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任末年十四是什么意思?

2023-08-11 08:47:10
肖振

翻译:

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

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扩展资料:

该文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任末十分勤奋,有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这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任末年十四,不惧险阻,刻苦读书的精神怎样

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1、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任末十分勤奋,有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这两点值得我们学习!2、作用以旁人的态度,突出任末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侧面烘托手法
2023-08-10 11:01:451

“任末年十四时”与送东阳马生序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 敢于冒险的精神
2023-08-10 11:02:043

有几篇文言问,求翻译 ! 1:任末年十四,负芨从师,不惧艰险....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左传.襄

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更从与老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写满字的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如果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一样);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罢了。”2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2023-08-10 11:02:111

幼时苦学文言文翻译

1. 宋濂苦学的文言文翻译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2. 翻译文言文《宋濂苦学》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 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3. 任末苦学文言文翻译 任末苦学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常师:固定的老师。 3、负:背。笈(jí):书箱。 4、不远:不怕路途遥远。 5、而:若,如。 6、或:有时。 7、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8、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10、缚:绑。 11、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2、题:写。 13、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4、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15、易:交换。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7、犹:还。 18、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能无所事事。 【译文】 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末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作者简介】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4. 文言文启蒙读本第108篇宋濂苦学的翻译 是这段文字吗?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5. 王冕苦学 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编辑王冕是诸暨人。(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就默默地背诵。(他)黄昏回去的时候,却丢失了牛。有人牵着牛过来责备牛践踏田地,(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王冕)还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儿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于是王冕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他)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拿着书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恐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却)心神安适得好像没看见(佛像)。安阳的韩性听说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大儒。 韩性死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久了,母亲就考虑还乡,王冕就买牛车用车载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和衣服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跟着笑。 答案就不写了,手打了这么多,能采纳了吗 6. 《范仲淹少年苦学》古文怎么翻译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孤:幼年丧父。 适:旧指女子出嫁。 世家:家世。 去:离开,离去。 寝:睡觉。 或:有时。 辄(zhé):总是。 啖(dàn):吃,喝。 再:两次。 旨:要义。 始:曾经。 昏怠:昏沉困倦;怠,疲惫困倦。 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 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之:到。.去 扩展资料: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范仲淹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7. 文言文启蒙读本的宋濂苦学译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邓乔彬)。 8.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每见到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原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译文: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原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幻想在其中,心情无比畅快。 原文: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023-08-10 11:02:211

任末苦学文言文翻译

任末苦学【原文】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东晋王嘉《拾遗记》【注释】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2、常师:固定的老师。3、负:背。笈(jí):书箱。4、不远:不怕路途遥远。5、而:若,如。6、或:有时。7、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8、荆:这里指荆的枝条。9、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10、缚:绑。11、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12、题:写。13、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14、悦:意动用法,“以……为悦”。15、易:交换。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17、犹:还。18、行尸走肉: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能无所事事。【译文】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末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作者简介】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2023-08-10 11:02:314

文本年十四文言文答案

1. 求(十四)(十五)两篇文言文答案 文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①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⑩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恃⑤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 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注释【注释】①恃:凭借。 ②越:到。明年:第二年。 ③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④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⑤恃:凭借。 ⑥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⑦昏:糊涂。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⑧限:限制。 ⑨之:去,往,到。⑩自:从。 (11)?连词,相当于“而”。10至:到,达到。 11惭:惭愧12欲:想13往:去14.语:告诉、说15.于:对16.何如:怎么样17.下:指顺江而下18.犹:还、尚且19.明:第二20.钵: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21.顾:难道、反而22.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3.足:足够24鄙:边境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26.瓶:水瓶。 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①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②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③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④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⑤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⑥?“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6)庶事(7)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太宗纳谏2翻译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 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实很有益的。” 3注解1:平常2:从前,以前3:列举(罪状或过失)4:轻视;看不起。5:取消;解除。 6:曾经7: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2. tpo14阅读答案 分别34道题的答案 1 B 2 A 3 A,D 4 C 5 B 6 D 7 A 8 C 9 C 10 A 11 B 12 D 13 C,D 14 B 15 A 16 C 17 B 1 D 2 C 3 B,D 4 A,D 5 C 6 B 7 D 8 A D 9 C 10 A 11 B 12 B 13 D 14 D 15 C 16 B 17 A 3. 文言文阅读 小题1:有时 捆扎 背 即使 小题1:(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就事业? (2)(门徒)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小题1:学习贵在勤奋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学生能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4. 世说新语容城第十四的文言文的答案 参照翻译可以自己推断答案。 容止第十四之一、床头捉刀(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译)魏武帝(曹操)要见匈奴使者,他觉得自己外貌丑陋,不能威镇远道而来的异国人,就让崔季珪代替他,自己提刀站在坐榻一旁。 接见完毕,派密探问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说:“魏王仪容非常高雅,不过坐榻旁那个提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魏武帝听说后,就派人追杀了那个使者。 容止第十四之二、何平叔美姿仪(原文)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译)何平叔(何晏)容貌俊美,脸很白。 魏明帝(曹睿)怀疑他搽了粉,当时正是夏季,给他热汤面吃。何晏吃完后,大汗淋漓,就用自己的红色公服搽脸,脸色更加洁白。 容止第十四之三、蒹葭倚玉树(原文)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译)魏明帝(曹睿)让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坐在一块儿,当时人们认为是“蒹葭倚玉树”。 容止第十四之四、夏侯玄和李安国(原文)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译)当时人们品评夏侯太初(夏侯玄)“光明磊落,就像日月投入他的胸怀”,品评李安国“萎靡颓丧,就像玉山要崩溃”。 容止第十四之五、嵇康风姿(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道:“潇洒端正,爽朗清高。” 还有人说:“就像松下清风,潇洒清丽,高远绵长。”山公(山涛)说:“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高大的样子,就像玉山将要崩溃。” 5. 求古文的翻译~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 爱 稍等一下,我给你仔细翻译一下 :这篇文章是清朝桐城派方苞给大哥所做的墓志铭。 方苞的祖父方帜(1615-1687)为岁贡生,先后出任芜湖县学训导,兴化县学教谕。 父方仲舒(1638-1707)为国子监生。 兄方舟(1661-1701)方苞尝称方舟,制举之文名天下。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 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 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 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 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哥哥)十四岁那年,在芜湖侍奉王父(估计是指别人,而不是自己的父亲)。 过了一年回家,他说:“我历来所学的知识,一直没有可用的地方。 家里(这么)穷困,二老冬天连棉衣都没有。我应该请求做一名乡校的教师,教授那些小学童,以供 奉养父母度日之需啊。” 过了一年,哥哥进了乡校,于是凭借擅写科举范文名扬天下。慕庐韩老先生见了哥哥的文章感叹说:“近二百年都没有这样好的文章了啊。 ”自从朝廷用应时文章开设科考,因此而成名的只有十几个人,都是朝廷录选为甲、乙科的。凭邑诸生的文章而名声遍及天下的,是从我哥哥开始。 一时间社会名流都愿意跟我哥哥交往,而我哥哥对他们总是磊落自然。 终于弄完了,这一段确实不好翻译。 6. 【走进文言文答案走进文言文14 我只有6单元的把分给我好吗?鳝救婢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将库存的数石活鳝鱼,全部放到河里.二鹊救友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知恩图报 秦穆公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是要被杀的.”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蝙蝠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兽类的公民,凭什么要祝贺你?”过了几天,麒麟做寿.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禽类,凭什么要祝贺你?”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杀驼破翁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7. 【看文言文,答题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时,负笈不远险阻.每言:“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帮你弄成现代文了,应该会做了吧?自己学着动动脑筋~。 8. 七下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14.画竹》的答案 只能给你翻译了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郑燮画竹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注释:篁(huáng):竹子 榻(tà):床 凉适:凉爽舒适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作者 置:放 师承:老师传授.各人所得启示应该是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善于寻找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是获取捷径之最佳途径.。
2023-08-10 11:02:381

《任末好学勤记》的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寻师)。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怎么可以成功呢?”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近,编扎白茅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挤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读书,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看书有体会时,(把心得)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学生们敬佩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不是圣人的言语不看。(他)临死时告诫他的学生们说:“一个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里;不肯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不过是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为的人)罢了
2023-08-10 11:02:473

