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马伯成 作于 2004年11月10日
--------------------------------------------------------------------------------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
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
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明代绍兴郡斋圣贤图石刻
生平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
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
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
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
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
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
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
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
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 自贞元十六年 (800),至元和十年
(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
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
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
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
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
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
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
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
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
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
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
《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于□裴
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
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
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
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
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
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
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
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
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
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
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
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
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
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
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
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
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
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
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
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
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
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
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
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
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
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
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
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
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
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
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
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
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
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
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则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
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
但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他的“独善”
之心,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
脱”思想。《自觉》二首其二说:“我闻浮图教,中有
解脱门。”求得身退心安,无所往而不适。当他受皇帝
信任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
诗歌创作便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
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
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
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不开诗。
白居易诗《溪村》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六
言唐诗画谱》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
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
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
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
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
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
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
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
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
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
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
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
元九书》)。又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
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所谓“为
时”、“为事”,就是指“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所
谓“六义”、“风雅比兴”,则是指诗歌指陈时政的美
刺作用。由于当时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他在“美刺”
中更着重“刺”的一面,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要求“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寄唐生》),
“上以纫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指
出“欲开壅敝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
在他看来,诗歌创作只有发挥了这种功能,引起当权者
的注意,对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一点作用,才
算达到了写作目的,否则不过是些“嘲风雪,弄花草”的
“空文”。与上述理论相适应,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
出了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不加文
饰,表达直率,不绕弯子;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
不作隐讳,切近事理,说尽说透;③“事□而实”,内
容真实,经得起查考,不说空话,不加虚夸;④“体顺而
肆”,文字流畅,容易上口吟诵,便于配乐传唱(《新乐
府序》)。他自己的一部分诗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
力实践的。
在中唐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情
况下,这种诗歌理论对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病,是
有积极意义的。对大历以来诗坛上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
也有针砭作用。但是,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现实政
治需要,有时把诗歌变成押韵的谏章,又是不恰当的。有
时他运用这种理论来批判谢灵运、陶渊明、谢□、李白
等著名诗人,便不免显得偏颇和狭隘,甚至连杜甫也只
剩下三、四十首值得肯定的好诗(《与元九书》)。同
样,如果一味强调“辞质而径”等诗歌的表现方法,势
必束缚诗歌艺术的创造,拘限诗歌风格的多样,难免有
浅率之弊,因而受到晚唐诗人杜牧及宋代一些诗人的批
评。
白居易手迹石刻
文学创作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
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据其
自述,讽谕诗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
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
情性者”;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
而形于叹□者”;杂律诗则是“五言、七言、长句、绝
句,自百韵至两韵者”。大体上,前三类是古体诗,最
后一类是近体诗;前三类中大致以内容区分,但也有参互
交错的。在这四类诗中,白居易自己比较重视讽谕诗和
闲适诗。他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
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的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
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
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
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这
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
《采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
和赋税剥削的沉重;《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
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轻肥》、
《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
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
《西凉伎》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涧底松》、《赢骏》、《悲哉行》、《谕友》等为门
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
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
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
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
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
苦力勤,直气凛然。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诗人对
不合理的现象痛下针砭,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重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
人肉”(《杜陵叟》),措辞激切,毫无顾忌,突破了
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
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
《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
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
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
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
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
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
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
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
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
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
的写照。还有把鹤、鸟、松、竹等动植物拟人化,用以
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关系,如晚年所作《禽
虫》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无论是直赋其事或寓
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广,取材典型,主题集中,形象
鲜明,语言明白晓畅。一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了“三、
三、七”言的句式,显示了诗人向民间通俗文艺学习的
痕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
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
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但也有一些醒
目的警句,如“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直道速
我尤,诡遇非吾志”(《适意二首》)以及“况多刚狷
性,难与世同尘。不唯非贵相,但恐出祸因”(《自题
写直》)等等,仍从侧面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
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闲适诗中也有
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观稼》、《归
田三首》,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游悟真寺诗一
百三十韵》,以游记文的笔法依次记叙五日游山的经过,
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唐代坎曼尔书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
其中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
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
情绪感伤,寄托深微。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
致昏庸误国,讽意明显;更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感伤玄宗贵妃爱情真挚缠绵,流露出作
者的同情。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
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
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琵琶行》则有遭际
之感。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
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
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
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
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
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
卷四)。感伤诗中还有不少亲朋间酬赠的篇什,如《别
