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论语的摘抄,100-250字

2023-08-11 08:47:51
TAG: 摘抄
LuckySXyd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子贡问政文言文翻译

《子贡问政》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论语》。讲的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子贡问政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子贡:孔子的弟子 2、问:请教。 3、政: 治理国家的方法 4、足:使……充足 5、食:粮食 6、兵: 军队,战备,兵力 7、信: 信任;信仰 8、子: 孔子,字仲尼 9、斯: 这 10、皆: 都 11、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政权就立不住。 12、民信之:民之信, 取信于民。 13、有若:孔子弟子 14、用:国家的.财用 15、盍彻乎: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税率呢?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6、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翻译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也就富足了。百姓不富足,您跟谁富足呢?” 强调观点 对一个国家来说,军备是重要的,财富也诚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只要有了这一条,兵器、粮食都可以创造出来;没有这一条,即使兵器充足,粮食充盈,国家也是危险的。
2023-08-10 11:57:351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全句和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接着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原你语文步步高
2023-08-10 11:57:442

子贡问政原文及翻译

子贡问政原文和翻译:原文: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翻译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论语》介绍《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主要内容有:对待鬼神的思想、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务政的思想及其价值、治国安邦的道理等方面。
2023-08-10 11:58:141

子贡曰,子固天纵之圣,又多能也,出处何在

原文为《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翻译为: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太宰认为圣人应该务大而忽小,所以向子贡提出疑问。孔子向弟子解释说自己多才艺是因为少时贫贱,而圣人是不会多小艺的。
2023-08-10 11:58:4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拓展资料出处:《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言虽人生境遇佳而又好礼的人比不骄傲能不谄媚的人更强。且“活学活用”,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的人是始可与言《诗》已矣
2023-08-10 11:58:491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说,夫子的文章经常听到夫子的言,信和天道从来没有听过。
2023-08-10 11:58:59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翻译是什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翻译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扩展阅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语出《论语 学而篇》,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阅读翻译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字词有: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u2022卫风u2022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2023-08-10 11:59:202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是什么意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注释】尤:归咎,责怪。上达:上通于天,了解天命。【译文】孔子感叹道:“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不懈地学习,上通于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2023-08-10 11:59:304

赵简子问子贡曰什么意思?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犹江海》是子贡与赵鞅(赵简子)的一段谈话。赵简子询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的看法,子贡说不知道,孔子的学识就像江海一样博大,无法全面的了解他。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⑥",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译文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了,说:“夫子侍奉孔子学习十几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得很好!注释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3 、说:同“悦”,高兴。4 、终业:完成学业。5 、去:离开6 、识:了解。7 、赐:我,指子贡。8 、譬:好像,犹如。9 、犹:好像。10、奚:怎么。11、事:侍奉。13、足:足够。14、善:好
2023-08-10 12:00:03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论语》中的一句对话,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之间的交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广泛慷慨地施舍给人民,并且能够帮助众多的人,那会怎样?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在探讨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益于社会的。子贡提出了一个关于慷慨施舍和帮助他人的问题,询问孔子对这样的行为的看法。孔子的回答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后续的对话来表达他的观点。他提到了施舍的方式和目的,强调了施舍应该是有节制和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地无限制地给予。他进一步阐述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人。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单纯地进行广泛的慷慨施舍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有目标和方法,以确保施舍的效果能够真正帮助到人民和众多的人。孔子强调了施舍应该是有计划、有策略的,而不是盲目地行善。
2023-08-10 12:00:173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释义: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雍也》。原文如下: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白话文: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白话文: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扩展资料赏析:有人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以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一定想要”,“一个人想要的,也要尽量给予别人”,或“己之所欲,必加诸人”,这是曲解。原文本义,是自己有立、达之愿望,他人亦有立、达之愿望;在自己立、达之余,还需助他人立、达。不独自我完善,且尽心助人完善,这是仁者胸怀。尽己之谓忠,是说尽自己的责任以助人;立人、达人是助他人完成其立、达之愿望。
2023-08-10 12:00:48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翻译是:子贡问孔子说:人虽然贫穷,但是不谄媚巴结;虽然富有,但是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2023-08-10 12:01:00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原文翻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语出《论语 学而篇》,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阅读翻译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字词有: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u2022卫风u2022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2023-08-10 12:01:162