不惧压力的文言文

1. 不畏用古文怎么说、急 “不畏”在古文中就是这么说的。例如: 武帝说(悦),以仁(田仁)为能不畏强御(即强御,豪强),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史记 田叔列传》) 又如:然而国晏然(安然)不畏外(不畏惧外族)而固者,无他故焉……(《史记 礼书》) “不畏”被现代汉语书面语所沿用,又随着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而进入口语,与“不惧”(也是古代词语)“不怕”一起活跃在日常口语之中。 “不惧”的用例在《史记》中也有。例如: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仲尼弟子列传》) 若表示豪迈的情感,还是用“不畏”好。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 2. 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 翻译如下: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望采纳,谢谢!~ 3. 遇到困难不畏不惧的古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4. 儿痴不惧的译文 《小儿不畏虎》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 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的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5. 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开头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如下: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03:021

任末好学勤记文言文题目

1. 任末好学勤记 文言文译文 任末好学勤记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启示: 《任末好学勤记》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不动笔墨不动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记录,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二是读书应有选择,“非圣人之言不视”,其意是应读好的、有益的书。人生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是积累知识的途径。 2.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3. 【文言文《任未好学》翻译】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籍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2.负:背.3.笈(jí):书箱.4.或:有时.5.庵:茅草小屋.[1] 6.荆:这里指荆的枝条.7.刻:划.8.缚:捆扎.9.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10.题:题写.11.其:书上的.12.悦:敬佩.13.静:“静”为通假字,通“净”.14.易:交换.15.终:死,终止.16.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17.夫(fú):句首发语词.18.犹:如同.19.虽:即使.20.耳:罢了.21.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22.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不认为这是万里险阻.远:认为……这23.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24.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25.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人要勤奋好学,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学的人,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4. 英语翻译本书为东方出版社.题目是为人大须学问和任末好学勤记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教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的下面,编白茅作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符合心意的,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他临终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使是活着,也称他是庸碌无能罢了.”。
2023-08-10 11:03:091

记孙窥事的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答案孙傅字伯野 全文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条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条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2. 文言文《孙傅字伯野》的答案是什么 原文 :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条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 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译文 :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条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条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3. 掩鼻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而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译文编辑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 王,郑袖,美女三人坐一起,郑袖于是先行告诫御者说:王如果说了什么,一定要快速执行。王叫美女到他前头,靠近他,几次掩口,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4. 唐临为官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译文: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暮春时雨( ) (2)吾自当其罪(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A.“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 B.“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 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 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 3.县令“不许”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言回答) 4.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 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 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 这件事。 1.(1)恰逢 (2)抵充 2.B 3.惧其逸 4.为囚及其妻儿着想 敢于担当 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 5. 孙子练兵文言文答案 1。在训练中,孙子一次三令五申只后,妇人们的反映是什么?第二次三令五申后,妇人门有时怎样的?当孙子斩左,右队长后,妇人们又有怎样的反映? 2。“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中的君命指的是什么?不受体现在何处? 3。文中最能体现吴王救爱姬心情急切的举动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表明吴王对孙子斩其爱姬心中不满的句子是什么? 1,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2,君命,指的是不合适宜的命令,这里指的是楚王要求不要斩杀他的爱妃,体现在“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 3,。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 4,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原下观 6. 魏徵传.八下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D 9.D 10.C 11.D。 7.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0.C 11.B 12.B 13.D 14. (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 (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语境,把握语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断。 C项,既,这里根据语境意思加以推断,应是“已经”义,因为,古代的“既”与现在的“既然”义差别较大。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 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大部分实词都是一词多义,同学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哪些义项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频,这些词语要注意积累。 本题中的C项,“既”这个字的意思,在学过的古代表计时的“既望”中有所接触,学生容易推断出答案来。 11.给文言文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 和他的哥哥李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 本题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本题中,“开元初”表时间,必须断开,故排除答案AC两项,至于答案D项,需要注意结合“授汝州刺史”与“为政严简”这一内容加以分析、判断,不难排除答案D项。 12.此题考查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需要逐项分析、推断即可。B项,根据前文提示:“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由此推断应是属于年号纪年法。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需要平日多加积累。比如,A项,“丁忧”这一说法较为简单,只要是掌握了“丁”是古代男子的称呼,“忧”在古代是对家人尽孝等方面的委婉说法即可;至于B项“开元”这个年号,学生比较熟悉,容易做出判断;而C项的“继好之义”和D项的“告身”这两个概念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作出判断。 13.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张冠李戴等等。B项“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其实是金城公主的建议,这里是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的设置错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根据文中“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 一句话可以推知答案。 1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字词的解释。关键字:(1)殓, 尸体不放入棺材;但,副词,只是。 (2)所历:所到之处,名词性短语1分;见:表被动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 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见”字解释很重要,需要注意,还有“但”,要注意古今意思的不同。 【文言文翻译】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 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 9. 艾子有孙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一、译文 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厌学习,艾子常用棍棒打他但不悔改。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加严厉。艾子的儿子对艾子无可奈何。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便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 艾子惊讶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呢?”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和艾子的儿子。 二、原文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jiǎ)楚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tuán)雪而嬉,艾子见之,褫(chǐ)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三、出处 (明)陆灼 选自《艾子后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艾子后语》是明代文言笑话集。作者陆灼,是书仿托名东坡《艾子杂说》。 二、作品赏析 《艾子后语》是一部古代幽默作品集,文中故事以虚拟人物艾子为主人公,诙谐有趣,讽刺世风人物,往往发人深省。作者的用意是给据传为苏轼所作的《艾子杂说》作补充。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2023-08-10 11:03:28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削荆为笔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

1、(1)有时 (2)背(担)2、译文:用茅草搭起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枝当墨水。3、学无常师;行尸走肉;削荆为笔。(任意写出两个即可)
2023-08-10 11:03:361

任末年十四中的成语及含义

怎么会有这么难的问题,sorry
2023-08-10 11:03:448

种放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史 列传隐逸上》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2.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个古人的名字。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3. 有关管宁、华歆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l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宁读如故( ) ②又尝同席读书( ) 2.细读全文,简要分析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答案】1.(1)原来。(2)曾经。 2.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两件小事,表现两个人物品格的差异。一是从管宁见黄金与瓦石无异”,而华欲见黄金“捉而掷去之”:二是逢显贵,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出观”的差别中,就会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4.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5.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6. 《寒号虫》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7.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8. 弈秋 文言文阅读 及答案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⑩弈秋:弈,指下为期.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⒒鸿鹄:大雁、天鹅类的鸟。 ⒓俱:一同,一起 ⒔为是:为,同“谓”,说。是,这。为是,这是说。 ⒕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像弈秋这么高明的师傅,第二个徒弟还是学不好,说明学得好不好主要不在师傅好不好,而在于自身 9. 汉明帝尊师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 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 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太师在是( ) 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拥经而前( ) 抚荣垂涕( )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B.帝以郁为侍中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以其境过清 C.良久乃去 D.而悉以租入与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乡为身死而不受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汉明帝尊师的启示 ? 答案: 1.这里;全部;走上前;眼泪 2.C 3.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 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2023-08-10 11:03:581

为郡功曹,辞以病免。是什么意思?

