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放眼未来教育趋势,怎么看待“鸡娃”教育?

2023-08-10 10:24:02
TAG: 未来
此后故乡只

“鸡娃”教育更像是家长把自己对未来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他们用自己现在的观点去想象和定义未来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却忘了这个时代的瞬息万变。

培养孩子,重要的不是你往他的脑袋里塞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让他学会如何去学习。

毕竟,孩子拼的不仅仅是高考,他是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未来有大量的知识和新的 科技 需要他去掌握和运用。

鸡娃过度,让孩子早早的丧失了 探索 精神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得不偿失。

被认为最懂孩子学习的顶级心理学家,国际公认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 艾莉森·高普尼克 是第一个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来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

在她著有的 《园丁和木匠》 中,她提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养育模式:

优秀的园丁 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和一把椅子不一样的是,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

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一个 木匠 ,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种类,这可能会对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响。但基本上, 你的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计划。你可以通过查看完成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 只不过生产的不是椅子这种特定类型的产品,而是一种特定的人。

园丁和木匠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代表着不同的养育模式。

园丁是把一个花园打造成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木匠则是把木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物品。

园丁型家长支持基因决定论,木匠型家长支持环境决定论。

放在现实生活中,园丁型家长大概率支持反鸡娃,而木匠型家长大概率会在鸡娃路上孜孜不倦的前进。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和木匠》中更提倡家长成为园丁型家长,而非木匠型家长,因为:

对孩子精雕细刻终归是徒劳。 明确或隐晦地教导孩子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试图有意识地将你的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

即使人类能够精确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以适应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做也会产生反作用。

我们不可能事先知道未来的孩子将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我们自己的样子或者当前理想中的样子来塑造他们,可能会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变化。

我们对过去环境的许多适应,诸如我们对糖和动物脂肪的喜爱,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中都没有帮助。

适应改变本身,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灵活地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 社会 结构的能力,这些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放眼未来教育趋势,急功近利的“鸡娃”教育更像是拔苗助长。

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

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

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

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 健康 、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欢迎关注我,谢谢!

如何看待基因决定论

不能够全面地接受,同样地也是不能够全面地不接受,因为人类是不是能够被基因完全地决定到了现在还不是一个能够被证实或者是证伪的问题啊。
2023-08-09 17:53:312

人的本性是因何而定

在上一稼老师的财富倍增实战营,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关于人的本性是因何而被决定,目前有三种理论:(1)基因决定论:DNA遗传决定了人的本性;(2)心理(童年成长)决定论:强调人的本性是有父母的言行决定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自身的童年经历决定了人的本性;(3)环境决定论:主张周围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如周围的人和事,国家政策等等。在我看来,人的本性应该是是有两方面决定的,一个是自身,一个就是外在环境。DNA可以决定一部分本性,但随着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发生变化,人的本性也会发生变化。其实,关键还是要看如何定义本性,如果说本性是一成不变的,那我认为基因决定论更为合理;只要说本性会发生变化,那么外在环境我认为就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2023-08-09 17:53:401

什么是人生的决定论?

目前一般人都认为,人性是环境与制约作用的产物。的确,制约作用对人的影响极大,但若认为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社会制约,未免大错特错了。不过这类“决定论”相当盛行,可分为三大类:一、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而来。你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祖父母就是这样,借着基因承袭到你身上。二、心理决定论:强调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童年的经验,造就了今日的你。你从不敢出头,因为从小爸妈告诫不可以这样。你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因为你忘不了小时候表现欠佳所受到的排斥与心理伤害,以及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的感受。三、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围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子女,或者经济状况、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这种理论是根据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以狗为实验,所得出的“刺激——回应”理论。也就是我们对某一刺激的回应,受制约作用所左右。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自圆其说,有待商榷。且看下面这则故事:一个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了。这个人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一岁。其中一个跟父亲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也没吸毒。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又有着不同的命运?一次访问中,有记者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二人竟是同样的答案:“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态度,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差别很小,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都占极少数,不到3%。谁都羡慕神童,期望自己有超常的智力,但是智商超常就等于前途无量吗?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和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能,而最讲究技能高低的活动莫过于体育比赛,然而技能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吗?身体的健康是一个人的第一财富,但是身体好了就是健康吗?其实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对以上问题予以否定,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决定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技能也不是身体条件而是人的心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的角色不同,那么他或她就会有自己的特殊的心态,也就必然会怀着这种心态对待生活、事业、爱情。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得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会有差别,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心态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动能心素和复合心素所包括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换句话说心态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的一项。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人的这种心理反应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是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歌德也曾经说过:“人之幸福会在于心之幸福。”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的优劣。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与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塔,而且它是我们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心态决定命运,让我们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
2023-08-09 17:54:001

人性善恶是基因决定的吗?

金钱社会决定的
2023-08-09 17:54:112

基因决定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因此,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人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密不可分。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部分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同时,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2023-08-09 17:54:271

《千钧一发》,人的灵魂到底有没有基因?

 整部影片没有很气势恢宏大片式的大场面,却娓娓道来一个将科幻科学励志伦理道德逐梦之旅完美结合的故事。主人公经历断骨增高,每天都得去除毛发,随时应对尿检或者是基因检测,在梦想近在咫尺的时候却被卷入谋杀案,险些前功尽弃。在观众为之揪心的时候,故事峰回路转,因为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他“我从来没想过要回头”游泳胜过了那个完美弟弟,他坚信”这世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哪怕是想尽一切办法哪怕用买基因借用他人身份也要实现飞天梦”,早已发现他真实身份的医生也一直在默默帮助他伪装身份。他相信“灵魂是基因决定不了的”,那个他伪装身份的原型,那个真正的杰隆,也说“我只是借用了你一个身份,你却让我分享了你的梦想。”于是舍弃了无意义的活着,为男主准备了可用两辈子的血液尿液检体后,说着“我要去远行”离开了这个世界。倘若基因决定论是真的,倘若一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一生的轨迹,不单单是生老病死,还包括他的梦想能否实现,包括他的努力与挣扎,如果一切都是命定的,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波动,那个谓之人性,区别人与其他生灵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挫折与痛苦的时候,难道不是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安慰自己,倘若从生命伊始,就知道了失败或成功,得意或失意,那么被已知命运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折磨着的人们,又如何向阳而活,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
2023-08-09 17:54:403

基因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程度吗?

长久以来,我们深受“基因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很多疾病来自于遗传基因,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但是,最近几年,遗传学的分支“表观遗传学”认为,虽然我们诞生时基因已经确定,但每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开关”,只要开关不被激活,这个基因就不被表达。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遗传基因,但 可以利用心理力量来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 。 目前,科学家认为, 外界信号(如营养、居住环境乃至思维和情绪状态) 会对身体调控蛋白质产生影响,而调控蛋白质决定了如何表达,甚至是否表达 DNA 上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这个发现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基因决定命运”的无力感,同时启发我们, 个人生活的幸福程度会影响 DNA 的表达,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 人体的生理状态,是“相信自己会痊愈”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想法与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生物化学指标,为自己创造更健康的人生。
2023-08-09 17:55:051

【基因与环境】 基因与环境关系

表观遗传学——新的。。。 一直以来可以说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命科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DNA 是储存遗传信息的主要大分子,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将储存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Avery etal.1944)。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中心法则,即从DNA —RNA---蛋白质。正是因为人们对基因的不断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的是生命的各种性质和活动都受到了基因的控制。 据网络查阅资料表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研究诵读困难的病人中发现了“DYXCI ”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正常人的诵读困难。还有高中时生物书上也表明镰刀形贫血症是由于某种基因突变导致的。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都证明了基因决定论的正确性。然而根据最新的发现表明,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基因仅占百分之二左右,基因组内存在着一些非基因序列,也就是被我们所熟知的非编码基因,这些“非编码”RNA 的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 随后人们又在基因决定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由一切遗传得来,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和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意义。”随后又由心理学家提出环境决定论(由于不属于遗传学范畴对该理论不做说明)。 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这三大理论,但是依然有一个困扰着科学家多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被众人思考的问题,即同卵双生的孪生子在相同的环境长大,两个人的性格,气质,健康方面都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预期结果,孪生子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差异,马和驴正反交的后代却差异很大,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环境,饮食和其他潜在的外部因素都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影响基因组的表达(klar2004;见23,24章)。这些差异的造成不是由于DNA 序列的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继而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遗传方式,表观遗传学,确定什么成分在分子水平被影响,这些成分又是如何影响人类生物学和人类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的定义为:指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 这个结论从某一方面说明决定细胞类型的不是细胞本身而是基因表达模式。通过细胞分裂来传递和稳定具有组织的细胞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模式对于整个机体的机构和功能的协调至关重要。基因表达模式在细胞之间世代可遗传性不依赖细胞内DNA 的序列信息。 而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有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组,非编码RNA 的调控。(黄庆雷,焦仁杰)。 DNA 甲基化,这种修饰作用发生在DNA 复制之后,转录之前。这种修饰是在DNA 模板之的胞嘧啶上加上甲基基团。DNA 甲基化修饰却与肿瘤的形成大有关系。通常我们认为的是肿瘤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是由于细胞过度分裂所造成的。致瘤性转化是细胞发生一系列改变的过程,包括细胞增殖的时空,检验点控制机制丢失导致染色体遗传和基因组非整倍性 的累积,以及细胞分化的错误调节(lengauer et al .1998). 这通常被认为起因于至少一个遗传损伤,如点突变,缺失,或者易位破坏了抑癌基因或癌基因,(Hanahan and Weinberg 2000)然而研究者发现人类许多种类的癌细胞都有异常的DNA 甲基化行为,而肿瘤抑制基因常常被过量的甲基化而导致失去活性, 组蛋白修饰和染色体结构改变。(摘自。。。。。。)所以科学家可以通过检测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来对肿瘤做出早期诊断,并通过相应的方法调节改变病态的修饰,极可能达到对肿瘤进行治疗的目的。 科学家曾经说过“人类不仅仅是基因的简单累加”(Klar 1998), 还有人说“你可以继承DNA 序列之外的一些东西,这正是现在遗传学中让我们激动的地方”(watson 2003)
2023-08-09 17:55:121

DNA之父”的詹姆斯u2022沃森:基因影响智商吗?

基因真的会影响到智商吗? 前不久,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为“DNA之父”的詹姆斯u2022沃森,发表了“基因导致黑人白人智商不同”的言论,引发了争议。沃森所在的冷泉港实验室,为此取消了他所有的荣誉头衔。科学界也掀起了关于“智商基因决定论”的讨论。 公众号生物探索发表文章探讨了这一话题,列举了各种实验,证明了,人体内确实有基因影响着智力,以及人类很多其它的特征。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基因就等同于命运。 关于基因究竟会不会导致人类之间的智商差异?文章引用了2014年发表 《自然》科学期刊 上一篇论文。由英法德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学家团队表示,他们首次确认了一个特定基因,这个基因的变异,会影响到大脑皮质的厚度,进而会对智力造成影响。 另一支来自荷兰的科学家队伍,也在2017年的 《自然遗传学》 杂志上宣布,他们发现了52个和人类智力相关的基因,其中有40个首次被鉴定。这些基因甚至被称为“智商基因”或“聪明基因”。这项研究证明了,这批新的“智商基因”会影响到人类的IQ测试结果,能起到20%的决定作用。 不过,科学家们也强调,对于智力来说,有成千上万个基因和它相关。即便能绘制出一个人所有的聪明基因图谱,也不能预测他的IQ,更不用说去预测一个人在生活中能不能成功了。 文章还说,事实上,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和基因有关。除了衡量人们“聪明还是笨”,还有一些特质,比如一个人胖还是廋、高还是矮、爱不爱运动、爱不爱熬夜、爱吃辣还是爱吃甜……这一切都和基因有关。 基因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特征、生活习惯、爱好等,但确实影响着人们的很多方面。 首先,和人体特征相关的方面。比如头发的颜色和曲直、身高、身材比例、面部特征等,都受基因的影响。 其次,是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方面。比如,一些特定的基因会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运动能力、睡眠习惯甚至做梦概率。 再次,和情绪与心情相关的方面。有研究证明,那些认为自己最幸福的国家的公民,显示出一个特定的遗传特征,他们的DNA中可能包含一种涉及感官愉悦、并能减少痛苦情绪的特定基因。 文章总结说,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自己的基因信息和一些特定基因的作用越来越了解。但是, 需要强调的是,基因≠命运。就像在遗传风险很高的人中,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可能让心脏病的发生概率降低一半。 所以,随着基因数据时代的到来,更要理性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基因信息。点击u261e 精彩回顾 ,阅读《健康管理周刊》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并回复:营养,获得《家庭营养师》视频课程; 点击u261e 健康好物 ,逛逛 营养师用的健康好物 。
2023-08-09 17:55:321

基因歧视的反对基因歧视

邱仁宗先生认为:“基因决定论的背后是一种线性的因果模型或台球式因果模型”。基因决定的只是“可能的人”。一个人有某种基因,只能说这个人有基因所导致的那种性状的倾向。根据遗传学原理,基因的表现与外界环境的诱导密切相关,基因是否能最终表达还要受到周围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已由过去不科学不全面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 后者认为,人不单受基因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的心理、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影响同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同卵孪生人即使基因完全相同,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极富个性的人。美国19世纪著名的“暹罗连体兄弟”基因完全一致,但性格却截然相反。最近,德国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个别蛋白质的氨基酸会受到一种“编辑”机制影响不按照基因的原始排序制造;同时,哺乳动物中那些为数不多的RNA经过了“编辑”的基因都与大脑控制功能有关。这足以表明基因并非决定一切,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决定一切,势必对有基因缺陷者产生“基因歧视”,这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这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不一样的依据。但这种差异并不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所有的社会成员在遗传上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因此,没有正常基因组与异常基因组之分,或‘疾病基因组"之分,没有‘健康基因"与‘疾病基因"之分,没有好基因与坏基因之分”。基因平等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一项确保人不因其所携带的基因不同,而被分为三六九等,在社会生活中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基本人权。确立基因平等权是一种社会平等权的观念,有利于避免把社会学上的标准原则简单地照搬到生物学领域中的粗疏做法。显然,这种简单归类的做法是有缺陷的。医学已经证明携带有某些非正常基因虽然在一定情况下确实是病因,但同时它可能也有着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如研究表明,囊性纤维恶性肿瘤基因有预防皮肤癌的作用;一种可引起镰刀状细胞贫血的基因有较强的对抗疟疾的特性。现代人类对科学的依赖和膜拜已非昔日可比。具体到生物基因技术方面,基因歧视的论调沉渣泛起,已严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存在,基因平等权的提出正是为了回应在社会学领域基因权力对人类已有秩序的干扰。 1.2009年4月,小周、小谢、小唐通过了佛山市的公务员考试。在之后的体检中,他们被认定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体检不合格。他们因此失去了被录用为公务员的机会。据了解,“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基本没有体征表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009年12月15日,小周、小谢等人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不支持他们的请求。去年12月29日,小谢等人向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递交诉状,起诉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基因歧视引发的诉讼,在我国尚属首例。考生们认为,他们的身体条件符合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的要求,依照国家公务员体检表检查的各项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未有《体检标准》和《体检手册》中所描述的任何贫血症状。2. 在美国,“基因歧视”情况屡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数家保险公司就拒绝为携带易患镰状细胞贫血病基因的黑人提供医疗保险。美国媒体还透露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1993年,一直以“胆固醇常规检查”为由,暗中通过基因检测检查员工是否携带易患镰状细胞贫血病等遗传疾病的基因。2002年,得克萨斯州一家铁路公司也因“基因歧视”问题赔偿员工220万美元。该公司36名员工因患“腕管综合征”提出工伤补偿,但公司却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检测他们的基因,试图寻找有关基因致病证据以避免补偿。工人起诉后,铁路公司方面曾声称,这一行为未违反任何法律,也不存在所谓的“歧视”。3.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在105 名向保险公司披露“基因检测”结果的投保人之中,有32人被要求支付高额保费、有12人被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有15 人被拒绝承保。其比例远大于那些没有接受过“基因检测”的人。·
2023-08-09 17:55:381

心理学导论的问题:基因越相似,就越有可能被吸引?

