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投
-
①耦犁②耧车
耦犁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西汉时期铁犁已广泛使用。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汉代发明的耕地农具是什么
西汉时在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耧车,一天能播地一顷,极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2023-08-06 06:01:153
耧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耧车西汉时期发明的,是中国古代农民使用的一种农具的名称,用于播种,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2、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2023-08-06 06:01:441
耧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主要是怎么样发明出来的呢?
这是一种播种所用的农用工具。当时的农民为了更好的播种,于是就对播种的器械进行了研发,后在深处的牵引下,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播种。2023-08-06 06:01:524
西汉发明的农具耧车是一个怎么样的器具
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2023-08-06 06:02:181
耕地的犁,最早出现于那一朝代,叫什么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耒耜为先秦时期汉族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人■“始作耒”。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或和■并提,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而掩之。”赵岐注:“﹐笼臿之属。””2023-08-06 06:02:275
西汉时期出现的新型播种工具是什么,当时的工作方法有什么进步?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汉族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023-08-06 06:02:432
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古工具约炎帝期(翻土农具)(镢)早现商代春秋战较(似镐刨土工具)(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农具)(牛耕)始于春秋战期(脚踏耕具)(犁耕)汉代(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翻土农具)(镪犁)写作枪犁或戗犁间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曲辕犁)早现于唐代期东江区(翻土农具)(耦犁)西汉(二牛三组耕)(鐴土铁铧)秦汉期(铁铧耕犁破土锋刃鐴土耕犁翻土器)(犁錧)战期(翻土农具)(犁镵)周朝(翻土农具)(竹莜)叫竹爬现于西汉(翻土农具)(铚)战(翻土农具)(镰)周朝(除草工具)(疀)没土文物约间春秋战()(劐)战(翻土农具)(耨)秦代(锄草农具)(锄)西周代(翻土农具)(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用)(耰钼)先秦(用平田松土农具锄)(镫锄)元代记载具体现间详(翻土农具)(桔槔)春秋期(原始井汲水工具)(渠疏)汉代(灌溉)(椟栌)秦汉代较普遍(翻土农具)(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水车)东汉造雏形完善于三(农业灌溉工具)(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浙碓)约元代(翻土农具)(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力牵引耕机械)(孔明车)东汉造雏形完善于三(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改进(排水灌溉机械)(锸)汉朝(掘土工具)(铁锹)战现铁锨于西汉(耕铲土农具)(三脚耧)战期已脚耧车西汉现三脚耧(播种机种)(六爪犁)汉朝文献记载隋朝六爪犁注释楎()(耙)北魏(翻农具)(连枷)战、秦汉代(由柄组平排竹条或木条构用拍打谷物、麦、豆、芝麻等使粒掉)(簸飏)早约于战晚约于汉朝(簸萁)(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工具)(石磨)汉代才称磨汉前称硙(米、麦、豆等粮食加工粉、浆种机械)(踏碓)发明于西汉(秕、脱壳粮食加工用具)(风车)汉代(机械灌溉)(扬扇)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种风力机械)(耩)北魏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窍瓠)北魏(播种农具)(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农具)(耘荡)元代(水田除草松泥农具)(耘爪)元代(除草松土用)(秧马)北宋(插秧拔秧工具)(镵)唐已现(踏田农具)(踏犁)唐代(翻土农具)(犁刀)犁战已经现(翻土农具)(蹚)考古挖掘土早蹚北宋期(疏松两侧土壤清除两侧杂草)(推镰)叫青铜耨春秋战期(翻土农具)(麦钐)元代(割麦刀)(麦绰)元代(收麦工具)(麦笼)元代(收麦工具)(水碓)魏末晋初期(灌溉)(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碾)(船磨)元朝(捣米器具)(碓机)西汉末(捣米器具)(跖铧)元朝记载(翻土农具)2023-08-06 06:02:513
请问西汉农具什么时候发明?