为郡功曹,辞以病免。——担任郡功曹(官职名),以身体有病为由提出辞职,得到批准。具体解释一下“辞以病免”。先划节奏为:辞以病/免。“辞以病”是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即“以病辞”,因身体有病而辞职。免:免除官职。那么,“辞以病免”的意思就是:因身体有病而辞职得以免除(职务)。
2023-08-10 11:04:081

临终感悟文言文

1. 急求 庄子是道家,道教的生命和死亡的概念,“我不知道,人类的生活,我不知道邪恶死”,儒家的生活和死亡的概念,比起“杀戮和正义”。 庄子说:“古老的活,我不知道,人的生命,我不知道邪恶死了,他们开始不欢迎的人,而不是从迅速,但是迅速但只是进行不忘记寻求结束它的喜,忘了百废待兴的所谓天不由得让人心损耗路,是所谓的真实。“古老的生活,不知道如何生活,不知道对死亡的恐惧。 出生时,他是不是高兴,死了,他没有拒绝。自由,自由中去。 他不会忘记我来自哪里,并不会去追求自己的最终的结果。接受的东西,忘记了生命和死亡,归于自然。 庄子说:“如果是这样,它的心忘了,它的宽容和沉默”,“喜,怒,通过四个季节,而应该是有,但是,莫知其极的事”。这些真实面目似乎很安静,冷漠,我的心就可以忘记所有的情感连接到季节的气质,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事物。 庄子死亡的态度,真实表达,是不怕死的,从来没有找死。 儒家讲崇高的理想,可以杀死和正义“放下自己的生命和维持一个更大的事实。 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儒家和道家,儒家的态度是烈士,和道家的态度是戈德史密斯儒家的态度是要抢时间,抢有限的时间内建立,在流光符合道家的态度是把握每分钟,去音乐系的学生,对生活的前景,最终达到同样让生命获得价值。然而,生活的价值判断绝不会是相同的。 有些人更看中的历史而载入史册,使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贡献,付出了代价,同时也希望建立一个社会的功勋。一些更多的价值,自己的内在的完美,解决自己的道德缘故。 如果是前者,他不愿生活在后者多一点,淡泊一点。事实上,这是儒家与“道”在我们的心中,呈现在同一时间,我们有不同的态度。 BR />其实,中国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表示由屈原,司马迁为代表。屈原出生的时候,战国遇到麻烦的时候,楚同姓的贵族之王,作为一个学者,当盈都被攻破楚国的秦柏齐迎大屠杀的时间,即使一个人住在外面,虽然他仍然可以去到许多国家,但他知道自己的祠堂,自己的国家已经万劫不复。 结束他的生命,因为它一起回去。屈原的死是烈士,但也一种无奈。 郭沫若先生的话,他是在一个美丽的设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现实撕碎了,所以,这样的人,他必须采取这样的悲剧,决绝的方式来对待生活。 a> 司马迁,一个著名的信,写信给任安的好朋友,被称为“报任安书,完整的表面自己的态度,对生命与死亡。 在信中,司马迁回顾自己的监禁和酷刑的全过程。他说,他是很无辜的,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低级别的民用和军用,没有人会来救他不来。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是,他没有。 他接受了作为一个男人:复兴,被切除生殖器最不能容忍的耻辱。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意喻田 - 通过过去到现在,做了一个“史记”的话。 一个史官的事业托付给他,从他的父亲司马谈,告诉他,公爵的死五百年后,孔子,孔子的死五百年后,没有人可以“邵明石”,“继续“春,秋”这样一个时代的记录,历史遗产。所以,司马谈临终委托汇编“史记”的司马迁记录的任务,所以,司马迁说,面对历史,他委托的任务,上下五百年,他的态度是孩子不敢让阎天将降大任的人,这么大的事情,所以宁可羞辱,从来没有自杀,态度是死了司马迁。 2. 急求 庄子是道家,道教的生命和死亡的概念,“我不知道,人类的生活,我不知道邪恶死”,儒家的生活和死亡的概念,比起“杀戮和正义”。 庄子说:“古老的活,我不知道,人的生命,我不知道邪恶死了,他们开始不欢迎的人,而不是从迅速,但是迅速但只是进行不忘记寻求结束它的喜,忘了百废待兴的所谓天不由得让人心损耗路,是所谓的真实。“ 古老的生活,不知道如何生活,不知道对死亡的恐惧。出生时,他是不是高兴,死了,他没有拒绝。自由,自由中去。他不会忘记我来自哪里,并不会去追求自己的最终的结果。接受的东西,忘记了生命和死亡,归于自然。 庄子说:“如果是这样,它的心忘了,它的宽容和沉默”,“喜,怒,通过四个季节,而应该是有,但是,莫知其极的事”。这些真实面目似乎很安静,冷漠,我的心就可以忘记所有的情感连接到季节的气质,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事物。 庄子死亡的态度,真实表达,是不怕死的,从来没有找死。 儒家讲崇高的理想,可以杀死和正义“放下自己的生命和维持一个更大的事实。 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儒家和道家,儒家的态度是烈士,和道家的态度是戈德史密斯儒家的态度是要抢时间,抢有限的时间内建立,在流光符合道家的态度是把握每分钟,去音乐系的学生,对生活的前景,最终达到同样让生命获得价值。然而,生活的价值判断绝不会是相同的。 有些人更看中的历史而载入史册,使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贡献,付出了代价,同时也希望建立一个社会的功勋。一些更多的价值,自己的内在的完美,解决自己的道德缘故。 如果是前者,他不愿生活在后者多一点,淡泊一点。事实上,这是儒家与“道”在我们的心中,呈现在同一时间,我们有不同的态度。 BR />;其实,中国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表示由屈原,司马迁为代表。 屈原出生的时候,战国遇到麻烦的时候,楚同姓的贵族之王,作为一个学者,当盈都被攻破楚国的秦柏齐迎大屠杀的时间,即使一个人住在外面,虽然他仍然可以去到许多国家,但他知道自己的祠堂,自己的国家已经万劫不复。结束他的生命,因为它一起回去。 屈原的死是烈士,但也一种无奈。郭沫若先生的话,他是在一个美丽的设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现实撕碎了,所以,这样的人,他必须采取这样的悲剧,决绝的方式来对待生活。 a> 司马迁,一个著名的信,写信给任安的好朋友,被称为“报任安书,完整的表面自己的态度,对生命与死亡。在信中,司马迁回顾自己的监禁和酷刑的全过程。他说,他是很无辜的,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低级别的民用和军用,没有人会来救他不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是,他没有。他接受了作为一个男人:复兴,被切除生殖器最不能容忍的耻辱。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意喻田 - 通过过去到现在,做了一个“史记”的话。 一个史官的事业托付给他,从他的父亲司马谈,告诉他,公爵的死五百年后,孔子,孔子的死五百年后,没有人可以“邵明石”,“继续“春,秋”这样一个时代的记录,历史遗产。所以,司马谈临终委托汇编“史记”的司马迁记录的任务,所以,司马迁说,面对历史,他委托的任务,上下五百年,他的态度是孩子不敢让阎天将降大任的人,这么大的事情,所以宁可羞辱,从来没有自杀,态度是死了司马迁。 3. 诸葛亮死前的那段文言文 上下的回答都是什么学问啊?《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给刘禅上的,和他死可差远了!!! 《三国志》吗? “十二年春……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自从到达后,数度挑战。司马懿也上表请战。(曹睿)让卫尉辛毗带着节杖去制止司马懿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带着节杖来了,司马懿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所以才上表请战,是让其它官员知道他不畏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能打赢我,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战呢? 魏氏春秋上写着:诸葛亮派使节到曹营,司马懿只询问诸葛亮的寝食和平时处理政务的情况,而不打探军情。使节说:诸葛大人平时睡的很少,凡是有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亲自过问,吃的也很少。司马懿说:诸葛亮就快死了。 二军相持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因病在军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4. 英语翻译文言文: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B小题2:D小题3:A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共6处,两处1分。共3分)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小题1:拜官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 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共3分。“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 “假”译为 借“病”译为 困苦各1分。(2)共4分, “右”译为 崇尚、“二柄”译为均衡文武、“乃”译为竟然、“非惟”译为不只是,“服”译为使···心服。 各1分)文言文译文: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 当时宋孝宗刚即位,贬官的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 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 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 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务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幸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 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 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 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 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 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张栻闻道很早,朱熹曾经说:“我的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敬夫的学问却是卓越高深,浑然天成。”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6. 文言文翻译 任末(东汉人)年十四时,学无常师(固定的老师),负笈不远险阻(不怕路途遥远,道路难行)。每(经常)言人而(如果)不学,则何以成。或(有时)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ān,小草屋),削荆(一种有棘的植物)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指在月光下读书),暗则缚(捆扎)麻蒿(hāo,两种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写)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指门人)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句首发语词,无义)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死活人)耳。” 东汉时的任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14岁时就拜了很多老师,只要听到有名师可从,就不怕路途遥远,总要背着书箱上门求教。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好学习,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了。”
2023-08-10 11:04:231

