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求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2023-08-07 09:13:03
TAG: 文言文
余辉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2.自--从.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17.止:动词,停止.18.行:前进.19.亦:也.
2023-08-07 00:50:53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注释】1、涉:过河;渡水。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楚人有涉江者”即“楚有涉江之人”。3、遽(jù):立即;匆忙。4、契(qì):用刀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吾剑:我的剑。7、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求:寻找。9、矣:了。10、若:像。11、此:这样。12、不亦惑乎:不页是太糊涂了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地表示反问的句式。谢谢采纳~
2023-08-07 00:51:1712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8-07 00:52:198

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3.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篇翻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6. 【文言文刻舟求剑】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8.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9.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10.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部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023-08-07 00:52:371

刻舟求剑文言文寓意

1.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2·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找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kèzhōuqiújiàn),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反义词有见机行事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编辑本段]【成语举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2023-08-07 00:52:461

跪求大神给我翻译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文言文!一定要准确!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夺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OK!?
2023-08-07 00:52:552

小学语文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8-07 00:53:192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作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8.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8-07 00:53:361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

  刻舟求剑一般用来形容做事呆板,不懂的变通,想要了解刻舟求剑这个故事的小伙伴快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刻舟求剑古文翻译及原文”,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刻舟求剑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的寓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2023-08-07 00:53:441

帮我找30篇文言文到翻译的,(短一些的)

你要求大了一点。
2023-08-07 00:53:562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翻译

摆渡摆渡
2023-08-07 00:54:204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如下: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是很糊涂!注释:1、涉:过,渡。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落。6、于:在,到。7、遽:(jù)急忙,立刻。8、契:通“锲”,用刀雕刻,刻。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10、吾:我的。《刻舟求剑》作品赏析《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以上内容参考:古诗文网-刻舟求剑
2023-08-07 00:55:10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8-07 00:55:281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2022-03-07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关注成为第4232位粉丝《刻舟求剑》的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小舟中掉落到水里,就立刻用刀在小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小舟停泊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找剑。小舟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8-07 00:55:514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翻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启示: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2023-08-07 00:56:08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意思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2·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找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kèzhōuqiújiàn),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反义词有见机行事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编辑本段]【成语举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2.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4.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023-08-07 00:56:341

客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网转)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采纳,O(∩_∩)O谢谢 4.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注释①涉:过,渡。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④契:用刀刻(记号)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⑥矣:了。 ⑦若:像。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6.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8.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 刻舟求剑 漫画反问句式。 7.坠--掉下 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9.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每个字的意思都要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从前,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又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过了一会,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2023-08-07 00:56:431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刻舟求剑》的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小舟中掉落到水里,就立刻用刀在小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小舟停泊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找剑。小舟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的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的道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用固化的视点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食物,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2023-08-07 00:57:041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

《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如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释义: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自:从。5、坠:掉,落。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成语寓意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刻舟求剑
2023-08-07 00:57:131

关于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部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译文,8个词语解释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漫画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 刻舟求剑 漫画 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立刻。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6、矣:了。 7、若:像。 8、此:这样。 9、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0、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1、之:指“剑”。 3.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4.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5. 谁有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和注释,还有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6. 刻舟求剑古文解释 刻舟求剑的意思原指在剑落水的时候,在船身上刻上记号,船靠岸后再去找剑。现在人们多用此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或行为。 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这个楚国人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进了江中。他伸手去抓,但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惋惜,对他表示同情。没想到这个楚国人对此毫不介意,他从行李中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转过身来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都很不理解,不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干什么,但也没有人再问他。船靠岸后,那个楚国人立即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可是他在水底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还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我的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啊?我还在这里做了记号呢!怎么就找不到了呢?”船上的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你的宝剑沉入水底就不会再动了,你在这里怎么可能找到你的宝剑呢?真是可笑!”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 刻舟求剑 漫画反问句式。 7.坠--掉下 秦相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8.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8-07 00:57:411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版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4. 刻舟求剑文言文全篇翻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8.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9. 谁知道《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2023-08-07 00:57:501