耧车,汉初越国发明耧车,耧车 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征和4年(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初使用犁壁,欧洲直到十一世纪才有犁壁,比我国要迟一千年。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综合以上,具体时间应该在公元前90年左右发明耧车--此处误差约10年;犁壁的发明时间在前150年左右——此处误差约100年。2023-08-06 06:02:581
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古工具约炎帝期(翻土农具)(镢)早现商代春秋战较(似镐刨土工具)(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农具)(牛耕)始于春秋战期(脚踏耕具)(犁耕)汉代(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翻土农具)(镪犁)写作枪犁或戗犁间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曲辕犁)早现于唐代期东江区(翻土农具)(耦犁)西汉(二牛三组耕)(鐴土铁铧)秦汉期(铁铧耕犁破土锋刃鐴土耕犁翻土器)(犁錧)战期(翻土农具)(犁镵)周朝(翻土农具)(竹莜)叫竹爬现于西汉(翻土农具)(铚)战(翻土农具)(镰)周朝(除草工具)(疀)没土文物约间春秋战()(劐)战(翻土农具)(耨)秦代(锄草农具)(锄)西周代(翻土农具)(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用)(耰钼)先秦(用平田松土农具锄)(镫锄)元代记载具体现间详(翻土农具)(桔槔)春秋期(原始井汲水工具)(渠疏)汉代(灌溉)(椟栌)秦汉代较普遍(翻土农具)(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水车)东汉造雏形完善于三(农业灌溉工具)(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浙碓)约元代(翻土农具)(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力牵引耕机械)(孔明车)东汉造雏形完善于三(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改进(排水灌溉机械)(锸)汉朝(掘土工具)(铁锹)战现铁锨于西汉(耕铲土农具)(三脚耧)战期已脚耧车西汉现三脚耧(播种机种)(六爪犁)汉朝文献记载隋朝六爪犁注释楎()(耙)北魏(翻农具)(连枷)战、秦汉代(由柄组平排竹条或木条构用拍打谷物、麦、豆、芝麻等使粒掉)(簸飏)早约于战晚约于汉朝(簸萁)(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工具)(石磨)汉代才称磨汉前称硙(米、麦、豆等粮食加工粉、浆种机械)(踏碓)发明于西汉(秕、脱壳粮食加工用具)(风车)汉代(机械灌溉)(扬扇)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种风力机械)(耩)北魏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窍瓠)北魏(播种农具)(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农具)(耘荡)元代(水田除草松泥农具)(耘爪)元代(除草松土用)(秧马)北宋(插秧拔秧工具)(镵)唐已现(踏田农具)(踏犁)唐代(翻土农具)(犁刀)犁战已经现(翻土农具)(蹚)考古挖掘土早蹚北宋期(疏松两侧土壤清除两侧杂草)(推镰)叫青铜耨春秋战期(翻土农具)(麦钐)元代(割麦刀)(麦绰)元代(收麦工具)(麦笼)元代(收麦工具)(水碓)魏末晋初期(灌溉)(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碾)(船磨)元朝(捣米器具)(碓机)西汉末(捣米器具)(跖铧)元朝记载(翻土农具)2023-08-06 06:03:191
图二是西汉时发明的什么农具
耧车 犁壁 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犁壁的发明,提高了工作效率。2023-08-06 06:03:261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图)
现代农具耕耘机插秧机俗称火犁仔,是田地翻土犁平整地的最佳夥伴.农民有了它,一畦田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在卅分钟内把秧苗插好.照片中的叔叔还很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来假装检查秧苗呢!施肥机农药机以前都要用手抓肥料,很不均匀,一把一把撒也不经济.用施肥机来撒肥料,既迅速又均匀,真是个好帮手.以前的农民都要背著重重的铁桶,一手抓了拉柄,一首挥舞著喷杆,现在只要用喷药机,就可以喷得又轻松又有效,害虫毒菌死光光.割稻机搬运机以前割稻要动用二三十人,现在割稻只要两个人,一个开一个装,而且防晒防雨设备越来越先进,说不定以后还有冷气呢!将割好的稻谷送到乾燥中心去烘乾的最佳利器,别看它小小一台喔!它可是力大无穷呢!而且有了它也可以省下布袋的费用呢!乾燥机碾米机晒稻谷时最怕下雨了,有了超级乾燥机,二十四小时的服务,时间缩短,人力减少,而且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免得每个人的鼻子染上过敏症.大型碾米机由脱壳开始一直到包装成袋,都是一贯作业,轰隆轰隆!两三下晶莹的白米就滚下来罗~家用式碾米机2023-08-06 06:03:375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 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u30fb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铜攫、青铜铲、青铜镰之类。青铜农具的推广虽然受到造价、产量等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着我国农具的未来。 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采用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慢慢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时期,除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将一根长长的木头拴在木桩上,一头系上石头之类的重物,一头挂上水桶,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方法提水极为省力轻便。《庄子u30fb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桔槔的话:“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更以空前的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应有尽有。 三、汉代耧车、翻车、扇车和犁壁的发明 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许多机械农具都产生于汉代。耧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它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用牛牵引,将开沟、下种、盖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这一大胆和富有想象的设计令人叫绝。耧车有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等构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后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种一行。赵过发明的是三腿耧,即能同时播种三行。用耧车播种,一人一天可下种百亩,且埋种的深度和种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系东汉时毕岚首创,三国时魏国的机械制造专家马钧又加以改进。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它在我国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踩带动长长的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拴满了竖着的刮板,外面套着水槽。刮板随木链绕时,将水刮入水槽,刮板将水槽拦成一格一格,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水箱,随着木链的绕转,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里。后来还有牛拉磨盘和风力驱动的翻车,更加省力省工。 扇车,又叫扬扇、风车,是一种扬场净粒的器械,西汉时发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入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 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汉代也有重大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个犁铧。那时犁铧成“V”形,开口过宽,不易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将大土块翻往一侧折碎,而仅能起破土开沟的作用。这样,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轻松,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斜卷的铁板,装靠在犁铧的后面,耕地时,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转撂向一边,松土的效果好,还可以为田地起垅。汉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单耕犁外,还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双辕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的劳作方式曾大力推广。东汉时,还出现了一种轻巧的短辕犁。我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已基本齐全。 四、隋唐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我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期。随着隋唐的勃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具的改进,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车是一种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了。筒车靠流动的河水、渠水冲动水轮提水,水轮外侧周身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轮被水力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筒随水轮先是入水盛满,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转过最高处后,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到田里。筒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照管,极为省事。 曲辕犁,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辕,大而笨重,难于灵活调节犁地的深浅。改直辕为曲辕后,使得犁架变小,使用灵活。这一木之弯使得耕田者在耕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犁地的深浅,从而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杠式的牵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轻松地挽拉一具耕犁。这一改进,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国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国农村使用的耕犁仍是这种形式。 我国农具的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基本歇脚了。宋元和明清以后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发明的农具。2023-08-06 06:06:301
简述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历史
在北京人时期,用打制石器,倒了河姆渡人的时候,用磨制石器,但不普遍。再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用铁农具和牛耕!(我只知道这些了。我只是名初中生)2023-08-06 06:06:403
我国古代历史上,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始于哪个朝代?
