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地板流精华
-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不辞而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cí ér bié,意思指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出自《王粲登楼》
近义词
逃之夭夭
溜之大吉
反义词
不速之客
相关例句
1.叔叔批评了你几句,你就不辞而别,跑回家大哭一场。
2.大家都抱头痛哭告别,他却不辞而别。
3.小明受了批评后,竟然不辞而别了。
典故出处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中辞的意思是什么 不辞而别释义
1、不辞而别〖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3、【近义词】逃之夭夭、溜之大吉。4、【反义词】不速之客。5、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2023-08-11 10:36:171
不辞而别中的辞是什么意思
告辞,告别2023-08-11 10:36:256
不辞而别的辞的含义不辞而别的辞是什么意思
1、辞:告辞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用来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2、不辞而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cí ér bié,意思指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出自《王粲登楼》。3、成语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2023-08-11 10:36:481
不辞而别的辞的意思 不辞而别解释及出处
1、不辞而别的辞释义:告辞。 2、不辞而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cí ér bié,意思指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出自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3、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2023-08-11 10:37:011
不辞而别的意思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
1、不辞而别的意思: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2、读音:[bù cí ér bié]3、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4、近义:逃之夭夭 溜之大吉5、反义:不速之客2023-08-11 10:37:181
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
1、不辞而别的意思: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2、读音:[bù cí ér bié]3、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4、近义:逃之夭夭 溜之大吉5、反义:不速之客2023-08-11 10:37:301
不辞而别的辞是什么意思
辞:告辞不辞而别bùcíérbié〖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023-08-11 10:37:391
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 不辞而别的意思
1、不辞而别的意思: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2、读音:[bù cí ér bié] 3、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4、近义:逃之夭夭 溜之大吉 5、反义:不速之客2023-08-11 10:37:551
不辞而别成语意思?
不告诉没人就走了2023-08-11 10:38:253
不辞而别成语意思?
不告诉没人就走了2023-08-11 10:40:025
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
词目不辞而别发音bùcíérbié释义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处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近义词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反义词不速之客人气2628次2023-08-11 10:40:271
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不辞而别 发音 bù cí ér bié 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近义词 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反义词 不速之客 引用 《彭公案》第四十三回 玉面虎独斗圣手仙 张耀宗气走李七侯 ...城到了衙门 在自己住的屋内 把衣服并所用物件收拾一个包袱 竟 不辞而别 。且说那少年人来至西花厅后面 把彭大人背了起来 ... 《彭公案》第九十二回 朱桂芳公馆送信 定妙策共破贼巢 ...回到了怀安县。彭公早到 先请众人相见。欧阳德已经回山 不辞而别 了。众人齐集上房 大人说:“为我一人 累众义士吃... 《彭公案》第二百六十四回 众山寇闻败各逃生 金钱豹决意战侠义 ...几个人了 不走的 总算是我的心腹。昨天我打了一个败仗 马德竟 不辞而别 。老夫这条命不要了 众位可助我一膀之力 今天同马玉龙一... 《雍正剑侠图》第十八回 丧良心行刺神枪李 捉淫贼奋勇上湖南 ...几辆大车,把所有行李衣物全拴好,然后一家上车,连吴指南那里都 不辞而别 。李能等李英走后把家人都给另谋了事,每人给五十两银子,... 《雍正剑侠图》第三十七回 司徒朗逃往大西洋 田子步窥视玲珑岛 ...玩艺儿干什么呢?我不做犯法的事啊。”司徒朗不爱听了,第二天就 不辞而别 。李昆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赶紧就追,结果司徒朗坐船走了。... 《康熙侠义传》第三十五回 故托病 *** 张广太 感深恩杀死淫春姨 ...轰大丈夫,我岂能做这样亏心的事?为人不可这样儿行,我何不自己 不辞而别 ,望他乡走吧。 啊呀,不好!要那... 《康熙侠义传》第三十六回 张广太误入大保庄 侯起龙雄聚画石岭 ...能在此久待。要回明了大人,又怕不叫我走,那时倒费了话了。我是 不辞而别 ,如要是大人问我的时节,你就说我出去有事,不知往哪里去... 《康熙侠义传》第一百八十六回 赵玄真连胜贼将 马成龙奋勇劫营 ...坐大帐,手下诸将齐至,侍立在两旁。有人来报:“清虚居士赵玄真 不辞而别 。”穆将军一闻此言,急速派人去追,那手下人如何追得上,... 《续小五义》第四回 看盟单智化逃走 专折本展昭入都 ...且住,此时尚未到魏道兄庙中去,大概他也不在庙中。我在大人跟前 不辞而别 ,还不知大人怎样办法。大人乃是国家之大员,性情与平人不... 《续小五义》第三十回 群贼用意套实话 校尉横心不泄机 ...个人一路前往。皆因白菊花把冠袍带履交与东方亮,晏飞走的时节是 不辞而别 的。东方亮怕晏飞挑眼,便叫张大连追下白菊花来了。将到潞... 《续小五义》第六十二回 五里屯女贼漏网 尼姑庵地方泄机 ...来?”徐良把自己事情说了一遍,说:“我实在没脸见我弟妇,故此 不辞而别 ,跑下来了。四弟因为何故,你们走在一处?”艾虎就把找三... 