刻舟求剑文言文拼音版

1.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带拼音古文大全 【汉字】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lǚ shì chūn qiū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 jù qì qí zhōu ,yuē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zhōu zhǐ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 zhōu yǐ háng yǐ ,ér jiàn bú háng 。qiú jiàn ruò cǐ ,bú yì huò hū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 求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汉语拼音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 jù qì qí zhōu , yuē :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 ”zhōu zhǐ ,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 zhōu yǐ xíng yǐ , ér jiàn bù xíng , qiú jiàn ruò cǐ , bù yì huò hū !" 遽契jù qì 第四声 3.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4.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带拼音古文大全 【汉字】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lǚ shì chūn qiū 》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jù qì qí zhōu ,yuē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zhōu zhǐ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zhōu yǐ háng yǐ ,ér jiàn bú háng 。qiú jiàn ruò cǐ ,bú yì huò hū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5.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8-07 00:58:001

客舟求剑文言文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8-07 00:58:281

七年级文言文刻舟求剑

1. 七年级语文第五课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编辑本段]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2. 【文言文刻舟求剑】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2023-08-07 00:58:37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全文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023-08-07 00:58:482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

1.有一个楚国人做船过河时,他的剑不小心掉下河里。他就在船上刻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船到岸后,他便从记号处进到水里去捞。但是剑是不会走的,船却走,捞剑在这里,不是很不聪明吗?请采纳回答
2023-08-07 00:58:583

古言文《刻舟求剑》翻译成现代文

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文言文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寓意是什么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023-08-07 00:59:211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推荐于 2017-11-24查看全部11个回答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在线听_有声小说畅听APP精彩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在线听,全集免费,休闲娱乐随心下载m.ximalaya.com广告语文阅读理解-让孩子真正听的懂,学得会根据文中提到的文言文为您推荐清北毕业老师带队教学,小学8天28课时,初中9天32课时。巧学语数重难点。帮助孩子更全面的学习知识点。助力孩子巩固所学,学习语数双科重难点知识m.yuanfudao.com广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翻译全文求速度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2023-08-07 00:59:301

小学常考文言文刻舟求剑

1. 小学语文课文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希望能帮到你。 2.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5. 小学二年级刻舟求剑课文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023-08-07 00:59:42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意思

1.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2. 刻舟求剑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3.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发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的意思原指在剑落水的时候,在船身上刻上记号,船靠岸后再去找剑。现在人们多用此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或行为。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下面我们用白话文讲述一下。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江。 船到江心时,这个楚国人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进了江中。他伸手去抓,但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惋惜,对他表示同情。没想到这个楚国人对此毫不介意,他从行李中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转过身来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都很不理解,不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干什么,但也没有人再问他。船靠岸后,那个楚国人立即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可是他在水底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还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我的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啊?我还在这里做了记号呢!怎么就找不到了呢?”船上的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你的宝剑沉入水底就不会再动了,你在这里怎么可能找到你的宝剑呢?真是可笑!” 这就是成语刻舟求剑的意思,这个楚国人的所作所为着实可笑,以至于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依然不衰。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类似的人和事还真不少呢。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编辑本段]【成语举例】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的解释是什么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8.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9.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编辑本段]【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162·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编辑本段]【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编辑本段]【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编辑本段]【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找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kèzhōuqiújiàn),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反义词有见机行事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编辑本段]【词性】中性词[编辑本段]【含义】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编辑本段]【成语举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2023-08-07 00:59:511

刻舟求剑循表涉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循表夜涉原文及译文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u2022察今》) 翻译: (春秋时期,)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以至于破坏到都邑里的房屋。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徒步过河,现在因为水涨,很已变化多,楚国人还顺着原来的标记涉水徒步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按:这个故事很像“刻舟求剑”。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4.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9.B10.B11.A12.(1)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2)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3)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3.答:(1)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 (3分)(2)举例论证。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 (2分) 9.B/大10.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 C项,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D项,介词,从;介词,在。 11.A/原文未对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否定。12.关键词:(1)损益 得而法(2)循表而导之(3)遽契其舟13.答:(1)比喻论证。 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3分)(2)举例论证。 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2分)【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取法。 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 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上刻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抱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2023-08-07 01:00:111

