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理性认识?两者有啥区别

2023-08-08 09:15:08
kikcik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感性认识是什么意思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问题二:什么叫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看理性认识 问题三: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什么?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钉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问题四: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 问题五: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问题六: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用感觉去决定,理性认识是取决于各方面的条件去决定
2023-08-08 01:45:211

什么是感性认识?

  感性是指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感性人的优点:心软善良、情感细腻、感受力强、艺术天赋高、感情丰富、有人情味、浪漫、具有感染力。感性的人缺点:多愁善感、感情用事、主观、情绪化。  首先是作为理性对立而被理解,“感性”于“理性”对照,有的人认为感性就是不理性,感情用事,这就是对“感性”最大的偏见和误解了。“感性”一词的感情色彩,和理性一样是中性,具体上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现代社会,人要理性追求确定的东西;而当今的风险的社会,要在机遇面前随遇而安。我们的理性不够完善,我们的信息也不够完全,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我们理性各式各样,这让我们如何足够理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23-08-08 01:45:291

感性认识包括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1、感觉感觉是对各种现象的具体反映。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机体觉等。感觉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是外部刺激向意识的初步转化。感觉能力是指察觉外界环境,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2、知觉知觉是对各种现象的综合反映。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3、表象表象是指在头脑中存在的形象。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对静态的或动态的知觉的再现。想象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表象不是知觉的简单重复,其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感性认识的特点:1、直观性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直接接收事物的信息,而不需要经过思考或分析。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这种直观感受和情感反应可以描绘出事件或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感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的深层次特征和内在联系,对于理性认识所不能涉及的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2、主观性感性认识强调个人主观经验和感受的作用,因此每个人的感性认识都是独特的。感性认识是个人的主观认知,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一些人可能因为个人喜好或者情感因素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觉。3、模糊性感性认识是一种模糊的认知方式,因为感性认识不受到明确的理性规则的制约,所以难以准确地描述和掌握。由于感性认识是主观的,所以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都不同。
2023-08-08 01:45:361

什么叫做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事物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2023-08-08 01:46:204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直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看到的那个苹果的大小或形状或颜色,闻到的香味等某一个方面) 知觉,是对整体的反映。是多个感觉构成的整体。(整个苹果,色香味等全部的整合,一个整体的感觉) 表象,是非直接的,是人脑对感觉和知觉的再现。(不用直接看到,而是在脑海中形成了对一个物体的形象再现)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突出特点是直接性,缺点是只对事物的外在有了映像而没有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
2023-08-08 01:46:49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认识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这是教材上关于认识论的定义。 读到这里的时候,不自觉的把人在面对事情时感性和理性的解决方式跟认识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比较。 我们平日里形容人感性,是指人在对待某件事情的时候完全凭借自己心情来分析和判断;理性则是指人在对待某件事情的时候会理智判断和分析。 感性和理性的区别在于在处理事情选择的方式不同,在面对事情的态度不同,感性的人容易感情用事,理性的人做事不易冲动。 总有人问:感性好一点还是理性好一点呢? 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感性或者理性,在面对不同的事情上,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不能说感性不好,也不能说理性不好,事无绝对,每个人都需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事情该怎么处理。 如果一个人感性多一点,会显得这个人更有人情味,也会更容易相处且讨人喜欢;如果一个人理性多一点,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做事可靠,也会更有效率。 但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的感性缺乏对事物本身的判断,过分的理性又会让人觉得过于死板不近人情。 如何掌握好这个度,还需要我们在事儿上磨炼。
2023-08-08 01:46:561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1、感觉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感觉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分析器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因分析器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等不同种类。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2、知觉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3、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按照概括的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其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2、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3、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2023-08-08 01:47:09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什么?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区别: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2023-08-08 01:47:317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C B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023-08-08 01:48:002