《小五义》第九十七回 钻天鼠恰逢开山豹 黑妖狐巧遇花面狼 ...可就待别人有限。我们弟兄二人这个性情如烈火一般,自己就暗暗的 不辞而别 ,离了王府,就到了这个豹花岭。我们也是怕遇见大宋的官人... 《冷眼观》第六回 一榻茶烟畅谈怪事 百年眷属误种情根 ...险同漕标缉捕经费两项要款,共有二万多银子。今天一大早,就竟自 不辞而别 的去了。还把上房里的男女家人带了一大半跑去。现在兄弟的... 《冷眼观》第二十七回 吴镇军单骑救同寅 鲍男爵惧祸逃内地 ...永不叙用。当日事起时,有人亲眼看见他学汉寿亭侯挂印封金故事, 不辞而别 ,趁杭沪小轮转而之苏,又由苏至常,冀欲找盛杏荪宫保出为... 《施公案》第461回 献宝杯云鹤说威风 报喜事王朗消仇恨 ...这里飞云子见他去后,回到自己房中,将随身物件打了个包裹,也就 不辞而别 。就此一去,直至大破齐星楼方有交代。 且说... 《施公案》第484回 小夫妻逃走殷家堡 贤郎舅约探齐星楼 ...里话来?若想告知爹爹,一年也走不了。在咱看来,不去则已,去则 不辞而别 。好在这条路径你也走过,到了那里,破得齐星楼更好,不然... 《施公案》第495回 遇僧人欣然叙旧 得良友各述前因 ...宽恕。”云鹤见王朗出来,就高声答道:“云某前固要事在身,以致 不辞而别 ,抚心自问,感愧万分,今日特来请罪!”王朗道:“三哥说... 《古今情海》卷一 情中侠 ... 程长庚也苦心挽留他。一日,因为一点细小的缘故,徐小香 不辞而别 ,竟回苏州去了。程长庚知道后已经过了数日,很不高兴,立... 《三侠剑》第二十九回 起死回生伯芳学艺 难中得救盟嫂戏叔 ...也得等我哥哥回来的呀!哪怕回来我找个理由光明正大地走,也不能 不辞而别 呀!哎呀,我哥哥得好几天才能回来,我这几天怎么个熬法呀... 《三侠剑》第三十回 白玉虎杀贼报父仇 蒋伯芳棍扫萧金台 ... 蒋伯芳刚想要 不辞而别 ,就听到门外有车马响动,时间不长,董士兴从外面回来了,... 《三侠剑》第五十二回 林素梅庙中结姻缘 于金凤搭救未婚夫 ...招呼呀。没有,她们姐俩怕说了人家不同意,再把她俩拦住,来了个 不辞而别 。现在孟凯家里的人,不下一百多人,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有... 《济公全传》第七十二回 镇八方赌气找张荣 乾坤鼠毒镖打杨明 ...,把张荣打了一个嘴巴。吓得那小子跑到前面,拿上自己的小包袱, 不辞而别 ,竟自逃走。后来杨明回来,问张荣哪去了。满氏还不肯说,...2023-08-11 10:40:341
辞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特指政令之词。【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5、借口;口实。【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1、说讲。【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2、辞别;告别。【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3、推却不受。【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4、审讯。【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5、遣去。【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拼音】: cí 【组词】:1、告辞 [ gào cí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2、辞职 [ cí zhí ]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3、辞世 [ cí shì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4、谢辞 [ xiè cí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5、遁辞 [ dùn cí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2. 辞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辞:基本字义:◎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表示过去、往。 详细字义:辞 辞、辤 cí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3. 文言文“辞”字都有什么意思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汉字:发音: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4.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1. (会意。 本义:诉讼,打官司)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辞,讼也。——《说文》。 按,分争辩讼谓之辞。善于辞案条教。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3. 口供 [oral confession]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其次不辱辞令。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 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狱辞无谋故者。 ——方苞《狱中杂记》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柳宗元《断刑论下》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安定辞。——《礼记·曲礼》。 疏:“言语也。”不以文害辞。 ——《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注:“说事之言辞。”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司马迁《报任安书》5. 又其次不辱辞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8. 借口,口实 [excuses]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11. 又如:楚辞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 如:木兰辞〈动〉1. 说讲 [speak;talk]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 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 ——《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 注:“辞者别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北朝乐府《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 除夕之夜)4. 推却不受 [discline]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资治通鉴》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6. 审讯 [try]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7. 遣去 [dispatch;expel]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023-08-11 10:40:421
不辞而别和对答如流是什么意思?