谁有“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刻舟求剑》古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就立即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他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停下了,他从他刻的记号下水去捞剑。船在江面上行走,但是剑还在原地,如果这样求剑,不是很糊涂吗?
2023-08-07 01:00:222

刻舟求剑文言文chuguo

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网转)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采纳,O(∩_∩)O谢谢 2.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4.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5.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7. 刻舟求剑文言文 刻舟求剑① 楚人有涉②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坠⑦。”舟止,从⑧其所契者⑨入水求之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1),不亦惑(12)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涉(sh8):渡。③坠(zhu@):掉下去。④遽(j)):急忙,立刻。⑤契(q@):同“锲”,刻。⑥是:这儿,这里。⑦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⑧从:依照,按照。⑨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⑩求之:找剑。寻,寻找。之,这里指剑。(11)若此:如此,像这样。(12)不亦惑(hu^)乎:不也太糊涂了吗?亦,也;惑,糊涂。 【诗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搭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剑从船边掉到江里去了。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稳以后,他便按船边所刻的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行走,而水里的剑却没动,像这样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记叙楚人涉江,“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遽契其舟”,等船停了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在这里,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作“契舟求剑”,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说明办事不问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8. 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刻 舟 求 剑 (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9.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及白话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FS: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023-08-07 01:00:301

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两篇古文的原文,翻译,以及寓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023-08-07 01:00:381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2.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3.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出 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作者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注 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9.若--像.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寻找13.止--停下14.入--跳下15.行--行走刻舟求剑的意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以下原文及译文供阅读参考: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5. 【文言文刻舟求剑】 6.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7.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8.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2023-08-07 01:00:461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下面整理了《刻舟求剑》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2023-08-07 01:00:541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释义文言文的解释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3. 刻舟求剑古文的意思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4.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编辑本段]【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编辑本段]【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相关作品: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本段]【词性】 中性词 [编辑本段]【含义】 比喻一个人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编辑本段]【成语举例】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5. 刻舟求剑文言文 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6.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郑人买履: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要学会善于灵活变通.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的人是不懂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郑人:固执,迂腐做事只迷信教条,而不顾实际,是不会成功的.楚人: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固执已见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更变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深刻的: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2023-08-07 01:01:021