什么是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感官(眼睛、鼻子,手)就可以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形象认识,感觉器官“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的判断.2.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以对苹果的认知为例:(1)感性认识如:a.这个苹果很好吃;b.我很喜欢/讨厌/吃苹果c.这个苹果看上去很好吃/很大/很红d.我8岁才第一次吃苹果……
2023-08-08 01:48:314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1、感觉:感性认识中最低级的形式,也是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它指的是人们应用五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2、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印象。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感觉材料加以整合,在意识中形成反映该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3、表象:简单来说,表象就是对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所以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例如:当提起苹果,大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关于苹果的形象特征——又红又香又甜,这就是对感性印象的回忆与再现。
2023-08-08 01:48:491

什么是感性认识

简单地说: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叫感性认识,从理论中得来的认识叫理性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023-08-08 01:48:59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回事吗?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它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所以,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的,它们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空洞、不可靠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都背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实际上都是有害的,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ue004 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误区六: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分析: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2023-08-08 01:49:081

感性认识有什么缺点吗?

(1)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2)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扩展资料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反映过程不仅以客观对象为前提,而且依赖于主体的感知活动。学前儿童各类感觉的发展直接依赖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各种分析器协同动作的产物,其中运动分析器在感知事物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关系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知觉的选择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职业实践对人的感知能力的完善有特殊的意义。实践使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不再成为感性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不仅依靠肉体感官,而且借助于由实践提供的社会性器官即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精密仪器,把感官无法感知的各种信息转化和放大为可感知的形式。
2023-08-08 01:49:15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别包括哪些形式

感性代表着具有情感丰富,女性就代表着智商比较高。你要感兴趣。
2023-08-08 01:49:323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知觉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
2023-08-08 01:49:441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反映过程不仅以客观对象为前提,而且依赖于主体的感知活动。
2023-08-08 01:50:011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2023-08-08 01:50:101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

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其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特点,意思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
2023-08-08 01:50:16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怎么区别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区别: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2023-08-08 01:50:35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了理性认识。
2023-08-08 01:50:45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它同感性认识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扩展资料区别高级动物的心理活动也具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形式,但动物的心理反映局限于满足它的生物学需要的那些属性,动物的知觉始终是个体的并仅仅是生物的。动物的心理活动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它只有物种的经验即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的经验即条件反射,而没有社会经验。和动物不同,人的感性认识本质上是理解性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能以不同于动物的方式去感知周围世界。人的感性认识不仅直接同个体的经验有关,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为中介,在个体的感受经验中凝结着整个人类感知和表象的总和。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调作用中进行的,人的感性认识可以以词的形式陈述出来,个体的经验可以通过语言转化为社会的经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性认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性认识
2023-08-08 01:51:011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之间有什么区别与关系?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性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形式:①感觉(色、形、味);②知觉(整体);③表象(再现)。特性: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理性认识是人们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①概念(“苹果”等等);②判断(“苹果是有营养的。”);③推理(“一天一个大苹果,医生从来不找我。”)。特性: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表达感性认识要用理性概念。例如,这个苹果“甜”,那个苹果“酸”。表述理性认识要用感性语文。日语“苹果”一词的语音形式为りんご,文字形式为“林檎”。二、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概念定义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①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又称理性因素,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②人的意识除了认识过程之外还包括情感和意志。它们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认识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2、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理性因素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人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能力。②它们是相互联结的。理性因素是非理性因素的意识基础,情感和意识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非理性因素是理性因素的制约因素,非理性因素可能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能成为认识的障碍。人们要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必须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统一起来。列宁说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莎士比亚说过:“倘若没有理智,感情就会把我们弄得精疲力竭。正是为了制约感情的荒唐,才需要有理智。”(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2023-08-08 01:51:132

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023-08-08 01:51:22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023-08-08 01:51:331

