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什么意思

2023-08-07 08:57:20
西柚不是西游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乡音未改鬓毛衰”,衰应怎么读?什么意思?

读作【cuī】。“衰”字在整首诗中的意思是“疏落”。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中的第一首,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全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如下: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作品赏析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乡偶书
2023-08-06 15:09:121

鬓毛衰的衰是什么意思?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回乡偶书贺知章 〔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2023-08-06 15:09:35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的意思

1、衰释义:疏落。 2、出自《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3、全诗(节选)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译文如下: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023-08-06 15:09:42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2023-08-06 15:09:515

“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应读什么?

《回乡偶书》中“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读作“cuī”。“衰”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cuī”,另一种是读作“shuāi”;当发音为“cuī”时,表达的是“减少、稀疏”的意思;读作“shuāi”表达的是“衰退、衰弱、衰老”的意思。根据诗中语境,“乡音不改鬓毛衰”意思是乡音没变,但是头发都稀疏掉落了。所以这句中“衰”应该读作“cuī”。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中的第一首,原文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扩展资料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2023-08-06 15:10:06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其中的“衰”字该怎么读呢?

cuī查《新华字典》,“衰”读shuāi,其义为“事物转向微弱”,举例有“衰老”衰”的“衰”读shuāi音是衰老义。读cuī音的“衰”是古汉语读音,其义有二:1. 等衰、等差、等次、等级。2. 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用的是第二义,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直说人衰老了,完全说得通,但是修辞效果远远不如古音那么形象。至于《唐诗鉴赏辞典》解释为“cuī,疏落之意”,大概是根据语言环境形容老人鬓毛外形的吧
2023-08-06 15:10:236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什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读音是cuī。“衰”的本义即用草编的用于遮雨的衣服,即蓑衣,是“蓑(suō)”的初文。蓑衣是用草一层层编成的,故“衰”又引申为按等级递减,这一意义今读为cuī。泛指渐弱、退化、没落等意义。古代没有伞和雨衣时,用蓑衣和斗笠遮雨。雨天,农民、牧民、渔民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耕田、插秧、牧牛、牧羊、捕鱼。西周金文中的“衰”正像用草编织成的衣服。上部像衣领,下部像向下披垂的草。上部像斗笠的样子,整个字形是像戴斗笠的人披着草制的雨衣。《说文解字》里就很像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样子,上下合起来是“衣”字,中部表示蓑衣,加符象事。汉隶又省去了中间两斜画,写作“衰”。出自古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作者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2023-08-06 15:10:56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什么 本文告诉你

1、《回乡偶书》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衰”字注音shuāi。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则特意注明“衰”字读音cuī,并解释为疏落,稀疏零落之意。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曾以《回乡偶书》作为开场诗,众人齐声诵读,读音cuī。 4、可见,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都有权威读物为之背书。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差别。 5、如果读作shuāi,则理解成衰老之意,整句诗解释为两鬓的头发都衰老了。 6、如果读作cuī,则为减少、疏落之意,整句诗解释为两鬓的头发都减少、稀疏了。
2023-08-06 15:11:56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

儿童相见不相识应该译为:小时候的伙伴看到我已不认识了,感觉这样更符合当时意境
2023-08-06 15:12:177

鬓毛衰的意思是什么

鬃毛衰的意思是头发白了.鬃毛就是现在说的鬃发,而鬃是耳朵边的头发,衰是退化的意思。
2023-08-06 15:13:0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从很小就离开家乡,一直到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很多口音,说话的方式等等都没有改变,但头上的青丝已经变为白发。
2023-08-06 15:13:09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什么意思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2023-08-06 15:13:187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年的少
2023-08-06 15:13:482

乡音无改鬓毛衰cui还是shuai

是“shuai”,至于为何,解释说到这一句中的“衰”是指稀少、减少的意思,再者“shuai”与诗末的“lai”押韵“ai”,最重要的根据研究古代读音发现,“shuai”似乎更贴近一些,故而读“shuai”。当然这一点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也得到了回复,不只是“衰”由“cui”变成“shuai”,还有一些古音也被修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由“xia”改成了“xie”。扩展资料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改变古音,可能会迅缺链影响到诗词的合辙押韵,继而故事的韵律美感也会受到影响,但不得不说,古音虽有古韵,但现实生活中,规范读音还是相当重要的,毕竟扮逗人与人之间所表露的意思还都得靠发音准确,继而才能将所想表达的意思,无误的传给对方,而古音相比较之下,就显得有一点格格不入。其实改变古音,继承普通话,并不是一种错误的方式,这是时代的选择,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好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是以“雅言”作为通行语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唐朝风貌完全变了样子,唐朝以“唐韵”为主,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方言塑造的一种发音标准,接着我们再看看进来,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继而再到四亩孙川方言与北京方言竞选普通话,最终锤定以北京话为普通话,由此可见,语言发音的改变,也是随着历史在奔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2023-08-06 15:13:561