若的文言文意思及文言文出处翻译

1. 文言文中“若”的意思 若,文言虚词。用法很多。举例如下: 当顺讲。《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山泽山林不逢不若”。不若就是不顺。 还当及讲。《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 做称呼代词,当你讲。即汝、尔。《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当其讲。《论衡-刺孟篇》“吐若兄之路”。若还可以当如此讲。当此讲。当这讲。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要看“若”字是不是作主语,或宾语,或状语,和什么样的副词相配等各种具体情况来翻译。 作连词时,常常写作“若苟”、“若其”、“若使”、“若或”。 用在语首,是发语词,没任何意义。 “若干”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2. "若"字 在古文里都有什么解释 若 若字在古文里的解释如下: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 你,汝:~辈。 4. 约计:~干(gān )。~许。 5.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 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 读音:ruò,部首:艹,四角码:44604,仓颉:tkr 86五笔:adkf ,98五笔:adkf,郑码:EGJ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若非[ruò fēi] 连词。要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 2.倘若[tǎng ruò] 表示假设:你~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 3.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他~不来,咱们就找他去。 4.宛若[wǎn ruò] 宛如;仿佛:那棵榕树枝叶繁茂,~巨大的绿伞。 5.假若[jiǎ ruò] 如果:~遇见这种事,你该怎么办? 3. 文言文“若”字解释及其3个例句 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语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商君书 画策》:“失法离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改变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3.指示代词,此,这个。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连词。 假如,如果。《左传 隐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5.连词。 与,和。《史记 魏其武安候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 《汉书 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于。 《国语 晋语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8.奈,怎样。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4. 古文中“若”字有几种翻译 古文读音:【rě】、【ruò】、【ruò】古文中的翻译如下:① 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② 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③ 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 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 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5. 文言文中若的几层含义及例句 【动】 1. 如,像。例:门庭若市。 2. .顺。例: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遇到对自己不顺的东西。) 【代】 1. 代第二人称,你。例:更若役,复若赋。(更换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2. 表示近指。这,这样。例: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君子喜欢这人,推及到他屋上停留的乌鹊。) 【副】 表示揣测、估计。好像。例: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情意恳切,好像抱怨我不听从你的意见。) 【连】 1. 连接分句,表示至于。例:栗,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 2.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和。例: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一定是学习圣人的。) 3.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如果,假设。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秘密派军队来,郑国就可得到了。) 6. 成语的出处(文言文)和出处的翻译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阐述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u2022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阐述的道理:告诉我们迷信教条而不顾实际是不会成功的。(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可靠,依据实际需要大胆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u2022五蠹》)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阐述的道理: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7. 文言文若字有什么意思在那篇课文 汉字 若 释义 ruò①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②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③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 ”《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假如;如果。 《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天运。⒉此时。 ⒊彼时。【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8. 若有什么意思古文意 攫的拼音: jué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 简体部首:扌 攫的部首笔画:3 总笔画:23 笔顺:横竖横竖折横横横竖折横横横撇竖捺横横横竖横折捺 攫的意思 1、基本解释 ●攫 ◎抓取:攫取(掠夺)。 攫夺。 2、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攫 jué〈动〉 (1)形声。 从手,矍(jué)声。本义:鸟用爪迅速抓取。 (2)同本义 攫,执也。——《说文》 鸷虫攫搏。 ——《礼记·儒行》 盗跖弗攫。——《史记·李斯传》。 索隐:“凡鸟翼击物曰搏,足取曰攫。” 鸟攫其肉。 ——《汉书·黄霸传》 又如:攫取(抓取;拿取);攫捷(抓取;猎获);攫啄(以爪抓取,以嘴啄食);攫搏(鸟兽以爪翅猎物);攫噬(抓取而吞噬)。 (3)夺取 备兽触攫。 ——《周礼·兽人》注 乳犬攫虎。——《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左手攫之,而右手废。 ——《庄子·让王》 又如:攫攘(争夺);攫窃(窃夺);攫昼(白昼抢劫);攫盗(盗取,窃取)。 3、汉语字典 [①][jué] [《广韵》居缚切,入药,见。 ] 亦作“爴1”。 (1)鸟兽以爪抓取。 (2)泛指抓。(3)夺取。 4、音韵参考 [广 韵]:居缚切,入18药,jue,宕合三入阳见。 [平水韵]:入声十药 5、带攫的成语 拏云攫石、拿云攫石、攫为己有、攫戾执猛、攫金不见人、鹰瞵虎攫、齐人攫金、龙拏虎攫 参考:查字典。
2023-08-07 01:01:121

牛顿简介

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堪称科学巨匠。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校,1665年毕业,这时正赶上鼠疫,牛顿回家避疫两年,期间几乎考虑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用一个公式将宇宙中最大天体的运动和最小粒子的运动统一起来。宇宙变得如此清晰:任何一个运动都不是无故发生,都是长长的一系列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状态、一个环节,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人们打破几千年来神的意志统治世界的思想,开始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智慧所不能确切知道的。相比于他的理论,牛顿更伟大的贡献是使人们从此开始相信科学。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如此痴迷,以至于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别人的敦促下才公诸于世的,对牛顿来说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2023-08-07 00:57:432

语文的修改病句的所有病句种类 如搭配不当、缺少成分等.