仅是欣2023-08-06 06:06:5111
古代史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2023-08-06 06:07:171
列举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
农业: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手工业: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2023-08-06 06:07:251
西汉时期的发明有哪些
1,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士的犁壁。2,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3,蔡伦的造纸术。4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023-08-06 06:07:473
马蹄铁什么时候发明的?
问题一:马鞍,马蹄铁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第一个革新(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实际的发明顺序不一定是这样)是高桥马鞍的出现,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第二个则是马镫的使用,它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西方学者这样评论进入欧洲的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马鞍是人与马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匈奴人独特的马鞍引起了罗马人的惊奇。他们的马鞍不像罗马人的那样由裹住马肚子的皮革制成,匈奴人的马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两头高的木制托架。这样不论马怎么跑,骑士们都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相反,罗马人笨拙的骑术使不少骑手经常在战斗中失去平衡,而从马上掉下来,这通常很危险,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马鞍,匈奴人还从亚洲带来了一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为了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人们在马鞍上系上了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这样,脚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尽管当时这种马镫还不完善,但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由于有了木马鞍和马镫,匈奴骑手们能在骑马的过程中朝每个方向射箭。”⑶ 鞍镫的引进,在欧洲来讲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中世纪战争的主力,“一旦马镫成为8世纪的法兰克人通用之物,马匹不仅能用于迅速集中力量,并且也能用来作战了。速度可以转化为突击。”⑷“马镫使中世纪穿戴沉重的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⑸ 由此可见其重要的程度。 既然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中国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中国至迟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役了。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⑹ 可见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只是辅助任务,拥有鞍镫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历史记载中汉朝骑兵的作战情况又是如何呢? 文帝时,“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昂。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威侯赤为内使,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⑺ 可以看出,此时汉军的骑兵在单场战役中的参战规模和所占兵力比例明显增大,已经不再仅仅担任辅助作用了。 自......>> 问题二:中国出现马蹄铁是什么时代? 马蹄铁是罗马人的发明,公元900年左右已在欧洲普及,到元朝时期传入中国。 问题三:中国何时出现马蹄铁? 10分 马蹄铁是罗马人的发明,公元900年左右已在欧洲普及,到元朝时期传入中国。 问题四:什么时候才有的马蹄铁? 马蹄铁可能是罗马人的创新,它在公元前1世纪的遗址里就很常见了。卡图鲁斯(Catullus,约公元前85D前54年)提到过一匹骡子丢了一个蹄铁。常见的马蹄铁是铁制的,相当轻,从一边冲压出一个穿透的钉孔。马蹄铁的边缘经常呈波状的轮廓,未固定的两端弯成一个防滑刺。它与钉头一起,像在中世纪的马蹄铁上一样凸出,使马蹄坚实地踩踏地面。这种马蹄铁一直用到中世纪。但更平更重的马蹄铁从罗马时期也开始使用,并且成为其后中世纪最普遍的样式。在罗马社会,奇特的“马凉鞋”(hipposandal)也很常见。它是一种光滑的铁盘,在每端弯成环。显然它是系在马蹄上,无疑是用于保护马蹄的。少数“马凉鞋”带有尖钉,能帮助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于鹅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从用于牛的“细茎针草鞋”到使用紧扣的蹄铁,它延续了很长时间而很少改变。然而,马蹄铁并没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没有钉蹄铁的。 “马蹄铁”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人类,同时也极大的加剧了马等动物的痛苦。“马蹄铁”的装订是使用钉子将“马蹄铁”固定在马蹄的角质皮上,也就是将“马蹄铁”烧铸成形,然后垫在马脚下,然后用锤子,钉子,把这块厚铁残忍地钉进马的脚底,并利用铁钉的倒钩使其固定在马的踝骨上,避免脱落,现代的办法是用螺丝锁上去。这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马蹄铁磨损了,一般很难卸下来重新打一副,顶多是在下面加一层新的固定。 问题五:马蹄铁是那一年发明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马蹄铁是保护马掌的有效用具,它于公元900年左右,在欧洲普及,到元朝传入中国。 问题六:马掌的是谁发明的? “马掌”,原指马的角质皮。