U0001f49dU0001f49dU0001f49d2023-08-11 10:41:121
旦辞爷娘去的辞和不辞而别有什么区别
理论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动词“告别,告辞”的意思。“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出自《木兰辞》,“辞”做“告别”讲,与“不辞而别”相同。2023-08-11 10:41:191
不辞而别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bù cí ér bié 【解释】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 【例子】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近义词】 逃之夭夭 , 溜之大吉 【反义词】 不速之客 【相关】百度“不辞而别”2023-08-11 10:41:381
辞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2. 文言文辞字都有什么意思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汉字:发音: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副〉 1. 将近;几乎 [almost;nearly]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将要 [be going to;will;shall]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 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 暂且;姑且 [just;for the time being]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for a long time]。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and]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 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or]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 齐乎”——《战国策》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moreover]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且欲观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if] 且静郭君听 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0. 另见 jū2023-08-11 10:41:571
不辞而别拼音
yu ren jie lai l2023-08-11 10:42:065
六年级上册课标不辞而别的辞是什么意思
告辞,辞别。2023-08-11 10:42:291
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不辞而别的意思:没有告辞就离开了。【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示例】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近义词】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反义词】不速之客。【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不辞而别造句1、大家都抱头痛哭告别,他却不辞而别。2、叔叔批评了你几句,你就不辞而别,跑回家大哭一场。3、小明受了批评后,竟然不辞而别了。4、他有些不高兴,竟不辞而别了。5、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因为我害怕多跟你说几句我会舍不得走。我走了,你要照顾好自己。我以后不能陪在你身边了,但是我依然会想你。愿我们可以在某个城市在相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不辞而别2023-08-11 10:42:521
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023-08-11 10:43:261
辞的意思
辞【ci】部首:辛 笔画:13五行:金 繁体:辞五笔:TDUH笔顺:撇 横 竖 竖 横折 横 点 横 点 撇 横 横 竖基本释义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令。修~。3.告别:~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谢。~职。5.解雇:~退。他被老板~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不~辛苦。详细释义1.说讲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2.辞别;告别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3.推却不受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4.审讯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5.遣去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6.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2023-08-11 10:43:351
不辞而别的意思是什么
没有告别就走了 不说一声就走了2023-08-11 10:44:102
_辞的意思_辞的意思是什么
_辞的词语解释是:1.亦作"_词"。2.铺陈文辞。_辞的词语解释是:1.亦作"_词"。2.铺陈文辞。拼音是:chīcí。结构是:_(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注音是:ㄔㄘ_。_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亦作“_词”。铺陈文辞。引晋郭璞《<方言>序》:“类_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晋书·陈寿虞溥等传赞》:“彪溥励节,_辞综理。”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储思必深,_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何以酬嘉惠,_词代篚筐。”《“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工商学界对外宣言》:“沥诚_词,惟欧美诸友邦人士共鉴之。”关于_辞的诗词《文友·_辞气为主》关于_辞的诗句_辞旧入骚人笔蜀客_辞_傍愁绵竹_辞客荐雄关于_辞的成语_章绘句悖言乱辞辩口利辞浮语虚辞辞严谊正不辞而别辞不获命不谋同辞铺采_文卑辞厚币关于_辞的词语辞富居贫铺采_文卑辞厚币辞不获命_藻雕章悖言乱辞_藻绘句不辞而别_章绘句百喙难辞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辞的详细信息2023-08-11 10:44:181
不辞而别,这个成语的意思。
一个人默默离开,没留下任何信息2023-08-11 10:44:252
不辞而别成语的意思
不辞而别——别有洞天——天末凉风——风趣横生——生财有道不辞而别——(别有用心)——(心直口快)——(快人快事)——(事无巨细)不辞而别——别有用心——心知肚明——明察秋毫——毫不相干不辞而别——别开生面——面面俱到——到此为止——止戈为武2023-08-11 10:44:321
什么不什么辞而四字成语
1. 四字词语不什么而什么 一,《不言而信》 释义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示例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二,《不翼而飞》释义 翼: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示例 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三,《不约而同》 释义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示例 中军元帅栾书,~,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四,《不一而足》释义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 《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示例 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五,《不期而遇》释义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出处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例 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又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六,《不谋而合》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示例 如磁石铁,~。(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七,《不劳而获》 释义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示例 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 (鲁迅《两地书》三十) 八,《不得而知》释义 没有办法知道。 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示例 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 *** 的“高等顾问”等等,我~。(邹韬奋《经历·贫民窟里的报馆》) 九,《不寒而栗》释义 栗:畏惧,发抖。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示例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 十,《不辞而别》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 示例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十一,《不欢而散》释义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散。” 示例 两个原本非常亲密的朋友,却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弄得~。 十二,《不得已而为之》释义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十三,《不教而杀》释义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示例 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 十四,《不教而诛》 释义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示例 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十五,《不胫而走》释义 胫:小腿;走:跑。 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示例 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十六,《不期而然》 释义 期:希望;然:如此。 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出处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示例 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 (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 【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不欢而散】不愉快地分手。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 【不教而杀】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 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参见“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见“不教而杀”。《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 2. "不什么而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不约而同 2.不告而别 3.不慌而逃 4. 不得而知 5.不教而诛 6.不期而然 7.不药而愈 8.不寒而栗 9.不辞而别 10.不勤而获 11.不期而同 12.不期而会 13.不劳而获 14.不期而遇 15.不翼而飞 16.不欢而散 17.不谋而同 18.不壹而足 19.不言而信 20.不战而溃 1.不得而知 bù dé ér zhī 成语解释:得:能够。无从知道。(查看不得而知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2. 不劳而食 bù láo ér shí 成语解释: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查看不劳而食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3. 不期而遇 bù qī ér yù 成语解释: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查看不期而遇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4.