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啊~你想啊,这一代都是先天性弱智啊什么的,谁来做学问哦~
2023-08-09 17:55:565

怎样理解“三岁决定论“

有幻想
2023-08-09 17:56:142

人的性格及行为举止大部分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吗?

共同作用 因人和环境的情况而异 没有截然而固定的多少之分
2023-08-09 17:56:248

犹太人的人口很少,但诺奖获得者20%都是犹太人,为何犹太基因如此优秀?

犹太人将教育看得非常重要,对学术的研究也有着生存一样的执着精神。
2023-08-09 17:56:425

基因决定一个人哪些方面的特征?

基因决定先天一切
2023-08-09 17:57:373

蛇咬了你U0001f40d你会追过去咬回它吗?多数人的答案居然是这样的U0001f447

故事是这样的:假如一天你去山里,忽然脚上一麻,你发现脚被蛇咬了一口,并看见一条金环蛇企图往草丛逃跑,这时你手里刚好有一把长刀,你会怎么做? 此刻或许你会说,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去追蛇,这时候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赶紧拨打求救电话,积极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你这个时候去追蛇的话,或许你蛇没有追到(就算追到了也是一样),自己就会因为毒性大发,倒地不治了。 可是我们再想一想,在过往的人生中,我们有没有干过类似 “追蛇” 的事情呢? 你发现了没有,对于 “蛇“咬了你一口,你会去追过去咬回它一口吗? 这个问题,多数人的答案居然是 “会”!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发生类似“追蛇”的事情。就是外界有一个刺激,不假思索,被动做出反应:因为你“咬”我一口,所以我要“咬”回你一口! 被动模式就是: 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前面几个“追蛇”的例子就属于被动模式。下面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借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 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环境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主动模式就是: 认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权利。 这也是人类终极的自由。下面弗兰克和韩信的故事就属于这种模式。 这种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 “自我意识”: 即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想象力”: 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 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 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当然,积极主动的人不是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2023-08-09 17:57:431

生物关于基因的论述题,求比较准确的答案

1、遗传功能,,即基因的复制;表型功能,即基因的表达;进化功能,即基因变异。2、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是特异的,被称为C值(CValue)。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称为C值悖论(C-value paradox)。3、人类基因包括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基因组: 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自身结构和生命活动都需要核基因的参与并受其控制,核基因在生物体的遗传控制中仍起主宰作用。4、 21 三体型通常是由于在卵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I 中,一条 21 号染色体不分离而导致的。异位型唐氏综合症包括长臂多余的一条 21 号染色体附着在 14 号染色体, 21 号染色体,或 22 号染色体上。嵌合型是指受精卵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不分离而导致的,因此只是部分而不是所有的细胞存在缺陷。5、“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天生的生理差异,一般较为稳定;社会性别则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是随着文化和历史的变化不断变换的不稳定的差异体系。6、导入PSY(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DS(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ZDS(ζ-胡萝卜素脱氢酶)及β-LCY(β-番茄红素环化酶),其中PDS,ZDS的作用可以用CRT1(细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来代替。实验中一组是使用pB19hpc载体(携带有PSY和CRT1及选择标记基因aphⅣ)将目的基因转入大米胚乳中;;另一组则是使用pZPsC(携带有PSY和CRT1)和pZLcyH(携带有选择标记基因aphⅣ和LCY)采用共同转化法转化。黄金大米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而最终只会让大型农用化工企业受益。二、1、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决定有机个体性状,基因变异是疾病的根源,基因又是人类社会文化进化的决定力量.但基因决定论以线性因果模型说明整体与部分关系,对人类基因变异进行简化处理,将基因变异简化为对正常基因的偏离,并用简化的个体DNA序列来界定复杂的生物物种,从而构成了基因决定论的伦理困惑.从整体性出发,基因非决定论不再视基因为孤立单位,而将其置于非线性的"基因群"网络之中,通过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基因的多重功能. 基因是生命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但探究基因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影响的奥秘不能走向极端化、神秘化.对于"基因决定论"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2、基因工程体外扩增时的耐高温DNA聚合酶主要从极端微生物中分离。
2023-08-09 17:57:531

基因有好坏之分吗?

有好也有坏
2023-08-09 17:58:122

基因到底会对性格和思维方式产生多大的影响?

基因是不可控因素中的一种,而你的性格和你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可控因素,同时不可控因素还无时无刻在左右着你的人生。这里的不可控因素包括基因,环境,各种随机事件,不可能准确的计算出影响究竟多大,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事实如何,不管情况如何,都尽力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人的性格与基因存在关联基本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主流观点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主要的分歧在于性格到底是“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还是在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2023-08-09 17:58:223

基因研究和应用可能带来哪些歧视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向纵深发展,21世纪的医学真正实现“治本”、以预测和预防相结合为主,为利用基因技术治疗疾病、改良物种开辟广阔的前景,但同时有关问题也接踵而至。基因研究的成果“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巨大的威胁和生存挑战。”个人最具隐私性的信息——基因信息,能揭示个人的身体、智力状况和性格特征等情况,这些资料对升学、就业、婚姻、投保等都起决定性作用,一旦向他人和社会披露,可能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甚至形成新的社会歧视浪潮。基因歧视 基因歧视的存在使人类社会的不平等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并使原来奠基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关系和人性观念正遭受到空前的挑战。基因是个体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蛋白质分子结构,起承载、转运、复制遗传信息的作用。就人类基因而言,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基因的缺陷,在基因问题上强加人为的所谓“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必然破坏基因平等原则,而首先就会导致基因歧视现象的产生。一旦承认基因不平等,社会将进入一个严重的基于基因的分隔状态。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对非正常基因携带者的就业、保险歧视等现象,并大有蔓延之势。据报道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把对员工进行基因检测的结果作为雇佣员工的基础;另外,人寿健康保险公司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把对携带非正常基因的人群实行歧视对待;基因歧视渗透到教育部门,将学生按基因类型分类,教师们会忽视环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不重视甚至放弃“基因不良”的学生。如此下去,基因将会成为衡量一切的简单标准,甚至成为一种霸权。基因不平等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揭示了人类生命的遗传信息及人类将易患某种疾病,各种遗传病未来也都可以得到早期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都能从基因中找出原因,而且每个人都带有几种“致病基因”。因此,就有人把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基因称为好基因, 遗传信息模型而把那些可能会引起疾病或不良性状的基因称为坏基因。这种分法是否科学尚且不论,但就人类基因而言,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基因的缺陷。对每个人而言,发病的几率几乎是一样的。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指出在以基因革命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世纪中“有关平等和民主的概念以及我们所憧憬的‘自由意志"与‘进步"的含义会被重新界定”。基因决定论2000年6月宣布绘就人类基因草图,“到时,我们就像一个能预卜未来的先知,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基因,就犹如掌握他的未来日记,不仅知道他将来的健康状况,还可能知道他死亡的原因。”一旦测出人体的全部基因序列,那么想找哪个基因就可以“按图索骥”。于是一些人开始夸大并神话基因的作用,提出“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基因不仅决定我们的体形外貌,而且决定我们是同性恋或是异性恋者、我们的侵略性多强、甚至我们会不会信教”。基因决定论者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天才现象,像爱因斯坦的科学才能、梵高的绘画技艺等等,都是基因决定的结果;甚至认为基因科技能使人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并能将各种生命体优势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他们还指出基因决定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注定人是不平等的,人天生就有等级,有优有劣。由于目前基因技术的“神秘化”,基因决定论仍有较大的影响,这对于形成整个社会的基因伦理是极为不利的。基因优生学“基因优生”是在承认基因不平等的前提下提出,与传统的“优生优良”完全不同。所谓基因优生,就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男女受精卵结合成胚胎初期,添加对人类有益的遗传基因,再去除对人类不利的基因,从而如愿以偿地“设计”出完美的下一代。这种试图通过控制婚配遗传因子来改进人种的做法是一种纯粹的“基因歧视”,也将导致社会根本性的结构变化。首先有可能导致人类社会两极分化。通过基因技术,那些能将“优秀”基因传给下一代的人,其后代越来越“优良”,而多数人则因保留有上代“有缺陷”的基因相对前者差距日趋加大,从而整个社会被分成两级——“基因优生人”和“基因自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将带来难以对付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其次,基因优生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人种产生质变——“基因自然人”最后被淘汰。而那些“基因优生人”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种, 也会由于其结构过于单一,缺乏进化机制,从而会最终导致人种的退化甚至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的迅速蔓延。基因研究表明,转基因的表达在当代或传代过程中常常会减少甚至“沉默”。生物多样性原则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原则,基因也应如此。个人合法机会的剥夺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一旦个人的遗传密码被破解和记录在案,那些有基因缺陷的人极有可能遭到歧视。这种歧视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类一员走入社会发挥才能,享受天赋人权的权利,将使社会缺乏人道,社会也将进入一个基于基因的分割状态。驳“基因决定论”邱仁宗先生认为:“基因决定论的背后是一种线性的因果模型或台球式因果模型”。基因决定的只是“可能的人”。一个人有某种基因,只能说这个人有基因所导致的那种性状的倾向。根据遗传学原理,基因的表现与外界环境的诱导密切相关,基因是否能最终表达还要受到周围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已由过去不科学不全面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 后者认为,人不单受基因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的心理、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影响同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同卵孪生人即使基因完全相同,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极富个性的人。美国19世纪著名的“暹罗连体兄弟”基因完全一致,但性格却截然相反。最近,德国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个别蛋白质的氨基酸会受到一种“编辑”机制影响不按照基因的原始排序制造;同时,哺乳动物中那些为数不多的RNA经过了“编辑”的基因都与大脑控制功能有关。这足以表明基因并非决定一切,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基因决定论”。认为基因决定一切,势必对有基因缺陷者产生“基因歧视”,这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确立基因平等权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这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不一样的依据。但这种差异并不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所有的社会成员在遗传上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因此,没有正常基因组与异常基因组之分,或‘疾病基因组"之分,没有‘健康基因"与‘疾病基因"之分,没有好基因与坏基因之分”。基因平等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一项确保人不因其所携带的基因不同,而被分为三六九等,在社会生活中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基本人权。确立基因平等权是一种社会平等权的观念,有利于避免把社会学上的标准原则简单地照搬到生物学领域中的粗疏做法。显然,这种简单归类的做法是有缺陷的。医学已经证明携带有某些非正常基因虽然在一定情况下确实是病因,但同时它可能也有着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如研究表明,囊性纤维恶性肿瘤基因有预防皮肤癌的作用;一种可引起镰刀状细胞贫血的基因有较强的对抗疟疾的特性。现代人类对科学的依赖和膜拜已非昔日可比。具体到生物基因技术方面,基因歧视的论调沉渣泛起,已严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存在,基因平等权的提出正是为了回应在社会学领域基因权力对人类已有秩序的干扰。
2023-08-09 17:58:531

基因有好坏之分吗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进展可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除了看到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手段治病,另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基因手段来改造自己,比如让自己更苗条一点、更漂亮一点、更聪明一点,甚至更高大、更魁梧些,有些父母也会希望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来生育孩子。“这种想法在技术上是做得到的,然而在效果上和伦理上是行不通的。”遗传学家和生物学家们这样说:“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其成果应用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不是改良人种!” 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十分鲜明:“如果基因研究成果用于改良人种,这无异于当年希特勒灭绝种族的‘优生"。”他认为随着遗传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基因决定论”或者“遗传本质主义”有可能抬头。“这是非常可怕的!其实基因决定论就是纳粹‘优生主义"的基础。虽然人的很多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基因的,甚至所有疾病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基因病,但绝不能说,人的一生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人不仅是一堆基因,而且具有理性和情感,有目的、价值、信念、理想,具有在人际关系中生活的能力。人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形成,都是多基因和自然、社会环境长期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单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本质主义和基因决定论都容易导致对人类权利和利益的侵犯。” 如果真的可以选择基因,那么又如何来界定基因的好坏、有用没用呢?这个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有人想苗条,那么肥胖基因就是坏基因,可瘦人和贫穷饥饿人群就不会认为它不好。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说:“人类的所有基因都是有用的,这是基因多样性所决定的,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基因绝对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正常基因组与疾病基因组之分。那些我们认为是‘坏基因"的,都是我们人类身上不可缺少的。” 专家指出,由于有隐性基因和基因的自然突变,也就是说,即使目前医学诊断健康的人,也有可能携带致病、致残的隐性基因;再者,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的基因,也可能发生自然突变,这种突变的概率为3-5%,更不可能用技术手段保证社会没有残疾人。 其实,我们对基因的认识实在太不够了,从初等生物进化到人类,大自然经过了几十万年。我们怎么能够就想到去优化人类自己呢?
2023-08-09 17:59:031

基因歧视的观点形成

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揭示了人类生命的遗传信息及人类将易患某种疾病,各种遗传病未来也都可以得到早期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都能从基因中找出原因,而且每个人都带有几种“致病基因”。因此,就有人把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基因称为好基因, 而把那些可能会引起疾病或不良性状的基因称为坏基因。这种分法是否科学尚且不论,但就人类基因而言,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基因的缺陷。对每个人而言,发病的几率几乎是一样的。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指出在以基因革命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世纪中“有关平等和民主的概念以及我们所憧憬的‘自由意志"与‘进步"的含义会被重新界定”。 2000年6月宣布绘就人类基因草图,“到时,我们就像一个能预卜未来的先知,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基因,就犹如掌握他的未来日记,不仅知道他将来的健康状况,还可能知道他死亡的原因。”一旦测出人体的全部基因序列,那么想找哪个基因就可以“按图索骥”。于是一些人开始夸大并神话基因的作用,提出“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基因不仅决定我们的体形外貌,而且决定我们是同性恋或是异性恋者、我们的侵略性多强、甚至我们会不会信教”。基因决定论者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天才现象,像爱因斯坦的科学才能、梵高的绘画技艺等等,都是基因决定的结果;甚至认为基因科技能使人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并能将各种生命体优势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他们还指出基因决定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注定人是不平等的,人天生就有等级,有优有劣。由于目前基因技术的“神秘化”,基因决定论仍有较大的影响,这对于形成整个社会的基因伦理是极为不利的。
2023-08-09 17:59:101

辩论赛 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

在百度上一搜就有很多慢慢找,所以...
2023-08-09 17:59:266

《千钧一发》我们要去明白些什么?

