向人家借钱也会买车。只要产生强烈的购买欲,即使手头拮据也会购买。需要指出的,若是欲望与其本人的经济能力相差甚远,那么不管其购买欲望多么强烈,这样的消费行为还是难以实现的。正是在经济变量和心理变量的相互作用中,才有可能使经济行为得以实现。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乔治·卡托纳(1901一1981)1951年提出的...
2023-06-13 12:31:371

心理应激源属于心理中介变量吗

心理应激源属于心理中介变量。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在心理学研究中,变量可以被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中介变量则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媒介,心理应激源是指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的因素,是影响中介变量的自变量,并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故心理应激源属于心理中介变量。
2023-06-13 12:31:531

心理学在做用研与交互时,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实验之于用研,就是可用性测试了。用户体验是使用感受的综合体,同样的感受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故需要找到构成这一综合体的合适的可量化的指标,这就很考验用研工作者分析环境变量和心理变量的关系的能力。像反应时、正确率等都很常用,似乎谁都知道。那么心理学的优势还体现在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如唤醒度、注意偏好、情绪激活、记忆负载等等都会影响认知表现,要知道哪些变量可能会对测试造成干扰,知道如何去避免它,无法避免则通过实验安排去平衡它,尽可能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纯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里做实验和用研的实验也有所不同。能够把用户请到实验室来严格控制的情况很少,且生态效度不好。故需要对用户使用产品的典型环境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
2023-06-13 12:32:021

3-1:怎样确定你的目标顾客?

目标顾客也就是你的目标市场,首先要确定你的目标市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工业品市场,其次按照市场细分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你的目标顾客。 一、消费品市场目标顾客1、按人口变量描述:即按年龄层次:老、中、青、少、幼;按性别不同:男、女;按消费档次:高、中、低档消费者;教育程度:高、中、低;宗教、种族等。;按身份不同:工人、农民、学生、军人、机关人员、知识分子。 例如:从事服装、食品、保健品、健身器材和书刊等生产经营业务的企业,经常采用年龄因素作为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妆品,珠宝首饰,服装等许多行业,长期以来都是按性别来细分市场;而汽车,摩托车,住房,旅游等行业则是以收入来细分市场等。2、按地理变量描述:即按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细分。城市、农村、南方、北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苏南、苏中、苏北。 例如:空气加湿器只适销于北方空气干燥地区,而大部分南方地区而没有销路;对于茶叶市场来说,绿茶主要畅销于南方各省市,花茶主要畅销于华北、东北地区,红茶则主要是用于出口。3、按心理变量描述:即按生活方式、社会阶层、个性来细分。 生活方式:例如,美国有的服装公司把妇女分成朴素型,时髦型,有男子气型三种。 社会阶层:我国消费者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富豪型,富裕型,小康型,温饭型,贫困型。各个层次对商品的需求差异很大。富豪阶层要名牌,温饱阶层要实惠,贫困阶层要廉价。 个性偏好:例如,50年代末,福特汽车和雪佛莱汽车在促销方面就强调其个性差异。购买福特汽车的消费者有独立性,易冲动,有男子汉气概,敏于变革并有自信心;而购买雪佛莱汽车的消费者往往保守,节俭,缺乏阳刚之气。 例如,80年代以前,我国生产的自行车清一色的都是黑色,并且款式单一。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顾客个性化的要求高了。根据顾客个性要求,企业推出了轻便男车、轻便女车、载重车、山地车、赛车、童车等多种产品,同时生产出各种彩车。4、按行为变量描述:即按顾客对商品的购买动机,寻找利益,忠诚情况来细分。 (1)购买动机:例如,在节假日,顾客对食品和礼品的需求,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习用品的需求。 (2)寻求利益:例如购买牙膏,有的重视保护牙齿,有的为保持牙齿洁白,有的对牙膏味道注重,有的强调便宜。 (3)使用情况:顾客可分为五类,经常使用者、初次使用者、准备使用者、曾经使用者、未使用者。 (4)使用程度:顾客可分为大量使用者、中量使用者、少量使用者。例如一份调查显示:不喝啤酒的占68%,而喝啤酒的占32%,其中小量使用者和大量使用者各占一半。小量使用者消费量只占消费量总数的12%,而大量使用者占消费总数的88%;又据调查,啤酒的大量饮用者多数是劳动阶层,年龄在20~50岁之间,而其他年龄的为少量饮用者。这些资料,有助于啤酒企业确定合理定价,撰写广告词以及广告媒体等策略。 (5)忠诚情况:顾客可分为四大类型,专一品牌忠诚者,多品牌忠诚者,转移的忠诚者,非忠诚者。 (6)态度:顾客可分为五类,热爱、肯定、淡漠、拒绝、敌意。 二、工业品市场目标顾客1、按用户规模描述:大客户、中客户、小客户。例如:对大客户,宜直接联系、直接供应,在价格、信用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而对众多的小客户,则宜让产品进入商业渠道,由批发商或零售商去组织供应。2、按用户要求描述:例如,同是钢材用户,有的需要圆钢,有的需要带钢,有的需要普通钢材,有的需要特种钢材。同样是水泥用户,修筑桥梁、高层建筑等所用的水泥比修建一般的民用住宅所用的水泥的质量标准高许多。
2023-06-13 12:3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