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查看不寒而栗的意思)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常用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5.不令而信 bù lìng ér xìn 成语解释: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查看不令而信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6.不勤而获 bù qín ér huò 成语解释:指不劳而获。(查看不勤而获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程度:一般成语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7. 不辞而别 bù cí ér bié 成语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查看不辞而别的意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 3. 不什么不什么的四字词语 1、不知不觉 成语拼音: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2、不明不白 成语拼音:bù míng bù bái 成语解释: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3、不偏不倚 成语拼音:bù piān bù yǐ 成语解释: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4、不卑不亢 成语拼音:bù bēi bù kàng 成语解释:卑:自卑;亢:高傲。既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作“不亢不卑”。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须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 5、不痒不痛 成语拼音:bù yǎng bù tòng 成语解释:既不痛也不痒。比喻不中肯,没触及要害,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不痒不痛,浑身上或寒或热;没撩没乱,满腹中又饱又饥。” 4. 不什么而什么的4字词语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不德而功】不:无;德:德行,才能。没有才能却受到奖赏。 【不得而知】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欢而散】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矜而庄】矜:自尊自大;庄:庄重。不自养自大而显得庄重。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而同】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劳而成】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获:获取,得到。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了而了】犹不了了之。 【不劳而食】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令而信】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 【不平而鸣】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不期而会】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勤而获】指不劳而获。 【不期而然】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不期而同】指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壹而三】指再三;多次。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药而愈】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不壹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同“不一而足”。 【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参考资料:成语大全 我的知道 5. 带不()而()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极为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不欢而散】不愉快地分手。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 【不教而杀】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参见“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见“不教而杀”。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 【不胫而走】胫jìng:同“胫”,小腿。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 【不愧不怍】愧、怍:惭愧。 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不愧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 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宋史?张载传》:“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不劳而成】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不了而了】犹不了了之。 【不谋而合】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如磁石铁,~。” 【不期而会】见“不期而遇”。 【不期而然】没有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表示意外。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 【不期而同】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又是如此。” 【不勤而获】不劳而获。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多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拥护。 形容具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 【不言而喻】亦作“不言而谕”。 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了。” 【不言而谕】见“不言而喻”。 【不药而愈】不吃药病会好。《野叟曝言》三七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人约可以不药而愈。” 叶圣陶《马铃瓜》:“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了。” 【不一而足】亦作“不壹而足”。 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不壹而三】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见“不一而足”。 【不翼而飞】①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②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6. 什么不什么什么的四字成语 什么不什么什么的四字成语 : 漫不经心、 目不转睛、 妙不可言、 名不虚传、 迫不及待、 数不胜数、 情不自禁、 目不暇接、 义不容辞、 罚不当罪、 魂不附体、 愧不敢当、 言不由衷、 足不出户、 愚不可及、 面不改色、 势不两立、 势不可挡、 满不在乎、 美不胜收、 寝不安席、 迫不得已、 猝不及防、 祸不单行、 心不在焉、 兵不厌诈、 奋不顾身、 词不达意、 恬不知耻、 入不敷出2023-08-11 10:44:501
不辞而别用英语怎么说?
B.take a French leave French leave 的意思是「不告而别」在17世纪时,如果有人在法国的社交活动中想提早离开,不需要一定要向主人告辞。而英国人对此种作法十分不认,因此便称为To take a French leave。2023-08-11 10:45:017
不辞而别的读音,是什么意思?词语解释及出处
拼 音: bù cí ér bié 释 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 处: 元u30fb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示 例: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2023-08-11 10:45:161
不辞而别什么意思
1、【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出自】: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3、【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2023-08-11 10:45:261
ufeff不辞而别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典故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成语意思】: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成语注音】:ㄅㄨˋ ㄘㄧˊ ㄦˊ ㄅㄧㄝ ˊ 【通用拼音】:bu ci er bie 【拼音简写】:BCEB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辞而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辞,不能写作「词」。 【英语翻译】:go away without saying goodbye <quit without notice> 【日语翻译】:さようならとも言わずに立(た)ち去(さ)る,だまって立ち去る 【其他翻译】:<德>jn gruβlos verlassen <sich franzǒsisch verabschieden (od. verdrucken)<法>partir sans prendre conge <filer,s"en aller a l"anglaise> 【近义词】: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反义词】:不速之客 【成语例句】: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2023-08-11 10:45:321
不辞而别成语的意思
不辞而别[读音][bù cí ér bié] [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例句]1. 他有些不高兴,竟~了。[近义]逃之夭夭[反义]不速之客2023-08-11 10:45:403
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一班都是做好事想让别人之道不打招呼就走了这就叫不辞而别可以这样理解2023-08-11 10:45:493
_辞的意思_辞的意思是什么
_辞的词语解释是:偏邪不正的言论。_辞的词语解释是:偏邪不正的言论。结构是:_(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注音是:ㄅ一_ㄘ_。拼音是:bìcí。_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偏邪不正的言论。引《孟子·公孙丑上》:“_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唐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然卒中於_辞,不得朝请,以检校吏部郎中为宣武军节度判官。”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抉经之心,以一何郑,排斥_辞,章明先训。”二、国语词典偏颇不公正的言辞。三、网络解释_辞【词语】:_辞【注音】:bìcí【释义】:1.偏邪不正的言论。关于_辞的诗句_辞轻易可信耶曰:_辞知其所蔽_辞诚无谓关于_辞的成语善为说辞卑辞厚币辞不获命万口一辞不辞而别辞富居贫淫言_行浮语虚辞曲学_行辩口利辞关于_辞的词语万口一辞辞不获命淫言_行善为说辞不谋同辞悖言乱辞万死不辞浮语虚辞辩口利辞辞严谊正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辞的详细信息2023-08-11 10:45:561
_辞的解释_辞的解释是什么
_辞的词语解释是:虚假的言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唐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乌石兰氏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韩愈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豪州受命之世灼灼也。”。_辞的词语解释是:虚假的言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唐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乌石兰氏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韩愈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豪州受命之世灼灼也。”。结构是:_(左右结构)辞(左右结构)。拼音是:wěicí。_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_辞的成语辞不获命悖言乱辞浮语虚辞万口一辞辩口利辞善为说辞不谋同辞万死不辞谊不敢辞不辞而别关于_辞的词语辞严谊正不辞而别辩口利辞善为说辞义不容辞辞富居贫辞不获命万口一辞卑辞厚币百喙难辞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辞的详细信息2023-08-11 10:46:031
不辞而别和不言而别是一个意思吗?