爱,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人知道它究竟能够让我们做出什么事情。你可以为一个你爱的东西拼命赚钱,你可以为一个你爱的人彻夜不眠,你也可以为你的梦想穷其一生来追求,就像伊桑霍克扮演的主人公文森特一般。所以,我相信,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貌似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地方,但是,爱却可以很自然地流露出。亲情,友情,爱情,只要你仔细发觉,你会发现,这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我们可以不用去探讨文森特的哥哥为何要他放弃梦想,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亲情永在;我们可以不去想文森特去了遥远的星球之后,乌玛瑟曼和他的爱情会否还有结果,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那份爱情的存在;我们也可以不用去怀疑裘德洛和文森特之间是基情还是友情,因为爱没有界限,爱没有条条框框,爱,是上帝也无法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世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强弱优劣之属,没有了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竞争,如果人人皆得以心安理得,平心静气地像呼吸一般地轻松生活,那么世界还会如此充满魅力么?那么,爱,倘若真的如此轻松可得,我们还会如此地追求么?所以,残酷本身也是一种美丽,失去本身也是一种得到,如果你还有爱,那么,哀而不伤,愁而不怅,就用你的爱去点缀你那并不完美的世界吧。
2023-08-09 17:59:421

回复:在繁衍方面,同性恋的存在合理吗

下文仅从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更正: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3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1.有提到关于同性恋是隐性显性基因的问题,解释一下:对基因隐形与显性的划分已经是孟德尔时代的产物了,是个相对过时的概念。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绝非隐性显性基因这对『开关』那么简单,而且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也已经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动摇。2.多子嗣是一种『倾向』,而不是『结果』,即,在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有些个体会产生比其他个体更多的后代(受孕率高等),而与这一『倾向』相对应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恋个体的产生。3.匿名用户说的没错,同性恋/异性恋自然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却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说明他们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4.我不喜欢在知乎上写字像写论文一样严肃,所以没有引用来源,望谅解。关于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献的,关于共同抚育后代缺乏研究样本,是理论,因为工业化社会和原始社会差距巨大,无法用现在的观察结果去推测那么遥远的过去的人类行为。5.进化论本身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科学事实,人类可能永远没办法证实进化论,甚至作为一名神创论者都可以积极的拥抱进化论,为何?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进化论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本文所述的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仅仅是众多解读这一问题的观点中的一种。还有如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等众多观点。扩展阅读: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以上所有内容来自知乎,作者:Azorey Miles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5115/answer/16805738
2023-08-09 18:00:371

这个BBC纪录片告诉你,心想事成是真有科学依据的

1 前段时间难得闲下来,看了个前几年挺火的BBC纪录片,叫做“自然法则:吸引定律”。 制作团队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的国籍,性别,职业都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 都曾有过心想事成的体验。 一心想赚钱开公司的小伙子,没几年真的赚到了第一桶金,实现了愿望。 因同性恋备受歧视的上班族,再也不纠结这些事时,发现周围人的态度真的变得友好了。 研究人员因此大胆得出结论:世间万物皆由能量或者振动频率组成,相同的振动频率相互吸引,引起并共鸣 人类的意识也是能量的一种,正面的思想会促成积极的结果,反之负面的能量则会吸引不好的结果。 说白了,就是我们越想着这件事,越容易心想事成。 比如,一直想有钱,迟早有一天能赚到大钱。 天天想女票,说不定哪天就遇上个一见钟情的女孩。 每天加班加点,想着升职加薪,下月老板就主动给你涨了工资。 是不是很扯啊2 B站评论区也是重灾区,骗子,大忽悠,纯粹瞎说等字眼都快刷屏了。 但是,你猜这片子评分多少? 8.0分,秒杀绝大多数国产片。 同名的书也是风靡一时,7.3分也算中上等水平了。 很不可思议吧! 2 不过,看似神秘的吸引力法则可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早在1877年,Helena Blavatsky在关于宗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中,就提到了这一概念。 当我们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都会被吸引,这种看不见的能量,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这个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还真有人进行科学研究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知名生物科学家布鲁斯u2022利普顿曾在一流的医学院和乡村学校任教过。当时,他分别对当地学生提出同样的难题,本以为一流医学院的学生将无悬念胜出,可结果却完全相反:乡村学生彼此影响,互相帮助,反倒共同取得了好成绩。 因为好奇,教授开始从细胞层面研究环境与潜能的关系,每天要么泡实验室,要么实地调查采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虽然有点惊世骇俗。 教授认为: 信念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者。 为什么呢? 教授结合细胞生物学,量子力学的研究,解释了原因。 教授根据细胞核实验,否定了基因决定论,提出细胞膜感知论: 细胞膜感知阳光、空气等外界环境因子,做出相应的反应,刺激细胞释放信号,这些信号启动基因的表达。 也就是说: 细胞的生机是由细胞对外界的感知而来。 联系到机体层面就是: 我们的信念,也就是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启动了我们的基因表达,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影响了最终结果。 当然,这个结论有一个前提基础: 人的信念是有力量的,能对生物生理机能产生效应。 关于这一点,早就有人证实过。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就感叹道:“我对原子研究最后的结论是—— 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 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教授根据研究结论,还写出了一本畅销书,叫做《信念的力量》,出版不久便登上亚马逊畅销排行榜,并入选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但是,直到现在,这个理论仍属萌芽阶段,很多有争议的地方需要时间来证明。毕竟,这个理论要是成立,那就是像摧枯拉朽一样撼动整个生物学体系。 3 理论对不对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从古到今,心想事成的例子倒是有很多。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现存宗教,基本原则里都有一个修心概念,或多或少认为: 人们有什么样的意念、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唯心主义才是宇宙真理。 其中,佛教对此的解释最圆满透彻,绝对是唯心主义的代表。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法不离心、离心即是妄…… 可能有人反驳了:宗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没有说服力。 但是,哪怕在理性到冰冷的商业世界,信念的力量也总是被强调。 前2年有一本《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很火,其中习惯二“以终为始”就提到了用信念鼓励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这几句。 身外之物和内在力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 “以终为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创造和实际的即第二次的创造。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思,然后付诸实现。正因如此,认定使命才显得如此重要。 你不妨每天抽出几分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适当的反应,脑海中的影像愈清晰愈好。你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会逐渐转变,最后终于能完全控制情绪,冷静应变。 这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本身也是个商业和学术都有所建树的大亨,对信念一直持肯定态度。 此外,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心想事成更是深信不疑, 曾公开说它是宇宙的法则。 在现实生活中,信念的例子就更多了。 比如很多医生都相信的 安慰剂效应: 虽然治疗是无效的,但由于病人坚信有效,症状反而能得到舒缓。所以即使已无能为力,也要鼓励病人。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信心满满,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一天都很顺利;赶上一大早负能量爆棚,工作上班不断出现小差错,这一天都特别丧。 4 其实, 信念更像是潜意识,也就是心理暗示。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的愿望足够强烈,动机就会转化成行动,你会很自然地朝着实现愿望的方向前进。 废寝忘食,朝思暮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到这一步,你的愿望就算是渗透到潜意识中了。 所谓潜意识是不自觉的、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意识。 平时它不出头,但在无意识中或在某一特殊时刻它会闪现,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凯库勒在梦中想到了苯的环形结构。无数艺术家作家热衷的寻找灵感方式:乡间散步。 更常见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个问题纠结了好久,直到某一天,潜意识突然启动,给你触及事物的核心的启示,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个很像《牧羊少年之旅》里面的一句话“ 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这样看来,相信了也好,万一真的实现了呢?
2023-08-09 18:00:551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个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热情奔放,喜欢交际,有的人沉着冷静,喜欢独处。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它跟家庭环境、社会因素、自身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它还在不断变化。家庭的影响要知道父母是影响一个人个性最直观的因素,人的启蒙时期接触最多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个性,比如说如果父母个性很好,喜欢结交朋友,那么孩子个性性格也会比较外向;如果父母不经常笑的话,孩子以后也会变得比较内向。因此,要是孩子有一个好的个性的话,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2023-08-09 18:01:049