凌室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阅读 答案 史记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 父世观津人。喜宾客。 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 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驩。 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 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 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 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筴,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 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 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 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於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 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听。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诎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 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於道。 前堂罗锺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2. 掩鼻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而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译文编辑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 王,郑袖,美女三人坐一起,郑袖于是先行告诫御者说:王如果说了什么,一定要快速执行。王叫美女到他前头,靠近他,几次掩口,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3.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4. 《黄冈竹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1、A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2、B 之,都是代词,它 11.C 所做并非只四件事。 3、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4、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连续更换.也可),就可以用二十年。 5、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扩展资料 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竹楼的特点和作者寓居竹楼所领略到的独特风光和雅趣,集中表现了作者遭贬后怅惘落寞、茫然无奈而又不甘沉沦、刚正不阿的复杂感情。 ②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5. 谁给我课外文言文阅读 题目和答案啊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 6.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羿射九日 夏王让后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兽皮、直径为一寸的靶心上,于是告诉后羿说:“你射这个,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后羿听后脸色不定,呼吸紧张局促。于是后羿拉开弓射靶,没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对大臣傅弥仁说:“这是后羿,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但对他赏罚,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弥仁说:“就像后羿,高兴和恐惧成为了他的灾难,万两黄金成为了他的祸患。人们若能抛弃他们的高兴和恐惧,舍去他们的万两黄金,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了。” (选自《苻子》)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 *** ,老百姓连 后羿射日 吃的东西都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凤、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使后羿去为民除害到南方泽地荒野去诛杀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凤,射掉九个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皇帝. (选自《淮南子》) 7. 通天岩记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都分了田畦,好像笋,这就是所说的通天岩,石壁上的小缝隙有圆盘方盂那么大,垂下的藤蔓摇摆着枝条,云朵在树木空隙中飘动,眼睛像沙砾般闪亮。 我拄着拐杖在险路上攀登,奇异的景象层出不穷。洞中平坦的地方能够坐上几十上百人,即使在春天二月晴朗温暖的时候也都要穿棉衣。 进洞不几步就漆黑。在它旁边的叫轮藏石,无可名状。 还有的像冰柱,要捆扎火把并点燃才可以进入,好像器物,多不胜数,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来游览或贬官到这里的人。沿着乱石,犬牙交错的石头间有一个深洞。 下到洞中,大小高低不一;有的突出的乳石,下大上尖如璧玉。有的钟乳远远望去如水一般,好像裂开的瓜果。 岩洞的东面,好像肺肝。四壁上的钟乳如衣架上的衣服,皱褶分明。 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记。有两个孔穴豁开通天,好像垂挂的流苏,有几块大石相峙立,人们称它叫菩萨、叫金刚,那菩萨金刚神采飘逸,晶莹透彻。 退回来。凝结在地上的钟乳,好像鬼神形状,不敢进去探个究竟。 洞中有许多零零碎碎的钟乳石,散散乱乱像铁滓一样,被人们称为龙屎,踩上去就像棘藜刺脚趾,阳光透进岩洞,乱石到处横列,有许多垄田。洞中平坦的地方又能够坐几十上百人,叩击地面坎坎作响就像鼍皮鼓,拄杖行路也发出声音,料想那地下一定又有空洞。 这洞旁还有一个洞穴,类似枯井。 往前走又持着火把,经过乱石堆,地势又很平坦,好像倒挂的莲花。 越往洞的深处走,棱角十分清晰,其精巧不是人工所能雕琢出来的。还有的钟乳像罗汉小像,可以绕着它行走。 洞中有石燕,见到火光就飞走。这通天岩洞穴幽深而隐秘,无法完全探寻清楚,可透见光线,才大放光明,好像枯树,好像禽兽,向东直走二百步,如蜿蜒的蛇和盘绕的龙,抬头望去仿佛有重楼叠阁,距离游人很近,走近前要饮却捧不起来,抚摸它像龙鳞。 唉、新安人董谋道、我的叔父洪光晦、弟弟洪景徐、报恩寺的希赐和尚。在高处田垄的尽头,有一丘水池,在它的下面绕着石壁有条水渠,据说春夏之交水深而不能走过。 在水池的地方,孔穴非常狭小,弯腰才能进去《通天岩记》 从英州城向西南走十五里,到了石角头山!这次同游通天岩的有毗陵人邵林宗。从山脚下向上攀登二百步到半山,有一个山洞,洞口冷风侵人,好像旗帜,好像帷幕。 里面排列着一个个像蜂房一样的门窗,洞顶凝结着钟乳,好像珍珠缨络。 我在石壁上题字说: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通天岩,但是生在英州的人,都没有一句话来宣扬这里的景致,以致使通天岩之名默默无闻,真是令人叹息啊。 8.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2023-08-10 11:04:321

梦笔生花文言文阅读答案

1.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叙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们而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2.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3. 俏皮话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狐狸笑猪说:“你这个人呀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⑵动辄言功: 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 2、选文中有一成语突如其来,其在文中的含义是突然的来到;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食不果腹,其在文中的含义是吃不饱。 9、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3项不同的是( D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4. 《寒号虫》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5.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6.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7. 学奕文言文阅读答案 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奕秋诲二人奕: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联系注释,把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意思: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一次,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但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3文章告诉人们什么?用上文中的一个成语来回答。 专心致志(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毛病!!!)文章告诉人们什么,应该是深刻的道理,而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 8. 郑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汉书·郑均传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使县令谲将诣门,既至,卒不能屈。均于是客于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六年,公车特征。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征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卒于家。 后汉书·郑均传翻译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少时喜好黄老之书。兄为县吏,接受别人礼物甚多,郑均多次谏阻,兄不听。郑均就脱身为人打工,一年多,得到钱帛,回来交给其兄。说:“物用完了可以再得,为官吏贪赃犯罪,一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后就廉洁奉公了。郑均好义务实,养寡嫂孤儿,恩义礼貌备至。常称病留家,不应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县令诈称将到他家,郑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后还是没能让他屈服。郑均于是躲到濮阳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鲍昱招他,后举他直言,他没有到。六年,皇帝公车特征,再迁尚书,多次献纳忠言,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拜为议郎,告归,因称病重,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诏书告庐江太守、东平相说:“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退休,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行谦让,从征辞病,纯洁之风,东州称仁。《尚书》不是说‘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赐郑均、毛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慰问,赐羊酒,以显此异行。”第二年,帝东巡过任城,就亲临郑均家,命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所以当时人称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在家去世。
2023-08-10 11:04:401

晏子忠惠文言文

1. 晏子忠上而惠下 译文 译文: 景公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啊?”回答说:“我能动地。”景公召来晏子,告诉了他这件事,说:“寡人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他回答说:‘能动地。"地可以动吗?”晏子沉默没有回答,出来,见到太卜说:“(昨天)晚上我见到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动了吗?”太卜说:“对。” 晏子说:“我说出来,恐怕你就要死了;默不作声,又怕国君惶恐不安。你去说,使君臣都得到(解脱)。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他人吗?”晏子走了,太卜走进去见景公,说:“不是我能动地,而是地本来就要动啊。”陈子阳听说这件事,说:“晏子沉默不回答的原因,是不想太卜死啊;去见太卜的原因,是怕君主胡乱猜疑啊。晏子是仁义的人啊。可以说是忠心于君上也对手下的人有好处啊。” 原文: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 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晏子忠上而惠下》,选自《晏子春秋》,由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扩展资料 《晏子忠上而惠下》讲述了一个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的道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晏子春秋》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晏子忠上而惠下 2. 求8个古文翻译 1.无道人之短【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老子曾经告诫过: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2.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 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3.任末负笈从师 【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 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4.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5.晏子忠上而惠下 【原文】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 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 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 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 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译文】 景公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啊?”回答说:“我能动地。”景公召来晏子,告诉了他这件事,说:“寡人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他回答说:‘能动地。 "地可以动吗?”晏子沉默没有回答,出来,见到太卜说:“从前我见到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动了吗??”太卜说:“对。”晏子说:“如果。 3. 解释文言文句子 取自柳宗元的《临江之麋》 1.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 2.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 3.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 原文: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淡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 译文: 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幼麋稍为长大后,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驯顺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4. 解释文言文句子~~~~~~要快呀~~~~~~~~~~~~~~~~~ .晏子忠上而惠下 【原文】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译文】 景公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啊?”回答说:“我能动地。”景公召来晏子,告诉了他这件事,说:“寡人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他回答说:‘能动地。"地可以动吗?”晏子沉默没有回答,出来,见到太卜说:“从前我见到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动了吗??”太卜说:“对。”晏子说:“如果我这样说了,恐怕你将死了;沉默不说,恐怕君主胡乱猜疑。你去说,君臣都好啊。忠心于君主的人,难道就必须伤害别人吗!”晏子走了,太卜走进去见景公,说:“不是我能动地,而是地本来就要动啊。”陈子阳听说这件事,说:“晏子沉默不回答的原因,是不想太卜死啊;去见太卜的原因,是怕君主胡乱猜疑啊。晏子是仁义的人啊。可以说是忠心于君上也对手下的人有好处啊。“
2023-08-10 11:04:591

