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在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2023-08-08 09:12:09
ardim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物理学现象,早上看太阳大一些是因为大气层折射,就像水中筷子折射一样,中午直射所以小一点。实际第二个小孩说的是对的,因为早上太阳是在小儿所站位置的侧面,中午是正面,中间差了一点地球转动距离。如果按年算的话,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近日点中午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远日点黑夜是最远的
2023-08-07 23:46:193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识一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2023-08-07 23:46:424

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023-08-07 23:46:50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的道理

1.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2.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中能悟出什么道理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 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辩日》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2023-08-07 23:47:04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起孔子,大家一定十分熟悉了。孔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用的知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孔子其实也被两个小孩给难住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要谦虚谨慎,实事求事。 2、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以上的就是关于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内容介绍了。
2023-08-07 23:47:151

两小儿辩日说明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极具教育意义。全文看似平淡,实际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至于是什么道理,大家只有跟着小编去文中寻找答案了。《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的道理1、做人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否则是得不出结论的,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2、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3、宇宙是无限大的,知识也是无限多的,学无止境。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2023-08-07 23:47:21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四、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023-08-07 23:47:281

两小儿辩日的道理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的道理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小女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小男孩又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小女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2023-08-07 23:47:35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子是文科生,所以不懂的理科的问题。做人不可以盲目自大,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其实你不知道的更多。
2023-08-07 23:47:455

两小儿辩日中的道理是什么?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2023-08-07 23:48:2015

两小儿辩日这则文言文讲的是什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①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②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这样会有不同发现。③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④我们要谦虚谨慎,实事求事。
2023-08-07 23:49:063

两小儿辩日 蕴含什么道理?

不同的人现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023-08-07 23:49:175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的问题,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和不一样的理由,各持一方,谁也不肯让步,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看到这里,让我的心在深思里翱翔. 在这里通过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也不能判别太阳何时离人近这个问题,说明了孔子实事求是.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学无止境的,遇事要谦虚,就算你再有才能也有不懂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素质才会随之提高,才会对祖国的文化有所认识,才会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非常只值得我们去弘扬,因为不懂就是不懂,他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绝不是虚伪的.而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只会陷入泥坑,越陷越深.所谓的“不懂装懂,永世饭桶”.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不可能完全得以发挥出来的,每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制的,知识却是无穷无近的,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使自己的文化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那般. 孔子虚心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多对教育事业有巨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谦虚的人,他们哪位不是不耻下问的呢? 读了《两小儿辩日》后,我明白到不懂就要问,谦虚是学习知识的有效良药.行动吧,勤奋学习,辉煌大道等待你的开创!
2023-08-07 23:50:071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的道理

1. 两小儿辩日的古文科学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翻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天气很热,难道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而真正的答案有2个!相对论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 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 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 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 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2. 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 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 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 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4. {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中的道理是什么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 *** 。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
2023-08-07 23:50:14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道理

1.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2. 两小儿辩日的古文科学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翻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天气很热,难道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而真正的答案有2个!相对论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 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 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 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 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感悟50字以上 1、《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2、《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两篇均可,请选择,请采纳。
2023-08-07 23:50:211

《两小儿辩日》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

太阳在不同时间段距离地球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因为地球一直是在运动的,所以照射的不一样。
2023-08-07 23:50:307

两小儿辩日里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日地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阳离我们稍远一点,中午稍近一些,两者相差约等于地球半径,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2300,这对观察太阳的大小和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都不起多大影响。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太阳的视直径,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都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2023-08-07 23:51:163

两小儿辩日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日初与日中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了以两小儿为代表的古人渴求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的探索精神,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它通过两个事例 劝导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见识。
2023-08-07 23:51:336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2023-08-07 23:52:001

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讲了什么道理?