不辞而别,意思为没有告别的具体行动就分别了,行动包括书信、肢体语言等。可以理解为分别的时候没有碰面。不言而别,意思为没有说话就分别了。可以理解为,碰面之后没有语言就分别了。2023-08-11 10:46:131
不辞而别的理解词语是什么
不辞而别 [bù cí ér bié]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 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例 句1. 他有些不高兴,竟~了。近反义词近义词逃之夭夭反义词不速之客2023-08-11 10:46:321
辞的意思
辞 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辞辞、辤 cí 〈名〉(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3) 口供 [oral confession]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不辱辞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5)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6) 借口,口实 [excuses]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又如:辞头(说法;借口)(7)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楚辞(8)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2023-08-11 10:46:503
汉字“辞”的意思是什么?辞字笔画是多少
辞cí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解雇:辞退同“词”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讲话;告诉:“请辞于军”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笔画数:13;部首:辛;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笔画顺序:撇横竖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详解:辞_、_cí【名】同本义〖legalcase;lawsuit〗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口供〖oralconfession〗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其次不辱辞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辞色;辞容;辞旨特指政令之词〖order〗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借口,口实〖excuses〗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又如:辞头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楚辞古体诗的一种〖Ci,aformofclassicalpoetry〗。如:木兰辞辞_cí【动】说讲〖speak;talk〗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辞世颂;辞年推却不受〖discline〗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又如:辞让;辞不获命审讯〖try〗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遣去〖dispatch;expel〗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解雇,免职〖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别cíbié〖bidfarewell〗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不达意cíbùdáyì〖thelanguagefailstoexpresstheidea〗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辞呈cíchéng〖resignation〗辞职报告辞典cídiǎn〖dictionary〗词典辞赋cífù〖aliteraryform,sentimentalordescriptivecomposition,oftenrhymed〗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格cígé〖figuresofspeech〗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辞工cígōng〖dismiss;discharge〗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辞令cílìng〖languageappropriatetotheoccasion〗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辞书císhū〖dictionary;wordbook〗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辞色císè〖one"sspeechandfacialexpression〗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辞讼císòng〖lawsuit〗诉讼辞退cítuì〖dismiss〗停止雇用;解雇辞谢cí西安è〖politelydecline〗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辞谢红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辞行cíxíng〖saygood-byebeforesettingoutonajourney〗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严义正cíyán-yìzhèng〖speakoutsternlyfromasenseofjustice〗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辞藻cízǎo〖flowerylanguage〗精妙的词汇;辞令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辞章cízhāng〖poetryandprose〗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辞职cízhí〖resign;handinone"sresignation〗辞去所担任的职务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出处:[①][cí][《__》似兹切,平之,邪。]“辞1”的繁体字。“_1”的今字。亦作“_1”。诉讼的供词。解说,辩解。文词;言词。特指王命。借口,口实。中国古代逻辑名词。指命题。告知,告诉。记载,记录。告别,辞别。遣去,辞退。推辞;辞谢。责备;抱怨。道歉,请求宽恕。古代的一种文体。【未集下】【舌字部】辞;康熙笔画:13;页码:页1251第02【正_】_兹切,音_。俗_字。《佩_集》曰:__从舌,其_累有如此者,然循用_久,今亦不_。【正字通】俗_字。【佩_集】_、_从舌,其_累有如此者。乱。〔古文〕?【唐_】似兹切【集_】_兹切,?音_。__也。【易·乾卦】修_立其_。【_·_命】_尚_要。又【_文】__也。【周_·秋官·小司?】以五__其__,一曰__。【_·_?】明_于__,罔不中__之__。【疏】___一人_言也,____人_理也。又__同。【正_】_不受也。【_·大禹_】稽首固_。【中庸】爵_可_也。又_也。【前_·_王信_】____。又_去也。【楚_·九歌】入不言兮出不_。【卷十四】【辛部】编号:9710_,[似兹切],_也。从?,?_理辜也。?,理也。_文_从司。2023-08-11 10:46:581