子贡论孔子文言文翻译

1. 子贡论孔子的原文及翻译 1、原文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师谁?”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您拜谁为师?”子贡回答说:“我拜孔子为师。”齐景公问:“孔子贤德吗?”子贡回答说:“贤德。”齐景公问:“他怎么贤德?”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德,却不知道他哪里贤德,这又是怎么回事?”子贡回答说:“(这就像)现在都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可是)天有多高呢?却都说不知道。这就是我之所以知道孔子很贤德,但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贤德的原因。” 2. 【子贡观礼文言文翻译】 子贡【原文】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注释】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③薨:诸侯死谓薨.【译文】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3. 子贡论孔子文言文阅读答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仲尼的有才干并且不知道怎样有才干.” 4. 文言文节选(孔子集语)孔子论水的完整翻译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5. 子贡和某一个君王谈论孔子的文言文 要名字和译文 谢啦 不是百字遗言 《子寿终录》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 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空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吾之所悟,授于尔等,切记:践行者盛,空叙者萎。施一法于国,胜百思于竹。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驭民,塑吾体于庙堂以为国之魂灵。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实其位耳。 拥兵者人之主也,生灵万物足下蛆;献谋者君之奴也,锦食玉衣仰人息。锋舌焉与利剑比乎?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或卧奸雄侧室。如此,焉令天下乎?王座立于枯骨,君觞溢流紫液,新朝旧君异乎?凡王者祈万代永续,枉然矣!物之可掠,强人必效之;位之可夺,豪杰必谋之。遂周而复始,得之,失之,复得之,复失之,如市井奇货易主耳。概言之,行而优则王,神也;学而优则仕,奴耳;算而优则商,豪也;痴书不疑者,愚夫也。智者起事皆言为民,故从者众。待业就,诺遁矣。易其巧舌令从者拥主,而民以为然。故定乾坤者必善借民势。民愚国则稳,民慧世则乱。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俱视土、众为私。私者唯惧失也。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明此理,旋君王如于股掌,挟同僚若持羽毛,腾达不日。逆而行之,君,虎也,僚,虎之爪也,汝猝死而不知其由。遇昏聩者,则有隙,断可取而代之。 治天下者知百姓须瘦之。抑民之欲,民谢王。民欲旺,则王施恩不果也。投食饿夫得仁者誉,轻物媚予侯门其奴亦嗤之。仁非钓饵乎?塞民之利途而由王予之,民永颂君王仁。 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 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锁之在君,启之亦在君。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 乐者,君之颂章也。乐清 *** 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故鼓舌者,必戳之。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 言毕,子逝。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6. 孔子论水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2023-08-10 12:01:26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的翻译

子贡询问治国之道子说:"吃得饱,有足够的兵马,人民相信君主"子贡: 逼不得已得舍弃他们,你会先舍弃哪一个 ?
2023-08-10 12:01:343

翻译论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到。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2023-08-10 12:01:534

子贡曰是文言文翻译

赵简子问子贡曰文言文翻译: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原文注释: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3 、说:同“悦”,高兴。4 、终业:完成学业。5 、去:离开6 、识:了解。7 、赐:我,指子贡。8 、譬:好像,犹如。9 、犹:好像。10、奚:怎么。11、事:侍奉。13、足:足够。14、善:好。
2023-08-10 12:02:231

子贡有恶,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的意思

与原文略有差异:【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后一段即提问段的译文:(子贡回答)说:“我厌恶抄袭别人却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攻击别人的短处以为正直的人。”
2023-08-10 12:02:36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出处:《论语·颜渊篇》文本解读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取信于民”的观点,即从政者要获取人民的信任,这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信”就是信任,可以理解为出于相信而敢于托付。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愿意把统治的权力赋予你,统治才能长久,政权才能稳定,决策才能顺利推行。这并不否认领袖人物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作用,但是也要知道,历史发展不是单靠领袖人物一己之力推动的,这些成功的领袖,无一不是靠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凝聚最伟大的力量,最终做出伟大业绩的。
2023-08-10 12:02:481