你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文:刘星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产生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你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了你会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而你的情绪体验,决定了你在生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 “爱” 还是 “恐惧 ”,是 “痛苦” 还是 “快乐” 。 我们不是住在房子里,我们永远都住在做自己的情绪里! 可以说, 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1 什么是认知? 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 很多人会说:“那当然”!不然我们怎么会对很多东西都有共识。 我们都能看到蓝天白云,也都会经历雪雨风霜,花开花败,潮起潮落。 而且我们还能看到彼此,相互交流。 这种问题难道还有疑问吗? 当然,就物理空间而言,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精神空间就不一定了。 虽然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的构造大抵相同。但是不同的人接收到相同的信息以后,在大脑里面加工出来的成品可能完全不同。 问题出现在哪里? 肯定是大脑这个加工器的问题。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算法,这一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 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的加工方式。我们将这套算法归结为两个字: “认知” 。 2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 对于人生追求的问题,很多人是视钱财为毕生追求,为钱财而怒发冲冠,声嘶力竭,焦虑不安,甚至不择手段,丑态百出。 但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 海瑞(为官清廉,至死清贫)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阳明:“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追求钱财的人,还有人追求公平正义,追求舍身取义,追求忠贞仁义,追求家国统一,追求世间真理,追求心灵自由,追求傲骨气节,追求民族崛起。 这其中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这样的话: “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往往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你的认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有100种方式收割你,直至你的认知和你的财富成正比。 ” 为什么说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以外的钱? 因为对于超出你认知以外的机会,首先,你 “看不见” ,当你 “看见了” ,因为缺乏认知,你 “看不懂” 。你可能 “看不懂 ”,可是当你 “看懂了” ,可能因为缺乏正确而健全的认知,你 “看不起” 。最后当你能够 “看得起 ”的时候,可能已经来 “不及了” 。 除非你靠运气赚到这些钱,但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我团队之前有一个小伙伴,20岁刚出头,做金融赚了上百万。 后面问他为什么来公司上班,原因是金融行业赚的是快钱,现在行业不景气。同时因为各种投资等骚操作,原来赚的那上百万全部亏掉,现在还负债十几万。 出来上班是赚钱还债。 而且,真的,因为面试的原因,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因为之前的行业来钱快, 错把风口当成自己的能力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认知的缺陷。 最后找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上。 巴菲特说:“ 投资要投自己“能力圈”以内的公司,不懂不投” 。 所以巴菲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投资 科技 型的公司,因为不懂。 这里所说的“能力圈”,其实就是认知范围! 超过认知范围的机会,因为你没有正确而健全的认知,那么大概率,你是赚不到钱的, “跌”的时候你会焦虑,“涨”的时候你也会焦虑。 巴菲特说: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其实也是认知健全之后的一种笃定。 我们都听说过那些中买彩票中巨奖的人,这些人最后都怎么样呢? 大连打工仔买彩票中1013万元,8个月把奖金挥霍一空,被捕时身无分文,反而欠债236.5万,判刑12年。 2008年湖南小伙中一千万大奖,四年花光奖金,恶意透支信用卡20万,被捕时身上仅剩80元。 2003年和2004年,东北彩王先后两次中500万大奖,最后同样把奖金挥霍一空,四年后因诈骗罪入狱。 泥瓦匠中大奖后离婚,吸毒两年后轻生。 巨奖得主抛弃妻子,四年后一贫如洗,房子被抵押,无家可归。 美国喜中6400万美元的夫妇先后离奇暴毙。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据媒体调查显示, 全世界70%的中彩票的大奖得主,平均会在七年之内被打回原形,其中很多人甚至会比中彩票时的生活还要悲惨! 这些大奖者得主,中奖前,很多都是工作认真,夫妻恩爱,生活惬意。 但中大奖后,大多反目成仇,离婚、破产、被骗、暴毙、吸毒、入狱收场! 金钱就是人性的放大器 ,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资源,资源流向哪里,众多的妖魔鬼怪,也会因为逐利的本性随之而来。 若你的认知程度不够高,驾驭不了,那么它反而会吞噬你。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当你的财富大于你的认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有100种方法来收割你,直至你的财富和你的认知成正比。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3 认知的本质是做决定 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认知的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 当年千团大战的时候,各大团购网站一致认为:“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通过融资获取大量的资本。然后通过广告和补贴来赢得用户,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高了,再融更多的钱”。 因此,团购网站行业爆发广告大战,糯米网投入两个亿的广告,大众点评投入三到四个亿的广告,团宝网则投入5.5亿的广告。 面对竞争对手疯狂的广告攻势,王兴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最终,王兴决定想办法去 增强用户的粘性 。 所以,当其他团购网站打广告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美团在开发系统,在做各种各样的管理系统,财务系统,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以及高管,同时建设团队。 因为在王兴的认知里,融资很重要,但投资比融资更重要。 投资是“道“,融资是“术”。 融来的钱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比融资更重要! 大部分的团购网站的投资方式都是烧钱打广告和补贴用户。 但王兴觉得圈用户是一个伪命题, 忠诚的用户才是你的用户 。 用烧钱打广告的方式,通过短期的廉价收买长期顾客的忠诚是有很大风险的。 如果只靠广告和补贴,那么,用户只会不断的在各个平台之间来回的切换,寻找最划算的一家。 所以,在王兴看来,最重要的是 “用户的粘性” 。 因此王兴把重心放在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产品,升级美团的用户体验,打造有执行力的团队上。 最终,事实证明,王兴对于互联网,对于团购网站的认知是正确而深刻的。 很多一度干得轰轰烈烈的团购网站相继偃旗息鼓! 陷入广告战的公司,几乎从未赚到钱,反而导致投资费用大幅上涨。 投资人看不到效果,就不愿意投钱,没有资金支持的团购网站很多都支撑不下去,整个行业进入了寒冬! 在哀鸿遍野之中,美团反其道而行之,在用户体验和团队建设好之后,在团购的寒冬之际出手,加速冲刺,几个月就成为了行业第一。 4 认知水平,决定了情绪体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差距。 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原因就是认知。 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直接从刺激到反应的人,他们脾气暴躁,就像炸弹一样,一点就爆。 为什么会直接从刺激到反应?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由自己所能决定、所能掌控的。 这样的人一般会为自己找理由,主要有三种,我们称之为三种决定论。 第一种叫做 “基因决定论” 。 我基因就是这样,我天生就是暴脾气,基因决定的。 第二种叫做 “心理决定论” 。 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了这个这样了,所以我只好暴脾气。 第三种叫做 “环境决定论” 。 你看我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把责任往外推:“ 我因为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反应 ”。 他们不知道,从自己接受到刺激到作出反应,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是可以由自己的选择和控制的。 刺激到反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 而这个选择由你的认知决定的! 面对刺激,认知程度高的人会首先对这个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择自己的反应方式。 著名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在ABC理论模式中, A指的是诱发性事件 , B指的是 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成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也就是 他的认知 。 C是指特定的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是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也就是刺激直接到反应! 但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反应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及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引起人们情绪及行为反应更直接的原因。 就像同样面对孩子糟糕的考试成绩,有的有些父母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批评打骂,有些父母则会觉得无所谓。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核心原因就在于认知的差异。 第一种父母 可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父母的期待落空,于是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美其名曰: “打你是为你好“! 这其实是父母认知失调,无法管理自己情绪的表现! 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爱为借口,打孩子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 同时这样的父母不懂得延迟满足,不在乎孩子的心智成熟,想通过打骂孩子、大喊大叫的方式,立竿见影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种父母 可能觉得孩子考不考得上清华北大不重要,孩子开心快乐就行!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还这么小,这才哪到哪?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会发现第一种父母会很痛苦,这个痛苦并不是由孩子带来的,而是由他们的认知带来的。 人几乎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由你的认知带来的! 所以罗斯福夫人说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如果你不把别人伤害你的权利交给别人的话,那么,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 5 认知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 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行为,从而决定了你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父母得知孩子考了一个好成绩时,就欢心鼓舞,乐不可支。 当得知孩子考得很不好时,就对孩子大发雷霆,批评指责。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爸妈不爱我。爸妈爱的是成绩好的我。 殊不知父母需要给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 需要给孩子传达的是,不管成绩好坏爸妈都爱你。 如果孩子努力读书是为了讨好妈妈,让妈妈开心。孩子一直不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 那么他也不会真正的爱上学习。 最后,孩子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觉得自己不被值得被爱。 这样的孩子就无法真正建立真正的自信和自尊。 一个没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很难真正的快乐,也很难有大的成就。 认知程度高的父母更能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他们会更加关心孩子的心智成熟和认知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 6 认知程度,决定人生高度 有一天,罗斯福(后来的罗斯福总统)家里被盗了,朋友纷纷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也很有价值。 他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 第一,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人。 第二,他们只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的东西,我很高兴。 第三,我很庆幸,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 所以你看,谁应该难过痛苦,应该是那个变成小偷的人,我并没有做错事,我为什么要那么伤心、难过、痛苦呢? 你看,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巨大空间, 这个叫自由 ! 这个 社会 的惯性就是你刺激我,我就要反应,你偷了我,我就要生气。 但如果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当你能够打破这个“ 社会 惯性 ”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巨大的选择的空间,你会有更多的选择,你也会更加的自由,你的人生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曼德拉 在被白人政府关押了27年之后出狱,后来被选为南非总统。 在最为辉煌风光的就职典礼上,他邀请的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的仇人(曾经关押并虐待他的监狱狱警)。 他不但对仇人和颜悦色,而且向虐待过他的罪人致敬。 那一刻,整个现场都鸦雀无声。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语气平和地说: “当我走出囚牢时,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怨恨放在身后,我将仍在狱中。 ” 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就像爬楼! 当你的认识水平还在一楼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各种各样的障碍,你看不到很多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容易被各种没必要的情绪所困扰、纠缠。 哪怕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一丁点的困难、挑战和挫折,都能够刺激到你脆弱的神经。 但是随着你的不断成长,认知水平不断的提升,当你站在十楼的时候,你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你会有更加广阔的胸襟和视野,你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在很多人眼里过去的坎,放不下的事,原谅不了的人,忘不掉的仇恨,在你眼里,原来都是为了拉升你的认知,磨练你的心性而存在。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 所谓成长,就是与人性的弱点做斗争的过程! 成长、认知升级,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因此“受苦”比“幸福”来的容易。 “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更加简单。 但若你不能去升级自己的认知,不能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那么你就会永远被那些纠结、痛苦、烦恼所纠缠。 -END-
2023-08-09 18:03:511

你想要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经常听到小伙伴说,我的理想是过上自由的生活,实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旅行自由,车厘子自由……可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旅行就去哪吗?显然不是。1、自由是坚持人生选择的权利 那肯定有人说我怎么会放弃选择,那是我的权利啊,真的如此吗?比如你开车开的好好的,突然有个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会怎么做?很多人在那一刻会感到气愤,一脚油门踩过去,骂骂咧咧的别他一下。 然后那个人过来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这就是所谓的路怒症。或者在家带娃的时候,娃哭闹起来你突然就一股火升上来。 不经考虑的就冲着孩子喊叫起来,这都是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别我一下,我不管你,我选择好好开车,你开车心浮气躁危险的是你。孩子吵闹,是他的原因,我不需要因为他的错误行为让自己生气。我可以选择停下来思考一下孩子吵闹的原因,自己为什么发脾气。2.自由是向内找 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缺少了中间选择的部分。那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有三种决定论。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基因决定。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只好暴脾气。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我因为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就像孩子在学校考试考的很差,老师留下你单独谈话,说了一堆孩子的缺点,回家后你就把孩子给揍了。因为你觉得他让你丢脸了,你被老师的态度决定了。3.自由来自思维的转换 比如有一个小偷偷了你家的东西,你会怎么想?一般人觉得我太惨了,为什么会遇到这种事,伤心难过。而换一个角度,幸好只是偷东西而没有伤人,还好只偷走了一部分而没有全部偷走,幸好偷东西的是他而不是我。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为什么要难过,该伤心难过的是那个小偷,变糟糕的是他。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好,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别人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不断学习找到自己的过程,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平和。未来,期待有更多同频的你同行,我们一起探讨,彼此赋能,早日遇见更棒的自己。
2023-08-09 18:03:581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可以告诉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路径,每个人的经历和成长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是要记住,你是你,没有人可以取代你的角色和经历。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特殊之处,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你仍然感到困惑和烦恼,你可以找到一个支持你的人来聊天和分享你的感受。比如我,现在就可以聊天~
2023-08-09 18:04:066

关于基因运载体的问题

你要看清楚题干,细菌和病毒各有各的特性....比如有些东西分泌的物质能杀死病毒但不是细菌,再仔细读下题干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我也选生物的,祝你有好运气
2023-08-09 18:04:202