任末负笈从师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任末负笈从师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任末负笈从师】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⑤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⑥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⑦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   1任末:人名. 2.笈:书籍 3.庵:茅草小屋 4.麻蒿(hāo):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5.题:写 6.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7,交换    【翻译】: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启示: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    【延伸阅读 】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翻译技巧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2023-08-10 11:05:081

第十四师公安局马天宏现状如何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里面有一个什么成语啊? - :[答案] 行尸走肉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牟骨纯17186808601: 在马庆云老师的老马聊骚第十三期的节目中,看到有一位石家庄的书画老师嘉宾,叫宋宝红的,宋宝红是谁?: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您对老马聊骚节目的关注.我是节目的编导人员,节目中提到的宋宝红老师,是李可染书画的临摹大家,在石家庄开有宝壶斋,在古韵文化广场.宋老师的更多个人简介,其实在您所看那期的节目中,已经有所介绍.@牟骨纯17186808601: 跪求大师帮忙算命农历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初八 - : 你是火命,五行齐全,喜用神是水和木,所以你适合从事与水或者木相关的行业,因为今年上半年走的是比劫运,有人和你分享成果,把你的钱财都劫走了,下半年会好一些.@牟骨纯17186808601: 你好!我想问你一个问起.在民国37年时 有没有十四师 师座刘友才.有没有这个人 - : 国军的?18军14师?没有这号人.另一个是96军暂编14师,但在47年就整编为暂编212旅,旅长王安澜,47年在胶东部分被歼灭,48年在胶济路被全歼,随后重建,48年9月96军恢复番号,整编212旅番号也改成了212师,随后在福州被全歼,没去湖北,也没这号人.还有一个是54军14师,44年后划入新六军,46年去了东北,47年11月该师由新六军调出与54师、暂编59师合编为新三军,师长许颖,辽沈战役中被全歼,也没这号人.
2023-08-10 11:05:163

何止喜欢翻译文言文

1. “一直很喜欢”用文言文怎么说 一直很喜欢,五个字,三个部分,分解为一直、很、喜欢三个词语,分别是时间副词、描述性副词、动词。 “一直”可以直译为“甚久”“久矣”“良久”。 “很”可以直译为“甚”、“殊”、“良”、“颇”、“绝”、“最”、“极”、“尤”。 “喜欢”可以直译为“欣悦”、“思慕”、“好(四声)”、“羡”、“说(悦)”、“爱” 所以可以自由组合,举例来说,“尤欣悦久矣”、“颇思慕良久”。 翻译都需要朝着信、达、雅的目标去努力,题主可以自由组合,直至你想达到的押韵或者韵脚,与上下文呼应。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2. 翻译文言文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3.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很喜欢的一段话!!!!!
2023-08-10 11:05:231

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答案

1.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 忘在学校里了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是《任末削荆为笔》:【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负:背着笈(jí):书箱每:经常或:有时庵(ān):茅草小屋荆:一种有刺的灌木蒿:野草书:写题:记写悦:佩服存:存活虽:即使易:交换阻:阻碍编:搭夫:发语词【翻译】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 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 在线阅读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杨振中 第63篇古文的原文及加点子字 原文: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选自《杏林集》 注释: 维:只有以:给偶:妻子隅:角落适:嫁赤子:儿子链:用链子锁暴:突然卒:死亡颔:点头俱:都,一同徒:只有故:原来掣:牵引,拉,牵勒:雕刻逸:逃如是:像这样引:带撷:采摘无以:没什么用来 3. 杨振中的中学文言文助读111 111 董宣做洛阳县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他)。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 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将马扣住让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就击杀他。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非常生气,召见董宣,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棍棒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服从;(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按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 现在当了皇帝,威信还不能使一个县令执行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一样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各位官员。从此以后,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京城里称他为“卧虎”。 112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 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 当士兵生病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 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 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 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113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 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 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 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 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 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 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114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 4.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 忘在学校里了 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 第五篇是《任末削荆为笔》: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 负:背着 笈(jí):书箱 每:经常 或:有时 庵(ān):茅草小屋 荆:一种有刺的灌木 蒿:野草 书:写 题:记写 悦:佩服 存:存活 虽:即使 易:交换 阻:阻碍 编:搭 夫:发语词 【翻译】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任末常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5. 杨振中高中文言文助读91~110原文 原文: 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6. 《杨振中高中文言文助读》84 84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85宋濂不隐真情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是好是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 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一次生病没来早朝,那天皇上一个人在,不敢说他什么不是,就一直在赞颂他。第二天他来早朝,突然问皇上听说昨天说了很久,不知道讲了什么,皇上就说我只是赞颂了你的功德,别的没讲 秦桧嬉笑着说:"很好`!"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皇帝恐惧地回去了.才回去弹章副本已经来了.秦的狠毒竟然会如此 89治国犹栽树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不时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90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2023-08-10 11:05:291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阅读】: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解释词语(1)蚤(2)恸(3)益 2.翻译 (1)弟子孰为好学? (2)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2.(1)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2)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译文①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白了,很早就去世了。②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③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④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注释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不幸短命死矣,今⒂也则亡⒃。”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⑵尽:全部。⑶蚤:通假字,通“早”。⑷恸(tòng):哀痛之至。⑸自:自从。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⑺鲁哀公:鲁国国君。⑻孰:谁。⑼为:最。⑽好:喜好爱好(组词法)。⑾对:回答。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⒂今:现在。⒃亡:通假字,通“无”,没有。 文言文颜回好学阅读题答案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最佳答案 1.蚤同早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颜回好学阅读?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不迁怒:不转移怒气。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没有。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极度悲伤,十分痛苦。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3)过:过错。 (14)尽:都,全。 (15)鲁哀公:鲁国国君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諡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储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感悟、阅读训练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5.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 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5.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颜回井亭新记阅读答案,拜托,急! 4 5. 第三段写道: “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 长 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 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 请结合下文, 具体 说明还有什么 原因 ?( 4 分) 主要是 因为 他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 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惑的特异的意志和 操守。 主要是 因为 特异的意志和操守:虚怀若谷, 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所诱 惑。 6. 第四段中引用柏杨先生的话的 用意 是什 么? 用意是 ( 1 ) 表明(引出) 自己的观点,即柏 杨先生指责颜回有失公允。 对比突出 自己观点的 正确性。② 说明 颜回不属于柏杨先生所说的“丑 陋”的中国人之列。 7. 请说说第五段画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3 分) 意思是研究精神领域和研究物质世界同样重 要。 (或研究人文学问与研究科学技术一样值得肯 定。 8. 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 作用?( 4 分) ① 反复强调 在于表现颜回物质条件的差。② 以此来和他精神生活的丰富 作对比 。③ 强化主题 以此告诫人们,人的灵魂决不能甘于其陋。 5 9. 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① 说明 自己与鲁迅的观点相同,以此来增强 说服力。②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表明 颜回是 中国的脊梁,是美好的中国人。 10. 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① 总结 前五段的内容, 说明 颜回生活 的物质条件的确差。 ② 揭示主题: 只有不厌其陋, 不惧其陋,以坚韧的精神去进取的人,才有资格 称得上是人群的楷模。 11. 作者在第八段写颜回第 75 代孙子的事, 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除。 ①写颜回的第 75 代子孙是为了 和颜回 作对比 。即颜回虚怀若谷,这位子孙却大 言不惭。作者以此 突出 颜回的谦虚。② 从另一方 面表现主题, 即作为颜回的子孙应该继承他谦虚 的品质,不应该自夸自大。灵魂不该“陋” 。③此 段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2. 第九段作者为什么说颜回听到他的孙子 在发如此议论, “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 再死一 回”? 因为颜回的品性的谦虚的,可他的子孙却一 点也不谦虚,假如颜回还活着,知道自己有如此 傲慢无礼的子孙,非气得跳井而死不可。 6 13. 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①照应第七段的内容。②卒章显志。物质的 陋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灵魂不要安其陋。③并 以此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相信,增加了文章 的说服力。 ④借给陋井亭拍照片告诫、 警示读者, 灵魂不能甘于其陋。 14.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组织材料 的? 本文的线索是 “陋” 。 用陋巷井的故事, 我小 时对颜回的印象不深,柏杨对颜回的批评,颜回 的个性,颜回子孙的自我夸耀等材料进行组材, 材料松散,但神却不散,作者用“陋”把所有的 材料组织起来,写物质的陋来表现精神的不陋。 15. 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参考答案】 对比和反衬) 。 ①以颜回物质条件的 陋来与他精神的不陋对比,以此突出他精神上的 不陋。②把颜回的子孙与颜回进行对比,以此突 出他精神上的不陋。③把对公治长、闵子骞的印 象深与对颜回印象不深进行对比,突出对颜回印 象不深。 ④把柏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 以此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祖茔好学 阅读答案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选祖莹为主讲。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不觉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著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讲完,孝怡对他感到惊异,向博士说这件事,全部的学生都很惊异。后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 他凭借著自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太学学士。 任末好学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①背著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C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 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2023-08-10 11:05:391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1. 2011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谢谢你们喽 一、无道人之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 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 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u2022崔瑗⑨《文选》)【注释】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 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 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 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 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 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①臧( )藏( )②谤( )傍( )③缁( )锱( )④暧( )暖( )⑤涅( )捏(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u2022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④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 三、任末负笈从师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东晋u2022王嘉《拾遗记》)【注释】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练习】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B.暗则缚麻蒿自照(捆扎)C.负笈从师(背)D.常以净衣易之(容易)2.与“谓之行尸走肉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 B.怅恨久之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辍耕之垄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夫人好学 B.临终诫曰C.观书有会意处 D.庶竭驽钝四、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者所言,吾悉能志之①,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注释】①志(zhì):同“识”,记。 ②说(shuì):劝说。③还(xuán):同“旋”,转身。 ④蹉跎(cuōtuó):光阴消逝。【练习】1.下列加点词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2.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 五、晏子忠上而惠下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 "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 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 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 可谓忠上而惠下也。”(选自《晏子春秋u2022外篇》)【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臣能动地 动:( )②地固将动也 固:(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3.晏子处理太卜一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 。 六、蒋琬之事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②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 2. 2011巴中,中考语文文言文是什么 2011年巴中语文中考试题(文言文部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请广于君 (2)故不错意也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秦王色挠2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秦王/怫然怒 B.大王尝闻天子/之怒乎 C.与臣/而将四矣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而君逆寡人者(选文) 长跪而谢之日(选文)B.今吾以十倍之地(选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选文)C.否,非若是也(选文)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选文)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4.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2分)25.请列举两位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主要 事迹。 (2分)26.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分)27.唐雎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 20.(1)扩充 (2)通“措” (3)交换 (4)屈服21.B22.D23.(1)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生气,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4.布衣之怒25.示例: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26.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27.在三人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的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 2010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渔人甚异之( ) `(2)悉如外人(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24.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27.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案:22.(共4分,每空1分)(1)。 3. 2011广东中考必背古诗 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中考必背古诗词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u2022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u2022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u2022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u2022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u2022秋思】(马致远u2022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u2022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u2022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u2022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u2022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u2022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 花。 【浣溪沙】(晏殊u2022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u2022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u2022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u2022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u2022南朝)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u2022唐)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u2022唐)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u2022唐)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u2022唐)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u2022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u2022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 壕 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
2023-08-10 11:05:481