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 “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 东选集》 第一卷 ) 这里所说的理论, 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 思维方法,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 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 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 感性认识. 1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 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 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 激, 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是物质的 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 只是一个侧面、 一个局部特征, 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 高一级的感性认识,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表象是在感觉和 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 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 它既不 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 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 而是 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 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 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 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 基础上, 人们对事物感觉、 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 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 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 1946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 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时的、可变的、临时 性的因素, 属于感性认识. 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 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 稳定的,本质是稳定的因素.如果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 地看问题, 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 中的可靠的东西, 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此正确 认识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了现象, 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现象不是本质, 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 其正确性和可靠性 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 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 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当我们正确地 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 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 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 解就深刻得多; 当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 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 深刻得多了.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①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 生实际的接触后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 具有直接性. 理性 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 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 具有间接性. ②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器官 相互接触, 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 直接的形象, 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映 对象, 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 从偶然性中揭 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③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 次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 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 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的飞跃.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 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 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话, 感性认识就是 “原材料”或“半成品”.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否则, 理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 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 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 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获得理性认识 去能动地指导实践. 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承认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 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 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 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 但它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 人的感觉又必须 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 外部对象.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对抽象 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 用一个形象比喻、图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 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二者的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是第二性的东 西. 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是第一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 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 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 主观与客观混同. 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必然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 况. 从这两个角度看,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 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看它 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正确的 感性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 某些片断,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 而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误区之三: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 积极创造两个条件: 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 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否 则,即使占有 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那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 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误区之四: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 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 还是理性认识, 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 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 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2023-08-08 01:51:56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含义不同,特点不同,所起作用不同。1.感性认识:(1)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3).(影响)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2.理性认识:①含义: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②特点: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③影响: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023-08-08 01:52:041

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续和体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023-08-08 01:52:36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内容和作用

一、性质不同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二、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2、理性认识其特征是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三、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①、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③、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①、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②、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③、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2023-08-08 01:52:451

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的意思是:感性指人情感丰富, 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感性的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不会更多的考虑客观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2023-08-08 01:53:001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023-08-08 01:53:171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哪个更重要

理性和感性同等重要,因为缺一不可
2023-08-08 01:53:262

名词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023-08-08 01:53:35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2023-08-08 01:53:431