古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出自《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23-08-06 15:14:111

衰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不是念‘cuī"么,教材上的注音怎么成了‘shuāi"?”昨日,汉口的黄女士来电称,鄂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名句中“衰”的读音与以往不同,是否是印刷出现错误。  黄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前些天她随手翻看孩子语文教材时,惊讶地发现,课本对古诗《回乡偶书》中的名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注音为“shuāi”。黄女士疑窦顿生,随后她上网查询证实了“cuī”的读音,“难道是教材出错了”?  记者翻看了相关教材,证实了黄女士的说法。而网上对该字读音的标注为“cuī”,一些语文权威网站对“衰”的解释是:读cuī,疏落之意。  红钢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魏静告诉记者,自2003年使用鄂教版教材,“衰”字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最初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但在现代汉语中,“衰”就念“shuāi”,“cuī”是古代发音,目的是为了押韵。读音发生改变的还有唐代杜牧《山行》中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以往一般念“xia”,现在则念“xie”。  对此,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科的一名孙姓编辑解释,为在学生中倡导现代汉语读音,目前不管是人教版还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中的“衰”字和“斜”字都已由古音转化为现代读音,并非印刷错误。如果采用古音,可能会让小学生对这些字造成误解。
2023-08-06 15:14:20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乡音无改鬓毛衰全诗翻译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原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2023-08-06 15:14:271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2023-08-06 15:14:383

回乡偶书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回乡偶书》原文:作者:唐代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扩展资料《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这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023-08-06 15:14:48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对家乡的思念深切
2023-08-06 15:15:195

《回乡偶书》中,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什么?

其实是因为方言的问题,唐朝时期的官话和现在的闽南语略有相似,跟安史之乱的逃亡不无关系。入竹万竿“斜”的发音也是同此理。读现代读音没有问题,读古音就更有押韵的美。
2023-08-06 15:15:586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乡音无改鬓毛衰全诗翻译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2023-08-06 15:16:191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什么时的喜悦与感慨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023-08-06 15:16:282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上一句和下一句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少年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有改变,但是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但是却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着问: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一共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2023-08-06 15:17:02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出自唐代贺知章,原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文翻译如下: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023-08-06 15:17:201

乡音无改鬓毛衰和焜黄华叶衰的意思一样吗?

两者相同的地方都是在表示:年纪大了。但是细读也有差异:【乡音无改鬓毛衰】:此句仅仅是指作者(贺知章)自己,表示自己虽然小时候的口音没变,但是年龄已经很老了。【焜黄华叶衰】:则是范围更广大,此句客观描述了在秋天树叶变黄百草凋零的自然现象,然后读者可以由自然界联想到人世间的年老凋零。这种事并不局限在某个特定人物上,而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此句代表的范围更加广大。
2023-08-06 15:17:321

鬓毛衰什么意思 鬓毛衰意思是什么

1、“鬓毛衰”就是指头发稀疏脱落,形容老态。 2、“鬓毛”原指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人的两鬓因年纪大而发白、苍白,却不会稀疏脱落。拘泥于“鬓毛”的原义,就会把“衰”误解作发白、苍白。其实“衰”字本身并没有这个意思。 3、古汉语词语常常可以灵活运用,有时部分可以指代全体,如以轮、辕指代车,以辔(驾驭牲口的缰绳)指代车马、车驾,以鳞指代鱼等,同样,“鬓毛”可以泛指头发。诗中不直接用“毛发”“头发”,是由于绝句格律的限制,这里需要有“仄平”声的字,而“毛发”是“平仄”声,“鬓毛”正好是“仄平”声,就用上了。 4、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广为流传的名篇,读过古诗的人都知道,其内容也明白易解。但是,“鬓毛衰”三字要准确地掌握其音义却不大容易,误解误读者大有人在。 首先,“衰”音cuī(催),不读shuāi(摔)。在这里,“衰”是疏落的意思。读shuāi音的“衰”表示衰退、衰老、衰弱、衰亡等意思。读cuī音的“衰”表示减少、稀疏、疏落等意思。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古汉语常用词“等衰(cuī)”即“等差”(cī),“衰”为等级次第的意思,由依次递减的意思引申而来。 有人把“鬓毛衰”的“衰”解作发白、色白,这是没有根据的。这一误解与“鬓毛”的解释有关。
2023-08-06 15:17:42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鬓毛衰什么意思