文言文款

1. 文言文题啊~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启示: 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多了,我们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那种生命不息、学习不已的精神。 成语: 行尸走肉【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示例】: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而已。 ◎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近义词】:酒囊饭袋、行尸走骨【反义词】:虽死犹生【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2. 求会做语文文言文题 谁答的不知道别乱改。。对你无语。 求会做语文文言文题 [ 标签:语文 文言文,语文,文言文 ] 这些题都是多选题。 2. 下列词作中属于婉约词的是:不用多看!辛弃疾豪放派 岳飞更不用说 苏轼也不婉约!所以A A. 陆游《钗头凤》 (这个实话没听过,但是一定是婉约的!) B. 辛弃疾《青玉案》 (这个是写战争的!) C. 岳飞《满江红》 (不用多说!书愤!) D. 苏轼《江城子》 (怀古作品,但并非婉约) 满分:4 分 3. 下面诗词中以“重阳节”为写作背景的包括? A C 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登高》 (这个记得是杜甫的!和重阳无关) C. 《九日齐山登高》 (虽然不知道但是9日登高不言而喻) D. 《醉花阴》 (李清照的 更不是!) 满分:4 分 4.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一诗描写登雨花台远眺,登临感怀之作。这首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包括: A C A. 写景 B. 叙事 C. 抒情 D. 议论 满分:4 分 5. 下面都是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的诗歌是:A B C D A. 纳兰性德《长相思》 B. 袁牧《马嵬》 C. 洪升《长生殿》 元曲经典作品 D. 白居易《长恨歌》 满分:4 分 6. 下面属于“唐宋八大家”中北宋时期的是: A B D A. 韩愈 B. 苏轼 C. 王安石 (这个记不得了) D. 欧阳修 满分:4 分 7. 下列属于曹雪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丫鬟人物的是: C D A. 史湘云 B. 贾蓉 C. 袭人 D. 金钏 满分:4 分 8. 汤显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他的传奇被称为“玉茗堂四梦”的是: A B C D(不太明白) A. 《牡丹亭》 B. 《紫钗记》 C. 《邯郸记》 D. 《南柯记》 满分:4 分 9. 下列属于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住所名称的是: A B C D A. 潇湘馆 B. 稻香村 C. 怡红院 D. 秋掩书斋 满分:4 分 10. 下面属于宋代文学特点的是: C D A. 侧重议论,具有刚健的骨力 B. 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题较多 C. 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D. 词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满分:4 分 3. “款”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款,在文言文中不同的语境有真诚、空洞或不真实、缓慢、钱款、条款等多种意思。 (一)真诚、诚恳。《广雅·释诂一》解释“款,诚也。” 出自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卜居》的成语款款之愚,其意即见解虽不高明,却是真心诚意的。其中的“款款”就是指诚心诚意。 (二)空洞,不真实 。《汉书·司马迁传》对“款”的定义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 并退出”款言不听,奸乃不生。”也就是说,只要不去听那些假的或不真实的话,奸佞之人就不会产生。 这里的“款言”就是指空话。 (三)缓,慢。 杜甫《曲江二首》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其意是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 里面的款款,就是形容徐缓的样子。 (四)格式或规格。 《聊斋志异·促织》有云,“劣弱不中于款”。即纺织品比较差,不合规格。 里面的“款”即规格、标准的意思。 (五)架子。 《红楼梦》记述”今儿当着这些人,倒做起方子的款儿来了”,意思是如今当着这些人的面摆起架子来了。这里的“款”,就是架子。 (六)款待。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文中有“以款人事。” 里面的“款”,即殷勤招待。 (七)事项、条款。 古代断案所列的”款状”,即记录以条率确定罪行的文件。 (八)款。 古代称钱为“款”。 4. 文言文题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 5. 文言文中的款什么意思 ◎ 诚恳:~留。~曲(qū)(殷勤的心意)。~待。~洽(亲切融洽)。~诚。~语(恳切谈话)。 ◎ 器物上刻的字,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落~(题写名字)。题~。 ◎ 式样:~式。 ◎ 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条~。第三条第一~。 ◎ 经费,钱财:~项。~额。公~。存~。汇~。 ◎ 敲打,叩:~门。~打。~塞。~关而入。 ◎ 至:“绕黄山而~牛首”。 ◎ 留,招待:~客。 ◎ 空:“~言不听,奸乃不生”。 ◎ 缓慢:~步。~~。 嗯,我觉得你还是去书店买本古汉语词典的好,汗..我的词典在学校没拿在身边额,只能在网上查来给你 6. “款”字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款,在文言文中不同的语境有真诚、空洞或不真实、缓慢、钱款、条款等多种意思。 (一)真诚、诚恳。《广雅·释诂一》解释“款,诚也。”出自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卜居》的成语款款之愚,其意即见解虽不高明,却是真心诚意的。其中的“款款”就是指诚心诚意。 (二)空洞,不真实 。《汉书·司马迁传》对“款”的定义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并退出”款言不听,奸乃不生。”也就是说,只要不去听那些假的或不真实的话,奸佞之人就不会产生。 这里的“款言”就是指空话。 (三)缓,慢。杜甫《曲江二首》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其意是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里面的款款,就是形容徐缓的样子。 (四)格式或规格。《聊斋志异·促织》有云,“劣弱不中于款”。即纺织品比较差,不合规格。里面的“款”即规格、标准的意思。 (五)架子。《红楼梦》记述”今儿当着这些人,倒做起方子的款儿来了”,意思是如今当着这些人的面摆起架子来了。这里的“款”,就是架子。 (六)款待。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文中有“以款人事。”里面的“款”,即殷勤招待。 (七)事项、条款。古代断案所列的”款状”,即记录以条率确定罪行的文件。 (八)款。古代称钱为“款”。 7. 文言文中的款字有哪些意思/index/?set 款 kuu0103n 字义有: 1. 直诚;诚恳。 例:晋葛洪《抱朴子 道意》:「信之非不款,敬之非不重。」 2. 喜爱;亲热。 例: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车中人下饮于庭,邀书生同坐。生意当时贵人家不出,既出,款甚。将别,出小碧笺书诗为赠。」 3. 投契;融洽。 例:《南史u2022范晔传》:「﹝孔熙先﹞始与综诸子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 4. 相互交好。 例:南朝陈徐陵《答李颙之书》:「忘年之款,昔有张裴;邻国之交,非无婴札。」 5. 叙说。 例:唐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诗:「强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 6. 殷勤招待。 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u2022梦狼》:「适有瓜葛丁姓造谒,翁款之。」 7. 拜谒;奉祀。 例:宋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8. 寻找;探察。 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次日复持檄往,贼以思举同姓留饮,款我军虚实,思举知贼无降意,诡词回营。」 9. 招供;供认。 例:《陈书 沈洙传》:「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 10. 指供辞。 例:《资治通鉴u2022唐则天后天授二年》:「来俊臣鞫之,不问一款,先断其首,仍伪立案奏之。」 11. 归顺;求和。 例:晋张轨《驰檄关中》:「凡我晋人,食土之类,龟筮克从,幽明同款。」 12. 叩;敲击。 例:明 唐寅《题画》诗:「忽惊双鹤唳,有客款荆扉。」 13. 至、到。 例:南朝梁沈约《郊居赋》:「路萦吴而款越。」 14. 住;留。 例:清林之松《念奴桥》词:「柳带青颦,桃含红泪,难款流年住。」 15. 扣。 例:《警世通言u2022况太守断死孩儿》:「﹝秀姑﹞按定了胆,把房门款上,急跑到叔公邱大胜家中报信。」 16. 欺诈。诚的反义。 例: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上》:「夫优待保护本在条约,是不过款以虚言也。」 17. 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或书画上的题名。 例:《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两边一副对联,是阎丹阎老先生的款。」 18. 章法;款式。 例:《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这成个什么款!那有这个道理!」 19. 引申为规矩,架子。 例:《红楼梦》第三二回:「你既拿款,我敢亲近吗?」 20. 项;条款。 例:《红楼梦》第一○五回:「风闻是珍大哥引诱世家子弟赌博,这一款还轻;还有一大款强占良民之妻为妾,因其不从,凌逼致死。」 21. 指法令、规章等分列的项目。 22. 款项;钱财。 例词:赃款、拨款。 23. 空。 例:清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诚不意款学寡闻之夫,得相抵掌。」 24. 缓、慢。 例:宋梅尧臣《送胥裴二子回马上作》诗:「岂惟游子倦,疲马行亦款。」