人类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往往在上面钉上一层“C”形金属(往往是铁)用于保护,故又称“马蹄铁”,是马、牛等牲口装订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 保护原理: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马蹄铁可能是罗马人的创新,它在公元前1世纪的遗址里就很常见了。卡图鲁斯(Catullus,约公元前85D前54年)提到过一匹骡子丢了一个蹄铁。常见的马蹄铁是铁制的,相当轻,从一边冲压出一个穿透的钉孔。马蹄铁的边缘经常呈波状的轮廓,未固定的两端弯成一个防滑刺。它与钉头一起,像在中世纪的马蹄铁上一样凸出,使马蹄坚实地踩踏地面。这种马蹄铁一直用到中世纪。但更平更重的马蹄铁从罗马时期也开始使用,并且成为其后中世纪最普遍的样式。在罗马社会,奇特的“马凉鞋”(hipposandal)也很常见。 它是一种光滑的铁盘,在每端弯成环。显然它是系在马蹄上,无疑是用于保护马蹄的。少数“马凉鞋”带有尖钉,能帮助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于鹅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从用于牛的“细茎针草鞋”到使用紧扣的蹄铁,它延续了很长时间而很少改变。然而,马蹄铁并没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没有钉蹄铁的。 “马蹄铁”主要对马蹄起保护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了因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摩擦,积水的腐蚀对马蹄的伤害。在特殊情况下,马蹄铁还有武器的作用。在钉马掌的时候,主要是去除一层薄薄的老化的角质,就像人剪指甲,方法得当是不会伤害到马蹄的。所以很多人以为,马蹄铁是用锤子,钉子,把这块厚铁残忍地钉进马的脚底的观念是错误的。 马蹄铁的用处非常广泛,在新疆,裕民,阿勒泰等牧羊地区。 问题七:在历史上,铁钉是什么时间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铁钉是一般的普通用具.要让铁器成为普遍使用品,只有在铁器时代才会这样.虽然铁器在西周时已经使用.但那时贵族使用品.如餐桌用品,汤匙等.是一些少量的物品.而铁钉是一种需求量极大的物品,在当时的社会是不符合存在的条件的.而在春秋时期农具出现,战国时普及.因此说在春秋战国时出现.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在春秋时期.此时已经出现了,而在战国时普及. 问题八:马蹄铁在中国哪个朝代出现 西汉 马蹄铁”,又称“马掌”,是马、牛等牲口装订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 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马蹄铁可能是罗马人的创新,它在公元前1世纪的遗址里就很常见了。卡图鲁斯(Catullus,约公元前85D前54年)提到过一匹骡子丢了一个蹄铁。常见的马蹄铁是铁制的,相当轻,从一边冲压出一个穿透的钉孔。马蹄铁的边缘经常呈波状的轮廓,未固定的两端弯成一个防滑刺。它与钉头一起,像在中世纪的马蹄铁上一样凸出,使马蹄坚实地踩踏地面。这种马蹄铁一直用到中世纪。但更平更重的马蹄铁从罗马时期也开始使用,并且成为其后中世纪最普遍的样式。在罗马社会,奇特的“马凉鞋”(hipposandal)也很常见。它是一种光滑的铁盘,在每端弯成环。显然它是系在马蹄上,无疑是用于保护马蹄的。少数“马凉鞋”带有尖钉,能帮助马抓牢地面。它可能被用于鹅卵石的或其他坎坷的地面。从用于牛的“细茎针草鞋”到使用紧扣的蹄铁,它延续了很长时间而很少改变。然而,马蹄铁并没有普遍使用,大量的牲畜是没有钉蹄铁的。 “马蹄铁”主要对马蹄起保护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了因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摩擦,积水的腐蚀对马蹄的伤害。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在特殊情况下,马蹄铁还有武器的作用。在钉马掌的时候,主要是去除一层薄薄的老化的角质,就像人剪指甲,方法得当是不会伤害到马蹄的。所以很多人以为,马蹄铁是用锤子,钉子,把这块厚铁残忍地钉进马的脚底的观念是错误的。 马蹄铁的用处非常广泛,在新疆,裕民,阿勒泰等牧羊地区。 马蹄铁的含义 在很多国家,把马蹄铁钉在家门上的现象司空见惯,千万别拔掉马蹄铁,这样,你钉的马蹄铁存在多少年,你就会幸运多少年。并且。你的马蹄最好是别人送的,而不是自己买的。那么为什么马蹄铁会带来幸运呢?这是因为,从上古以来,马蹄铁和三件与幸运相关的事物密切相关:马、铁以及月牙形状。 马被当作是神奇的动物而加以顶礼膜拜。从原始社会开始,铁就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当人类学会用铁制造武器之后,他们就发现,在进攻、搏斗中,铁的用处很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类把铁作为自我防护的武器了。在全世界,铁都被当成幸运物,用来对付妖魔鬼怪以及邪恶的力量。用铁做成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武器。据说,爱尔兰人还曾经认为,不行永远不会发生在铁匠身上!此外,马蹄铁还可以用火加热,重新加以利用,所以就像字面意义一样,很多先哲在精神上把火堪称是提炼与升华的叮征。但是,在这些象征意义中,最强有力的恐怕要数马蹄铁的月牙形状了。马蹄铁就像是一弯新月,它象征着那些生命的缔造者、伟大的母亲形象,比如古埃及掌管生育和繁殖的女神阿尔特弥斯。所以把一块马蹄铁钉在门上就是用强大的生命力来对抗死神的力量。 马蹄铁的故事 见于歌德的《叙事谣诗》,说的是磐石彼得有次随老师出行徒中见路旁有一个马蹄铁,老师要彼得去捡起来。彼得没有理睬,但他的老师去捡了,之后在城里换了三个子,又用三个子买了十八颗樱桃,放在袖子里。当师徒两人在穿越荒漠的时候,彼得感到又饥又渴。突然他看见老师的袖子里,落下一颗樱桃,于是他连忙上前弯腰捡食,接着又是一颗,他又去捡,周而复始,过了一会他老师,回过头来对彼得说:“要是你当初弯一......>> 问题九:马鞍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谁发明的 马鞍是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马鞍也是蒙族人代表胜利的象征。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常识历史篇。 问题十:中国古代骑兵是什么时候开始钉马掌的 据史料记载,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由古罗马人发明,直到元代才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北方游牧民族应该更早一些掌握了给马钉掌的技术。五代后晋时期,曾记载处于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做马蹄木涩”之事。2023-08-06 06:07:531
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具有哪些?