子贡曰贫穷而不谄富而无骄的意思是什么啊?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打高分,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子贡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无所得,只是老实做而已,那两句诗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导弟子的目的与方法,切磋琢蘑之时,正是"学而时习之""之时。做人的学问在于时时刻刻警惕,在在处处小心,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勇敢前进,无有止息,要时时处处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作学问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谓------学无止境。子贡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扩展资料:人物成就: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端木赐儒商始祖,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2023-08-10 12:03:00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2023-08-10 12:03:18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一、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二、原文:战国 孔子《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扩展资料一、成书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二、《论语·学而》内容《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2023-08-10 12:03:251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到肩膀高,人们都能看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还很少呢。他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2023-08-10 12:03:44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是怎样要体现出孔子根据已有信息推求未知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打高分,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子贡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无所得,只是老实做而已,那两句诗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导弟子的目的与方法,切磋琢蘑之时,正是"学而时习之""之时。做人的学问在于时时刻刻警惕,在在处处小心,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勇敢前进,无有止息,要时时处处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作学问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谓------学无止境。子贡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2023-08-10 12:04:092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知道
2023-08-10 12:04:202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

其大意为: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2023-08-10 12:04:413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 请教各位,其中”仲尼焉学”怎么翻译?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2023-08-10 12:04:582

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什么意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语出《论语 学而篇》,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阅读翻译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字词有: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u2022卫风u2022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2023-08-10 12:05:042

子贡曰:“贫而无 ......孔子说的最后两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学习了
2023-08-10 12:05:254

《论语》里的《学而》全文

兴奋哦错了更恐怖v就UFO个吃哦洗洗头哦想听哦想哦呀
2023-08-10 12:05:4510

论语的子禽问於子贡曰那一句是什么意思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不闻过庭语: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2023-08-10 12:06:441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己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只要内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彩去显露呢?质:品质,指君子之“内修养”,旁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底.文:文彩,指君子之言行“外显露”,旁人是看得见,听得到底.  ③夫子:大人,子贡对棘子成之尊称.  ④驷不及舌:其言论如驷马不奔跑,不能显示马的能力(内质达不到表现目底).不及:不追赶,不奔跑.舌:绕舌,指卫国大夫棘子成讲的片面话(俗人称半瓢子水话).  [译文]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内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彩去显露呢?端木赐解释说:遗憾呀,大人这样认识君子,其言论如驷马不奔跑,不能显示马的能力哟.文彩就是品质显象,品质就是文彩内含.
2023-08-10 12:06:591

论语学而篇全文

·
2023-08-10 12:07:157

《孔子世家》全文翻译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輙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2023-08-10 12:07:422