2023-08-10 11:05:571

文言文助读下篇答案

1.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翻译(15~58)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 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 2. 初中文言文助读下篇翻译 37、老妇智斗辽敌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抄,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译文: 端拱年间,有个老妇人独自留在(唐河)店里.不一会,有一个辽兵来了,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桶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却停住了,用辽语称呼辽兵为“大王”,就对辽兵说:“井绳短,不够打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大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住弓 的一头,俯下身子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一路上老百姓观看并称赞她勇敢. 38、苏武牧羊北海上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单于留,使卫律治之.百般胁诱,武终不屈.卫律白单于,单于益欲降之,乃幽武大窖中,无饮食.天雨雪,武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徒武北海上无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武既止北海上,掘野鼠之藏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十九年乃归. 译文: 苏武替汉朝出使匈奴,被单于留下,让卫律处置他.卫律百般威胁诱惑,苏武始终不屈服.卫律告诉单于,单于更加想要让苏武投降,就把苏武幽禁在大窑之中,没有饮水和食物.天上下雪,苏武咬着雪,和毛毡一起咽下,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于是把苏武迁徙到北海没有人的地方,让他牧养公羊.说:“公羊生下小羊羔才能回来.”苏武到了北海,挖掘野鼠收藏起来吃,拄着天子授予的符节牧羊,睡卧起身都带着.十九年才得以回到汉朝. 来自《百度.》 3. 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增订本下篇的翻译1—58 40、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美得像美玉,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 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 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 *** 臣,希望大王明察。” 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 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半道离开。 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 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 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将领们才不也再说什么了。41、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 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 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42、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实施报复,为此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 鞠武建议太子丹西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南与齐、楚联合,北与匈奴媾和,赖此共同图谋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略虽好,但要实现它却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内心烦闷、焦躁,恐怕不能再等待了。” 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在本国获罪,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 鞠武规劝太子丹说:“仅凭秦王的暴虐以及对燕国积存的愤怒、怨恨,就足以令人寒心的了,更何况他还将获悉樊将军被收留在燕国了呢!这就等于把肉弃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希望您尽快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归附于我,这本来就是我应当舍命保护他的时候了,请您还是考虑一下其他的办法吧!”43、山西的王述早期比较没钱,求了个宛陵县县令的官做,(任上)收受贿赂一千多起。 王导劝诫他(这样做不合适),他回答说:“捞够了自然就不捞了。”当时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品格。 后来他经常调动做地方领导工作,清廉得超过一般人,不动产动产都用旧的不换(新的),这才被人们赞叹。我曾经读到这里而笑他。 所谓清廉的人,穷也不会改变他的操守,所以可贵;而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而史臣记录下来,以为是令人称颂的事,真没见识啊!44、窦宪娶妻的时候,天下各郡各封国都致送贺礼。汉中郡也要派官员前去送礼,户曹李劝谏太守说:“窦将军身为皇后的亲属,不修养德礼,却专权骄横,他的危险败亡之祸,马上就要来临。 愿阁下一心效忠王室,不要与他来往。”但太守坚持要派人送礼,李不能阻止,就请求让自己前去。 太守应允。李便随处拖延停留,以观察形势变化。 当他走到扶风时,窦氏家族倾覆。窦宪被遣送封国。 凡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全都因罪免官,而汉中郡太守独不在内。45、百里奚怀才不遇的时候,逃出虢国却为晋国所虏,贩牛于秦国时,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发现并很看重他,举荐给缪公,三天后,请求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理。缪公说:“把国家大事交给用五张羊皮买来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公孙枝回答:“相信贤明并任用他,这是君主的明智;让位于贤明而甘列下位,这是臣子的忠心。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他的确是贤明的人,境内将信服,敌国将敬畏,谁还有闲心耻。 4. 语文文言文助读1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2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 5. 文言文助读中的一小部分翻译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不得吞矣。』 实谄事李齐运②,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枝杀之。 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道骑如故,播诘让道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③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6. 文言文助读中钟离意悯囚的译文及答案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在郡中做督邮。太守认为他很贤能,于是让他在县里做事。 汉光武建武十四年,会稽郡发生大瘟疫,死者数以万计,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自抚恤灾民,筹集分发医药,所属百姓多借此才得以保全并度过灾难。 钟离意被推荐为孝廉,第二次提升,被征召入大司徒侯霸府中,朝廷诏令他负责押送囚犯到河内府,时逢冬天寒冷,犯人染病不能前进。路过弘农时,钟离意转移到属县让其为犯人制作衣服,属县不得已把衣服交给他,却上书汇报了事情的经过,钟离意也详细汇报了事情的经过。光武帝得到汇报后,把它拿给侯霸看,并说,“你任用的属下用心怎么这么仁慈!确实是良吏呀!”钟离意竟然在道路上除去了犯人的枷锁,放纵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与他们约定日期,他们按时到达,没有一个人违期。回来后因病免官。 钟离意后又被任命为瑕丘县令,有一个叫檀建的小吏,在县中盗窃,钟离意屏退众人,向他询问实际情况,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施加刑罚,就让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说此事后,为儿子备下酒,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以义杀人,你有罪,这是命呀!”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二十五年,钟离意改任堂邑县令,县里人防广为父亲报仇,被送入监狱,他的母亲又病死,防广哭泣不吃饭,钟离意同情他,于是允许防广回家,使他能够殡殓母亲,县丞及其他属吏都争论以为不可,钟离意说:“如果获罪,归于我一人,决不连累大家。”于是将防广放走,防广殡殓母亲后,果然回来人狱,钟离意暗中向上级汇报,防广最终得以减免死罪。1.C。“怜伤”是哀怜、同情的意思。 2.B。省略的应是“上”,而不是 “意”。3.B。A项两个“于”字都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B项①句的“乃”副词,相当于“竟”;②句“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就”。C项“为”字是介词,相当于“给”。D项“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4.①钟离意就让弘农县给囚徒们制做用来御寒的衣服。②如被治罪,是因我放犯人回家的,我守信用不牵累你们。③把所赐的珠玑全部放在地上,并不拜谢皇上恩赐。④钟离意亲自隐恤,经营供给医药。5.C。②说明钟的升迁情况。⑤说明钟离意清正不受赃物。⑥钟离意的“仁于用心”使建父受到感动,这是对钟离意的侧面描写。6.D。原文中未交代交址太守张恢贪赃枉法案是钟离意破获的。
2023-08-10 11:06:041