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画竹歌》、《醉
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等,也都写得情真意切,朴挚
动人。这类诗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如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朝哭心所爱,暮哭心
所亲”(《自觉》二首)等;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
解脱,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
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
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
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
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而一部分铺陈故实、排比声
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小碎篇章,颇为
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平
易,是指用寻常的话,写寻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
够领略。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
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就
是对于这种平易自然、浑成无迹的诗风的高度赞扬。平
易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刘熙载《艺概》说:“常语
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
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瓯北
诗话》也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指
出“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
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诗的平易,又是同叙写情
事的直切畅达联系在一起的,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情
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
侔”(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很大的感染力。这样
的平易,是提炼的结果。赵翼又说:“其笔快如并剪,锐
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
是平易,其实精纯。”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叙
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
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
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
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唐音癸签》引《阅耕余录》
说:“白太傅诗:‘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吴中
以水涨船动为船活,采入诗中,便成佳句。”龚颐正《芥
隐笔记》也说:“诗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
他、欺我、生憎、勿留、赢垂、温暾,皆乐天语。”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訾议。有人说他
“俗”,说他“浅”,甚至说他“力□而气孱”(司空
图《与王驾评诗书》),这些批评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
分作品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
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源辩体》
引王世贞语),“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叶燮《原
诗》)。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意太详,语太
露,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但他的成
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
《一瓢诗话》),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
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
所以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
上流传特别广。他在世时,他的诗歌已广泛传诵,“禁
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
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
处处皆是”(元稹《元氏长庆集序》)。他与元稹两人
唱和的所谓“元和体”,“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
悉传讽之”(《旧唐书·元稹传》)。白居易的名声远
播国外。当时有朝鲜商人来求索白诗,带回去卖给该国
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苏州南禅寺抄得
一部白集带回国,后陆续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
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宋代刻本《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
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
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
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
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
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
《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
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
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虽然
不属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其创作的实践,推
动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
有意识地追踪贾谊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决
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盗贼》等,不仅内容切
实,见解精辟,而且引古鉴今,析理深透,语言明快,词
气谠直,是议论文中的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和一系
列论政事的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开启了北宋王安
石上书言事的先声。《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
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而象《草堂记》、《冷泉
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写景状物,旨
趣隽永,又是优美的杂记小品。白居易还积极参与了新
兴文艺样式——曲子词的写作。他的《忆江南》、《浪
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
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
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
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
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
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
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
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
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
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
初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
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
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
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
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
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
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
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
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
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
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
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参考书目
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中
华书局,北京,1962。(顾学颉)
- 九万里风9
-
白居易,肯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全文(节选)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译文如下: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扩展资料: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2023-08-15 14:49:30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什么意思。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解。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解释。1.合:为了,迎合。 2.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的口号。 4.“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赋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 5.“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6.“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7.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2023-08-15 14:49:54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释义】: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理而作。原句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很长,节选包含词句的段落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节选段译文: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达了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核心思想,以及他的诗歌是现实的反映的文学观点。在白居易看来,为民与为君是能够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诗歌既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就要真实地反映 民 间的疾苦,人世的不平,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弊端。他认为只要写出了人民的心声,深宫的皇帝就会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调整和改良政治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于是乎,“上下交和 ,内外胥悦”了。2023-08-15 14:50:02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一位诗人的主张?
是白居易的主张,他的意思是必须肩负起补察时政的政治任务,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足起来。2023-08-15 14:50:115
哪位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而且白居易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而我最喜欢的一首作品就是长恨歌。2023-08-15 14:51:173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怎么解释
1、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与元九书》。3、《与元九书》第一段是开场白,简要地交代写作目的和背景。4、第二段和第三段,从诗歌的发生学谈起,对什么是诗歌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5、第四段至第七段列举文学史上的作家和作品,用十分简洁的语句,叙述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概况,阐明《诗经》以来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6、剩下的十二段,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这篇散文平易流畅,洋洋洒洒,思想感情坦露无遗,语言文字通俗浅白。2023-08-15 14:51:55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经典作品?
白居易,这个人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他的经典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长相思,忆江南等,这些作品的意境都是很不错的。2023-08-15 14:52:03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谁提出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晚唐张为著有《诗人主客图》,将中晚唐诗人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六类,其中白居易被列为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他对白居易的这一评判无疑是非常有道理的。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因其注重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获得后世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白居易的理论观点白居易论诗文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与元九书》中,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依据,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主张,如认为诗歌应“经之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2023-08-15 14:52:33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也应该遵循的一条写作原则. 背景: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白居易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u2026u2026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 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2023-08-15 14:52:481
文章合为时而著出自
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2023-08-15 14:53:061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意思是什么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3-08-15 14:53:167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什么?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学创作应该反映时事。作为诗文,究竟应该反映什么,起什么作用。白居易的“为时”说,提出“因事立题”,“惟歌生民病”,他的“讽喻诗”可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有规”,起到了揭露暴行,同情人民的作用:“可讽放佚君”,“可诲贪暴臣”,“可感悍妇仁”,“可劝薄夫谆”以及“为君,为臣,为民,不为文而作”,充分地表现了白居易创作思想中的人民性,这就把传统的文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应作品他的诗分为四大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其中以讽喻诗最为突出。《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且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因而得到广泛流传。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开辟了诗歌体的新道路。2023-08-15 14:53:36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哪个人提出的?
白居易,这是一个诗人,而且在古代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2023-08-15 14:53:493
白居易主张什么? 文章合为时而著,( ).