社会u2714生物学

简单地说, 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生物学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中,已经有过许多社会学和生物学结合的例子了。比如,有人把达尔文的演化论“物竞天择”,套用在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上。物竞天择本来是说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会遭到无情的淘汰,那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也要适应环境不断进化。这套理论是不是听起来早就不陌生了?本期音频介绍的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威尔逊,就是第一个把生物学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当中的人,他是这个学科的开山鼻祖。在有些报道里,威尔逊被称为“当代的达尔文”“最后的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之父”,这些听上去都是一些大词,不过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在生物学界的地位。《社会生物学》出版后的第二年,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让社会生物学更加被人所知。《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每天听本书也解读了,欢迎你查找收听。那么讲到这里,社会生物学到底是什么呢?我来说得稍微学术一点,社会生物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对一切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会先研究各种动物社会,研究它们的群体结构、社会等级、通讯交流等等,然后站在更宏大的视角上,用动物社会的研究来反观人类社会。比如它回答的问题会是:在这么多的群居动物当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宗教、文化等等这些复杂的社会行为呢?这个问题在今天的音频里我也会为你解答。在社会生物学创立之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它不仅给生物学带来了革命,也影响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以,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甚至将社会生物学列入70年代社会科学的“四大进展”之首。 我们有了这个眼光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本大书《社会生物学》,才能感到威尔逊的独创精神和这本书的里程碑意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开创新学科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生物学》问世之后,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讨论,获得过好评,也引发过不小的争议。关于它的好评和争议,一会我都会说给你听。 那么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 第二部分,一个生物体的行为模式,到底是怎么进化和遗传的? 第三部分,说完了普通生物体,那人类是很特殊的生物啊,威尔逊又是怎么运用社会生物学的原则,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的?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 要说学科的价值,我们得先回归威尔逊的初心。为什么他要把生物学和社会学融合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他发现,许多社会学层面的问题,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视角来解释,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现象,也可以让问题变得通俗化一点。比如,以生物体为例,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人类社会自身也像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既然生物体可以划分出细胞、组织和器官,那把这些概念引申到人类社会里,社会这个有机体也可以分解为社会的细胞——也就是家庭,社会的组织——也就是阶级和种族,社会的器官——也就是城市和社区。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科之间的渗透,能让沟通和理解变得容易。我们刚才在前面也说了,社会生物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学的领域,它横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借鉴和渗透上,做出了相当有成效的探索。可以说,这也是社会生物学对我们今天来说最大的价值。 威尔逊在写作这本《社会生物学》时,是有着非常大的野心的。他用自己几十年的学术功底,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解释了动物社会行为的脉络。同时,书里列举了大量动物的案例,还配合着行为学、遗传学、生态等这些相关证据。最后,作者更是将讨论范围扩大,试图以相同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学。他天生就是个“整合者”,早在1956年,他就想出了社会生物学这个名词,梦想有一日能提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让社会生物学变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一门范围从蚂蚁涵盖到黑猩猩,能解释昆虫和灵长类社会的通则。 那威尔逊是怎么逐渐完善起他的理论的呢?威尔逊本来最擅长族群生物学,我稍稍解释一下族群生物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整群的动物,看它们怎么成长、怎么分布在地表上、怎么萎缩以及是怎么消失的。在研究的过程里威尔逊发现,族群生物学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威尔逊认为,社会就是族群,它们两个应该适用同样的分析方式。最开始的时候,威尔逊因为曾经追踪过蚂蚁社会阶层的进化,被他研究过的蚂蚁种类不下数十种,而且分布遍及全球,他就用蚂蚁这种社会性昆虫做了一个示范,来说明族群的组织和力量。后来,他把所有和社会性沾得上边的动物全都网罗进来,从群居的细菌和阿米巴原虫,再推展到脊椎动物,比如成群结队的猴子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社会生物学的第二个价值也就在这里,它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结合了起来。我们通常会认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完全不一样的,猴子和蚂蚁怎么能一样呢?但威尔逊认为,这两类动物所进化出来的社会行为,复杂程度非常相似。比如,在无脊椎动物白蚁的群体中,就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白蚁分为雌蚁、雄蚁、工蚁,还有兵蚁,它们跟有些脊椎动物如狒狒、猴子等,具有几乎相同的群居行为和社会化的等级分工。所以,这个将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结合起来的学科,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大自然,比我们想象得联系更加紧密。 在写《社会生物学》的时候,威尔逊如果在写黑猩猩的地方就此打住,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他最后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智人收录进来。他认为如果不写这一块的内容,势必会遗漏生物学里重要的部分。这也正是社会生物学的第三个价值。威尔逊的观点是,虽说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和很多选择权,但我们的社会行为却依然受基因影响。而这也让威尔逊和社会生物学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在社会科学家中掀起了一阵反对浪潮。因为在当时的70年代,这种论调算是非常强烈的“遗传论者论调”,它引发了长久就存在的“先天-后天”论战,论战交锋的主题就是“人类的本性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威尔逊的观点被反对者认为是“基因决定论”,是种族主义的温床。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一部分内容,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我为你总结为三点:一是,社会生物学打穿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壁垒,学科的融合给了我们看待社会的新角度;二是,社会生物学把原来我们以为完全不一样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意识到,生物圈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三是,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动物,最重要的就是人类,威尔逊提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生物学因素也就是基因影响的。 第二部分 既然威尔逊提出了这个备受争议的观点,那他是怎么证明的呢?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社会生物学到底是怎么解释生物体的社会行为的。 可以说,社会生物学是从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推演出大部分理论的。第一个原理是: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每个生物体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只有基因可以长存不朽。第二个原理是:动物的进化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进化,而且也包括行为方面的进化。因此,动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百万年来,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通过遗传、变异、演化而来的。 其中,第一个原理你可能听着很耳熟,没错,它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详细阐述的原理。它是说,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而是基因,生物体只是基因的运载工具。从长时间来看,只有那些善于保护自己和复制自己的基因才能留存下来,而不可能是利他基因。生物体和生物体之间,应该是没有所谓的共同利益的。这个理论你可能听得比较多了,我这里就只简单说说,接下来我们要着重讲讲社会生物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也就是动物行为的进化。威尔逊为什么说,千百万年来,动物的社会行为也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通过遗传、变异、演化而来的呢?因为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只着重讲讲两种最为经典的行为模式,那就是亲缘关系和利他主义。这两种行为模式是社会生物学的基石。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经典的行为模式,亲缘关系。亲缘关系是人类的许多观念,比如门第观念、等级观念的基础,但动物是怎么知道,谁是它们亲戚的呢?威尔逊研究了许多群居动物,认为动物是从基因那里得到了一种行为规则。假设动物按照亲缘关系行事,那么一定有这样的准则:对亲属友好。动物会更愿意为和自己外貌相像的个体做点好事,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凶猛的肉食动物也会对自己的同类更温和的原因。各种动物在这种亲缘关系的支配下,都会有这样一条准则,那就是“对你所遇见的任何同类成员都以礼相待”。这条准则对于整个物种都是有积极的生存价值的,凡是遵循这条准则的基因,就会在基因库里兴旺起来。 威尔逊在书中举了一些群居动物的例子。比如,正是由于亲缘关系在起作用,所以猴子和海豚常常表现出让人感动的、相互救助的行为。我们知道,鲸类属于鱼状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没有鳃,靠肺呼吸,虽然呼吸的时间间隔稍大些,但呼吸不到空气也是会被淹死的,因此,当幼小或受伤的海豚、鲸鱼无力游上水面呼吸时,它们的同伴就会合力把它带出水面。不管谁遇难都会受到援救,这显然对所有的成员都是有利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概念,那就是“亲缘关系指数”,它表示两个近亲之间,共有一种基因的几率。比如我们知道,父亲在产生一条精子的时候,他把自己体内基因的一半给了这条精子,母亲那边的卵子同样也是,因此,父母和子女的亲缘关系指数就是二分之一。威尔逊推导出,所有的动物都是按照这个亲缘关系指数而生存的。当然,动物在援救自己的同伴时是不可能去计算数据的,人也不可能在看到有人掉进河里时,先来一番数学换算,威尔逊说,有关得失的估计都是物种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的,基因赋予了它的载体学习的能力。因此,物种的经验都是学习得来的,只要生存条件不发生急剧变化,这些以经验为依据的估计往往都是可靠的。 比如在狮群中,每只雄狮似乎都知道其他雄狮的战斗潜力,生活就能维持在一种紧张的和平之中,这就是因为它们是在按照亲缘关系指数行事。雄狮会调整自己行为的亲疏,如果它太亲热,像对待同胞兄弟那样友好地对待其他雄狮,可能遭到家族里狮子的排挤,也可能被其他雄狮利用;如果太冷淡,自己家族的狮子遇到危险,结果孤立无援。这都是因为不符合亲缘关系的理论估算,才没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动物的亲缘关系,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二类经典的动物行为模式,利他主义。 在动物群体之内,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互相协作,可以把利他主义的便利分享给其他的成员,亲族关系就这样连成一个个关系网,能在整体上提高网中成员的平均适应能力,这听起来简直跟我们人类社会的亲戚关系网一模一样。但是按照自私的基因理论,基因的本性不是自私的吗?为什么表现了利他主义反倒成功了呢?威尔逊说,这并不矛盾,生物进化的事实恰好说明,利他恰恰是利己,必须通过无私才能达到自利。因为有的时候,生物为了拯救其他的近亲而牺牲自己,这种利他行为的代价,对于基因来说也是合算的,因为它失去了一个,却保住了更多的相同拷贝。 在社会性昆虫中就有许多利他行为的例子。比如大多数蚂蚁的兵蚁,一旦遇到危险开始反击,就会把自己置身于最大的危险之中;蜜蜂和黄蜂也可以为轻微的挑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狒狒群中也一样,占统治地位的雄性,在群体其他成员觅食的时候,会站在一个特别显眼的地方,暴露自己的位置,以便观察动静;在鸟类当中,双亲为了保卫自己的后代,也会在捕食者面前进行迷惑性的表演,比如翅膀下垂或者展开翅膀,假装受了伤,或者装成有病的样子,来吸引捕食者的注意,把捕食者从鸟蛋或者雏鸟那里引走。这些都是动物牺牲自己而保护种群里其他个体的行为。 威尔逊甚至说,对敌手的忍让,也是一种利他行为。在动物的决斗中,可能有头破血流,但很少有致命的情况出现,这是为什么呢?他的解释是,这种怜悯对物种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保持本物种的最大数量,也能维持物种整体的健康。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主义的核心,就是个体按有利于群体的方式来行动。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二部分内容,社会生物学到底是怎么解释生物体的社会行为的。威尔逊从基因的复制和传递,到动物行为的进化,为我们讲述了自然界动物的行为以及社会组织,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生物学的组织力量。 第三部分 同时,威尔逊也认为,人类也是一种生物,人类的基本解剖构造、生理状态以及许许多多基本的社会行为,都和活跃在旧大陆的非人类灵长动物相通。就算是我们独有的特征,比如快速学习语言的能力,也都被科学家们从遗传上找到了缘由,还原出了一段由自然选择造就的进化史。那是不是说,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能演化出来,是不是也是因为它们对物种的生存有益,才被自然选择筛选出来?威尔逊把他的理论从动物推向人类,探讨人类的社会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接下来,我们就讲讲第三部分的内容,也就是人类的社会生物学,我们来看威尔逊是怎么运用分析昆虫和群居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方法,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的。 我们为什么要从生物学角度探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呢?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种,我们生而为人,为什么行为里会存在盲目、功利、偏见、矛盾?认清楚自身,有助于我们鉴别自己的行为和规则,也能够给我们提供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我们从局部到整体,从每个人到整个社会,来看看社会生物学是怎么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的。 先来说说我们每个人。不知道你在浏览社交网站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看到某个人发的状态,非常惊讶,“原来有人碰到这个事儿是这么做的!”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人类社会已经繁荣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水平,几乎每个成员都有高级智力,都会面临各种社会挑战,这些挑战需要全身心来应付。为了迎接挑战,人类具有的交流能力、掩饰能力、操纵能力、剥削能力等等,就像是一台精密计算机的参数,这些参数都能被环境轻易地改变,而且每种参数的改变都会有显著的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可能引起社会的变化。现代人是一个多面演员,可以随着时机需要,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以让他的表演能力扩展到极限。 人类行为在社会结构中有这么多的变化,还有一个解释,是因为我们缺乏来自其他物种的竞争。这个观点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生态放松”。什么意思呢?在过去的一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控制环境方面已经如此成功,几乎任何一种文化都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如果放到动物界,没有一种蚂蚁能享受这种自由,因为有来自其他社会性昆虫的捕食和竞争,蚂蚁只要有一刻的疏忽,都会导致物种迅速灭绝。简而言之,动物物种更可能被禁锢在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而人类则不同,我们已经暂时逃脱了种间竞争压力。 不过,可别觉得人类更轻松,人类每个人的行为又受到了人性的约束。所谓的人性是什么呢?按照威尔逊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有人遗传到了某种行为倾向,而且有这种倾向的人数量还很多,那这种倾向就被人们称为人性。人性都包含什么呢?比如有两性分工、对近亲的高度利他行为、乱伦禁忌和其他各种道德行为、对陌生人的怀疑等等。你看,尽管文化天差地别,人类由共同祖先那儿承继来的基因中,总是蕴含着这些共通的人性。 说完了每个人,接下来我们看看,从人类社会整体来看,人类为什么会有阶级意识?为什么有宗教和仪式?人类的文化和基因遗传之间有关系吗? 提到人类的阶级意识,你可能会想到我们刚刚说过的蚂蚁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但其实,人类社会和社会性昆虫的等级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有时会像昆虫那样密切协作,但我们更多的是为有限的资源而竞争。人类不像昆虫,会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角色的框架里,比如蚁后就是为了产卵而生,它不会想别的,而人类却会企图通过改变角色,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运动。阶级之间也会发生竞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阶级之间的竞争是社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物学认为,虽然进入一定的阶级、扮演一定的角色在遗传上找不到什么证据,不过,在一个社会中我们总能看到人类的这种向上运动的路径。比如一个阶级地位低的人,他的女儿会更倾向于借助婚姻上攀,而在商业或者政治生活中的成就,甚至能把一个家庭推到统治阶级的地位。 既然有了阶级,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不可避免也就会有宗教和仪式出现。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曾经说,假如每个家庭都制定出自己的行为规则,结果肯定是社会非常混乱,而宗教能够让这一切归于秩序。威尔逊也认同这个观点,他在书里说,宗教在所有的社会中都保持着活力,它会把一个程序或者一种陈述神圣化,暗示任何反对它的人都要受到处罚。社会生物学认为,在人类群体生活中,神圣的仪式最具有人类的特色。它为群体最为生命攸关的利益服务,它的典礼歌颂创世神话,让道德法典不断神圣化。 人类社会的特征除了有阶级、有宗教,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类的文化。那么,人类的文化和基因遗传之间有关系吗?威尔逊的解释是,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文化传递的,文化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是遗传进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大脑的遗传、进化是发生在文化环境下的。因此他认为,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影响到大脑的遗传、进化。在这个基础上,威尔逊提出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用来表达基因和文化间的关系。它的意思是说,人类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人类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神经系统又影响了人类的学习、认识和行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创造了一定的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通过自然选择作用,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种群基因的改变。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因而他认为,遗传的进化和文化的进化是互动的,这才让人类的心智得以发展,形成了人类多种多样的文化。 这套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可能听起来稍稍有点复杂,用简单一句话说,威尔逊认为,基因是能够决定心智与文化的发展的。他的这个研究思路还需要更深入的发展和进行下去,不过,这些融合了脑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遗传学层面的知识和观点,读起来也颇有意思,它让我们忍不住想反观自身,对“人何以成为人”这个话题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兴趣。 最后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社会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社会生物学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对一切社会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用现代科学在生命领域的全部知识去探讨社会行为——这个生命现象最错综复杂的现象。社会生物学这个新兴的学科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学的领域。社会生物学横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者的统一、借鉴和渗透上,起到了相当有成效的探索作用。 其次,我们从基因和有机体尤其是动物行为模式这两个层面,讲述了社会生物学是怎么解释生命进化和生物的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着重讲了两种最为经典的行为模式,亲缘关系和利他主义。这两种行为模式,也可以说是社会生物学的基石。 最后,人类是进化过程非常特殊的一支,在基因、习性、情感等方面有着漫长的进化过程。我们从动物推及到人类,了解了威尔逊是怎么运用分析昆虫和群居动物行为的生物学原则,来解释人类的阶级、宗教、文化等等社会行为的。 如果你想看《社会生物学》的纸质书,我在最后补充说明一下这本书纸质书版本的问题。在1985年,《社会生物学》问世十年后,国内曾经出版过一本小书,叫《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完全译自威尔逊的原作。这本只有14万字的小书,内容源自很多资料,包括《社会生物学》原书的缩节本,威尔逊获得普利策奖的《论人性》一书,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以及其他一些当时发表的社会生物学文献材料。在解读这本书的过程里,这些资料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到了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了一本真正的原版中译本《社会生物学》,厚达700多页。这个中译本当时印数不多,现在恐怕买到纸书有点困难。不过好在,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在2013年也出版了一套完整的中译本,分为了4册,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2023-08-09 18:04:30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人生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俗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那究竟什么是自由?那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手中选择的权利,是否真的善用了权利去追寻我们的自由呢? 面对困境,受到刺激,人们经常抱怨别无选择。《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我们人从刺激到反应有三种决定论,第一种是基因决定论,我这人天生就脾气暴躁,是基因决定的;第二种是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父母是这样对我的,所以我脾气暴躁;第三种是环境决定论,我身处周围的环境就是这样,我必须这样。 这三种决定论都是把责任向外推,把自己的责任排除在外,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 所以如果你不把别人伤害你的权利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办法伤害到你的自尊,内心的。 面对被盗这个刺激,罗斯福总统并没有选择愤怒、抱怨,而是选择用积极主动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遇到困境,作者提出一个思维转换的工具,当我们特别自然的认为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尝试转换思维,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但积极主动的人会发现,打破社会惯性的时候我们就是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 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的。 小时候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好好上课。还觉得自己特别有道理,因为老师不公平、老师欺负人、老师讲课水平不行、老师人品不行等等,反正就有很多的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是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不好,所以我不读书,放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理由,叫做放弃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有的人选择的空间很大,核心就是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不会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有人会说,如果当年不是父母、老师、社会如何如何对我,我就不至于怎样怎样。他们把所有的责任都向外推卸,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就是会刻意让自己不幸福,因为只有你不幸福,才能证明你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当年对你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而你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如果换一个角度,不是父母、老师、社会逼我做的,而是我有能力选择这么做的,那么你现在依然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2023-08-09 18:04:361

将一种生物里的某种基因转到另一种生物里一定会创造出新的生物吗

一定不会的!!!!!!
2023-08-09 18:04:473

人性善恶是基因决定的吗

进化,是以基因为单位的。人是基因的载具,基因通过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建立奖惩机制,进而鞭策人类达成他的目的——生存以及更稳定的生存。于是,人每天的行为都是内驱力的作用,而内驱力也许理性,但并无意识。当我们把这些内驱力上升到有机体层面并给与定义,那么,也许可以称之为——天性。我们生来是高效的动物,而不是幸福的动物,幸福感的经常性消失是使我们一直追求它的原因。(也可以翻译成一直被基因用感觉sm什么的)所以,人类的心理是天性的冲动和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的场所。如果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的适应性调整是每个人的世纪大战,那自杀、吸毒什么的,大概就是战损了吧。所以,也许可以假设人自杀的原因有赖于极低的适应性,持续的痛苦使得个体被基因的奖惩制度玩坏了,所以就不玩了。或者说,在基因的奖惩和人的目的之间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或者说环节能够属于人的意识,那么,也许人的目的和基因的目的是两个概念了。于是,可以做一个推论,在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个人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将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试验。套用德国战神毛奇的话来说,没有战争,人类必将腐化堕落,唯物主义将充斥人间 。所以如果从进化模式来审视人类的道德,以后的世界会越来越有趣的。这个时代,将会是多样性的时代,换句话说,奇葩会越来越多。
2023-08-09 18:05:072

善恶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些事例

人性善恶42%由基因决定)8}+3f", 百拇医药 对善良(社会责任感)根源的认识,人们一直徘徊于两种极端之间:一边是“基因决定论”,一边是人类的“自由意志论”。二者之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而真相一定存在于其中。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控制环境中的一切。)8}+3f", 百拇医药 日前,加拿大科学家利用174对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让他们回答一套由22个问题组成的问卷——每对双胞胎都具有同样的基因。拉斯顿还找到148对异卵双胞胎——每对只分享一半的基因。在研究中,拉斯顿关注的是所谓“隔离基因”,即那些由遗传特性决定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基因,例如人类共同拥有的、长有两只眼睛的基因。这些隔离基因即便在异卵双胞胎之间也是不同的,它能够决定眼睛的不同颜色。但是,在同卵双胞胎中,隔离基因也是相同的。)8}+3f", 百拇医药 按照这种推理,如果基因能影响人类的怜悯心,同卵双生儿在道德上取得一致的几率要比异卵双生儿高出一倍。拉斯顿的实验结果恰恰与这种推理吻合。)8}+3f", 百拇医药 实验对象要求对一些陈述作出判断,衡量的等级分成从1(极反对)到5(极赞成)。这些陈述包括“逃避个人所得税如同偷窃一样坏”和“我是一个别人可以依靠的人”等。)8}+3f", 百拇医药 同卵双生儿的回答相似率几乎恰好是异卵双生儿的两倍,这让科学家计算得出结论:在个人善恶态度不同的问题上,基因因素占42%。
2023-08-09 18:05:141

二十年前的科幻巨制《千钧一发》告诉了我们什么?