认识的辨证运动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运动

由实践到认识的运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运动。一、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观念)。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是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与外界事物直接接触而产生的认识,它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当然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它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表象(观念)是大脑对于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感性形象的再现,但仍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形象化的认识,仍是感性认识的形式,只不过是它的最高形式。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已经体现出由部分到全体、由低级到高级、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无论那一种形式都没有超出对事物现象认识的范围。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直接性即直接感受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这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之所以成为认识过程的起点、成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原因所在。缺点在于它只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也是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点。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的反映。任何概念都是在概括,都是超出感性的直观,因此,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判断是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功关系的反映,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理出来未知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的这几种形式是相互联系的,是综合的起作用的。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即抽象,这也即是它的缺点又是它的优点。缺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要以感性认识为中介,靠抽象概括而完成,这就比较地内容脱离现实,离开事物的本来面貌。优点就在于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增添事物的内部联系的反映,能够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理性认识的抽象性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的。从内容上说,它也是对于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概念、判断、推理都有它们的客观原型。同类事物中客观存在着的共同的东西是概念的原型,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或关系是判断的原理,客观过程之间的联系、过渡和推移则是推理的原型。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但它们又是辩证的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必须有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有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A从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B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C、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这就要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因而必须获得对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单凭感性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毛泽东说:“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之所以这就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这里解决的是认识的发展的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是认识有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飞跃。既然是认识的质变、飞跃,就不是一个平滑的、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体现着人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抽象思维而形成的,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从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上看,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 础上的,因而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理性认识的形成来看,理性认识是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来形成,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没有加工制作的材料,因而无法形成。从理性认识的内容来看,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感性认识所包含的现象中有本质存在,理性认识正是从感性认识中或者说透过感性认识而发现事 物的本质的。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感性认识是同实践直接联系的,是人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所得到的认识,因此,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依赖,实际上表现着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毛泽东说:“从认识过程的顺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说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因为这里解决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如何发生的问题。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出就否认了认识依赖于实践,就会导致唯心论。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然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那么它们就是不能然分开的。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的。首先,感性中渗透着理性。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本身都是有目的的,有理性指导的,所以,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它是有理性渗透于其中的感觉。任何一种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的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其表现是: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的方向;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3页)“理解”就是理性认识,它影响着感觉的深浅和水平。感性认识的结果要运用语词,运用理性形式来表述。这就是感性认识中所渗透的理性认识。同时,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理性认识是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因此,不论它具有怎样抽象的形式都摆脱不了感性的东西,而且它总是要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作为物质内衣的。其表现是: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内容;理性认识要以具有声音和文字的语言、符号形式为手段。理性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思考就是运用语言。人们在说、写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活动。理性的指导越自觉,或者说,理性渗透越强烈,感性也就越深刻。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诚然,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区分这两种认识形式、两个认识阶段是必要的、重要的,了解它们的实际的认识过程中的互相渗透的情形,是为了防止把它们的区分绝对化。三、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使认识超出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而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是向不同质的认识阶段过渡,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在其他领域里实现的任何一种飞跃一样,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有条件的。同时,这种认识上的飞跃,作为主体自觉实现的过程,又是依赖于一定的必要的方法的。首先,实现这个飞跃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指出,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感性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理性认识是要进行抽象,概括,必须有可靠概括的足够材料。依据零星的感觉、印象,依据鳞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认识。二是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依据道听途说的东西是作不出正确的结论的。显然,要获得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就要深入实践,深入调查。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说的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结论。同时,实现这个飞跃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就是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毛泽东说的“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世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个“改造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对感性材料进行矛盾分析的过程,这就必须有科学的辩证思维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等。更具体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类、类比、统计、理想化等逻辑思维方法。不会运用这些方法而是要从感性认识上达于理性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验和逻辑是认识科学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实验提供材料,逻辑加工材料。西方科学近代以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实验和逻辑两大因素的结合。伽利略开重实验之风气,笛卡尔等人重逻辑;二者的结合推动了西方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实质上就是强调实验和逻辑的结合。当然,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中除了逻辑思维方法外,还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想象、直觉、灵感等。总之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在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逻辑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想象,形成有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的体系。显然,这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能动的性质,也要求认识的主体充分地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只有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有勤于思索和善于思索,才能对已经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改造制作”。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学上有成就、有建树的人,都是充分发挥了自觉的能动性,既勤于和善于思索的人。联系实际:在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错误。经验论只重视感性认识,轻视理性认识。经验论有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不仅否认理性认识,而且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感性经验的客观内容,认为经验只是主观的内省体验。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认为感性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或者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没有质的区别,理性认识只是对感性认识的分类整理,还会增添新的内容。例如经验主义的著名代表洛克断言:“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性之中”,认为对于事物的普遍性、本质的认识只是理性的产物,是空洞的抽象。这是子牛顿以来在科学领域中的传统观点。这种狭隘经验论的观点同现代科学和发展越来越不调和。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远离感觉经验所能达到的层次和范围,抽象思维在科学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因而越来越尖锐地暴露出着种经验论的片面性。我们党的历史上犯过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是类似于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它把一时一地的局部经验绝对化,拒绝理论的指导,就是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理。唯理论只重视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唯理论也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区别。唯心主义唯理论不仅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否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例如笛卡尔就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一种所谓“天赋观念”,这些观念不是从感觉中得来的,而是生来就有的。唯物主义唯理论承认人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但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甚至是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误的原因,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领带于感性认识,人凭借“直觉”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例如,斯宾诺莎就是持的这种观点,他断言只有凭理性的能力从定义、公理中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所谓先验论就是唯理论。它和经验论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犯过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类似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或先验论的错误,它奉行本本主义,把一般的理论原则绝对化,把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拒绝对于具体经验的研究,就是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道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多次出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就犯了类似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一切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轻视感性经验,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经验主义则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拒绝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两种错误倾向各执一端。都违背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法,曾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2023-08-08 01:53:5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023-08-08 01:54:061