不辞而别怎么解释?不辞而别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不辞而别读音bùcíérbié释义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处暂无不辞而别的出处举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不辞而别2023-08-11 10:47:111
辞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 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5、借口;口实。 【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 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 1、说讲。 【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推却不受。 【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 4、审讯。 【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拼音】: cí 【组词】: 1、告辞 [ gào cí ]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 2、辞职 [ cí zhí ]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 3、辞世 [ cí shì ]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谢辞 [ xiè cí ]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5、遁辞 [ dùn cí ]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2.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3. 文言文辞字都有什么意思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汉字:发音: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2023-08-11 10:47:211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2023-08-11 10:47:281
不辞而别怎么解释?不辞而别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不辞而别读音bùcíérbié释义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出处暂无不辞而别的出处举例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不辞而别2023-08-11 10:47:351
辞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2.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 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5、借口;口实。 【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 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 1、说讲。 【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推却不受。 【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 4、审讯。 【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拼音】: cí 【组词】: 1、告辞 [ gào cí ]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 2、辞职 [ cí zhí ]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 3、辞世 [ cí shì ]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谢辞 [ xiè cí ]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5、遁辞 [ dùn cí ]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3. 文言文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其中 誉:夸奖、吹嘘 坚:牢固、结实 物:其他东西 陷:使之陷、塌陷,引申为破坏 应:回应、回答。 4. 辞的古文解释 辞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抗~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023-08-11 10:47:441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司马炎。出生的时间是挂236年,出生的地方是在河南洛阳,总共活了55岁。2023-08-11 10:48:044
西晋建立者是谁
司马炎2023-08-11 10:48:315
晋朝是谁建立的啊?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2023-08-11 10:48:468
关于春的诗
li hai wuyu2023-08-11 10:34:523