孔子到东方游学
2023-08-07 23:52:193

读了两小儿辩日结合实际你有什么感想

读了两小儿辩日结合实际你有什么感想 感想如下: 从孔子的态度可以看出,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实事求是,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从古至今,一个人即使知识再渊博,阅历再丰富,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管什么人,只要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得不耻下问,以更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要记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从两小儿的表现可以看出,我们在生活中都应具备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便会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读了两小儿辩日你有什么收获 《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读了狼和鹿有什么感想,结合实际生活 读了狼和鹿, 感想是: 我们人类要认识大自然各事物之间的联络,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比如: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业。后来牛粪成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来的面貌。 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络——生态平衡,一旦破坏了这个联络,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两小儿辩日》:说一说阅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再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学无止境,就算是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我们要不断学习 用生活实际谈谈读了《两小儿辩日》的感想 学习两个小孩热爱学习的精神,要懂得学无止境,还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读了《两小儿辩日》和这篇讲述"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的小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文中的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真棒啊!我们要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风筝 看了这段文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结合实际 哪段 “滴水穿石” 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滴水能把石穿透,说明做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读了两小儿辩日,你想到了什么··········· 大意如此:有一天,孔夫子在村头散步,遇见两个小孩,争论问题:是刚开始日时深呢,还是日到中途时深?第一个小孩说:当然是刚开始日时深,因为他看见他爸爸那玩玩意刚开始时很大.另一个小孩说:不对,是日到中途是深,因为他看见他爸爸妈妈都是在日到中途时,汗流夹背,日得最热.两小孩见孔夫子过来,就请他评评理.夫子想了想,两小孩讲得都有理儿.只好尴尬笑道:"我最近忙着写论语,好久没操了.忘了深浅.我这就回去实践."小孩嘲笑道:"原来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儿."这故事收在<论语>中,哲理是:不实践就不知深浅.
2023-08-07 23:52:281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023-08-07 23:52:517

两小儿辩日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类: 生活 >> 育儿 解析: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 *** 。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2023-08-07 23:53:28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的问题,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和不一样的理由,各持一方,谁也不肯让步,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看到这里,让我的心在深思里翱翔. 在这里通过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也不能判别太阳何时离人近这个问题,说明了孔子实事求是.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学无止境的,遇事要谦虚,就算你再有才能也有不懂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素质才会随之提高,才会对祖国的文化有所认识,才会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非常只值得我们去弘扬,因为不懂就是不懂,他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绝不是虚伪的.而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只会陷入泥坑,越陷越深.所谓的“不懂装懂,永世饭桶”.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不可能完全得以发挥出来的,每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制的,知识却是无穷无近的,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使自己的文化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那般. 孔子虚心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多对教育事业有巨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谦虚的人,他们哪位不是不耻下问的呢? 读了《两小儿辩日》后,我明白到不懂就要问,谦虚是学习知识的有效良药.行动吧,勤奋学习,辉煌大道等待你的开创!
2023-08-07 23:53:381

两小儿辩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两小儿的根据

分类: 教育/科学 问题描述: 急需!!!!快点啊! 两小儿辩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两小儿的根据 解析: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2023-08-07 23:53:441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两小儿辩日中悟出什么道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你看得懂不?
2023-08-07 23:53:547

两小儿辩日中从两小儿的争辩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谦虚好学
2023-08-07 23:54:137

小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及翻译

1. 《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乔金宁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 2.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曰:“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孰为汝多知乎,问其故:“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一个小孩说,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两个小孩笑着说,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一个小孩说:孔子向东游历:“日初出大如车盖:“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孔子不能决断。” 一儿以日初出远,及其日中如探汤,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 一儿曰。”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 两小儿笑曰,见两小儿辩斗,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谁说你见多识广啊孔子东游?” 翻译 3.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扩展资料 《两小儿辩日》的艺术特色在于: 1、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3、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和求知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小儿辩日 4. 《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原发布者:乔金宁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 5.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 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 词语解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始:刚刚,才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17)汤: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6.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7.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太阳和我们的距离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呢? 太阳和我们的距离早晨、中午不会变。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的大呢?这是视觉差误。同一物体在小的群体中就显得大,放在大的群体中就显得小。早晨太阳的陪衬物是远处的山和房屋,这些物体体积小,就显得太阳大,错认为距我们近。中午太阳的陪衬物是蓝天和白云,这些物体体积大,就显得太阳小。 那么中午的气温为什么比早晨高呢?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的。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同时在夜间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晨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8.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9.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 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2023-08-07 23:54:521

谁知道“学奕”和“两小儿辩日”的理解和道理?

百度百科里面都有要多详细有多详细
2023-08-07 23:55:084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怎么孔子怎么?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2023-08-07 23:55:167

在课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各自提出什么观点和理由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他们说的都不对啊,太阳离人的远度是一样的啊,只是一个斜射,一个直射才出现早晨凉,中午热啊.
2023-08-07 23:55:321

两小儿辩日是通过什么的寓言故事

《两小儿辩日》是通过两个小孩子辩论有关于太阳而引发的寓言故事。 《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2023-08-07 23:55:41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觉得有不对的地方有大胆质疑,但是也要有理有据不能不懂装懂
2023-08-07 23:56:0412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2023-08-07 23:56:402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 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 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 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 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 佩服
2023-08-07 23:56:542