厄文言文

1.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一意孤行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人.”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 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高风亮节( 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仅从上述语句中,看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正直仁爱,守城自谦,彬彬有礼的人.。 2. “迫”在文言文是啥意思啊 在文言文中,“迫”是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意思。即: 一、当“迫”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逼近。例如:《说文》:迫,近也。又如:《广韵》:迫,逼也,近也。再如:《离骚》:望崦嵫而勿迫。注:“附也。” 2、硬逼,逼迫。例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又如:白居易《重赋》:里胥迫我纳。 3、催促。例如:《吕氏春秋·贵生》:迫生而下。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迫孔悝于厕,强盟之。再如:唐·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 二、当“迫”充当形容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紧迫;急迫。例如:《淮南子·精神》:迫而动。注:“切也。”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狭窄。例如:《后汉书·窦融列传》:西州地势局迫。 3、困厄;窘迫。例如:迫厄(犹困厄);迫迮(困厄);迫怵(窘迫恐惧);迫胁(局促;困厄);迫戚(困厄的样子);迫猝(窘迫,困顿)。 3. 西游记文言文 浙版《西游记》者,程导之傲世大作也。 剧情据原著,或从之,或改之。“大闹天宫”乃原著之精伦,亦本版之重彩,然改编处,亦为人所论争,或赞许,或诟病,不一而足…… 贼闻声动,火眼乍开,碎炉跃出。 老君惊曰:“呜呼!贼未死!来人兮!”侍卫四合,贼以气冲之,皆仆。遂执棒胁老君。 老君战栗不敢稍动,裆间尿声哗然。贼切齿曰:“老贼!本欲毙之,恐污吾手。 拆宝殿,食神药,当此时耳。”狂笑而遁。 老君魂定,招童子曰:速禀上与后知,贼遁逃,事急矣! 贼腾云雾,直逼天门。兵列阵横击,贼执棒奋起,须臾,众皆靡,遂入。 四大天王继阻之。皆有宝器。 乃宝剑一对、金绳一缕、琵琶一把、珠伞一柄。各显神通。 贼无所惧,挥棒逆之。四王败绩。 贼逼问逆朋下落,知其所在而救之。 庚亥,贼至通明殿,欲毁之。 忽一彩禽飞落,贼定睛,大骇,乃哪吒三公主也。三公主者,贼之知己。 弼马时遇,赛跑萌情,两相爱悦,遂共燕好。主睹贼行,怒曰:“君其止,勿闹矣!否则,妾难救之!”贼嗟叹:“主,吾红颜也,缘何不解!玉帝欺吾太甚,其难容之!”主拭泪咬牙:“君不悟,休怪妾!”挺枪刺。 贼不语,举棒架。战许久,主为贼擒,凄然曰:“妾死不怨,唯君早悟。” 贼志难夺,犹训主:“勿复言!今以主故,饶尔父命!”抛主于地,绝尘而去。主知事难谐,大恸。 帝闻贼事,大惊。谓众臣曰:“卿等何计?”老君献策:“臣有一言,事已千钧,难求一发。 今必赴西天,求如来佛祖,方解此厄!”帝即遣游弋灵官前往。 如来闻之,即告诸女,谨守禅位,亲趣降贼。 辛子,贼逼通明,李靖急调兵阻之。李靖者,三公主父也,进托塔天王。 与贼对阵相望,李斥曰:“汝翻天乎?”贼嗤之:“王无恙乎?老生常谈之言,陈词滥调之语,勿再四!玉帝禅让,吾必收兵!否则,天翻地覆,无噍类矣!”李大怒,发雷将三十六,合击妖猴。将作倭寇冲锋,汹汹而上。 贼暂滞通明殿。 李趣凌霄殿,报帝曰:“贼至通明。 上早谋之!”帝色变曰:“前殿被战,朕何去也!”李对曰:“殿后可乎!”殿后者,CG障碍也。帝俯首无言,难之再三,决意破电脑障,后门西狩。 癸丑,御驾发凌霄,诸神从之。同日,雷将败绩,通明殿陷。 子寅,贼至凌霄,天宫遂为贼得。贼睹大殿空空,怒;登宝座,哂曰:“此与花果山无二也。” 执棒奋起,倒柱碎座,西逐王师。 帝令缓行,频频回首,不忍社稷,且叹曰:“安有今日!”无何,贼追至。 