主要工具最早有的是镰,现在已有很多石镰、蚌镰出土,再就是臿,也就是锨,大禹治水主要就是依靠那玩意儿,锄、镢、犁应该出现得稍晚一些,但在《孔子家语》总就有曾子锄瓜的记载了,汉朝出现了铁犁和曲辕犁,一直沿用到机械化时代。2023-08-06 06:08:032
战国到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特点答案
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汉朝: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2023-08-06 06:08:131
农具是谁发明的
农具是古人发明,不是专人的发明的专利,至今也无法考证.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介绍几种主要的农具: 1.汉唐以来的耕犁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 3.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4.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水碓和水磨 谷物收获脱粒以后,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国古代在粮食加工方面发明了不少机械,如磨、碾、碓、扇车、罗等,后来又发明了用水力做动力的水碓和水磨,这些机械效率高,应用广,是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要发明。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汉代桓谭(约前23—后50)的《桓子新论》里有关于水碓的记载。2023-08-06 06:08:221
两汉铁农具、牛耕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怎样的?
在秦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发展方式是比较广泛的,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创新和发展领域。2023-08-06 06:08:303
我国各个朝代的生产工具
农业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2,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经有原始水利;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有都江堰,郑国渠.2,汉:西汉六辅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维护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 ▲(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 五,耕地,粮食,人口 隋唐:大量垦荒,粮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长,唐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里,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业: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③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用景德镇的瓷器。④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2023-08-06 06:10:461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春秋时期。至迟春秋中期,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并且很快获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为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当时,最早生产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是齐国。铁制农具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夏朝主要是石器,青铜器已近出现。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器。西周,主要使用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东周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炼铁工具和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器生产的难度降低;其次是由于铁器本身比石器木器青铜器更耐用,更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广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铁器比青铜器廉价,这也有助于铁器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广泛推广。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 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铁农具和牛犁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2023-08-06 06:10:542
源于汉代的风扇车是一种什么器具
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是一种农具,主要用于清楚粮食中的糠秕灰尘等杂质。 风扇车的组成是在一个轮轴上按装若干扇叶,转动轮轴就可产生强气流。西汉时长安有名的机械师丁缓发明了“七轮扇”,是在一个轮轴上装有7个扇轮,转动轮轴则7个扇轮都旋转鼓风。来自漏斗的稻谷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的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风扇车由人力驱动,有别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风车,风力车一般利用风能的一种机械设备。风扇车的进气口总是位于风腔中央,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2023-08-06 06:11:02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石器时代;耜耕,商周;青铜工具,春秋;铁犁牛耕,汉;工具(耧车、犁壁、耦犁,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著作(范甚之书);魏晋南北朝;著作(齐民要术)技术(轮作和绿肥种植);隋唐;工具(曲辕犁);宋元;工具(楼锄)技术(稻麦复种制);明清;工具(套耕、施饼肥)多熟种植,引进作物(甘薯、玉米)著作(农政全书)(2)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伴随着三次人口大迁移(1)西晋末年‘永安之乱"加之南方长期稳定使得南方经济飞速发展(2)安史之乱,此时南北经济开始持平(3)靖康之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2023-08-06 06:11:236
铁农具历史
根据材料一判断我国铁农具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 我国古代历史上,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秦、汉至隋、唐、五代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往上的资料,。 铁制农具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夏朝主要是石器,青铜器已近出现。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器。西周,主要使用木制和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东周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位。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炼铁工具和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器生产的难度降低;其次是由于铁器本身比石器木器青铜器更耐用,更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广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铁器比青铜器廉价,这也有助于铁器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广泛推广。 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 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铁农具和牛犁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铁农具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战国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镇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铁块,经鉴定是白口生铁.这是到现在为止我国出土并且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生铁实物.战国中晚期,铁器在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土的战国铁质生产工具大约十六种左右,其中多数是生铁和它的柔化处理件,块炼铁处于辅助地位.这表明这时我国生铁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春秋后期,农业生产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铁农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恩格斯就曾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2023-08-06 06:11:481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耒耜,犁,耙,耱,耧车,锄头等~~~2023-08-06 06:11:593
传统农具有哪些
火车上让不让带农具2023-08-06 06:12:537
犁是什么那一个朝代发明的?
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就开始出现了。发明者不详,但是我说的是史实谢谢了,给分吧2023-08-06 06:13:213
始于战国时期的铁犁到什么时候开始拥有了犁壁
铁梨壁是汉朝时期发明的一种农具、这是在耕地时候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2023-08-06 06:13:314
最具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农具是什么
是耕犁,还有筒车,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2023-08-06 06:13:563
铁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023-08-06 06:14:042
农具有哪些
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二、播种工具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四、灌溉工具 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五、收获工具 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扇车为主,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七、运输工具 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2023-08-06 06:14:156
农耕工具有哪些?