写美不胜收春色的诗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1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8.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9.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 20.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歌辞·长歌行》) 2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5.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不含“春”字的写春景的诗句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初三语文)-1-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二)不含“秋”字的写秋景的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范成大《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9.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10.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望夜寄杜郎中》) 诗中冬 1.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二)不含“冬”字的写冬景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早梅》) 5、渐渐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寒山《杳杳寒山道》) 6、雪暗凋旗面,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9、关山下飞雪,烽火断无烟。(王维《陇西行》) 10、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陈羽《从军行》) 1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2、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傅察《咏雪·其一》)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初三语文)-2-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初三语文)-3-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初三语文)-4-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初三语文)-5-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初三语文)-6-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23-08-11 10:34:411
春潮滚滚来,和风拂大地,红梅花儿开 是什么歌
安居乐业家家春满园 丰衣足食户户喜盈门白雪映红梅春回大地 凯歌偕丽日福满人间百花争艳风景无限好 万象更新江山分外娇百鸟鸣春春风盈大地 群龙献瑞瑞气满神州百业俱兴降九州祥瑞 万船竞发听两岸猿声半分屏山台闽本相接 一衣带水骨肉盼团圆爆竹更岁新桃换旧符 梅花迎春旧貌展新颜爆竹两三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大地皆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三两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声声欢歌幸福岁 梅花点点喜庆致富者爆竹万千声人间换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响千家人间改岁 宏图描四化祖国皆春爆竹一两声人间改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碧海涌金波时光正好 云天放异彩景色更新碧水绕华堂春光无限 黄莺鸣大地捷报频传彩云绵画栋物华天宝 秀水绕新居人杰地灵草绿春新牧笛横牛背 花红昼永莺歌绕农家承前启后写中华新史 继往开来扬古国文明城乡春回瑞气笼邻里 河山日拥祥云护德门雏鹰凌空当展兴华翅 老骥伏枥应怀报国心创业思英才兰蕙并茂 拓荒看异彩桃李争春创业维艰中原怀逐鹿 宗祧其永东海看腾龙春风吹绿江山苏万物 旭日照明世界暖群生春风春雨引万般春色 新岁新年开一代新篇春风春雨迎万般春色 新人新事开一代新风春风得意草木增秀色 时雨润心山河添笑颜春风拂大地千花竞艳 政策暖人心百业俱兴春风拂大地千枝竟秀 政策暖人心万众争先春风浩荡江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苍山映彩霞春风浩荡山河添锦绣 华夏欢腾东风扫残云春风浩荡山河添锦绣 华夏欢腾东风送祥云春风化雨九州花满地 爆竹飘香万户喜盈门春风化雨满园桃李香 丹心育苗遍地栋梁财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春回大地形势一片好 香飘神州风光无限新春临大地盛世家家喜 众奔小康神州处处欢春暖花开神州添秀色 政廉民富祖国展新姿春色满神州山青水秀 党恩昭夏甸物阜年丰春色满神州中化崛起 紫气贯华夏巨龙腾飞春色明媚神州千里秀 东风和熙祖国万年长春山春水春色年年好 新事新人新风处处多辞旧话吉祥年年如意 迎新添喜气岁岁平安辞旧岁望前程无限好 迎新春看未来宏图美辞旧岁总结辉煌成果 迎新春展望灿烂前程翠浪映碧空莺歌燕舞 白云绕青壑柳绿花红翠浪映碧玉莺歌燕舞 白云绕春壑柳绿花红翠柳摇风喧千林翠鸟 红梅映日吐万树红霞翠柳摇风喧千树翠鸟 红梅映日吐万枝红霞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大地播春光山青水绿 神州增秀色万紫千红大地播春光山青水秀 神州增秀色人寿年丰大地复苏神州放异彩 斗柄回寅祖国展新姿大业初成四海九州乐 小康在望千家万户欢大造无私天心随律转 泰平有象人事逐年新大治奔小康尧邦焕彩 芳春连稔岁椒酒呈酣当三春佳节浅杯微醉 望四化宏图阔步长征党风民风社会风气好 天新地新精神面貌新党树新风江山千秋美 国施善政大地万代红党树新风喜看春光艳 民扬硕德殷期大业兴党心连民心民情振奋 特色融春色春意盎然党众同心政策千般好 昔今异祥新春万户歌低水平小康困于昨日 高质量生活笑在明天东风得意染山河锦绣 日月知心织云霓绮霞东风劲吹山河添喜色 彩灯高挂城乡庆丰收东风引紫气江山明丽 大地发春光桃李芬芳东风引紫气江山壮丽 大地发春华桃李芬芳东风引紫气一元复始 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东西南北处处风光好 春夏秋冬时时气象新反腐倡廉民心齐振奋 鼎新革故事业竞繁荣芳气催人人老雄心大 春光入户户新幸福多丰年庆佳节喜中加喜 盛世迎新春锦上添花风调雨顺九州歌乐岁 国泰民安四海庆升平风光无限春色知众意 天地有情政策暖民心福在自求不待天官赐 财非神造何须赵帅扶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 愿为春雨育桃李成材古国数千年伟乎鼎盛 长城一万里壮哉更新鼓拼搏雄风宏开局面 立图强壮志振兴中华官怀大志向造福社稷 民建小康村笑傲天堂国富民强乐尧天舜日 闾安岁稔欣时雨春风国色方兴普天开景运 春潮早涨大地发生机国泰民安三元呈吉象 人和政善九域绕祥云国泰民安众星朝北斗 风和日丽百鸟向南枝国新政易新时时报捷 人老心难老事事争先国兴旺年年风调雨顺 民富强岁岁人寿年丰果硕花繁世界惊巨变 