意思是昔日离它而去的黑发少年却已鬓发稀疏。
2023-08-06 15:17:534

《回乡偶书一》的是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 咏柳⑴ 碧玉妆成一树高⑵,万条垂下绿丝绦⑶。 不知细叶谁裁出⑷,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⑶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⑸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2023-08-06 15:19:068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读音是哪一个?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的读音是cuī。“衰”的本义即用草编的用于遮雨的衣服,即蓑衣,是“蓑(suō)”的初文。蓑衣是用草一层层编成的,故“衰”又引申为按等级递减,这一意义今读为cuī。泛指渐弱、退化、没落等意义。古代没有伞和雨衣时,用蓑衣和斗笠遮雨。雨天,农民、牧民、渔民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耕田、插秧、牧牛、牧羊、捕鱼。西周金文中的“衰”正像用草编织成的衣服。上部像衣领,下部像向下披垂的草。上部像斗笠的样子,整个字形是像戴斗笠的人披着草制的雨衣。《说文解字》里就很像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样子,上下合起来是“衣”字,中部表示蓑衣,加符象事。汉隶又省去了中间两斜画,写作“衰”。出自古诗:《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作者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2023-08-06 15:19:391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1、乡音无改鬓毛衰翻译: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2、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023-08-06 15:20:371

是乡音未改鬓毛衰还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语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这两句诗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少小”和“老大”对比,既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象感慨悲伤与喜悦之情尽在不言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比,倾吐对人生的慨叹和对故乡的依恋。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万水千山,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依恋故乡之情毫不减弱。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2023-08-06 15:20:531

“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怎么读?

”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读cuī,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乡音不改鬓毛衰“出自于《回乡偶书二首》《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白话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扩展资料:衰【shuāi、cuī 】基本释义 :衰【shuāi】微弱;变弱:~败。~退。年老力~。衰【cuī】1.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致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2.减少。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其一中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2023-08-06 15:21:001

回乡偶书的诗的诗里的衰念什么?

回乡偶书的诗的诗里的衰念做:shuāi。《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ǔ lá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词句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⑸笑问:笑着询问。一作“却问”,一作“借问”。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白话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023-08-06 15:21:241

乡音不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乡音不改鬓毛衰中,衰读作cuī,是减少,疏落的意思。1,该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扩展资料《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因此写下这首诗。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该组诗的第二首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023-08-06 15:21:31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

意思是:年龄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等到年龄很大的时候才回来.口音没有变但是头发已经发白了.儿时的伙伴见到后都已经不认识了,还笑着问他是从拿里过来的.【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四载(744)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2023-08-06 15:21:431

衰的拼音是cui还是shuai?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不是念‘cuī"么,教材上的注音怎么成了‘shuāi"?”昨日,汉口的黄女士来电称,鄂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名句中“衰”的读音与以往不同,是否是印刷出现错误。  黄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前些天她随手翻看孩子语文教材时,惊讶地发现,课本对古诗《回乡偶书》中的名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注音为“shuāi”。黄女士疑窦顿生,随后她上网查询证实了“cuī”的读音,“难道是教材出错了”?  记者翻看了相关教材,证实了黄女士的说法。而网上对该字读音的标注为“cuī”,一些语文权威网站对“衰”的解释是:读cuī,疏落之意。  红钢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魏静告诉记者,自2003年使用鄂教版教材,“衰”字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最初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但在现代汉语中,“衰”就念“shuāi”,“cuī”是古代发音,目的是为了押韵。读音发生改变的还有唐代杜牧《山行》中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以往一般念“xia”,现在则念“xie”。  对此,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科的一名孙姓编辑解释,为在学生中倡导现代汉语读音,目前不管是人教版还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中的“衰”字和“斜”字都已由古音转化为现代读音,并非印刷错误。如果采用古音,可能会让小学生对这些字造成误解。
2023-08-06 15:21:501

乡村无改鬓毛衰什么意思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2023-08-06 15:22:001

贺知章原文_翻译及赏析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 介绍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镟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轶事 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人生修炼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野史逸闻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象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更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译自《原化记》) 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书法的成就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我们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了。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 *** 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 纪念建筑 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 相传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ll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公元l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l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址。至正十九年(公元l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芜秽中,于是就在驿站东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l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碑刻。有的已迁至天一阁东园。 贺知章的诗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咏柳 / 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国小古诗 , 写景 , 咏物 , 春天 , 写风 , 柳树 , 早教古诗100首古诗里的十二个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思乡 , 感慨 , 伤老早教古诗100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活 , 家乡 , 思念 , 岁月伤感查看更多贺知章的诗文>>
2023-08-06 15:22:071

受同学邀请吃饭万一没时间怎么回应?