《任末勤学》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不能归葬祖茔,对死者或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遗恨终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2023-08-10 11:07:025

任末年十四是什么意思

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⑨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扩展资料《任末勤学》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任末十分勤奋,有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这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任末勤学》注释:1、任末:人名。2、年:年龄。3、笈:书箱。4、或:有时。5、为:成为。6、庵:茅草小屋。7、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8、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9、悦:敬佩。10、易:交换。11、虽:即使。12、耳:罢了。13、负:背,以背载物。14、缚:捆扎。15、题:写。
2023-08-10 11:07:571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翻译: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该文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任末十分勤奋,有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这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等去都城洛阳游学。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2023-08-10 11:08:16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文: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不能归葬祖茔,对死者或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遗恨终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2023-08-10 11:08:30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文: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不能归葬祖茔,对死者或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遗恨终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
2023-08-10 11:08:45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09:046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翻译

翻译:任末14岁的时候,背着书箱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扩展资料:该文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任末爱学习的品质,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变得博学多才。任末十分勤奋,有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这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等去都城洛阳游学。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2023-08-10 11:09:37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的意思是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以上是关于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3-08-10 11:09:502

任末年十四,不惧险阻。翻译

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出处:出自东晋王嘉的《任末负笈从师》。扩展资料:典故: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刻苦读书,到了中、晚年仍坚持不懈。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师亡故,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竟死在奔丧途中。临死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不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满足了。"
2023-08-10 11:10:351

阅读文言文语段,翻译画线句子。  任末年十四时,① 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原文: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编制的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⑨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2023-08-10 11:11:081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翻译

东晋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11:181

任末年十四是一个什么故事

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出处:出自东晋王嘉的《任末负笈从师》。扩展资料:典故: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刻苦读书,到了中、晚年仍坚持不懈。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师亡故,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竟死在奔丧途中。临死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不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满足了。"
2023-08-10 11:11:261

任末年十四,负笈之,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是哪篇文章里的?

我反对这个叫行尸走肉
2023-08-10 11:11:402

削荆为笔文言文答案

1. 《削荆为笔》的译文 译文: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有时他靠在树下,把茅草编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靠着月亮星星反射来的光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他就点燃野草照明。 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他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发生的事情。跟他学习的人佩服他学习勤奋并且有心得,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任末曾经说:“一个读书人如果爱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那些不爱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了。” 出自:王嘉[东晋]《拾遗记》。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处,书其衣,以记其事。同学者悦其勤学而有会意,常以净衣易之。未尝言:“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任末削荆为笔选自王嘉《拾遗记》,《拾遗记》是魏晋时代的志怪小说。作者王嘉(?~公元390年),字子年,东晋安阳郡安阳县人。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虽存犹死”这句话就说明了其中的精神。“一个人,如果他喜欢学习,去发现,即使死了,他的精神也还活着!他的精神将永远存在;不爱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像死了一样生活毫无意义“ 人,只有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学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想要获得进步,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得到升华,我们就要去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发现…… 2. 谁有〈任末削荆为笔〉的译文啊 四、任末削荆为笔〖原文夹注〗任末(东汉人)年十四是,学无常师(固定的老师),负笈不远险阻(不怕路途遥远,道路难行).每(经常)言人而(如果)不学,则何以成.或(有时)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ān,小草屋),削荆(一种有棘的植物)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指在月光下读书),暗则缚(捆扎)麻蒿(hāo,两种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写)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指门人)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句首发语词,无义)人好学,虽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故事疑义〗东汉时的任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14岁时就拜了很多老师,只要听到有名师可从,就不怕路途遥远,总要背着书箱上门求教.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3.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4. 任末①年十四,负②笈③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⑤,削荆⑥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⑦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⑧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⑨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⑩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注〕①任末:人名.②负:背着.③笈:书箱.④或:有时.⑤庵:茅草小屋.⑥荆:灌木名.⑦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⑧悦:敬佩.⑨易:交换.⑩虽:即使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5. 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开头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如下: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11:471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1、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2、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3、本文选自王嘉《拾遗记》4、感悟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2023-08-10 11:11:54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原文: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12:071

拾遗记中,从“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到“行尸走肉耳”怎么翻译?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12:152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的启示是什么? 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启示: 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 原文: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023-08-10 11:12:321

任末年十几岁负笈从师翻译

2018-02-18聊聊原文: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编制的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⑨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2023-08-10 11:12:39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译文是什么?

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出处:出自东晋王嘉的《任末负笈从师》。扩展资料:典故: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路远和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作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他刻苦读书,到了中、晚年仍坚持不懈。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栉风沐雨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由此传为美谈。以后,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师亡故,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竟死在奔丧途中。临死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不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满足了。"
2023-08-10 11:12:46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里面有一个什么成语啊?既意思?

行尸走肉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023-08-10 11:13:053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厣.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

任末①年十四,负②笈③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⑤,削荆⑥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⑦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⑧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⑨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⑩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 注〕①任末:人名。②负:背着。③笈:书箱。④或:有时。⑤庵:茅草小屋。⑥荆:灌木名。⑦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⑧悦:敬佩。⑨易:交换。⑩虽:即使 。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023-08-10 11:13:151

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开头的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翻译如下: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望采纳,谢谢!~
2023-08-10 11:13:251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2023-08-10 11:1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