山欢水笑人民赞大成海晏河清民风光社稷 令行禁止法治定乾坤好政策调动千军万马 大市场幸福万户千家贺大有万民盛赞四化 庆新春两岸殷期三通红梅笑绽江南山似锦 白雪纷飞塞北岭如银红梅争艳飞雪迎春到 万象更新新潮逐浪高红日喷霞处处添画意 春风化雨点点动诗情红日无私任万家分暖 阳春有意催百花争荣红杏无私春分墙内外 青山有德泉灌地高坡虎跃龙腾全民歌盛会 羊欢马啸胜纪上新阶互联网上拓宽致富路 科技园地盛开幸福花花好常月圆人间同寿 根深叶不瘦天地长春花好月常圆人民同寿 根深叶又茂天地长春花团锦簇江山添异彩 虎啸龙吟华夏震声威化雨似甘霖恩及草木 春光催新政暖透人心欢度新年家家彩灯艳 喜逢盛世户户春酒香集八方信息生财有道 传四海科技致富无涯继往开来弘扬三代表 与时俱进建设两文明继往开来建设现代化 踌躇满志开发大西北继往开来开创新局面 与时俱进俱兴大发展继往开来山河腾锦绣 承前启后社稷竞辉煌继先辈发扬革命传统 学雷锋誓做时代新人甲子开元江山添秀色 东风化雨天地共长春坚持原则按政策办事 深入实际同群众商量减负又扶贫为民解困 下岗重就业替国分忧建设四化赖一代俊杰 指点江山有无数忠良健笔如椽歌尧天舜日 繁花似锦赖化雨春风降雪无声乾坤一夜玉 安邦有继祖国万年春金灿星辉东风传喜讯 湖尤山色大地播春晖尽改一言堂鸟飞鱼跃 远谋千载业柳暗花明经济繁荣四海歌善政 生活富裕亿民庆新春经济腾飞结出丰硕果 文明建设催开鲜艳花经营有道货自八方至 管理得方财从四面来九州春色闹百花争艳 四化宏图展万马奔腾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四化宏图描万众显能九州欢歌颂扬三代表 万民起舞共襄两文明开放涌春潮九州明媚 改革掀热浪四海辉煌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 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看旖旎春光浑耀天地 喜风流人物整顿乾坤看旖旎春光重新日月 喜风流人物大展宏图葵花托金盘赤心向党 瑞云捧红日丹凤朝阳老老少少话古今巨变 家家户户乐万象更新璃雪兆丰年家家欢喜 春光映大地处处生晖立壮志为江山添锦绣 争朝夕与日月争光辉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丽日耀三春飞花竞秀 东风催四化捷报增辉励精图治雄心抒壮志 足智多谋胜纪建奇功联对更新正气驱邪气 春光伊始今年胜去年龙舞秋云织中华锦绣 鸡啼春晓颂大业腾飞埋头钻研为未来攻关 刻苦学习替祖国增光曼舞轻歌迎接新世纪 挥毫泼墨吟咏好山河梅红雪白春景无限好 官清吏廉神州气象新梅花点点笑饮丰收酒 爆竹声声高歌胜利年梅花点点笑迎丰收岁 爆竹声声欢歌大治年梅开五瓣浓抹三阳景 竹报三多淡妆四季春梅雪争春山河添秀色 李桃竞艳岁月换新天门饶清风勤为摇钱树 户纳艳阳俭是聚宝盆描千里春色百花争艳 绘四化宏图万马奔腾鸣炮迎春春光盈大地 书联贺喜喜气满神州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年年过年年年不虚度 岁岁别岁岁岁不蹉跎年年过年一年一个样 岁岁登高一岁一重天培养人才建百年大业 艰苦奋斗开一代新风凭俭养廉开一代风范 纳谏从政秉千秋德操七十老夫圆富足美梦 千年古国得安居太平奇迹不奇实践能创造 高山不高只要肯攀登千家爆竹为河山喝彩 万户歌声唤海岳开心千家富裕天开长春景 百业繁荣国成永乐洲千秋大业从今天做起 万代福源靠妙手牵来千枝竞秀有天皆丽日 万木争荣无地不春风勤奋学习知识天天长 努力工作幸福年年增勤劳动致富理直气壮 洒汗水生财家富国强勤劳人家广栽摇钱树 科技钥匙常开聚宝门勤勤恳恳培育新一代 兢兢业业争当好园丁勤为致富之源年年发 俭是聚财之本月月红青山不老人间多春色 绿水长流神州皆新图庆佳节怀思台湾宝岛 迎新春祝福骨肉同胞庆新春更念手足兄弟 辞旧岁倍思骨肉同胞群英奋大业闻鸡起舞 春晖映五岭策马前行人长久月长圆春长在 国永昌家永睦福永生人间传喜讯一元复始 大地发春华万木争荣日历翻新力争红岁月 春联换旧催绣美山河日丽风各水泛千层浪 天高气爽鸿传两岸情日丽风和处处春盎盎 国强民富家家乐融融日月光昭数风流人物 春秋笔在歌盛世英雄日月知心人民大团结 春风得意江山起宏图日月知心人民大团结 春光得意江山起宏图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 春风拂大地绿水长流瑞雪伴青松江山如画 和风拂翠柳祖国皆春瑞雪冬梅红花映日展 春风杨柳佳卉向阳生瑞雪纷飞大地萌春意 东风浩荡神州跃巨龙瑞雪千家江山银万里 春风一树物野绿千层瑞雪兆丰年春回大地 春光无限好瑞满人间山欢水笑八方盈正气 物阜民康四海庆阳春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山清水秀风光日日丽 人寿年丰喜事天天增山下清泉饱含爱民意 树头翠果尽结拥军情上下五千年英雄画卷 纵横八万里锦绣诗廊身老心不老老不服老 春新花更新新年更新神州大地靠彩笔描绘 中华巨龙驾疾风起飞十六座丰碑与时俱进 五千年伟绩同日齐辉十一亿神州民兴伟业 五千年历史大展宏图时令值新春风和日丽 人民逢盛世面笑心欢世纪日新新纪龙骧步 前程似锦锦程马奋蹄书声朗朗校园萦瑞彩 笑脸盈盈文苑出新人树立正气以准则为镜 端正党风从己身做起树雄心攻克技术难关 立壮志攀登科学高峰舜日尧天万民增福泽 和风甘雨四海沐春晖四化报春来人人称颂 一年歌岁首处处欢腾四季四方同奏四化曲 一年一步更上一层楼松竹梅神州共经寒岁 桃李杏两岸共乐新春探密驾神舟一帆风顺 兴邦驰骏骥万事亨通特色中兴普天开景运 宏猷大展遍地发生机同德同心开拓新局面 群策群力改变旧规模万户千家齐奔现代化 五湖四海共知胜利年万里春潮溶八方锦绣 九天晓日流五色云霞万木争荣人间添秀色 千山滴翠新岁壮精神万象更新成城集众志 千帆竞发破浪乘东风万紫千红呈九州春色 五讲四美照十亿心灵万紫千红迎春须纵马 五风十雨顺水好扬帆为人民服务一言九鼎 盼祖国统一九州一心五彩纷呈艺苑春光好 百花齐放文坛景色新五讲四美是齐家根本 勤俭节约为富国源泉五讲四美新风遍华夏 万紫千红美景展神州物阜民丰祖国年年好 日新月异家乡处处新喜九州春色百花娇艳 绘四化蓝图万马奔腾喜气盈门政惠千家福 华光满目民欢万代春喜庆丰收科研结硕果 欣谈致富教育供才源喜上新楼看羊春前景 乐开彩电听马岁回音喜迎美好未来天地宽 乐创幸福生活日月新下磨杵功夫终酬壮志 学取经本领大显神威香海飘香人民千载乐 港人治港祖国万年春祥云捧日江山盈淑景 瑞气凝春社稷溢华光心连两岸盼芳春永驻 情系三通期皓月长圆兴邦开富路功归三代 布政绘鸿图福泽万民雄师奋战创千秋业绩 俊彦挥毫谱一代风流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百花开大地春满人间雪铺富裕路银光闪闪 鹊叩幸福门喜报声声言行并重兴中华伟业 法德兼施树社会新风眼看河山已腾龙气象 胸怀世界要振马精神阳光照河山河山添色 春雨洒大地大地生辉已有二月杏花八月桂 再添一时春雨三时秋引甘泉浇灌满园新蕾 洒热血培育祖国未来英雄儿女常存英雄志 锦绣河山再展锦绣图迎新春处处春风拂面 祝喜酒家家喜气盈庭有国才有家国家至上 兴家先兴国家国攸关与时俱进开世纪伟业 和党同行展小康宏图雨顺风调千山生锦绣 人和政肃四海舞虹霓元勋漫舞轻歌辞旧岁 旦日欢天喜地迎新年云霞蔚彩新年添福寿 山水韶光秀色满乾坤泽雨润神州年丰国富 东风荣大地世盛民康泽雨润神州山欢水笑 东风荣大地物阜民康斩棘披荆党是先锋队 移山倒海团为后备军战鼓催春声声震霄汉 东风化雨点点润人心招财进宝勤劳是根本 发家致富科技做靠山政策符心春风化春雨 汗珠落地黄土变黄金政策架金桥土生百宝 科学播银种地出万金竹林枝叶滴翠春增色 梅岭花蕊凝香雪添姿紫气祥光碧海雄风劲 欢歌笑语春山瑞霭多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 发奋图强造万代幸福2023-08-11 10:3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