(一)语序不当.即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排列不.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多重定语顺序不当.多项定语正确排列次序: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表指称或数量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①(我的)(一本)(精装)的图画书. ②(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2、多重状语顺序不当.多项状语正确排列次序: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或程序的. 例:①许多同学[昨天][在教室里][都][激动]地[同他]展开辩论. ②[今天早晨][在学校][还仔细]地[把它]看了一遍. 3、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位置不当.这项可造成句子结构不清,表达混乱. 例:①苏州的春天简直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②我们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二)搭配不当.这类病句是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搭配不当.另外还有一方面和两方面搭配不当.下面举例分析: 1、主谓搭配不当. 例:①长尾鸡的尾羽,每年约能长一米左右,它的寿命能活九至十年. ②我们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2、动宾搭配不当. 例:①节日的公园,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论文发表后,报社向他赠送报纸和稿酬. 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①每个人都必须深刻的投身社会建设中去. ②学校应严厉地处理好这件事. 4、一方面和两方面搭配不当. 例:①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验着人间的温暖. ②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5、肯定与否定搭配不当. 例: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残缺即句子不完整,缺少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表现为缺主、胃、宾语等.赘余即句子里有多余成分,造成句意不通或重复.下面举例分析: 1、成分残缺. 例:①缺主语. 由于他这样的好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看到老师们日夜辛苦的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②缺谓语. 最近这里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活动,要在这个活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③缺宾语. 小山村的农民真不简单,要在三年内使山村农业走上机械化. 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④缺状语. 这个草原是一条不十分规则的河流,年深日久淤成了一片大大小小的沼泽地. 2、成分赘余. ①重复 例:这种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在学生中树立革命思想,是当前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②可有可无 例: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③堆砌 例:现在渔民自己造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活的管理. (四)结构混乱.又称为句式杂糅,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①举棋不定 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②反客为主 例: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③中途易辙 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④藕断丝连 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五)表意不明.即句子的结构看似完整,但意思不明确. 1、有歧意. 例:①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绝对是一流的. ②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2、多重否定造成句意不明. 例:①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3、费解 例:从60岁到90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六)不合逻辑.此处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通.常犯的错误有自相矛盾、范围不清、主客颠倒等. 1、自相矛盾. 例:这幅画都画好了,只剩下一块山石还需上色.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人类在一生中要经过胚胎、幼儿、青年、壮年、老年、死亡等阶段. 3、主客颠倒.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4、概念并列不当.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5、强拉因果. 例:北京的几座规模宏大的立交桥我都见过,尤其是三元桥我天天路过,因此我也是个北京通了.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6、不合事理. 例: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2023-08-07 00:57:471

亚当·牛顿的逝世日期

没死。亚当·牛顿是一名后卫,现在效力于卢顿足球俱乐部。出生地英格兰阿斯科特体 重71.0 KG国 籍圣基茨和尼维斯出生日期1980-12-04
2023-08-07 00:57:542

语文病句

1.改为:为了使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更丰富活泼,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近,九年级(一)班组织了一台毕业班晚会。2.改为: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个展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3.改为:有歌舞,朗诵,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晚会过后,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2023-08-07 00:57:594

牛顿的贡献有哪些 牛顿简介

1、牛顿的贡献有: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牛顿力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致力於三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法等。 2、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2023-08-07 00:58:141

生活是沙漠,胸怀是海洋,向往金色的秋,展开理想的翅膀,表达了什么意义

1.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你去艰难跋涉,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2.做人心胸要宽广,才能生活顺心。 3.经过了艰苦的努力耕耘,渴盼收获的心情。 4.做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了理想,才能展翅高翔,最终实现梦想
2023-08-07 00:58:233

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修改病句)?

近来,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普遍提高了。
2023-08-07 00:57:238

牛顿的生平简介200字数

艾萨克·牛顿(1643年(格里历)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1]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2023-08-07 00:57:233

搭配不当的病句

搭配不当的病句如下:1、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2、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3、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具有……作用”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功效”。4、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可改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断增强”。5、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公众的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可改为“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2023-08-07 00:56:571