农耕工具有哪些? 牛:苦力 耒:翻土的 耧车:播种的 犁耙:犁地的扁担:挑东西的 镰刀:割稻谷的 簸箕:装东西的 锄头:锄地的 铁耙:耙地的 翻车:灌溉的 水桶:装水的 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镢)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镵)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铚)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飏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蔂梩而掩之。”赵岐注:“蔂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 历代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镢)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镵)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铚)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飏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 急!!!现在农耕生产工具包括有哪些?其名称、及其用途、使用方法? 5分 哥,啊、、、、一看你就城市的孩子啊,只跟你说一个【犁】它是用来耕地的。 梯田农耕使用什么工具造出来的呢?有木有造? 先平整一块地,将靠上边的土向下推试着一块土地变平就行了 在农耕社会人们种地用什么工具? 和现在的外形差不多,不过就是缺乏钢铁,是木头或者木头包点铁皮,铁的都没 ,哪有现代的钢铁工具,锋利省力,所以也效率很低,你用木的挖地,就知道痛苦了2023-08-06 06:14:411
汉代的农具
汉代劳动者在前代劳动者发明的农具 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了农具促使农业快速发展。汉代的耕地工具——犁、牛耕我国夏朝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耕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开始出现铁制农具。西汉时在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耧车,一天能播地一顷,极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2023-08-06 06:15:031
西汉发明的农具有多神奇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2023-08-06 06:15:201
中国古代农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犁耕)汉代。(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犁錧)战国时期。(翻土农具)(犁鑱)周朝。(翻土农具)(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銍)战国。(翻土农具)(镰)周朝。(除草工具)(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劐子)战国。(翻土农具)(耨)秦代。(锄草的农具)(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渠疏)汉代。(灌溉)(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锸)汉朝。(掘土的工具)(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耙)北魏。(翻地农具)(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风车)汉代。(机械灌溉)(颺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窍瓠)北魏。(播种农具)(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踏犁)唐代。(翻土农具)(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麦钐)元代。(割麦刀)(麦绰)元代。(收麦工具)(麦笼)元代。(收麦工具)(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船磨)元朝。(捣米器具)(碓机)西汉末年。(捣米器具)(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2023-08-06 06:15:301
中国古代农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犁耕)汉代。(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犁錧)战国时期。(翻土农具)(犁鑱)周朝。(翻土农具)(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銍)战国。(翻土农具)(镰)周朝。(除草工具)(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劐子)战国。(翻土农具)(耨)秦代。(锄草的农具)(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渠疏)汉代。(灌溉)(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锸)汉朝。(掘土的工具)(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耙)北魏。(翻地农具)(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风车)汉代。(机械灌溉)(颺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窍瓠)北魏。(播种农具)(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踏犁)唐代。(翻土农具)(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麦钐)元代。(割麦刀)(麦绰)元代。(收麦工具)(麦笼)元代。(收麦工具)(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船磨)元朝。(捣米器具)(碓机)西汉末年。(捣米器具)(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2023-08-06 06:15:401
历代农耕用具,
百度上相当多。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5%A9%B8%FB%D3%C3%BE%DF2023-08-06 06:15:503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5 只看该作者 古代农具2 汉唐以来的耕犁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文化 中国 历史 UID 15319 帖子 598 精华 35 积分 105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3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解放后出土的一百多件汉代的铁犁中,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从山西平陆等地汉墓中出土的几幅犁耕图中,可以看出汉代耕犁的构造形式。当时的耕犁是铁制的犁铧,已经有犁壁的装置。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礼泉等地都有汉代铁犁壁出土。犁壁的发明是耕犁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的耕犁达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目的,还必须靠锄类和铲类农具的帮助才行;有了犁壁就能翻土碎土,犁壁有一定的方向,向一侧翻转土垡,把杂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欧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犁壁的记载,我国至迟到汉代就有了犁壁的装置,比欧洲要早近一千年。汉代耕犁的木质部分由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箭、犁横等部件组成。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耕犁已经基本定型,它除了有先进的犁壁装置外,还有能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的装置。汉代的犁有双辕和单辕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的。由于是直辕长辕犁,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也不很高。尽管这样,它比战国时期的耕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详细记述了当时耕犁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的构造是由金属制造的犁镵和犁壁,以及由木材制造的犁底、压镵、策■(é)、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壁在犁镵之上,它们是成一个曲面的复合装置,用来起土翻土的;犁底和压鑱把犁头紧紧地固定下来,增强犁的稳定性;策■是捍卫犁壁的;犁箭和犁评是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通过调整犁评和犁箭,使犁辕和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这样就使犁头深入或浅出;还可以通过犁梢来掌握耕地的宽窄;它的犁辕是短辕曲辕,辕头又有可以转动的犁盘,牲畜是用套耕索来挽犁的。整个耕犁是相当完备、相当先进的,也很轻巧,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很灵便,而且入土深浅容易控制,起土省力,效率比较高。 陆龟蒙所叙述的耕犁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完备阶段的典型,它的构造要比秦汉时期的犁完备和复杂得多,和现代的耕犁基本相同。这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宋元以后,耕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各地创造了很多新式的耕犁。南方水田用犁镵,北方旱地用犁铧,耕种草莽用犁镑,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用犁刀,耕种海堧地用耧锄。 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古代社会,我国耕犁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前列。 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 UID 18043 帖子 185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4 最后登录 2008-7-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瞎了 新手上路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 13:26 只看该作者 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的构造是这样的:下面三个小的铁铧是开沟用的,叫做耧脚,后部中间是空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一垅。三根木制的中空的耧腿,下端嵌入耧铧的銎里,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个长方形的开口和前面的耧斗相通。耧斗的后部下方有一个开口,活装着一块闸板,用一个楔子管紧。为了防止种子在开口处阻塞,在耧柄的一个支柱上悬挂一根竹签,竹签前端伸入耧斗下部系牢,中间缚上一块铁块。耧两边有两辕,相距可容一牛。后面有耧柄。 播种前,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子粒的大小、土壤的干湿等情况,调节好耧斗开口的闸板,使种子在一定的时间流出的多少刚好合适。然后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扶耧人控制耧柄的高低,来调节耧脚入土的深浅,同时也就调整了播种的深浅,一边走一边摇,种子自动地从耧斗中流出,分三股经耧腿再经耧铧的下方播入土壤。在耧后边的木框上,用两股绳子悬挂一根方形木棒,横放在播种的垅上,随着耧前进,自动把土耙平,把种子覆盖在土下,这样一次就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再另外用砘子压实,使种子和土紧密地附在一起,发芽生长。 现代最新式的播种机的全部功能也不过把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三脚耧早已把前三道工序连在一起由同一机械来完成。在当时能够创造出这样先进的播种机,确实是一项很重大的成就。这是我国古代在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之一。 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2023-08-06 06:16:025
古代播种的农具叫啥?