基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论长相、性格或者成就。希特勒当年就是用这个理论给其他人洗脑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而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从而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老师给孩子上课时候灌输的“犹太人跟本不算是人,是懒,馋或者可悲的代名词”。  而地理决定论者则认为,一个人长大的地方会对他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就像一对双胞胎,如果被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那么成年后两个人的生活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物质条件的充沛与否,会对其性格的塑造或者个人功成名就的程度造成很大的影响。  《千钧一发》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虽然是个彻底的通过借用他人基因,以得到他人的身份从而获得遨游太空机会的人,但是我却觉得,他本质上并不是基因决定论的信仰者。只是因为他不是通过优生优选得来的受精卵,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诞生,因此在刚刚出生,通过血液检测,就已经被预言将有99%的可能性得心脏病,只能活到30岁等等。  他梦想有一天能去探索太空,可是正如其父亲所说“他们不会给你机会,你唯一接近航天研究所的机会就是去做清洁工。”他体弱多病,是父母情难自禁的时候自然受孕自然出生的结果。而他通过优生计划得来的,集中了父母所有优良基因的弟弟,却是“想做什么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基因歧视,他在找工作的时候,即使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基因,对方却可以通过一次握手,签名等等捕捉到他的基因信息。看到这的时候简直细思极恐。如果现实真的是这样,那么不同于种族歧视或者性别歧视,这种歧视简直避无可避。  整部影片没有很气势恢宏大片式的大场面,却娓娓道来一个将科幻科学励志伦理道德逐梦之旅完美结合的故事。主人公经历断骨增高,每天都得去除毛发,随时应对尿检或者是基因检测,在梦想近在咫尺的时候却被卷入谋杀案,险些前功尽弃。在观众为之揪心的时候,故事峰回路转,因为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他“我从来没想过要回头”游泳胜过了那个完美弟弟,他坚信”这世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哪怕是想尽一切办法哪怕用买基因借用他人身份也要实现飞天梦”,早已发现他真实身份的医生也一直在默默帮助他伪装身份。他相信“灵魂是基因决定不了的”,那个他伪装身份的原型,那个真正的杰隆,也说“我只是借用了你一个身份,你却让我分享了你的梦想。”于是舍弃了无意义的活着,为男主准备了可用两辈子的血液尿液检体后,说着“我要去远行”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是近20年前的电影,但其对于科学的探索却已经很前沿了。基因诊所,优生计划,婴儿一出生就可以通过血液检测看出日后得各种病的几率以及死亡时间,没有人在乎你的长相,基因决定一切,买卖基因,伪造身份。。。这一切让人为之惊叹的同时,却真正是有些心惊的。  倘若基因决定论是真的,倘若一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一生的轨迹,不单单是生老病死,还包括他的梦想能否实现,包括他的努力与挣扎,如果一切都是命定的,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波动,那个谓之人性,区别人与其他生灵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挫折与痛苦的时候,难道不是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安慰自己,倘若从生命伊始,就知道了失败或成功,得意或失意,那么被已知命运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折磨着的人们,又如何向阳而活,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
2023-08-09 18:05:211

为什么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是生命科学划时代的事件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描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这短短两页论文所披露的研究成果已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50年来,这一科学事件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将长久地影响着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程。为了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探讨生命科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本刊日前特邀部分知名学者座谈,畅谈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及深刻的启示。DNA双螺旋发现的科学意义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由此看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李载平:为什么说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重大?科学上的许多工作虽然都是做在某一点上,但这个点选得准不准意义是不一样的。沃森和克里克所选的DNA双螺旋这一点,正好抓住了生命科学物质基础里最关键的分子,才产生这么大的意义。50年以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要研究生命科学就要知道生命世界和非生命的物质世界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在于生命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遗传,另一个是发育。无论植物或动物,都能从种子或胚胎这些很简单的系统发育成非常复杂的成体。DNA分子正好“肩负重任”,把遗传和发育两方面的工作都负担起来了。根据沃森写的那本《双螺旋》看,他就是想抓住基因是怎样荷载信息的。我觉得他正是抓住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最重要的分子的结构,所以一旦这个突破了,意义就大了。然后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些陆陆续续的科研成果,像中心法则、mRNA、遗传密码等一大堆成果,都取得了诺贝尔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产生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最关键的东西。有一篇访谈里写得很有意思,与其说沃森和克里克让DNA有名了,不如说是DNA让他俩出名了。所以,怎么才能够抓住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的关键。赵寿元:我同意李载平先生对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工作的评价。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实际上遗传学到目前为止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会遗传,上代和下代为什么相像?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解决的,由当时被孟德尔称为“遗传因子”、1908年被定为“基因”的物质来传递。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一分为二可以传给下一代。由于有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下来,所以才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孟德尔和摩尔根的主要贡献,也就是阐明了传递遗传信息要通过基因。探讨基因是什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摩尔根预言,基因是一种化学实体,一种有机分子,但那时他还不知道就是DNA。明确遗传物质是DNA,这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而沃森和克里克正是解决了DNA是怎么把遗传信息传递下去的问题。基因之所以能传递遗传信息,是因为它是一个双链,这个双链上的四个碱基是互补的,这样一个母链就能被分为两个子链,每条子链带的信息跟母链相同。从遗传学的角度讲,过去是从杂交来看,如果性状改变了就说明基因发生了改变,这是从外面看到里面;知道了DNA是遗传物质以后,就可以把DNA分离出来、把基因克隆出来,在体外把基因改变以后(通过表达)看看它的功能有什么改变(从里面看到外面),这样就可以直接研究基因的功能,这就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但提升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而且可以由实验操作来验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吴家睿:我先来谈一下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我比较同意刚才赵先生、李先生说的,DNA双螺旋的发现实际上是一个对统一性、简单性的追求,这里暗含了一个还原论的思想,就是说,所有体系哪怕是像生命这么复杂的系统,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或者倒过来说,再复杂的系统也要服从最简单的规律。正因为有了这种还原论的思想,才有了随之而来的生物学的发展,因为它基本是一种实验室的操作,把复杂的现象变成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加以解释。但还原论在今天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还原到一个简单的DNA分子,但是,理解了DNA双螺旋分子是不是就等于揭示了生命现象了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癌症直到现在都无法被攻克,这说明什么,说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还不能简单地用还原论来加以解释。基因组的功能实际上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基因的行为,而是成千上万个基因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基因组里,只有2%到2.5%是基因编码序列,80%是别的非编码序列,那么这些序列跟基因有什么关系呢?光DNA双螺旋结构是不能解释的。进一步讲,这2%中也有成千上万种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以现有的生命科学知识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生物学、物理学交融互补的成果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沈:我是学物理,又是教物理的,不免时时由衷地赞叹并颂扬:美哉,物理!其实,最美的或许是生命科学,因为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就如DNA双螺旋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也相当简洁明了,并通过碱基的互补配对而变得十分规则。难怪沃森等人当这模型一建成,便意识到“如此雅致美观的结构非存在不可”。从审美观点而论,各学科本亦相通;可谓美的东西往往不至于失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不少人在探索DNA的结构,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会捷足先登?这两人可算得绝妙的互补型搭配:沃森是热衷于利用物理方法研究生命物质之分子结构的生物学家,克里克是醉心于探讨生命物质遗传学机制的物理学家。幸运的是,已有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有效的前期工作,而他俩能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他俩的长处,或许是对X射线技术及其探测结果非常重视,特别是克里克,对这门技术相当娴熟;从对X衍射图的正确分析出发,而能灵活、果断地设定DNA的空间结构。洞察探测结果,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自然就比别人走前了一步。而最重要的,我以为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当时,生物学从实验到学科本身的发展,已到了试图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本质的阶段,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从概念、原理到方法和实验手段,已为生命物质的深层次研究准备了足够的条件。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的结合势在必行,分子生物学正待破土而出,克里克和沃森这两位作为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最近几天重读了薛定谔的名著《生命是什么》,觉得薛定谔的一些观点含义颇深。不说具体的观点,只说一个总体论断。他说:“我们必须去发现在生命物质中占支配地位的新物理学定律”,这新原理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量子论原理的再次重复”。分子生物学50年的发展历史正好证明了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并不违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定律,而且在描述生命物质的分子之间、分子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需要借助于量子力学原理及其非线性的拓展形式。从长远看,生命科学的深层次研究必然会导致物理学产生新的突破。未来分子生物学要再创辉煌,真正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不仅要依靠生物学本身的新转变,而且还需要生物学借以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愈益深入的新进展,以及借以为研究工具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更上一层楼”,如此才能促成新世纪生物学的伟大革命。由此宏伟目标来看,某些高校重视生物学系科的建设,又加强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说是极其必要的。赵寿元:我认为,做到学科间的交叉这一点非常重要。双螺旋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的结合。1931年,量子学鼻祖尼尔斯·玻尔写过一篇文章《光与生命》,他提出,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概念,世界上凡是在相同条件下,不论任何物质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生命科学也可以用物理学的观点进行研究,而一旦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生命科学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他的学生德尔布吕克开始对噬菌体进行研究,他确定噬菌体是最简单的生命物质,它没有像其他生命体那样具有那么复杂的遗传系统,但它也能进行复制,但在噬菌体复制规律的研究中能否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物理学规律,所以他才着眼于噬菌体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后来在哈佛大学开了一个有关噬菌体的讲习班,沃森正是那个讲习班的成员,大学时他原本最喜欢的是鸟类学,后来听了德尔布吕克的讲习班后才转入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此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就是用X光衍射来研究蛋白质、噬菌体。所以当时沃森到了剑桥后,就着手与克里克合作,用X光衍射来研究核酸。这两个人的合作可以看作是生物学家和X光晶体学家走到了一起,当时他俩都受到了薛定谔1943年发表的演讲《生命是什么?》(后于1944年出版)的影响,在这之中,薛定谔对生命科学中很多基本的现象用物理学的概念进行解释,比如遗传密码的概念,染色体的非周期性结构等等。可以说,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长期介入,并真正参与和生物学家共同研究的结果。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实行的Bio-X实际上就是这种好风气的延续。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斯坦福大学Bio-X的工作已经重点转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除了已经在生物学界很有建树的科学家相互讨论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让Bio-X的思想真正渗入到学生的课程中去,只有把生物跟其他学科的基础打扎实,才可能在今后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吴家睿:其实现在又到了新一轮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时代。自从DNA双螺旋开辟了这么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科学的时代后,到现在我们发现,现有的工具不够了,于是就考虑能否从数学或物理学领域的新方法中找到需要的东西,把它们与生命科学再一次紧密结合起来。像复旦的Bio-X沙龙、交大的Bio-X中心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赵寿元:物理学的介入对生命科学很重要。当时的物理学家之所以要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物学,他们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想看看在生命活动过程当中,现有的物理学规律能否解释生命的现象,另一个是想知道在生命科学中能否发现一些新的、迄今还不知道的新的物理学规律。因此他们把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回归到物理学的本身。但目前为止,我的看法是并没有找到新的物理学规律,生命现象基本上还是一个生命物质的运动,而生命物质的基本构成与物理无机物是相同的,所以,基本的规律是遵从现有的物理化学规律。李载平: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那种思维方式和追求在生物学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家试图追求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那么在生物学界存在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对象)吗?过去,生物学家的研究是专门找不同的东西,发现一个细菌首先看它和其他细菌有什么差别,生物学家用这种方法考虑问题的太多,换个角度去追求相同点的却比较少,而追求“简单”与“同一”恰好是物理学家擅长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觉得,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介入很成功。如果是从前,谁能想象到世界上那么多复杂的生物,他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比如人和噬菌体的遗传密码几乎是一样的。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树和人也有亲缘关系,达尔文答不出,但现在从遗传角度来看,树的遗传密码和人的也一样,所以把人的基因放到植物里去也能表达,同样把人的胰岛素放到细菌里也能表达出胰岛素来,这就是说生物界有着通用的遗传密码。这么个简单的规律把整个生物界变成一个“大一统”,所以这种追求简单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DNA双螺旋带来的启示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他们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陈蓉霞:沃森和克里克得奖以后确实有不少非议,比如,查伽夫讲过他们的工作是取巧的,不过是运气很好罢了。应该说,查伽夫的碱基配对理论对双螺旋工作是非常有启发的,可以想象,查伽夫为此不知在实验室中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但从沃森有关发现双螺旋一书中的描写来看,他似乎没有花多少时间在科研上,难怪后来会有不少人对他们提出一些看法。对此我觉得,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确实很聪明,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在于一种原创性的思维,这个非常重要,并不是说研究一个复杂课题,你就必须天天在实验室里才能做出来。这种原创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的。我记得看双螺旋那本书时有一个情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查伽夫问克里克,他研究的碱基的分子式是怎样的,克里克总是说他写不出来,后来查伽夫就很轻蔑地说,你竟然连这个东西都写不出来,还想研究双螺旋,克里克不服气,辩解道这种分子式只要回去查书,每一本教科书上都能查得到,没有必要把它背出来。看到这里我非常感慨,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是让学生们背的东西太多了。赵寿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重大的发现在发现的当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能那么看清楚它的重大意义,就拿沃森和克里克的工作来说,他们的文章仅仅只有两页,登在《Nature》上面,很短很小的文章,当时也没有特别引起学术界的轰动,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双螺旋模型是1953年提出,得诺贝尔奖是1962年,1953年到1962年间每年都是有生理学奖的,而他们是隔了9年之后才得了诺贝尔奖。当年得化学奖的是搞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肯德鲁和佩鲁茨。他们的文章是1960年发表的,1962年就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对蛋白质作用的认识比较传统,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基因是蛋白质,包括摩尔根,后来才证明是DNA。像这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或伟大成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没有引起像现在这么多的重视和轰动;这件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我们对于一个基础研究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恐怕主要要留给时间做评价,让历史做评价,而不是靠当时的炒作,有不少所谓的重大成果当时很轰动,但隔了一、两年以后它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我的意见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双螺旋模型解决了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这一问题。而现在来看,它的意义已远远走出了基因的范畴,在整个生命科学里都举足轻重。结合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这一事件并联系我们国家的情况,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加以注意:第一,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待于历史、时间来做结论和评价,这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哪怕它被埋没的时间很长,它的光芒最终还是会显露出来,不会被永远埋没的,像孟德尔学说被埋没了35年,最后不是照样显露出它的光芒了吗?沃森和克里克的成果也是一样;第二,对基础研究方向的重大决策,切忌掺入非学术的眼光,要真正地广泛听取科学家的意见来作出正确的决策。关注基因伦理问题“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并不涉及所谓的“尊严”问题。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时,就要注意一些问题。陈蓉霞:对于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意义,我就不再赘述它带来的种种正面影响了,只是我看到最近有个现象,很多科普读物中都非常强调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情感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我们向来都很崇拜科学,觉得科学家讲的东西都有道理,这样会不会走向“基因决定论”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呢?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他们始终有两种张力,一种强调任何事情都必须寻求一个最终的原因(源头),扩展到生物学范畴的代表思想就是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少生物学家是这一思想的拥护者,包括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威尔逊,他们持有的观点是,“这是一个由基因决定一切的时代”,基因是不是能够决定一切,这个问题已经跨越了生物学的界限,应该有更多的学科来积极参与。吴家睿:生命是独特的,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如果用物理学或化学来解释的话就不贴切了,所以在伦理学争论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概念,不是能不能解释,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用它来解释,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把人看作一台机器,而这样的话,人不就被贬值了吗?所以,当用DNA双螺旋来解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当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是不是人的价值就没有了?换个角度,从商业上来看,遗传信息被揭示了以后,需要保密吗?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基因是决定遗传疾病的,如果一个人有遗传病,而他的基因没有保密,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搜集这些信息,只找那些没病或只得小疾病的人加入保险,那么一定只赚不赔。所以国外对保险公司是否有权利搜集遗传信息展开过专门的讨论。当然还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像刚才赵老师所说的人和人类的区别,人类的基因组和老鼠的基因组一样是不是就对人是一种打击呢?这些问题都会变成一种伦理学上的问题。赵寿元:对于基因决定论,我是同意基因是中心这一观点的,这没错。为什么呢?人和猴子的基因组的差别很小,但由人的基因发育出来就是人,猴子的基因组发育出来就是猴子而不会变人,人和小鼠的也一样。我跟学生上课时,第一堂课就是讲“基因型+环境=表型”,这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基因型只有跟环境相互作用后才决定产生怎样的表型。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农民种苹果在没熟的红苹果上贴个“喜”字,成熟后撕下来,照着阳光的一面是红的,不照阳光的地方就是青颜色的。青色部分与红色部分的基因型当然是一样的,但环境不一样。所以可见,虽然基因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基因要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以后才能够决定最终的表型,出现特定的性状。关于伦理的问题,有人说基因组的研究影响到了人类的尊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跟人是有差别的,人是有尊严的,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有人格、有隐私权,但作为“人类”来讲,有何“尊严”可言?经典的进化论已经说明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老鼠、猴子的DNA相似这一事实有什么可耻的吗?在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义为“人”的,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是人生命的开始,但体细胞可以克隆,可以不经过精卵结合、不经过受精过程,所以这种说法就有欠缺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婴儿自母体出生以后才能算是人,那么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不算是人,有人驳斥道,这样的话,做流产术不就等于杀人了么;第三种说法就是现在普遍由英国议会通过的怀孕14天后的胚胎算人,但严格地说是胚胎着床后发育成三层的胚层,已经具有发育成特定物种个体的“生物学独立性”了,它不可能再发育成别的个体,所以在拿怀孕14天以前的胚胎做实验是不犯法的,以后做就犯法了。但对于我们国家的伦理学,应该采取什么标准是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如果采取第一或第三种说法的话,就与计划生育相违背了,如果采取第二种说法,那么就应该取消对胚胎进行实验的所有的限制(因为那时候还不是人、不违法),但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没有明确的立场,所以没有说服力。未来生命科学的突破口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还有更重大的发现、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生命科学家。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期。吴家睿:关于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在今天来说,DNA双螺旋引来的是现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所谓的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如刚才李先生所说的,我们能否在测完序列后做到所谓的“破译生命遗传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不是说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就只剩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我认为应该是有更重大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事实上,就我们对基因组现有的理解来看,已经有很多现象是现有的知识很难解释的了,比如人和小鼠的基因组差异只有1%,这么微小的差别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物种间的差异?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产生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它们在基因组上的差异,而是在由基因表达蛋白质的过程中,不同的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可能简单的生物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单,复杂的生物就相对复杂,比如同样10种蛋白质,在简单的生物中可能只有5种相互作用,到了高等生物中就可能产生20种相互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些就完全是新的挑战了。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路上肯定还有着许多根本性的重大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就像20世纪初的物理学那样。本世纪初的物理学原本被认为只剩下一些修修补补的东西,但忽然一下子一个巨大的变化就诞生了量子物理学、相对论,使人们对整个物理学、整个世界的看法完全改变,今天的生命科学也许也面临着这么一个关口,从双螺旋引出的结果可能跳跃到另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一个全新的境界里。在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就是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一门科学的终结,反过来说,我们现在似乎又找到一个平台期,如果说DNA双螺旋的发现提供给我们宽广的领域和一个有利的工具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把这个工具用得差不多了,这个领域也开拓得差不多了,我们必须跳到一个新的领域去,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纪念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之际应该去思考的。
2023-08-09 18:05:401