直接说清楚,同学如兄弟生活兄弟,同i学之间不要有太多虚假的东西,真实真诚守信。
2023-08-06 15:20:4713

天对地,水对什么

天对地,水对泥,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夏对冬,山对海,绿对红,富裕对贫穷,明对暗,淡对浓。原本是李渔《笠翁对韵》中的句子,被岳云鹏、孙越改成了相声,又成了歌词。《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2023-08-06 15:20:581

天对地什么对水红花对绿树春种对什么

山对水,春种对秋收。上面的对韵部分出自《蓑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2023-08-06 15:21:051

天对地,雨对风。

云,雨,风,雪,花,树,鸟,虫,山,水,柳树,桃花。出自——明末清初李渔《笠翁对韵》。原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译文:在诗词对韵中,天和地相对应,雨和风相对应,大陆和长空相对应。山花和海树相对应,赤日和苍穹相对应。雷隐隐和雾蒙蒙相对应。日下和天中相对应。风高秋月白对应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和参商两曜斗西东相对应。十月的边塞,天气尤为寒冷,肃杀的秋风加上遍地的寒霜,让戍边的将士瑟瑟发;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在江面上有一艘小渔船,坐在小船上捕鱼的渔翁冷得够呛。扩展资料: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2023-08-06 15:21:111

我请别人吃饭,别人感谢我,我怎么回复他?

你可以回复对方说:“不用客气,我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分享这顿美食。”或者“没关系,我很愿意请你吃饭,希望我们下次还能一起吃饭。”这样的回复既表达了你的谦虚和感激,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热情和友好。
2023-08-06 15:21:122

约女生吃饭的经典句子

约女孩子吃饭一定要大方得体 一定要女孩子感到你很绅士
2023-08-06 15:21:217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是什么意思

国家弃千金而万里求赤铜!
2023-08-06 15:20:186

天对地对风,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对什么.?

云,雨,风,雪,花,树,鸟,虫,山,水,柳树,桃花。出自——明末清初李渔《笠翁对韵》。原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译文:在诗词对韵中,天和地相对应,雨和风相对应,大陆和长空相对应。山花和海树相对应,赤日和苍穹相对应。雷隐隐和雾蒙蒙相对应。日下和天中相对应。风高秋月白对应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和参商两曜斗西东相对应。十月的边塞,天气尤为寒冷,肃杀的秋风加上遍地的寒霜,让戍边的将士瑟瑟发;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在江面上有一艘小渔船,坐在小船上捕鱼的渔翁冷得够呛。扩展资料: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2023-08-06 15:20:051

大学四年我应该做什么?

作为一名大四学生,说说我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学是迈向更好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高考之前,可能大多数老师会说这样一句话,上了大学就好了,不需要学习,好好去享受大学生活。不知道你们的老师有没有,我老师是有。所以我们就会带着这样的认知去上大学,享受固然可以,毕竟辛苦了十几年,也得犒劳犒劳自己,有个缓冲期。但是对于大学生,学习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至于社团什么的,只是找自己感兴趣的增长增长见识,锦上添花,不应该成为你大学生活的重心。因此,我的大学生活建议,还是以学习为重心。总体来说,大一到大四都要好好学习每一门课程,不要相信所谓的“60分万岁”,这样你会和各种奖学金荣誉无缘。大一大二如果能考四六级,就早早考完,我们学校可以考,所以我大一就考完了。也可以考一些专业技能证书,增强专业硬实力。各种竞赛,比如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竞赛,建模比赛,大创项目都可以参加,增强专业软实力。到了大三大四,就要考虑自己的毕业去向了,是要工作?还是考研?考公?出国?留学……提前做准备,毕竟现在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我们要做到有备无患。总之,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大学不是用来玩儿的,也不要总是迷茫,找到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包括提升自我的各个活动。加油!!!
2023-08-06 15:20:032

女人请我吃饭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说喜欢你得
2023-08-06 15:19:455

怎么回绝同事的聚餐邀请?

1、要加班,没时间说自己工作还没有做完,需要加班 。如果是同事请你吃饭,你不想去的话可以用最近的工作比较多,需要加班为理由委婉的拒绝同事。2、身体不舒服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拒绝,不管是同事还是朋友请你吃饭,如果不想去都可以说最近喝大了,身体不舒服为理由来委婉拒绝。3、陪家人以陪家人为理由拒绝,当你的同事和朋友邀请你出去吃饭,而你不想去的时候可以说“真的不好意思,今天是我们的家庭聚会,实在去不了,改天我请你吃饭”以理由拒绝。4、约了其他饭局以要去另外一个饭局为理由拒绝,如果你的同事或者朋友邀请你吃饭,而你不想去,可以给对方说“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晚上我有约了,改天我请你吃饭”为理由拒绝对方。5、家里有事当别人请客时,我们不想去的话,我们可以说家里有事,这样就可以委婉的拒绝对方了,一般说家里有事,别人也不好过问太多,毕竟是家事。6、需要外出当别人请客时,我们不想去的话,我们可以说自己晚上需要外出。一般对方听到后,也就不会继续邀请了。
2023-08-06 15: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