帝从容谓曰:“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朕无负卿,卿何负朕?” 贼笑曰:“上谬也。 吾本神猴,为汝所用,先封弼马,次进大圣,有名无实,轻我之极!吾光明坦荡,不似汝等假意虚情!” 帝窘,辩曰:“卿言弱肉强食,又何出此语?” 贼对曰:“虽吾之过,皆因汝起。吾纵畜生智,尔吝神明慧,不教反损,何故焉?!” 帝无言。 后正色曰:“神亦有过。上错轻汝。 今已明之。何故得理不让,赶尽杀绝?” 贼笑曰:“汝甥二郎胖欺之在先。 又何怪吾!古云: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君若退位让贤,尚得保爵活命,否则悔之晚矣!” 帝难之。 李靖怒曰:“泼猴何其无礼!”手出宝塔镇之。贼为所困。 帝喜不自胜。喃喃自语:“果镇之也!”无何,塔碎裂,贼复出。 笑谓帝曰:“有至宝,尽用之!无之,吾出手矣!” 帝大惊骇绝,口不能言。 忽声自空降。 曰:“何人狂之极也。……”贼不解。 帝如睹父母,复言:“救星至!救星至……” 须臾,金光临空,如来坐其中,从容谓曰:“汝何人,敢反天宫?” 贼曰:“吾本花果山石出,水帘洞称尊,地窄天阔,志在宇宙。帝久占天庭,朽木之夫也!本强者为尊,吾当仁不让!” 佛曰:“玉帝修持何止万载?汝何能,出此狂语?”贼傲然曰:“除变化七十二,吾复有一能,曰筋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籍此可为天主!” 佛笑曰:”汝能出吾掌心,天宫让你。 否则,汝下界从妖,修持久之再来,可乎?” 贼嘲之:“吾一去十万八,汝掌心不盈尺,勿戏言!吾胜之,汝能作帝主乎!”佛曰:“作得!”贼大喜,乘筋斗云而去。 贼且翻且喜,忽有五柱,阻于前。 贼忖之,恍然曰:“此必擎天柱!吾至天尽头矣。”欲返。 又恐其不服。乃化棒为笔,书中柱,曰“齐天大圣至此一游”,以题记;复尿其下,以味记。 贼归佛掌,慨然曰:“吾至天涯复返。勿食言!”佛微哂:“尿猴吾乐!汝未出吾掌!”贼曰:“吾留记天边,汝可敢一观。” 佛曰:“汝俯首一观!” 贼俯首,大惊,佛掌留题记、味记。贼反复曰:“其无先知术乎?吾其返观之!” 佛忽反掌,石粉然落,贼避之不及,尽力支之。 忽一白禽飞至,贼观之,乃鹏魔。鹏魔者,名翩翩,贼义姊,为二郎所伤,睹贼被压,急至,欲共负之。 贼呼曰:“阿姊放之!”不听。贼出掌奋推,女渺然矣。 山落,压贼其下。 贼竭力挣,山摇石动。 佛出一书,遣阿傩帖其上,六字曰:“唵嘛呢叭咪吽”。贼不能动,詈声不绝。 数日,一蛟至,爪落地,化女子,乃蛟魔,蛟魔者,名青灵,亦贼义姊。贼睹姊,凄然泣下,灵慰之良久。 言及翩翩,嗟叹再三。女辞去,自此,三五载一至。 百年后,遂绝。贼孤寂,复詈天。 4. 求给下面的古文断个句,是王禹偁的《厄台铭》,谢了 天地厄於晦u3760,日月厄於薄蚀,山川厄於崩竭。圣人生而肖天地之貌,禀日月之明,锺山川之粹得无厄。所以虞舜厄於厯山,帝禹厄於洪水,成汤厄於夏台,文王厄於羑里,我先生夫子厄於陈蔡,其道一也。於时,周室卵危,鲁道靡溃,仁义路绝,奢僭源开。列国用权,蝟芒而起,壊礼乐於糟粃,视诗书於刍狗,孩提王室,粪壤儒风,俎豆不脩,军旅用事,苟有衣逄掖而冠章甫者,鲜不u39deu39b8而刺之。三纲五常,盖扫地矣。夫子抱帝王之道,处衰乱之世,痛五教之大壊,嫉四维之不张。刳道徳为舟航,将欲济天下之垫溺;斵礼法为耒耜,将欲芟天下之荒秽。故不程其力,不顾其世,聚三千之徒,聘七十之国,应机设教,与世垂范。然佩兰於鲍肆,孰闻其薰?施法於乱主,孰闻其政?斯谓天柱将倾折,建一指而扶之,艰哉为力乎?故教不用於定哀,位不崇於季孟,逊词於阳货,见忌於子西。至於树迹,亦削而伐之,况文行忠信,果得用於世耶?卒至於厌圣道,绝粮於陈,颜冉之徒,馁目相视。我先师则坦尔无闷,怡然自居,腹虚肠乾,未始太息。盖圣人为人也,不为己也,忧道也,不忧贫也。但欲缀皇纲之绝绪,辟帝道为坦途,酌三代礼文,垂万古典献,兴彼王泽,浸於生民。苟道至於是,虽不食而死,顾何恨哉?不然,夫岂不知列国有膏梁之禄,陪臣窃锺鼎之食。但有诡辞婉貌,取之如拾芥,岂独区区乎六合中,以寒饥而自苦耶?圣人之用心也,不其逺乎?吁,奸喉佞舌者,图一日之饫;饱道醉徳者,谋万民之利。故教不用乎时,而用於今世;位不显於生前,而显於没后何?则祖述宪章之义,雷行天地之间,俾夫为君父臣子者,不可斯须而离也,得非用於今世耶?名载典籍,身享庙食,得非显於没世耶?与图一日之饫者又何辽哉? 某客在宛丘,得斯台之祉,披榛访古,驰笔而铭,词曰: 僭禄尸位,没则绝祀。所谓伊人莫敖之鬼,夫子耻之,不其馁而。饱徳醉义,没则垂世,所谓伊人箕山之士,夫子求诸,可谓仁乎。巍巍圣人,生而道迍,厯聘求合,绝粮於陈。箕山之士,可齐其名,莫敖之鬼,且非其伦。庙食不匮,祀典未新。我来旧国,荒台磷磷。拂石勒铭,徳声益振。
2023-08-10 12:08:061