《基因组:人类自传》马特·里德利

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毕业后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8年,此后为《每日电讯报》写了7年专栏。他出版过《理性乐观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之一,作品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马特·里德利从每对人类染色体中挑出一个基因来介绍,用23章的结构,带我们了解了与基因相关的科学知识。他希望通过介绍基因组里最有趣的知识,来看看基因到底透露出了人类的哪些秘密。 核心内容 马特·里德利用大量案例证明,基因不光可以决定人的身体结构,还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传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许多结论都被基因科学颠覆了。尽管如此,基因却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一、人类基因组记录了人类的进化史 1. 人类基因组并非一成不变 人类基因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记录下了人类的进化史。 【案例】 人类的基因组中,只有3%是真正有用的基因,其余的97%都是被多次复制的垃圾片段,甚至包括几千种几乎完整的病毒基因。这意味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和许多外界生物都存在着基因交换,人类的基因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2.我们可以从基因组中读出人类的历史 【案例】 “镰形细胞贫血症”在非洲发病率很高,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但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对疟疾的抵抗力却很强。由此可见,人类曾经为了抵抗疟疾,不惜以贫血症作为代价。糖尿病、血色病等疾病,也都是人类曾经和环境抗争、妥协的历史产物。 二、基因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很多在我们看来需要经过学习的高级行为,其实也受到基因的影响。基因不光可以控制人的身体结构,还能影响人的行为。 1. 很多“高级”的行为都受基因控制 【案例】 语言,其实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词汇是需要后天学习的,但语法却直接跟基因相关,人类的孩子都具有语法的本能。一旦和语法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就会出现遗传性的语言障碍。 相比于动物而言,人类具有更高级的本能,也更依赖本能。 2. 基因对行为的影响,颠覆了许多传统结论 【案例】 在传统看来,离婚、犯罪、家庭暴力等行为主要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研究发现,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支配,表现出了遗传特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反而很小。心理学上的“后天培养假说”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三、基因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基因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但这不代表基因可以决定人的行为。世界是“混沌”的,不存在单一的控制中心。 1. 绝大多数问题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 【案例】 哮喘不是由某个基因单独控制的,而是由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所共同控制的,而且,这些基因能否被激活还受到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政治倾向的人,还因此对哮喘的发病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 2.世界错综复杂,没有控制中心 【案例】 心脏病既和饮食习惯、血压高低这些生理因素有关,也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关。社会地位越低的人,越难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压力越大,体内的皮质醇含量就越高,得心脏病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在影响心脏病的因素中,基因和外界环境之间互有作用,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大脑、基因、环境、社会、选择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有关联,错综复杂,没有谁能单独决定全局,整个系统是“混沌”的,没有最高决定者。 金句: 1. 人类的确比其它动物更高级,但这个高级,不是说人类不依赖本能,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的基因里具有更多更高级的本能。 2. 在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单一的环境决定论、基因决定论还是心理决定论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没有谁能决定全局,这个世界是错综复杂的。 3. 你每了解一门新的学科,或者学到了新的知识体系,它带给你的都不光是单纯的信息量上的增长,而是会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你对其它学科或者其它事情的看法。 在线听书, 点击》》 《基因组:人类自传》 语音版电子书
2023-08-09 18:05:461

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们,为什么性格相差那么多?

孩子成长环境是不是一样,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事,父母,家人对孩子的态度等,都会导致后天的性格不一样。
2023-08-09 18:06:023

HGP的负面影响

2023-08-09 18:06:341

大专辩论赛辩题——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重要

你可以教会一个人去开飞机,你能教会一个猴子吗?
2023-08-09 18:06:444

辩论:后天环境比先天遗传更重要

辩论最重要就是举例子了,比如牛顿http://baike.baidu.com/view/61712.htm或者霍金http://baike.baidu.com/view/52207.htm和海伦http://baike.baidu.com/view/3751.htm等人,别说他们与生俱来就知道什么规律定理,还不是有了兴趣后,努力的专研,才换来的。这就是努力结果。 所以当然是后天环境比先天遗传更重要!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2023-08-09 18:06:542

以下关于基因宿命论,说法错误的是()。

以下关于基因宿命论,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性状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实现 B.片面夸大天赋基因的作用 C.环境的作用 D.基因决定论使人们对遗传学产生过分期望 正确答案:B
2023-08-09 18:07:121

历史上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事例?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是历史上的你是人你身上的。死又注意。你说的是有助于决定的。
2023-08-09 18:07:223

同性恋的存在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么

下文仅从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更正: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3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1.有提到关于同性恋是隐性显性基因的问题,解释一下:对基因隐形与显性的划分已经是孟德尔时代的产物了,是个相对过时的概念。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绝非隐性显性基因这对『开关』那么简单,而且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也已经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动摇。2.多子嗣是一种『倾向』,而不是『结果』,即,在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有些个体会产生比其他个体更多的后代(受孕率高等),而与这一『倾向』相对应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恋个体的产生。3.匿名用户说的没错,同性恋/异性恋自然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却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说明他们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4.我不喜欢在知乎上写字像写论文一样严肃,所以没有引用来源,望谅解。关于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献的,关于共同抚育后代缺乏研究样本,是理论,因为工业化社会和原始社会差距巨大,无法用现在的观察结果去推测那么遥远的过去的人类行为。5.进化论本身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科学事实,人类可能永远没办法证实进化论,甚至作为一名神创论者都可以积极的拥抱进化论,为何?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进化论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本文所述的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仅仅是众多解读这一问题的观点中的一种。还有如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等众多观点。扩展阅读: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以上所有内容来自知乎,作者:Azorey Miles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5115/answer/16805738
2023-08-09 18:08:131

生男生女要看爹妈谁智商更高

基因的力量很强大,宝宝的智力受谁的影响大,网上流传:宝宝的智力受妈妈的影响较大。这个结论的理论支撑是,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个,所以,妈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说法到底靠谱吗?爱亲母婴小编带大家来看看。英国杂志相关文章指出,X染色体上的近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脑里表达,这个比例要高于常染色体,更远远超过Y染色体。这也就是说,X染色体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水平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美国的调查显示,宝宝智商受母亲影响与受父亲影响的差值不足10%,这么小的差距并不足以说明母亲决定宝宝的智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力说,基因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要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形成编码来控制大脑工作的,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生长环境对智力更为重要。基因的遗传十分复杂,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基因是随机遗传的。人类遗传是多对染色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对染色体。经过科学家综合评估,得出宝宝聪明与否,遗传因素占比50%,后天生长环境占比50%。智力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基因遗传过程中比较神秘,父母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加强对宝宝后天的培养,如营养、运动方面。这是一篇文章希望能帮助你!
2023-08-09 18:08:221