白居易有两点主张 第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④.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白居易第二点可贵的主张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⑤.杜甫以前,在《诗经》和汉乐府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所反映.然而文人笔下所表现的多半是王公、贵族、官僚、隐士,很少写到人民.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在杜诗里才开始占据了一席地位.杜甫写过农民、士兵、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对他们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他们贫困的原因,也有深刻的揭示.但杜甫并没有提出反映人民疾苦的主张,这个主张是由白居易明确地提出来的.前有杜诗的榜样,后有白居易的主张,这就为后世诗人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为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后代许多诗人正是沿着杜甫、白居易的道路前进的.2023-08-15 14:54:331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这里面的 合 是什么意思
和在一起 聚在一起2023-08-15 14:54:41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
【答案】:A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2023-08-15 14:54:481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 )
【答案】:D【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文学常识。 【应试指导】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作诗以批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并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2023-08-15 14:54:551
怎么理解"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意思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2023-08-15 14:55:041
“文章合而诗而著,诗歌合而事而作”主张的是谁
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2023-08-15 14:55:221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想问什么?这句话是白居易说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作,诗歌应该为记录事情而写作。2023-08-15 14:55:302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是谁
hhhhbbbb巴巴爸爸你奶奶家2023-08-15 14:55:40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到底由谁提出的?
这句话是由白居易提出的,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2023-08-15 14:55:484
白居易的诗:文章合为时而著
白居易的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的诗简介: 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绝·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2023-08-15 14:56:111
“文章何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著”是由谁提出的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2023-08-15 14:56:212
"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谁说的
文以载道是宋朝周敦颐说的出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白居易说的出处是《与元九书》2023-08-15 14:56:311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作家是谁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2023-08-15 14:56:382
《文章为合时而著》谁的诗哦
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时提出的著名口号,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纲领。他要求诗文创作应从具体事件有感而发,要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而不能仅仅抒写个人的情怀,成为流连光景的工具。他个人不仅从理论上极力强调,而且以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现在虽不必强调诗文创作必定全都从某些具体事件出发,机械地图解政治,但仍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要尽可能地使作品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这两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产生过深广的影响,现在可供论述文学创作要有明确的创作目的以及内容务必充实时引用。2023-08-15 14:56:44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也应该遵循的一条写作原则。 背景: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白居易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2023-08-15 14:57:281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中为的读音
第四声,为在这里表示目的的意思2023-08-15 14:57:36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诗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派诗人忧国忧民,以文学创作反映社会现实,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强调诗歌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他们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2023-08-15 14:57:431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来的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县。2023-08-15 14:57:501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经典咏流传》,诠释经典诗词在新时代下的现实关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这句名言,意味着读书人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社会的一种关切。2023-08-15 14:57:581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一首诗中的吗?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2023-08-15 14:58:261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和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2023-08-15 14:58:33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全文(节选)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译文如下: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扩展资料: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2023-08-15 14:58:57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什么意思?
歌颂新时代啊2023-08-15 14:59:064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应当针对某些社会现实而写,诗歌应当针对某些具体事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出自《与元九书》,白居易所做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E%E5%85%83%E4%B9%9D%E4%B9%A6/8973034?fr=aladdin2023-08-15 14:59:22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就是文章该为时事而作,诗歌该为现实创作2023-08-15 15:00:054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全文(节选)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译文如下: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2023-08-15 15:00:41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
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2023-08-15 15:00:551
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作者是谁?
【释义】: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理而作。原句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很长,节选包含词句的段落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节选段译文: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达了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核心思想,以及他的诗歌是现实的反映的文学观点。在白居易看来,为民与为君是能够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诗歌既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就要真实地反映 民 间的疾苦,人世的不平,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弊端。他认为只要写出了人民的心声,深宫的皇帝就会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调整和改良政治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于是乎,“上下交和 ,内外胥悦”了。2023-08-15 15:01:021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作家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我们知道,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已。 因此,白居易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如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等;如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红线毯》等;更有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2023-08-15 15:01:261
文章合为时而着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合为时而着的下一句是什么? A.卧看牵牛织女星。 B.歌诗合为事而作。(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赋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2023-08-15 15:01:45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全文(节选)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译文如下: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扩展资料: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2023-08-15 15:01:52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释义】: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理而作。原句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很长,节选包含词句的段落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节选段译文: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达了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核心思想,以及他的诗歌是现实的反映的文学观点。在白居易看来,为民与为君是能够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诗歌既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就要真实地反映 民 间的疾苦,人世的不平,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弊端。他认为只要写出了人民的心声,深宫的皇帝就会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调整和改良政治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于是乎,“上下交和 ,内外胥悦”了。2023-08-15 15:01:591
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什么意思?
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2023-08-15 15:02:081
唐代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 )
【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家创作主张的了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 居易著名的创作思想。2023-08-15 15:02:321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作家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移居下_,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我们知道,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已。因此,白居易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如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等;如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红线毯》等;更有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2023-08-15 15:02:39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全文(节选)如下: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译文如下: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扩展资料: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2023-08-15 15:02:461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什么意思?
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性、政治性。2023-08-15 15:0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