耧车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山,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征和4年(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初使用犁壁,欧洲直到十一世纪才有犁壁。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汉族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翻车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据《后汉书》记载,最初为东汉毕岚所发明。三国时马钧又加以改进,使结构更加轻巧,效率更高,从而扩大了使用。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翻车是使用人力转动轮轴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摇,称为拔车;大型的用脚踏,称为踏车。翻车结构除车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长度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装大小木轮。行道板是由刮板逐节用木梢子连接起来,犹如龙的骨架,由人力驱动上端的大小轮轴带动刮板,将水刮到木槽上端,连续不断地流入田间。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后来又发展成为牛转翻车以及水转翻车和车转翻车。2023-08-06 06:19:051
西汉时期农学家赵过发明了什么
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2023-08-06 06:19:242
春秋之前我国先民会使用哪些农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犁耕)汉代。(翻土农具)(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犁錧)战国时期。(翻土农具)(犁鑱)周朝。(翻土农具)(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銍)战国。(翻土农具)(镰)周朝。(除草工具)(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劐子)战国。(翻土农具)(耨)秦代。(锄草的农具)(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渠疏)汉代。(灌溉)(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锸)汉朝。(掘土的工具)(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耙)北魏。(翻地农具)(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风车)汉代。(机械灌溉)(颺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窍瓠)北魏。(播种农具)(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踏犁)唐代。(翻土农具)(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麦钐)元代。(割麦刀)(麦绰)元代。(收麦工具)(麦笼)元代。(收麦工具)(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船磨)元朝。(捣米器具)(碓机)西汉末年。(捣米器具)(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2023-08-06 06:19:491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到这里看看,也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http://www.cctv.com/lm/131/61/82142.html参考资料:http://www.cctv.com/lm/131/61/82142.html2023-08-06 06:19:592
以农具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农具的起源 农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过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9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发展: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字库无此汉字,下同.编者注)、□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只是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或作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犁□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镰(刈□)、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至魏、晋、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的□□。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 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 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犁)刀的改进犁,□刀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在60年代中期相继定型投产。1965年开始生产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并从1958年起研制半喂入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到70年代中期有十几种产品定型,少数机型进行小批生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8 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2023-08-06 06:20:091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秦、汉至隋、唐、五代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时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明、清时期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此外,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2023-08-06 06:20:194
农具是谁发明的求大神帮助
原始人发明了最早的耒耜 求采纳2023-08-06 06:20:296
古代时期农具变化过程?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农业在整个生产中都占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但数量多,而且在时间上也多是比较早的。下面只介绍几种主要的农具。 汉唐以来的耕犁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汉代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耕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解放后出土的一百多件汉代的铁犁中,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从山西平陆等地汉墓中出土的几幅犁耕图中,可以看出汉代耕犁的构造形式。当时的耕犁是铁制的犁铧,已经有犁壁的装置。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礼泉等地都有汉代铁犁壁出土。犁壁的发明是耕犁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的耕犁达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目的,还必须靠锄类和铲类农具的帮助才行;有了犁壁就能翻土碎土,犁壁有一定的方向,向一侧翻转土垡,把杂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欧洲的耕犁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才有犁壁的记载,我国至迟到汉代就有了犁壁的装置,比欧洲要早近一千年。汉代耕犁的木质部分由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箭、犁横等部件组成。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耕犁已经基本定型,它除了有先进的犁壁装置外,还有能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的装置。汉代的犁有双辕和单辕的,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的。由于是直辕长辕犁,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也不很高。尽管这样,它比战国时期的耕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详细记述了当时耕犁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的构造是由金属制造的犁镵和犁壁,以及由木材制造的犁底、压镵、策■(é)、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壁在犁镵之上,它们是成一个曲面的复合装置,用来起土翻土的;犁底和压鑱把犁头紧紧地固定下来,增强犁的稳定性;策■是捍卫犁壁的;犁箭和犁评是调节犁地深浅的装置,通过调整犁评和犁箭,使犁辕和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这样就使犁头深入或浅出;还可以通过犁梢来掌握耕地的宽窄;它的犁辕是短辕曲辕,辕头又有可以转动的犁盘,牲畜是用套耕索来挽犁的。