重复词语的病句大全

1、九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搭配不当:主干成绩是班级,去掉"一个班级")   2、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搭配不当:去掉"不再"或"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   3、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搭配不当:效率与改进不当,将效率改为提高)   4、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搭配不当:在"今年"后加"的阅兵"或将"是"改为"举行")   5、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加重。(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在"过敏性鼻炎"后加"患者")   6、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成份残缺:缺主语,删掉"随着")   7、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休冠军。(成份残缺:缺主语,将"经过"和"的"删去)   8、这所九年制寄宿学校的150多名学生是地震中伤亡最少、震后复课最早的学校。(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学生是学校")   9、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搭配不当:意识不能培养,应删去"和培养")   10、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面对两面:应把"是否"删掉)   11、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语意重复:"由衷"与"在心里"重复)   12、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多重否定造成语意混淆: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13、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成份残缺:缺宾语中心词,应在"不合理"后加"的现象")   14、在这次煤矿事故中,创所胡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前后矛盾:)   15、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前后不搭配:应改为"昆明的三月")   16、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语序颠倒)   1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8、福州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成份赘余:删掉"的原因")   19、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缺主语:删去"通过")   20、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21、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缺主语:删去"由于")   22、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23、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搭配不当:应删掉"的寿命)   24、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成分赘余:应删掉"经常性的"或"频频")   25、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逻辑错误:手机不属于证件)   26、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歧义:"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   27、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成分赘余:"不必要"和"啰嗦")   28、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上。(语序不当:"解决""发现")   29、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成分残缺:缺主语)   30、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语意重复:包含词使用的语病:常见的包含词使用不当的,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十分"和"酷"、"十分"和"悬殊"、"防止"和"不"、"令人"和"堪忧"、"过分"和"溢美")   31、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水平。(搭配不当:动宾"培养"的是"能力"不是"水平")   32、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语序不当:"我"是主语)   33、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搭配不当:"下降"与"一倍"不当,应改为"50%")   3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1)近日我国西南大旱,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2)高压坝像一堵干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3)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4)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1句,修改意见:删去"因为"成份赘余,与"主要原因"重复   第3句,修改意见:将"虽然"改成"即使"或将"也"改成"但是"关联词语用错   35、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1)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2)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缴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3)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1)"创立"改为"创设";(2)将"统一"放到"结账"前;(3)删去"以上"或删去"大约"   36、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都有语病,度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4月20日(1)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在益阳大剧院认真听取抗冰救灾烈士熊大勇的英雄事迹报告。熊大勇生前是太平洋保险株洲中心支公司的查勘员,今年1月16日在处理理赔事故时以身殉职。(2)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3)听过熊大勇烈士的同事、亲属所作的报告,使与会人员深受感动。大家表示要以熊大勇为榜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1)去掉"近"或"余"(2)将"追认"改为"追授",且去掉"为"(3)去掉"听过"或"使"   37、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2)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3)除此以外,灌输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4)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第2句,修改意见:将"开办"改为"开设"   第4句,修改意见:在"有利于"后面加"培养"   38、她那红润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比喻不当:"梨花"喻"红润的脸"不当)   39、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搭配不当:动宾,应把"歌声"改为"歌曲","舞姿"改为"舞步")   40、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把"看到"删去)   41、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逻辑错误:"教育工作者"包含"班主任",二者不能并列;应删去"广大班主任老师"或把"和"改为"特别是""尤其是")   4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搭配不当:"水平"只有高低)   43、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语意重复:"要道"包含"重要"的含意)   44、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处的先进经验。(语序不当:"国外的一切")   45、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成分残缺:缺主语)   46、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齐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一面与两面不符)   47、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决不承诺使用武力。(语意不明:应在"承诺"与"使用"之间加"不")   48、人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搭配不当:主谓,情绪可以感染人,思路不能;可以将"清晰的思路"删去)   49、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用词不当:"处心积虑"是贬义词,应改为"呕心沥血"之类的褒义词)   50、各地政府赦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产的原因之一。(用词不当:应将"赦免"改为"减免")
2023-08-07 00:56:491

牛顿个人资料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2.12.25——1727.3.20.)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简介】   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智商:190 少年牛顿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的成就】 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光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热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哲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
2023-08-07 00:56:481

牛顿简介

我觉得直接看百科会比较方便,。
2023-08-07 00:5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