《论语》全文翻译

给你网址自己看
2023-08-10 12:08:207

论语的全文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023-08-10 12:08:504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翻译是什么?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这一段是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要充足,也就是国防、警察、军队这些,对应我们现在讲的国家机器,这个要强大。最后是“民信之矣”,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论语》对后世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
2023-08-10 12:09:19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是什么意思?

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出处:《论语 雍也》。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施以好处,而且还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相关内容解释: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身通情达理,再去帮助、感化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仁德的人。在当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是很少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理想愿意是不错的,但是想要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境界了。其实,我们按小的范围说,比如,当我们有余力时,可以先成就自己公司的员工,可以先从仁德开始做起,然后再可以成就他人,我们先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来广施于众,那就让我们活好每个当下,小河汇与江河,都是先从开源沿渠而汇成江河乃至大海,让我们自己先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铺佐助于社会。
2023-08-10 12:09:431

子贡曰贫而无陷翻译

赞~
2023-08-10 12:10:004

太宰问于子贡曰是什么意思?

原文为《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翻译为: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太宰认为圣人应该务大而忽小,所以向子贡提出疑问。孔子向弟子解释说自己多才艺是因为少时贫贱,而圣人是不会多小艺的。
2023-08-10 12:10:16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拓展资料出处:《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言虽人生境遇佳而又好礼的人比不骄傲能不谄媚的人更强。且“活学活用”,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的人是始可与言《诗》已矣
2023-08-10 12:10:231

翻译论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到.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2023-08-10 12:10:471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这样的人老师认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虽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人。”出自:《论语·学而》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本段出自《论语·学而》。原文内容: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看出子贡对于贫富的看法,重在有所不为,而孔子则更上一层,认为不管贫富如何,都要有所为,积极提高自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2023-08-10 12:10:551

赵简子问子贡曰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赵简子问子贡曰文言文翻译: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原文注释: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3 、说:同“悦”,高兴。4 、终业:完成学业。5 、去:离开6 、识:了解。7 、赐:我,指子贡。8 、譬:好像,犹如。9 、犹:好像。10、奚:怎么。11、事:侍奉。13、足:足够。14、善:好。
2023-08-10 12:11:121

子贡曰什么意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语出《论语 学而篇》,原文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阅读翻译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字词有: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u2022卫风u2022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2023-08-10 12:11:251

子贡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打高分,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子贡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无所得,只是老实做而已,那两句诗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导弟子的目的与方法,切磋琢蘑之时,正是"学而时习之""之时。做人的学问在于时时刻刻警惕,在在处处小心,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勇敢前进,无有止息,要时时处处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作学问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谓------学无止境。子贡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扩展资料:人物成就: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端木赐儒商始祖,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贡
2023-08-10 12:11:431

《论语·学而第一 》的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放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2023-08-10 12:12:008

《论语,雍也》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的翻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2023-08-10 12:12:261

子贡曰这篇文言文出自哪

1. 子贡问曰那篇古文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2. 初一历史文言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要翻译吗? 翻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 节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①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3.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一意孤行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译】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 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高风亮节 ( 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仅从上述语句中,看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正直仁爱,守城自谦,彬彬有礼的人。 4. 齐景公谓于子贡曰 译文 译文: 齐景公对子贡说:“你老师是谁?”他说:“我的老师孔子。”你说:“孔子贤能吗?”回答说:“贤。”你说:“他的贤能象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啊。”你说:“你知道他贤能而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吗?”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少愚人智者都知道高。高多少?都说不知道呢。因此知道孔子的贤德而不知道它怎么办。” 出自文言文《子贡论孔子》 原文: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师谁?”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若何,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若何。” 扩展资料: 《子贡论孔子》借天之高,比喻孔子德高,贤能;使人不知道高到了什么地步,真是仰之弥高。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5. 这篇文言文出自哪里 《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其:他,代冯谖。疾:快。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意谓穿戴得整整齐齐。之:他,代冯谖。 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乎:吗。何: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也:呀,与“何”相呼应,表疑问。〇从孟尝君的心理、行动和谈话,反映出他急于了解冯谖收债的情况和希望他收回债款又不相信他这么快就能完成任务的心情。 曰: 省主语“冯谖”。 “收毕矣。” 矣:了,表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君:您,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孟尝君。云:说。〇这句是下文说明问题的依据,又照应了上文。 臣窃计, 臣:我,冯谖对孟尝君自称。窃:私自,谦词。计:考虑。〇下面五句是“计”的内容。 君宫中积珍宝, 宫:古代贵族居住的房屋。 狗马实外厩, 实:充满。厩:马棚,泛指牲口圈。与“宫中”相对而言,故称“外厩”。
2023-08-10 12:1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