两小儿辩日的道理

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所写的《两小儿辩日》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原文及翻译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两小儿辩日
2023-08-07 23:57:021

《两小儿辩日》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章中的两个小孩大胆质疑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着个问题,他们的大胆质疑的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精神,另我十分佩服。平时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小心写错几个字,有的同学明明看见,却也不敢大胆质疑,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要探求客观真理,不管自己的质疑是否对错,都要去证实要相信自己。  文章中的孔子也令我十分敬佩。孔子对于两个小儿提出的问题,回答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是知也。我们也要在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今后我在学习上也要有独立和创新的精神,不要过于依赖书本和老师,要有自己的见解。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直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题出了疑问。他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学无止境,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去弘扬,因为不懂就是不懂,他实事求是,不虚伪。而不懂装懂的人,只会使自己在泥坑里越陷越深。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如果有疑问要大胆地提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博览群书,让我们的文化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样。  学了《两小儿辩日》以后,我也要学习孔子坦诚。谦虚。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要像文中的两小儿那样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2023-08-07 23:57:202

两小儿辩日说的是什么道理?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这种情况对于气温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此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扩展资料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2023-08-07 23:57:351

两小儿辩日 给我们的启示

1.知识无限,学海无涯,我们要不断地学习。2.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望采纳 谢
2023-08-07 23:57:5315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两小儿辩日》原文、译文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023-08-07 23:58:341

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2023-08-07 23:58:494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子也就一凡人
2023-08-07 23:59:044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为: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以上内容参考:古诗文网-两小儿辩日
2023-08-07 23:59:221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说的话是否正确,为什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分析

两个孩子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2023-08-07 23:59:383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感悟

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感悟50字以上 1、《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2、《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两篇均可,请选择,请采纳。 2. 两小儿辩日从这篇文言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要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 3. 古文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和感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4. 文言文两则中两小儿辨日读后感 是《学奕》和《两小儿辩日》吗?读【 文言文两则】有感 今天我读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这第一则文言文是:学弈,它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它的全文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读【学弈】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这篇文章通过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诫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而是专心与勤奋程度不同而已.另一则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题目的意思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这篇文言文的全文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通过对【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儿童那种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体会到了孔子实事就是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正如孔子自己说的一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很多也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我复制的别人的.。 5.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感悟50字以上 1、《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2、 《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两篇均可,请选择,请采纳 6. 两小儿辩日从这篇文言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要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 7. 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两小儿辩日》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的问题,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和不一样的理由,各持一方,谁也不肯让步,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 看到这里,让我的心在深思里翱翔。 在这里通过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也不能判别太阳何时离人近这个问题,说明了孔子实事求是。 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学无止境的,遇事要谦虚,就算你再有才能也有不懂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虚心请教,勤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素质才会随之提高,才会对祖国的文化有所认识,才会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非常只值得我们去弘扬,因为不懂就是不懂,他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绝不是虚伪的。 而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只会陷入泥坑,越陷越深。所谓的“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敢地提出来,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不可能完全得以发挥出来的,每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制的,知识却是无穷无近的,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使自己的文化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那般。 孔子虚心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多对教育事业有巨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谦虚的人,他们哪位不是不耻下问的呢? 读了《两小儿辩日》后,我明白到不懂就要问,谦虚是学习知识的有效良药。 行动吧,勤奋学习,辉煌大道等待你的开创。 8. 文言文两则中两小儿辨日读后感 是《学奕》和《两小儿辩日》吗? 读【 文言文两则】有感 今天我读了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这第一则文言文是:学弈,它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它的全文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读【学弈】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这篇文章通过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诫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而是专心与勤奋程度不同而已. 另一则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题目的意思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这篇文言文的全文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通过对【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儿童那种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体会到了孔子实事就是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正如孔子自己说的一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很多也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我复制的别人的.
2023-08-07 23:59:521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当时人们不懂科学
2023-08-08 00:00:024

两小儿辩日的道理

一、为什么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大?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二、为什么早上凉,中午热?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是气温,大气的温度有积累)
2023-08-08 00:00:111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道理

1. 两小儿辩日的古文科学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翻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天气很热,难道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而真正的答案有2个!相对论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 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 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 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 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2.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 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 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 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 3. 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 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 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 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感悟50字以上 1、《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2、《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两篇均可,请选择,请采纳。 5. {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中的道理是什么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 *** 。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
2023-08-08 00:00:371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有很多自然现象,我们并没有弄懂他,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道理也会不同。
2023-08-08 00:00:453

《两小儿辩日》译文和科学道理要具体的

1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2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2023-08-08 00: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