整个耕犁是相当完备、相当先进的,也很轻巧,耕地的时候回头转弯都很灵便,而且入土深浅容易控制,起土省力,效率比较高。陆龟蒙所叙述的耕犁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完备阶段的典型,它的构造要比秦汉时期的犁完备和复杂得多,和现代的耕犁基本相同。这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宋元以后,耕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各地创造了很多新式的耕犁。南方水田用犁镵,北方旱地用犁铧,耕种草莽用犁镑,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用犁刀,耕种海堧地用耧锄。根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古代社会,我国耕犁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前列。汉代的播种机——三脚耧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在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的构造是这样的:下面三个小的铁铧是开沟用的,叫做耧脚,后部中间是空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一垅。三根木制的中空的耧腿,下端嵌入耧铧的銎里,上端和子粒槽相通。子粒槽下部前面由一个长方形的开口和前面的耧斗相通。耧斗的后部下方有一个开口,活装着一块闸板,用一个楔子管紧。为了防止种子在开口处阻塞,在耧柄的一个支柱上悬挂一根竹签,竹签前端伸入耧斗下部系牢,中间缚上一块铁块。耧两边有两辕,相距可容一牛。后面有耧柄。播种前,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子粒的大小、土壤的干湿等情况,调节好耧斗开口的闸板,使种子在一定的时间流出的多少刚好合适。然后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扶耧人控制耧柄的高低,来调节耧脚入土的深浅,同时也就调整了播种的深浅,一边走一边摇,种子自动地从耧斗中流出,分三股经耧腿再经耧铧的下方播入土壤。在耧后边的木框上,用两股绳子悬挂一根方形木棒,横放在播种的垅上,随着耧前进,自动把土耙平,把种子覆盖在土下,这样一次就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再另外用砘子压实,使种子和土紧密地附在一起,发芽生长。现代最新式的播种机的全部功能也不过把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三脚耧早已把前三道工序连在一起由同一机械来完成。在当时能够创造出这样先进的播种机,确实是一项很重大的成就。这是我国古代在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之一。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人力龙骨水车因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两个人同踏或摇,也可以只一个人踏或摇,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畜力龙骨水车 大约在南宋初年,龙骨水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用畜力做动力的龙骨水车,这是龙骨水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的水车部分的构造和前面讲的相同,只是动力机械方面有了新的改进。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上一个大的卧齿轮,让卧齿轮和竖齿轮的齿相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让牛拉着横杆转动,经过两个齿轮的传动,带动水车转动,把水刮上来。因为畜力比较大,能把水车上比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较大。水转龙骨水车 在元代《王祯农书》上还有水转龙骨水车的记载,可知这一机械的发明应该在《农书》成书之前,大约在元初,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它的装置,水车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种水车相同。它的动力机械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树立一个大木架,大木架中央竖立一根转轴,轴上装有上、下两个大卧轮。下卧轮是水轮,在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便借水的冲击使水轮转动。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和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相衔接。把水车装在河岸边挖的一条深沟里,流水冲击水轮转动,卧齿轮带动水车轴上的竖齿轮转动,也就带动水车转动,把水从河中深沟里车上岸来,流入田间,灌溉庄稼。如果水源比较高,可以作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转动,这样可以省去两个大齿轮。在利用流水作动力的灌溉机械上应用了一对大的木齿轮,把水轮的转动传递到水车的轴上,来带动水车把水刮上来,进行灌溉,这是元代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人们利用自然力造福于人类的一项重大成就。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水碓和水磨谷物收获脱粒以后,要加工成米或面才能食用。我国古代在粮食加工方面发明了不少机械,如磨、碾、碓、扇车、罗等,后来又发明了用水力做动力的水碓和水磨,这些机械效率高,应用广,是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要发明。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汉代桓谭(约前23—后50)的《桓子新论》里有关于水碓的记载。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轮轴长短不一,看带动的碓的多少而定。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一个碓有四块拨板,四个碓就要十六块拨板。拨板是用来拨动碓杆的。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要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轴上的拨板就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根据水势的高低大小,人们采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如果水势比较小,可以用木板挡水,使水从旁边流经水轮,这样可以加大水流的速度,增强冲动力。带动碓的多少可以按水力的大小来定,水力大的地方可以多装几个,水力小的地方就少装几个。设置两个碓以上的叫做连机碓,常用的都是连机碓,一般都是四个碓。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磨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这两块石头叫做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冲动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后来人们发明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水磨,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磨同时转动,这种水磨叫做水转连机磨。《王祯农书》上有关于水转连机磨的记载。这种水力加工机械的水轮又高又宽,是立轮,须用急流大水,冲动水轮。轮轴很粗,长度要适中。在轴上相隔一定的距离,安装三个齿轮,每个齿轮又和一个磨上的齿轮相衔接,中间的三个磨又和各自旁边的两个磨的木齿相接。水轮转动通过齿轮带动中间的磨,中间的磨一转,又通过磨上的木齿带动旁边的磨。这样,一个水轮能带动九个磨同时工作。2023-08-06 06:20:451
农具的起源及发展史
农具的起源 农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过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9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发展: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字库无此汉字,下同.编者注)、□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只是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或作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犁□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镰(刈□)、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至魏、晋、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的□□。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 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 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犁)刀的改进犁,□刀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在60年代中期相继定型投产。1965年开始生产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并从1958年起研制半喂入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到70年代中期有十几种产品定型,少数机型进行小批生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8 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2023-08-06 06:20:551