基因检测知多少

导言:2013年5月,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突然宣布,因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有极大风险患上乳腺癌,于是做出提前切除双侧乳腺的决定,一时之间基因检测成为大众和媒体所追逐的流行词汇,同时相关商家和医院借此东风开始大力推广和宣传。而2014年2月,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国内所有已经开展的基因检测,让舆论一片哗然。但这只不过意味着,为长远发展计,该行业亟需制定相关的规范,同时,大众在决定进行基因检测之前,需要接触更多信息。   要想看懂一本小说,你不仅需要认识每一个字,更重要的是看明白字的顺序。而某些时候,某些政府会禁止一些书出版,那并非是因为该书用了非法的字,仅仅是因为,作者把一些字按某种特殊的顺序排在一起,因此犯了忌讳或者违反了某些管制条例。作者通过字序传递信息,而生命也同样如此,只不过它仅仅通过TACG这四个字,就能世代传递如何构造新生代身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细胞中通过奇妙的工具解读,以构建生命的躯体,并控制着它的运转。如果初始的信息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时候,就会发生一些相当糟糕的事情,比如可以世代相传的血友病,又或者各种癌症。 对生命的理解越多,科学界就越发的认识到,如果想读懂人类身体运作的奥秘,首先需要读出生命的字序,并且破解它的含义。幸运的是,随着自动化测序仪和计算机性能的飞速提高,在2000年到来之时,人类基本读出了自身基因组那长达30亿的字序。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生物高科技公司和大学研究机构投入到寻找有价值的字序以及破译这些字序对人体的影响之中,至今已取得丰盛的成果。这从媒体上时不时就冒出的一些大黑标题就能知之一二,比如,最近突然火爆起来的“单身基因”,即为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例。但如果仅仅有这些研究成果,基因检测的普及化,仍不可能成为现实。   今天,基因检测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关键在于新一代测序仪,测序成本的剧烈下降以及测序速度的极大提升。人类的第一个基因组测序,大概花费了30亿美元,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草图。而在可预期的未来,测序费用会很快下降到1000美元,时间则缩短到24小时。这是推动基因检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对每一个人都进行基因组测序,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已经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基因和疾病的关系密切,也因此人类拥有众多千奇百怪的遗传性疾病。从东非高频率发生的镰型红细胞性贫血,在那里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拥有一个“糟糕”的基因,其提供的信息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因此产生的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一点改变,结果就是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因此有较高概率,在放下氧气的时候沉淀下来,把红细胞变得像一把镰刀,堵塞毛细血管,导致各种毛病,与此同时,骨髓来不及制造出更多的红细胞,血液的运氧能力也因此受损,这些遗传病患者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就会丧命。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比如异常严重的肥胖。1994年,瘦素基因被发现,Amgen公司迅即以两千万美金的代价,获得该基因的专利。然而,让公司沮丧的是,虽然世界上肥胖症患者如此之多,但公司只发现了十余个患者,是因为该基因的遗传性缺陷所导致的。 我国比较常见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有:蚕豆病、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酮酸尿症(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色盲等。相关专家初步统计后,认为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和遗传病,有79种。在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成熟的现在,很有必要利用它,搜集并调查这些疾病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因此,今年八月有关部门启动了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调查与生物资源收集工作。这也许意味着某一天,国家甚至可能会像提供免费疫苗一样,免费提供某些种类的基因检测服务。至于这么做是好是坏,到时自然会有一番唇枪舌剑。   除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之外,还有众多大家更熟悉的疾病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如高血压、二型糖尿病等。但由于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都和多种基因相关,因此对检测结果的认知和分析,就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类众多基因都来插一脚的遗传相关性疾病,拥有这些“缺陷”基因的人是否发病,以及什么时候发病,往往和环境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没有进行检测,只因自己家族的长辈中存在这些患者,就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转向低糖低盐低脂的膳食习惯并且加强运动。这提醒我们,无论有没有那张检测单,追求健康生活本身,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难道,如果因为各种幸运的因素,所有可疑的不良基因都不存在,难道就可以放纵自己了吗?   在这个领域,学界争论十分激烈,甚至充满了火药味道,一边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专家另一边则主要来自其他专业领域,尤其是教育界。毋庸置疑,一些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和申请经费,会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发现的重要性,但更多的误解,则主要来自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会脱离语境对新研究成果进行不恰当的夸张宣传,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以最近媒体集中宣传的“单身”基因为例,北大的科学家,在利用头发分析了579名大学生的DNA后,发现5-HTA1的基因存在两种稍微不同的字序,他们将之命名为:G型和C型。而统计数据显示,拥有G型基因的人有六成是单身状态,拥有C型基因的则只有一半是单身者。这一差异无法用相貌或者金钱的差异进行解释。所以,由于这一基因和是否单身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对于这种宣传,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基因决定论,加以驳斥,而支持者则认为,知道自己是哪种基因型,或许有助于刻意改善自己的行为。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争执,都是鸡同鸭讲。毕竟,几乎没有分子物学家真的相信基因决定一切。人类行为事实上异常复杂,大脑的构造也不仅仅和基因的字序有关,还和胚胎发育时期的子宫环境密切相关,最后与出生后的成长环境也同样密切相关。但是,科学家无法控制这些复杂因素,他们只能尝试用基因来对复杂的人性进行初步解释。事实上,对于多基因与环境共同协作的复杂行为,单个基因的解释能力都是很小的,除非出现了真正重大的异常,比如某些严重的精神性疾病,重度抑郁症等等。大多数人的实际表现,都可以用经典的正态分布曲线进行描述,即多数人的状态都差别不大,只有分布在两端的人,才需要基因方面的特别理由进行解释。   如果信息不能被正确解读,也许还是不知道更好?关于基因检测的是是非非,不是一篇小短文能够尽述,与此同时新的发现,每天都在涌现。笔者的建议是,当前基因检测技术对明确的单基因相关的疾病,其结果高度可信,对多基因相关的部分,则只具有概率上的一定价值,但对任何非疾病类的人类行为,其结果更多的还需要从乐观的态度进行看待,记住大脑具有非凡的可塑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古话,还是需要牢记在心中,古往今来的历史,早已将血统论否定,无论我们对基因认识到什么程度,这一早已被验证的事实,只会得到最终的确认,而不是反之。
2023-08-09 18:08:291

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肥胖产生的原因

吃进的东西消耗不完 生物体就把多余的东西贮存起来以备之需。一般多余的东西(主要是碳原和脂肪,我们常说的主食和油类,其次是蛋白质,我们说的瘦肉类)转化成为高度浓缩的能量形式——脂肪,贮藏在脂肪细胞中,脂肪细胞就会从瘦瘪的样子变成浑圆的形式,大量脂肪细胞堆积起来就成为肥胖的赘肉。
2023-08-09 18:08:406

宇宙有什么奥秘?

问题一:宇宙有什么奥秘 宇宙的奥妙首先我要告诉人们的是现代人的宇宙观(主要是西方人的),与真实的宇宙极不符合,可谓是痴人呓语。现代人(准确的说是西方人)所认识的所谓辽阔宇宙,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尘而已,实际上连一粒微尘都不是,宇宙爆炸学说,除了人类大胆的想象之外,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背景辐射,证明的是“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多普勒效应,证明的是“宇宙是运动的”,这一鳞半爪的证据,只能迷惑愚昧无知的世人,宇宙爆炸(或膨胀)只是人类(实际上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想象。在西方思想窠臼、西方思维模式(决定论――上帝决定论,宇宙蛋决定论,基因决定论)的笼罩下,人类永远不可能弄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慧眼独具的智者的眼里,宇宙是另外一幅景象。宇宙是一切实在的总和。它囊括了已知、未知的一切物质(有形、无形)、信息和能量。整个宇宙(已知宇宙和未知宇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生命体(研究宇宙,不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永远不会弄清宇宙的奥妙)。整体宇宙既没有诞生,也没有死亡。有生灭的是宇宙中的生命个体。 整体宇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整体宇宙是瞬间的永恒,是永恒的瞬间。宇宙原本如此。宇宙原来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将如此。整体宇宙是永恒。整体宇宙是无限的。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宇宙是生命的。生命性是宇宙本质的特征(研究宇宙,而不把宇宙当作生命看待,永远无法弄清宇宙的奥妙)。自主运动,自组织自身结构是生命的最主要特征。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包含有物质、信息和能量这三个要素。不同层次(不同量级)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概念,用统一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标准(地球人所谓的科学标准)来研究宇宙,很难(实在说是不可能)弄清楚宇宙生命的真相。宇宙生命具有无限丰富的层次性。每一层次的宇宙生命,都有各自特定的智慧(思维方式,思想,境界,语言等),不同层次的生命无法沟通。高层次的生命对低一级层次的生命有一种洞悉感,低层次的生命对高层次的生命有一种神秘感(多数情况是无知无视)。宇宙中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都有初级生命――静态(相对而言),中级生命――动态(相对而言),高级生命――空态(相对而言),三种形式。他们结构相同,能级各异,是同构异能体。若生命体自觉地遵守宇宙人生的规律,积功累行、储积能量,当生命体的生命能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并超过本能级的最大值时),该生命体即会发生能级跃迁,以突变的形式,进化到高一级的生命层次(积累的生命能达到哪个生命层次范围,该生命体就进化到哪个层次)。若生命体不知觉得违背自然规律,该生命体的生命能就会不断的耗散,当生命体的生命能耗散到一定程度(低到并低过本能级的最小值时),该生命体同样也会发生能级跃迁,以突变的形式,退化到低一级的生命层次(该生命体的生命降到哪个生命层次范围,该生命体就退化到哪个层次)。若生命体的生命能耗散为零时,该生命体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永恒的瞬间状态――不生不灭(俗语说得长生不老)、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禅定状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们”修道的奥秘,这就是神仙们得以长生不老的秘诀。生命体的生命能在一定条件下是一定的,若生命体降低生命能的消耗,则生命体的生命能的耗散过程延长,生命体存续的时间也就相对延长,生命体的寿命也就相对较长。宇宙中的生命个体是一条无限长的波浪线,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他在不同的宇宙时空中不停的穿梭,此生彼灭,此灭彼生。生命进化的依据是灵魂重量和质量,它遵循:轻清上浮律和重浊下降律。宇宙生命进化时归属的层次,遵循同频共振律,同类聚集律。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生命。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不存在没......>> 问题二:宇宙的十大奥秘有哪些 1、宇宙年轻的时候是炽热的。 人们接受最为普遍的宇宙学模型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 2、随着年龄的增长,宇宙会变得越来越寒冷。 对遥远星系的观测表明,宇宙的膨胀在加速。 3、宇宙的直径超过1500亿光年。 当前对整个宇宙宽度的估计大约是1500亿光年。 4、宇宙诞生已有137亿年。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的精确度已经高于1%。 5、地球不平坦,但宇宙是平坦的。 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的存在形式可能会有三种:开放、闭合或平坦。 6、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在最大的结构上,宇宙是由纤维状结构、巨洞、超星系团、星系群和星系团组成的。 7、宇宙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无法看到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不同波长的电磁光谱,如无线电波、红外线、X线以及可见光,我们可以看到看到宇宙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不幸的是,更大部分的宇宙,无论我们用什么频率都无法看到。 8、宇宙没有中心。 宇宙没有中心。星系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星系并非是整个宇宙。宇宙没有中心。每个星系都在互相远离。 9、每个星系都在以最快的速度互相远离。 星系都在加速互相远离。实际上,根据最新的数据,有人相信宇宙可能会以“大撕裂”告终。 10、要更深刻地了解宇宙,我们必须对比原子还小的结构进行研究。 问题三:宇宙的十大奥秘有哪些? 你这问题,好抽象,没有谁规定10大奥秘是什么,只可能是某本书或者某电视节目上作者列举的他认为的10个而已。 1。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 2。黑洞 3。时间 4。高维空间 5。生命的起源 6。意识是什么 7。外星生物(外星智慧生物) 8。四大基本力的统一 9。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 10。反物质 11。虫洞与时间旅行 12。弦理论 13。人工智能 14。宇宙的终结 等等。。。。 这些都可以列入现代宇宙奥秘的候选。 问题四:宇宙的奥秘是什么 你想了解什么?奥秘这个词太广义了。宇宙中所包含所存在的物体、物质太多,人类从19世纪就开始对宇宙进行观测,20世纪进行探索,可以说相比地球上的海洋,人们对宇宙了解更多。宇宙中所含有很多物质,这些物质都具备很强大的作用,比如说暗物质,科学家对其的预测是暗物质可以扭曲时空,使看似很长的一段距离缩短。还有饭反物质,是人类通过对反质子的发现预想的一种存在宇宙中的神秘物质,它的作用要远远高于核能,从威力还是能量都要大于人类所发现的任何物质。这两种只是人类发现和猜想岛到宇宙中存在的两种神秘物质,当然,宇宙中还有更多的物质等待人类开发探索。再说宇宙的大小,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宇宙的半径约在450亿光年,也就是说直径在900亿光年左右,这不过是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中星系也有很多,而星系的外观和大小也各不相同,但星系的形成,都是通过引力来形成的,像银河系看似一个盘子形状的,其实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引力来进行运转。说了这么多,宇宙中存在的任何奥秘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之所以称之为奥秘,只不过是现在人类对其还不了解,科学水平还达不到,当人们科学水平更高,解释了这些原理,那奥秘就不存在了。 问题五:歌词里有宇宙奥秘 地球引力什么歌 应该是这个~ Yummy - 4X 作词:王韵韵 作曲:洲洋 A哟尴尬全都怪她们不守信 那个什么还不错难得好天气 情侣套餐吧 打折优惠还送大礼 随意点不必客气 聊聊星座谈一谈宇宙的奥秘 地球引力太神奇吸引我和你 每次靠近你 像离开了地球不能呼吸 我急需一点氧气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手在思索 行动吧 爱不容一秒时差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心里伤疤 忘了吧 我陪你换个时差 你的眼里还有她留下的痕迹 就让我们碰一碰爱情的运气 想去你怀里 天空忽然下起大雨 我想这就是命运 聊聊星座谈一谈宇宙的奥秘 地球引力太神奇吸引我和你 每次靠近你 像离开了地球不能呼吸 我急需一点氧气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手在思索 行动吧 爱不容一秒时差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心里伤疤 忘了吧 我陪你换个时差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手在思索 行动吧 爱不容一秒时差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说喜欢你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说你喜欢我 Yummy Yummy Yummy Yummy 我看见你心里伤疤 忘了吧 我陪你换个时差
2023-08-09 18:0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