什么叫感性认识

人有时候很迷茫,无法权衡利弊,需要作出选择,就凭感觉判断处理一件事。往往这样可以做,可以不违背良心,对得起自己。
2023-08-08 01:54:266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 如苹果是甜的,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 如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 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 如我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2023-08-08 01:54:415

感性认识是什么

感性认识,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感官(眼睛、鼻子,手)就可以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形象认识,感觉器官“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的判断.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
2023-08-08 01:54:552

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什么

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1、感觉:感性认识中最低级的形式,也是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它指的是人们应用五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2、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印象。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而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方面的感觉信息、感觉材料加以整合,在意识中形成反映该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3、表象:简单来说,表象就是对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所以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例如:当提起苹果,大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关于苹果的形象特征——又红又香又甜,这就是对感性印象的回忆与再现。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如: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2、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3、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2023-08-08 01:55:021

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它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所以,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的,它们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ue0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空洞、不可靠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都背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实际上都是有害的,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ue004 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误区六: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分析: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2023-08-08 01:55:20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009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简答题第2题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校解析答案: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2023-08-08 01:55:291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好好相爱就可以了
2023-08-08 01:55:352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例如,可见光线(波长在380~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通过人的眼睛转化为神经过程,产生视觉;一定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引起神经兴奋,产生听觉.感觉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分析器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因分析器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等不同种类.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表象按其性质可分为记忆表象(又称再现性表象)和想象表象(又称预见性表象);按照概括的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其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2023-08-08 01:55:421

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请举例)

老板说:今天发红包1000元,这时候,在你脑中浮现的1000元能买一部手机,这就是感性认识;当你手里拿到了10张百元大钞,去真真切切买到了一部手机,这就是理性认识。
2023-08-08 01:55:512

感性认识的地位是什么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定义:⑴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知识。⑵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⑶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相关信息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2023-08-08 01:55:571

感性认识特点是什么

1.感性认识,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感官(眼睛、鼻子,手)就可以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形象认识,感觉器官“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的判断.2.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以对苹果的认知为例:(1)感性认识如:a.这个苹果很好吃;b.我很喜欢/讨厌/吃苹果c.这个苹果看上去很好吃/很大/很红d.我8岁才第一次吃苹果……(2)理性认识如:a.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白微红,果实圆形,味甜,是普通的水果.b.“苹果”的英文名称是apple ,日语名字是リンゴ (ri n go).c.苹果原产于欧洲、中亚和我国新疆西部一带,栽培历史已有5000年,以上已有一个朝代之久.d.我国原产的绵苹果在秦汉时代就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于柰和林檎的详细阐述.柰就是现在的苹果,包括槟子在内.林檎即沙果,故苹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我国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至今仍有绵苹果分布,河西走廊地区是其中心产区.目前作为经济栽培的品种大部分由国外进入,被称为西洋苹果,栽培历史不到200年.e.苹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大夫第一药”.∷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认识客体: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2023-08-08 01:56:501

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要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两者不可偏废。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有些客观存在。感性认识可以正确反映,有些需要理性认识正确反映。认识的结果和目的是知道,正确反映了。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其存在了,真实存在了。不管是感性认识的方法还是理性认识的方法,一个客观存在,能够让我们知道了,就达成目标了。根据本号的方法论思想,那么就可以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没有谁伟大,谁渺小之说,他只是人类的两种认识。无论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都是有客观现实的现实基础的,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和我们的感官或者大脑。都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客观存在也没任何认识。
2023-08-08 01:56:571

感性是什么意思??

感性、就是一个人在处理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对判断事物过程中掺杂的个人感情较多、而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有的时候可能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一样、有的时候可能与人们认为的相反、有可能产生的结果不同、但是感性未必不是好事、有的时候人要是太理性了、可能就会被别人说成太没有人情味之类的啊、但是太感性也不行、从多方面想想问题、衡量感性的度、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希望我对你的回答能帮到你、
2023-08-08 01:57:14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它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所以,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的,它们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空洞、不可靠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都背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实际上都是有害的,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 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误区六: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分析: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2023-08-08 01:5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